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以副榜贡生的身份步入仕途,副榜贡生是科举考试中的哪一个层次?
贡生和贡士不是同一个概念,所谓贡士,指的是会试录取者,这些人的地位高于乡试录取者——举人。贡士实际上就是准进士,再经过殿试分出一甲、二甲、三甲等排名,赐出身之后,即可以称为进士。一甲赐进士及第,即俗称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和现在医院的级别恰好相反)。
副榜贡生则不同,所谓副榜贡生,指的是乡试没有考中举人、但成绩尚可者,另列副榜、授予贡生,入国子监继续深造。除了副榜贡生之外,明代还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岁贡、优贡和例贡。这些都属于特殊形式的贡生或者优待生,同样有进入国子监继续深造的资格。换句话说,所谓副榜贡生实际上类似于候补举人。虽然是候补,要进国子监继续深造,但是这些人同样是具备为官资格的,而于成龙就是这类所谓的副榜贡生出身。
于成龙的副榜贡生其实并不是清朝给的,而是明朝。实际上,在清初组织的的乡试中,于成龙落榜了,连副榜贡生都没有录取到。由于清初的满洲统治阶层急需人才,同时也是出于安抚、笼络汉族士子阶层的需要,对前明的贡生同样予以承认。于成龙这才获得了出仕的资格,于顺治十八年入国子监学习,结业后正式出仕为官。说起于成龙的官场第一步颇有些“儿戏”,他的第一个职务广西罗城县令居然是抽签抽来的。英雄不论出处,县令是抽来的也好、买来的也罢,于成龙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行政人才。上任边远蛮荒之地罗城之后,短短数年便把百业萧条么罗城治理得井井有条,为此还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广西全省唯一的“卓异”。之后,于成龙步步高升,而且又获得了两个“卓异”,从县令一直干到了总督。
提到于成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于青菜”。诚然,于成龙对于自身的约束可谓达到了极致,绝对配得上“天下第一廉吏”。相对于职业操守,于成龙的行政才能实际上更加出众。整个清朝副榜贡生出身者能够做到总督这样高位的其实并不多,而连续获得三个“卓异”者,只有于成龙一人。足见于成龙并不是独善其身的清流,而是肯做事、能做事、做得好事的能臣、循吏。而且,于成龙虽然坚守自己职业操守的底线,一生清廉、被称为“于青菜”,却不对上司、同僚、下属进行道德绑架,与上司、同僚、下属的关系相对还是比较融洽的,从三次被上司举荐“卓异”也能看出一二。仅就这一点而言,出身与其颇为近似的明朝名臣海瑞(海瑞是举人出身)远不及于成龙。
于成龙以副榜贡生的身份步入仕途,副榜贡生是科举考试中的哪一个层次?
向敬之
副榜贡生就是参加乡试出成绩的备取生,算不上真正的举人,但有资格参加选拔进士的会试。
崇祯十二年,于成龙到太原参加乡试,本来很有能力中举。然而,他在考场碰到了考官公然受贿,徇私舞弊,于是借题发挥,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直抒胸臆,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了个副榜贡生。这般看来,于成龙应该是考得不错,不然被贬损的考官,岂会将他名留副榜。
备取就是可要可不要,不算也能算。模棱两可,考官把于成龙拦在举人之外,但还是不留人口舌,以免上级调查。
于成龙入仕,则是顺治十八年的事情了。他的学历,为副榜贡生,还是前明的,但是,他却在清朝参加了几次官方进修:一是顺治四年至八年,于成龙到太原崇善寺开办的学校学习四年,他有参加了一次乡试,但不幸落榜,连一个副榜贡生都没捞到。二是顺治十八年参加国子监学习,终于通过明经谒选吏部,被安排到广西罗城做县令。
于成龙之所以能被直接安排为知县,是有原因的:
一、广西刚被平定,而罗城连百废待兴都谈不上,是社会形势不稳的蛮荒边地,能有人愿意前往为朝廷收拾烂摊子,朝廷也乐意。
二、清朝武力征服南方,推行剃发、易服、圈地等恶政,对汉人进行民族奴役政策,能有汉人愿意入仕,可以起到榜样作用,清廷是鼓励的。
于成龙以副榜贡生的身份步入仕途,副榜贡生是科举考试中的哪一个层次?
清朝的科举考试可分为4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出来的叫童生;“乡试”(省级考试)出来的叫举人;“会试”(全国考试)出来的叫贡士(又叫中式进士);“殿试”出来的,就是进士!
而“副榜贡生”不在以上四级之列,属于举人之下,童生之上,是没有中举的那些成绩优异者。
“副榜贡生”说白了,就是没考上举人,但是成绩还可以的人。在明清时,举行完“乡试”以后,各省学政可以在举人录取名单外,推举一些成绩还可以的落榜考生,到国子监修习课业,这些人被称为“副榜贡生”。这个副榜,就是举人录取名单的副榜。
“副榜贡生”只是贡生的一种。另外还有:恩贡、岁贡、优贡、拔贡、例贡,等等。其中,“例贡”就是花钱买;“恩贡”是朝廷的名门之后的恩典;剩下的贡生,就是靠自己才能了。
其实,考不上举人并不丢人。因为,一个省的“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录取名额只有一百来人,平均每年约33人。这个录取比例相当于我们现在高考考上清华北大了。也是因为录取比例低,才有了各种贡生,给读书人多一条出路。出来后,就能作一个级别不高的“训导”。
举人再往上考会试的时候,如果“连续三次考不上贡生”,可以通过参加举人“大挑”出仕做官。但是,因为会试和乡试都是每三年举行一次,所以,举人参加“大挑”已经是中举10年以后的事了。而且,参加了“大挑”,也不一定被选中。就算选中了,也要到吏部排队“拿号”,等分配。
于成龙的副榜贡生是明朝的。于成龙获取副榜贡生资格是在崇祯12年。当时,因为明朝吏治腐败,太原考场考官公然行贿受贿。于成龙在试卷上“痛陈时弊”,这才落榜了。但是,因为他平时成绩优异,被列入副榜贡生名单。
顺治8年时,于成龙又参加乡试,结果还是落榜。可见,于成龙的考试水平真不是很高。不过,于成龙进入国子监学习后,获取了做官资格。顺治18年,于成龙终于没委任为广西罗城县令。
这个罗城地处西南,非常荒凉,非常破,县城只有几间破草房,五六户人家。不过,于成龙没有气馁,在他的治理下,罗成逐渐繁华起来。后来,两广布政使发现了于成龙的能力,将他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这个布政使出任两广总督后,又将他评为广西省唯一"卓异"!
有了长官的好评,于成龙这匹千里马开始青云直上的升官之路,一直升到两江总督,成了封疆大吏。两江总督是清朝八大总督之一,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掌管清朝赋税重地!
(文|勇战王聊历史)
于成龙以副榜贡生的身份步入仕途,副榜贡生是科举考试中的哪一个层次?
历史上,有两个于成龙,一个是30后(1638年出生)的汉军镶红旗的于成龙,一个是10后(1617年出生)的“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副榜贡生的于成龙就是这10后的于成龙,福垊需要说明的是,他这个副榜贡生不是清朝的副榜贡生,而是明朝的副榜贡生。
明朝的副榜贡生是科举考试中哪个层次呢?副榜贡生简称为副贡,科举考试中位列第五。由高到低依次是庶吉士、进士、贡士、举人生员(秀才,含监生、廪生、增生等人)、童生。副贡也就是相当于秀才。白衣秀才王伦就是落第秀才王伦,王伦跟洪秀全差不多就是一个童生,而于成龙的副榜贡生就是名副其实的名落孙山。宋朝孙山中举,成为了全路(全省,宋朝称路)最后一名。
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中举的好处很多,就拿我们所熟悉的《范进中举》来说。范进参加中招考试到老,他这个童生考到老才考上秀才。不久,范进偷偷参加高考,在广东省录取的85人中,名列第7。范进中举后,成为了人生赢家,之后没多久就中进士,任山东学道(相当于教育厅厅长)了。
而于成龙却没范进、孙山幸运了。比起洪秀全参加院试屡屡失败,于成龙还是幸运的,于成龙二十岁左右就通过童生试(相当于中招),取得秀才资格。不过,之后他跟唐伯虎一样没能在科举上更加一步。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于成龙赴山西布政使(山西省)省会太原府(太原市)参加乡试(由礼部主持,在秋天举行的,相当于参加高考)名落孙山,被授予副榜贡生。
(洪武三年)京师行省各举乡试:直隶贡额百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广皆四十人,广西、广东皆二十五人,才多或不及者,不拘额数。……(正德三年)乃增陕西为百,河南为九十五,山东、(山)西俱九十。——《明史.选举一、选举二》那么,什么是副榜贡生呢?1639年,山西高考名额为90名,而于成龙高考落榜了。于成龙的成绩又不会太差,也就是几名之差。这种结果,于成龙遗憾,就连大明朝感觉遗憾。好在大明朝早在嘉靖时就设有乡试副榜了。自然而言,于成龙被授予副榜,保送到国子监深造,是为副榜贡生。不过,福垊在翻阅张廷玉等人编纂的《明史.选举一》发现,并没有记载有副贡一说。
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廕监,捐赀曰例监。同一贡监也,有岁贡,有选贡,有恩贡,有纳贡。——《明史.志四十五.选举一》那么有没有正贡(正榜贡生)的说法呢?没有,正榜也就是中榜的举人。乡试副榜就是落榜举人(后补举人),其身份仍然是秀才。但因为几名(分)之差,明廷请这些优秀的落榜者,到国子监(相当于北大)深造,是为副榜贡监,也叫副榜贡生。过几年后,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以增加中举的几率。令人遗憾的是于成龙还没来得及再次参加高考,结果大明亡了!
他一个明朝的副榜贡生怎么在清朝就做官了呢?古代士子都有一个连中三元甚至六元的梦,但于成龙要求并不高,他希望自己能中举,继而中贡士、进士。至于后来的庶吉士、大学士他也就不敢想了。谁曾想,大明却亡了。明朝亡了,但他“学习改变命运”的雄心不减。在永宁安国寺潜心寒窗苦读六年,安国寺就在今天的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10公里交口街道办事处杜家山村的乌崖山麓的石洼之中。又到太原“三立书院”游学四年。
到了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开科取士,于成龙再次参加乡试,28岁的他再次高考落榜。后来,又考了几次,遭遇的却是屡战屡败。屡败他也就不屡战了,一是年龄大了,二是太受伤了,三是又了一个选官的机会。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以前朝副榜贡监的身份抽签选官。结果手气很差,选中了广西罗城县为知县。该地条件很差,可以不仅荒远,而且历经战乱,城里只有6户人家,连县衙都是草屋。他这个七品县官的衙门比周星驰所演的《九品芝麻官》的衙门还糟糕。
他用心工作,造福一方,而且却过得非常清苦。最后做到了两江总督,却累死在了工作岗位。康熙非常伤心,追封“太子太保”,赐谥号“清端”。后来,康熙下江南回到紫禁城后,又想到了于成龙。康熙下诏说:“原任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操守端严,始终如一。朕巡幸江南,延访吏治,博采舆评,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以副榜贡生的身份步入仕途,副榜贡生是科举考试中的哪一个层次?
副榜贡生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一个说法,也是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的产物。顾名思义,“副榜”自然不及“正榜”,但在竞争激烈的科举取士中,能够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副榜上,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了。
于成龙是素有“天下第一廉吏”的美誉,是清朝初年的封疆大吏。不过,他“副榜贡生”的头衔,最早却是在明朝获得的。更为重要的是,青年时代的于成龙满腹才华却又心高气傲,在中了副榜贡生后,却并未按照程序进入到国子监学习,而是再回原籍苦读,希望能在乡试中登上“正榜”,再从会试中多赢而出,在殿试中获进士及第的殊荣。
说起于成龙的选择,还必须从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讲起。明清两代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而一个读书人要实现金榜题名的梦想,则要经过层层选拔,历经多次考试,才能实现龙门一跃。
乡试是他们要面对的第一关。通常情况下,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省城参考,中榜者有资格去京城参加会试,通过会试者才能有机会参加殿试,殿试合格者则称为进士,其中进士的前三名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清时期,乡试和会试发榜时,除了公布正式录取的人员外,还会有一个“副榜”。副榜录取的名额不及正榜,相当于是“候补录取”,称为“副榜贡生”。有副榜贡生身份的人,既可以继续参加下一届的乡试,也可以到国子监读书。
至于副榜贡生在科举制中的层次,自然是不及正榜中的人员了。不过,以于成龙所在的山西为例,当年参加考试的人大约有3000人,而正榜、副榜录取的总人数仅仅在100人上下,按照这个比例来说,于成龙的水平也着实不凡。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于成龙在取得副榜贡生时,在参加科举的考生中,算是非常年轻的了。年纪轻轻便能在全省考生正位居前一百名左右,也算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然而,于成龙心气很高,对副榜贡生的头衔并不满意,想着下届再考,因而并未至今进入国子监读书,而是回乡苦读。只可惜,直至明亡,于成龙也未能再从乡试中脱颖而出,甚至在清初的科举考试中依旧受到挫折。
后来,清统治者为了选拨人才,也为了讨好读书人,才又开恩承认了一批明朝的生员举子,其中于成龙便是以副榜贡生的身份进入仕途的。尽管如此,没有进士及第的于成龙,在偌大的官僚体系中,依旧是文化水平很高的文官。
于成龙以副榜贡生的身份步入仕途,副榜贡生是科举考试中的哪一个层次?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选官制度。自隋朝创立以来,历经一千多年,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作用,而且还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科举考试制度在明清达到顶峰。洪武十七年(1384年),由礼部颁行的“科举成式”,科举阶梯是科举预备性考试——童试合格以后,依次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才能达到士人梦寐以求的“金榜题名”的目标。这一程式为明清两代科举制莫定了基础,此后500多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成为名副其实的“永制”。
童试又称童生试,是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也是科举的预备考试。通过童试取中秀才是士人漫长科举之路的第一步,而且秀才在地位上也比普通人高了一等,享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乡试又称为乡闱、大比,是科举生员参加的省级考试。按照洪武十七年“科举成式”,乡试的考试时间为子、午、卯、西年的八月,由于八月还是秋天,乡试又称为秋闱、秋试、秋榜、桂榜、秋贡、秋赋等。考中乡试者被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乡试中榜称乙榜,也称乙科。但是由于录取名额有限,所以乡试落榜者占绝大多数。因此,在正式的举人录取后,朝廷会再选取若干成绩优秀者为“副榜”。副榜可以直接送往国子监就读,这样的人就被称为“副榜贡生”。贡生虽然也需在乡试录取后才能成为举人,但他们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进入官场,即使没有成为举人,也可以像举人一样当官。
于成龙在明朝时就是因为没有考中举人而成为副榜贡生的,但是他以父亲年老为借口并没有去做官。到了清朝,顺治年初他参加了乡试,可惜又落第,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入国子监学习,结业后他不顾亲朋的阻拦,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当然了,后来他就一路高升,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也可以算的上是一个科举失意,官场得意的一人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