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像诸葛亮这么接近完美的人吗,主要有谁?
诸葛亮这个人身上有很多闪光点,比如说他聪明睿智,忠诚干练,勤劳努力,公正廉洁。在历史长河之中,这么多优秀的闪光点都聚集在一个人身上的,好像还真找不到第二个。
聪明睿智的人,没那么忠诚,比如司马懿。忠心耿耿的人未必就很干练,比如史可法。廉洁奉公的人,未必就聪明睿智,比如海瑞。
所以我们终于会发现,诸葛亮是历史上的独一份,他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其实是有道理的。分明可以成为曹操,可他偏偏就要做诸葛亮,这就是他最伟大的地方。当然了,在历史上人才很多,非要挑一挑,还真有那么几位跟他类似的,但是都没有他那么全面。
01万历首辅张居正,只是有点不廉洁。张居正这个人已经算是接近完美的人了,他努力工作,低调行事,熬过了严嵩、徐阶和高拱的时代,自己走上了当朝首辅的位置。
- 那个时候万历皇帝年纪还很小,所以朝中大小事务全都由他一个人来说了算。那就相当于是诸葛亮辅佐刘禅的那12年的日子。
- 张居正辅政期间,努力实施改革,一条鞭法使得大明王朝国库收入倍增,为大明王朝延续了60年的寿命。
- 在战争方面,张居正合理任用戚继光等人,坚持在东南沿海地区组织抗倭活动,使得东海沿海地区免受倭寇的滋扰。
张居正鞠躬尽瘁,在首辅任上,为大明王朝努力了10年,最终因为过劳死而去世。这一点和诸葛亮极为相似,诸葛亮也是因为过度劳累而去世,可见他们都是工作狂。
比门启,饿死者十余辈。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自诬服寄三十万金于省吾、篆及傅作舟等,寻自缢死。事闻,时行等与六卿大臣合疏,请少缓之;刑部尚书潘季驯疏尤激楚。诏留空宅一所、田十顷,赡其母。---《明史》
不过在廉洁方面,张居正的确做的不是很好,在他死后,一系列举报他贪污的人就冒出来了。而他本人的确曾经染指过庞大财富,为此怎么洗都洗不干净的。
诸葛亮的廉洁是非常出名的,当其他人都在争夺财富的时候,诸葛亮家里却只有一些田地,足够子孙过着安逸的生活就够了,况且他的子孙都为国捐躯了。
02晋武帝最信任的荆州都督羊祜。司马家虽然不是什么好鸟,但是不能一棒子把司马家所有人都给打死,更不能把辅佐司马家的那些贤臣给雪藏了。
在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以后,羊祜被任命为都督荆州军事的总指挥官,他本来是支持曹家的,因为他是夏侯霸的女婿。
可是曹家大势已经,羊祜为此没有接受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征召,一直赋闲在家,直到司马炎上台以后,大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羊祜这才选择出山支持司马炎。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时谈以为华元、子反复见于今日。抗每告其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孙皓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晋书》
天下三分的历史,导致百姓疾苦。为了完成一统天下的重任,羊祜成为了伐吴的主要精神领袖。
他在镇守荆州的时候,做足了伐吴的所有准备。不管是对当地气候文化的熟悉,还是对山川地势的了解,这些都是羊祜留给晋武帝的重要财富。
可就在伐吴迁徙,羊祜这位老先生却溘然长逝了。为此司马炎极为悲痛,好在羊祜在临终前向司马炎推荐了杜预作为西路军总指挥,这才顺利完成了伐吴大业。
西晋灭了东吴以后,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计划。很多人只记得杜预、王濬、张华等人,只记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其实杜预等人的功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羊祜,岂不闻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03李世民手下爱将李绩。说李绩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不过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徐茂公,又名徐世绩。这下子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瓦岗寨那个神算子军师。
其实李绩的形象完全不止于神算子军师,他归顺李世民以后,跟随李世民征讨四方,立下了赫赫战功。
- 灭突厥:
突厥对中原王朝的影响,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十分显著了。为此每个中原王朝都很头疼,隋朝更是只用长城来挡住突厥人的进攻。
李绩在李世民的安排下,与柴绍、薛万彻等人合作,一起向突厥发起了进攻,李绩表现非常出色,俘虏了五万多突厥士兵,逼迫突厥可汗投降。此后李绩镇守并州16年,成为了唐王朝的活长城。
- 镇压薛延陀:
薛延陀可汗联合各大部落提兵二十万南下,李绩带领六万大军与之相抗衡,在青山地区,打破薛延陀大军,斩杀三千多人,俘虏五万多人,马匹一万五千多匹。
- 灭高句丽:
李绩跟随李世民一起讨伐高句丽,这个国家存在了七百多年,是辽东地区的一块硬骨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都没什么成果。
围平壤月馀,高丽王藏遣泉男产帅首领九十八人,持白幡诣勣降,勣以礼接之。泉男建犹闭门拒守,频遣兵出战,皆败。男建以军事委僧信诚,信诚密遣人诣勣,请为内应。后五日,信诚开门,勣纵兵登城鼓噪,焚城四周,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高丽悉平。---《资治通鉴》
李绩多次大破高句丽大军,帮助李世民在辽东前线斩杀了高句丽一万多士兵,俘虏一万多士兵。在围攻安市城的时候,李绩带领一万多人斩杀对手两万多士兵,威震整个高句丽。在唐高宗时期灭亡高句丽,也是李绩的功劳。
这样一个人,当然也做到了出将入相的水平。李世民去世以后,李治上台将李绩任命为尚书左仆射之职,并且加封开府仪同三司,相当于唐朝的宰相。
总结:这几个人类似诸葛亮,却又各自有比不上诸葛亮的地方。相比较而言,这几个人在历史上已经十分闪亮了。可以说在各自朝代中的地位都不比诸葛亮差,甚至可以说高于诸葛亮。
可是他们身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这是他们比不上诸葛亮的重要原因。比如说张居正,他是一位能臣干吏,也足够忠心,可是在贪污这一块的气质,也是拿捏的死死的。
羊祜纵然有灭吴的能力,也做了不少前期工作,可惜他这辈子没有动过多少刀兵,更没有带兵大举进攻的例子。至于李绩,他偏重于军事方面,内政上的能力却有些单薄。
参考资料:
《晋书》
《明史》
《资治通鉴》
历史上,像诸葛亮这么接近完美的人吗,主要有谁?
刘伯温非常像,前知500年,后知500年,没有刘伯温,朱元璋不知道能不能称帝还是未知数,说不定还要去当乞丐呢!
历史上,像诸葛亮这么接近完美的人吗,主要有谁?
我来说一个不是那么热门的人选——古代唯一一个施行一夫一妻制的君主:明孝宗朱祐樘。
朱祐樘为人诚恳踏实,勤俭节约,宽厚仁慈;为君礼贤下士,守法勤政,励精图治。
朱祐樘的一生并不是顺风顺水。可以说,他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朱祐樘的父亲朱见深(庙号宪宗)当年爱上了比他大17岁的宫女万氏,姐弟恋搞得不亦乐乎,致使万氏专宠后宫,飞扬跋扈,还为了万氏把当时的吴皇后都废了。
这万氏38岁生下皇长子,也因此被封为贵妃。可惜她的孩子不到一岁就夭折了,此后再没有生育子嗣。因此她也容不下其她妃嫔们有子嗣,便对宪宗的子嗣大加迫害。
朱佑樘的生母是个姓纪的宫女,因一次宪宗宠幸而偶然怀孕。这事被万贵妃知道了,便要赐死纪氏。可是一来纪氏人缘很好,二来宫里所有人都对于宪宗没有儿子很着急,因此便偷偷救下纪氏,让她秘密地生下了孩子。
朱祐樘就这样在冷宫里偷偷地出生。此后,他一直在东躲西藏间成长,好在所有人都在帮助他们母子躲避万贵妃的搜查。就这样朱祐樘九死一生地活到了六岁。
有一天太监张敏服侍宪宗梳洗时听宪宗感叹:“我就要老了,可惜一个儿子都没有。”张敏觉得时机已到,赶紧让宪宗父子相认。宪宗非常开心地昭告天下,并立朱祐樘为太子,其母纪氏为淑妃。
万贵妃并没有因为宪宗的开心而开心。朱祐樘被立为太子不久,万贵妃就迫害死了淑妃及太监张敏。宪宗的母亲怕迟早朱祐樘也要遭迫害,赶紧将朱祐樘接来身边抚养。这样,朱祐樘在皇太后的庇佑下,终于得以长大成人。
万贵妃死后不久,宪宗也因伤心过度而亡。朱祐樘18岁时即位,面对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江山。
从小身世凄苦的朱祐樘见惯了人情冷暖,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养成了温厚而宽容的性格。登上皇帝宝座的他却从不奢侈浪费,反而节约俭省,勤勉从政,三观极正,是当朝及后世公认的明君贤主。他从谏如流,杜绝贪污腐败,举贤任能;在位期间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不仅挽救了宪宗留给他的烂摊子,更是让国家得以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奸佞不再当道,百姓安居乐业,后代的史学家们赞誉他所治理期间的盛世为“弘治中兴”。
朱祐樘体恤民情,减轻赋税,缓解百姓压力,所以中兴时期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另外,他还以人为本,废除苛刻的法律,删除多条《大明律》中原本的残暴法令,对各种刑罚都非常谨慎地使用。
朱祐樘待臣民非常宽厚,甚至连迫害他以及他生母的万贵妃的亲戚犯了错,也只是依法处置,丝毫没有利用此机会去报私仇。在明朝那个宦官当道的年代,朱祐樘更是很清醒地限制了宦官的权力,以确保宦官们不会一手遮天,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会有弱点么?答案是有。朱祐樘毕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能改,就仍然不失为一个好帝王。
在那样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上,人很容易迷失。朱祐樘小时候的经历导致他生来体弱多病,也因此一度迷失在佛法中,以求长寿,从政后期有一段时间曾受宦官李广符箓祷祀的蛊惑,不理朝政,致使一些奸佞之辈有机会再次入宫,为祸朝廷。但是后来,朱祐樘在忠臣们的谏言中自我反省,幡然悔悟,开始再度恢复到勤勉政理的状态中。最后,由于其身体无法支撑这样繁重的政务,在36岁时,就不幸驾崩。而其死前,留给太子朱厚照,也就是下一任皇帝,最后的嘱托就是:“任用贤臣”。
这样的皇上,试问哪个臣民能不爱戴?明朝中后期文学家、理学家邓元锡曾这样评价朱祐樘治理下的盛世:“闻诸父老言, 敬皇帝之世,太平有象也。君臣恭和、海内雍安。兆氓益殷炽阜裕,学士争游情于三代两汉之文。洋洋巍巍,斯为盛。语曰:日中必礟[pào],即欲为国家建治平无疆之统, 斯千载一时矣。”
朱祐樘这一生只娶张皇后一人,再无其她嫔妃,是古代皇家健康皇帝中凤毛麟角的一夫一妻制实践者。朱祐樘与张皇后一生伉俪情深,同食同卧,就像很多民间的平凡夫妻一样,感情很深。在那个盛行后宫佳丽三千的时代,只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就好像有上亿家产的人却一辈子只喝粥吃咸菜住平民公寓楼吧!当时,也有很多人建议他充盈后宫,朱祐樘却不为所动。一个人的做法与整个朝代的风气都不同,这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
后世分析朱祐樘六宫虚设大抵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他是真的与张皇后感情极好,用情无比专一(其实他父亲宪宗专宠万贵妃虽然害了很多人,但也算是一种专情的表现吧……这样说来,朱祐樘的专情也有一份家族遗传基因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从小生活在宫斗的戏码中,心里早已有了阴影,因此就给自己留了个清净的后宫。
不管出于怎样的原因,朱祐樘的做法都表现的让人无不敬佩。朱祐樘的皇陵中只合葬着张皇后一人,这也是历代皇陵中绝无仅有的景象。
朱祐樘短暂的一生结束了,他卓然的政绩和良善的品行却为后世传颂着。他该当得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的称号!
历史上,像诸葛亮这么接近完美的人吗,主要有谁?
完美吗,诸葛亮远远当不起完美这两个字,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尽皆知,他也的确做到了辅佐刘备成功三分天下,在刘备死后同样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但隆中对他们的目标可不只是三分天下,而是一统天下,是成霸业,兴汉室,让刘备坐上真正的皇位,自己成为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霸业虽成,汉室正统刘协被逼退位;丢荆州,败夷陵,一统天下也成了空谈;六出祁山无功而返,最后蜀汉也随着后主投降灰飞烟灭。
诸葛亮远远称不上完美,真正在人臣之中算上完美的个人认为应该是陶朱公范蠡。
范蠡出身贫贱,但为人豪爽且博学与文种相交甚深。但当时的楚国政治十分黑暗,若想入朝为官必须要有贵族身份,对楚国政治心生不满的范蠡毅然离开故乡,与文种一起投奔越国。之后帮助惨败与夫差之手的勾践兴越灭吴,一雪前耻被封为上将军。
功成名就之后范蠡并未安心为官,深知兔死狗烹的他选择功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从此不问军事,安心经商之后范蠡仍是十分成功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是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从军官至上将军,弃官经商被尊称为商圣,这才是真正的完美的人。
历史上,像诸葛亮这么接近完美的人吗,主要有谁?
有一个,唐朝的中兴名将郭子仪!
他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以一己之力担起复兴的重任,郭子仪是历史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注意,这个军事家是实打实的打出来的,军事上这一点可能郭子仪成就比诸葛亮要高。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
为将,郭子仪可以说战功赫赫,收复两京的功绩是诸葛亮没有做到的,诸葛亮数次北伐,都无法成功收复汉朝两都。中兴大唐的成就可以说也是诸葛亮没有达到的,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致力于复兴汉室,可是最后却出师未捷身先死。
为臣,郭子仪就更比诸葛亮完美了,郭子仪是历史上为数不多或者说是仅有的为臣者能做到“功高盖主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的人,这一点做的也比诸葛亮要好。诸葛亮因为权力之争曾和李严发生过政治斗争,而刘禅成年后,诸葛亮依旧没有还政于刘禅,这里也有可能是诸葛亮想复兴汉室以后还给刘禅一个完整的大汉吧,但是历史上太多功高盖主的名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唯独郭子仪善终了,这说明郭子仪也是有大智慧的,懂得为臣为人之道,这样的人在现在那就是官场的常青树啊。所以说,郭子仪可能比诸葛亮更接近完美吧!
历史上,像诸葛亮这么接近完美的人吗,主要有谁?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认为,周恩来也是这样一个接近完美的人!
周恩来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生,体现了鞠躬尽瘁、心怀天下、情系人民、智慧沉着、廉洁自律、高尚品德、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等近乎完人的品质,是全党的楷模,是人民的丰碑,希望我辈都能以他为偶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