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为什么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依旧守得住?
我尽量简单说,三点原因。
第一,反斜面战术和坑道战术。
真实情况是在美军强大的火力下我军一开始也被打蒙了,电话线被炸断,部队指挥一开始也搞不清楚前面的情况。比如597.9高地的11号阵地,一个班直接全冲到了表面阵地,结果一轮轰炸全牺牲了。2号阵地看见11号阵地丢失,试图反击夺回,结果冲到一半又被一轮轰炸炸没了。可以说战役的一开始我军确实损失惨重,2号阵地、7号阵地和11号阵地直接失守。
但我军灵活的战术头脑立刻得到体现。之后的阵地就学聪明了,只在阵地上留3个观察哨,其他人全在坑道里待命,前面的阵亡了一个,后面就补上去一个。我们的反斜面阵地在山背面 ,坑道在山底下 。美军的直射火炮无法命中,而曲射火力或航空打击稍微偏差也无法造成有效杀伤。(不过也算天佑志愿军,当时钻地弹性能不够完善,温压弹还未发明)。加上我军日益完备的坑道防御体系,确实极为坚固。美军从51年开始40到60发炮弹就能杀伤我方一人,到52年2月已经平均需要263发炮弹杀伤我方一人,而到了52年4月平均646才能杀伤我方一人。
而只要我军保住阵地不失,联合国军就只能继续用步兵冲山头,而上甘岭战场狭窄,无法同时投入太多兵力,只要我军火力配置到位,一个班就可以封锁数百米的防线。联合国军空有纸面兵力,但进攻时实在无法展开,双方都只能以连排为单位进行添油战术,而这种刺刀见红的战斗恰恰是我军最擅长的。
第二,因为我军也有炮火支援,并且也很猛。
这种阵地攻防战,不管防御一方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多么坚固的工事。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火力对进攻方予以杀伤,失守就是时间的问题。而这个时期,已经得到大量苏联援助的我军炮火支援虽然不及美军但也相当可观了。美国幸存大兵战后哀嚎:中国炮兵每秒钟就会落下一枚炮弹,简直太恐怖了。(当然美军的火力是每秒钟6枚炮弹)。
据志愿军第十五军45师迫击炮手唐章洪回忆,仅战役第一天白天,他一人就发射了上千发迫击炮炮弹,给冲击阵地的美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美军7成的伤亡是被我军炮兵造成的,整个战役我军日均弹药量也是极其恐怖的,一天打出了3万多手榴弹,260根爆破筒,30多万发子弹,2.1万发炮弹。可见志愿军的炮兵还是给力的,确实功不可没。
第三,志愿军钢铁般的战斗意志
《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在上甘岭战役中,美军拥有绝对的地空火力优势,绝对完美的后勤补给,总发射200多万发炮弹,5000多枚航弹,出动了飞机280余架。而志愿军的炮火,只有美军的四分之一,几乎没有制空权。后勤被切断,战士缺水缺药缺弹药,一个苹果20个人传四圈才吃完,靠着钢铁般的意志力坚持到了最后的胜利。
上甘岭战役中,十五军涌现出英雄集体200多个,其中特等功单位2个,一等功单位28个,二等功单位60个。另外涌现出以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胡修道为代表的功臣12347名,其中有明确姓名和事迹的黄继光式战斗英雄就有38位。其中:
特级英雄
黄继光 第45师第135团第二营营部通讯员
一级英雄
孙占元 第45师第135团第7连排长
邱少云 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
胡修道 第31师第91团第5连战士
二级英雄
王彦林 第45师第133团第1连班长
侬廷秋 第45师第133团第1连班长
蒋元伦 第45师第133团第6连班长
郑金钵 第45师第133团第9连班长
田立明 第45师第143团第1连班长
欧阳代炎 第45师第134团第4连副排长
葛洪臣 第45师第134团第6连排长
龙世昌 第45师第134团第8连战士
赖发均 第45师第134团第8连战士
陈治国 第45师第134团第8连战士
孙子明 第45师第135团第1连战士
牛保才 第45师第135团第1营营部电话班副班长
邓章德 第45师第135团第3连通信员
粟振林 第45师第135团第3连排长
吕慕祥 第45师第135团第6连班长
易才学 第45师第135团第7连战士
李忠先 第45师第135团第7连副班长
刘俊卿 第45师第135团第3营机炮连班长
马新年 第29师第86团第2连战士
唐治平 第29师第86团第5连副班长
林炳远 第29师第86团第9连战士
余贵 第29师第86团侦察排战士
薛志高 第29师第87团第5连副班长
王合良 第29师第87团第5连战士
戴荣华 第29师第87团第7连班长
李元兴 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
欧文辉 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
李文彦 第44师第130团警工连工兵班班长
崔长海 第31师第91团第6连战士
蔡兴海 第31师第91团第8连副班长
曾平章 第31师第92团第2连副班长
蒋永德 第31师第92团第4连副班长
程云庆 第31师第92团第6连班长
郝兴文 第31师第92团第7连班长
杨国良 第31师第93团第9连副班长
高良伦 第31师第93团第9连战士
周平 第31师第93团第9连班长
刘保成 第34师第106团第9连班长
高守余 第34师第106团第9连战士
张瑞城 第7师第24团第8连炮手
11月25日,整个战役,志愿军投入兵力4.2万人,伤亡1.15万人,美军投入兵力6万人,伤亡1.5万人。43天的上甘岭战役以志愿军的胜利而结束,震惊世界。有五千余名志愿军烈士永远倒下在这两个阵地上,很多烈士甚至找不到一块骨头,但正是他们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明白了只要中国人决心守住的地方,管你是谁也别想夺走一寸土地!
这就是我的观点,小伙伴们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原创手打不易,您的点赞与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上甘岭为什么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依旧守得住?
上甘岭战役前夕,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犯了临阵换将的大忌。艾森豪威尔为了竞选美国总统,辞去北约最高指挥官的职务,多国部队的司令李奇微从朝鲜调到欧洲,接替艾森豪威尔。美国陆军任命二战期间美军第五军司令克拉克担任多国部队总指挥以接替李奇微。
(克拉克)
克拉克与李奇微相比还是差点意思。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后,他针对志愿军没有空中优势,火力不足,没有机动化部队,后勤补给方式落后的弱点,对乘胜追击的志愿军采取了以快速穿插为战术的大规模反击,让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中损失惨重,只能退回三八线,进而陷入了两军僵持的局面。接任的克拉克在与志愿军的作战经验上明显不如李奇微,这对于志愿军来说是个利好。
(李奇微)
范弗里特的儿子在此前的美空军执行任务时阵亡,范弗里特复仇心切下,将上甘岭的作战计划呈报给了克拉克。而两军此时都已经筋疲力尽,进而展开了第一次停火谈判,不过由于美方代表不愿退出三八线,而以实际控制线为界限而谈判破裂。为了能在谈判中获得更多筹码,以及为了让民主党继续执政,杜鲁门政府也急于一场胜利。美军就在仓促和功利心之下打响了上甘岭战役。
(范弗里特)
志愿军15军的军长秦基伟在上甘岭的两个山头上各部署了一个连的兵力,依靠上甘岭500多米的海拔和30多度的陡峭山势,让美军的坦克和重型火炮无法向上开拔进行仰攻,只能在低地进行炮轰,但是志愿军却可以躲进上甘岭的坑道里避开美军的兵锋。
而范弗里特逆势而为,先挑上甘岭这块硬骨头进攻。他的盘算是拿下上甘岭后进而拿下五圣山,在凭借五圣山1000多米的海拔高度居高临下,进攻朝鲜北方近200公里的平原地带。但是五圣山和西方山,上甘岭形成了三角形的掎角之势,互相呼应和协防牵制美军,易守难攻,范弗里特只是一昧地觉得上甘岭的布防薄弱而放弃了美军善于使用的穿插迂回战术,让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秦基伟)
负责进攻的美7师动用了300多门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一门炮每天发射300多发炮弹,30多辆坦克,以及40多架飞机,轮番对上甘岭进行轰炸。由于上甘岭的重要战略位置,志愿军开始调集兵力在周边进行集结。美军的战机要想对上甘岭实施轰炸,必须得飞过志愿军部署的12道防线,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其轰炸的效果。
15军的其他防线也很重要,为了不至于顾此失彼,志愿军调动临近的12军对上甘岭进行增援,并交由秦基伟暂时指挥。12军到达上甘岭后,发现当时驻守上甘岭的15军的2个连共发射了近40万发子弹,投掷手榴弹和手雷近万枚,已经将战前储备的弹药消耗殆尽,武器损耗占全部武器的80%以上,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也所剩无几,仅凭着人在阵地在的意志在坚守。而当时为了弥补减员严重的问题,负责后勤运输的志愿军的后勤兵在运送伤员和物资之余,还兼任临时的作战士兵,以让上甘岭的守军有喘息的机会。
尽管志愿军顽强抵抗,但是上甘岭的外围阵地还是失守了。背水一战的志愿军只能顶着敌人的炮火进行绝地反击。由于五圣山与上甘岭最近的位置只有500米,而且上甘岭也很小。不需要多大射程即可从五圣山打到上甘岭。为了给上甘岭的守军提供火力支援,秦基伟命令15军配属的19个炮兵连,46门山炮,野战炮,榴弹炮全部从原部署的阵地搬到五圣山,对进攻上甘岭的多国部队进行火力压制。
当时从苏联援助的专家和从蒋军投降的技术炮兵,让志愿军拥有了一批经验熟练的炮手。上甘岭一带形成了6个炮兵群,志愿军的火炮大多是缴获或者苏联援助而来,第一群配有美式155毫米榴弹炮8门,第二群配有日式150毫米榴弹炮8门,第三群配有苏式122毫米榴弹炮9门,第4群配有日式38野炮11门,第五群配有山炮8门,第6群配有37高炮4门和85高炮3门,后来24门喀秋莎火箭炮也被运到了上甘岭前线,配备喀秋莎的志愿军仅用了20分钟就夺回了537.7的全部阵地。志愿军弹药匮乏,只有11万发,只能依靠侦察兵确定目标后再开火,但这很大缓解了在上甘岭守军在最初几天没有炮兵火力支援,全靠步兵和对手火力对抗,这也是志愿军在上甘岭大面积伤亡减员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志愿军的火炮仅是美军的三分之一,但有了火炮的支援后,给了上甘岭志愿军提供了坚守信心以及奠定了反击的可能。
美军在战后曾用电脑进行模拟,以美军在上甘岭的火力投放足够将上甘岭来几回地毯式轰炸,志愿军若都在露天阵地与美军进行作战,是无法守住上甘岭的。志愿军能守住上甘岭光靠血肉之躯和顽强意志是不可能的,唯一能让志愿军保存有生力量的是战前在上甘岭挖掘了一年多的坑道作战体系,可以依靠坑道与美军进行不对称作战。而朝鲜北部80%都是山地丘陵,山多路小,山体多由异常坚硬的花岗岩和长闪岩组成,为志愿军的坑道作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坑道的推广率先是由陈赓提出的,这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坑道顶部厚度一般在30米以上,坑道口的防护厚度达10米到15米,坑道幅宽1.2米。每个坑道至少有2个以上出口。根据上甘岭的山势,坑道造型从马蹄形,Y形,H形,鸡爪形一应俱全。志愿军战士和弹药就可以在坑道里贮藏,在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在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整个正面防线上,共挖掘了7789条坑道,朝鲜人民军共挖掘坑道1730条,总长度能够绕地球一周半,构成了朝鲜战场的地下长城。美国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布莱得雷曾评估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用这种作战方式,美军至少要用20年的光景才能打到鸭绿江。
像上甘岭的山地争夺战最后的胜利关键是看谁能掌握棱线。棱线是山顶最高的地方,可以俯视山两面的轮廓线。一般敌我双方都各占山的一面,志愿军的坑道均设在棱线以下的反斜面。这样可以躲避对方的正面火力,也便于志愿军可以在反斜面死角进行躲藏,也可以此夺回棱线。另外受上甘岭地势的限制,多国部队的进攻区域并不广阔,若让多国部队沿着棱线进攻到20至30米距离时再开火,将会给对方沉重的打击。这要求志愿军战士应变能力快,阅读战场形势变化能力强,若对方请求炮火支援,就必须得躲到坑道里。这种打法可以有效与敌人周旋。
志愿军此后很快夺回了537.7高地前沿的8号阵地,暂时站稳了脚跟。不甘失败的美军再次投入火力,双方进入拉锯战。激烈的炮火使得整个上甘岭都被硝烟所笼罩,相隔百米就无法看到光亮,而美军借着炮火的掩护,向上甘岭的阵地发起冲锋。在密集的火力下,上甘岭的守军必须要敢于冲出坑道,利用废墟般的工事和弹坑向美军还击才能坚守阵地。由于战场上扬起的灰尘会使枪支无法正常发射,志愿军战士只能用麻袋将苏联援助的莫洛托夫手雷进行近战反击。这种手雷破甲深度可达170毫米,可击穿厚度500毫米的混凝土工事。莫洛托夫手雷可以利用重力加速度的特点,可以从高处往下扔,美军很多杀伤都是被手雷造成的。
为了减少志愿军的伤亡,还使用了一种叫小兵群战术,在坑道的出口安排1到3人,在轮流休息或者士兵阵亡后,坑道里的战士再出来接替战斗。若坑道里的战士减员严重时,在坑道后方100多米的预备队陆续进行兵力补偿。后来15军又要求战士不再坚持以往的阵地每失必反的策略,而是集中力量守住主要阵地,对其他阵地只需火力侵扰的拖延战术。即使阵地被美军占领,也可以采用小兵群突袭和炮火急袭的方式进行打击和歼灭。
而志愿军打击在上甘岭山下集结的坦克,唯一可以用的只有90火箭筒。90火箭筒的有效射程100至150米,破甲厚度120毫米。当时志愿军的每个连队只配备有2到4个90火箭筒,志愿军通过在地面挖战壕,火箭筒手在低地无法让坦克察觉,在坦克靠近时就将其击溃,以减少美军的坦克对上甘岭的炮火支援。
共和党总统竞选人埃森豪威尔在拉票造势活动中,重申了朝鲜停战的主张,受到美国选民的青睐。美军在上甘岭陷入困境后,杜鲁门政府曾考虑动用原子弹,但是由于美国的反战情绪开始高涨,以及艾森豪威尔的声势渐起,民主党为了不给对手落下话柄,最后杜鲁门打消了动用原子弹的念头。
此时志愿军已经能找到多国部队的很多弱点,美军在占领上甘岭的前沿阵地后空袭很大,而且美军每天都换防,频繁地调动让美军士兵不熟悉地形,他们尽管火力强大,但大多数是盲目地进行射击,打的空炮数量不在少数。志愿军用喀秋莎轰平了上甘岭597.9高地的美韩阵地,15军45师转向五圣山防御,退出该地防务,全面交给12军接管。这表明志愿军打赢上甘岭战役只是时间问题。
范弗里特发现他手中的王牌部队美军第七师已经越打越少,而且还出现营级,连级部队这个建制都打光的情况。美军有个忌讳,当一个军队建制被打光时,心里就犯虚,这种心理作用使得美军不擅长在逆势中打持久战,作战意志也就随之降低。为了降低美军的抵触情绪,范弗里特将目光转向了丁一权的韩2师,让其接替美军主攻上甘岭的任务,以让范弗里特补充兵员。
丁一权的兵锋正盛,让志愿军只能全都躲进了坑道里防守。但随着韩国部队在上甘岭的增加,也预示这多国部队的兵源正在枯竭,让志愿军反而看到了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希望。志愿军在面对比美军更弱的韩军更有信心,韩2师在伤亡5000余人后,被迫退出阵线。范弗里特让韩9师接替韩2师继续进攻上甘岭,同时使用美187团空降团王牌部队进行空降作战。但是美军空降部队在上甘岭的作战并没有起到效果。志愿军使用“添油战术”,以少对少,以多对多等战术,造成4000多名美军伤亡。多国部队的进攻也就达到了强弩之末,很快美军就有了和谈停战的意愿。
(丁一权)
在上甘岭面积仅3.7平方公里上,多国部队先后投入总兵力6万余人,志愿军投入的第15军和第12军总兵力4万3千余人。志愿军在上甘岭的43天里打退多国部队排以上的进攻达900余次,与敌人进行大规模争夺战29次,歼灭敌人1个营,18个连,218个排,击毁坦克14辆,击毁击伤大口径火炮61门,双方共有4万余人血洒上甘岭。美军的伤亡率更是超越了硫磺岛战役,达到了38%。
综上所述,志愿军能守住上甘岭是由于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正确使用了坑道作战战术,以及志愿军及时增援默契配合,后勤部队克服了种种困难,让上甘岭的守军可以获得及时的补给。而范弗里特在战术制定之时,犯了先难后易的错误,低估了志愿军的作战意志,只想依靠先进的武器和优势炮火取得胜利,事实证明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人,而不是工具。上甘岭的胜利巩固了三八线的前沿阵地,为后来我方与美军停战协商获得主动权,范弗里特不仅颜面扫地,克拉克还成为美军历史第一个没在胜利情况下签订停战协议的将军。
上甘岭为什么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依旧守得住?
上甘岭为什么打不下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美国人的脑海里。美军对这个战役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得出的结论仍然是,美军应该能够打下上甘岭。可是事实是,美军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他们从上甘岭败退后,再也没有敢向上甘岭发起过进攻。
美军对这次战役,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调集了优势的兵力,最大限度的调集了空军和炮兵的力量。为了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他们还把主攻目标选择在我们没有想到的上甘岭。当时,我15军的主力在防备美军从平原地带突破,防守上甘岭的45师在15军中是比较弱的。由于美军战前准备工作到位,在美军发动对上甘岭攻击的那一天,我15军还在准备发起对美军阵地的反击。
可以说,美军的这次战役,从准备到实施,都是十分出色的。正因为如此,美军把这次战役命名为“摊牌行动”,自己认为肯定会必胜无疑。可是,美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惨败。
当时美军的炮火猛烈程度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的。美军的幸存者李奇上尉回忆说,志愿军的炮弹一秒钟落下1发,可怕极了。可是,美军在这个地区落下的炮弹是每秒钟6发。而且我们的炮弹是迫击炮弹,而美军的炮弹是大口径的榴弹炮弹,其中包括著名的155榴弹炮的炮弹。这种火炮在二战时,德军只要听到这种火炮的声音,就会举手投降。
甚至在战斗激烈的时候,美军的支援炮火竟然打掉了自己低空支援的飞机。我们据守的山头被炮火削低了两米,自己的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竟然会迷路。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想象到美军炮火的猛烈程度。
美军的官兵也发扬了他们的战斗精神,很多连队都被打得建制破碎。有一次点名的时候,一个连只剩下两个人答应。而配合美军作战的南朝鲜军队,里面就有在白马山和我们38军交手的韩9师。这些韩军在进攻的时候,也先进行战前训话,然后向我们阵地发起一波又一波的疯狂进攻,从早晨一直攻打到黄昏。而且这些韩军还做到了美军办不到的事情。他们采取迫击炮吊炮,炸药包爆破等办法,对我们的坑道进行破坏。
我们可以看到,美军对攻下上甘岭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不仅仅是在炮弹量上消耗惊人,在所有的能够做到的方面,他们都做到了极致。但是,他们就是没有能够拿下上甘岭。这究竟是为什么?
首先,胜利要归功于我们官兵的勇敢无畏。这一点,连我们的敌人都不得不承认。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只有勇敢无畏的我军战士才能坚持下来。在当时,枪支损坏严重,而且阵地被炮火破坏严重,形成了半米的浮土。我们的战士在很多时候,只能在暴露的阵地上和敌人拼手榴弹。
在短兵相接的环境里,靠的就是勇敢的精神。很多战士在危急关头,为了胜利,拉响手雷、炸药包、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我军当时的口号是,“一人舍命,十人难挡”。在战斗中,我军涌现出了黄继光、胡修道、孙占元等一大批的英雄。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我们才夺取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第二个原因是我军的工事坚固。上甘岭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军在那里修筑了坚固的坑道工事。这种工事是我军在防御作战中发现的经验,并推广到了全军。这种工事,为我军坚守上甘岭创造了条件。
我们在坑道里可以屯兵、囤积物资,在敌人炮火轰击的时候可以隐蔽。在敌人占领表面阵地的时候,我军可以转入坑道坚守,在适当时机配合援军反击,恢复阵地。当时韩军对我军发动反击又快又狠也感到奇怪,派专人进行侦察后发现了我军坑道的秘密。正是坚固的坑道工事,保证了我军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胜利。
第三个原因是我军指挥得当。在上甘岭战役中,美军的指挥作战的水平,明显要低于我军。这也是美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军的打法依然停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迷信自己的炮火威力。但是,他们没有明白,他们面对的是久经战火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支军队中的中高级指挥员,大部分都有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战斗生涯。他们久经战火考验,对战争驾轻就熟,善于总结经验,也善于作战指挥。
当美军疯狂的对上甘岭发动进攻的时候,我军的高级指挥员就向15军指示,美军以密集兵力向我军阵地进攻,暴露在我军的炮火之下,这是美军用兵的错误,我军要抓住这个错误,给美军以沉重的打击。
而我军的战场指挥员也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添油战术”、“小兵群战术”,在炮火支援上也加以改进,这使得我军在大大减少伤亡的情况下,给了美军沉重的打击。最终,血流得太多的美军,不得不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第四个原因是我军后勤供应优良。我军在这次战役中,后勤保障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整个战役中,我军的物资消耗也是十分巨大的。在43天的战斗中,我军后勤部门向前线供应了16000吨的物资,实际消耗了11000吨物资。这中间,仅弹药一项就达到了5000多吨,平均每天120吨。
美军为了阻止我军的后勤供应,组织了大量炮火,组成火网进行封锁。我军的火线运输队运输物资,后撤伤员,往往要穿过几十道封锁线。一个四五十人的运输排,在完成任务后,往往只能回来二、三人。当时,有个著名的命令,只要向坑道运进一小篓苹果,就给运输员记功。但是,直到最后,也没有一篓苹果运进坑道,运输员都牺牲在了路上。不过,即便是如此,我们的后勤人员依然不怕牺牲,用生命保证了战役的需要。
第五个原因是我军炮火猛烈。在这次战役中,让美军震惊的就是,我军炮火猛烈程度的增长。当时的我军已经开始大换装,大批的先进武器装备了部队。我军已经不再是刚入朝的我军了,炮兵和坦克也在前线发挥作用。虽然步炮协同作战是一个新课题,在战斗中也被我军所克服。美军很多次进攻都被我军的炮火所瓦解。
比如说有一次,我军步兵指挥员发现南朝鲜军队的规律。他们在早晨在一块洼地集结,在训话后再出动发起进攻。于是,我军的步兵指挥员与炮兵联系,在一天的早晨,用炮火覆盖了在洼地集结的敌人。当天的敌军虽然还是发起了进攻,可是10点发动,有气无力的到下午3点多就撤退了。
在当时我军的炮兵里,已经列装了“喀秋莎”火箭炮。这种火箭炮也出现在上甘岭的战场上。我们的一次齐射,就能够把美军的阵地打得稀烂。正是在有如此的炮火保障,才使得我们取得了上甘岭的胜利。
结语:
上甘岭的胜利,只有在我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军队才能取得。正是有着全国人民的支持,指战员的顽强勇敢精神,我军正确的战略战术,以及坚固的工事,坚强的后勤保障,以及猛烈的炮火,才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军。这才是美军百思不得其解的真正的答案。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上甘岭为什么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依旧守得住?
硬钢。牺牲一个,补充一个。最后,秦继伟太行山时期的警卫员,都跟着警卫连上坑道了。
我军有坑道。但是,在战役初期,美军打炮的时候,我军也不能全部躲在坑道里。还要有人在上面观察敌军,防备敌军趁着炮火间隙偷摸爬上阵地。于是,当美军炮击轰炸时,我军前哨阵地上也要放两三名战士坚持战斗。
表面阵地上可没有防空洞,也没有坑道,美军的炮火把我方阵地山头削低了两米!这个炮火密集度,能把人震死。志愿军只能一边用血肉之躯硬挨敌人炮击,一边要阻击打上来的美军。这个过程是残酷的,更是伟大的。上表面阵地就是死啊,但是,志愿军都没有退缩。上面牺牲几个,后方赶紧想法补充兵力。
由于敌人炮火太猛,我军伤亡太大。很多团打的只剩下百十来人。牺牲太大,消耗不起了。秦继伟在45师丧失战斗力后,赶紧改变战术,放弃表面阵地争夺,转入第二阶段的坑道战。
坑道战也不是简单的“躲起来打冷枪”。一方面,敌人使用曲凿洞爆破,喷火器火烧,硫磺弹烟熏等各种手段攻击我方坑道。我军后勤补给被切断,人员和物资运输非常困难。在《上甘岭》电影中,有一个分吃苹果的情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之所以送苹果,是因为水送不上去。苹果解渴又顶饥。另一方面,我军还要主动出击,骚扰站哨的美军,不让美军睡安稳觉。
这个阶段的牺牲也非常大,秦继伟把自己的军警卫连都派上去了。96人上去,只有24人活着进入坑道。15军成立以来,第一次让军警卫连上前线。
再说反击战,打的也非常残酷。战士们要用手榴弹和雷管炸掉美军碉堡。接到这个任务的战士,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不顾自己死活,直接绑着手榴弹往前冲。黄继光就是主动申请执行的炸碉堡任务,手榴弹用完了,直接用自己的身体把敌人枪口堵住了。
就是这种不怕死,不怕牺牲的精神,让志愿军打赢了上甘岭战役。
(文|勇战王聊历史)
上甘岭为什么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依旧守得住?
这就是“反斜面坑道口”在防御作战中的厉害之处,其实在上甘岭战役打响的第一天,我军驻防的两个山头:537.7和597.9高地,表面阵地即告全部失守,因为美军的炮火和空中打击实在强度太高,两座山头都被削去了一米以上,在这种强度的火力覆盖之下,没有什么人能够在表面阵地上生存下来,战壕和散兵坑已然毫无用处。
先说一下“范佛里特弹药量”,其实提问是有暇疵的,这个名词生成于1951年5月的第五次战役期间,是指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在反击作战中,为了贯彻李奇微的火海战术,疯狂地动用各种火力,造成弹药消耗量超过美军规定限额的五倍以上,遂被记者们讥讽为“范佛里特弹药量”。而上甘岭战役发生在1952年的“边谈边打”期间,范佛里特已经升任联军司令,并不直接指挥作战了。
但是在此之前,作为战线对峙期的最主要手段,志愿军在两个山头都挖掘了坑道,并且主坑道口全部是开在山体反斜面的,也就是朝向我军后方的一侧,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在537.7高地上就挖掘了三条大坑道和八条小坑道,最大的一条坑道呈“F”形,注意这两道横就是出口方向,它们全部面向上甘岭地区的主峰五圣山方向,而那里是我军的主阵地。
表面阵地失守后,幸存的指战员立即转入坑道,比如战斗骨干八连就撤进了“F”形坑道。而当美军兴高采烈地冲上山来时,却发现消灭坑道里的志愿军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从坑道顶部实施攻击呢,上面的石灰岩层厚达35米,炮弹炸弹根本无用,只能采取挖掘竖井的办法进行爆破,而打通35米的岩层谈何容易?从主坑道口进攻呢,美军就完全暴露在我军后方炮群的火力覆盖之下。
尽管美军第7师的炮火很猛(300门大口径火炮),志愿军第15军集中的炮兵也是不弱,上甘岭战役10月14日打响,到10月19日秦军长就调来了44门重炮和一个“喀秋莎”火箭炮团,所以美军每次试图从反斜面进攻或者破坏坑道口,必遭五圣山方向我炮群的猛烈杀伤,再加上坑道里面的指战员死守坑道口,所以美军攻击多次也不能得手。于是形成了美军占领山头、我军据守下面坑道的奇特战场格局。
于是挨炸的可就是美国兵了,而志愿军也不可能让敌人舒舒服服呆在上面,每隔两到三天肯定在晚上冲出坑道进行反击,再把美国人赶下山去。尔后到了白天,美军再调兵反扑,于是志愿军再撤回坑道,如此往复,双方的战斗伤亡一步步激增,这两个高地就成为了“绞肉机”。当然美军深知,若想彻底控制这两个高地,就必须把脚下的志愿军从坑道里逐出去,如果逐不出去,那就企图把战士们困死、饿死或者渴死。
所以美军的炮兵和山头上的大批机枪,开始用密集的火力封锁五圣山主阵地到坑道口的补给线,试图彻底截断我坑道守军的粮食、弹药、饮水和援兵的进入通道。在美军变态级别的火力封锁下,各坑道口面前的区域都成为了“死亡地带”,比如第15军军部警卫连奉命增援坑道以坚持斗争,96名干部战士最终只有24人冲进了坑道,其它全部牺牲在火力封锁带上。
更严重的问题是坑道里缺粮断水,上甘岭战役前后打了40天,战士们携带的干粮早已经吃光,而坑道里又没有水源,所以战士们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第15军以及第44师的辎重兵和民工们,冒着密集的火力和巨大的牺牲支前,但仍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成功冲过火网进入坑道,可谓九死一生,所以才有了“送进一个苹果记一次二等功”的战场奇闻,这是由特殊的战争形式所决定的。
美国人一直不死心,采用在坑道上方挖井爆破、用巨石堵塞坑道口、飞机低飞扫射、甚至直接去坑道口安炸药的手段,必欲除之而后快。我44师为此特地将山炮前移,专打接近坑道口实施作业的美军,在内外的配合下,坑道里的我军终于坚持了下来,并且在后方支援下,通过不断的反突击和袭扰行动,大量杀伤美军,十天下来美第7师战斗兵员伤亡高达2000人,实在熬不住撤了下去,无耻地换上南韩第2师。
韩军的战法与美军没什么区别,期间炸塌了几段坑道,也用巨石堵住几个坑道口,但都被我军一一化解,及至志司调来的第12军部队增援到位后,联手第44师再次实施大规模反击,又把敌人赶下山去。然后韩军再反扑再被打退,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表面阵地争夺和反复易手达到59次,而英勇的志愿军共打退了敌人大小冲锋900多次,美军发射炮弹190万发,我军是40余万发。
战至1952年11月24日下午,美韩军慑于巨大的伤亡,终于放弃了进攻,上甘岭战役以我军最后胜利而告终。
上甘岭为什么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依旧守得住?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上甘岭战役实际上双方核心争夺的目标只是两个高地而已。这两个高地的面积加在一起才3.7平方公里,也就五个足球场的面积。
美军的炮弹量
在这么小的面积上“联合国军”先后投入兵力6万多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发射了190多万枚炮弹,打了43天的时间,硬是没有打下来。在这里可以告诉大家:上甘岭战役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也是美国人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了中国军人的强悍实力。上甘岭战役发生在朝鲜战争的末期了,具体的时间是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结束,这场战役一共持续了43天的时间。其实当时双方已经在谈判了,但是双方都想干一件事情:尽量取得谈判的主动权、尽量让自己一方占据优势地位。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战争中没有取得的东西,永远不要指望在谈判桌上取得。于是乎,美国人准备靠着强大的火力优势拿下两个当时看来防守并不是很强的高地——597高地和537高地。
当时在上甘岭的597高地上,我们派遣了一个加强连驻守,在537高地上也只安排了一个连驻守。按照美国人在战前的预期:拿下这两个高地的伤亡人数不会超过200人。
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截至11月25日,联合国军一共投入了兵力6万人,伤亡达到了四分之一1.5万人——上甘岭战役最后以志愿军的胜利而结束。此战不光震惊了“联合国军”和美国人,更是震惊了全世界。
此战过后,上甘岭被“联合国军”官兵称之为“伤心岭”,由此可见上甘岭战役给美军以及“联合国军”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为什么我军最后就能把这两个高地守住,完成了看似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首先来看看:“联合国军”在这两个小山头上投入了什么级别的炮火覆盖。
“联合国军”向上甘岭两个小小山头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炸弹,最多的一天向这个两个面积仅仅3.7平方公里的高地,发射了高达30万发炮弹,平均每秒钟就达6发,每平方米的土地上要承受76枚炮弹的轰炸。
这样的炮火覆盖率和强度是世所罕见的。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为了攻占硫璜岛,使用火力最激烈的那天,也只有3万发。
“联合国军”曾经叫喊道:“打炮一定要像下雨一样,连小石子也不能让其躲过”。当时两个高地上的表面工事被彻底地摧毁、草木被打光,岩石的山头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
那么我军在这样猛烈的炮火覆盖下,是如何取得最后的胜利的呢?
原因一:反斜面战术和坑道战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开战的当天,美国人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向这两个高地倾泻了炮弹数十万发,投炸弹500枚,平均每秒落弹6发,我军表面工事几乎全部被毁。
一开始我军是吃了很大亏的,当时我军主要在坚守表面的阵地。往往一个班的战士直接冲到了表面阵地,结果一轮轰炸全牺牲了。有时候试图在表面阵地进行提前反击,一轮轰炸过后又全部牺牲了。
不过我军坚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不断地总结战争。此后,我军基本上放弃了死守表面阵地的打法,没办法敌人的炮火过于猛烈了,连石头都被炸成粉末状了。
我军以后一般只在阵地上留3个观察哨,其他人全在坑道里待命,前面的阵亡了一个,后面就补上去一个。等到敌人炮火全部停止,然后发起冲锋,到达一定距离的时候再进行反击。
此时敌人为了确保炮火不误伤自己,所以基本会停止炮火高强度地覆盖的。
我军的反斜面阵地在山背面 ,坑道在山底下 。美军的直射火炮无法命中,而曲射火力或航空打击稍微偏差也无法造成有效杀伤。当然了,如果是现在的话也就不好说了,毕竟钻地弹已经大规模的使用了。
原因二:地形优势也是一个方面
很多人可能忽略了这个方面的因素,我军当时是居高临下、敌人是仰攻的状态。不得不说的是,这种地形对我军是极度有利的。
另外这两个高地的面积不大,一次性投入的兵力必然不会太多。这也造成敌人的战术变成了“添油战术”无法集中大规模优势的兵力进行一次性的突击作战。
一般冲到阵地上以后,双方就会出现肉搏战,这恰恰是我军的优势和强项。
原因三:我军的炮火也并不是很差,后勤支援其实也有
整个战役期间我军消耗弹药5530吨,平均日消耗128吨,战役中总共发射炮弹40余万发。联合国军的火力覆盖是每秒6发炮弹,那么我军基本上能够做到每秒1发的状态。
这场战役中,联合国军50%以上的伤亡,是我军炮火所带来的。
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我军一共使用了十次
举个例子:其中四十五师在23天的战斗中,就消耗10.65万颗手榴弹,4.6万颗手雷和1500余根爆破筒,这还不包括搜集敌方遗弃的手榴弹、手雷。
即使我军再勇敢、战斗力再强,后勤物资也是必须要跟上的。这场战役持续了43天,如果没有充足的补给的话,谁也无法坚持到最后的。
此次战役中,我军后勤单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一共供应各种物资1.6万吨,实际消耗了1.1万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志愿军战士们发挥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表现出了钢铁一般的战斗意志。
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敌人的炮火比我们强、后勤比我们强,还拥有强大的制空权,如果没有志愿军战士钢铁一般的战斗意志力的话,这场战役根本就不可能取胜。
根据志愿军战史记载:“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十五军涌现出英雄集体200多个,其中特等功单位2个,一等功单位28个,二等功单位60个。
我来列出一些英雄的名字,有些人可能大家知道、有些英雄可能大家并不知道:黄继光、孙占元、胡修道、王彦林 、侬廷秋、蒋元伦、郑金钵 、田立明 、欧阳代炎、牛保才…………
这样的名字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名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人民英雄。
上甘岭战役不单单是一场战役,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不畏强敌敢于牺牲的伟大爱国精神。
上甘岭战役之后,美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的战局从此稳定在了北纬38度线上。
此后在板门店谈判桌上,美国人再也没有叫喊:“让枪炮说话”了。后来很多人,包括美国人自己都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