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不落堡垒,东方第一坚城的新加坡,二战时为何一周就落败了?
新加坡战役可以称得上是一次“以少打多”的经典战例。
一方面是坐拥“东方第一坚城”新加坡且拥有8万士兵的大英帝国,而另一方是仅有4万余人的日本军队,整场战役居然仅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宣告结束,着实是让人大跌眼镜。
为何新加坡战役会有这样的结果,原因无非两个:日军正确的战术与英军的轻敌。
日军虽然人数不多,却配备了许多坦克和近400架战机。
虽然日军的坦克远远比不上在苏德战场上厮杀的德国或者苏联的坦克,但却在撕开英军防线与推进纵深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空军上的优势使得日军轻松的夺取了制空权,这使得皇家海军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受到重创,随着z舰队的“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连续被击沉,也就意味着英军的防守失去了来自海洋上的强大辅助。
有了制空权和制海权,日军便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性!
而日本进军新加坡的步兵又有“银轮部队”之称,顾名思义,即给步兵配备自行车以提高其机动能力,这样一来,步兵的推进速度就大大增强了日军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也就提高了其战斗力。
再看英军一方,由于有坚固的城防工事并且占据人数优势,英军的战争准备显然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缺乏足够的战场预判,战术保守刻板。
二是在初期遭到日军打击后由于过度轻敌,部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导致军官和士兵们士气动摇无心再战。
战术的保守以及准备的不足,包括缺乏足够的预警和巡查导致日军轻松混入新加坡城中的平民之中。
要塞火炮准备了大量对海作战的弹药却没有合适的炮弹来阻力日本陆军。
还有在日军展开登陆战的关键时刻居然与探照灯部队失联导致英国守军只能摸黑战斗。
除此之外,战斗之前的过度轻敌也使得英军缺乏承受失败的能力,以至于前线的军队退入城中时。
城内守军还未见到日军便匆匆撤离了,再加上日军制造的“屠城效应”,英国士气崩溃,便匆匆投降。
可见战争远不止是军队实力的较量,战略与战术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英联军已经没有了斗志!
“马来亚之虎”山下奉文率领着他的“自行车部队”,在马来半岛上横行无忌,大英帝国的军队溃不成军。
所以在新加坡的这些人,只是一群丧家之犬,他们已经失去了斗志!
“失败的阴影象瘟疫一样在英军中蔓延,而且撤退很快就变得无法控制,越来越多的装备落在日军手中。日本空军可以在英国的机场装上英国的燃料往英国的阵地上投英国的炸弹。日本步兵骑着自行车紧紧追赶撤退的英联军,他们三人一排,又说又笑,好像是去看足球比赛。数以百计的车轮汇成嘈杂一片,溃退的印度军队惊恐万分,以为是坦克在追赶他们。”1942年2月15日17时,新加坡陷落,8万英军向日军投降,加上马来半岛的5万俘虏,一共是十三万英联邦军队成为了战俘。
这是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投降,而这一天也被丘吉尔视为“黑道日”
他说:
“英国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规模最大的投降,就在新加坡。”被称为不落堡垒,东方第一坚城的新加坡,二战时为何一周就落败了?
二战新加坡作为英国之地,因为扼守马六甲海峡,英国人在这里打造了非常完备的工事,号称不落堡垒,但是这个堡垒的所有重炮防御全部是朝外的,朝着大海方向的,英国人自己也没有想到日本莫名其妙的从泰国打过来,一路迅速平推真个马来亚,在丢了吉隆坡后退守新加坡,虽然有坚固堡垒但并没有重炮对准马来亚这个英国自己的底盘,还有就是准备不足,打了1周就弹尽粮绝了,最终无奈投降了!但是投降的英国人不知道山下奉文其实也弹尽粮绝准备撤退了!
如果从战略角度来讲,马来亚战役日本在兵力比1:2悬殊劣势下,在战术战法上碾压了英国,而且打出了很多亮点:
1、山下奉文一共带了7万日军,却配备了1.2万辆自行车,这就是山地丛林行军的闪电战,英国人从最初的撤退被紧跟着大的溃逃了!
2、英国认为马来亚为山地丛林,并不适合坦克作战,因此并没装备坦克。而日本装备了几百年轻型坦克(日本缺钢材,造得都是薄皮坦克),在马来亚推进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英国因为法国战役损耗和北非战事的需要,造成整个马来亚战役期间仅仅装备150架,而且飞行员经验不足,丛林中根本投不中炸弹。日本却调集了370架战机,这个时期的日本飞行员全部身经百战,两者无法对比!而且日军还在间谍的帮助下,三天内就摧毁了所有在马来半岛北部的盟军空军基地,控制了制空权。
4、日本的步兵战术直接将英国打懵了,日本战术万年一套,正面强攻,正面打不下就侧面偷袭,就是所谓的钳形战术。在中国战场前期也是吃了这套的大亏,后来慢慢都摸熟悉了但日本战术还是这套不变。交战中日军总是先派一支部队正面攻击英军,再派另一部队潜入丛林绕到英军背后进行夹击。由于马来半岛上的英军从未碰过这种战术,因此他们被日军杀死、被俘、或是直接打散逃亡丛林深处!
而且在开战后,日本的海军实力在东南亚是可以横着走的,虽然这时候日本海军主力并没有在东南亚地区,但是英国自己怕啊,而且开战初期日军利用战机投放鱼雷击沉2艘英国军舰后,马来亚的海军就很开始向印度撤退了,新加坡又失去了海军的支持!
虽然英国在新加坡经营了很长时间,将这里打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堡垒,但是堡垒的所有重炮都是对准海上的,并没有在面向马来亚这个方向设置重炮,毕竟对面可是英国自己人,在火力上英国并没有太大的优势!相反没有制空权还会遭受日军空军的轰炸和打击,英国军队只能被动防守!
不过凭借坚墙壁垒日本在攻击新加坡没有太大的办法,而且日军所携带的油料早就耗尽了,坦克早已经丢在半路开不动了,现在粮食和弹药都快用完了,山下奉文完全是咬牙坚持,并已经开始准备撤退了。但是这时候英国人居然打出了白旗,过来谈判!
谈判也是一门大学问,当英国人提出条件让13万英军撤离新加坡的时候,山下奉文老脸一横拍桌而起:“我军兵强马壮,你们只是强弩之末,哪有资格提条件,必须全部无条件缴械投降”(大致就是这个意思),这句话直接把英国将军给唬住了,之后的谈判英国提出的基本就是投降后日本不能滥杀无辜之类的话了,要是他知道日本自己也是弹尽粮绝了,估计一口老血瞬间就得吐出来!
马来亚战役彻底成就了“马来之虎”山下奉文的功勋,究其原因其实主要两个方面,第一,这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时间段,士兵作战经验丰富,丛林作战准备充分。利用自行车机动作战成为最大亮点;第二 反观英国军队高层指挥不当,士兵作战能力低下,从根子上讲英国士兵并不愿意为殖民地而拼命。最终将大英帝国的脸面都丢尽了,这可是大英帝国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一次性投降13万人的耻辱柱!
被称为不落堡垒,东方第一坚城的新加坡,二战时为何一周就落败了?
新加坡就一个小城,而且二战时期新加坡还是很穷的
被称为不落堡垒,东方第一坚城的新加坡,二战时为何一周就落败了?
二战时新加坡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英国人在新加坡构筑了较为完备的防御工事,号称不落堡垒。但面对日本的进攻,4万人对13万人,结果日本以少胜多,一周就导致了新加坡的沦陷,这也成为东南亚战局的一个转折点。
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时奉行以战养战的战略,为了增加战争贮备,日本于1941年开始把战争的矛头瞄向了东南亚诸国。而这些国家当时都是英、美、法等国家的殖民地,当时马来西亚就属于英国的殖民地。
针对日本的战略意图,英国准备了13万英兵及150架飞机,由陆军中将帕西瓦尔指挥。
日本方面则是4万人,加150辆坦克,370余架飞机。
战争开始后,日本先是用飞机投放鱼雷击沉了英国的两艘战舰,使英国陷入恐慌之中。再后来在英军战术呆板,很快就失去了吉隆坡,英军不得已都撤到新加坡岛上。
日本人切断了新加坡的淡水供应,使英国军人更加恐慌起来。
同时英军指挥官对于日本登岛的方位也出现了根本性判断错误,这使防守的兵力部署就成了摆设。日本采取声东击西的方法,登陆成功。
在此期间,英军所属的各部队丧失了信心,使部队很快出现了溃败。最后不得已出面投降,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投降。
之所以出现此类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轻敌。英军在马来西亚根深蒂固,熟悉环境,人员又占优势,面对日本的四万人,有很强优势心理,结果造成了各级指挥官的轻敌。
其次是军心涣散。当时英国军队主要由印度旅、澳大利亚旅等殖民地旅组成,缺少统一的组织指挥,对战争的认识与判断也不尽相同,在打仗时也就有了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另外,日本的开始制造屠城和杀俘的事件,让英军内心充满恐惧,更增加了军心的涣散。
再次是战术呆板,面对日本灵活的战略战术,英军表现的不够成熟,指挥官也出现了判读失误,从而造成了溃败。
任何坚固的堡垒都有失效的时候,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在德国的绕行下毫无作用,新加坡虽然构筑坚固,但同样因为天时、地理、人和都不占的情况下,成了失败的牢笼。
被称为不落堡垒,东方第一坚城的新加坡,二战时为何一周就落败了?
断水断电断粮,这是核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