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上市,它是怎么融资的?
家有毈,心不慌!
华为是一家非常注重现金流的企业,任正非的危机意思,在企业家里面做的出类拔萃,时刻将华为想象在冬天里,而华为靠什么过冬呢?那就是棉袄(现金流)。
1:现金流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不仅代表着企业一定时期内的 行啊净流入和流出的数量,还反映业务的现金收支状况,更是一个企业是否稳健发展的标志。而任正非早在华为的“春夏之际”就开始为华为准备“过冬”的棉袄了。
2:你说华为缺钱吗?肯定缺,拿为什么不上市呢?因为华为有其他解决资金的办法,除了充沛的现金流,企业融资有很多方式,包括股权抵押、股权质押,先说说华为是怎么融资的,给大家讲一个华为融资的案例:
股权变现:
1987年华为以两万元注册资金创立不久,华为就开始实行全员持股,华为的全员持股其实质就是内部股,是由华为根据才能、责任、贡献、工作态度、潜力等分配给员工数不等的股票,由员工出钱购买,也可以贷款购买,未解决资金问题,华为又与各地有点管理部门先后联合建立了27家合资公司,这些合资公司大量吸纳邮电系统员工人股,缓解了当时资金匮乏的问题。
这种内部股开中国企业内部管理先河,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华为资金紧张的时候,可以成为企业最关键、最可靠的资金链。同时,由于邮电部门的很多职工也购买了华为的内部股,无形中就帮华为的产品打开了一条巨大的销售渠道。可谓是一举“四得”!
银行贷款:
1999年,我国银行开始逐步实现商业化运作,由于华为资信好,业务发展迅猛,开始有好多银行大规模向华为房贷,例如深圳招商银行推出买方信贷业务,让电信部门从招商银行贷款购买华为的设备,华为再从银行提取贷款,此外,由于华为与各地邮电局成立了合资公司,各电信局有纷纷为华为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帮助华为度过资金难关。
资产变现:
2000年的时候,是全球电信市场不景气的一年,华为的业务也受到冲击,没办法,因为银行的利息压力大,任正非选择将“鸡蛋”换“粮票”,就是把自己的一家子公司(现在的圣安电器)卖给了美国的艾默生电器,换来了7.5亿美元,这样,华为的账上就有几十亿的资金,有了棉袄,华为顺利的熬过了“冬天”。
综上所述:
并不是每个企业都需要上市,国内的老干妈、娃哈哈、农夫山泉都没有选择上市,首先是因为他们的现金流充沛,其次是因为他们的融资渠道很多,不需要上市,而华为不上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现金流充沛,融资渠道多
2:华为是全员持股的企业,一旦上市,会引发股权危机,难免有一些大的投行机构,吞并华为股份。
3:上市之后,大量员工的身价就会暴涨,获得巨额财富,从而丧失了对工作的动力与激情,最后会让华为失去创新力,从而陷入更大的危机。
所以,各项利弊权衡,华为不会考虑上市!
华为不上市,它是怎么融资的?
上市融资是企业经常使用的融资方法,而华为不上市,也不想上市,那么它是如何融资的?
华为融资主要以下种方法:
- 贷款融资;
- 员工持股;
- 发行公司债券;
- 拍卖子公司
一个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融资方式,例如在创业初期,由于企业的规模太小,你去发行债券自然是没人会购买的,这时候贷款就比较合适了。企业到了一定规模,例如杀进了世界500强,那么你去发行债券,自然会有很多人购买。
华为在创业初期同样选择了贷款融资1987年华为创立,而创立之初的2万元启动资金,就是任正非“借”来的,因为那时候,华为连贷款的资格都没有,现在想想真的是万事开头难啊!
华为发展了几年后,任正非认为华为必须要走自主研发之路,才能够持续发展。1991年,华为开始走自主研发的道路,然而自主研发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除了员工培训,提升能力之外,还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研发耗时耗力、却收效很晚),最苦的是没有研发资金。
1991年的华为实力有限、资金也有限,而研发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于是华为很快出现了资金问题,严重的时候连续6个月发不出工资,任正非只能去借钱。当时没有名气、没有实力的华为连银行贷款也拿不到,最后迫不得已,任正非借了24%年利率的高利贷。
面对贷款的压力,任正非站对全体员工郑重地说:如果研发失败,我只能从这里跳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华为终究还是成功了,如果华为自主研发失败,不仅看到今天强大的华为,也会失去一个著名企业家。
快速推进员工持股的融资方式员工持股不仅仅是激励员工前进的方法,也是解决企业融资难的妙招。
早在1990年,华为就开始探索员工持股,当时的方案是:公司提供股份,员工出钱买,每股价格为1元。
2001年,华为实行期权改革,开始了大规模的员工持股计划,公司的股票价格达到了4.04元,超过8万员工购买了股份,这一次员工持股融资达到了70亿。
到今天华为的员工持股98.99%,老板任正非只占华为股份的1.01%,可以说是全员持股了,尽管任正非只持有了不到2%的股份,但却拥有有一票否决权。每年,表现优异的华为员工会得到一份合同,告知他们今年能够认购多少数量的公司股票,由于华为出色的业绩,强劲的发展势头,员工都非常乐意认购股份。
目前华为员工持股已经达到134.5亿股,员工持股融资达到了几百亿,华为的市场估值也超过了2万亿,华为员工持股升值了100倍。
发行债券解决公司资金问题2010年华为进入世界500强,2017年进入世界百强,2020年进入世界50强。
在华为进入世界500强的那一刻起,华为就拥有了发行公司债券的能力,而随着华为不断的发展壮大,华为久可以发行更多的公司债券,因为全世界都看到了华为的实力,都愿意持有华为公司的债券。
2012年华为第一次在国内发行债券,募集了10亿资金,需持有3年时间。
2019年华为发行30亿债券,用于补充公司本部及下属子公司营运资金,票面利息为3.48%,需持有3年时间,随后当年还发行了第二次债券。
2021年开年以来,华为已两次出手发债,募集资金补充公司及子公司的营运资金。1月29日发行第一期40亿中期票据后,3月3日,中国货币网披露,华为发行今年第二只中期票据,40亿元,期限为3年,发行日期3月3日至4日。
而事实上华为在海外发行的债券更多,仅2015年至2017年,3年期间就在海外发行了45亿美元的债券,约合人民币300亿。
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本次拟发行30亿元中期票据,将用于补充公司本部及下属子公司营运资金。
拍卖股权融资2020年11月17日,华为官宣出售荣耀100%股权。华为在声明中称,交割后的荣耀,华为不占有任何股份,也不参与经营管理与决策。
有媒体报道称,此次的交易作价约1000亿元人民币,但也有媒体称,交易价格或超过2000亿元;而关于人员情况,报道均称荣耀7000余员工都将加入新荣耀。
无论是1000亿,还是2000亿,华为拍卖荣耀股权是真,拿到融资也是真。
其实荣耀并不是华为第一个被卖的公司,早在2001年,华为就卖掉了子公司华为电气。
2001年10月,是中国资本市场热闹非凡的时候,也是华为进入的第一个冬天。美国艾默生集团宣布,出资7.5亿美元收购华为旗下安圣电气有限公司。当时的安圣电气是华为旗下最大的子公司,市场销售额达到26亿元。
华为出售安圣电气,回笼资金,是因为互联网泡沫破裂,致使华为在CDMA和小灵通业务上受到很大冲击,加上国外资本的围剿,华为不得不出卖子公司公司股权,获得资金,渡过难关。当时任正非还发表了著名的《华为的冬天》。
如今再次卖掉子公司荣耀,竟和当年的场景十分的相似,智能手机业务受到冲击,美国动用行政力量打压,华为芯片面临“断芯”问题。
问答总结华为不上市,但仍然有很多的融资方法,如:贷款、员工购买股权、发行公司债、拍卖子公司等等。
但是无论哪种方式的融资,都需要企业持续的发展,因为“借”来的钱总是要还的。
我是科技铭程,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华为不上市,它是怎么融资的?
2018年华为负债率65%,负债进一步降低,这个负债率并不是太高,也不低,华为总资产人民币6657.92亿,那么负债在4327.27亿左右,而所有者权益2330.65亿左右。
好了,我们知道投资者的权益有2330.65亿,华为是员工持股,总股份持有人大约96768人,我们查了天眼查,华为主要企业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其股东只有一个,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再往上,很简单的结构:
所以,华为融资的股权部分,全部来自于华为的员工,一部分是员工付出劳动和智慧获得股权,另一部分是早期,企业困难的时候进行集资而获得的股权(这个事太早,华为也有过瓶颈期)。所以华为实际上是一家真实的员工集体持股的民营企业。
而债务融资可能比较复杂一点,任何公司的负债都有两种组成,一种是占用上下游供应商的占款,一种是银行或者资本市场的债券借款。供应商的不用利息。
单位为百万,其中应付账款和合同负债来自于上下游供应链,也就是客户和供应商给了华为1525.98亿,而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来自于银行,总共是699.41亿。这样总共2225.39就知道什么地方来的。剩下的债务有一大笔员工福利,大约981.64亿(不差饿兵,华为福利是真不错)。还有876亿的其他负债及102亿的准备。
结论很清楚,华为股权融资来自于全体员工,债务融资来自于:供应商、金融机构,华为海外发行的债券,及华为员工。最大的所有人,依然是华为的员工。而供应商对于华为来说,也是巨大的贡献者,35%的占款减轻了华为财务负担(2017年华为的财务费用甚至为负数-5.73亿,2018年财务费用仅仅2.53亿).
华为不上市,它是怎么融资的?
其实说起来一点都不复杂,就一句话:
华为之所以强大,还能不上市融资,就是因为在股权制度上大刀阔斧的改革。
1、员工购买股票,走出早年经济困境
华为创办后不久,就开始实行最基础的股权定价,1元1股,鼓励员工购买股票。也正是因为这种内部融资,才让华为走出了早几年的经济困境,度过了市场危机。随着华为资产越来越大,早期投资华为的那些内部员工也都获得了好处。
后来,华为甚至跟各大电信管理局合资成立了一家新的控股子公司,华为电气公司,目的就是跟这些客户搞好关系。有这个公司,就绕开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2、股权制度漏洞,引发股权之争
但是后来华为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一些功臣们开始了股权之争。
比如李一男当时的得力干将,研究万门机时候功勋卓著的刘平,2003年刘平把华为告上法庭,原来之前他已经做到了北京研究所所长兼总经理的位置上,但是他的野心开始蠢蠢欲动,2002年他脱离华为,任正非则把他手上的354万股权,兑换成354万人民币,一次性给他。但这一下却激怒了他。
在这之前,华为电气公司被爱默生电气收购了非核心业务,华为电气改名叫做圣安电气。而在清理股权的过程中,员工纷纷要求多加股权,开价1:7,最后商讨后改为了1:4,也就是说华为电气员工离开华为,可以得到1:4的股权折现,那么只给刘平1:1折现,他当然不满意。甚至很愤怒。
此时的华为深陷世纪之讼,正在焦头烂额,而刘平的起诉更是雪上加霜,公司很多元老也纷纷效仿,把华为告上法庭。
幸运的是这次并没有公开审理,才没有酿成更大的麻烦。此时任正非才意识到,华为的股权制度已经漏洞百出,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候。
3、让华为的内部股票流通
此时任正非拿出了30亿资金,宣布华为内部80%以上员工,都拥有公司旧部股票的购买权,也就是说,华为内部已经成了一个小型的股票市场,大家可以出资购买股票,也可以选择卖出股票而离开。
这个举措让华为在困难时期,仍然有比较充裕的资金流。要知道毕竟这是个十几万人的公司,每人拿出1万元,那就是10几亿,但同样每人兑现1万,就是十几亿资金的损失。
所以当时华为其实挺危险的,如果经营不能够持续好转,华为很可能会遭遇到股票的兑付危机。可能一下就垮了。任正非弄不好也要跑路了。
跟那些P2P不同的是,华为确实有强劲的实业在支撑。这才能够稳定住内部员工的投资人,大家看到公司持续向好,所以才会愿意持有股票而不兑现。
另外,让公司的内部股票流通,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用再担心有人离职,会让公司产生资金压力,以前都是公司拿钱出来接回离职者的股票,现在则是员工自愿购买,不需要公司再出资了。等于进一步的缓解了公司资金的压力。
最后一步,任正非成立了华为控股,彻底清理股权,将过去员工隶属的华为工会和华为技术的股权,全都装到华为控股里面。
接着压缩期权的额度,为原来内部股的三分之一,每年行权最多只能四分之一,这样还是为了降低华为的资金负担。也缩小了新老员工之间的差距。在分配体制上,全公司更加趋向于公平。这就极大的调动了新员工的积极性。
4、帮助员工向银行申请贷款,购买华为的股权
任正非还为了锁定员工,帮助员工向银行申请贷款,来买华为的股权。
员工只需要出15%的钱,其余的都可以贷款,而股权会押在银行,这样就相当于分散了风险,也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相当于加了6倍的杠杆,收益就更大了。
买华为的股权,要比买房子更划算。
所以经过这一番严密设计之后,达成了一个多赢的格局:
员工更愿意买公司的股权了,因为有巨大的收益,而他们多持股之后,干劲也就更足了;
对于华为来说,更多员工拿走股权,也就保证了公司的资金流充裕,同时把风险分散给了员工和银行;
而银行也觉得这是个好生意,随着华为的成长,这些股权不断增值。银行也能通过利息收益,分到一杯羹。
有一次摩根斯坦利的投行团队造访深圳华为,任正非都避而不见,这让大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琦很不满,跟华为负责接待的费敏说,你们拒绝了一个3万亿美元的团队。
任正非知道后感觉好笑,他又不是客户,我为什么要见他。他带来的机构投资者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找他投资,我要找的是买我设备的人。
5、内部股权融资的好处与弊端
这套制度设计,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公司必须蒸蒸日上,如果哪天华为业务不行了,开始业绩下降了,可能仍然会遇到挤兑的麻烦。
到时候可能还有反身性的问题,股价跌,赎回多,反而让业务负担更重,进而打压业务。这个风险是挺大的。甚至有可能突然之间就倒掉,不知道这个黑天鹅的风险,任正是怎么防范的。
内部股权融资的好处是可以不受外部环境影响,股市好坏跟华为没有半毛钱关系。
但坏处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对于公司经营能力的要求会更高。
参考资料:齐俊杰,解读《任正非传》,老齐的读书圈,知识星球APP
华为不上市,它是怎么融资的?
在我的印象中,华为融资大致有下面几种途径,如果你们还能列出其他的,也请示教。
1.经营积累。这部分其实严格上不算融资,也不用多说。2019年华为销售收入8588亿元,净利润627亿元,一般每年度研发费用占整体营收10%以上。华为成立30多年,基本都是一直向上快速增长的。所以,自身的经营积累是他资金重要来源。
2.银行信贷。对于此前的华为来说,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技术市场都领先的中国企业,它是一个优质资产,信用度极高。只要华为想贷款,银行基本是争先恐后的给他贷款。有的银行甚至说,你贷我款,我头一年可以不收你利息。即便是这样,华为在贷款方面也是有选择的,相当慎重的。
3.孵化资金。华为通过自身的滚动发展获得发展资金,就像当年的华为3com,通过和3com公司合资做成了数通领域的一块优质资产,然后又把它卖出获得发展资金。华为一直利用自身的企业管理运营能力,把某一块子业务做出来,然后做价值兑换,获得自己需要的发展资金,特别是在重点技术方向所需的投入资金。华为也一再用事实证明,只要想做好某一块业务,就重兵投入,终归会砸出来一个响当当的东西来。这就是华为自己孵化,自己获利,滚动发展。
4.市场合作。华为在一开始在做市场拓展的时候,资金肯定比较紧张,华为选择了一个比较巧妙的方式,当然这在现在看来有些灰色,但当时这种做法应该是比较常见的,就是和地方通信管理局成立合资公司,这样它的市场运营成本就大大下降了。这个有点像中国联通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采取的“中中外‘’的筹资方式。当然这种模式后来被叫停,但是华为的原始积累已经受益了。这也是任正非和华为手腕灵活的体现。
5.海外合作。当然华为还有其他很多途径获得资金,包括跟国际性的一些银行、基金组织合作,像黑石基金,主要面向海外市。当然和国际金融的合作,华为应该也是比较慎重的,因为毕竟在大家印象中,这些金融企业的名声并不好。
6.内部筹资。华为员工持股,然后内部筹集资金,这个会有,但是应该量不大,毕竟通信行业也是一个吃钱的行业,从员工那边筹集的那点资金还是有限的。
想到的就这些。
华为不上市,它是怎么融资的?
华为没有上市,目前的华为从制度上面也不被允许上市,任正非持有华为的1.14%的股权,其他的股权被9.6万名员工持有,而这样的股权结构的公司不能上市,其实真正还是华为不想上市,如果想要上市,可以直接从员工手里面回购公司的股份,把股份全部收起来,那么华为不上市,资金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华为内部融资华为实行了全员持股,员工持有公司的股份,但是这种股份其实是虚拟股,不是真正法律意义上面的股份,而虚拟股是可以被增发的,员工想要认购这样的股份,就必须花钱来买,那么这样的资金就会成为华为的一部分资金,那么华为就有了资金,因为这个内部融资,所以华为可以在几年之内迅速得到资金,用于华为的发展。
另外就是华为现金流正常,不缺钱,也不需要过多融资,华为是一家优质的企业,既然是优质的企业,对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都有着较强的议价权利,华为的应收账款就会少很多,资金回流快。
华为不上市也有自己的好处,比如华为不上市,任何关于华为的消息数据可以不被披露,外界也不会知道华为的具体情况和战略方针,可以迷惑对手,让华为变得更加安全,增加竞争力。
打字不易,点个赞吧,欢迎关注我,评论说说你的看法吧。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