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古人头疼的“匈奴”,到了今天是哪个民族?
“匈奴”,是中国古代历史绕不过去的话题,它伴随着中国原始文明而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可深远的影响,关于它的典故遗迹随处都是,如长城就是为防御匈奴而建,再如蒙恬、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还有著名的的“昭君出塞”都与匈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奇怪的是,匈奴自南北朝之后,就再无声息,这个民族真的从历史上消失了吗?
从上古到汉朝,匈奴人的演变
古老的匈奴民族伴随中国原始文明而生,早就远古时期就曾与黄帝部落交战,被驱赶至荒漠草原上,那个时候它叫“荤粥(xun yu)”;之后商代妇好征伐灭掉的小国“鬼方”,也属于匈奴族;武王伐纣时,关中之地一度被“猃狁(xian yun)”占领,直到周宣王派兵将其驱逐至北方,此时的它们被史学家称为“戎狄”;战国时期,北方这些少数民族有了真正的名字——匈奴,这个名字的本意是“驱逐到远方”,这也是中原人第一次给游牧民族起名字,自此“匈奴”成为中原人的噩梦。
匈奴人善于牧马,故而来去如风,汉人士卒多以步兵为主,追又追不上,防也防不住,只能被动防御。被动防御中原人最为拿手,那就是建城墙,于是赵武灵王、燕昭王与秦昭公与匈奴接壤处分段开工建设城墙,这就是后来秦长城的雏形。正如泰戈尔对长城的评价:“长城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映射着古老的国度。”这句话在我看来,不仅仅说的是消失在历史中的秦汉王朝,也包括北方的匈奴政权。
这个北方民族政权来自于匈奴人的一个伟大领袖冒顿。他用过人的智慧和带血的马刀统一了匈奴族,然后向北击败了丁零、屈射等部,势力到达如今的贝加尔湖畔;向西征服了月氏、楼兰等26个国家,向南将势力扩展到河套以南,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草原帝国。
为此,从汉初的刘邦开始,便不断酝酿对匈奴帝国的战争,此间开始不断涌现出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战争名场面和历史人物来,如“白登之围”、“马邑之谋”、“河南之战”等等,再如李广、卫青、霍去病、苏武、班超等等。当然随着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也涌现出中国历史以来的第一批汉奸,如中行说、李广利等。
在汉朝的强势攻击下,匈奴大败退回漠北,随后在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又发生了内讧与分裂,形成两个对立的匈奴政权,此后匈奴帝国再也不是汉帝国的对手。公元前51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宣帝接受了他的投降,这宣告了“胡、越不受中土正朔”惯例的结束,开创了北方民族政权接受中原王朝领导的先河。
消息传到漠北,北单于首领郅支夺路西逃,于初元五年占据康居国,封闭了汉朝与西域的商道。
公元前36年,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大将陈汤矫诏发兵,南路翻越葱岭,北路穿过乌孙国,对郅支城形成了合围。睡梦中的匈奴人仓促应战,但终究无力回天,单于郅支被军侯杜勋剁掉头颅送回长安。此后陈汤给汉元帝的报告中写下了激励人心的千古名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就这样,汉匈两族和平度过了六十余年。
王莽篡汉时期,匈奴人趁势向南渗透。可惜上天没给他们机会,漠北先是发生了旱灾,紧接着蝗虫也不期而至,匈奴人畜死伤多半,他们的死对头乌桓人借机来袭,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将部。
呼韩邪单于的孙子比带领着八部南匈奴部落成立了南匈奴国,公开与北方的奴蒲单于叫板。但是比毕竟是自封的匈奴王,根本与真正的单于相比,于是在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向汉朝求援,光武帝将他们安置在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地。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继续分化融合南匈奴部落,将南匈奴正式分为五部,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从此中国北方边疆聚集了大量汉化或者半汉化的匈奴人,而这也正为后来的南北朝乱象带来隐患。
再说回北匈奴,奴蒲单于因汉朝庇护南匈奴的原因,对汉朝发起了数次大规模用兵。汉和帝永元三年,耿夔率领汉军在阿尔泰大破北匈奴,蒲奴单于混战后失踪,北匈奴被迫西逃,从此书写了一部四百年的迁徙史诗。
南北匈奴的不同命运
南匈奴的命运
晋惠帝时期,女汉子贾南风一手制造出“八王之乱”使得中原王朝大伤元气,人口直接下降四分之三,这为内迁的匈奴人逐鹿中原提供了绝佳良机。
永安元年,匈奴屠各部首领刘渊自称南匈奴于夫罗单于左部帅刘豹之子,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宣布“复国”,自称“汉王”,史称“北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异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接下来,匈奴人有样学样,在北汉灭亡后,刘曜称帝,国名为“赵”,这个王朝仅仅十一年后就被石勒所灭;另一位卢水匈奴首领蒙逊支持段业建立了“北凉”,之后又接连灭掉西凉、南凉,成为“河西走廊”的霸主,但立国39年后被北魏鲜卑人所灭,余部远走高昌建立了流亡政府,公元460年被柔然所灭。
南匈奴最后的绝唱是铁弗部落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让其名声大噪的有两件事。第一件就是公元413年征调十万人修建的“统万城”;第二件就是公元417年攻破长安血洗汉人。但这个王朝也仅仅维持了25年,就被北魏鲜卑人所灭,族人尽皆被屠,属于南匈奴人的光辉也成了历史。
南匈奴还有没有分支存在我们不得而知,但史书记载隋文帝杨坚在开皇元年,“发稽胡修筑长城,二寻而罢”,在唐武德四年,有“稽胡”起兵扰边,被太子李建成灭掉,这里的“稽胡”恐怕就是南匈奴人最后的记载。从此后生命回归土地,小族归入汉族,所有的匈奴人再也无法在中国史书中见到,它永远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北匈奴的命运
比起南匈奴的命运,北匈奴要比他们光彩耀眼的多。
匈奴帝国虽然消失,但作为匈奴人的余脉依然在延续,他们曾经迁徙到准格尔盆地的康居国,被汉朝驱赶;然后继续西行,到了泽拉夫善河的粟特国,又被草原新兴霸主柔然压迫着离开一路向西……他们踌躇满志,决心远离汉人再次建立属于匈奴人的帝国,恢复往日荣光。
公元四世纪,北匈奴人进入了钦察草原,然后迅速征服了当地霸主阿兰人,实力大增。在休养生息二十年后,已经壮大的匈奴人开始向顿河以及多瑙河流域进军,兵锋直指东哥特国。
对于东哥特国来说,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绝望战争,这些黄皮肤黑眼睛的骑兵来去无踪,刀箭共用,哥特人引以为傲的步兵方阵在他们面前犹如纸糊的一样,仅仅两仗东哥特人就被迫投降,他们号称“哥特人的亚历山大大帝”的领袖亥尔曼绝望自杀,就连他的女儿也成为匈奴领袖巴拉米尔的玩物。
战火烧到多瑙河边,西哥特人在河西布下了一条“钢铁防线”,以随时应对这支东方部队。但匈奴人受汉族影响深远,他们在战争中学会了孙子兵法上的所有计谋,巴拉米尔上游偷渡成功,从背后对老实等待的西哥特人发起了进攻,西哥特人不战自溃。公元376年,他们走投无路的向罗马皇帝瓦伦斯投降。
由于北匈奴的到来,导致了欧洲百年的动荡。西哥特人不久后发动起义杀死了罗马皇帝瓦伦斯,灭掉了西罗马帝国,然后来到西班牙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原来的西班牙汪达尔人渡过地中海,到北非建立了汪达尔国;莱茵河下游的法兰克人版图扩展到高卢,建立了法兰克王国;而东哥特人则逃到了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建立了东哥特王国。欧洲古典文明的版图被北匈奴人摧毁的面目全非。
这时的匈奴人在首领乌单的带领下声望大涨,渐渐的,乌单有些飘了,他带领匈奴人不重生产,四处劫掠。终于在公元408年的一天,遭到罗马军队伏击,匈奴人损失惨重,声望大跌。
这时,另一个匈奴领袖站了出来,他叫阿提拉,还有一个令欧洲人闻风丧胆的名字“上帝之鞭”。
公元445年,阿提拉独掌匈奴帝国大权,他先后发动了对北欧、东欧的大规模战争,他的军事策略是“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在他的征战下,盎格鲁撒克逊人败退到英伦三岛、斯拉夫人纷纷投降,罗马帝国被三番五次的蹂躏。
至此,匈奴帝国以班诺尼亚为中心,东至咸海,西至莱茵河,南达巴尔干,北临波罗的海,疆域横跨欧亚大陆,成为一个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这时的阿提拉意得志满,匈奴帝国又恢复了往日荣光,一切皆在掌控中。
公元453年,19岁的金发美女伊尔蒂科阿提拉的大帐之中,这位比西罗马奥诺基亚公主更为美貌的姑娘得到了阿提拉的临幸。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伟大的“上帝之鞭”阿提拉国王竟然因为临幸了一位姑娘便血管爆裂,血流进咽喉窒息而死。
在阿提拉死后,继承者们的无能迅速断送了强大的匈奴帝国。次年,阿提拉的长子埃拉克战死,还有三个儿子投靠了西罗马。还有一个儿子邓格西克率部向南俄撤退,中间一度重建了匈奴帝国,然而实力不济,先攻东哥特人无果,后对东罗马发动战争失败,自己也战死疆场。
之后,北匈奴的历史仅限于一些匈奴雇佣兵的记载,随后就慢慢消失,再无音信。
就这样,伴随中原文明共生的匈奴人走完短暂的辉煌后,再次陷入沉沦,而这次再也没有单身机会,永远恒定在历史长空中。
现在哪个民族是匈奴后裔呢?
公元900年左右,起源于伏尔加河流域的渔猎民族高举“匈奴人”的大旗,迁徙至多瑙河中游一带,马扎尔部首领阿尔帕德宣称自己是阿提拉的曾孙,并且得到了代表阿提拉身份的“战神之剑”,其后裔伊斯特万于公元1000年左右建立了“匈牙利”王国,其中“匈”是匈奴的意思,而“牙利”则是人的意思,翻译出来就是匈奴人。
那么匈牙利人究竟是不是北匈奴人的分支呢?
按照后来的调查来看,奥匈帝国根据语言学溯源,认定匈牙利人是有真正祖先的,那就是乌戈尔人的一支,而且肤色,发色以及眼球颜色都不具备匈奴人的任何特征,所以认定匈牙利人并不是真正的匈奴人后代。但匈牙利人对此并不同意,一直以自己是阿提拉的后代而自豪。
看来,纯种的匈奴人的确已经在欧洲被同化,分散于罗马人、哥特人、日耳曼人以及匈牙利的马扎尔人当中了,再难分辨出真正的匈奴人。
那么,南匈奴又和现在哪个民族接近呢?
在我看来,南匈奴的覆灭,鲜卑族的崛起,一直到隋唐时代的突厥,都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因果的。有一少部分匈奴人融入鲜卑宇文部落,进入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与唐朝黑水靺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现在与黑水靺鞨血缘关系最近的民族则是满族,以此推来,满族有一定的匈奴血统。
另外,匈奴的大本营在蒙古草原,那么蒙古土生土长的游牧民族肯定有其后裔,依照现在看来,蒙古族有着匈奴的血统也是能说过去的。
当然绝大部分的匈奴人已经融入汉族,山西楼烦、临汾、大同、岢岚一带是其传统聚集之地,内迁之后,全部改为汉姓,如刘、贺、金、丛、呼延、万俟等都是其传统姓氏。
但总的来说,现在根本没有单独存在的匈奴族,更没有血统纯正的匈奴人,它作为一个民族已经完全从历史中消失,留下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华夏族的融合。
结语
一个种族的终结往往是另一个种族的开始,匈奴人的南进西迁给鲜卑人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事实证明,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同与农牧业和工商业为主的汉族发生冲突时,无论最终胜败如何,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最终都将无法摆脱被击溃和融合的命运,这就是文明的先进性所在,更是历史的铁律,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等等从历史上的消失即可看出。
参考资料:《匈奴史研究》、《匈奴史话》、《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等
令古人头疼的“匈奴”,到了今天是哪个民族?
在古代,华夏文明就是一片汪洋大海,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许多条涓涓细流,它们在流淌的途中有的会水尽干涸,有的会互相交汇,但最终大多都会不可避免的流向那一片大海。
匈奴便是那其中的一条细流,在流淌途中与其他细流不断交汇,然后有的流向远方汇入其他河流,大部分都流向了大海。
匈奴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便是三国之后的五胡乱华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中原汉族差点就被匈奴等游牧民族给杀灭了种;也是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经历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民族大融合。而匈奴就是在这个大融合的过程中逐渐消失在了历史长河。
但即使匈奴已经消亡了1500多年,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重重一笔直到今天都还令人印象深刻。在最令古中国头疼的外敌排行榜上他们一定是名列前茅。
首先,纠缠时间最久。从战国末期起,以五胡乱华而终,匈奴与各中原王朝反复交战了700多年;
其次,威胁性极大。匈奴在鼎盛时期,疆域甚至是汉朝两倍还多,并且鼎盛时期的匈奴在军事实力上也一度压着汉朝打。在汉朝建立之初,甚至不得不以和亲、献财等手段来维持与匈奴的和平。
最后,破坏性极强。匈奴多次侵入中原,攻城屠戮,掠夺财物人口,给华夏民族带来了深重苦难。甚至还是后来使“中原沦陷”、差点让中原汉族被杀灭种的首要元凶。
但是最终,再强悍的匈奴也与鲜卑、突厥等游牧民族一样,被卷入了历史的滚滚洪流,走向了消亡。
那么,匈奴这个民族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们与中原华夏到底有着怎样的深深纠葛?为什么他们来得轰轰烈烈,最后却走得无声无息?他们最后究竟是如何消失的?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共同走进这个令古中国最头疼的外敌的前世今生。
匈奴与华夏的纠葛到底有多深?看完这几大历史时间线你就懂了!1、万里长城怎么来的?就是为了抵御匈奴而修的。
两三千年前,在中国北方的大草原上生活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游牧氏族部落,有东胡、丁零等。其中一支分布在内蒙古阴山山麓及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部落便被称为匈奴。
战国末期,与秦始皇同一时期,匈奴部落里也出了一个武力过人、雄才大略的人物,叫做头曼。头曼率领匈奴四方征战,不断吞并着周围的部落,使匈奴逐渐壮大。
很快,匈奴就发展成了一支强大的政治化、军事化的部落,性质从氏族部落慢慢转型为国家,头曼也从氏族首领转型成为国家领袖,称作单于。
秦始皇灭六国时,头曼趁着中原华夏战火连年、无暇北顾之际,出兵占了内蒙古阴山地区以及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称的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
秦始皇灭六国后,便派大将蒙恬率军征讨匈奴。蒙恬率军将匈奴驱逐出了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然后就修万里长城,当时主要就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犯。
2、匈奴建国,疆域比汉朝大两倍还多,还差点把刘邦覆灭了。
在刘邦刚刚完成对华夏的统一,建立了汉朝的时候,头曼的儿子冒顿单于也完成了对北方草原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匈奴帝国,并且出兵夺了汉朝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当时匈奴的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一带;南沿长城与汉朝相邻,并且还控制了河套和鄂尔多斯一带;西跨阿尔泰山,直到帕米尔高原与费尔干纳盆地;北达贝加尔湖周边。被称为百蛮大国!
公元前200年,刚称帝不久的刘邦率32万大军亲征匈奴,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被围在山西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全靠陈平重金贿赂冒顿的妻妾才得以脱险。史称为“白登之围”。
匈奴帝国全盛时期疆域图
3、“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最开始是针对匈奴的。
就这样,汉朝在建立之初一直都是处于匈奴的压制之下,只能采取被动防御态势。到了汉武帝时,汉朝已历经几十年休养生息,有了深厚的军事和经济实力。
于是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全面反击,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汉朝将士们与匈奴进行了三大战役,最终将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国给打得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后来匈奴的处境日益困难,在内外交困之下就发生了分裂,一部分南下归附汉朝,称为南匈奴。当初王昭君出塞,嫁的就是这个归附汉朝的南匈奴单于。
而当时那部分留在漠北的没有归附汉朝的匈奴便被称为北匈奴,北匈奴那时还曾击败大宛、乌孙等国,强迫四方进贡,威震西域。这便让北匈奴膨胀了,还公然斩杀了汉朝派去西域的使臣。
对这种行为当然不能惯着,于是西汉名将陈汤带兵万里追杀,一直追到巴尔喀什湖畔(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取回了斩杀汉使的北匈奴单于的项上人头,使汉朝军威威震西域,莫敢争锋。
取回单于人头后,陈汤上书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便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著名狠话的由来。
4、汉民族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便是由匈奴率先开启的。
从东汉末年起,中原统治者们为了弥补兵力和劳动力的不足,就对周边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大量招诱,于是各族持续不断地向中原迁徙人口,其中便以匈奴、鲜卑等几族为最。
到了司马懿的司马家建立的晋朝时,“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中原百万余口,戎狄居半”,以匈奴为代表的胡人竟占到了中原人口的一半之数。
后来西晋刚建立不到三十年朝廷就发生了内乱,使国力空虚,军事衰弱。而匈奴等内迁胡人长期受到朝廷压迫,再加之他们并不乏称霸中原的野心,现在见到晋朝衰弱,自然就坐不住了,各族纷纷起兵反叛,史称“五胡乱华”。
匈奴冒顿单于的后代中,有个叫刘渊的,起兵建了一个名为“汉赵”的国家。正是这个汉赵国,于公元316年兵围西晋当时的都城长安,俘虏了西晋皇帝,一举把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后,匈奴几乎控制了整个中原地区。而后,各族胡人陆续在北方建国,史称“五胡十六国”。汉民族最黑暗的时代就此降临。
以匈奴为首的胡人对北方汉族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奴役和屠杀,中原汉人被杀到十室九空,尸横遍野,中原华夏满目疮痍,“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
《晋书》:匈,羯等胡人军队掠地千里,烧杀抢掠,中原汉室十室九空。
毫无疑问,这一定是汉民族史上最黑暗的时刻。而这也是匈奴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此后便消失得无声无息。那么匈奴究竟是怎么消失的呢?请看下文。
匈奴究竟是怎么消失的?1、有一部分匈奴被汉朝打跑到了欧洲,在欧洲大杀四方。
当时匈奴第一次分裂,有一部分南下归附汉朝的被称为南匈奴,而另一部分留居漠北便称为“北匈奴”。后来北匈奴还一度跑到中亚一带拳打脚踢,打得四方臣服,威名赫赫,结果因一时膨胀斩了汉使,在汉将陈汤“虽远必诛”的信念下,被万里追杀人头,自取了灭亡。
而当时归附汉朝的南匈奴则一直过得富足安稳,其首领呼韩邪单于甚至还娶了中国四大美女中的王昭君为妻。不料安稳的日子过了几十年后,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之后便对南匈奴百般压迫,激起了匈奴的反抗,降而复叛。
匈奴复叛几十年之后,国内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民不聊生,于是南匈奴再次内乱发生了第二次分裂。这次同样有部分南下归附称为南匈奴,有部分留居漠北称为北匈奴。北匈奴国内天灾不断,又被东汉几番征伐,后来实在过不下去了只得举部西迁。
有大量学者认为:这部分西迁的匈奴,经过两三百年的迁徙和繁衍后,出现在了欧洲,他们一出现便杀得整个欧洲人仰马翻。首先灭亡了欧洲的一个强大帝国阿兰帝国,然后又四方征伐,并攻打欧洲最强大的罗马帝国,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最后他们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匈人帝国。
后来匈人帝国的帝王,被西方历史中称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猝死,在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之后,庞大的匈人帝国迅速瓦解。随着帝国的瓦解,匈人退至匈牙利一带,最终消融于东欧大地,其混血后裔是保加利亚的保加尔人。
2、五胡乱华时,匈奴在民族大融合的滚滚洪流中逐渐消亡。
匈奴第二次分裂时,当时匈奴国内天灾不断,民不聊生,在外又面临着东汉的连年征伐。于是已归附东汉的鲜卑人乘势而起,趁匈奴势弱之际占据了蒙古草原,除了西迁的部分匈奴,有约40余万匈奴部众都悉数被鲜卑吞并融合。
同时,当时还有羯族、羌族、氐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涌入中原,与汉人杂居。中国北部、东部、西部,尤其是并州(今山西太原)、关中(陕西中部地区),都居住着大量胡人,胡人甚至都占到了中原人口的一半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杂居的各民族长期在一起生活,自然就会互相融合。
所以到了五胡十六国时,其实已基本上没有了纯种的匈奴人,而是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作铁弗匈奴。
十六国的最后一个政权“胡夏”就是铁弗匈奴建立的,同时这也是匈奴在历史中掀起的最后一点浪花。在立国仅24年后,胡夏便被一统中国北部的北魏给灭了。
北魏便是鲜卑拓跋家建立的政权。北魏建立之后,便把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一一消灭、吞并,然后一统中国北方。
北魏一统北方后,同时也吞并融合了北方的诸多少数民族,然后全力推行汉化政策。比如改“独孤、拓跋”等胡姓为刘、陆、穆等汉姓。
同时,北魏朝廷从上而下的禁胡语,学汉语;禁胡服,穿汉服。包括生活习俗、礼仪习惯等一律仿照汉族,并且大量任用汉人为官,与汉人通婚等。
在北魏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下,北方的民族界限逐渐消除,各少数民族渐渐被融合,或者彻底汉化。而匈奴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逐渐地消逝在了民族大融合的滚滚洪流中。
鲜卑 拓跋珪
结语——准确地说匈奴并没有灭亡,而是被汉化、消融了。一个在经济、文化、文明等方面落后的民族,在一个先进民族长期、密切、强烈的经济文化影响下,必然就会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
所以,古代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就是这样,在逐渐汉化的过程中慢慢消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
令古人头疼的“匈奴”,到了今天是哪个民族?
匈奴,一个曾经困扰中原王朝几百年的敌人,它伴随着中国文明一同产生,又曾作为主导者去重塑中原文化,在它存在的漫长的时间里,一直都不是个旁观者,它就像是幽灵般如影随形,让你永远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那么,匈奴这个民族究竟多让人头疼,中原王朝是怎么对付他们的呢?匈奴这个民族早在黄帝时期就存在了,所以它是伴随着中国文明起源的。
不过,作为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也是一个十分好战的民族,而且全民皆兵,时常南下中原进行掠夺,黄帝就跟匈奴打过仗,商代的妇好也曾击败过匈奴部落之一的鬼方。
从西周开始,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开始加大,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时候,匈奴部落之一的犬戎还曾攻占镐京,致使平王东迁,改写了西周的格局。
战国时期,赵国与匈奴作为邻国,也是饱受匈奴之苦,匈奴人时常越过边境到赵国境内进行抢夺,赵国因此损失了大量财产和人口。
为了对抗匈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依附于匈奴的林胡、楼烦,并在北方修建长城防范匈奴入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赵长城。
不过,到战国末期,匈奴又重新崛起,继续到赵国境内进行掠夺,赵国名将李牧异军突起,他率军与匈奴十余万骑兵进行大战,最终将其击败,这是截至当时中原国家对匈奴最大的胜利,连秦国和燕国也不曾有过。
不过,那时候匈奴已其实是十分强大了,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深感匈奴的威胁,就派遣蒙恬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将匈奴从河套地区赶走,并修建了连接燕国、赵国和秦国旧长城的新长城,还修建了历史上著名的秦直道,使中原的军队和物资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抵达边境。
蒙恬在边境防守匈奴十余年,匈奴都不敢南下,但随着秦末汉初社会进入大动荡,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逐渐走向鼎盛,其人口达到了三百余万,骑兵数量更是发展到了五十余万,成为西汉建立之后的强大威胁。
为了抗击匈奴,刘邦曾率领大军北击匈奴,要不是他向匈奴单于的阏氏行贿,他差点就在白登之围中交代了。
由于吃了匈奴人的大亏,所以刘邦转而采取与匈奴和亲的策略,这个策略持续了非常长一段时间,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就因此而产生,但这些和亲的女子一般都不是真正的公主,而是宗室女或者宫女。
在汉武帝登基之前,汉朝边境百姓饱受匈奴人的摧残,他们对匈奴既恨又怕,但因为汉朝那时候国力并不强大,所以一直都不敢出兵攻打匈奴。
因为在军事上占据优势,所以匈奴人的态度也十分傲慢,明明与汉朝进行了和亲,却依然经常出兵攻打汉朝,甚至还对汉朝进行羞辱,比如说在国书中用言语挑逗吕后,扣押汉朝的使者,等等。
不过,汉朝皇帝并没有冲动,而是选择韬光养晦,蓄势待发,对内积极发展农业并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经过汉景帝和汉文帝两代皇帝的努力,汉朝的国力终于与匈奴发生了根本逆转。
因此,汉武帝继位之后,就果断发起了汉匈大战,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努力,终于将匈奴赶到漠北喝西北风去了(匈奴本来是连漠北都待不住的,但随着李广利投降匈奴,匈奴再次得到了漠北)。
汉武帝末期的匈奴,人口只剩下百余万了,这与其巅峰时期三百多万人口的规模相去甚远,但不要以为匈奴就此没落了,因为它就是个打不死的小强。
汉昭帝时期,由于汉朝国力消耗比较大,所以采取了与匈奴和平相处的策略,这时候双方关系有所缓和,被匈奴扣押了十九年的苏武也被放了回来。
两国看似进入了蜜月期,其实匈奴只是打不过汉朝而已,这不代表它不搞事情了。
前73年,匈奴转而欺负西域诸国,竟然向乌孙索要汉朝嫁过去的解忧公主,这让汉朝十分没面子,于是出兵十余万联合乌孙攻打匈奴,匈奴再次战败。
等汉朝退兵之后,匈奴又发兵十余万攻打乌孙,准备找乌孙报一箭之仇,但这一次匈奴人的运气很不好,他们遇到极端恶劣的天气,结果损失了七八万骑兵。
后来,乌孙、乌桓和丁零联合攻打匈奴,匈奴元气大伤,开始向西域靠近,这是匈奴无奈之下在战略上进行的重大调整,他们觉得汉朝难以攻打,但是西域有很多小国家,还是可以欺负一下的。
然而,汉朝那时候也开始在西域布局了,所以西域就成为了汉匈之间新的争夺点。
正当汉匈在西域相互攻伐的时候,匈奴内部突然出现了矛盾,日逐王因为争夺单于之位失利,带领部落投降了汉朝,匈奴被迫退出西域,汉朝则完全控制西域,并趁机建立了西域都护府。
匈奴退回漠北之后,内乱开始升级,先是五单于并立,而后又分裂成南北匈奴,北匈奴继续雄踞漠北,而南匈奴则在呼韩邪单于的带领下投降汉朝,被汉朝安排在漠南,成为攻打北匈奴的急先锋。
在汉朝与南匈奴的双重压力下,北匈奴在郅支单于的带领下退居中亚康居国(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即哈萨克斯坦一带),并切断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商道。
前36年,为了消除北匈奴对西域国家的影响,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矫诏发兵对北匈奴进行了突袭,郅支单于在战乱中被杀,其头颅还被送回汉朝示众,这一部分匈奴人几乎全部成为俘虏,被分配给西域诸国当奴隶。
当时陈汤还在给汉元帝的报告中写下了一句振奋人心的话,“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流传至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男儿。
王莽篡汉后,对周边属国并不友好,他强行将南匈奴的十五个儿子全部封为单于,试图让南匈奴内部分化,这极大惹恼了南匈奴,致使南匈奴最终叛汉,并开始攻打汉朝。
东汉建立后,由于乌桓的不断进攻,以及南匈奴内部的争权夺利而分裂成两部,日逐王比单于率四万多人南下附汉称臣,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而蒲奴单于则带领部落进入漠北,称为北匈奴。
南北匈奴势同水火,但匈奴正统是北匈奴,南匈奴日逐王比单于只是自封之国,所以北匈奴时常攻打南匈奴,但因为汉朝对南匈奴的维护,所以它一直存活下去,而且不断内迁,后来又在汉朝的支持下多次击败北匈奴。
东汉末期,曹操曾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安置在山西、河北等地,因此形成了大量汉化或者半汉化的匈奴人,这就为后来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
至于说北匈奴,后来又与汉朝打了百余年仗,期间发生了很多振奋人心的故事,也涌现出了班固、窦宪等一大批优秀将领,他们为攻打匈奴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东汉的不断攻打下,北匈奴最终于160年左右迁居康居国,后来继续西进,又开始了新的更加辉煌的旅程。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北匈奴人都去了康居国,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留在了漠北,他们后来与南匈奴一起在魏晋时期进入黄河流域,成为当地人群的主体。
那么,南北匈奴最终结局如何,他们又是现在哪个民族呢?01,南匈奴。
依附于汉朝的南匈奴,曾在汉朝的支持下多次击败北匈奴,还俘虏了大量北匈奴人,因此实力大增。但因为南匈奴内部成分复杂,所以一直内乱不断,也没有能力彻底摆脱汉朝的控制。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之时,南匈奴也想分一杯羹,于是出兵南下,搅动着中原局势,期间还将蔡邕之女蔡文姬给掳走了。蔡文姬去到匈奴之后,被迫嫁给匈奴左贤王,还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花钱将其赎回,嫁给了董祀。
再后来,在曹操的武力逼迫下,南匈奴再次向东汉称臣,被曹操分为五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汉朝大臣督军,这些部落与汉人通婚,因此逐渐融入汉族,很多人的名字都改成了汉人姓名,日子过得都还不错。
不过,到了晋惠帝时期,皇后贾南风一手制造了八王之乱,以汉化的匈奴人刘渊为首的一些少数民族趁机作乱,刘渊自称是刘备的后裔,打着复国的旗号建立汉赵政权,并出兵攻打西晋,最终将西晋灭亡。
不过,匈奴人虽然再次立国了,但内斗基因已经深入骨髓,汉赵只存在了二十多年就被石勒给灭亡了。
除了刘渊之外,另外一个匈奴首领沮渠蒙逊先是支持汉人段业建立北凉,后来取而代之成为皇帝,并接连消灭西凉、南凉,成为河西走廊的霸主,但这个国家也只存在了四十多年就被鲜卑与柔然给灭掉了。
南匈奴人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应该是匈奴铁弗部落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权了。
赫连勃勃在位期间那是相当彪悍的,修建了历史上著名的统万城,还曾攻克长安对汉人进行血腥屠杀。
但大夏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只存在了二十多年就被鲜卑人消灭。
自此之后,南匈奴人就在其他王朝的统治下生活,除了少数人融入到塞外的蠕蠕、高车、突厥等民族之外,大部分南匈奴人都融入了汉族,他们在汉族中的姓氏一般是呼延氏、刘氏、乔氏、卜氏、金氏,曹氏等等,时至今日已经完全成为汉人。
02,北匈奴。
北匈奴是匈奴人中最顽强的一支,他们被汉朝赶到康居国之后,又接连遭到汉朝的持续打击,于是继续向西奔走,来到了粟特国,但那时候柔然已经兴起,北匈奴遭受柔然进攻后又继续向西,在公元四世纪上半叶抵达钦察草原。
匈奴抵达钦察草原之后,遇到了同样是游牧民族的阿兰人,阿兰人擅长作战,经常攻打罗马帝国的高加索行省,非常不好对付,但在匈奴人面前就是渣渣。
350年,阿兰人举全国之力与匈奴在顿河沿岸展开了大决战,最终阿兰人大败,阿兰王被杀死,钦察草原因此落入匈奴之手。
二十多年后,匈奴人继续向西,他们在遇到了位于黑海北岸、日耳曼人所建立的东哥特王国,这是一个刚建立不久的国家,还十分弱小,完全无法抵挡匈奴,因此很快被匈奴灭国。
在消灭东哥特王国之后,匈奴又继续向西进攻西哥特人,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边列阵布防,准备趁匈奴人半渡之时发起进攻,不料这一部分匈奴军队只是佯装进攻,另一部分匈奴军队突然从上游对西哥特人发起进攻,打了西哥特人一个措手不及,西哥特人最终战败。
西哥特人被击败之后,数十万人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他们投靠了西罗马皇帝瓦伦斯,但不久之后他们就因为遭受不公待遇而发动起义,竟然将瓦伦斯给杀掉了!
西罗马帝国遭受这次打击后,再也无法控制下辖的领土了,于是各地纷纷建国,东哥特王国,法兰西王国等等国家相继建立,欧洲因为匈奴人的到来陷入了纷乱,地图进行了大改写。
后来,匈奴出现了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就是被欧洲称之为上帝之鞭的阿拉提,他是个战争狂魔,在任期间横扫欧洲,还将西罗马帝国踩在脚下揉脸,并将盎格鲁撒克逊人赶到英伦半岛,由此建立了一个国土面积达一百多万平千米的帝国。
在阿拉提执政晚期,他又入侵了意大利,要不是罗马皇帝主动议和,他差点就将罗马帝国的核心地盘给占领了。
不过,阿提拉这位雄主最后的结局却很悲惨,他在迎娶了日耳曼大美女伊笛可之后,在婚宴结束当晚,于睡梦中因为鼻腔血管破裂导致窒息而死。
阿提拉去世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权夺势而相互攻伐,一些人投靠了罗马,一些人投靠了东哥特,还有一些人不知所踪,帝国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那么,现在哪个民族是北匈奴的后裔呢?
很多人一直认为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后裔,理由是公元前900年左右,一个叫做阿尔帕德的人高举匈奴人大旗,从伏尔加河畔来到多瑙河中游附近定居,他对外宣称自己是阿提拉的曾孙,还得到了阿提拉的战神之剑,他的后裔伊斯特万在1000年左右建立了匈牙利王国,因此匈牙利就是匈奴人的后裔。
这个说法流传很广,甚至匈牙利人都这么认为,但根据科学研究,匈牙利人的外貌不具备匈奴人的任何特质,比如说皮肤、眼睛和头发的颜色不同,等等,匈牙利人的先祖应该是乌戈尔人。
以目前的研究成果,北匈奴人在阿提拉去世后应该是继续住在欧洲,然后逐渐融入到欧洲各民族人种当中,主要是罗马人,哥特人和日耳曼人,以及一部分马扎尔人。也就是说,北匈奴人的结局与南匈奴一样,都融入到其他民族中去了,现在已经没有纯种的匈奴人了。
令古人头疼的“匈奴”,到了今天是哪个民族?
匈奴作为一个民族,早已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是匈奴人其实并未消失,你或者你身边的人,都有可能是匈奴人的后裔。
匈奴是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他是一个由多部落融合的混合民族。匈奴人建立的政权,存在了四百多年,其疆域最鼎盛的时候,北到伏尔加河,西至中亚各国,南到汉朝的河朔地区,东边包括辽东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带,面积远大于现在的中国版图。
关于匈奴的起源已经不可考,按司马迁的说法,他们是“夏后氏之苗裔”,由商朝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东胡、楼烦等部落融合而成。
随着匈奴部落的强大,他们大约在战国末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与汉民族不断发生军事冲突。秦朝末年、西汉初年,匈奴迎来其鼎盛期,迫使新生的汉政权,只能以和亲的方式,维持边境相对安宁。
汉武帝登基后,将对匈政策由和亲改为主动的军事进攻,经过汉帝国举国之力,四十多年的持续打击,匈奴人基本退出了漠南地区。至此,强大的匈奴帝国也开始走向衰败。
汉宣帝时期,汉帝国经略西域,彻底断绝了匈奴联合西域夹击汉境的局面。不久匈奴南北分裂,南匈奴投降西汉,而北匈奴在汉帝国和南匈奴的打击下灭亡。
东汉时期,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二部。这也标志着匈奴帝国,步入灭亡的倒计时。
汉和帝时期,汉军在稽落山和金微山,两次击败北匈奴,其残部被迫西迁康居。接着南匈奴又出现内部分裂与战乱,建安七年,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设置都尉官,以汉人出任。至此,匈奴政权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不过,匈奴人的主体政权虽然灭亡了,但是匈奴民族还在,他们的后人甚至还一度重现祖上的荣光,只不过昙花一现。那么,匈奴政权灭亡后,匈奴人哪儿去了?
西征欧洲:上帝之鞭改变了欧洲的历史在金微山惨败于东汉的北匈奴,一路西迁,从康居进入中亚锡尔河一带讨生活。那里就是今天的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诸国,在那里匈奴人逐渐恢复了元气。
两百多年后,再次强大的匈奴民族,诞生了一位成吉思汗式的军事天才,他叫阿拉提,被欧洲人惊恐地称为“上帝之鞭”。
阿拉提率领匈奴骑兵,从中亚一路西征,征服巴尔干半岛,又入侵君士坦丁堡,再攻陷西罗马帝国的首都拉文纳,赶走瓦伦丁尼古拉三世,灭了西罗马帝国。
从此,匈奴人的后裔,从中亚一直绵延至土耳其、斯拉夫、匈牙利、希腊、意大利、法国。史学界认为,匈牙利马扎尔人就是匈奴人的后裔,此外保加利亚沙皇和查理曼大帝,都是匈奴后裔。
入主中原:刘渊建立了“汉赵政权”公元304年,一个叫刘渊的人在长安登基,建立又一个汉政权,以蜀汉后主刘禅为祖,史称汉赵政权,或前赵政权。前赵政权成立14年后,灭了东晋,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动荡时期。
其实这个刘渊与刘禅八竿子打不着,刘渊是个匈奴人,他是南匈奴于罗夫单于的孙子。不过,刘渊有自己的道理,他说自己身上有汉高祖刘邦的血脉,当初汉匈和亲,他就是汉朝公主的后代,所以恢复了汉姓刘。
不过,前赵政权只存在了25年,就被石虎的后赵政权打败。
铁弗联羌:赫连勃勃建立了“大夏政权”赫连氏出于铁弗部,铁弗部的历史很短,他是由匈奴人和鲜卑人通婚,所产生的“新族群”。不过,这个部落却真真切切地流淌着汉帝国皇室的血脉。
光武帝刘秀与皇后郭圣通有一个儿子叫刘辅,封沛王。刘辅的六世孙刘进伯,以度辽将军的身份攻打匈奴,却兵败被俘,后在匈奴娶妻生子。被赫连勃勃追尊为“正皇帝”的刘去卑,就是刘进伯的孙子,赫连勃勃的五世祖。
所以,赫连勃勃也叫“刘勃勃”,是汉匈混血儿。跟刘渊改汉姓不同,刘勃勃把自己的汉姓,改成了“赫连氏”,意思是“云赫连天”。
公元407年,赫连勃勃联合羌人,在凉州建立“大夏”政权。不过,大夏政权也仅仅存在了24年,就被北魏消灭。
东合鲜卑:并入鲜卑宇文部除了以上三支匈奴部落,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匈奴人,则逐步融入了强大起来鲜卑宇文部和慕容部。
匈奴绝唱:楚瓦什人是最后的匈奴?以上大体呈现了匈奴政权灭亡后,匈奴人的四个分支走向。第一支随着西迁的脚步,在欧洲散枝开花,融入欧洲各民族之中。第二支迁徙进入中原,融入汉民族之中。第三支在河西走廊,与西羌、羯族等少数民族融合。第四支融入了鲜卑族,又随着鲜卑逐步汉化,并入汉民族。
其实我们今天很多汉人,身上都有匈奴人的血统,刘姓是汉化匈奴的第一大姓,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就是匈奴人的后裔。此外贺兰、贺、赫、金、伏、韩、公孙、姚、盖、宇文、呼延、慕容,甚至李、陈、赵、王、徐这些大姓,都有匈奴人的后裔。
目前在中国,匈奴作为一个独立民族早已消亡,那么世界上还有“纯种”的匈奴族存在吗?
俄罗斯境内,有个民族叫楚瓦什族,从遗传学,人们把他们定义为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型。有人考证,他们很可能是匈奴人的“嫡系”后裔。
不过,这种说法尚没有科学论证,从理论上来讲,也不大可能。匈奴族本就是一个各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在近两千年的迁徙中,他们又不断与周边各民族杂居,脚步遍及欧亚大陆,政权又早就灭亡,不大可能出现所谓的“纯种”匈奴人。
东北这边有个民间传说,小脚趾指甲盖分叉的人,就是匈奴人的后裔。我当年到东北读书,同寝室的东北同学,还煞有其事地给人展现他的“劈叉”指甲盖。
据传,李世民的脚趾甲盖就是分叉的,搞得他很恼火,下令宫里人都检查一遍指甲盖,结果却发现,一大半的人跟他一样。
其实这个说法毫无科学依据,它体现的无非是中国人传统的“寻根拜祖”情节而已。
令古人头疼的“匈奴”,到了今天是哪个民族?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一句非常令现代人振奋的话,但实际上这句话出自西汉名将甘延寿和陈汤上书给汉元帝刘奭的奏折,原意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而甘延寿和陈汤之所以给汉元帝上这道奏折,就是因为他们二人率军奔袭千里追杀北匈奴首领郅支单于,最终将其斩杀,才上了这道奏折。
匈奴一度使得大汉王朝头疼不已,也正是因为大汉王朝有了匈奴这个强力的对手,在长期与匈奴的战斗中才使得汉人有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国家责任感,那么作为汉朝最强有力的对手匈奴人最终消失在了南北朝时期,那么南北朝之后匈奴人又去了哪里?他们又是现代的哪个民族呢?
让中原王朝头疼的匈奴人其实匈奴人是伴随着中国原始文明而存在的人种,在进入奴隶制社会后,中原人习惯称自己为华夏,而对中原周围的其部落民族则分称为西戎、北狄、东夷、南蛮。而西戎和北狄合称戎狄,就是指的西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到后来战国时期,戎狄则有了全新称呼那就是匈奴。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匈奴人成了中原王朝的噩梦,匈奴人是游牧民族,民风剽悍,善于骑射,战斗力很强,由于都是骑兵,所以对于当时以步兵为主的中原王朝来说简直就是噩梦般的存在。因此为了防御匈奴的骑兵,所以才会有万里长城的出现。
匈奴人杰出的首领冒顿单于就是在这时候带领匈奴人崛起,冒顿单于杀父自立后,先后攻灭并吞并了东胡、月氏和楼兰等国,冒顿单于带领匈奴人建立起了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跨过阿尔泰山,直到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达贝加尔湖一带,幅员辽阔的游牧民族帝国。
正是冒顿单于带领匈奴崛起之后,匈奴就开始更加频繁地准备入侵中原,而当时刘邦建立了汉朝,于是就开始不断出现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苏武、陈汤、班超、耿恭等等,而汉奸的称呼也始于这个时期,就是用来形容在于匈奴对战中投降的那些汉人,如中行说、李广利等人。
其实在西汉初期,刘邦亲自率军攻打匈奴,结果却遭遇了白登之围,要不是刘邦向冒顿单于的阏氏(王妃)行贿,阏氏对冒顿单于吹了枕边风才让匈奴退兵,不然的话刘邦很可能就得在白登之围中完蛋了。
也是自白登之围后,刘邦认识到了匈奴人的强大,于是听取了建信侯娄敬的建议采取了和亲之策,以和亲笼络的怀柔手段安抚匈奴人。
刘邦定下来的和亲之策对西汉影响很大,此后西汉一直执行着和亲之策,昭君出塞就是在这个政策之下而产生的,皇帝当然不会真把自己的女儿嫁过去,通常都嫁的是宗室之女或者宫女。
在汉武帝刘彻登基之前,由于汉朝国力没有恢复,因此在汉武帝的祖父汉文帝刘恒和父亲汉景帝刘启甚至在吕后专权时都是对匈奴采取了忍让的策略,专注于本国国内的民生发展,就连匈奴人在国书中调戏吕后、扣押汉朝使臣等羞辱行为都忍了下来。
所以当西汉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富力强,国力逐渐兴盛,西汉也就忍到头了,在汉武帝前中期,他重用名将卫青和霍去病,打的匈奴一度找不着北,尤其是霍去病“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匈奴一直被赶到了漠北。
在冒顿单于带领匈奴鼎盛时期,匈奴人口一度达到300多万人,而经过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征伐,到了汉武帝晚年,匈奴人口仅剩100余万人,可见汉武帝对匈奴的压制多么强烈。
虽然汉武帝时期匈奴对汉朝输多赢少,损失比较大,但是匈奴人又采取了其他策略,那就是既然打不过汉朝,那就不打了,先跟汉朝和平共处,可以先吞并其他的西域小国。
匈奴最先惦记上了乌孙国,不过乌孙国的国王与汉朝和亲,娶了汉朝的解忧公主,因此在匈奴来攻打时,乌孙国向汉朝求援,两国联手很快打败了匈奴。之后乌孙国又联合乌桓和丁零共同攻打匈奴,结果匈奴被打得元气大伤,只能被迫向西迁移到西域一带。
到了西域之后匈奴内部又发生了内讧,匈奴掌管西域事务的日逐王先贤掸与新任单于屠耆堂争位,最终导致先贤掸向汉朝投降,因此匈奴有被迫放弃了西域。
此后匈奴就陷入了权力内讧之中,爆发了五单于争位之事,之后匈奴就分裂成了南北匈奴两大政权,南匈奴以呼韩邪单于为首,北匈奴则以郅支单于为首,后来郅支单于带领北匈奴打败了呼韩邪单于并占据了漠北王庭,呼韩邪单于在败退之后只得南下向汉朝称臣归附,汉元帝于是将宫女王昭君册封为公主下嫁呼韩邪单于。
在汉朝的扶持下呼韩邪单于很快就击退了郅支单于,重新占据漠北王庭,而郅支单于只得带领北匈奴退到中亚的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即哈萨克斯坦一带)。
虽然北匈奴退居中亚一带,但是北匈奴实力很强大,对漠北影响力很大,因此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和校尉陈汤为了彻底消除北匈奴的影响力,率大军远征康居,千里追杀北匈奴郅支单于,最终郅支单于被陈汤所部击杀,陈汤在向汉元帝献上郅支单于首级时,在奏折上就说出了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名言。
当然北匈奴并没有因为郅支单于被杀而被完全歼灭,一部分北匈奴的人只得归顺了呼韩邪单于,而跟随郅支单于的北匈奴人则大部分被陈汤掳走,后来汉朝将他们分配给西域各国当奴隶。
陈汤这一战打出了三十多年的太平江山,此后呼韩邪单于带领南匈奴一直保持与汉朝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这份和平一直持续了三十多年,直到王莽篡汉而止。
王莽想利用武力树立自己的个人威信,所以他对汉朝周围的国家都不很友好,尤其是对匈奴人,王莽采取了分化的办法企图瓦解南匈奴,他把呼韩邪单于的孙子分成十五部,让他们并为单于,以达到分化削弱他们的力量,而且还刻意压低了匈奴人的政治地位。
王莽的想法很不错,但是他有些操之过急,一步就想把匈奴人彻底分化,因此反而激起了匈奴人的强烈反抗,而王莽政权也很快覆灭。
到了东汉之后,本来呼韩邪单于这一支之前的南匈奴在郅支单于被杀后,已经成为了正统的匈奴,也不再分南北匈奴之称了,但是在东汉初期,匈奴再度陷入权力之争,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领匈奴八部南下向东汉投降,被东汉安置在河套地区,是为南匈奴,而蒲奴单于则占据了漠北王庭,是为北匈奴,因此匈奴在东汉初期又再度被划分为南北两大匈奴政权。
虽然北匈奴多次出兵攻打南匈奴,按照实力来说南匈奴是不如北匈奴的,但是南匈奴背后有东汉扶持,因此南匈奴才得以在河套地区生存下来,并且随着东汉的政策还不断内迁接受汉化。
此后北匈奴和南匈奴互打之际,还偶有发生南匈奴叛乱之事,南匈奴对东汉也是时而叛时而乞求借助东汉力量抵御北匈奴,总得来说一直到东汉时期,匈奴都是让中原王朝头疼的对手。
匈奴最终的归处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还是东汉丞相的魏武帝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分别安置在山西与河北等地区,正是曹操的这项政策,也使得南匈奴人进一步汉化,很多匈奴人当时都已经有了汉姓。
此后在西晋时期,曹操所收留的南匈奴则成了隐患,随着西晋的八王之乱出现,匈奴人再度看到希望,于是就出现了五胡乱华,南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刘渊自称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后人,建立了北汉政权,并攻灭了西晋,促使汉族贵族们跑到南方建立了东晋。
此后南匈奴人多次在中原建立政权,最后南匈奴在中原建立的政权是匈奴分支铁弗人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夏朝,赫连勃勃武功强盛一时,曾攻占长安,血洗汉人,不过赫连勃勃的大夏政权仅存在二十余年就被鲜卑人所攻灭。
此后留在中原的南匈奴基本融入到了各民族之中,南北朝时期一部分南匈奴人融入进了鲜卑族,还有一部分建立了高昌北凉政权,后来很快被柔然人攻灭,这一部分匈奴人就融入进了柔然之中,还有一部分匈奴分支最终形成了隋唐时期对中原王朝产生巨大威胁的突厥人。
不过整体而言南匈奴基本在随着历史的变迁,融入进了中国各个民族之中,有的融入进了汉族,比如汉姓中刘氏、曹氏、呼延氏等姓氏很多都是匈奴人汉化之后的姓氏,还有的在后来各民族融合中融入进了包括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都存有南匈奴人的血统。
北匈奴人则被汉朝压制的再度西迁,此后又被柔然人驱逐,又只能继续西迁,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他们抵达了钦察草原,在这里遇到了弱鸡对手同样是游牧民族的阿兰人,虽然阿兰人当时很强悍,经常还敢侵犯罗马帝国边境,但是面对北匈奴人就被打成了渣渣,公元350年在顿河之战中,阿兰人被北匈奴人打的一败涂地,阿兰王被杀,阿兰人彻底被并入北匈奴。
在二十多年之后,北匈奴人继续向西扩张,他们又击败了黑海北岸由日耳曼人分支建立的东哥特王国,消灭了东哥特王国之后,北匈奴人继续西进又用他们和汉人作战学来的孙子兵法战术打败了西哥特人。
公元376年西哥特人走投无路渡过多瑙河向罗马皇帝瓦伦斯投降,北匈奴人不断西扩,也搅乱了当时欧洲的格局,西哥特人向瓦伦斯投降不久之后,就发动了起义,弑杀了瓦伦斯,然后跑到西班牙建立了西哥特王国;而西班牙的汪达尔人则跑到了北非建立了汪达尔王国;东哥特人则跑到了意大利重建了东哥特王国,开启了欧洲动乱的时代,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由于北匈奴人西扩所引发。
此后北匈奴人越发嚣张,毕竟当初在漠北时被汉人压制的处处憋屈,到了欧洲终于能大展拳脚了,因此北匈奴人在欧洲逐渐开始不事生产,专门以劫掠为生,终于在公元408年遭到了罗马军队的伏击,北匈奴人被打的元气大伤,由此失去了嚣张的资本。
不过沉寂没多久的北匈奴人很快就再度崛起,因为他们又出现了一位让欧洲人胆战心惊的领袖阿提拉,当时欧洲人称阿提拉为“上帝之鞭”,可以说在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肆虐欧洲之前,阿提拉是最让欧洲人害怕的黄种人。
公元445年阿提拉掌控了北匈奴大权,随后他发动了对北欧和东欧的大规模战争,阿提拉的军事策略非常灵活,这都是北匈奴多年与汉人征战总结和学习出来的战略精华,在阿提拉的征伐之下,斯拉夫人投降,罗马帝国被踩在脚下蹂躏。
在公元448年到450年期间,在欧洲的匈奴帝国版图达到了最顶峰,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在这片广大区域的国家都是匈奴人的附属国,他们平日都要向阿提拉称臣纳贡,并且在匈奴人有战斗时出兵参战。
公元453年,哥特贵族美女19岁的伊笛可嫁给了阿提拉,据传说伊笛可非常美丽,金发碧眼,是欧洲的绝色美女,结果令欧洲人闻风丧胆的“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居然在和伊笛可洞房时太过激动进而导致血管爆裂而死。
阿提拉去世后匈奴帝国就迅速瓦解,他的继任者都没有他的能力,他的长子埃拉克很快就战死沙场,另外三个儿子向罗马投降,匈奴帝国也很快就烟消云散。
此后北匈奴人又开启了向东撤退之路,一直退到现在匈牙利一带,有一部分人留在了匈牙利,另一部分匈奴则又退到了乌克兰顿河口一带,到了乌克兰之后,这一部分匈奴人又再次一分为二,分为库特利格尔匈奴和乌特利格尔匈奴,两者又继续互相攻打。
而留在罗马的部分匈奴人在后来则成了专业的雇佣兵,在欧洲以雇佣兵闻名天下,骁勇善战,给钱就干,这是匈奴雇佣兵的特色。
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这些从中国西迁出去的北匈奴人逐渐融入到了欧洲各民族之中,在公元900年左右,伏尔加河流域的渔猎民族突然又重新打出了匈奴人的称号,他们从伏尔加河迁徙到了多瑙河中游一带,马扎尔部首领阿尔帕德声称自己是阿提拉的后人,因此阿尔帕德的后裔在公元1000年左右时建立了匈牙利帝国阿尔帕德王潮,这也是匈牙利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其实匈牙利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匈是匈奴的匈,牙利的意思是人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匈人帝国,而最初匈奴人到了欧洲之后并不称自己为匈奴,而是称为匈人。但是匈牙利人的外貌特征很不符合匈奴人的蒙古人种特征,因此后来奥匈帝国则不认为匈牙利人是匈奴人。但是匈牙利人始终坚持认为自己是匈奴人后裔。
从这些也能看出西迁的北匈奴人很可能和南匈奴人融进华夏大地各民族中一样,他们也被欧洲各民族所同化融合,因此欧洲各民族中如罗马人、哥特人、匈牙利人可能都多多少少会有匈奴血统,只是在历史的变迁中匈奴人已经被欧洲当地民族同化融合,所以找不到纯正的匈奴血统人群了。
写在最后所以令古代中原王朝头疼的匈奴到今天已经融入进了世界各个民族之中,他们反而失去了本民族的存在。
历史上最终消失的民族不光有匈奴,还有鲜卑、契丹、突厥、柔然等民族都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其实这些民族绝大多数都是融入进了汉族之中,而汉族人至今屹立千年,就是因为汉族人有着先进的文明,而相比之下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制度和文明终究是落后一些,所以注定他们最终是要被先进的文明所融合。
令古人头疼的“匈奴”,到了今天是哪个民族?
一看到匈奴这几次,就想到了历史上几个憋屈的和亲,可其实匈奴的发展历程也挺丰富的。题目所说的问题,也恰好验证了匈奴的发展史。
这个问题我们分几部分来回答:
一、匈奴,最初的梦想
匈奴,我最早知道这个词是在汉朝的时候,刘邦跟匈奴打仗,输了被困白登山下。但这就是匈奴最早出现的时间了吗?
并不是。
请往前翻一翻,历史上的那个大瓜:孟姜女为啥会哭倒长城?
不就是因为秦始皇抓了壮丁修长城?为啥要修长城呢?
因为要抵御匈奴的进攻。
这是匈奴最早出现的记录,就是在秦朝。秦朝嬴政时期,大将军蒙恬率军与匈奴打仗,将匈奴赶出了中原地区。记载中写到:“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但是年年打仗不是长久之计啊,后来嬴政就开始修筑长城了。
匈奴为啥要进攻呢?天时地利啊。
匈奴人依靠打猎和畜牧为生,他们的饮食只有肉制品和乳制品,碰上个天灾,那就更加惨淡。处在这种环境中的民族,求生是本能,中原地区的繁华和富裕,自然也让他们眼红了。
但是他们并没有经历过农耕式生活,草原上的生活让他们更擅长使用野蛮和残暴,对中原地区的人民也就很残暴。
从汉朝开始,几乎每朝每代都能见到匈奴活跃的身影,看见他们出现在中原的王朝政坛上。为此,前往匈奴和亲的人,也不再少数。四大美人之一的昭君,讲的不就是昭君出塞嫁到匈奴的故事嘛。
二、匈奴的位置和迁移
要知道匈奴的变迁,就要了解历史上匈奴所处的地理位置。
古代匈奴所处的疆域主要还是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跨过阿尔泰山,直到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达贝加尔湖周边。因为多组融合,所以也被称为“百蛮大国”。
按《史记》中记载:“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翻译一下,大意是: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遗民,西迁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人。
也因为匈奴所出的这个地理位置,所以很多人会把匈奴和蒙族人混为一谈。但其实并不是。有专家经过研究对比发现,匈奴人的遗骸中的血统非常复杂,蒙古人的DNA虽然和匈奴相似,也只能说如今的蒙古人是匈奴的后代,但根据历史的记载发现,如今的匈牙利人也是匈奴的后代,还有土耳其人也有匈奴的血统。
如今匈奴的后代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无论是欧洲和亚洲都有匈奴人的后裔,所以很难一言以蔽之,匈奴如今到底是哪个民族。
毕竟在两千年前,就有一部分匈奴南下进攻中原,还有一部分匈奴进入西域,南下的匈奴被汉化,而进入西域的匈奴还曾和罗马发生过战争,早已散落在欧洲各个角落。
随着时间的流逝,匈奴这一游牧民族逐渐消失在史册中了。
三、匈奴的政权变迁作为古代战斗力最强悍的种族,匈奴又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史变迁呢?
1、战国末年,头曼单于组成北方游牧民族部落联盟,建立匈奴国;
2、冒顿单于杀父篡位,先后击败东胡、月氏、河南楼烦、白羊,控弦三十万。
3、前177——前174年,西域楼兰、乌孙、呼揭等26国役属匈奴。北含丁零、坚昆,西含呼揭、乌孙,东接东胡、乌桓,秽貉、朝鲜;南至秦长城以外,西至塔里木盆地。
康居东部受匈奴羁縻,西部羁縻于大月氏。
4、前124年,卫青率六将军出击,大胜右贤王。
5、前119年,霍去病率四将军出击,大胜左贤王,其后“漠北无王庭”。
6、前119年后,东胡脱离匈奴伇属汉朝。
太仆公孙贺将万五千骑出九原二千余里,至浮苴井【在杭爱山北】,从票(骠)侯赵破奴万余骑出令居数千里,至匈奴水【翁金河】,皆不见匈奴一人而还。匈奴左贤王也一直未彻底放弃对乌桓的羁縻和役属,直到汉宣帝五凤年间匈奴分裂。
7、前68年后,丁零、坚昆等匈奴属国纷纷叛离。
东汉时期,北匈奴又接连遭到打击,部落趋于瓦解,幸存者也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之路;而南匈奴则被逐渐汉化,后来掀起动乱的五胡十六国中,就有许多割据政权的建立者是南匈奴的后人。
到了隋唐时期,匈奴这一曾经困扰过古人几百年的胡人部落已经彻底消失在史册中,除了已经被汉化融合的南匈奴以外,还有着当年向北迁移的北匈奴。
四、题外话那些历史上跟匈奴有关的故事和成语:
李广难封: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他一生不被重用,没有受到封侯的奖赏,最后被逼自杀。他的部将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他的堂兄弟李蔡才能不如他却官至丞相。
振臂一呼:汉武帝时期,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和三万匈奴骑兵作战的故事。
犁庭扫闾:犁平他的庭院,扫荡他的村庄,出自《汉书·匈奴传下》,指汉哀帝时期和匈奴交往的故事。
苏武牧羊:苏武是汉朝时人,指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小结:匈奴作为一个强悍凶残的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曾经造成过十分严重的影响。而在与农耕文明对峙几百年后,匈奴人还是败给了吃苦耐劳的汉人。
接连遭到打击,实力衰退的匈奴部落最终分崩离析,没有远走的匈奴人在汉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符号,而远走的匈奴人最终也未能抵挡历史浪潮的冲刷,今天的世界民族中,已经没有匈奴的一份子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