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是“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

孟浩然这首今天看上去比较“丧”的“幽怨”的五言律诗,历来评价都不低。夸它的人不少,而说它是“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的,是明末清初的学者冯舒

冯舒和孟浩然相差了900多岁,拍古人的马屁,也得不到什么现实回报,这么下狠手死夸,可能是真心觉得有这么好吧。

下边,任襟亚就斗胆和大家一起分析分析,为啥他要这么夸这首诗!

失意的背景

公元728年,39岁(周岁)的孟浩然心情超级郁闷,因为他落榜了。

浑身才华,一肚子文章,满腔报国激情,另外还有王维、张九龄等一众业内高手的肯定。这么优秀的条件竟然没啥卵用,考个进士都没考上。憋屈!

就是在这种极端沮丧的复杂心境下,《岁暮归南山》诞生了。

失意之作《岁暮归南山》以及它和唐玄宗的小故事

咱先把《岁暮归南山》这首诗全文摆出来: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下面,我们还要对它做详细的分析。

先讲个故事。

《新唐书·文艺传》记述了一个有关皇帝唐玄宗和这首诗的小插曲,更为这首诗的“失意”增添了几分力度。

王维和孟浩然诗风相近,都长于写“山水田园”诗,世称“王孟”。

或许是为了安慰这个老大哥(王维比孟浩然小了整整一轮),王维私自把孟浩然领到了办公的官署。好巧不巧,唐玄宗居然大驾光临。孟浩然就赶紧躲了起来。

或许是小王同学年纪轻演技不纯熟,或许是他想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搏一搏,拉帮孟大哥一把。总之,他决定不藏着掖着了,向皇帝坦白。

皇帝一听,挺高兴。早就见识过他的诗,听说过这个人,别躲着了,出来当面拉拉吧!

这就得怨孟浩然了,给皇帝朗诵啥诗不好啊,《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这首当时应该还没写出来【捂脸】它不香吗?再不济,至少也给他读个表达渴望出仕的《长安早春》行吧,——偏偏他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

大家看看,他这首诗的颔联第一句是啥?——“不才明主弃”

看了这个,你要是皇帝你不急眼啊?

唐玄宗当场就不爱听了,抛下一句狠话转身走了。说的是:“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你不想当官是你的事,我可没有不要你,老子可不“背锅”!

故事有点雪上添霜,这首诗是不是看上去更“丧”了?

够失意吧?

还没完呢!这件事情之后六年,孟浩然再次进京考试,结果——依然保持同样的“点背”。

就这样,他人生中离皇帝最近的一次机会,就在这首《岁暮归南山》的手上溜走了!

那么,前半句“一生失意之诗”,是不是算解释通了?

下面我们再来探讨“千古得意之作”那一部分。

得意之处

所谓“得意”之处,自然是指它的优秀和优秀引起的肯定。

这一方面,我打算从以下三个点做个简单的分析:第一,作者本人的自我肯定;第二,历来评论家们的高度赞赏;第三,本诗文本水平的过硬。

1.首先,诗人自己得意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连我们都看出来把这首诗读给皇帝有点不妥,为什么孟浩然还要这么做呢?

估计有两个原因:第一,他高估的皇帝的气量;第二,他实在是对自己的这首诗很满意。

否则,他非要给皇帝读,就是缺心眼了。

明人在《唐诗归》中评论说:浩然于明前诵此二句,自是山人草野气。

“山人草野气”,今天我们把它理解为率真、坦诚,没毛病!

2.其次,历来许多评论家们都认可它的“得意”

(1)早在冯舒之前,南宋词人刘辰翁已经有过和他类似的评价,他说“是其最得意之诗,其最失意之日”。

意思很明白:这首《岁暮归南山》,是孟浩然在最失意的时刻,写出的最优秀的诗作。

(2)元代的方回在他编写的唐宋两代的诗选《瀛奎律髓》中,盛赞这首诗“八句皆超绝尘表”。都“超绝尘表”了,算“得意”没问题吧?

(3)明代徐增《而庵说唐诗》:此作字字真性情,当是浩然极得手之作。

另外,有评论说它是真气贯注”;有说它“最为清雅,不求工而自合”;还有说它“结句意境深妙”……

考场失意不假,诗作被“众口铄金”而“千古得意”也不算虚!

3.从《岁暮归南山》诗作文本本身来看它的“得意”

行家都说好,那么它怎么个好法?

在中国诗坛,或者说文学史上,因人生失意而成就了作品的,颇有那么几个。比如杜甫、苏轼、元好问他们老哥几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诗圣杜甫。

老实说第一眼看到“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这个评语,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杜甫的“千古七律第一”《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旦把它们放在一起多读几遍,会发现,《岁暮归南山》还真有点《登高》的味道。(注:杜甫比孟浩然小23岁,《岁暮归南山》比《登高》早39年。)

“多病故人疏”不就是“百年多病独登台”吗?

“白发催年老”不就是“艰难苦恨繁霜鬓”吗?

一样的怀才不遇,一样的理想湮灭,一样不可排遣的忧愤,一样的无可奈何!

一样赤诚的灵魂,一样深沉痛苦挣扎!

当然,它们也有它们的不一样。(因为和本文要阐述的主题关系不大,这里就不去详细分析了,若有机会,单独成文悉述。)

有了《登高》做情感上的引导,《岁暮归南山》的好是不是就更容易看出来了?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就是在说:朝廷不用我,我也只能回到我终南山的破房子去了。混不好,自己身体又有病,亲朋好友都不愿意和我多交往。我自己岁数越来越大,但是四时轮转依旧,春天就要来了。我内心悲伤睡不着觉,只看到月光里的松树影子在我的窗外勾画出一片空旷寂寞……

话说得很明白,就是因为命运的不如意,万分失落,彻骨悲凉。

然而,只有落寞悲凉吗?

你细品其中的这两句——“青阳逼岁除”和“松月夜窗虚”,就会发现,诗中虽然有“怨气”,但是却不“阴戾”,有一种温厚的微光和微暖。“青阳”的意思是“春日”,春日是什么?是希望!“夜窗虚”,这个“虚”虽然是“空虚”,但同时也是“空旷”,而空旷则蕴含着某种程度的阔大和包容。

所以它不是一味地抱怨,在了无痕迹之间,作者已经留出了一道意味深长的“精神出口”。

乍看,面前是一幅烧残的焦土,留神就会发现,还是有股“生”的力量正从焦土里萌动着……

这正是它的殊甚精妙之处!

那么,你认为这首《岁暮归南山》,能不能算“千古得意之作”呢?

小结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诗作风格一向冲淡自然。“淡然”几乎是山水田园诗人的共性。《岁暮归南山》虽然写得是强烈的失落情感,但是在作者“清淡”的大逻辑平衡下,感情矛盾呈现出一种理性的深沉厚度,有“不求工而自合”的高妙。

我是爱诗词、爱历史、爱读书的任襟亚,谢谢您的耐心阅读!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说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是“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

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

(南山即终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①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解】①尔雅释天:“春为青阳”。

【作意】这是诗人浩然赋归之作,一种怨悱之情,至此不得不尽情发洩,一吐为快,也顾不得许多忌讳了。

隐居诗话:“孟浩然入翰苑,访王维,适明皇驾至,浩然仓皇伏匿,王维不敢隐而奏知。明皇曰:’吾闻此人久矣,’召使进所业。浩然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疎。’明皇曰:’吾末赏弃卿,何诬之甚也!’因放归襄阳。”此时大概是放归时所作,意在在京碌碌,无所短长,不如归去。见诗作《留别王维》。

【作法】从前人多说诗必穷而后工,因为诗人际遇,总是得意的少,不得意的多,在他穷困之时,满肚皮不合时宜,往往要借文字来发洩。因此时有惊人之句,天然绝妙之词。孟氏此诗,无意中触忌明皇,致遭放归,姑且不论,但就诗句本身说,则起首两联的句法,都是因果句法。因北阙不能上书,所以只可归南山的敝庐。又因自己的不才,所以主上虽明,亦遭放逐。因自己多病懒散,不善奔走,所以就是知交的故友,也就曰渐疏远了。第一联是记事,第二联是说理。第三联是写景,但又同属於抒情。末联则以“松月”隐逗南山作结。

为什么说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是“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

孟浩然的这首诗,说是一生失意之作,是没有问题的,要说是千古得意之作,似乎有点过了。不过,这首诗确实反映了孟浩然,在四十岁之前,慌慌张张心急火燎地追求仕途,却始终不得门路,从而脑子发昏,写下这首据说是影响了一生的诗。

唐代科举考试,为出身并非高门大族的读书人,造了一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道路。他们可以通过诗文走向仕途。但科举考试的制度设计,很显然是不完善的。它没有糊卷制度,考官和考生之间可能互相认识,甚至是考官的学生。所以,在唐代考生必须要拜见考官,最好拜见那些文坛领袖,然后文坛领袖推荐的话,那么就可以名满天下,考试的时候,就容易多了。

所以,唐朝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是去游学,另一方面,是拜见文坛的牛人,好获得推荐。杜甫漫游京师十多年,王维在岐王宅里寻常见,白居易拜见顾况等,都是如此。

孟浩然在四十岁之前,其实是完全失去了自我。

他是个性格矛盾的综合体。

他是个豁达洒落之人,但又跳不出红尘,

他是个快乐高蹈之人,但又时时为仕途不顺而焦虑不安。

他的诗歌中,自有一种天真天然与逍遥,实际上,四十岁之前,他其实就是个装的状态。

孟浩然去考过进士,没考上。在太学也曾经以微云淡河,疏雨滴梧桐的名句,震惊四座。但是考运实在不行,就是考不上。所以孟浩然始终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心态,在这样的心态下,他的诗中始终有些酸气和怨气。据说,正是这首发牢骚的诗,被唐玄宗看到,唐玄宗认为这冤枉了他,所以孟浩然的仕途就玩完了。这和宋朝的柳永,因为一首词得罪了宋仁宗一样。《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传说孟浩然在王维的官邸做客时候,唐玄宗来了,孟浩然无处可躲,只好躲在桌子底下,唐玄宗叫他出来,知道他是大诗人孟浩然,就让他走几步,弄首诗听听,孟浩然也是脑子发昏,就念了这一首。其实,孟浩然得意之作有不少,同样是去找工作,他在张九龄那里,念的一首诗就很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显然,这首诗应该是唐朝干谒诗中的极品,无论是豪放的风格,雄浑的境界,还是含蓄的求职,都是恰到好处。而在唐玄宗面前念的这首诗,完全满满地都是抱怨。这首诗通篇都是在埋怨自己,充满了自责,充满了自怨自艾,实际上,矫情的孟浩然,更多地把自己考不上进士的结果,归罪于社会。或者说,他显然已经开始怨恨体制了。这个对知识分子来说,是个极为要命的事情。

“北阙休上书”,表面意思是说,还是算了吧,不要再费力气给朝廷上书了,还是“南山归敝庐”吧,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南山,看流水悠闲白云无心。很显然,孟浩然还没有失去机心,毕竟休上书和归南山,绝不是自己的心愿,而是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令人读来自有余味。 精通艺术的唐玄宗,一听就明白,原来这孟浩然一肚子都是埋怨啊。

高潮来了:

“不才明主弃”,表面上说自己能力不行,实际上,这就是假装谦虚。孟浩然是相当自负的。曾经说自己“词赋亦颇工”。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怀才不遇呢?很显然是没有遇见明主。这本来是献媚之词,然而马屁拍到马腿上,事与愿违。“多病故人疏”,说的更加凄凉。意思是说自己多病,连朋友们都疏远了自己。

孟浩然先说没有遇到明主,后说没有老友推荐。这孟浩然无意之中就得罪了唐玄宗和张九龄王维等推荐他的人。

最后两句就是描写自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

“松月夜窗虚”,写得好啊。其实哪里是夜窗虚,是心虚啊,是孤独寂寞啊。“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孟浩然这首诗,成功地得罪了唐玄宗,也成功地让自己彻底对仕途绝望,从而让自己走上了另外一天道路,就是走出焦虑,走出红尘,回到自然山水之间,从而让自己在四十岁之后,彻底看透了人生,也让自己活的美好起来。

为什么说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是“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

有了切肤之痛的经历,才有入木三分的文章。

为什么说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是“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

为什么说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是一生失意之作,千古得意之作?

《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原诗: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译文:

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

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

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我不用,

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与我离疏。

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

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临近。

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

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

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大约在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像孟浩然这样的才子,一生追求功名无望,看来有些事情确实不能强求,冥冥中自有安排。也是诗人在这种境遇下,写出了这首千古流传的佳作,故可以说这首诗是一生失意之作,千古得意之作。

为什么说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是“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

《岁暮归南山》诗写了什么?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原文如下所示: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很明显,这是一首归隐后自我自责的怨愤诗,全诗主轴“不才明主弃,多病故少疏”客观而真实。

为何“不才明主弃”?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一日,王维邀请孟浩然到家中作客,不巧当朝皇帝玄宗而至。孟浩然羞于面见,便藏身于床下。

在和玄宗谈话的王维并未隐瞒此事,于是,皇帝下令叫孟浩然出来。其间,皇帝询问了孟浩然,并让其作诗一首来鉴赏。

孟浩然喜泣而极,遂自诵出诗来,当念及“不才明主弃”时,玄宗脸色一寒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

诚然,“不才明主弃”得罪了皇帝,皇帝以后再也不给孟浩然机会了。这就是孟浩然归隐南山之不得已的苦衷!

至此,可以肯定《岁暮归南山》是一生失意之诗,因为得罪主子,一生不受用么。那为什么又说是“千古得意之作”呢?

孟浩然,少有名气,又得到了王维等人的赞誉,本来该是一帆风顺入仕途的。想不到在他四十岁时赴京赶考却名落孙山,这对他的打击很大。

《岁暮归南山》,是他对自个儿人生的总结。上书求仕,因犹豫不决而放弃,适逢玄宗考验呢,却又一句“不才明主弃”被冷落,从此,只能归隐南山。

之所以,《岁暮归南山》成为“千古得意之作”,缘于所陈述的时空跨度够大。其中人生的浮沉也很现实,既已“愁不寐”,还要连带着“夜窗虚”,真够折磨人的。

总之,一言以蔽之,这首诗到底如何呢?清人冯舒给予了最高评价: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

(图片来源网络,违规即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