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战国难道还有另一个周朝吗?

周朝只有一个,西周朝、东周朝其实正确的名字都是周朝。之所以分为西周朝、东周朝,是我们后人为了区分两周的需要。才将(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间定都镐京的周朝称为西周朝,将(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年间定都洛阳的周朝叫做东周朝。东周朝又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福垊认为,严格来说,(公元前255年-公元前221年)为天下无主,秦国独霸时期。贾谊所谓的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就是发生在战国末期的事情。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不过,福垊告诉您的是:贾谊所谓的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之论是完全错误的!具体错误,我们后面再讲,先来看看这“二周”!通过福垊首段的解释,很显然也不是西周朝、东周朝,那是什么呢?是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

西周公国

西周朝立国的时候,周天子的地盘最大最富裕民众最多。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弱干强枝的势头。到了春秋战国时,五霸、七雄不仅灭又小又弱的诸侯国,就连周天子的地盘也不放过,周天子的地盘也就一小再小。更悲催的周天子还在分封,公元前440年,周考哲王姬嵬将王城(河南)赐给自己的弟弟姬揭,爵位为公爵,是为西周桓公,继承周公旦的职位,称之为西周公国。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史记.周本纪》东周公国

到西周桓公的孙子西周惠公时,惠公将东周天子直辖的巩地封给了他的小儿子,以便于能为周天子好好工作。不过,《史记》上这点记载值得商榷。西周封国只有河南地,而巩地在西周之外东北角的天子属地。周天子惹不起诸侯国,还管不了西周惠公吗?他一个天子属国的国公,怎么敢拿周天子的地盘随意册封呢?从逻辑上,说不过去。

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於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史记.周本纪》

还有种说法是,西周威公不喜欢太子朝,而宠爱公子根。西周威公去世后,公子根跑到天子的地盘撒野。他为什么这个胆大,因为他勾结了赵成侯和韩懿侯。于是,在巩地发动叛乱,引狼入室。让周朝一分为二,变成了东周公国、西周公国。仔细看看,东周公国在韩国还有飞地呢,见上图。西周公国、东周公国还时不时的打仗内讧。周天子完全没有自己的地盘了。

公子朝,周太子也,弟公子根甚有宠于君。君死,遂以东周叛,分为两国。——《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说五》贾谊所谓的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的谬误
  • 西周公国灭国。

公元前256年,秦国将军摎(jiu)攻下韩国阳城、负黍。,同年周赧王驾崩,西周君姬咎害怕秦国吞并自己,就搞大动作联合关东六国拒秦,从伊阙率联军攻秦。秦国听闻,派将军摎(jiu)灭掉西周公国,西周文公哭着请罪也改变不了灭国的命运。后被流放到了惮狐之地,延续祭祀。秦国拿到了楚国、齐国以及自己最想拿到的九鼎,周朝正式灭亡。这事发生在秦始皇的曾祖秦昭襄王时期,这时的秦始皇才三岁,还在赵国受气受累呢!这一年,刘邦、卢绾、甘罗出生。

五十九年,……倍秦,与诸侯约从……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於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於惮狐。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史记.周本纪》
  • 东周国灭国。

公元前249年,东周君没接受西周君的教训,继续联合诸侯谋秦。当然,这种说辞,包括西周公国被灭的类似借口,可能都是扣的罪名,总得师出有名吧。而且同样是《史记》,司马迁也没搞确定周人到底是绝祀还是不绝人祀呢?这时,秦始皇还只是太子,因为到了公元前247年他才继位。

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史记.秦本纪》
  • 六国灭国。

灭六国时,秦始皇的身份是秦王政,灭了六国之后,才称始皇帝。故而,说秦始皇灭二周统六合,有点不符合逻辑吧。

通过福垊的讲述,您知道二周具体是什么意思了吧。敬请关注、点评,非常感谢。

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战国难道还有另一个周朝吗?

《朝代歌》写到: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因此战国是东周王朝的一个时代:东周从周平王东迁,秦人立国开始算起(公元前770年),秦人立国到三家分晋是春秋时代;三家分晋到秦统六国是战国时代(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周王室是存在的,且周王室进行了最后一次分封,将京畿之地一分为二,分别为东周公国、西周公国。

西周王朝从周武王灭商开始算起,也就是公元前1046年,到周平王东迁结束,也就是公元前770年。西周时期,秦人还没有立国,也没有韩、赵、魏三国,但是齐、燕、楚三个国家是西周立国后不久就成立的国家。西周王朝的主要事件有武王伐商、周公东征、昭王南征、穆王平徐、幽王失国,周公东征让周王朝真正强大,昭王南征却让王室大军毁于一旦,幽王失国导致了西周王朝的灭亡。

春秋初期,因秦人勤王得力,护驾有功,周平王将关中之地赐给秦人立国,王室则迁至洛阳。秦人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终于将戎人驱逐出关中大地,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秦国。秦穆公时代,秦国东平晋乱,西霸戎狄,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齐、晋、楚并称春秋四大强国。晋文公创三卿六军制,最终晋国被韩、赵、魏三卿瓜分,姜姓齐国被田氏齐国取代,战国七雄的局面形成,战国时代到来。

东周立朝之初,还有一千余里的王室直属领地,奈何在郑国、晋国、秦国等国家的数百年蚕食下,东周王朝最终萎缩得仅剩洛阳百里京畿之地。公元前440年东周王朝的周考王将弟弟分封在王畿之地,成立西周公国,周王室寄居在西周公国。公元前367年,韩赵两国将西周公国一分为二,又成立一个东周公国,国都在巩地。东西二周两公国经常内斗,他们不敢与七雄争锋,但是敢于内斗,史载: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

秦昭襄王时,韩国怂恿西周公国与王室打着天子的旗号联兵伐秦,结果秦军一战击溃联军,直接将西周公国灭了,同年东周王朝最后一位王周赧王病逝。公元前256年东周王朝与西周公国灭亡,秦国取代东周王朝成为天下共主,大部分周人在降秦后纷纷逃亡到东周公国。公元前249年,东周公国谋秦,秦庄襄王派丞相吕不韦灭东周公国,从此周王朝绝祀!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攻灭齐国,统一华夏,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秦帝国。

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战国难道还有另一个周朝吗?

“吞二周而亡诸侯”这句话出自贾谊的《过秦论》,这句话说的是“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始皇,但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吞二周”并非是秦始皇的功绩,而这里的“二周”也不是我们所熟悉的西周和东周。严格来说,“二周”指的是西周国和东周国这两个诸侯国。这样说来可能有一点晕的感觉,其实我们熟悉的西周和东周这个说法本就是一种后世的说法,即周朝就是周朝,之后后世将周朝建立到周平王东迁这期间的的历史称为西周,因其都城在镐京;而又将平王东迁以后到周朝灭亡之间的这段历史称为东周,因其都城在洛邑。这就如同后世划分的西汉和东汉、北宋和南宋等。

说到西周国和东周国的出现,还是因为周王室本身的内乱引起的,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天下共主的身份被严重弱化。周天子面对日益强大起来的诸侯已经心力交瘁,而在王城之内,还有内乱发生,这同样让人头疼不已,内乱最集中的时期就发生在春秋到战国过渡的时期,当时的周天子是周贞定王,而引起内乱的就是贞定王的儿子们。

公元前441年,贞定王去世,其子去疾继位,即周哀王,三个月之后,周哀王之弟叔袭杀死周哀王自立,即周思王,五个月之后,周思王之弟嵬杀死周思王继位,即周考王。周考王的天子之位倒是保住了,但是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为了防止他的弟弟揭也把他杀死继位,他就将揭封在了河南,史载:“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

揭做了西周桓公,即西周国的国君,西周国正式成为诸侯国。周王室的地盘本就不大,又分出这么一块来就变得更小了,而且西周公的权力显然是很大的,即便是周天子也备受掣肘。不过,故事才刚刚开始,西周国建立之后,从桓公传到了威公又传到了惠公,西周公都在周王室担任卿士。惠公有长子公子朝为太子,但是他又很宠爱幼子公子根。

于是公子朝是西周国的未来继承人,而公子根被封在了巩地,此地位于王城以东,所以公子根也就成了东周国的开国之君东周惠公。不过当时东周国和西周国完全不能比,东周国在一定程度上算是西周国的附庸。

其后,东周国和西周国之间斗争不断,到了周赧王时期,二周彻底决裂,分而治之,你是你我是我,地位平等同时又是竞争关系。而周赧王则住在西周国,这传递出一个很重要的讯息,即周王室的地盘可能已经忽略不计了,都被二周瓜分的差不多了,那点地盘和配套软硬件已经不能为周天子提供像样的服务了,因此,周天子不得不住到西周国中。

二周虽然斗争厉害,但其实放在整个战国时期的大环境下来看,两国实在弱得很。而且二周的争斗本身也有其他诸侯国插手的原因,二周就这样在强敌环伺的战国时期夹紧尾巴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甚至一度附秦,在几个著名的外交家的游说下倒也存在了不短的时间。不过时间到了公元前256年,西周最终还是站在了秦国的对立面,与东方秦国诸国攻打秦国,结果惹恼了秦昭襄王,于是秦昭襄王派兵攻打西周。

西周文公吓得赶紧跑到秦国痛哭流涕的献上西周所有的土地和百姓。西周文公这才被放回,不久之后周赧王和西周文公相继去世,西周国灰飞烟灭,而周期也不复存在。西周国的人们纷纷逃到了东周国。公元前249年,东周文君与东方诸国联合攻秦,秦庄襄王派吕不韦攻打东周国,东周国国灭。自此,二周都已经灭亡。

也就是说二周亡于秦昭襄王和秦庄襄王时期,而秦始皇刚刚继位为秦国国君的时候是在公元前247年,二周的灭亡和秦始皇并没有关系,不过六国倒是秦始皇灭掉的。

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战国难道还有另一个周朝吗?

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吞的就是东周和西周,但是这“二周”却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王朝,而是两个类似于诸侯国的政权。

大家知道,早在西周之时,周王室的权利就已经越来越小了,而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就更加被诸侯王所轻视,最终周王室虽然继续保有了天下共主的名义,其实际统治疆域却比不过一个普通的诸侯国,并且不断遭到各路诸侯的蚕食。

公元前314年,周朝末代君主周赧王即位,此时的周王室几乎已经是政令不行了,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周王室内部还产生了分裂——早在周赧王之前五十年,宗周就已经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周赧王居住在西周国的王城之中,其管辖的总人口只有三万人左右(此时的战国七雄都已经具备数十万的军队了)。

在这个乱世之中,周赧王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让自己的国家在诸侯争霸中保证和平与稳定,但是东周国与西周国之间却频繁地爆发战争,这就是周王室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了。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坐不住了——此时秦国正在攻打韩国,周王室决定联络天下诸侯共同抗秦,而秦昭襄王则不再顾忌周王室的天下共主的地位,发兵对他进行攻击,最终西周战败,西周国君投降。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东周国君再次联络山东诸侯抗秦,吕不韦奉命出征东周,最终东周君被杀,东周灭亡。

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战国难道还有另一个周朝吗?

“吞二周而亡诸侯”出自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这里的二周,是指东周国和西周国,而不是指周朝,另外这事和秦始皇没啥关系,是他爷爷秦孝文王和他爹秦庄襄王干的。

西周覆灭后,周平王迁都洛邑,进入了东周时期,迁都这件事让周王室不断的衰落了下去,过去能号令天下的周天子,逐渐变成了一个摆设,周天子所管辖的范围不断被周边诸侯国蚕食,在诸侯中的影响力也是直线下滑。

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将自己的弟弟姬揭分封在王畿,姬揭的封号是西周桓公,也就由此形成了西周国,虽然是公爵国,但是经过数百年的分封,周天子可以封赏的土地已经没有多少了,所以西周国只是一个很小的诸侯国,而这也是周天子最后的一次分封。

周考王分封了姬揭之后,自己也依靠着西周国生存,西周桓公死后,西周威公继位,西周威公死后,公子根和太子争夺权力发动了叛乱,公子根在韩、赵两国支持下在巩建立了东周国。关于东周国的建立,也有说法是周赧王时期,周桓公的孙子周惠公继位,周惠公将自己的小儿子分封在巩地,让他来侍奉周天子,也被称为了东周惠公。

东周国和西周国之间时常爆发冲突,周天子将王都迁移后,开始直接依附于西周国,不久之后秦国崛起,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国攻入了雒邑,西周国国君投降,西周国和周王室灭亡了。东周国国君姬杰代理天子之位,和诸侯们商议讨伐秦国,公元前249年秦军进攻东周国,东周国灭亡,姬杰被杀。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秦始皇继位,这个时候东周国,西周国都已经被灭了,所以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这本身并不正确,而二周指的也不是周王朝,而是东周国和西周国。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战国难道还有另一个周朝吗?

贾谊在著名的《过秦论》里有一句:“吞二周而亡诸侯”,很多人看了很纳闷,战国时代不是属于东周时代吗?怎么会有二周呢?其实,在历史上,西周、东周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大家熟悉的,周朝以骊山之变、平王东迁为划分,分为西周、东周两段时期;其二是在东周时代,周王室分裂为二,其一为西周,其二为东周。《过秦论》里所说的“二周”,指的就是后一个含义。

下面,我来略说一下周王室的分裂以及二周的历史。

第一,周室的分裂

故事要从公元前441年说起。

这一年,周定王去世,其长子去疾继位(史称周哀王),仅仅三个月后,周哀王便被弟弟姬叔所杀。姬叔自立为王,史称周思王。五个月后,弟弟姬嵬发动政变,杀死周思王,登上天子宝座,史称周考王。

这两次政变,都是弟弟杀死王兄。为了防止弟弟弑杀王兄的悲剧重演,周考王未雨绸缪,把弟弟姬揭封于王城。当时周室的首都洛邑分为两个部分,洛水以东叫成周,洛水以西叫王城。由于王城在西,故而又称为“西周”,姬揭便是西周的第一任领主,称为西周桓公,又称西周君。

应该说,周考王的这一做法,以土地换来周室的暂时稳定。不过,天子在割出一块西周领地后,地位大大下降,为后来周室进一步的分裂埋下伏笔。

到了周显王时代,公元前367年,周室迎来了第二次分裂。

当时,西周威公去世,围绕西周君主宝座的争夺出现白热化的局面。当时西周太子是姬朝,也是合法的继承人;然而,他的弟弟姬根却得到赵国与韩国的支持。双方斗争的结果,导致周室进一步分裂。姬根占据平阴、偃师、巩三城,称为东周君;姬朝占据榖城、缑氏、王城,称为西周君。

东周国与西周国占据了周室领地的绝大部分,可怜的周显王只有洛阳一块小小的地盘,只得依附于东周生存。

第二,在列强的夹缝中生存

韩、赵两国扶植东周,其实有自己险恶用心。先让周室分裂,这样好一口一口吃掉。公元前353年,韩国发动对东周的进攻,夺取王畿外围的大片土地。

从周显王到周慎靓王,两任天子都是依附于东周国生存。到了周赧王继位后,东周国由于连遭韩国的攻击,实力大衰,天子便决定转而依附西周国。这位周赧王,也是东周时期的末代天子。

别看西周与东周只是两个小不点国家,同出于王室,却水火不容。自从周室分裂后,东周与西周便互相攻讦。公元前300年,东、西周爆发战争。东周力量稍强,西周抵挡不住,只得向韩国求援。韩国遂发兵救援西周,才阻止东周的攻势。

与此同时,秦国对二周一直虎视眈眈。公元前293年,秦昭王出兵进攻东周。唇亡则齿寒,魏、韩两国联合起来,干预秦国的军事行动。然而,在伊阙之战中,白起大破魏、韩联军,并乘胜进攻西周。

窝居于西周的周赧王不得不向赵国求援,赵国权臣李兑出面警告秦国,要求秦军退出周室地盘。由于秦军刚刚在伊阙苦战一场,又颇惮忌赵国之实力,故而不得不接受赵国的调解,从西周撤军。就这样,已经被逼到悬崖边上的周王室,奇迹般地死里逃生。

第三,西周的灭亡

长平之战中,天下格局已十分清晰,秦国一枝独秀,统一中国的大业呼之欲出。为了抵抗秦国,东方诸侯不得不采取合纵策略,联合抗秦。曾经差点被秦国灭掉的西周国,也参加对秦的战争。

公元前256年,东方诸侯合纵攻秦,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由于西周参与合纵,很快遭到秦国的报复。与战国七雄相比,西周的实力可以说是十分弱点,故而成为秦国首个报复目标。

秦军大举出动,直捣西周。此时东方诸侯基本上都被秦国打残了,没有哪个国家出手拯救西周。大家想想,凭西周弹丸之地,如何抵挡虎狼强秦呢?不得已之下,西周君只能亲自前往秦国请降,献上三十六城邑以及三万人口。仅仅拥有三万人口的西周,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秦国吞并了。秦昭王放逐西周君,这位西周领主最后郁郁而终。

秦灭西周后,老朽的周赧王也一命呜呼,他在位五十九年,可以说是长寿君王,可惜是个末代天子。周赧王病死后,象征周室权力的九鼎落入秦人之手,周朝实际上就此终结。

第四,东周的灭亡

西周灭亡后,不少百姓不愿意成为秦国的臣民,纷纷逃到东周。然而,东周的情况并不比西周强多少。为了自保,东周君也只能选择联合东方诸侯对抗秦国。不过,这只是苟延残喘罢了。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遣宰相吕不韦率军入侵东周。东周的命运与西周如出一辙,在秦军的打击下,很快瓦解了。东周君被放逐到一个叫阳人聚的地方,东周灭亡。

其实,在整个战国时代,周王室的权威早就荡然无存。周天子以及西周、东周,之所以能撑到战国末期才灭亡,只是因为诸侯们给了他们一点薄面。毕竟周朝存在那么长的时间,而所有的诸侯国,又都曾经是周天子的臣子。

长期以来,窥视周室的人不在少数,大家之所以迟迟不动手,并不是因为周王室有什么实力,而是会引起严重的政治后果。哪个诸侯要吞并周室,就意味要当天子,那就必然要引起其他诸侯的群起攻之。倘若一个诸侯国还没达到雄视天下、笑傲江湖的程度,那最好还是别打周室的算盘。

可以说,秦国吞并二周,是统一中国的序幕战。在东周灭亡二十八年后,秦国灭掉六国,结束漫长的战国时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