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发达的国家,为何越不流行移动支付?无现金时代有多可怕?

我就以我道听途说和利用碎片化时间学到到的不完备的知识点来试着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如有偏颇,接受批评与再教育。

首先,说说我们和发达国家移动支付的差异

发达国家以欧洲列国为例,他们拥有多年金融市场经验,金融市场成熟,各种金融条例、规则都已经很明确了。

他们的金融体系中,有一条很重要,就是企业不能截留用户资金。

什么意思呢,比如我做了一个APP,用户如果把钱支付给我,在我的APP账户下就有了余额,然后我这个APP和很多商家对接,用户可以直接用余额消费。这一点在完善的金融体系下,是绝对不允许的,除非,我先申请到银行的资质,只有银行才有资格给用户开设账户。

那他们的移动支付怎么做呢?用户需要用的APP支付,只能是通过我的APP,向银行发送支付请求和订单信息,银行再直接付款给商家,商家收到钱后,完成交易。所以这个就比较麻烦了,银行的系统不一样,有的效率高,2小时到帐,有的效率低,24小时到账。 就这一点,就阻碍了很多用户采用移动支付。

再回头来看看,我们的移动支付,是不是先把钱存在app里面,再由APP去和商家结算,效率就高多了。

那为什么成熟的金融体系不允许非银行企业截留用户的钱呢。出于两点考虑,第一是为了用户的资金的安全,如果随便哪个APP都可以存钱,用户被骗的概率是不是很大。

其次要明确一点,所有的行业标准,都是为了树立行业壁垒,打压新人的。

所以第二点才是最重要的,用户如果把钱转到APP,再由APP来结算,那银行还能不能知道用户用了这笔钱做了什么?

银行的帐上只知道今天张三向某宝支付了300,明天向某宝支付600,张三用这个钱干嘛了,银行不知道。这对于银行来说,这是致命的打击,没有大数据分析,搞市场投资就是两眼一抹黑啊。

所以为什么前几年,咱们银行开始极力打压第三方支付平台。

现在国内的金融体系也越发完善了,腾讯和阿里都有自己的银行了,不怕你打击了,但如果再想有个阿猫阿狗平台想来分杯羹,就麻烦了,就边京东那么大的体量的公司,他们的金融部门都准备上市了,后来还是更名从组了。

所以,不是越发达的国家越不愿意使用移动支付,而是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壁垒和垄断,新兴的企业和模式很难进入,新兴的愣头青企业去行业搅局,那些大佬们干嘛急着搞创新。

就像当年的 小米搅局手机市场,360搅局杀毒软件市场一样。

所以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体系的不完善,才会存在更多的风口与机遇。

越是发达的国家,为何越不流行移动支付?无现金时代有多可怕?

为什么移动支付在中国如火如荼,而发达国家,却不流行移动支付?

什么是移动支付,移动支付是如何在中国兴起的?

移动支付,是指使用移动设备进行付款的一种支付方式。不需要现金、支票、信用卡,仅仅依靠手机等设备就可以进行消费的方法。

早在1999年,中国移动就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广东等一些省市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随着2009年智能手机的兴起,我国的移动支付开始了快速的发展。

到2020年我国平均每人每天使用移动支付3次。

提到移动支付就不得不提两位大咖,马云和马化腾。

2003年,支付宝上线,其目的就是解决网购中客户和商家相互信任的问题。支付宝依附于淘宝而生,它是由买家先把款项打入担保平台,在买家确认收货且满意之后,担保平台再把该款项打给卖家。

但是,马云不满足于“担保平台”,于是在2004年的一天,马云来到中国银联总部,希望与银联合作,彻底解决淘宝网支付问题,然而碰了一鼻子灰,银联根本看不上那每单几十块的交易额,这让马云感到无语,但同时他也看到一个巨大的机会。

支付宝应该有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就这样支付宝开始从第三方担保平台向支付平台过渡,不久,支付宝就被独立出去成立了蚂蚁金服,支付宝也迎来了它的高速发展期,移动支付也随之快速发展:

  • 2005年2月,支付宝推出“全额赔付”支付,承诺“你敢用,我敢赔”;
  • 2008年2月,发布移动电子商务战略,推出手机支付业务;
  • 2008年10月,上线公共事业缴费业务,支持水、电、煤等缴费;
  • 2010年手机支付联盟产生;
  • 2010年12月,与中国银行合作,首次推出信用卡快捷支付;
  • 2011年7月,推出手机APP二维码支付业务,进军国内线下支付市场;
  • 2013年微信开放移动支付功能;
  • 2013年6月,余额宝上线,高额的收益让支付宝再次火爆;
  •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的支付地位;
  • 2019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为7.33亿人,2020年增长到7.90亿人。

而在深圳,马化腾带领的腾讯也开始在移动支付领域布局。2004年,腾讯财付通上线,承担着QQ团购、QQ商城、拍拍网的“担保交易”的平台。但是其业务量远不如马云的支付宝。

马云曾经骄傲地说支付宝的对手“开着望远镜都找不到”,俗话说骄兵必败,还是很有道理的。

2013年,微信支付诞生,负责腾讯公众平台、朋友圈、表情商店、游戏等线上线下支付,微信支付进一步发展。

2014年1月,微信红包上线,春节时期“抢红包”成为了一大特色,超过800万用户参与其中,数百万个银行账户被绑定在微信支付上。微信支付彻底火了。就连马云都感慨,腾讯的微信红包如同“珍珠港偷袭”。

2015年春节微信、QQ两大平台收发红包16亿元;2016年大年三十,当日微信红包发送量更是达23.5亿次,相较于2015年春节的收发量,增长了近10倍。

微信红包给支付宝很大的压力,于是支付宝开始和微信支付展开旷日持久的竞争,双方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对用户开展精细化运营。竞争逐渐从线上扩展到了线下。

随着滴滴打车快速发展,腾讯作为早批的投资者,迅速占领了打车领域的支付终端,成为这个领域的移动支付垄断者。阿里巴巴在打车领域输掉一局,但很快在共享单车领域再下一城,占领了该领域的移动支付终端。

线上线下全面开启了移动支付,随着智能手机进一步的普及,移动支付市场也进一步扩大,现在小商小贩都拿着一张二维码,消费者只需扫码支付即可。

移动支付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手机是支付行为能够“移动”起来的物质基础,从数据上来看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与移动支付的扩张速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就是移动支付的使用门槛低、支付便捷方便,比如移动支付中的扫码支付,商户只需一张二维码支付,无需其他硬件,就能实现快速收款,而消费者带手机扫一扫就完成支付。

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58.8万亿元,同比增长381.9%。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二维码支付市场的爆发,消费者从PC端向移动端的迁移速度加快,2018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超过150万亿元,2019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229万亿元人民币。

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购物中心还是路边菜市场,到处都可以使用支付宝或微信买单,收款码、支付码成为支付日常。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

发达国家移动支付并不发达,其原因在以下这几点: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发达国家在经济、军事、科技领域都远超发展中国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在所有领域都领先,例如:移动支付领域。

移动支付领域,中国绝对是首屈一指的,这得益于网络建设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拥有600万个基站,是美国的17倍,我国的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要远优于欧美发达国家,完全可以支持移动支付的使用。

我国智能手机用户达到6.55亿人,几乎是美国的3倍,更是远超其他欧洲国家。此外,华为、小米、OV、生产的千元机为我国智能手机的普及做出重大贡献,也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都助力了移动支付渗透入各种生活场景。

网络建设:

中国的网络建设很发达,而且发展均衡,在很多偏僻的地方都能接受到4G网络。这是因为:全球600多万4G基站,中国就有400万。

中国的4G基站,主要有三大运营商建设,三大运营商都是央企,在建设基站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不是仅仅考虑盈利问题。因此在中国,哪怕是最偏远,也还未修缮一条良好道路的村庄,你也绝对能在那里找到一座修建好的4G基站。

欧美发达国家在4G网络建设方面也做不到这点,哪怕是美国,英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在很多偏僻的乡村根本没有4G网络,而且运营商因为成本问题也不准备在这些地区建设4G网络。

在中国有12.04亿用户连接着4G基站,而这比所有世界其他地区4G用户总数还高20%。贵州已经实现百分百4G覆盖,而正在建设中的云南也已达到65%的覆盖率。

一个地区连4G网络也没有,那么移动支付恐怕也就无从谈起,土壤都没有,哪来的开花结果呢?

智能手机普及: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智能手机普及率上,韩国以94%的比例高居全球第一,以色列以83%的普及率位列第二,第三、四、五分别是澳大利亚(82%)、瑞典(80%)、荷兰(80%),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仅为68%,在全球处于中游水平。

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如此低,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移动支付呢?这就是“人多力量大”。

韩国人口5000多万,澳大利亚人口2500万左右,即便是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100%,老人、小孩也使用移动支付,也仅仅是几千万人的市场。而我国拥有14亿人口,即便有一半的人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支付,那么这也是7亿人的市场,可以说,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因此依托庞大的智能手机基数,优秀4G网络覆盖率,中国的移动支付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部分欧美国家智能手机基数不足,4G网络覆盖率较低,导致移动支付在基础上就受到了制约。

思想上不接受

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移动支付也一直存在,但是很多时候并不被人接受。

在美国,人们更习惯使用信用卡,信用卡办理非常方便,只要提供一下身份信息,几天后,信用卡就会邮寄到家里了。由于信用卡的便捷,美国人也习惯了选择使用信用卡。

美国经历了几次金融危机,1929年大萧条、2006年次贷危机、对经济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普通民众的生活也惨不忍睹,人们从内心深处对于金融危机的恐惧,也阻碍了移动支付的发展,因为持有现金,心里才会感到安全。

此外文化的差异和消费习惯不同,日本作为现金使用大国,民众们习惯了现金消费,而中小企业包括日本银行不愿意采取开放性的政策。日本使用移动支付的对象更多是中国游客和留学生等。

可以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从思想上并不接受移动支付。

担心隐私泄露

发达国家不流行移动支付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担心隐私泄露。

移动支付作为第三方平台所推出,使用之前是需要实名认证的,个人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相关信息都要填写清楚的。那么这些信息在网络上就有泄露的风险,而在当我们使用移动支付进行交易时候,信息还有可能被拦截,然后被非法利用。

更有甚者,第三方平台会将个人信息进行贩卖。例如,圆通快递有40亿条隐私信息被泄露。隐私泄露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也正是那些比较注重隐私的发达国家的民众所担心的地方。

也正是由于担心隐私泄密,发达国家一直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例如:

1970年德国黑森州颁布的《个人资料保护法》是最早的国内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不许打电话"服务在美国,电话公司或邮局可以把用户的电话号码和家庭地址等信息出售给专门的广告商盈利。

在日本一旦有企业泄露机密信息,那么将会进行罚款或者是判刑。

尽管发达国家一直重视个人隐私保护,但是大多数的外国人是不信任移动支付的,在他们看来,只要通过网络交易总是会涉及到隐私问题的,而信息时代,个人隐私的泄露更加无法避免。

因此,无论移动支付多么方便,重视个人信息的发达国家民众们都是不愿意使用的。

欧美国家拥有完整的信用卡体系

信用卡是欧美一些国家除纸币外的一个优先支付体系,和我们的支付宝微信一样是一个快捷的支付方式。二、欧美国家信用卡体系延续了上百年,整个支付系统已经非常成熟,消费者并不担心信用卡遗失和盗刷的问题,而且和个人征信挂钩,这就意味着信用卡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宝贵财富,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呢?

美国信用卡对用户更为友好,如果信用卡出现盗刷,用户最多损失50美金,而剩下的由银行兜底。

在美国如果信用卡丢失,消费者在两天之内挂失,那么消费者最高损失为50美元,即便之后盗刷500美元,剩下的450美元由发卡机构、商家及ATM机所有者承担损失。如果在国内呢?恐怕这笔费用要全部由消费者承担了。

完善的信用卡体系,让欧美人群更愿意使用信用卡,而非移动支付。

无现金时代有多么可怕呢?无数人掉进消费陷阱

移动支付催生了无现金时代的到来,无现金时代看似很方便,但是它也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超前消费,持续的超前消费。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1.7亿90后青年,其中有4500万使用了花呗,也就是说平均4个90后就有1个在使用花呗。中国目前约有3000万大学生,平均每人每年消费2万元,合计每年消费6000亿,这6000亿的蛋糕被无数的商家盯上,其中也包含一些不法的商家。

这些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利用各种方式鼓吹超额消费,提前消费。而我们经常看到的鼓吹方式就是自媒体。

相信你也在网上看到很多鸡汤文章,例如:20岁的年纪,就要穿漂亮的衣服,40岁的时候,还有什么意义呢?;舍不得为你花钱的男人不是真的爱你;人活着不能委屈自己,喜欢的就一定要买。这类文章,就是一点点在引诱你消费,最终掉进消费陷阱。

当你开始超额消费、提前消费,没钱了,怎么办?商家已经为你量身打造了花呗、借呗、微粒贷、京东白条、京东金条、以及各类小贷公司。

无现金时代、超前消费时代,信用贷时代、这三个加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呢?当商家开始无休止地鼓吹消费主义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当有人宣传“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时候,我想那一定要出事了。

据统计,全国负债人数已经达到7.8亿,逾期率高达42%。也就是全国至少3亿人已经逾期,被宣布的不诚实执法人员已经达到570万,这相当于每250个中国人就有一个老赖,这些负债就包括网贷、花呗、借呗等。

我国约有9.45亿人靠打工或者种地为生,如果失业潮来临,那么有负债的人生活会更加困难,房子车子被银行收走,没有存款恐怕连米油面都买不起。超前消费、移动支付和网络贷款造成的负债真的很可怕。

问答总结

发达国家移动支付不流行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点:

  1. 偏远地区的网络问题造成无法完成移动支付;
  2. 完善的信用卡体系,让很多欧美人更习惯信用卡消费;
  3. 担心隐私泄露,而不使用移动支付。

无现金时代,大大刺激了超前消费,很多人从储蓄式生活,变为借贷式生活,庞大的负债让心里承受更大的压力,不敢停下,更害怕失业会让自己变得一无所有。

我是科技铭程,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越是发达的国家,为何越不流行移动支付?无现金时代有多可怕?

越是发达的国家,他原有的支付越是完善,而相对完善的支付方式,他们不会去做大的变动。

看很老的英剧,应该百年前的,他们刚刚工业革命之时,轮到要付钱的时候,贵族就会从宽大的办公桌的后面,优雅的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支票本,不紧不慢的写上数字,然后从容优雅的撕下来,给能得到拿笔钱的人,就是这种起源于很早的支付系统伴随着他们成长,里面有多少矜持和优雅。他们怎么舍得轻易改变呢!而去这种支付也有很多成熟的信用卡的支付方式。

而移动支付只是在新兴国家兴起的,伴随着大规模的智能手机才开拓的市场,应该说来势汹汹,但他也有个特点,同时需要像支付宝微信等大量成熟的应用程序软件才可以成功。

而西方发达的国家,这样的应用程序还在起步阶段,他们也不会像我们一样,西方的东西觉得好的就大量引进,他们要保持一种高贵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它除非这样好的东西姓西方,他们才会大规模的使用,不然就是打压和怀疑。不然就是巧取豪夺。

一句话,西方没有大规模使用因为他们还没有成熟技术环境。

越是发达的国家,为何越不流行移动支付?无现金时代有多可怕?

现金流与水流类似,哪里好走哪里流量大。发达国家至少目前银行与现金支付这个渠道畅通,移动支付渠道应该不尽人意。中国移动支付应该归功于通信网络发达,第三方支付服务到位,银行系统服务渠道不尽人意促使移动支付蓬勃发展。 无现金时代人们不放心的是没有实物,现金资产个人拥有者完全无法控制其安全。另一个问题是交易有些属于个人隐私 ,现金交易对隐私保护有利。你每一笔交易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出你的消费习惯和偏爱,更要命的是能追踪你行动轨迹。分析结果将被商家烂用和打搅非常烦恼。发达国家人们更注意个人隐私保护,我们国家更在意方便。另外非发达国家不使用移动支付是绝大多数,中国是特例。不能简单说发达国家不愿意使用移动支付,非发达国家愿意使用,中国代表不了这个群体。

越是发达的国家,为何越不流行移动支付?无现金时代有多可怕?

看了有些朋友的回答,很多人说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不流行移动支付,因为他们的金融监管比较严,不允许有资金池,不允许平台动用用户的资金,这其实都是不痛不痒的原因。

要是真的因为监管很严,那么西方一些国家的就不可能出现移动支付公司,支付宝也不可能进入到一些发西方发达国家里面去了。

要知道目前支付宝不仅仅在中国流行,还走出国门,已经接入了很多国家,目前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加拿大很多商圈都是支持使用支付宝支付的,而且目前支付宝海外市场支持使用美元,港元,英镑,欧元,日元等18种货币进行结算。

由此可见,所谓的当地金融监管比较严,是遏制当地移动支付发展的原因。根本就站不住脚跟。

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本身也有一些移动支付公司,比如美国的PayPal,Squaer Inc;英国的KogoPAY;法国的Lydia;德国的Wiercard等等。

只不过相对于中国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来说,除了美国之外,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国家的移动支付规模都不是很大,所以很多移动支付公司的发展也不太如意。

比如德国的Wiercard被称为欧洲支付宝,在最巅峰的2018年,其公司市值一度超过240亿欧元,但这家公司在今年却曝出20亿美元现金不翼而飞的财务造假事件,结果只能申请破产。

由此可见,移动支付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发展是不太顺利的,而这些西方发达国家移动支付之所以发展不太如意,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移动支付发展的土壤,这里面总结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旧金融势力比较强,金融体系比较完善。

一些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之后,本身的经济比较发达,金融体系也比较完善,很多普通老百姓都能够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比如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的信用卡体系非常发达,消费信贷也比较发达,所以很多人在消费的过程当中,都更倾向人使用信用卡消费,所以他们对移动支付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

而且相对于移动支付这种新金融形态来说,这些西方发达国家既得利益者也就是那些金融巨头,他们是不可能允许这些蛋糕被别人抢去的,所以很多移动支付公司发展都是比较困难的。

相对于这些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本身的金融体系并不太完善,银行金融难以满足普通老百姓的需求,比如借款难,转个账还要收取手续费,跨行取现也要收取手续费,存个活期利息非常低。

面对银行这种情况,很多老百姓都只能忍气吞声,因为大家没法去改变银行,但是自从支付宝以及微信支付推出来之后,他解决了大家很多问题,比如不用转账了,最开始的时候取现也不用手续费,把钱放在余额宝等一些理财平台上还有利息可以拿,因此支付宝微信支付一经推出之后就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因为他们解决了大家的痛点。

第二、用户基数少。

移动支付跟传统的银行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传统银行一个客户就可以给他们带来几万甚至上百万的利润,而对于移动支付公司来说,每个客户贡献的利润是非常少的。

如果没有庞大的用户做基础,很多移动支付公司都有可能出现亏损,而目前很多西方国家的人口数量都非常少,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数量都少于5,000万,这里面就算有一大半的人使用移动支付,也未必能够让移动支付公司盈利,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发达国家移动支付公司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闭的原因。

而移动支付在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得如火如荼,因为中国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中国有14亿人口,目前移动支付用户至少达到10亿以上,这里面哪怕每个人每年只贡献几十块钱,对于移动支付公司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都能够支撑他们运营下去,并实现较为可观的利润。

而对美国一些移动支付公司来说,他们拥有的客户量也是非常庞大的,一方面是美国本身就拥有3亿人口数量,而且这些移动支付公司还面向全球,所以他们的用户数量也非常庞大,因此美国移动支付公司也是能够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

第三、电商不太发达。

从某种程度来说,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其实是伴随着电商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电商没有发展之前,移动支付根本就不存在。

但是随着我国电商的不断的发展,大家想要在网上购物,那就必须开通相应的网上银行,但是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银行卡,所以在支付环节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

为了解决不同银行之间支付的麻烦问题,阿里巴巴推出了支付宝,支付宝刚诞生的时候,其实就是为了解决网上购物支付的问题。

随后各种各样的移动支付公司也跟着出现,这移动支付公司充当一个中间环节,把各个银行联系在一起,这样大家大大,方便大家进行购物。

只不过当移动支付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拥有了巨量的用户基础之后,这些移动支付公司就可以拓展其他业务,比如理财,借贷,第三方服务等等都可以一网打尽,这样他们的盈利空间也进一步加大。

而相对于我国高速发展的电商来说,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电商其实并不怎么发达,很多国家的居民都更倾向于在线下购物,毕竟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他们本身的居民收入水平比较高,他们购物更关注的是一种品质,而不是性价比,而网上购物更关注的一个性价比,所以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商都不怎么发达,对应的移动支付也缺乏一定的发展土壤。

越是发达的国家,为何越不流行移动支付?无现金时代有多可怕?

越是发达的国家,越不流行移动支付,这个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美国,欧洲,日本,他们在移动支付产业上,和我们的差距大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当美国人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时,他们感觉到“便利”和“信用”以及“安全”上,和美国国内的支付差距很大。

之所以诸如美国等发达国家移动支付不如我国的广泛和发达,这应该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货币信用”有很大的关系。即美国是“信用”非常发达的国家,他们早在上世纪6-70年代,信用卡就已经是非常主流的支付工具,信用卡,支票,几乎等同于美国“现金”,相反,现金反而非常少流通。按照我们所熟知的,美国人身上现金超过100美元,是不可想象的事,而信用卡支付和支票支付,特别是支票,甚至用于支付十几元几十元的交易。

第二个主要原因,就是诸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居民的储蓄率非常低,基本上都是“三光”——吃光,花光,住光,玩光。如果你接触过诸如美国英国人就会知道,他们每到一发工资之后就是狂欢,去酒吧,或者哪里,花光后继续回去上班。因为没有储蓄的概念,所以,他们才会在“信用”的社会里,大流行“信用卡”。

和我们理解的完全不一样,美国等发达国家,包括零售和物流等观念,和我们国内不同,因此,他们的电商也明显没有我国的繁荣,道理也是一样,因为他们的零售业态是世界的教父级别,在我国改革之初,大举向我国输出零售的业态和管理经验——相反,因为我国总体零售处于相对落后,居民无法接触到商家的直接销售,因此,一旦电商发展起来,反而显得传统零售业的诸多不足之处,从而让电商大有取代零售门店经济的趋势。

再比如日本,日本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国家,因为在产业上的押注不同,他们押注于家电而非“移动通信产业”,这就出现了日本在家电行业领先世界几十年时间,却在移动终端上明显不如中国韩国等国家,这也就导致了日本这类的发达国家的移动支付产业不如我国的应用广泛和繁荣。

总体来看,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的繁荣程度,或者说居民的依赖和习惯的程度,应该放眼全球都是首屈一指,这有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速度优势的原因,也有我国居民天然偏向储蓄,当然少不了阿里,微信蚂蚁等巨无霸产生带来的移动支付的推动。

而从阿里和微信的历史来看,正是因为淘宝在发展之初,因为“卖家”和“买家”双方的“信用”都非常差,导致电商发展受到很大困扰,这才导致了“支付宝”作为第三方平台担保和信用保证,完成了“买家——卖家”的信用闭环,这才促进了电商业态的全面爆发和持续发展。之后才有微信支付和其他支付工具,以及诸如——扫码等特殊应用的极大繁荣。

总结起来,国内外的差别,有发展起点不同的原因,也有特殊的时代原因,也有“特殊时代出现独角兽”以及独角兽推动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