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君”,还是“侯”,可不能乱叫。

叫错了,轻则出洋相,重则出人命。

这其中,大有讲究。

侯:新爵制

西周分封诸侯时,就分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不过,战国时期,列国变法,都实行了新的爵位制度,此时的“侯”,与西周、春秋的侯已不是一回事了。

比如:秦国。

商鞅变法,崇尚军功,设立了二十级军功爵禄制。

其中,最高爵位,就是彻(列)侯。(汉武帝时,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以列侯称)

不过,几乎没有将领可以单纯靠军功就混到侯的爵位。

即使是白起这种功劳盖世者,在做到18级大庶长后,没有再继续向上升迁。

王翦在灭楚前,更是对嬴政直言不讳:作大王的将军,怎么都当不了侯吧。(当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王翦及其子王贲得到了侯爵,但那严格意义上可能算是秦朝的事情了)

这大约是因为:白起这样的将领虽功勋卓著,享有极高威望,但毕竟在秦国国内位列相之下。

而在秦成为侯的,多是位极人臣的国相,比如商鞅、魏冉、范睢、吕不韦等人,或者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人物(原因不详述),比如嫪毐。

君:新的分封称谓

战国时的君,是对西周、春秋分封制度与时俱进的“修正”。

西周春秋时,天子把地分给诸侯,诸侯又把地分给各级卿大夫,一级一级分。

这些受封的卿大夫受命于诸侯,但在自己的封地,臣子与领主就是君臣关系,领土内的臣子都会称自己的领主为“君”。

不过,西周、春秋时,这些卿大夫是不会被直接封为什么什么君名号的。

到了春秋末年、战国初期,尴尬出现了。

最开始感到尴尬的,是魏、韩、赵三家。

在讨灭智伯后,这三家已经大于普通诸侯,但名义上仍然是卿大夫,直到50年后,他们才被周天子正式承认为诸侯。

按照西周、春秋的分封制,卿大夫是有封地的最小单元,大夫以下的士,是没有封地的。

也就是说,韩、魏、赵,他们当时自己就是卿大夫,以周制,他们连再往下授予封地都很大不便。

于是,赵襄子在分封时,取了个“君”的名号,以规避限制。

随后,随着各国陆续变法,各国也陆续遇到尴尬。

在传统的分封制中,爵禄、官职,都是世袭的。

各国变法,虽内容各有不同,但削弱,甚至废除世卿世禄,限制领主权力这一点是一致的。

所以,受封的条件,受封人的权力、义务,与春秋时期的贵族封邑也已不是一回事了。

因此,“君”虽仍然是分封制的一部分,但已然是一个新物种。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封君”,已经跟封地、食邑不再“必然挂钩”,更接近一种“荣誉”。

有的封君,连封地都没有。比如,秦国的刚成君蔡泽,又比如,楚国封苏秦为“武贞君”,都是只有荣誉而无实际封地的。

君与侯的关系

所以,君与侯,是两个不同体系下的称谓。

在秦国,秦王可以同时以两套体系来激励功臣。

比如:白起,虽然在军功爵上到了18级后再难往上,但立功后,又被封“武安君”,获得封地。

但总的来说,在秦国,“侯”必然有封地。

依爵制:最高一级的列侯的封地可以世袭,是真正的“裂土封侯”。而次一级的关内侯,封地不能世袭。

所以,秦国的侯,必然享有封地,是事实上的封君。

而一般的封君,小者不过十里,大者为“万户侯”,相当于一个县。

但秦国侯的封地,是以城来计算的。

其中:吕不韦一个人,就有河间十五城,洛阳十万户!

而从地位上来说,只有位极相位者(除了嫪毐),才能被封侯。而封侯者,多能得到不少封地,因此,在秦国,侯比君要更难得到。

由于侯在秦的特殊地位,因此,一般列侯者,一般被人称呼某某侯。

但是,号,是对外的,毕竟受到约定俗成的观念影响,又必须避免引起混乱。

比如:商鞅。

在俘虏公子卬后,商鞅被封列侯,但号商君。(《秦本纪》)

特别规定”号商君“,应当主要是怕引起文字上的误解。

虽然商鞅的列侯与周“公侯伯子男”中的侯不是一码事,但毕竟“侯”在用于对外称谓时,容易引起混淆。

当时秦孝公自己只是伯爵,所以,为避免混淆,对外称呼上,仍然规定,商鞅“号商君”。

在秦称王后,没有这些包袱了,此后,所有封侯者,可以大大方方地,直接以某某侯为号。

当然,这里探讨的,只是秦国的情况,在山东六国,有的诸侯没有“侯”,有的诸侯的“侯”地位不高,情况各异。

秦国的“侯”,是军功爵禄的产物;秦国的“君”,是对西周、春秋分封的改良。

两套体系,互为弥补。

几代秦王灵活运用,总能找到相应的激励方式,故能驾驭天下英雄,完成一统之业。

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封侯,兹事体大。

所以,早期不封。即便后期有了封侯,也跟封君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封君,一直在封。

所以,封君特别多。战国普遍实行封君制,但已经不是周朝的侯了。

但,秦国是个奇葩。吕不韦、嫪毐之后,估计连君也不想封。如王翦在举兵灭楚之前,就对秦王嬴政说:

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啥意思?跟着嬴政这种大王干,有功了也不能封侯,所以只能趁着自己还有用,赶紧多要些田宅。

简单说,以前有功,能封到一片土地;现在有功,能分几套房、几亩地就不错了。王翦能说出这种话,就说明:封君、封侯,在秦国最好别想,因为比登天都难。

但是,秦始皇也没王翦说的那么刻薄。后来还是给王翦封侯了,即武成侯,还给王翦的儿子王贲封侯了,即通武侯。

那么,侯和君,到底有什么区别吗?君,好说,因为战国时代一直都有。但主要是这个侯,太敏感。

前期,战国国王们没资格封侯;后期,战国国王们也不轻易封侯。

研究古代爵制,最权威的著作,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大臣刘劭的《爵制》。而最为体系化的爵制,是商鞅变法的军功爵位制。

刘劭在《爵制》中,是这样记载商鞅的军功爵位制的:

商君为政,备其法品为十八级。

不是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吗?刘劭这里,怎么是十八级?

秦国爵位由低向高依次是:

第1级公士,第2级上造,第3级簪褭(niǎo),第4级不更,第5级大夫,第6级官大夫,第7级公大夫,第8级公乘(shèng),第9级五大夫,第10级左庶长,第11级右庶长,第12级左更,第13级中更,第14级右更,第15级少上造,第16级大良造,第17级驷车庶长,第18级大庶长,第19级关内侯,第20级列侯。

如果是十八级,那应该是少了最高的两级,即关内侯和列侯。

列侯最初称为彻侯。后来,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讳,于是改为列侯。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成自然,都称列侯。

刘劭之所以这么记录,大概率的原因是“商君为政”在当时就是十八级,甚至还有十七级的说法,到驷车庶长为止。而二十级爵位制,是后期逐渐完善形成的。简单说,商鞅变法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列侯和关内侯这两级。

一个佐证是商鞅自己,有变法之功、有阵战之功,却只是一个大良造,没能封侯,甚至连驷车庶长、大庶长都不是。(PS:驷车庶长很可能是为公室安排的)

另一个原因是封侯这件事,太过敏感。因为侯这个字,与五等爵的侯爵重合了。

五等爵,即周朝的公侯伯子男。而秦国只是五等爵中的伯爵。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周天子册封诸侯,秦国只是伯爵,都算不上侯爵,对外只能自称为伯,而不能自称为侯。秦孝公自己都不是侯爵,怎么可能给商鞅封侯。

但是,在国内,秦国人却可以称呼自家国君为公,如秦献公、秦孝公。

为什么这么称呼?因为听着爽,称公比称伯、称侯爽多了。本来张三是副主任,但大家一般会称张三为张主任,而不会情商低得非要叫张副主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时也这样。

但是,在国际交往中,秦国国君则必须称伯。楚国更惨,只能称子,因为楚国是子爵。这家伙一直想升格,却一直没升上来。

后来,楚国玩了一个神操作,抛出一句: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然后,自称为王了,跟周天子一个级别。但是,在华夏诸侯看来,楚国都不用自己说,本来就是蛮夷,那就自己怎么开心怎么玩好了。但,楚国却非常享受,毕竟高了天下诸侯一个辈分。

商鞅变法的时候,秦孝公只是周朝的一个诸侯。他没有资格封侯。于是,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在当时可能只是十八级或十七级,没有设置关内侯和列侯这两个级别。

但是,战国就不能封侯吗?

可以。但需要礼崩乐坏再彻底一点儿。等这些家伙都称王了,那才可以。齐侯、晋侯,这些人都要称侯,往下封只能封卿大夫,怎么也不能在国内在封个侯。但是,齐王、魏王,就可以了,王下面当然可以封侯。

所以,一个必须要走完的流程,就是相王。即诸侯们进一步打烂旧秩序,让礼崩乐坏再彻底一点儿,彼此之间互相尊王。

公元前334年,遭遇马陵惨败的魏惠侯,终于服了。于是,这家伙主动交出了中原头把交椅的位置,来到徐州(今山东滕州),尊请齐威侯为王。

齐威侯当然很开心,欣然接受,变成了齐威王。大家都是体面人。人家魏国卑躬屈膝地尊请自己升格为王,自己也要识趣。于是,齐威王,也尊请魏惠侯为王:咱俩就是中原的大哥大,我称王、你也称王。

这就是徐州相王。

但是,这两个家伙互相吹捧,其他却国家不干了。在其他诸侯看来,你俩不叫互相吹捧,而叫集体不要脸。

于是,徐州相王,立即引发了“世界大战”。楚国、赵国、燕国,以及实力很弱的鲁国,一起不干了,摩拳擦掌奔着齐国就来了。

反映最激烈的,就是楚国。

楚国早就称王了。但是,在中原诸侯看来,楚国只能算蛮夷,根本不在华夏文明圈之内。所以,楚国称王就称王了,大家都忍了。

但主要是因为谁也惹不起楚国。所以,楚王一直享受着这个制度红利差。

自己称王,跟周天子算是一辈;其他人顶天也就是个公爵,怎么都矮自己一辈。放眼天下,周王周天子啥也不是,自己这个楚王才货真价实,而其他人全要管自己叫爸爸。

但是,你魏齐称王,算怎么回事?这就不能忍。

楚国到底有多不能忍?“寝不寐,食不饱”。这就是楚威王的心态,恨得牙根痒痒,已经到了睡不着、吃不饱的地步。所以,楚威王御驾亲征,直接干到徐州,猛揍齐国。

楚国早已称王,却还不能忍,那其他诸侯就更不能忍了。

诸侯国君们,在本国已经处于金字塔的最顶端。所以,他们不会在国内跟人比位阶,而是放眼国际,跟其他国君比位阶。于是,国君们自然形成了一个小群体。小群体的位阶变动,那必须是撕心裂肺的痛。

科里总共五个人,突然空降了一个科长,大家肯定不好受。但不好受还能忍。最不能忍的情况,就是这五个人里提拔了一个科长,其他四个人啥心情?

所以,齐魏相王,就不是不要脸的事情,而是挑战了秩序底线。本来大家都是一个辈分的,结果你俩突然宣布要当大家的爸爸。这谁受得了?受不了,就要打仗。

但是,不管怎么打仗,礼崩乐坏也就不可阻挡。

公元前325年,魏国为了拉拢韩国,又尊请韩国称王。公元前324年,秦国都没等别人招呼,自己就称王了。公元前323年,为对抗秦国,魏国、韩国,召集赵国、燕国、中山国,一起称王。这就是五国相王。

到这个时候,列国基本都称王了。然后,封侯也就没啥阻碍了。

理解了尊王之后才能封侯,也就知道封君是怎么回事了。

在分封制下,君应该属于卿大夫一级。这一级,诸侯就能封,不用周天子册命。比如,商鞅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所谓商君,即商地的封君,通俗点儿说就是商地的老爷。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在被封为商君之前,商鞅只能叫公孙鞅,公孙是氏、鞅是名。那他的姓是什么呢?从公孙这个氏就可以追溯出来。公孙即公的孙子。商鞅是卫国的公孙。所以,他与卫国国君同姓。卫国是周天子的同姓诸侯,所以商鞅姓姬。

有了商的封地之后,商鞅就以商为氏了。商君,就是商地的老爷;商鞅,就是商地那个叫鞅的人。

战国的封君,特别多。可以说,封君是战国顶级权臣的标配。如战国的四大公子,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如秦国的封君,武安君白起、武信君张仪。

商鞅这个商君,是商地的老爷,封号跟封地是密切相关的。而后来的这些个封君,跟封地还有关系吗?

越到后期,就越没关系。因为封君和封地分开了。封君不在是封地的主人,而只是享受封地的税赋,对封地没有管理权。甚至,有的封君,都无法把自己的封地特权传给自己的儿子。

既然封地与封君已经没啥关系了,那就完全可以选择一个好听一点儿的封号。

比如白起叫武安君,这个封号够霸气吧。赵国的李牧,也称武安君。因为赵王认为李牧就是自己的白起,所以也叫武安君。

为什么封君会这么多?

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所以,君这个字,可以理解为统治者、主人、主公。简单说,某一地区的主子。随着时代的发展,君开始有所专指了。在春秋,主要是指卿大夫一级;在战国,则是一种新的爵号。

所以,到了战国时代,封君制就是一种成熟的制度。

那么,各大战国可以封侯吗?

都已经尊王了,那就没啥不可以了。比如秦国的穰侯魏冉、应侯范睢,齐国的成侯邹忌,还有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前的文信侯吕不韦、长信侯嫪毐等。

但是,此时的侯,跟君已经没啥区别了,都在封君制这个大框架之内。到了始皇帝统一天下,秦国以及秦朝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走向成熟,也就有了关内侯、彻底以及伦侯(相当于没封邑的列侯)。而关内侯、列侯,完全可以理解为封君换了一个名号。

而名号无论怎么演变,封君、封侯已经无法与周天子的五等侯同年而语了。

周天子的五等侯,即便是子爵,那也是有封邑、有封臣的,是真正的贵族、某地的主子。这些人即便自己犯了罪,被周天子抓了、砍了,但爵位和封地也会传给自己的儿子。周天子也无权剥夺。所以,周天子下的五等爵贵族,才是真正的贵族。

而后期的封君、封侯们,以及关内侯、列侯们,归根结底都是高级打工仔。而高级的地方,只是他们会被赐予部分无记名的股权,然后享受一定的统治红利。

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古人用字极准,微言大义,因此“君”与“侯”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就是“侯”比“君”尊贵,两者都有封地,但是前者比后者大得多。

既然这样那很多人就会提出一个问题:

商鞅变法如此大的功劳,被秦孝公封在商于之地,封号商君;而魏冉被封为穰侯、范雎被封为应侯、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虽然他们都有功劳,但是远不如商鞅吧,为什么地位要比商鞅高呢?

这就需要了解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爵位制度和一些历史事件了。

春秋战国时期爵位有五等,公、侯、伯、子、男,早期诸侯国的地位并不是按照实力来排行的,而是按照国君的爵位来定的。

秦国、楚国、齐国、宋国、虢国,这五个诸侯国的地位孰高孰低?

按照我们的理解,秦国、楚国、齐国是第一等,宋国第二等,虢国不入流,但事实并非如此,宋国和虢国是第一等,齐国和秦国第二等,楚国第四等。

宋国和虢国国君是公爵,前者初代国君是商汤的后代,后者初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叔叔,两者都被周武王封为公爵,初代公爵国只有7个,后来不断增加。

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国,姜子牙被周武王封为侯爵,所以齐国是侯爵国

楚国的地位最低,国君仅仅是子爵,在西周时期楚国都是被当作蛮夷,诸侯国到京畿祭祀的时候,楚国国君只能去烧火。

秦国出现的时间最晚,一开始只是周王室附庸,因为协助周平王东迁有功,被提升为诸侯国,初代国君秦襄公是侯爵,因此秦国是侯爵国

诸侯王有权将自己的土地封给士大夫,但是爵位肯定不能超过自己,比如说齐国国君自己是个侯爵,总不能封自己的臣子为公爵或者侯爵吧,只能是封比自己低的。

回到秦国,秦孝公只是个侯爵,他不可能封商鞅为侯爵,而“君”的地位仅仅比“侯爵”稍低,这已经是秦孝公能对商鞅做的最大封赏,足以体现商鞅的功劳。

随着周王室式微,诸侯国崛起,到了后期大家也都不理会周天子定下的规矩了,开始自己给自己提升爵位了,标志性事件是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五国相王,即相互承认对方为王,周天子权威荡然无存。

魏国、赵国、韩国三家分晋的时候,三国国君只是侯爵,现在居然称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了。

到了战国后期,战国七雄国君均称王,秦国于秦惠文王时期称王(世系传承: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嬴政都是王,自然可以封范雎、吕不韦等人为侯了,如果商鞅生活在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时代,以他的功劳封个公爵都有可能的吧。

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电视剧《大秦赋》的热播,让许多人对剧中的“君”和“侯”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何为“君”?什么是“侯”?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战国时期,“君”和“侯”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硬要找出个“区别”,那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君”和“侯”的封号不同!“君”,说通俗点,就是“好听点”,有点“尊贵”感。说白了,“君”和“侯”,就是今天“司长”和“厅长”的区别,实质上是一个级别。同样为“君”为“侯”,但封地的大小有着很大的区别!有的权“侯”封地很大,如吕不韦这个文信侯、芈月的弟弟魏冉的穰侯。

封“君”封“侯”的大量出现是在战国中期各国君主称王之后。

君、侯爵位均为战国诸国之显爵。其实,“侯”与“君”在战国时是可以互相通用,封君亦侯,侯亦封君,封君包括“君”和“侯”。如:秦相范雎封应地,号应侯,也称应君。于是,“君侯”一词应运而生。但是,“君侯”合起来用在某人身上,那么此人绝对是“非显即贵”!

“君”,放在战国时期,主要是赐予功臣和贵族的封号。如:“战国四公子”: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战国时,还有著名的商君(商鞅)、长安君(嬴成蟜,嬴政弟)、武安君(白起)、昌平君(熊启,末期秦国丞相,秦始皇的表叔,末代楚王)等。

“君以十五之地存。”——《战国策·魏策》

“君”是有封地的!大名鼎鼎的商鞅,有功于秦,秦孝公时,赐予商於十五邑,封为“商君”。谁能说“君”,是没有封地的?

“侯”,放在战国时期,主要是封给权臣和对国家有巨大贡献者的爵位。如:“商人谋国”的吕不韦,帮公子异人(后改名为子楚)先后成为“嫡子”—“太子—“王”,被封为文信侯。嬴政的“假父”嫪毐因“伺候”太后赵氏“有功”,就被封为长信侯。“侯”放在战国,肯定是有封地的,可以说是“国中之国”。

前面,我已说过,侯爵封君一般授予宗室贵族。“苏秦曰:‘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当时的苏秦一语就道破了封侯和封君的“奥秘”。总之,在战国时期,如果你身上没有王室血脉,或者没有巨功,想当个“君”和侯,“难于上青天”!当个“猴”是很容易的!

最后,我想说一句:了解了“君”和“侯”,我们根本不要纠结战国时,“君”大还是“侯”大的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知道它们是一个封号爵位即可!

@吴建彬

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君和侯都是爵位,但系统不一样。

侯是军功爵,靠打仗打出来的。

君是恩封,多是秦王的至亲,或无法用军功衡量的文官。

商鞅发明了二十级军功爵制度,通过军功可以一级一级往上升,其顶点就是彻侯(也叫列侯)。

军功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指标,比如斩首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物资多少、攻破降服城池多少,秦国通过军功爵,打破了世卿垄断官员岗位,为秦国上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大了将士的斗争心,壮大了秦国的国力。

但,世卿并没有完全消失,世卿原本是以前的同姓宗室分出去的家族,或者是帮助秦君打天下的异姓功臣的后代,他们因为祖宗的荣耀,不分优劣,都可以得到高官厚禄,这就是所谓世卿,实行军功爵打破了他们的金饭碗,绝大多数人都得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换得一个前程。

但有一小部分人例外。

作为秦君,你可以优待儿子,能优待亲兄弟吗?能优待亲兄弟,能优待堂兄弟呢?同曾祖的族弟呢?同高祖的呢?

你肯定不能优待所有人,因为蛋糕有限,人有亲疏远近,好的待遇肯定从关系近的开始。

你可以让已经八辈子才打上关系的亲戚上战场,但如果是秦王的亲儿子,亲兄弟呢?我想他不一定舍得。

故而军功爵还是不能适用于所有人,于是就有了君这个爵位,这个爵位灵活度比较大,待遇可低可高,而且不要求有军功,只要秦王高兴,可以给任何人封君,当然了,为了不破坏军功爵的主流地位,封君还是尽量少比较好。

封君者,多半是秦王的至亲,如秦王稷时期的四贵三个封君,他们分别是舅舅穰侯魏冉、舅舅华阳君芈戎、弟弟高陵君公子悝、弟弟泾阳君公子芾。

还有一种,主要是文官谋士,因为出谋划策难以用军功去衡量,故而也用封君来代替封侯,比如武信君张仪,张仪用连横破合纵,其功劳难以用杀多少敌人去衡量,故而封君而不是封侯。

所以:

侯是爵位的顶点,待遇最高,由军功获得。

君待遇可低可高,由君王赐予。

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周朝那段历史有东周西周之分,也分为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专时期属。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个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这两个时期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周朝从兴旺发达逐渐走向衰亡。

概括地说,就是春秋时期,周天子还有一定的权威,他建立起的一套制度和秩序各国还能遵守。

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建立的秩序被打破。

其中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周天子分封的称号大家不再遵守。

周朝在灭商纣之后,做了一件大事,就是论功行赏,大肆分封。

分封的目的除了奖赏,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他们为周天子镇守疆土,开疆拓土。

说白了就是组成利益集团,巩固统治;这就是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那么,分封对象是谁?

首先是要分封跟周天子同姓,也就是姬姓族亲,如将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到曲阜一带,为鲁国公。

其次是分封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部下,如将功臣姜尚封到临淄一带,为齐侯。

最后是将前朝的亲属,如纣王的弟弟微子启;分封到商丘一带,为宋国公。

据记载,周初一共分封了71国,姬姓者占53国。

分封的71国,是高度自治的。

但他们也不是无法无天的独立王国,要服从周天子领导。

正像诗经里说的那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他们在自己统治区有很大权力,但还有捍卫王室,缴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

既然都是分封,为什么称呼不同,有的叫公,有的叫侯?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等级不同。

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是分贡献大小和亲疏的,同姓的、功劳大的等级最高,以此类推。

分封的诸侯一共分了五个等级,即“公侯伯子男”。

被封为一级的,叫X公,可以世袭;比如宋昭公、宋襄公。

二级为侯,晋国国君是晋侯。

三级为伯,秦国国君为秦伯;以此类推。

起初的时候,大家非常守规矩,尊周天子为老大。

时间一长,周天子的控制力越来越差,下面的诸侯国越来越不怕他当回事。

不仅如此,诸侯国之间也开始无休止争斗,进行弱肉强食。

经过一段征伐,小国纷纷灭亡,大国渐渐崛起,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等相继称霸。

总的来说,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周天子建立的秩序也被打乱。

这时候,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其中一个明显标志,各诸侯国不再认可周天子给自己的封号,开始僭越称王。

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

不久,吴国、越国相继称王.

魏国、韩国、赵国、燕国等积极跟进,先后称王。

而那些实力较弱的小国,则不能跟称王的国家平起平坐,被迫称君;

国君都称王了,对下面的大臣封赏也不用周天子那一套了。

各国分封大臣一般为六个等级:君、侯、上卿、卿、客卿、上大夫六个级别。

君和侯没有很大区别,战国各国中君侯是一样的。

但是总的来说,侯的级别更高。

比如秦国只有丞相吕不韦,嫪毐、范雎等被封侯。

在公元前249年,吕不韦被秦庄襄王封为文信侯;嫪毐也曾被封为长信侯;范雎则被秦昭王封为“应侯”。

吕不韦是宰相相,居功至伟;嫪毐则因为跟秦太后关系特殊;范雎也是秦国宰相。

由此可见,得不到宰相级别,不会被封侯。

而被封君的,有的是治国能臣,达到宰相级别的;有的也可以是王室亲族。

而后来的白起和商鞅则只是被封君,白起为武安君。

可见,在战国某些国家,侯的政治地位更高。

在战国被封侯的人寥寥无几,各国被封君的就有百余人,

而且君和侯的区别还在于封地。

被封侯的,一定有封地和食邑;被封为君的,不一定有。

比如秦相蔡泽,“号为刚成君”,有君号而无封地。

享有食邑者不一定是封君;反之,受有封君之号者又不一定有食邑。

秦商鞅变法时规定,达到军功爵第九级“五大夫”即可“税邑三百家”。

君和侯还有个区别,那就是封地大小。

封侯的,封地一定很大;封君的有的封地大,有的封地小。

封君的,小者不过十里,一般地在千户至万户之间;封侯的,封地一定很大。

嫪毐封地除了山阳地,“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

吕不韦的封地更大,“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战国时的君,也有封地很多的。

如《战国策》记载说春申君有“百里之封”,齐国田婴的封地薛城,也有方圆百里之大。

但大多数的“君”,封地就小得多。

不然战国时封了100多个君,都有那么大地盘的话,全国也没有那么多的封地。

综上所述,侯至少跟君地位相等,但有的君不一定跟侯相提并论。

君和侯在有的诸侯国里地位相等,但很多被封的君并没有侯那样高的地位。

战国时候权力无边、影响大的君,也就信陵君魏无忌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等四人,为数不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