历史上的今天,北宋文学家苏洵逝世,您喜欢他的作品吗?
苏洵(1009——1066)是苏轼的父亲,也是经欧阳修奖掖而后成名的古文家。其论史、论政、论文之作,纵横恣肆,雄健奔放,简劲质朴,可以看出《孟子》和《战国策》的影响。论兵之文得力于《孙子》,尤其出色。如《权书》中的《心术》,论为将之道,层次分明,有条不紊,以“治心”贯穿全文。其中“太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史论《六国论》认为六国之亡在于赂秦,“原是借六国以讽宋,读者须玩其言在此而意在彼之妙”(过珙《古文评注》)。笔墨酣畅,气势充沛,犹如一泻千里的奔腾江河,汹涌澎湃,不可阻挡,是老苏文的代表作。《管仲论》批评管仲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笔意纵横挥洒,层层翻驳不穷,比《韩非子》同样内容的文章更见细宻。《上欧阳内翰书》本意是求荐,精彩的部分在于论文,对孟子、韩愈、陆贽、欧阳修之文皆有中肯的评论,常为文论家所援引。清人储欣称之为“老苏先生第一书”(《唐宋八大家类选》)。《木假山记》名为“记”,其实通篇议论,以小喻大,以近见远,寄慨遥深,转折不穷,借落有致。另有一篇影响甚大的《辨奸论》,专门攻击王安石,经清人考证,实为宋人邵伯温所伪造。苏洵还是古文评点的开创者,其《苏批孟子》是我国第一部着重分析评论散文艺术技巧的专著。
历史上的今天,北宋文学家苏洵逝世,您喜欢他的作品吗?
唐宋八大家苏洵相比于他的两个儿子来说名气会比较小一些,但是才华依旧不容小觑,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依旧是不容置疑的。
苏洵以散文见长,他写的散文以议论时政为主,引经据典,论点分明,言语犀利,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受到朝野上下大量文豪的赞赏。
苏洵终其一生留下了《嘉佑集》二十卷、《谥法》三卷,是一个比较高产的文人。
在苏洵的众多作品中,我最喜欢他对战国的分析之作《六国论》。
在《六国论》中的第一句便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篇直接点明了自己对六国灭亡的看法,非常直接,同时也借古讽今暗喻今日之朝政绝不可再行六国之事,自寻灭国之法。
文中随后对论点进行解释,简单概括了六国诸侯在面对秦军入侵时所采用的办法,也就是诸侯们“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苏洵试图用战国诸侯懈怠抗秦的案例来警告当今的权臣贵族,千万不能对外族掉以轻心,一定不能在国家大事上懈怠,否则迎接江山社稷的就只有灭亡。
文末苏洵又对六国该如果抵抗秦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苏洵说: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于此再次告诫当今天下之掌权者,一定要广纳天下人才,奋力发展改革,才有拯救天下之道。
从《六国论》这篇对战国进行深刻分析的散文我们可以看出苏洵深厚的历史积淀,熟练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政治认识。这也就是为什么苏洵足矣跻身排得上唐宋八大家的原因。
你对苏洵有什么特殊的看法吗?欢迎留言评论!历史上的今天,北宋文学家苏洵逝世,您喜欢他的作品吗?
苏洵,字明允,亦称“老苏”。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享年五十八岁。
苏洵少时喜游山水,不锐意仕进,曾应诏礼部贡举,落榜,乃洒然废学,与好友放情于名山胜水之间。
他二十七岁开始立志向学。宋仁宗庆历七年,举进士、茂才异等,皆不中。返家后,悉取从前的文章数百篇焚之,闭门不出,绝笔不为文辞,精心研究学术,遍观六经、百家之文,如是者数年。
后遂豁通六经百家之书,明古今治乱之理,与圣贤穷达出处之道。此时,下笔为文,气势豪放,潇洒自如,驰骋不绝,可谓苦学有成。
苏洵在宋仁宗嘉祐元年三月携二子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修读其文,大为赞赏,乃献之于朝,一时公卿大夫争相传阅。宰相韩琦见其文,亦十分称善,奏之于朝,召试舍人院。苏洵托辞有病,不应试。
后除秘书省校书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未报而病革,命二子述其志,继续其未完成之《易传》,治平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卒。英宗闻而哀之,赠光禄寺丞。
苏洵雕像
苏洵的文章“不为空言”,有用于世苏洵晚学无师,二十七岁始闭门苦读,终能以文名家,虽为积学功夫使然,但其人生阅历亦不容忽视。
他在二十七岁之前,究竟在做什么事呢?那就是斗鸡走狗、游山玩水。
他具有豪侠的性情,对于现实的体会,比普通人要深且广。其后由于游学京师,见到一些儒学长者的风范,使得他的人生阅历更加深广、丰富与练达。
正是阅历与苦读,造就了他高古奇荡的文风。
苏洵揣摩学习古文,汲取前人之长。他取法前人优点,但反对抄袭或作无病呻吟。在他看来,心有所思,意有所会,则不得不言,所谓“得之心而书之纸”,才能作出至性至情之文。
苏洵在《太玄论》中言:“苟有得乎吾心而言也,则其辞不索而获”,如孔子作《易》,是“思焉而得,故其言深”;作《春秋》,是“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论语》之产生,是“触焉而得,故其言易”。唯有如此,才能树立作品之独特风格,成为天下之至文。
孔子剧照
苏洵之文学观念,偏重文章之艺术,比之其他古文家,较为重“文”而轻“道”。他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评论孟子、韩愈、李翱、陆贽、欧阳修等诸家之文,只论风格,不论内容,可见他不刻意言道,却花功夫言文。对苏洵而言,道无处不在,只要道充于心,发而为文,道自然寓于文中,故言“文以明道”,明一切“施之于今,无所不可”之道。
苏洵之道并非儒家之道,其内涵更广,是自然全体之总名,是揉合各家、切合世用之道。然此道可致而不可求,须通过学文才能明白表达,借文章以曲尽道之义蕴,以呈现道之丰富内涵。
苏洵通古今之变,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为文求实用,不空谈理论,其所著《嘉祐集》,大多是对当代政治具建树之文。如欧阳修就曾在《荐布衣苏洵状》中称赞苏洵的文章有用于世。
观其《权书》,议论战略、战术之道;《论衡》提出御将、任相、兵制、田制等政治主张;《几策》对当时政治、外交作一总论;《上皇帝书》向宋仁宗提出具体之治国建议。可见其“不为空言”之倾向。
这种“重实用”的观点,成为苏氏家学之特色,深刻影响了苏轼与苏辙。
“三苏”雕像
苏洵的思想大胆、超前,在当时可谓是“离经叛道”苏洵自学有成,遍观六经,而以《礼》、《易》为本。他既无师承,复以个性崇尚自由使然,故其思想不似传统儒者,而自有一套看法。
苏洵认为天地五行、风雨雷电皆客观存在,没有超乎客观世界之外的理念。圣人亦非神人,圣人之言非不能更改,当顺应时代之变化来作解读,反对厚古非今。
他指出:六经之理为人事之理,非道学家之理。人有喜、怒、哀、乐之变,故需权谋以应变。古之圣人洞悉此理,遂权衡人情,制为圣人之道,使人遵行而不悖。
苏洵揣度圣人为求天下大治,而“用其机权以持天下之心,而济其道于无穷也。”如此看来,圣人似乎工于心计,为求其道之不废,机权以谋之。
故王安石称苏洵之学为“战国纵横之学”、“大抵兵谋、权利、机变之言也。”朱熹言:“看老苏《六经论》,则是圣人全是以术欺天下也。”
王安石雕像
苏洵之所以作如此设想,乃因其认为“性”是非善非恶的,欲求人事井然,须关注防恶的一面,才能杜绝弊端。苏辙少时所作之《孟子解》,当是此思想之反映。苏洵虽喜言权谋,但与纵横家求利禄之心态互异,他以圣人自期,以天下为己任,欲探求更切合实用之方法治世。
传统儒家将圣人之言奉为经典,经学之地位无比崇高。苏洵却冲破传统,在《史论》中大胆地将经、史并列,自然引发理学家不满。何以苏洵敢如此?
苏洵一是蜀人,二则妻子又经营商店,两种原因聚合在一起,其主张自由之倾向,遂较他人来得浓厚,于学术上亦是如此。他的经学思想,历来毁誉参半,然其尚自由、重实用之倾向,正是蜀学特色。
苏洵之政治思想与其经学思想相同,均非固守传统而重实用,盼能有利于社会民生,故以成败论英雄,不空谈理想,重视结果,不重过程。
孔子剧照
苏洵认为,就现实考量,君王施政须义利相济,才便于推行,因为“义”只对君子有作用,对待一般百姓,“利”才能诱之而行。然孔子尝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亦云:“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传统之儒家思想重“义”而轻“利”,故苏洵此“义利观”在当时自然被视为异端,招人挞伐。然于今观之,似言之成理。
苏洵的富国强兵之策苏洵在《几策·审势》中提及“善制天下者,先审其强弱,以为之谋。”强国之政宜宽惠,弱国之政应严强,才能治理好国家。
他认为宋朝之制度虽能避免中唐以后藩镇割据之弊,然滥赏无限,赦罪太宽,执法未严,使得官吏懈怠,军人骄狂,犯罪遽增;四周又强敌环伺,前途实岌岌可危。
此乃“惠太甚而威不胜”,造成“大弱之实”,而拯救之道为“上威”——严用刑罚惩治不肖,使官吏清廉执政,军人尽忠职守,百姓循规蹈矩,国家才能真正富强。
苏洵对北宋君王不信任、不敬重宰相,将寇准、范仲淹等贤相逐出朝廷,颇痛心疾首。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他认为宰相乃腹心之臣,对巩固政权十分重要,君王应“接之以礼,而重责之”,宰相才愿全心奉献,为国谋福。对其他臣子,应重真才实学,任人唯贤,则国家必然大治。
苏洵深知兵事不可废,在《六国论》中直指六国之亡,“弊在赂秦”。
他反对宋朝之贿敌政策,认为此举将使敌渐富、我渐贫,终致亡国。主张停止贿赂,以战克敌。但欲战胜敌国,须先择良将,因为决定战争胜负之关键在人,在于主将之战略是否正确。择得良将,须御之以术,“全其才以适于用”,勿“责以廉隅细谨”,才能使良将肯为国效力。
苏洵军事思想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战争虽属诡道,要讲权谋,但要取得根本性、全局性的胜利,得靠义,靠信。打仗之时,尚须师出有名,为正义而战,他认为“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可见其军事思想并不脱离义。
苏洵毕竟是文学家,非军事家,视“义”为战争之目的,唯有合于“义”之战,才能符合大利,而获得全盘之胜利。
“三苏”浮雕
结语总之,苏洵大抵以儒家之治道为根本,参酌法、兵、纵横家之思想,文尚实用,但不拘执于文以载道。
他以苦学有成之心得,教育二子研习百家经典,深固其学问根柢;又适时启发其文学兴趣,厚植文学实力;并令学习声律,为以后前程铺路。
在苏洵苦心教诲之下,奠定苏轼、苏辙在学术、文学上之深厚基础,形成一脉相承之苏氏家学。
父子三人均成名家,在文坛上绽放耀眼光芒,跻身唐宋八大家,“三苏”美名终得以不朽。
历史上的今天,北宋文学家苏洵逝世,您喜欢他的作品吗?
对苏询知之甚少,不敢妄言
历史上的今天,北宋文学家苏洵逝世,您喜欢他的作品吗?
苏洵
1066年5月21日,北宋文学家苏洵逝世。苏轼、苏辙之父(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苏洵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苏氏祖坟。苏洵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时间实已太晚,何况一开头的时候,态度又不很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他却不幸落第。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所以欧阳修作墓志铭,张方平作墓表,史本传皆言:“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七月,日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试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是月命苏洵去礼院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书,是月仲兄苏涣出知涟水军,未行提点利州路刑狱,苏洵父子于西郊送别。八月苏轼苏辙参加制科考试及殿试。九月苏轼被任命大理评事,苏辙被任命秘书省校书郎。十一月苏轼辞别父亲去凤翔赴任。
北宋志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苏洵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时年58岁。六月具官船载洵由苏轼苏辙扶护出都城,苏轼妻王弗灵柩亦随载而行,自汴入淮溯江而上抵江陵,十二月入峡延水路于第二年四月护丧还家,十月二子尊父命于其母合葬。
苏洵文章的语言,字字珠玑,句句珍宝,既古朴凝练,又生动形象,妙语连篇,内涵丰富,读了使人回味无穷。苏洵论文,见解亦精辟。苏洵提倡学习古文,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和共同要求。他特别善于从作品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与艺术特色。
历史上的今天,北宋文学家苏洵逝世,您喜欢他的作品吗?
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太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假如没有他就没有苏东坡(我最喜欢的文人),因为他被标注为苏东坡的父亲。
苏洵,二儿子苏轼(苏东坡),三儿子苏辙,父子三人都同为唐宋八大家,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三字经里面的这句话,说的就是苏洵。
虽然前面二十多年,苏洵没有好好读书,在他二十七岁开始发愤读书后,学问还是做得不错的,只是在科考上没有取得好成绩。但他的两个儿子,苏东坡兄弟却一举成功,苏洵想到自己曾是科场的败将,有所感触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苏洵,最有名的作品,应该是他写的《辨奸论》吧。
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里,提及,
王安石徒有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当时王安石在外任职有政绩,写过些好诗文,有创见,善于言谈。在仁宗嘉佑五年到京师时,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奇才。包括当时朝廷内的名臣如富弼、文彦博、欧阳修都看好王安石。而苏洵和他自己的老朋友张方平,看出了王安石的品格并认为他将会成为国家一大害。
王安石到了京都,很愿意结识苏洵三父子,但是这个老苏并不理他,一开始苏东坡也搞不明白,后来王安石上台主持变法后,苏东坡才知道自己老爸是目光如炬。王安石母亲去世,在所有经邀请参加丧礼的人里面,只有苏洵拒绝去,还写了著名的《辨奸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文章开头说了解人的性格很难,不比天气预报之类,因为,爱憎的感情扰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得失的考虑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又举例学者山巨源预言王衍 ,名将郭子仪预测卢杞的未来,讲到现在有个人兼有王衍的辩才、卢杞的阴险丑陋出现了,意指王安石……
假使这个人不被重用,这个人就会有怀才不遇的叹息了,假如他被重用,天下就将要被他祸害,而我却得了个先见之明的美誉,那就太可悲了!
后面王安石变法,历史上认为甚至对北宋的灭亡都要负很大责任,因为对国家的损伤实在太大了!
【以上是本人观点,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宝贵的意见,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翻倍小蚂蚁,贡献锐评!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