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头上的夜明珠怎么会流落到农民家的枕头里?
一说起夜明珠,相信大家在头脑中,立即会想起那个在夜里可以闪亮发光的珠子,与其说是一个发光的珠子,倒不如说是一件“宝物”。
这个价值连城的宝物,无论谁家有上那么一颗,都会喜出望外的,而这样的珠子对于我们寻常人家来说,能拥有一颗,也足以让普通人家过上富裕的生活了。
但是对于人家慈禧太后来说,人家不仅有一颗,更是拥有很多颗,这怎么能不叫人羡慕,慈禧太后究竟有多么的喜欢夜明珠,不用我说,通过她的种种表现,大家就能知晓一二,在慈禧太后死之前,她还命令身边的太监,在自己死的时候,往自己的嘴里面放上一颗夜明珠,可见,慈禧太后是真喜欢夜明珠。
金银珠宝这些东西,本来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慈禧太后这样做,多少是有一点的“武断”。但是,不属于慈禧太后的东西,肯定也不会被一直留在她身边,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慈禧太后远去西安逃难,在逃难途中,也许是慈禧真的跑累了,不想再跑了。
她想用自己头上佩戴的那几颗夜明珠来讨好侵华的洋人,来和他们议和。
有一天晚上,慈禧悄悄地把头上戴着的几颗夜明珠取下来,将其中的两颗交给了贴身宫女,想让她给洋人送去。结果,也不知道当时这位宫女是怎么样想的,可能是这位宫女不愿再忍受慈禧太后向洋人这般的“卑躬屈膝”,也可能是这位宫女起了“财意”。
总之,这位宫女反正是带着这两颗夜明珠,自己逃走了,再也没人知道她的去向,有人说她在民间改头换面,销声匿迹了。
一直到1964年的时候,西安一户普通人家进行大扫除,家里的小孩准备把一个脏兮兮的破枕头拿去准备清洗干净的时候,谁知在拆枕头的时候,居然从里面掉出来一个包裹非常严实的红色包裹。
一家人打开这个红色包裹一看,发现里面又层层叠叠包了个结实,直到打开最后一层,一家人都惊呆了,竟然是四颗宛如龙眼大的珠子,正在闪闪的发着光。
在自己家发现这样的珍宝,按理说,没人知道自己私吞了也没有证据可循。可是,谁知道这一家人非常实诚,硬是将这四颗珠子无偿献给了国家。
国家有关部门被这一家人的精神所打动,打算给这个人家十万块钱作为奖励,在1964年的时候,十万块钱相当于今天的几百万,可以使这户普通人家一下子就变得很富裕,谁知道人家根本就不要这十万块钱,反而告诉工作人员,这珠子来得不明不白,反正也不是我们家应该得到的,也不是我们家祖传的夜明珠,就上交给国家吧。
后来,经有关部门鉴定,这四颗夜明珠来历不小,正是慈禧太后当年头上佩戴的九颗夜明珠的凤冠中的四颗,这个宝物可谓价值连城,有关部门非常重视。
四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怎么会出现在一个普通的农户家里,这也太不合理了啊。后来,经过仔细询问,这一户人家才道出实情。
原来,这户人家三十年前,曾收留过一个流浪街头的老太婆,当初见她一路行乞,十分可怜,善良的夫妻二人就将这个老太太带回了自己家,而且一直赡养这位无亲无故的老人,直至老人八十多岁的时候去世。
而这个枕头,就是老太太临终前留给他们的。
这样就说得通了,我们能知道了,这位流落街头的老乞丐,应该就是那位带着四颗夜明珠出逃的宫女。按理说如果这位宫女当时起了贪念,应该立刻将这四颗夜明珠转卖给他人,换取一生的荣华富贵啊,可是,为什么她偏偏宁愿流浪街头,也不愿意将这四颗夜明珠还钱?
相信这回大家能知道这位宫女,她的爱国之心了,如果不是当年她潜藏四颗夜明珠,并且能够成功出逃,这四颗夜明珠恐怕早已经流落他乡,被洋鬼子占据了。
正是因为她忍受不了慈禧太后的“卖国求荣”,所以,她拼命死守四颗夜明珠,就为了不让他们流落他乡被洋人所玷污。
而收留老太婆这户人家,也是因为自己本身比较善良,毫无怨言地照顾无亲无故的老乞丐多年,他们得到了这位老宫女的信任,所以说,临终之前,老太太才放心将这个枕头送给他们继续保管。
还好老太太比较幸运,遇到的是这样一户非常善良的人家,否则这个枕头将会携带着这些珠宝,不知道又将流落谁手了。
虽说,生逢乱世,总是那些有良知的人存在,这才使得我们国家的宝贵财物,没有在乱世或者外国侵略者侵华的时候都流传海外,如果这些珍宝都被洋鬼子夺取,那将会是我们国家的一大损失,并且永远也不可能弥补了。
如果所有人都像慈禧太后那样的自私自利,卖国求荣,那么,我们国家将永远也不能振兴了。
还好有像这位宫女一样的人存在,他们虽说身份低微,也可能身份极为普通,但是,他们不在乎名利,可以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是正确的,什么事情是这个时候不应该做的,他们深明大义,可以将自身安危和国家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甚至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以国家利益为重。
正是因为这种百姓的存在,我们国家才可以越来越好。
当然,也需要感谢那些普通的农民家庭,如果没有他们慷慨地献出这四颗夜明珠,我们国家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还有这四颗夜明珠的存在了,这四颗夜明珠也就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了,随着这四颗夜明珠的消失,伴随着的是国家文物的一种巨大损失。
所以说,无论国家在什么时刻,都需要那些善良、正直、英勇的人。
慈禧头上的夜明珠怎么会流落到农民家的枕头里?
说起慈禧太后的夜明珠,最出名的被她身后含在嘴里的那颗,据说那颗夜明珠被孙殿英带出定东陵后,送给了宋美龄,被镶嵌在了鞋面上。
事实上,慈禧太后拥有的夜明珠可不止这么一颗,就连著名的翡翠白菜,其实都有好几棵并非孤品,据说当年慈禧太后的凤冠之上,镶嵌着九枚夜明珠,每一颗都算得上价值连城。
1964年,陕西西安柏树林的一户在化工厂工作的姓吴的家庭,在家里进行大扫除的时候,家中的孩子将库房里一个已经发黑的油腻旧枕头拿去清洗,拆枕头套的时候,从枕头里调出来个红布包。
一家人好奇之下将红布包打开,结果发现里面竟然是四颗圆润硕大的宝珠,在暗处还能发出淡淡的绿色微光,与传说中的夜明珠一模一样。
家里的库房杂物堆里发现这样的宝贝,全家当然很高兴,但也挺慌乱的,知道这四颗珠子是宝贝,但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宝贝,那时的农民的确朴实,直接就将四颗宝珠上交了。
而经过专家的鉴定,这四颗宝珠竟然是清代皇家凤冠上的宝珠。
据说这家人上交宝珠之后,给奖励十万元,结果也被拒绝,而这家人拒绝奖励的理由也相当让人汗颜:“夜明珠不是自己祖传的宝贝,这也是旁人的,而且是不认识的陌生人。”
那么,慈禧太后凤冠上的宝珠为何出现在农户的家里呢?按照李映发的《文史拾趣》记载,公元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下令不许反抗,而是海想着与洋人求和,由于当时的大太监李莲英不在身旁,慈禧太后将自己凤冠上的四颗夜明珠摘下,派了个王姓宫女,送去洋人那里。
慈禧太后百般交待,让她小心行事,否则要了她的脑袋,结果那王姓宫女出了宫后,摆脱随行之人,带着夜明珠一路奔逃回了老家西安。
而根据发现上交宝珠的吴姓家庭描述,三十多年前,家里的长辈收留过一个流落街头的乞婆,觉得可怜,就将其带回了家安置,之后那老乞婆临终时,交给了吴家人一个旧枕头,但谁也没有在意,也没谁想到枕头里有宝贝。
当然,这些故事都只是坊间流传的故事,所谓当年在农民家里发现的四颗夜明珠的故事,还有夜明珠的神奇来历,都没有实际上的依据,甚至这四颗夜明珠,也没有实物存在。不过慈禧太后的确有夜明珠存世,就是那颗被宋美龄镶嵌在鞋面上的夜明珠。
按《爱月轩笔记》的记载,慈禧定东陵之中建筑奢华,超过了清代之前所有帝后的陵寝,棺中随葬珠宝极其珍贵,棺底有三层金丝被褥与一层珍珠,厚达一尺,慈禧头顶凤冠满是珍珠,最大的一颗如同鸡卵,各种奇珍异宝数之不尽。
定东陵被孙殿英所盗时,各种珍宝装满了二十多辆车,按照孙殿英的说法,慈禧口中有一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是一颗,分开时透明无光,合拢时有绿色寒光。
至于慈禧太后口中的夜明珠到底是什么做成的,至今也没有定论,既有说是萤石的,也有说是金刚石的,而岁月变迁,也很难再有答案,而按照蒋卜力的说法,慈禧夜明珠重四两二钱七分,也就是133克多,价值一千零八十万两,真的可谓是价值连城。
因为列强的侵染,晚清时期的清廷早就是入不敷出,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仍旧只顾着享乐,过生日、修园子、逾越规制建极其奢华的陵寝,眼皮都不眨,原本用来保其躯身不化的夜明珠,连她身后的安宁也保不住。
慈禧头上的夜明珠怎么会流落到农民家的枕头里?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慈禧太后已经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所以她在临死之前含住了价值连城的夜明珠,只可惜后来被孙殿英盗走了,这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也不知所踪了。
虽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阻碍了清朝的发展,但这都是她的无奈之举,因为当时没有一个男子可以撑起整个清朝,所以她才通过“垂帘听政”的方式管理国家。慈禧太后自知自己时日不多了,所以她先是将光绪帝软禁起来,然后她又和满朝文武大臣商议,要将皇位传给溥仪,做完这些以后,慈禧太后吞下了夜明珠。其实在慈禧太后临死之前,她已经反思到了自己的过错,她也知道自己的一生很荒唐。所以她的遗言是:我走了以后,不要再让女人掌权,也不要让太监专权。虽然她让清朝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但是她也曾经试图挽救过清朝。
在慈禧太后掌权的时候,她曾经支持过“洋务运动”还有“清末新政”,同时她还废除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她支持商业的发展,她已经意识到农业已经不是人民的根本了,让国家富强的唯一办法就是商业,为此她还付出了很多努力,为了让国家有更多的人才,她还兴办了很多学堂,只可惜当时的清朝已经危在旦夕了,外国列强都蠢蠢欲动,最后清朝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要说起慈禧太后口中的夜明珠,可谓是价值连城,夜明珠是分为两颗珍珠的,只有将夜明珠合二为一,才能显露出夜明珠的独特之处,夜明珠虽然被慈禧太后含在嘴里了,但是它到了夜间仍然可以绽放出万丈光芒,所以慈禧太后拿夜明珠来陪葬。
慈禧头上的夜明珠怎么会流落到农民家的枕头里?
单就题主的问题而言。
当年西方列强攻进紫禁城,慈禧太后落荒而逃。
逃亡路线遥远,长途跋涉疲惫不堪。
偶入一平民家中借宿,头上夜明珠不慎掉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