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表达了千万户什么的美好景象?你怎么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公元1067年,北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翌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由新年的热闹景象,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元日》这首诗描写了新年元日的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 名列“唐宋八大家”;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元日》表达了千万户什么的美好景象?你怎么看?
语留人是我,留语甚是妥。
人留语亦留,答题从不躲。
这是王安石的七言绝句,看到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便作此诗,表面上描写了新年辞旧迎新的热闹景象,但结合写作背景来讲,绝非这么简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还算通俗易懂,重点讲几个词,以助理解。
屠苏屠苏指的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古代大年初一饮用屠苏酒以驱邪避瘴。
屠苏本是古代一种茅屋的名字,相传有个老中医借住在此屋,大年夜往井里投了一包草药,让人们过年时兑着酒喝,可预防瘟疫,果然奏效,但人们不知道他叫啥,就以“屠苏”命名了。
曈曈指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这个词还是很重要的,初一的早晨光明且温暖,说明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诗人的心情大好,并且对未来充满了信息及希望,这是一个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
新桃换旧符“桃”与“符”指的都是“桃符”,简单的说,桃符就是最早的门神及对联。
最早在桃木板上刻上门神,挂大门上驱邪用,因为打老年间就传说桃木可驱鬼,影视剧中经常有个老道拿着桃木剑抓鬼。所以,王安石在这里描写的就是各家各户门前已经换上了新的春联和门神。
有一点需要注意,在解释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口误,我曾经就见过有人说,“这是老百姓贴春联的景象”,乍的一看,没啥毛病,可是禁不住推敲,这里绝对是已经换上了新春联,避免发生歧义,一定要解释成已经贴上了,因为一般来说春联没有大年初一贴的。
难词已经各个攻破,整诗就很好理解了,这是一派欢天喜地、喜气洋洋,万象更新的热闹景象。
我开头也说过了,此诗需要简单的结合一下写作背景。王安石在政治上最重要的成就,应该就是变法了,可能没几个人能具体说出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可是几乎连小学生都知道王安石变法这个词。
作此诗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所以他也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眼前这朝气蓬勃之景,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抒发了自己对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以及对成功充满了信心。虽然变法最终失败,可作者的信念是坚定地,愿景是美好的。
经常看到有人把此诗与陆游的《除夜雪》相比较,因为二诗都是描写的过年时的情景,各有侧重点。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简单地说两句,赏析完《元日》之后再看此诗,确实容易多了,同样有屠苏、桃符,只不过陆游是在守夜,可谓刚刚看完春晚敲完钟声,可谓瑞雪兆丰年,兆示着来年大丰收,诗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便作此诗。
此诗有没有其他深意或是政治抱负等等,如果您喜欢可以去结合写作背景研究研究,不是此次讨论的重点。
《元日》表达了千万户什么的美好景象?你怎么看?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元日》表达了千万户什么的美好景象?你怎么看?
《元日》一诗表面上写千家万户喜迎美好新年的热闹景象,实际上是诗人王安石表达由自己倡导去旧迎新的变法愿望得以起步的欣喜之情。
王安石巜元日》一诗是变法伊始之作,而巜梅花》一诗是变法失败之作,两首诗反映出诗人两种不同的心境,不禁让人慨叹世事无常。
王安石入仕在基层历练二十余年,多次拒绝入朝就职,直到宋神宗即位两年后(1069年)才入朝拜相,主持变法。巜元日》诗即作于此时。宋仁宗景𧙗四年(1037),王安石十六岁随父进入京城,以文结识曾巩、欧阳修,他们大赞其文。仁宗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知县、通判、知州等职,在各地任职期间,王安石修水利、办教育,勤政爱民,政绩显著,欧阳修等人多次向宋仁宗举荐王安石入朝担任要职,都遭到王安石各种原由拒绝。
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上疏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总结自己在地方为政经历,指出国家的不足现状,提出解决之道,但宋仁宗未采纳他的变法主张。
1067年,宋神宗即位,大宋王朝内忧外患,宋神宗有意革新朝政,认同王安石的变法主张,1069年,宋神宗遂拜相王安石,史称“熙宁变法”得以启动。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震天响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完了,在温暖的春风中迎来了新的一年,百姓们聚在一起喝着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暖暖地照着千家万户,人们都忙着取下挂了一年的旧桃符,高高兴兴地换上新的桃符。
这首诗既是句句写全国老百姓欢天喜地过新年,也是句句之意在写刚刚开始的变法,诗人从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中,憧憬着变法将会让国家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王安石主导的变法,富国强兵,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变法大大触动了固化阶层的利益,新旧两派斗争激烈,两次被罢相,最终王安石功败垂成,退居金陵,《梅花》一诗作于此时。王安石的变法前后历经十余年,国库充裕,大兴农田水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百年来少有的繁荣景象。
变法中的强兵措施也收效显著,1073年,宋军进攻吐蕃,收复了大量失地,拓宽疆土,这是北宋军事上的唯一一次大获全胜。
去旧迎新的变法,注定困难重重。王安石的变法从一开始到彻底失败,一直伴随着新旧两派的斗争而艰难前行,两派水火难容,加上新派出现内斗和神宗去世,改革派失去了倚仗,保守派卷土重来,王安石只能辞相外调,后归居金陵。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看那墙角边的几枝梅花,没人在意,更没有人赏识,它却在寒冷的冬天独自开放。在远远的地方望见洁白的梅花,就知道不是雪花,因为隐隐约约传来有梅花的香气。
全诗以梅花自喻诗人自己,变法失败,所处环境不善,但还是独自开放,坚持己见,洁白而幽香,展现出诗人即梅即人的高贵品格。
王安石是改革家,去旧迎新之变革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多了解,多沟通,实行合乎时宜的变法,循序渐进而事成。巜元日》一诗作于变法伊始,全国上上下下都抱有新的希望,一片喜气洋洋;情同此理,诗人是变法的主导者,心情更是积极奋发向上。诗人寓理于诗,坚信旧的落后的事物一定会被新的先进的事物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大家好!我是九日文谈。希望喜欢我的原创文字。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共同进步,传承文化。】
《元日》表达了千万户什么的美好景象?你怎么看?
元日,即大年初一,春节的意思。年俗年味,自古以来都有着非常美好的寓意和景象,我认为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创作的,描写宋朝百姓过年的《元日》,也是这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关于《元日》表达了千万户什么的美好景象?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我认为:这首诗总的来看,表达了过年时辞旧迎新,人们希望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体有如下习俗和意思。
一是千家万户燃放爆竹。人们认为,爆竹的响声不仅可以用来驱鬼避邪,还渲染了过年的热闹气氛,所以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爆竹,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响彻云霄,热闹极了,真是爆竹声声辞旧岁。
二是家家户户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也就是贴新春联。一方面表示辞旧迎新,另一方面古人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据说可以用来压邪。
三是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全家合饮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叫“屠苏酒”,一方面用来以驱邪避瘟疫,以求长寿安康。
总之,在新的一年,人们都希望灾难、曲折、病痛、不幸等等不如意的事,都随着爆竹声驱散在旧的时光中,而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美满欢笑,都随着新帖的对联一一到来。这样美好的景象,与宋朝范成大《卖痴呆词》一诗反映的民俗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除夕之夜,大人小孩都在守岁,急切地等待新年的来临。半夜时,大人们都在祈求神灵除去灾难,降下福气。小孩子则调皮地跑到大街上,大声呼叫“卖痴呆啦!”,想在除夕夜把痴呆转送给别人,以便来年变得聪明。
这就是我认为的《元日》表达的美好景象,不知大家的意象如何?
《元日》表达了千万户什么的美好景象?你怎么看?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替换成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