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不要为难子女,也不要为难自己”你怎么看?
公公60岁,经常喝酒,有一次喝酒后耍酒疯,被二哥打了一巴掌,他就直接跪在了二哥面前,怎么劝都不起来,一边哭一边骂儿子不孝,全村都听见了。
公公年轻的时候很勤劳,也不酗酒,儿子们都很尊重他。
他们家很穷,6年前,都还只有一个土墙房子。过年的时候,一家老小窝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土房里,想想都很心酸。
17年大儿子家开始自建新房,让公公帮忙,并答应给他100块一天,公公很积极的帮着干活。
可是房子建好了,说是给公公的工钱却一直没给,公公为此没少暗示。
但大儿子说,他修房子欠了很多钱,暂时没钱给他,房子修好了也是给他们住的。因为大哥他们常年在外打工,也很少住。
公公虽然当时没说什么,但心里已经非常不满了。所以就开始借酒撒气,各种作妖。
他还老是说他要退休了,所以就不干活了,买了3只羊,每天放羊,晒晒太阳。
更让人气愤的是,他开始酗酒,经常喝醉。三个儿子都出门工作,他一喝多了就和婆婆吵架,吵气了还出手打人。
婆婆不仅要干各种农活,还要帮两个哥哥家带孩子,非常辛苦。哥哥们都出门打工,家里有两个留守儿童。
有一次,侄子哭着打电话过来,说他爷爷又喝醉了,用棍子追着奶奶打,不知道打到哪里去了,两个孩子哭得撕心裂肺。
几兄弟急疯了,赶紧打电话找村里人帮忙,好在村里人说,已经是劝开了,没事了。
这事让几兄弟无比气愤,老公常说,有这样的父亲是他们的悲哀。
为了让他们安心的过日子,不要在闹腾。几兄弟商量后凑钱把答应给他的工钱给了,也让他承诺不再酗酒,不乱打人。
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哪想到,才过了一个月,婆婆又打来电话,说公公又喝醉了酒,把她的手打折了。
几个儿子听了火冒三丈,当即赶回了家。二儿子质问他,问他是不是疯了,他跳起来就开始骂,说几个儿子只知道关心妈,什么都护着妈,不管他死活。
说些说着,又咆哮着朝婆婆那边去,婆婆吓得摔在地上。二儿子一下子冲过去,拉住公公就是狠狠的一巴掌,把他打了滚在地上。
我们正在震惊中,公公马上爬起来,扑通跪在了二儿子面前:“儿子打老子了!不孝子,我给你磕头了!”
一直哭天抢地,哭了半个小时,全村的都来看热闹,我把他撒泼的样子录了下来。
儿子们实在不放心把孩子和母亲放在老家,所以第二天一早,公公还没起床,就带着孩子和婆婆走了。
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都没有联系他。只是向村里人打听到,公公开始每天坐门口骂?
后来开始哭,也没钱买酒了,每天自己煮土豆填饱肚子。
再后来,他就各处跟人说他错了,让他们帮忙联系,让婆婆回去,他保证不再喝酒了。
我把他撒泼的视频发回去,让邻居拿给他看,他看了自己扇了自己两巴掌。
他说他是感觉儿子们都成家了,他应该享福了,但感觉儿子们对他都不够好,让他过得不体面,连答应给他的钱都要他闹了才给。每次吵架,儿子们都护着婆婆,从来不帮他。所以才想折腾,引起他们的注意。
但现在也感觉,儿子们有这样的父亲挺倒霉的。
他每次打电话求婆婆回去,婆婆都没有答应,婆婆说要跟他离婚。
为了挽回儿子和婆婆的心,公公开始变得勤劳,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候的样子。
村里人都说这个老头终于开窍了,酒真的是个害人的东西。一年后,婆婆终于又回到了她朝思暮想的家。
现如今,公公完全像变了个人一样,对婆婆百依百顺,儿子们回家过年,也是他张罗着做菜。
一家人终于可以开心过年,儿子也反思了自己的问题,答应老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人老了是很敏感的。
所以我觉得,“人老了,就不要为难子女,也不要为难自己”,这话非常正确。
所谓尊老爱幼,要小的尊敬老的,老的也得疼爱小的。人和人之前都是相互的,你对子女好,他们自然也会对你好。
人到老年,老是为难子女,会让自己陷入不好的境地:
1.太过作妖的老人,往往会让子女身心疲惫,再好的亲子关系都会被磨灭;
2.作妖的同时,伤害的不仅仅是子女,对自己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心情长期压抑,对身体伤害很大。
3.老都老了,难为子女只会给他们留下不好的印象,本来对你充满感激,最后都会变成讨厌。
大家赞同吗?
“人老了,不要为难子女,也不要为难自己”你怎么看?
95岁大爷,被儿媳照顾了31年,却给大女儿20万,帮外孙买车,大儿媳认为这钱应该给她,把老人告了,老人哭着说:只有父母告子女,子女不该告父母。没想到,大多数都支持儿媳。
雷大爷是湖南人,和妻子生了5个孩子:3个儿子和2个女儿,因为子女多,家里生活穷困潦倒。31年前,妻子也因病去世,大爷一个人过的十分节俭,没想到,在他95岁时,
因为孩子多,家里条件一直都不好,没想到,在老人95岁时,他的2间砖瓦房居然拆迁了。
随后,大爷有了105万的存款,还有一套房,苦了一生,原本以为以后他就能过几年幸福日子,安享晚年了。
没想到,大儿媳小晚突然起诉他,把他告上法院,这让大爷十分气愤,在他看来:只有父母告子女不孝,子女是不能起诉父母的。
为何小晚突然要起诉老人呢?毕竟老人已经95岁,身体和心理都十分脆弱。
大爷哭着说:他早年在学校做保安,打扫卫生,工资只够吃喝,没积蓄,就只有2间房换了105万,可小晚却说钱是她的。
难道是小晚家里条件不好,才想起诉大爷,要钱改善生活吗?大爷的2女婿冷笑着说:不是条件不好,小晚一家是所有子女中条件最好的。
原来,大爷的大儿子在村里开诊所,条件十分优越,建了一栋7层楼房,也面临拆迁,只要一拆,至少都有几百万,可以说是村里的首富。
既然大儿子条件这么好,大儿媳为何还要争这105万呢?
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相,2女婿带着大家来到大儿子家,大儿媳开门见山的承认:就是我起诉的。
因为自从婆婆去世后,就由她来照顾老人,至今已经照顾了31年,每天给老人做饭洗衣,该尽的孝道她都尽了。
可老人一拿到钱,就先给他大女儿20万,一分钱没给她,让她心里很不舒服。老人的钱是他自己的,他给自己的女儿也无可厚非,怎么能因为给了女儿钱,儿媳就要起诉老人呢?
大儿媳突然情绪激动,拍着桌子气愤的说:拆迁的房子是我的,所以这笔钱应该是我的,老人不该私自把她的钱给别人。
房子写着老人的名字,钱也是直接转给老人,大儿媳为什么说房子是她的呢?
原来,那还是80年时,老人带着2个儿子,3人一起出钱出力,修建了3间红砖房。
88年时,2个儿子都各自成家,住在一起不方便,老人就提出分家,于是,3人一人分得了一间红砖房。
小晚和丈夫生了孩子后,一间房不够住,就把她们分到的这一间,又扩建了几间,只是当时没多想,扩建后写的还是老人的名字。
而拆迁的2间房子,刚好是老人那间和小晚跟丈夫分到的那间,所以在她看来,105万中应该有她的一半。
再加上,拆迁的前2次公示中,都写了小晚和丈夫的名字,可第3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公示时,却去掉了她和丈夫,只留老人的名字,所以钱就都打到了老人那里。
老人拿到钱后,就通知了他的大女儿,第二天一大早,大女儿就带着外孙过来,把老人接去她们家住了。
说到这里,小晚更气了,因为之前除了她都没人管老人,老人大女儿和外孙几乎都不来看一眼的。可现在,大女儿把老人接回家后,老人就给了大女儿20万,大女儿拿着钱,立刻给她的儿子买了一辆车。
这下激怒了小晚,在她看来,老人是拿着她的钱,给他自己的外孙买车,而且连招呼都不跟她打。
大女儿却理直气壮的反驳说,房子是老人的,钱也是老人的,她作为女儿,也有继承权,拿20万是很正常的。
在她看来,是小晚想一个人霸占老人的钱,不想分给其他的兄弟姐妹。
小晚气的大骂大姑子不要脸,出嫁的女儿还回娘家要钱,两个女人吵得不可开交,这个房子,到底是谁的呢?
小晚带着大家来到拆迁的房子前,她一间一间的指给大家看,并且还能详细的说清哪间房是她哪一年建的。
2女婿反驳说:老人拆迁的房子,就是他自己以前的老房子,并不是小晚建的那几间。小晚却坚持说:就算老人拆迁的只有那2间老房子,其中有一间也早已分家给她,这笔钱还是应该有她一半。
其实,小晚说的很有道理,如果已经分给她了,那肯定应该有她一部分的钱,没想到,关于分没分家,却又有不同的说法。
大女儿说:老人有3间房,他自己住一间,给2个儿子各住一间,只是借给他们住了30多年,并没有说分家把房子给2个儿子。
2女婿也跟着表示,他也不知道分家的事,从没听老人说过。
大家又找到了老人的2儿子,毕竟他当初也住了其中一间,而且也扩建了,不过,他比小晚聪明的是:
扩建后办了土地证,没有写老人的名字,而是写他自己的,因此,他单独拿到了拆迁的钱。
既然2儿子已经用那一间房拿到钱,应该能证明当时是分家了的。没想到他却支支吾吾的说:是有分家这么回事,但老人只是口头说说,并没有写协议,所以,房子还是老人的。
小晚忍不住和2儿子吵了起来,明明一人分一间,2儿子用那一间换到了钱,现在却翻脸说没分。
大女儿也冲过来指责小晚不孝,说她虽然照顾老人几十年,却照顾的并不好,吃的不好,住的不好……
几个人吵成一团。
大儿子单独告诉大家:是他跟小晚一起起诉老人的,原本他也不想跟年迈的老人对簿公堂。
可老人和其他姊妹都不讲理,明明把房子分给他了,他也扩建了,现在却说没分家,只把房子借给他住了。
在大儿子看来,自己有证据,上法庭他肯定会赢,但赢了后,他也不会怨恨老人,会继续赡养老人的。
第二天,大家见到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说前2次公示,只是摸底调查,所以写了老人和大儿子大儿媳的名字。
最后还是要以土地证为准,土地证上写的是谁老人的名字,钱就要给老人。事已至此,小晚却仍然无法接受,她坚持说一间房子是她的,可老人并不认同,和小晚吵了起来。
看着老人和姊妹们围着小晚争吵,大儿子不满的站出来说:他可以发誓,当时真的分家了,是老人以抓阄的方式,3个人抽的哪间住哪间。
老人气愤的指着大儿子说:什么时候分家的?我怎么完全不知道?那间房子我只是借给2个儿子住,不是分给儿子的。
真相到底如何,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了,可老人毕竟95岁,一大把年龄了,在这样争执下去,或者起诉,万一有什么闪失,谁都不好负责人。
于是,大家劝大儿子退一步,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就算拿到胜诉又怎么样?
大儿子叹了口气,选择妥协,虽然小晚还不愿意,但他会回家劝小晚撤诉。
老人这才满意的说了一句:手心手背都是肉。最后,大家问老人怎么处理剩下的钱?老人坦然的说:如果子女孝顺他,他就把钱分给子女,如果子女不好,他就把全部钱捐了。
至于大儿子大儿媳,他则气愤的说:不会给他们一分钱。
大儿媳照顾老人30年,换来的是一肚子气,大儿子心里也不舒服,可他还是为了挽回亲情,做出妥协。
有人说:人老了,不要为难子女,也不要为难自己。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就像文中的老人,已经95岁,还是为难自己,为难子女:1:30年前,3人共同修建的房,抓阄一人分一间,这是明摆着的事,在农村也很普遍,这就属于分家。2:2个儿子拿到房,都选择扩建,老二聪明,扩建后改成自己的名字,所以换到了钱,老大还写着老人的名字,最后一分钱没拿到,还落得个不孝的名声。3:分没分家,老人心里最清楚,他却一口咬定没分家,真正的目的,不过是看大儿子条件好,想帮衬其他条件不好的子女。4:子女们也都明白老人的用意,所以也都跟着改口,一致表示没分家,就连2儿子也支支吾吾,说分了但没写协议,不算数。农村分家,普遍都是口头说说,有几个会写协议呢?
老人这么做,看似维护条件不好的子女,却也寒了大儿子一家的心,他自己心里又能好过吗?毕竟大儿子一家照顾了他几十年。所以说,人老了,不要为难子女,子女有子女自己的生活,也不要为难自己,过好自己的晚年,做一个让人敬爱的老人。其实,小晚赡养老人多年,邻居们看在眼里,都说她孝顺,可由于丈夫软弱,她的性格就比较强势。遇到事都是她出面解决,却落得个泼妇的骂名,还被常年不回家的大姑子指着鼻子骂不孝,真的是心酸。最后:
有人说,大儿子条件好,本就不应该跟老人争,让老人帮衬其他姊妹很合理,你认为呢?
“人老了,不要为难子女,也不要为难自己”你怎么看?
我姨婆七十二岁过世,下午过世,第二天早上就下葬办完了后事。对于姨婆的去世,儿女们伤心归伤心,心里还是不由得舒了一口气。
姨婆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在将近二十年的老年生活,把儿女的耐心和亲情都作没了。在姨婆去世前的一个月,大儿子跪在她床前哭道:“妈,你再这样作下去,你不死我都得死了。
过度劳作,让儿女背上不孝的骂名姨婆六十岁的时候,三个儿子都相继结婚了,两个女儿也已出嫁。六十岁多岁的老人,在农村都得带孩子,或者在田里干活。
姨婆也不例外,她喜欢种菜卖菜。但是和其他老人不同的是,其他人会根据身体量力而行,毕竟年纪大了,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干活。姨婆干活是非常卖力,说披星戴月一点也不为过。早上四五点出门,中午可以干到两点不回家吃午饭,晚上经常带着手电筒干活。
这种劳动强度就算年轻人也受不了,几个儿女都劝她,现在家里负担没有那么重,不需要干那么累赚钱,种点青菜够家里吃就行了。
其实儿女都担心这种劳动强度,姨婆的身体受不了,生病了老人难受,儿女也跟着受罪。
姨婆种菜不是为了吃,主要是为了卖钱。姨婆家住在县郊,每天她都要挑一担青菜到市场卖。她非常爱钱,把卖菜的钱全部存起来了。
其实姨婆的存款比儿女都多,她只是爱存钱,只有钱才能给她安全感。对于儿女的劝阻,她从来听不进去。
姨婆和大儿子住在同一个村里,两个儿子在外地工作,女儿嫁到了县城。村里人看到姨婆这样不要命的干活,都觉得是儿女不孝顺。肯定是做儿女的不肯给老人钱,才让老人这么大年纪了,还每天不顾白天黑夜种菜卖菜为生。
村委的干部,还因此找上姨婆的儿子,让他们要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不能让年迈的老母亲老了还受苦。
其实几个儿女经常都会给姨婆钱,不卖菜,生活也不成问题。对于村里人的闲言碎语,儿女都觉得脸上无光,也很无奈。
姨婆的娘家人舅舅们也教育起几个儿女,舅舅说:“你们现在长大了,能赚钱了,也不能忘了一个妈啊。你们小时候兄弟姐妹多,你们妈妈辛苦干活赚钱养家是没有办法的事,现在你们都有本事赚钱,怎么还能让妈妈做得那么辛苦?太不孝了啊。”
儿女们是有苦难言,好好劝姨婆,她不听。理论,吵架也不起作用。几个儿女觉得姨婆因为以前穷惯了,哪怕现在不缺钱,也以赚钱为乐。商量之后,大家决定每人每个月凑五百元。老大住在县城,回家十里路,其他儿女在外地。大家决定由老大每月定时给姨婆2500元,条件是不能再种菜卖了。
姨婆得知自己每个月领退休金一样有2500元,也答应了儿女,不再像以前那样干活,只种些自己吃的青菜就好了。
于是儿女开始每个月给姨婆2500元。过了段时间,老大到家里看姨婆,天已经黑了,姨婆没回来。老大在家里等了将近一个小时,姨婆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面对大儿子的责备,姨婆直说自己拿了钱没有再新播种,现在打理的都是以前种下的菜,就这样丢了也怪可惜的。
大儿子说:“妈你再这样不要命干活,让我们做儿女的脸面往何处放?我们现在每月给的钱比你卖菜的多,你就消停消停吧。不是不让你种菜,你得看看时间,到点就要回家吃饭。”
姨婆信誓旦旦处理完这批菜,绝不再种了。接下来几个月,姨婆看起来改了很多,她会抽空到老大家,跟大儿媳妇一起包饺子做饭。其他在外地的儿女打电话她也能接到了。大家都觉得姨婆已经改变了。
大概半年后,大儿子在街上买东西的时候,遇到村里的大婶。大婶见到他,用非常夸张的语气说:“你妈真是老当益壮啊,太能干。每天有菜卖不说,今年还村里人租了一亩田种甘蔗。她一老太太,赚那么多钱干啥,也花不完。”
老大回家偷偷地回家几次,发现姨婆田里种满了青菜、黄豆,莲藕还有甘蔗,每天依然早出晚归,经常去卖菜。
几个儿女轮番给姨婆打电话,姨婆被发现后,干脆也不隐瞒了。直接让儿女不要管她的事,她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就算自己病了,也是被儿女经常这样责备她气病的,而不是劳累病倒的。
儿女们一气之下,中断了每个月给姨婆的2500元。告诉姨婆如果执意要干活,累倒了病倒了让她自己出钱医治。
姨婆也很强硬地说自己生病不会让麻烦儿女来看。
瘫痪后的姨婆,日夜不停折磨儿女姨婆的劳动强度,最终害了她自己。那年冬天,姨婆又跟往常一样,早上天寒地冻,六点不到就到菜地里摘菜,准备挑去市场卖。
早上八点多老大上班的时候接到电话,是村里人用姨婆手机打的。她到去自家菜地的时候发现姨婆倒在地上,人还有意识,但是动弹不了。
姨婆就这样中风了,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有一半身体动弹不了。医生嘱咐全看后期康复训练,训练得好,还是有可能站起来的。
出院后,大儿子先把姨婆接到了自己家里。因为两人都要上班,几兄妹花钱请了住家保姆照顾姨婆。
保姆做了一个月就坚决要辞工走人了,老大一家人都被整奔溃了。
因为姨婆太能闹腾了。按保姆的说法,姨婆有一半身体能动,按理说只要吃喝端到面前,上厕所搀扶,帮她洗澡穿衣服就可以了,哪怕白天做饭搞卫生也不算累。
但是姨婆跟保姆照顾过的其他人都不同,她没一刻消停的。一会要喝水一会要吃东西,刚上完厕所没几分钟又得去。保姆好不容易坐下来休息,姨婆又指使她干这干那。保姆离开姨婆的视线范围去做事,姨婆又不停呼唤。
好不容易等老大一家回来,还没等保姆抱怨,姨婆就开始告状,说保姆没给她吃的,没扶她上厕所。
第二天老大就在家里安装了摄像头,才相信保姆说的话。
晚上大家都睡觉了,姨婆精神特别好。一个多两个小时,就要唤人,一个晚上要起来三四次。她声音洪亮,吵得一家人都睡不好。
老大和妻子要上班,孙子上初中,晚上睡不好,白天头痛无精打采。保姆更加痛苦不堪,白天黑夜对着老太太。
老大妻子跟他吵架,坚决不同意让姨婆住在他们家。老大头痛不已,这时保姆也提出了辞工。
老大向弟妹们抱怨,抱怨多了,弟妹心里多少都对老大有点意见。
大女儿是学校的老师,趁着暑假回来,在姨婆家里照顾她。亲自照顾了姨婆,大女儿才知道老大没有说一句假话。一个月多月走了三个保姆,大女儿也被折磨得瘦了一大圈。
姨婆瘫痪的三年,是住在自己家里。白天请了保姆照顾,保姆的工资跟住家保姆一样高,不过晚上她就回自己家。晚上由老大下班回来照顾。大儿媳妇周天接替老大,让老大能回家睡个好觉。
大女儿寒暑假回来照顾姨婆,二女儿每年抽年假回来两次,每次半个月。二儿子和三儿子一到节假日就回来照顾姨婆。
儿女照顾姨婆心力憔悴,每次离开,都要好长时间才能缓过来。但是谁也没讨到好。
姨婆的口风不好,总要在照顾她的儿女面前,说其他儿女的不是,埋怨他们对她不好,照顾不佳。开始兄妹间产生了嫌隙,后来知道姨婆的作风,他们才重归于好。
就连村里人和亲戚都怎么愿意来看望姨婆。姨婆每天晚上的叫唤,不但影响了自己家里人,连住在左右的两户人家也抱怨,他们晚上也经常被吵醒。
但凡有人来看望,姨婆总要抱怨儿女不好。可是大家都看到姨婆吃得好,穿得干净,身上一点异味也没有。
姨婆过世的第二天,儿女按最简单的方式办理了后事。他们觉得姨婆生前他们都已尽到孝心,每个人都累得脱了一层皮,再也没有精力大肆操办。亲戚朋友也没有说闲话的。
所以,人老了,不要为难儿女,也不要为难自己,讲得非常有道理。
为难儿女,就是为难自己;为难自己,也是为难儿女。人老了,尽量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让儿女能放心为自己的小家庭奋斗,就是对年轻人最好的帮助。
“人老了,不要为难子女,也不要为难自己”你怎么看?
何大爷走啦!是从阳台窗户翻下去的,桌上还留有一纸遗嘱……“出门买菜时他还喝着茶,回来就阴阳两隔”……大妈哽咽着,不停地抹泪……
何大爷今年72岁,糖尿病晚期,下肢已开始浮肿,走路脚跛,另外颈椎胀痛,腰椎胀疼,连手指都有些变形,心脏还放了支架……用大妈的话说,那一身病都是过去跑江湖做生意落下的……
大爷是靠做水果生意发家的,从前他开着个大货车起早贪黑,省内省外到处跑,货弄回家就立马批发商贩……中年体壮如牛,赚起钱来每每忘乎所以,什么身体不身体,很少考虑……
直到56岁那年一场车祸才迫使他放下方向盘住院,各项检查下来,吓得不轻,什么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颈椎,内风湿……全都悄悄找上门了……在儿女们的要求下,他洗手江湖,卖掉车子,把商铺出租,踏上了拿钱保命的漫漫长路……
10多年来,他跛着脚(车祸落下的),在老伴的陪同下成了公立医院和各种私人诊所的常客……凡能治病的各种“灵丹妙药”他都尝试过,结果都很失望……
钱大把大把花出去,病情却日渐加重!他慢慢悟出,那些病是根本无法治瘉的!为了侍候他,连大妈都患上冠心病和高血压……以前挣的钱,除去供儿女读书、结婚买房外,剩下的已被他花得差不多啦……
我看过他那字写得歪歪扭扭的遗嘱,大意是:①我现在只要不吃药,全身都不舒服!坐着不舒服,站着不舒服,躺着也不舒服,简直生不如死……②我不能把钱花光,我要给素芳(老伴)留点养老钱,她服侍了我16年。③我不为难你们,也不麻烦自己,长疼不如短疼……
何大爷的死让大家议论了好久好久……
“人老了,不要为难子女,也不要为难自己”你怎么看?
柳慧的母亲88岁,年初二的时候,柳慧回娘家给母亲拜年,正和母亲说着话,母亲突然半边身体动不了也不能说话;接着晕了过去,柳慧想去摆动母亲,她老公大声说:“岳母大概是脑出血,不要动,打120。”
120很快就来了,立即送去医院,经过医生一番抢救,柳慧母亲苏醒过来,医生做了各项检查以后,判定是脑出血,和柳慧说:“要立即给病人做开颅手 术。”
医生说:“虽然经过抢救,你母亲苏醒过来,但已经半边瘫痪,也不能清楚地讲话。”
“虽然你母亲出血不多,只有1㎜,但是出血的地方,那根神经控制说话和行动,要做开颅手 术清 除血块,这样也许有可能可以治 愈。”
这时,柳慧的哥哥柳俊也已经赶到医院,听到说可以治 愈,柳慧和哥哥马上同意了。
柳慧和哥哥立马同意母亲做手 术;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柳慧的老母亲坚决不同意手 术。
她一直冲着医生摆手,柳慧知道母亲的心事,母亲是担心费用问题,她急忙对母亲说:“妈妈,你不要担心,钱可以报销的,自己不用出多少钱,费用我和哥哥会出的。”
可柳慧母亲就是不肯,嘴里叽里呱啦地说着,她现在说话不清楚,怕柳慧听不清,用一只还能动的手,拉过柳慧的手,在她手心里写了个“不”字。
“妈妈,不用担心钱的问题,我有退休工资,你还有孙子,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会救你的。”柳俊握着母亲的手安慰道。
不管柳慧和柳俊怎么劝,他们母亲就是不同意做手 术;柳慧和哥哥都知道母亲是心疼钱,不想拖累子女。
因为柳慧和哥哥都是普通工人,生活条件都一般,哥哥刚退休不久,退休工资只有2000多;柳慧的退休工资也只有2000多。
柳俊早就做爷爷了,柳慧也做奶奶外婆了,都有一大家子要照顾;但在他们俩心里只有一个念想,母亲只有一个,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救的。
柳慧母亲88岁,不管是她还是哥哥都想接母亲和自己同住,可他们的母亲不愿意麻烦子女,一直自己一个人住,柳慧和哥哥只能一人去一天看她。
柳慧母亲毛金妹是个苦命的女人,从小父母就不在,跟着爷爷奶奶叔叔长大,叔叔婶婶对她很不好,把她当丫头看待,家里的活都要她做,不仅要打骂她,有时还不给吃喝。
爷爷奶奶虽然心疼孙女,但自己以后也要靠儿子儿媳,只能省下自己的口粮给孙女,叫孙女乖一些,不要惹叔叔婶婶。
叔叔家里没有人对她好的,就是她的堂妹,时不时也要欺负她;叔叔婶婶重男轻女,对堂妹也不好;每次堂妹只要被她父母打骂,转身就会来欺负她。
一次,不知道怎么,她又不小心惹堂妹不高兴,堂妹幸灾惹祸地告诉她:“我娘将你卖了,20斤大米,那个男人可会打 人了,娶了三个老婆,其中有两个死了,你嫁给他,可不要被他打死哦。”
毛金妹知道堂妹说的肯定是真的,为了20斤大米,叔叔婶婶可不会管她的死活;她不想被人活活打死,她想到了跑。
那时的毛金妹19岁,可从来没有出过村子,她也不知道该往哪里跑,但她知道,如果想活命就得跑。
一天晚上,等家里人都睡着了,毛金妹拿着一个包裹,溜出了家门,包裹里有几件衣服,还有她这几天省下来了几个糠馒头。
外面挺黑,没有月亮,毛金妹其实很害怕,但她没有办法,她今天听到婶婶说,过两天那人就要来接她,她不想被打死,只能跑。
毛金妹出了村口,一直走,一直走,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到了那里;到天亮的时候,毛金妹意识都有些迷糊,只看见一个人影,她就晕倒了。
毛金妹被人救了,救她的人柳兰新后来成了她的老公,柳兰新在城里的车床厂工作,这次是回老家看外公外婆,没想到救下了毛金妹。
毛金妹和柳兰新说了自己的身世,让柳兰新有些感同身受,柳兰新也是父母双亡;他父亲是上门女婿,他比毛金妹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对他很好的大姨妈。
大姨家的大姨父是军人,大姨父转业以后,在城里工作,把大姨带了出去,把他也带到城里了,还给他在城里找了工作。
知道毛金妹没地方可去,柳兰新带她去了他外公外婆家,家里只有外公外婆,有人来陪他们,外公外婆也很高兴,毛金妹就在这里住下了。
毛金妹在叔叔婶婶家里,什么活都要干,自然在外公外婆家也抢着干活,外公外婆很喜欢这个勤快又老实巴交的姑娘。
每次只要柳兰新回家看他们,就会在他面前说毛金妹的好处,柳兰新看见外公外婆的气色越来越好,也十分感谢毛金妹。
外公外婆看中了毛金妹,一直想让她做自己的外孙媳妇,他们觉得毛金妹手脚勤快,做事稳妥,待人真诚,会过日子;如果外孙和她在一起,一定会有好日子过的。
外婆先和自己的大女儿提起看中毛金妹的事,让大女儿也掌掌眼,柳兰新的大姨对毛金妹的印象也不错,赞成毛金妹做自己的外甥媳妇。
大姨和柳兰新提起了外公外婆看中毛金妹,想让她做外孙媳妇的事,问他有没有意见;柳兰新也挺喜欢这个能干相貌也不错的姑娘,同意了外公外婆的提议。
柳兰新和毛金妹结婚后,柳兰新回城工作,毛金妹在农村陪外公外婆;后来大姨父在城里给毛金妹找了个临时工的工作,毛金妹才进城。
毛金妹结婚几年还没有怀孕,大姨有些着急,带她去医院检查,才知道小时候过的苦,没有发育好,虽然这几年过得好一些,但也还没有好好调养回来。
大姨一向是把柳兰新当自己的儿子看待的,拿出家里的粮票油票,给毛金妹买好吃的,给她补身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结婚的第七年,27岁的毛金妹终于怀孕,给柳兰新 生了个大胖儿子,把柳兰新还有她的大姨外公外婆高兴坏了。
大姨伺候毛金妹坐的月子,大姨大姨父一家对毛金妹和柳兰新都很好,他们也把大姨,大姨父当自己的父母孝顺。
毛金妹打得一手好毛衣,买不起毛线,她用柳兰新厂里发的手套,拆了给孩子柳兰新,给大姨大姨父,外公外婆打毛衣,谁都有份,就忘了自己。
儿子5岁的时候,毛金妹再次怀孕生了女儿,虽然那时整体条件都不好,但毛金妹总是想尽办法,让两个孩子可以少挨饿。
柳兰新结婚以后,厂里分了他一套17个平方米的房子,他们住的是大杂院;都是厂里的人,很多人都会打老婆,但柳兰新从来不会打老婆,对老婆孩子都很好。
毛金妹43岁的时候,厄运再一次降临到她头上,柳兰新厂里发生火灾,他为了抢机器被倒下的墙砸到,失血过多死了。
因为柳兰新是因公出事的,所以他的单位照顾毛金妹家,让才不到18岁的柳俊顶了父亲的职,还解决了毛金妹的户口问题和工作问题。
柳兰新单位的领导对毛金妹说:“兰新是因公殉职的,你还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单位能解决的一定帮忙解决。”
毛金妹是很感恩的人,她觉得单位已经做了很多了,自己不能贪得无厌。
老公虽然是因公殉职的,但毛金妹对老公的单位一直是感恩的,觉得国家不但解决了儿子的工作问题,还解决了她的户口和工作问题。
毛金妹经常对儿女说:“新中国好,社会 主 义国家好,共 产 党好,没有共 产 党,哪有我们现在的好生活啊!”
毛金妹被分在食堂工作,都是尽忠职守的,她工作努力认真,差不多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她还十分热情,经常会去帮助别人。
毛金妹为了两个孩子不受委屈,一直没有改嫁,一个人在大姨大姨父帮助下,不但辛苦把两个抚养长大;也给柳兰新的外公外婆养老送终。
柳俊刚结婚的时候,厂里还没有给他分房,他和老婆是和母亲妹妹住一起的。
毛金妹对儿媳妇很好,虽然和儿媳妇住一起,但从来没有和儿媳妇闹过矛盾,多过一次嘴;儿媳妇也是个感恩的人,婆婆对她的好也都记在心里;家里从来没有过婆媳矛盾。
女儿柳慧结婚后,如果柳慧和老公有争执,毛金妹都会先说自己女儿;所以柳慧老公很尊重丈母娘。
柳慧和哥哥柳俊一家也相处得很好,虽然家庭条件都一般,都兄妹俩谁有困难,另一方都会帮忙,一大家都很团结友爱。
毛金妹这人不喜欢麻烦别人,儿子后来分了房搬出去住后,让母亲住住他的新房;毛金妹却说:“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我自己一个人可以,你们每个星期去看我一次就行。”
毛金妹退休以后,帮着带大孙子,外孙子外孙女,她刚退休的时候,退休工资不到1000元,但也基本都用在孩子们身上。
大孙子结婚生子,毛金妹都办了大红包,外孙外孙女结婚生子,她也不会亏待他们,照样包了大红包。
退休带大孙子外孙外孙女后,毛金妹都60多岁了,可她自然没有歇着;她住的小区附近有一所小学和中学,她每天都在校门口卖糯米饭。
每天凌晨三点起来,蒸糯米饭,准备一些配菜,6点去油条店拿油条豆浆,6点半准时到学校门口摆摊。
因为毛金妹用料讲究,东西也卫生健康,所以她的糯米饭生意挺不错,有很多固定顾客;有时偶尔身体不舒服,停了一两天,不管是大顾客还是小顾客,再见到她,都会关心地多问几句。
毛金妹很善良,有时候别人没带钱,或者没钱,她都会赊账,或者直接让人拿走;她都自己很抠,但对做公益活动从来都是慷慨解囊的。
儿子女儿舍不得母亲这么辛苦,都让她不要做了,退休金不够,他们补贴她,可毛金妹说:“我们现在都各自成家了,都要为自己的儿女负责。”
“我现在身体还好,还有能力自食其力,那就趁着这机会多赚一点,我现在多赚一点,以后等我身体不好,你们就可以轻松一点。”
毛金妹的糯米饭一直摊摆到80岁,而且不是因为身体原因不摆,是因为学校门口不能摆摊,她才收手不做的。
儿子柳俊让母亲跟自己同住,身体再好,也80岁了,住在一起方便照顾,可毛金妹依然不愿意。
毛金妹身体一直挺好的,大概是因为常年劳作的缘故,80多岁的老人,眼不花耳不聋的,每天还都会去江边遛遛弯,锻炼一下身体。
而且毛金妹一直很注意走路,不让自己摔跤,每次她都会说:“作为老人,得保护好腿,不让自己摔跤,万一摔跤造成脑出血或是脑梗,那可给儿女找麻烦了。”
原来柳慧和哥哥一星期回去看母亲一二趟,但是随着毛金妹的年纪越来越大,他们也开始不放心;后来兄妹俩商量了一下,反正都退休了,就两个人分工,每天回去看母亲。
这次也幸好柳慧在家,才能及时把母亲送到医院抢救,毛金妹不管儿女怎样劝说,还是不肯动开刀,还自己签了责任书,医生看她这么坚决,也只能随她!
也许是毛金妹一辈子善良,乐善好施,没想到奇迹居然出现了,医生虽然保守治 疗,14天后CT显示出血点止血了,积血已慢慢吸收了一点,毛金妹也可以慢慢走几步。
毛金妹出院后,柳慧带母亲去看中医,中西医结合治 疗 效果好,一个月后可以自行走路;看儿女照顾自己太辛苦,毛金妹坚持要去住养老院。
柳慧和哥哥,还有她嫂 子和老公都不同意,哪有儿女双全还去养老院的啊;“妈,你如果去养老院,邻居亲戚朋友会说我们不孝顺的。”
毛金妹却说:“孝顺,孝顺,不光要孝,也得顺啊;养老院有伴,都是同龄人,你们可60多了,一个也快60,自己也是老人了,都还有一大家子要照顾。”
“你们给我找一个好一点的养老院,只要你们每个星期来看我就行,而且我听说,现在的养老院有医生在的,只会比和你们住一起方便,更有利我的恢复!”
兄妹俩找了一家当地Zui好的养老院入住,有专 业医生、护 士护理恢复更快,6个多月后CT显示脑部积血全部吸收,恢复到脑出血之前。
毛金妹在养老院的日子,也过的有滋有味,她每天打一到二个小时的麻 将;还会和养老院的人一起跳广场舞,空下来给她的第 四代打毛衣。
养老院举办的灯会,毛金妹居然猜中25条灯谜,拿了一堆奖品,让毛金妹既开心又自豪。
看见母亲身体恢复,柳慧和哥哥作为子女,也很高兴,母亲身体健康对他们来说就是做好的!
我的总结:
文中的母亲毛金妹是我外婆的邻居,也是外公的同事,毛金妹为人 大气温和,在外婆住的那个院子里,大家都很喜欢和她打交道。
她做人乐观,大方,心态好,我想这也是她能够战胜病魔Zui大的法宝。
很多老人家年纪大了以后,生病不愿意花钱治 疗,怕自己拖累家人,其实作为子女,绝大部分还是孝顺的,都想要尽心尽力的救父母的。
老人年纪大了要不要去养老院呢?如果条件不错,有经济能力,我个人是觉得,如果自己老了以后,我是想去养老院养老的,不让儿子添麻烦的。
而且我相信,以后国家对养老院的建设也会越来越重视,养老院的设施也会越来越全,服务也会越做越好的!
人老了,不要为难孩子,也不要为难自己,我对儿子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妈妈得了不治之症,不要给妈妈插管,这样妈妈也不拖累你,也让自己走的有尊严。”
“人老了,不要为难子女,也不要为难自己”你怎么看?
人到老年,能做到不为难子女,不为难自己,那绝对是一个自尊自爱、律已律人、讨人尊重的睿智老人。
所谓不为难子女,就是能够设身处地为子女着想,尽量不给他们出难题,提出一些额外要求,让他们作难。
一般来讲,子女对父母都是有求必应,尽量满足的。如果超出了子女的能力范围,那就有点为难子女了。我熟悉的一位老人,老伴刚去世,他就要求住在邻近小区的女儿搬回陪住。此时女儿的小孙女才两岁,急需人带;儿媳妇又临产,也离不开人。考虑到女儿家的暂时难处以及老人生活还能自理的情况,子女一致意见是白天为老人请一家政,夜晚由儿子回家陪住。待一两年再让女儿搬回陪住。但这位老人认为子女没按他的意见办,一气之下发了心梗。虽然病很快被控制住了,但老人从此身体每况逾下,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差了。
这位老人不考虑子女的客观实际,坚持已见,既为难了子女,也为难了自己,结果给双方都带来了不愉快。如果老人当时能通融一点,不固执已见,等到女儿家中过了这一难关,再让女儿与他陪住,就不会有这样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