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哪一国最先灭亡,又是哪一国让秦军吃了大亏?

秦灭六国沿用了当年范睢制定的“远交近攻”策略,具体步骤是: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即先灭韩,次灭赵,再灭魏,吞并三晋后下一个目标是燕,然后是楚,最后是齐。在军事打击的同时,政治攻势同步展开。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导致局部顺序发生了一点偏差。

秦灭六国顺序

1.灭韩战争

秦灭六国第一刀为何砍向韩国?理由三个:

其一,韩国实力最弱,经过多年持续打击,早已经散架,秦国也早把自己的触角,伸进了韩国腹地,灭韩差不多相当于带几个纹身小弟,逼韩王签字画押就解决了。

其二,韩国挡在秦国东进的路途中,函谷关至关重要,六国经常从这里联合攻秦。灭韩就可以把函谷关掐在自己手里,防止六国再度从这里发动反攻。

其三,韩国加在魏楚之间,背靠黄河,东临齐国。拿下韩国就可以切断楚国与魏国、赵国的联络,同时近距离威胁齐国。所以,拿下韩国,齐楚都会老实很多。

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内史腾受命攻韩。史书都懒得写过程,直接用“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十几个字就概括了。

2.灭赵战争

秦国为何不先灭实力更弱,离自己更近的魏国,而选择了赵国?其实对秦来说,先灭魏还是先灭赵没多大区别,只是两个原因,导致赵国先上了黑名单:

其一,秦始皇十七年,风雨飘摇的赵国雪上加霜,遇到了罕见的天灾,国内粮食严重短缺,正是秦国趁火打劫的好机会。

其二,燕国人积极配合秦国,在赵国身后不停捅刀。在遭到赵军打击后,燕国向秦国求援,秦国正好有借口。

秦始皇十八年(前229年),秦国兵分三路进攻邯郸:王翦出井陉,从北路进攻邯郸,羌瘣从西路进攻邯郸,杨端和出河内,从南边进攻邯郸。

不过,赵国人相当顽强,他们在李牧的率领下,多次成功阻击秦军。久攻不下的秦国,使出政治手段,他们收买了“赵奸”郭开,导致李牧被赵迁王冤杀。

果然接替李牧的赵葱就是根葱,颜聚一打就散,两人一死一逃。赵王迁在郭开的怂恿下,开城投降,王子赵嘉带着残余势力,逃往代地继续反抗,赵国灭亡。

3.灭燕战争

燕国本来要放到后面才会被端上桌,毕竟人家给秦国送上了助攻。可是赵国灭亡后,燕国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大的错,于是就发生了“荆轲刺秦”事件。

这件事激怒了秦始皇,他临时调整计划,把矛头对准了燕国。

秦始皇二十年(前227年),刚刚灭亡赵国的王翦,顺势剑指燕国。燕王喜杀太子丹求和,王翦嫌礼物太轻,挥兵攻克燕都蓟城,燕王喜逃往代地苟延残喘,燕国事实上已亡。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楚魏灭亡后,王贲挥军北上,灭了赵嘉和燕王喜的残部。

4.灭魏战争

秦始皇二十一年(前225年),王贲兵围大梁。曾经强盛一时的魏国,自从信陵君死后,早已经奄奄一息。当韩赵两个老邻居,遭受秦国人蹂躏时,他两腿打颤地缩在一边流泪,连呲牙的勇气都没有。

魏国灭亡的过程,跟韩国有得一拼:“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5.灭楚战争

就在灭楚的同年,李信奉命率20万大军,挥兵南下。在取得几场小胜后,李信中了项燕的计,兵败父城。秦始皇只好放下身段,亲自跑到王翦老家,向他认错,请老将军挂帅。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4年),王翦率60万大军入楚。不过王翦似乎不想打仗,他深沟壁垒,跟项燕遥遥相望,搞得牛郎织女似的。项燕也很配合,他学王翦,也只上眼不上手,两人就这么深情对望了好几个月。

结果,楚王不干了,大骂项燕不像男人,胆小怯战,逼他挥刀上阵。项燕叹口气,硬着头皮对王翦发动进攻,又不出意外地被王翦敲碎了。

项燕死后,王翦顺利攻克寿春,楚王负刍投降,楚国灭亡。

6.灭齐战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打扫干净燕赵残余势力后,乘势南下,直指齐都临淄。

齐国到这时候未损一兵一城,君臣都穿戴整齐,府库丰满,静等着秦国人来接手,比韩国人还窝囊。

王贲刚到临淄,齐王建就在国相后胜的鼓励下,开城投降。齐地未经战火,让人民少受了不少罪,齐王建也算是功德无量。只可惜他自己死得比较惨,被囚禁在共地活活饿死。

既定计划中的几个意外

整个灭六国,秦国势如破竹,只用了十年时间。期间出了几个小意外,打乱了统一六国的顺序,增加了一点小难度。

第一个意外是燕国“夹塞”,抢在魏国前头上断头台。

燕王喜的脑袋肯定被门夹过,自己风雨飘摇之际,居然趁火打劫,配合秦国人夹击赵国,活生生把自家门岗拆了。

等吃屎回味后,才觉得自己干了件自掘坟墓的事,又搞出个“刺秦”行动,企图螳螂挡车。行动失败后,他又抛出太子丹,希望得到秦国垂怜。这政治觉悟,还不如老村长。

秦始皇都不好意不改变计划,这么盛情邀请,不能不给面子。

第二个意外是李信伐楚失败,差点中断统一进程。

秦始皇在挑选伐楚主将时,先询问了王翦,老将军张口要六十万大军,少一个都不干。又问李信,李信一拍胸脯,二十万都嫌多。秦始皇笑了,还是年轻人有血性,王老头越老越胆小,该退休了。

于是李信挂帅,带着二十万军上阵。这位李信,就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先人,在灭燕战争中表现得非常出色,被秦始皇视作后起之秀。

只可惜,姜还是老的辣,年轻的李信被老江湖项燕败得惨不忍睹,光高级将领就阵亡了七个。李信本人靠着蒙恬的拼死相救,才逃出生天。

假如楚国乘机打个反击,拿下南阳、颍川等地,跟齐国连成一片,互为支援,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不知道要拖延多久。可惜楚国人也早是战战兢兢状态,根本没有反攻的胆。

第三个意外就是赵国人的顽强,如果不是“场外功夫”,很可能让秦始皇饮恨。

让秦国人吃尽苦头的赵国

严格来讲,秦灭六国早在灭韩前六年就已经开始,目标就是赵国。

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拔下战略要地阏与,打通了西进邯郸的通道。杨端和又攻克韩城,让赵军失去西北两个方向上的屏障。桓齮则率领三十万主力军,与赵军隔漳河展开生死对决。

站在桓齮对面的赵军主帅,就是著名的军事家李牧。桓齮制造了秦军在六国统一战争中,秦军最大规模的惨败。李牧运用骑兵的灵活性,把秦军三十万大军几乎全部消灭,桓齮本人兵败后都不敢回国,只身逃往燕国避难。那位自愿献出首级,助荆轲刺秦的樊於期,就是桓齮。

比较可惜的是,由于燕国的牵制,赵国始终不能集中力量抗秦。他们也曾经向齐国,发出联兵抗秦的号召,却得不到回应。

赵国三十年间,先在长平之战中丧失四十五万大军,又在邯郸保卫战中,靠老弱残兵打败了秦国,又在元气得不到恢复的情况下,接受秦燕两面夹击。紧接着,又在天灾横行的岁月,被迫收缩战线,与秦军决一死战,前后整整抵抗了秦军三十多年!

长平之战秦军折损20万,邯郸之战秦军又折损20万,桓齮的番吾之战,又让秦军折损近30万,顽强的赵国人,崩掉了秦国人满嘴的牙!

在神勇的李牧面前,战无不胜的老将军王翦,一年多时间毫无进展。如果不是秦国人用“盘外招”,借郭开之手杀害了李牧,谁知道秦始皇统一大业会拖到什么时候。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哪一国最先灭亡,又是哪一国让秦军吃了大亏?

虽然,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奋六世余烈”的结果。

但是,六世中起决定作用是秦昭襄王赵稷。

这位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继位第41年任命了一位新丞相——范雎。

这一年(前266年),距秦始皇统一六国,还有45年。

这一年之前,秦国执行的是穰侯魏冉“远攻近交”的国策。

这一年之后,应侯范睢“远交近攻”国策成为秦国的共识。

秦始皇亲政后(前231年),继续推行“远交近攻”的国策,六国相继被灭,其先后顺序是:

1、灭韩。

2、灭赵。

3、灭魏。

4、灭楚。

5、灭燕。

6、灭齐。

前221年,六国全部被灭。

1、韩国率先被灭

三家分晋之后,韩国是位置和环境最差的,东、北部处于魏国的包围,西邻强秦,南接楚国。

不过,韩国能在列强夹缝中生存,有其独特的原因:通过"内修政教,外应诸侯"的申不害变法,运用"法"、"术"之治,韩国一度"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另外,韩国有个独门武器:强弩!正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射程可达800米,远射可以洞穿敌军前胸,近射可以直接穿心而过,其威力之大令列强的军队望而生畏。

韩国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任何军事战略纵深,从秦国都城咸阳发兵到韩国都城阳翟,最快只需要5天。

而且,韩国在七雄里国土面积最小、军事实力最弱,尽管辉煌时曾灭掉郑国,但始终摆脱不了列国争雄牺牲品的角色。最早夹杂在魏齐战争之间,左右为难;后夹在秦楚争霸之间,被秦楚两国所利用;又一度成为秦齐争雄的缓冲国。

战国末年,韩国更成为秦国进军中原的战争火药桶——前265年,秦国攻打上党,上党却降于赵国,从而引发秦赵间的长平之战。秦赵争雄的最终结果,不仅影响了东方六国此后的国运,而且直接加速了韩国的灭亡。

前230年,韩国率先被秦国所灭,享国173年。

2、赵国最难打秦国的统一史,也是一部战争史。秦出东方,赵国是不可逾越的要塞之地,秦统一六国,最难打的就是赵国。

赵国与秦国同祖同宗,都充满血性好斗的基因。赵国的强盛,始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通过作战服装的改变,促进了作战方式的改变,中原人的宽衣博带,被紧身短衣、长裤、革靴替代,以骑射为主,基本放弃短兵相接的勇斗之法。这是赵国对中原传统战法的全面革新。

胡服骑射后的赵国,五伐中山国尽收其地,击败林胡、楼烦设置云中、雁门、代郡。战国七雄中,赵国对戎狄地区的开拓之功与秦国并肩,与秦国争霸西戎用时200余年相比,赵国仅用时12年。

最强盛时,赵国骑兵曾击败秦锐士。前269年的阏与之战,赵奢发挥骑兵优势,快速机动,两天一夜奔袭,利用精骑压射阵角,居高临下出兵,大败秦锐士。

吴起打造的魏武卒,曾创造5万人横扫50万秦军的纪录。经此河西之战后,通过商鞅变法军功制打造出来的秦锐士,从此再无败绩。而阏与之战,10万秦锐士伤亡过半,遭受诞生以来的最大失败。

赵国骑兵与秦锐士的最大不同,在于赵国骑兵的战力提高,是战法、战术革新的结果,依赖的是军事素养的提高;秦锐士是以军功授爵为驱动力,依赖的是精神力量和意志。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赵国骑兵驻守边界抵御匈奴,无法驰援长平。正如50余年后秦朝灭亡时,秦锐士正在长城抵御匈奴一样。

而长平之战后的数次战役表明,赵国骑兵的精锐尚在:庞煖在廉颇负气出走,率兵以强弓劲弩重创趁火打劫的燕军;后来面对来犯的10万秦锐士,以骑兵抗击,斩杀秦锐士3万并射杀秦国大将军蒙骜。

赵国骑兵最后的辉煌,是赵国灭亡4年前。赵幽缪王三年,秦将桓齮(yǐ)兵出上党,直指邯郸。李牧率边兵南下,通过拒阵、袭营后兵分三路,运用野战全歼10万秦军,桓齮畏罪奔燕。

不过,赵幽缪王中了秦国反间计,杀李牧、弃司马尚,赵国骑兵的最后统帅饮恨而亡。赵国骑兵与秦锐士相比,从战力上来看略占上风。但战争是综合国力的比拼,秦国君臣同心,变法革新,富国强兵,远交近攻……

所以,赵国骑兵败于秦锐士是早晚的事情。哪怕最强盛的赵国骑兵一直都在,秦锐士最终的胜利也无可阻拦。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3、楚国最难灭

秦国统一六国中,吃到的最大亏是在楚国身上,也就是说:六国中楚国最难灭。

楚国在秦赵长平之战中,通过合纵之术遏制了秦国的统一步伐。一直死磕秦国的赵国虽然被残了,但是楚国的存在成为秦国最大的心腹之患。

不过,前238年春申君的门客李园,替秦国干了一件大事:发动政变杀掉了春申君。此后,楚国完全沦落为一只待宰的羔羊。好在,还有项燕!这是楚国唯一的底牌。

项燕的存在,让秦国在统一之前尝到了最大的失败滋味。

秦王政灭楚前,先问年轻将领李信(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先祖):灭楚国你认为需要多少兵马?

李信答:20万足够了。

秦王政随后见到老将王翦,问了同样的问题。

王翦答:没有60万人打不嬴。

秦王政大笑道:王将军,你老喽。

于是,李信领兵20万攻楚。结果是项燕以逸待劳,打败了李信,并且3天3夜一路跟踪追击,李信的两个军营被端,7名都尉被杀,李信一败涂地!

秦王政这下明白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了!亲自登门道歉,请王翦出山。前224年,

老将王翦统率60万兵马攻楚,项燕举全国之兵作生死一战。两军对垒,相持1年,楚军最终大败,项燕战死于蕲县之南,楚国随之灭亡。

4、末世君主的下落

有统计说,秦始皇统一天下,杀死了180多万六国士兵。似乎这证明了秦始皇的残暴?其实,有战争就会有死亡,何况秦国士兵也有伤亡。

现在来看看六国末世君主的下落,就知道秦始皇究竟是不是残暴了。

1、韩王安:投降被俘,软禁于陈县(今河南淮阳一带)。5年后,亡韩故臣在韩国的旧都新郑叛乱,不久被秦军平定。秦始皇只好下令把并没有参与叛乱的韩王安处死,以绝后患。

2、赵王迁:投降被俘,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深山,最终饿死,死时仅15岁。

代王嘉:赵王迁之兄。赵国被灭后,逃到代地复国,自封为代王,与燕国聚兵抗秦,6年后兵败被俘,不知所终。

3、魏王假:其下落有两种说法,一说源自于正史,称魏都陷落,魏王假出降,此后下落不明。二说源自《烈女传》,称魏王假出降后,与魏氏王族全被杀掉,只有信陵君魏无忌的族人逃脱。

4、楚王负刍:投降被俘。秦王政亲自主持了负刍的投降仪式,斥责其“弒君之罪”并宣布将其废为庶人。这是因为负刍是楚幽王、楚哀王庶兄。楚幽王去世,楚哀王即位。2个多月后就被负刍所派的党羽袭杀,本人则自立为王。

楚王启:负刍之弟。楚灭,昌平君熊启逃到淮南,被拥立复国,以长江为屏障,据吴越之地抗秦,后被秦军所灭,楚王启自杀。

5、燕王喜:投降被俘。燕王之死,正史记载不详。野史记载,燕王喜被俘后,由王翦率军押往咸阳,“途中饥渴而死。”走一路没有管吃管喝,活活饿死和渴死了。

6、齐王建:投降被俘。秦国大兵临境时,秦国宾客诱骗齐王建,称只要投降便赐他500亩封地。齐王建投降后,为兑现当初诺言,秦王政把他安置在共地(今河南辉县)500亩荒僻的松树、柏树之间,令兵士看管,不供给他食物,齐王建最终饿死。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烈女传》,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哪一国最先灭亡,又是哪一国让秦军吃了大亏?

必须是秦始皇的老师之国——韩国!但第二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不是赵国而是魏国。而韩国的灭亡,非常悲催,还是被韩国人灭掉的。

第二个灭亡的国家不是赵国而是魏国。

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其顺序并非是我们常说的韩、赵、魏、楚、燕、齐,而是韩、魏、楚、燕、赵、齐。理由很简单,秦国灭亡燕国后,回国时顺路把代国给灭了。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是燕国太子丹干的,但为燕王出主意杀死太子丹的却是代王欠。您也许知道汉朝最有名的代王是后来的汉太宗刘恒,您也许也知道汉朝第一任代王是刘邦的二哥刘喜,可您未必知道秦在统一六国之战的代国其实就是赵国。

您知道,魏国因为首都是大梁(河南省开封市)故而又被称为梁国。可代国虽然是赵国,但与魏被称为梁又不一样,倒是和三国中的蜀国很相似。众所周知,祖国的正式国号为汉,因为其统治范围在四川,故而又被称为蜀国。同样的道理,秦国灭掉赵国后,赵国的废太子,也就是赵王的哥哥,在赵国残余势力的拥戴下,迁移到赵国的代郡,故而称为代国。苏国又称蜀汉国,代国也可以称之为赵代国。

韩国为了续命想着以柔克刚。

战国七雄中,韩国最弱,它人少、地小、位置糟。四战之地的韩国,战国初期,被接壤的大国、强国挤压吞噬。它西边是强秦,南部、东部是为大楚,北方魏国压顶。韩国求存之道,仅仅靠事强的朝秦暮楚,还远远不够,它需要做到的是事邻。不过,邻居要是有矛盾了,韩国就悲催了。战国后期,韩国就更悲催了,别看韩国少了魏国、楚国秦国威胁,可此时的秦国威胁却是致命的。

韩国为了“续命”采取三个策略:

第一、向秦称臣。

抬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是自己人。韩国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战国后期采取的国策是事秦主义,唯秦是从,向秦国称臣,自愿做秦国附庸。就像后来的南唐向北宋称臣一样,其境遇更像北宋仍不放过南唐一样。秦王政虽然没有说什么卧榻之侧,岂容酣睡之类的话,但对这个囊中之物,并没有等等再说。

第二、郑国修渠。

秦国没有等等再说,我却想多活几年,尽可能的让秦国等等再说。强国谋求统一,弱国只想生存。发展很难,生存更难。韩国使出了一招疲秦之计,派出了韩国最优秀的水利专家郑国。郑国到了秦国后,极力劝说秦始皇兴修水利,并毛遂自荐担任总工程师。可在修建水渠中,耗费了全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郑国为了拖垮秦国,虚增造价预算费、“慢工出细活”。这种行为引起了秦国的警惕,郑国的阴谋暴露。最终,郑国为了保命、保国只能连接高效,缩短工期。

第三、韩非使秦。

韩国发现郑国之策失败后,就命韩国公子韩非出使秦国。韩非是荀子的高足,他和秦国的客卿李斯同出一门。韩非著书立说,才冠于世。他最忠实的粉丝就是秦王嬴政,嬴政成说能见韩非一面,就是死了也值了。也许嬴政急于攻打韩国,就是想早日见到自己的偶像。

既然你那么渴望见到韩非,韩国就让韩非给秦王嬴政来了个登门拜访。嬴政并没有像他说的那样,见到偶像就要死要活,反而杀死了韩非消灭了韩国。说起来这事儿都怪李斯,再加上韩非口吃。最终李斯成为了庞涓第二,韩非连孙膑第二也没做成。

被韩国人灭掉的韩国!

我们知道韩国是被内史腾灭掉的,内史腾又称为内史胜。内史是他的职务腾或者胜是他的名字。内史腾并非秦人而是韩国人,他的投降,可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并非是什么韩奸。因为是韩王安内史腾送给秦国的。公元前233年,韩王安向秦王政称臣,其地位是秦国的藩属——附庸。两年后,韩王又把南阳郡献给了秦王。而内史腾,正是当时的南阳郡的假守。假守就是代理郡守,基本相当于代理省委书记兼省长。

前230年,这名内史腾的代字还没去掉,就带兵攻打韩国,俘虏他的老领导韩王!有人也许会说郡守是文官,怎么也会打仗呢?莫非内史腾和章邯一样,天生会打仗?郡守的守,原本是武职,而且秦汉的郡守会打仗的也不少。吴起就曾说魏国的西河郡守。

秦王一统天下后,自称秦始皇,拜内史腾为内史。秦朝的内史作为行政区划大致相当于汉朝的三辅、元朝的腹里、明清的直隶,今天的北京直辖市;作为职务相当于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

哪个国家最难打?

在战国末年,六国之中,以赵国、齐国、楚国、实力较强。可赵国经历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齐国在五国伐起齐之后,虽有田单复国,可也一蹶不振。在秦灭六国之战中,唯有楚国是秦国不能小觑的对手。

您都听过,诸如朝秦暮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类的话语。朝秦暮楚是在战国时期,秦楚争霸时,各路诸侯国的态度。他们的摇摆,也说明了秦楚实力不分彼此。尤其是,当楚怀王被张仪玩的团团转,以至于客死他乡。当秦王把楚怀王的尸体送回楚国后,楚国臣民高呼: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最终清朝被小楚怀王的手下项羽所灭。

秦国在灭楚之战初期遭遇很大挫折,就在于秦国年轻将领李信,志高意满,对楚国实力估计不足,加之昌平君起兵,才让秦国20万大军一败涂地的。当时,把李信打的大败正是项梁的父亲项燕。李信、蒙恬撤兵,项燕追赶,秦军反而被动了。无奈之下,秦王政降尊纡贵,向王翦道歉,王翦统兵60万,半打半耗,把楚国给灭了。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哪一国最先灭亡,又是哪一国让秦军吃了大亏?

秦始皇在正式灭六国之前,秦将司马错已经吞并了汉中、巴蜀、陇西、义渠,基本上是占有了半个中国,白起占领了楚国都城郢,楚国被迫迁都到寿春,白起在长平坑杀了赵军40万,又击败了赵魏联军。这个时候的秦国已经把其他六国当做郡县看待,只差最后一击。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上位,六国更加没落,秦国则是兵强马壮,文有李斯,武有尉缭子、王翦等名将。李斯建议先安抚联络远方的燕国和齐国,尉缭子建议不惜财物贿赂六国重臣,挑拨离间各国内部关系,"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秦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236年,燕国与赵国战斗正酣之际,秦王以援助燕国的名义,三路大军大举进攻赵国,王翦一军攻取阏与,杨瑞和一军夺取安阳,桓齮一军攻占邺邑,赵国首都邯郸暴露在秦军面前,以漳河为防线。公元前234年桓齮统领全部秦军后,不从正面发起进攻,从漳河下游进击,双方会战于平阳,秦军大败,被斩首10万。而赵国主将扈辄也阵亡,赵国启用名将李牧。李牧善于骑兵机动,熟悉地形,一直统兵在边疆,回师宜安再次大败桓齮,秦军几乎全军覆灭。统帅桓齮带领少数护卫突围逃走。

公元前230年,秦国内史腾灭韩。韩国当时最弱小,已经对秦王俯首臣臣,灭亡她只差个手续,秦王派的是内史来收他。韩地改建为颍川郡,韩国成了第一个被消灭的国家。

公元前232年,秦国两路大军分从南北再次攻入赵国。李牧先击败北方秦军,又迅速南下把漳河一带秦军击退。赵军虽然取胜,但是兵员已显不足。赵王派人到齐国,准备联合齐国共同抗击秦国,秦王察觉,也派一批使者到齐国,破坏了赵齐联盟。公元前230年,赵国发生旱灾,秦军再次攻打赵国。公元前229年,王翦攻下井陉,杨端和统率河内士卒,羌瘣也率军攻打赵国,杨端和围攻邯郸城 。赵军则在大将军李牧、副将司马尚指挥下,继续对秦军作战,秦军不能取胜。秦王使用离间计,贿赂赵王重臣郭开,说李牧与司马尚要造反,赵王糊涂将李牧斩首。赵葱、颜聚为赵军统帅,不久为王翦所败。内奸郭开劝赵王投降。

赵国灭亡后,下一个目标是魏国。此时魏国已经不是战国初期的大国,只剩下首都大梁以及周围一点地方,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冲灌大梁城,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

下一个目标是楚国,楚国虽然衰落,依然是大国,秦王以李信为将,被楚将项燕在棠溪大败,李信险些被活捉,这是秦军在宜安之战后的有一次重大挫折。秦王不得不启用老将王翦,王翦建议用兵60万,秦王一口答应,王翦带兵却不主动进攻,避免李信的孤军深入,而是在商水、上蔡、平舆一带地区构筑坚垒设置营垒,日夜激励士气。秦国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与楚国打起了持久战,三个月前方无战事。而楚将项燕兵驻扎于淮水之北,等待秦军进攻,而秦军不急于进攻,楚王等不急了,催促项燕出击,而不胜,带兵东走,王翦乘势出击,大破楚军,杀项燕,又攻入楚都寿春,楚国灭亡。

公元前227年王翦军从易水河上流渡过,与燕军大战,击败之,随即李信进围燕国首都蓟城,燕王弃城逃奔辽东,燕国灭亡

公元前221年,秦王贲统帅的军队,由燕南部对齐北境突然进攻,直趋齐都临淄。齐则毫无作战准备,竟无应战之兵,齐王建也就不战而降 。齐王建被送于共这个地方,饿死于松柏之间。贪图享受、丧失国家的亡国之君,得到应有的下场。

综上所叙,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赵国让秦军吃了大亏。灭得最顺利的是齐国,齐国从头到尾,对于其他友邦不支持不表态,一味讨好秦国,最后出城投降,也算是避免了刀兵之灾。打得最惨烈的最激烈的是赵国,赵国发生自毁长城的李牧被杀之事,不过赵国也不能与秦国持久抗争,迟早要被拿下。其次是楚国,主将项燕兵败后,偌大的楚国就瓦解了。秦国贡献最大的将领还是王翦,可谓是老奸巨猾,作战基本无败仗。桓齮则是一名失败的将军,不是李牧的对手,在他手上秦军被斩首将尽30万,而李信不是项燕对手。李信不死,赵国还能支持,但是内有奸臣,主上昏庸,也是没有作为。项燕又不是王翦对手。尉缭子则是个著名兵家,著作有尉缭子兵法。齐王建相当昏庸,相当于阿斗一类的角色。燕国做了垂死挣扎,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不成,最后被自己的父亲喜所杀,燕国还是逃离不了被灭国的命运。秦王的意志就是要统一天下,是兵力所向,诸侯束手。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哪一国最先灭亡,又是哪一国让秦军吃了大亏?

秦始皇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韩国是第一个被灭的国家。

攻打楚国时,第一次李信率20万大军进攻楚国,被项燕所败,杀七都尉,秦军大败而逃,这是秦军损失极为惨重的一次战役。第二次王翦带60万大军才平定楚国。

攻打赵国,长平之战秦国伤亡近20万;邯郸之战秦国伤亡超过10万;蒙骜率军十万攻打赵国,庞煖领军杀秦军三万;桓齮攻赵,李牧歼灭10万余秦军。秦国攻打赵国人马损失极为惨重。

秦国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横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

秦国本来是西陲的一个小国,秦襄公因为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经过多位国君的经营,秦朝成为春秋强国,到秦穆公时称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其后又经历百年衰落,到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图强,秦国实力增强,又成为霸主强国。

秦国前期有樗里疾、甘茂、司马错、魏冉、白起,还有卫国的商鞅,魏国的张仪、范雎、魏章等大批人才。从秦穆公称霸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一直有着其他国家大量人才的辅佐。正是这大批人才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嬴政雄才大略,手下更是人才济济,有李斯、尉缭、王翦、王贲、蒙骜、蒙武、蒙恬、内史腾、李信、杨端和、桓齮、羌瘣、王龁、麃公、辛胜、张唐等大批的文臣武将,还有着悍勇天下的大秦锐士。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建立了秦朝。

秦灭韩国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国土最小的一个,被魏国、楚国和秦国包围,没有一点发展空间。

韩昭侯在位时,任用申不害为相国进行变法,是韩国最繁盛的一段时期。但是也只是没有被强国吞并,韩国的位置限制了发展。

韩国也没有拿的出手的名将,暴鸢算是一个。

韩非,张良也是韩国人。

修建郑国渠的郑国也是韩国人,本来修建韩王派他修建郑国渠是为了耗费秦朝人力财力,修建好后,关中却成为天下粮仓。

韩国终究是太小了,经常被周边强国欺凌。韩国虽然在七国中最小,所处的地位却最重要,是扼制秦国由函谷关东进的道路。秦国要吞并六国,必须先灭韩。在前230年,内史腾指挥秦军攻克韩都,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

赵国

赵国是战国七雄中的超强大国,是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

赵武灵王时,进行胡服骑射,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赵国成为山东六国国力最强的国家。

赵国人才众多,文臣有肥义、虞卿、蔺相如、苏代、毛遂、公孙龙等,武将有李牧、廉颇、赵奢、司马尚、庞煖等。还有战国四公子中的平原君赵胜

凭着赵国强大的实力一直可以与秦国相抗衡,一直到长平之战。秦军攻打韩国,赵王用赵括替换老将廉颇,秦武安君白起在长平大败赵军,坑杀四十万降卒,赵国实力大损。随后邯郸之战秦国围攻邯郸,赵国虽然实力大损,仍是多次击败秦军,在楚春申君黄歇和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率军援助下,击退秦军。

长平邯郸两战后,赵国实力由强转弱,再也无力同秦国争霸天下 。不过秦国在这两战也损失惨重,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也给了赵国休养生息的机会。

随后,赵国在李牧、庞暖、司马尚等人的守护下,多次击败秦军,也曾多次参与合纵攻秦。赵国虽然没有以前强大,依然有着不少名将,这时的赵王又犯了一个错误,致使赵国灭亡。

前229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军在大将军李牧、副将司马尚的指挥下阻拦秦军。赵王迁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赵国的屏障名将李牧,罢免司马尚,赵国再也无人能阻挡秦军。公元前228年,王翦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 ,赵国灭亡。

邯郸被攻克后,公子嘉逃到代地称王,是为代王。 公元前222年,王贲攻代地,赵国彻底灭亡。

赵国非常强大,不过,赵国的国君各种作死。雄主赵武灵王鼎盛时期退位,又因为立位的错误决定被活活饿死;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王迁杀李牧......正是由于这些国君的作死决定让强大的赵国早早被灭了。

魏国

魏国是战国中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国家,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李悝变法使魏国走上富强之路,吴起的武卒制连败诸国,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这时候的魏国人才济济,是最富强的时候。

魏惠王时,魏国已经称霸百年。桂陵之战失败,魏国损失并不严重,霸业继续发展。接着马陵之战失败,齐军歼灭魏军10余万人,主将庞涓自刎,魏武卒损失惨重,魏国实力变弱。到伊阙之战白起全歼韩魏联军24万余人,魏国精锐的魏武卒损失殆尽,魏国实力更弱,只能和韩赵一起抵御秦国。

公元前225年,王贲以水淹攻破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魏国人才济济,初期都得到重用。魏文侯以后,虽然魏国还有大量人才,却都跑到了其他国家。吴起去了楚国,孙膑在魏国被庞涓陷害去了齐国,张仪去了秦国,范睢去了秦国,商鞅在魏国不得重用去了秦国,尉缭去了秦国......这些战国有名的人才都去了其他国家,并且在随后的战争中对魏国造成了很多的伤害。

到后期魏国还有战国四公子中的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能力出众,是魏国的屏障,却受到魏王怀疑,抑郁而终。魏国众多人才得不到重用,实际上已经宣告了魏国的灭亡。

楚国

楚国在春秋时期就是大国,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

经历过春秋时期的沉沉浮浮,到战国时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主持变法,楚国重新复苏。但是随之楚悼王病逝,吴起也被杀,变法夭折。楚宣、威王统治时期,励精图治,占据吴越之地,楚国成为雄踞大江南北的泱泱大国,实力达到鼎盛。

楚怀王时,受到秦相张仪的欺骗,又被秦军攻城略地,楚怀王也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死在咸阳,楚国国势迅速衰弱。随后,秦国多次攻打楚国,占领大片土地,攻破楚都郢城。

楚考烈王时期,任用春申君黄歇,一度复兴。楚考烈王死后,春申君也被杀,楚国国力更加一蹶不振。

前225年,李信和蒙武率20万大军攻打楚国,项燕率军抵抗,大败秦军,杀死7名都尉,秦国损失惨重。

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次攻打楚国,相持一年。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燕国

燕昭王时期,修筑黄金台,“千金买骨”,乐毅、邹衍、剧辛等各国贤士奔赴燕国,燕国人才济济,实力达到强盛。

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五国伐齐,五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燕将秦开大破东胡,燕国边境向东扩张一千多里,燕国的疆域到了历史上最大范围。

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即位,乐毅逃亡赵国,齐国又收复失陷的70余城。到长平之战后,燕国想要趁火打劫赵国,赵国虽然在长平失败,名将还是很多,廉颇击败燕国围攻燕都。随后赵国多次战败燕国,占领多地,燕国沦为弱国。

燕国还有着战国时最出名的豪侠剑客,盖聂、荆轲、田光、高渐离、秦舞阳。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刺秦失败,秦王大怒派王翦率军大举攻燕,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城,燕王喜逃到辽东。李信带兵乘胜追击,消灭了燕国主力,燕国只剩下残余势力。

前222年,王贲率军进攻辽东的燕国残余势力,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齐国

齐国最早是周武王封赏姜子牙的封国,后来姜氏被田氏取代,所以分为姜齐和田齐。

春秋时期齐桓公“尊王攘夷”,成为中原霸主,齐国的霸业达到高峰。齐桓公死后,齐国经历了一系列的争位斗争,齐国国力衰弱。到齐景公时,晏婴担任相国,重用贤才司马穰苴、越石父等,齐国再次名扬诸侯。

战国时期,姜太公的后人已经被驱逐了,田氏为齐王。齐威王时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任用田忌、孙膑为将在桂陵、马陵大败魏军,齐国变得强大。齐宣王、湣王时期,齐将匡章破燕都,联韩、魏大败楚军,攻破秦国函谷关,齐国势力到达巅峰。但是随后,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燕、秦、韩、赵、魏五国兵力攻打齐国,攻入齐都临淄,连下七十三城,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齐湣王外逃也被杀死。乐毅被废除上将军职位后,田单收复失地,重新复国。齐国经过这连番战役受到重创实力大降,在之后齐国为了自保,在其他国家对抗秦国时一直置身事外,讨好秦国。

秦军消灭韩、赵、魏、楚、燕后,最后的齐国更是无力抵抗。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避开齐军主力,进攻齐都临淄,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全部灭亡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中国。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哪一国最先灭亡,又是哪一国让秦军吃了大亏?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是按照秦昭襄王时期宰相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来进行的。

何为“远交近攻”呢?

就是先打秦国相邻的国家,这样每打下一寸土地来,就可以合并到秦国的版图上,让秦国的领土越来越多。

至于距离秦国比较远的国家,就麻痹他们对他们进行友好往来,甚至是给他们小恩小惠,不让他们插手秦国的事物。

这样才能达到秦国兼并天下的真正意图。

到了秦始皇时期,宰相李斯也是执行力范雎远交近攻的这个策略的。

就是在这种情况,秦始皇开始统一六国的。

于是就有了秦国灭六国的这个顺序。

第一个韩国(公元前230)

之所以先要灭韩国,就是韩国比较弱小。同时,再看看其它国家有没有反应,若是没有反应,就继续同意天下。

其实秦始皇执政时期,韩国已经是秦国的附属国了,只要对韩国用兵,韩国就会很容易被打败,甚至是不战而降的。

因此,秦灭韩国也是没怎么用力的。

更重要的是,秦国灭韩国之后,没有引起其它国家的警觉,若是其它国家联合起来对秦国用兵,秦国也不敢行动了。

但是,很遗憾的是其它国家都没有识破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真实意图。

第二个赵国(公元前227)

赵国和秦国一样,都是军事强国。战国时期四大名将,秦国有两个。赵国也是有两个,而且赵国的实力,一直都是和秦国差不多的。即便是长平之战后,赵国依然是可以对抗秦国的。

更何况到了秦始皇灭赵国的时候,秦国就剩下王翦这个名将了,四大名将当中的白起被秦昭襄王给杀了。

赵国还有廉颇和李牧,他们两个都是四大名将中的。

若是王翦想要拿下赵国,在李牧面前还是很难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王翦没有选择和赵国硬拼,而是选择了离间计。

他用金钱买通赵王迁身边的重臣,让他们说廉颇和李牧的坏话。

最终导致赵王嫌廉颇老了没有用他,被重用的李牧,也被赵王迁秘密的杀害了。

赵王迁自毁长城,把李牧杀了之后,王翦的大兵来到赵国都城,就这样赵国被灭了。

第三个魏国(公元前225)

魏国人才最多,各种人才都有。但是,他们国家的人才基本上都逃跑了。跑到楚国的有吴起,跑到齐国的有孙膑,跑到秦国的有商鞅、范雎、苏秦、张仪,跑到赵国的是排在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

这么一大批当时顶尖的人才,魏国的国王都没有用。

没有用的结果就是被自己对手用,对手强大了,魏国的结果就是走向灭亡了。

最后是王翦的儿子王贲,带领着秦军到了魏国的都城大梁,把黄河里的水给掘开,都城被淹,魏国就是被大水给灭掉的。

第四个楚国(公元前223)

灭楚国也不容易,难易程度上是仅次于灭赵国的。

在灭楚国之前,嬴政把大将王翦和年轻将领李信叫到了一起,然后问他们灭掉楚国到底需要多少人马?

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李信说二十万足以。

嬴政说王翦将军老了,不能打仗了。所以,他就给了李信20万人,让他去打楚国。结果李信中了项燕的埋伏,打了一个败仗。

嬴政这才意识到自己错了,还得用王翦,所以,他亲自登门给王翦道歉。说给王翦六十万人,让王翦去灭楚。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王翦带领秦国全部兵力去灭楚的,而且把楚国给灭掉的。

第五个燕国(公元前222)

燕国和韩国一样,都是战国七雄当中力量比较小的,但是,燕国给嬴政带来的威胁是最大的,就在燕国灭赵的过程中。燕太子丹派了一个叫荆轲的刺客去行刺嬴政了,而且这个荆轲差一点就得手。

但是,最终他还是没有杀了嬴政。

这件事激怒了嬴政,嬴政就派兵到了燕国,燕王逃到了辽东。

最终燕国也就被灭亡了。

第六个齐国(公元前221年)

齐国的灭亡是最窝囊的,因为秦国派大兵到了齐国边境之后,齐王听从了大臣的意见,就选择投降了。

只能说秦国的金钱是起了作用的,因为秦国在灭齐之前,他们用金钱贿赂了齐国的大臣,连宰相都被收买了。

所以,当秦国大兵到了齐国边境,齐王没有出一兵一卒,直接缴械投降了。

这就是嬴政灭六国的大致过程。

最难灭的还是赵国

灭赵其实从秦昭襄王时期的长平之战就算是开始了,一直到秦始皇这里才真正的把赵国给灭掉,只能说赵国是最强大的。

秦国在灭赵国的时候,燕国还一直偷袭赵国,搞得赵国是腹背受敌。同时,秦国灭赵的过程中齐国也是落井下石。

就好比赵国没有粮食了,向齐国求救。但是,齐国死活是不给,说不掺合他们之间的战争。最终赵国亡国,燕国和齐国也跟着亡国了。

若是这两个国家不给赵国捣乱,赵国也不会这么快灭亡。

赵国不亡国,燕国和齐国也不会这么快亡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