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英国一战击溃10万日军,这是为什么?
“野心”是个好东西,它能促使人不断往前,不断进步。但是,野心大到超过自己的控制力时,灾难就来了。
二战期间的日本大和民族,就是一个“野心很大”的民族,说好听一点,就是“军国主义思想”很强烈。
在二战期间,日本非常膨胀,先是在中国开战;后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将美国拉入了战争;之后,40万日军南下,分别进攻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然后又侵入英属印度。
不得不说,小日本实力还是有的,多个战区同时开战,这“疯狂劲”连西欧的战争狂魔德国都要甘拜下风。
但是,在进入英属印度后,一战就把日本打残了,日本就此退出印度战场,再也不敢继续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
战争背景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开始了扩张之路。但是,原本准备三个月拿下中国的日本军队失望了,光是“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
之后的中国军团且战且退,持续抗战,在1938年的武汉会战后,中日战争开始进入了持久战,中国军队远比日本预测的顽强。1939年,日本开始进行新的策略,准备“北上”,在诺门罕战役中败给苏联后,放弃了“北上”。
北上不成,日军开始进行“南下”大计,为何要南下?一定要南下吗?是的,日本必须南下,不南下只能退出中国。此时的日本,因为战争,被美英进行了经济封锁,石油等资源无法跟得上,这对战争很有影响。日本和美英谈判,美英只有一个答案:从中国撤军,恢复供给。
对日本来说,这太难了,日本都安置了很多日本人到了东北,而且对中国的战争虽然艰难,但还是在推进。
于是,日本倔强地开始“南下”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先是成功“偷袭珍珠港”,快速获得了西太平洋控制权,然后派40万大军一路南下,先后攻击泰国、菲律宾(美国殖民地)、马来西亚(英国殖民地),香港(英国殖民地)、印度尼西亚(荷兰殖民地)、缅甸(英国殖民地)。大半年内,日本就把东南亚打得七七八八,控制面积达到了好几百万平方公里,这也和美英等国结下很深的仇恨了。
其后一年,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军队在美国联军绝对的实力面前,节节败退,伤亡惨重。
此时的日本骑虎难下,中国战场无法快速取得胜利,处于胶着状态;太平洋战争,又被美国联军痛揍。但,在泰国、缅甸的影响力还是很大。该何去何从?
同一时间,在欧洲战场的德国,在苏联的反击下,在美英等盟军支持下,逐渐丧失了战果,步步后退。
希特勒一看难兄难弟都不好过,于是建议日本出击英属印度,牵制美英联军,争取扭转战机。
日本此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派中将牟田口廉也率领日本第十五军,再配合以第五飞行师团,号称十万人,向印度开拔。
日本军队,在英帕尔战役中被打残牟田口廉也是个很激进的人,他是卢沟桥事变中的重要日本人物,是他率先组织开战,就如同所说“大东亚战争始于我在中国开的第一枪。”
接到任务后,牟田口廉也再次口出狂言“要快速拿下印度”。日本人总以为自己每场战争都能快速胜利,可常常被陷入战争泥潭。
由于日军的供给线较长,日军带了大量的粮食等物资,而且赶了一群动物,马牛羊猪都有。牟田口廉也中将“聪明地”将一些物资驼到了动物身上,这是个“高手”啊!粮食吃了,还可以吃肉。
但是肉没吃几天,战争开始后的“炮声隆隆”,让动物们四散奔逃,慌不择路,早已不知去向。
英帕尔战役,日本太过自负,而英印联军在蒙巴顿指挥下,有进有退。此时的英印联军实力较为强劲,汇集了曾经在缅甸的英军和印度的英军,还有印军,还有中缅边境的中国军队前来助阵,这支队伍不好取胜。
曾经的日本飞行第五队根本无法配合,因为制空权完全被英印联军掌握,不仅如此,还有美国战机帮助运输士兵和食物,时不时对日本的军队来几发炮弹。
起初,日本是取得了一些胜利,后来越来越难。
在进行了几个月的对战后,日军惨败,伤亡达到了65%,足足有六万多人。这些死去的人有些死在了盟军的枪炮下,有很多死于疟疾、痢疾等疾病,也有一些饿死在战争过程中。
1944年7月2日,日本终于放弃了继续战争,就此退出了战场。快到缅甸基地时,还好好进行了调整,让缅甸军民以为打了胜仗呢。
日本将领牟田口廉也的结局日本面对如此残酷的结果,再也不敢攻击英属印度了。回到缅甸后,中美联军继续攻击,日本军队的日子越来越难了。
牟田口廉也因为战争失败被撤职,日本投降后,被美国占领当局逮捕送到了监狱里,后来因战争罪被引渡到了新加坡监狱里。
1948年三月被假释,1966年8月死于东京,死前写了“谢罪书”,后悔不已。
其实,仔细看来,对于试探性的进攻英属印度,日本军方抱的希望本来就不是很大,只是碍于德国希特勒的提议,做的试探性侵略罢了,否则不会仅仅让十五军一个军来执行如此大的任务。
侵略者,不会让人同情,只会遭人记恨。像日本这样的疯狂侵略者,对己残忍,对对手更残忍,这样的侵入者人神共愤,它们要胜利,真是天理难容。
1945年8月6日,8月9日的两颗原子弹,彻底将日本人炸醒了,作恶多端,最终会在劫难逃,这是一个教训,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英国一战击溃10万日军,这是为什么?
追索历史,探寻过去。
【咱们先纠正一下题主的说法,不是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是日本自己要打。】
因为德国和日本虽是盟友,但希特勒并不是盟主。在日本人心中日本天皇才是神一般的存在,哪里轮得到希特勒发号施令。
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做没有进行过军事上的协调配合,他们所有的行动,也是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而展开的。日军攻打印度完全是自己要打,也完全是为自己打。
这一仗,就是1944年3月至7月的因帕尔战役,日军制定的行动代号为“乌”。
单从结局上看,日军可谓损失惨重,这一战,日军近十万士兵最后只剩下一万,狼狈逃回。
日本为何要发起因帕尔战役?
因为在1943年11月底的德黑兰会议上,盟军决定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原则是先欧后亚。
所以反攻缅甸的作战被推迟了,但准备工作依然在进行,盟军不断的修机场道路、囤积物资、集结军队,因帕尔盆地被建成了一个大型补给基地,对缅甸的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为了保住缅甸日军一直在加强军力,到1944年3月驻缅甸日军已经达到32万人,但日军依然觉得兵力不足,毕竟要同时面对北方的中国和西面的英印军队,于是日军制定了代号为“乌”的作战计划。
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辖有第15、第31和第33师团,集中了近10万兵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日本中将牟田口廉也指挥。
牟田口廉也很狂妄,决定先发制人,他命令各部队进行强攻,妄言4月29日裕仁天皇生日之前拿下因帕尔,用以献礼邀功。
他还打算先占领因帕尔这个基地,歼灭英军第14集团军,然后挥军北上各个击破其他几路盟军。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集结9万日军汇同一支由投降英印士兵组成的炮灰雇佣兵,日军第33师团向因帕尔盆地南部发起进攻,企图将英军主力吸引到南面。浩浩荡荡地奔赴因帕尔,还口出狂言:“日本陆军天下无敌。”
3月15日,日军第15师团和第31师团以及印度国民军一个师,渡过钦敦江,向西直至因帕尔及其北面的柯希马,日军初期进展顺利,英军第4军第17师在因帕尔以南被包围,战至3月26日才得以突出重围。
4月6日,北路的日军31师团攻占了柯希马。随后,日军南北对进。在4月18日,日军已经达到离因帕尔只有3英里的地方,将英军第四十的三个师团团包围。然而之后日军再也没能前进一步,英军依靠牢固的防御阵地,强大的火力和充足的补给顽强抵抗。
依赖于良好的交通条件,英军从后方调集了大量的援军,因帕尔守军由最初的三个师到后来的八个师,其中的两个师还是空运过来的。
因帕尔守军还得到了大规模的空中补给。此外,英美空军还对日军目标和后方补给先进行了空中打击。相比之下,日军的状况就很惨了。
而日军因要赶在裕仁天皇生日之前拿下因帕尔,因此出发的时候只带了3周的口粮,战场距离后方非常远,补给非常困难。
并且缺乏制空权,导致后方补给线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前期优势被蚕食殆尽,一种无形的力量将这群侵略者们推向死亡的深渊,日军的噩梦开始了。
6月初的因帕尔步入雨季,日军的补给线几乎完全断了。在这种情况下,日军指挥官牟田口廉也依然在叫嚣着进攻,但实际上他所指挥的三个师团早已消耗殆尽潮湿的气候与肆虐的蚊虫让痢疾与疟疾开始在军中蔓延。
此时的日军部队里不时出现“神秘死亡”事件,很多还没见到英印联军影子、甚至还没有发一枪一弹的日本士兵,突然就纷纷暴毙在丛林之中。31师团两个半月没有得到任何补给,师团长战场抗命,擅自撤离。
然而牟田口廉也无视现实决定孤注一掷,依然下令进攻,想要集结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的主力部队,试图从北方攻入因帕尔。
6月10日,日本军队开始行动,雨季开始了,丛林变成了泥潭,日军和英印第20师在丛林中对峙,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
疲惫不堪的日军于22日冲出丛林,冲向因帕尔郊外,但迎接他们的是由坦克、机枪、迫击炮和带刺铁丝网组成的强大防线。
第33师团的某大队长田中信男知道,此刻队伍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根本无法挺进因帕尔近郊,于是他召集军队,等待上级的决定。
7月2日午夜,经东京总部同意,日本南方司令部派遣部队发出命令,停止一切战争行动,准备撤退。
然而盟军情报部门截获了日军的撤退命令,蒙巴顿立即命令第14英印联军开始全线追击,8月20日,狼狈撤退的日军强行渡过钦敦江,渡口遭到大炮和飞机的轰炸,损失惨重,给日军留下阴影。
在英印联军迅猛的反攻下,日军精锐尽丧,当初的9万多大军仅仅1万余人逃回缅甸,超过7万人成了丛林中的孤魂,而这其中丧命于枪炮之下的不足半数,其余都是被饥饿、劳累和疾病活活折磨致死。
曾有英国老兵回忆当年日军在因帕尔战役中的惨状,大量士兵因为饥饿以野草为食,虚弱无比的日本士兵甚至连枪都举不起来,还有不少士兵死于疟疾和伤害,遍地都是饿死、病死的日军尸体,因为长期的饥饿很多士兵空有一副皮囊的骨架,他们临死前口中还塞着枯草和树皮。
至此,日军制定的代号为“乌”的行动,发生在1944年3月至7月的因帕尔战役,单从结局上看,日军可谓损失惨重。这一战,日军近十万士兵最后只剩下一万,狼狈逃回。
后来西方史学家和日本军史学家都将因帕尔战役称作是日本损失最为惨重的陆战战役,日军发动十数万军队,结果什么也没有捞到,还损失大半人数,就连所有武器和坦克都丢在了印度地区,而此时的第15军也已经没有了再次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能力。
在因帕尔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牟田口廉也被日军大本营撤职,并且备受谩骂,甚至被日本国内称为” 鬼畜牟田”,更被很多人戏称“死在他手上的日本鬼子比死在盟军手里的还多”,由此成就了他一番让人啼笑皆非的“传奇”。自此一战,日军再不敢越境与英印联军作战了。
@明贝勒 原创首发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讨论,踊跃留言!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英国一战击溃10万日军,这是为什么?
答:“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提这样的问题,智商让人有点着急。
“不敢”,就是害怕呗。
为啥“为啥打一仗就害怕了?”
因为被打得太惨、太痛,无力还手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心理阴影面积巨大,一想起来就会做噩梦。
那么,日军这一仗,被打得有多痛多惨呢?
这样子说吧,日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并且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从此走上了失败的末日。
日本军方总结:“缅甸战局以悲剧性的英帕尔战役为转折,走向全盘崩溃的命运。”
这之后,缅甸日军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缅甸战局的主动权完全转入盟军手中,不仅完全解除了印度被攻击的威胁,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大陆战争局势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那么,日军为什么被打得这么痛这么惨呢?
我来简单掰扯掰扯。
首先,日本攻打印度时,他们的对手并不是印度人,而是英国人。
我们应该知道,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
而因1942年8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各地引起的冲突,已使英印统治者大失印度人的民心,当日本向印度进军时,英印部队中的印度士兵已超过4.2万多人跑过来帮助日本人打英国人。
日本人为什么要进攻印度呢?
的确是“希特勒点名”要求的。
原因是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后,轴心国已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希特勒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逮的情况下,要求日军在印度发动场攻势,打乱盟军部署,获得重新扭转战局机会。
而日本方面为分散南方美军的进攻,占领印度,摧毁英国最重要的海外基地,实现日德会师, 即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日军担任指挥的是人称“小东条”的牟田口廉也中将。
此人是个战争狂。
“七七事变”时,他担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于7月7日当天下达了向中国守军开火的命令,是挑起“七七事变”冲突的直接罪魁。8日凌晨遭到中国方面拒绝日军入宛平城搜查时,他在卢沟桥打响了第一炮,亲手点燃了战火。
就因为这个,天皇裕仁亲授其金鹰三级勋章,晋升为少将。不久,又晋升为中将,编入南方军,参加太平洋作战。
牟田口廉也虽然好战,脑子却不灵光。
我们看他的少将、中将军衔得来的缘由,就知这里面的含金量是要打折扣的。
牟田口廉也的好战除了反映在打响卢沟桥第一炮的行动上之外,更多表现在他的口头上。
我们来看看他发布过的高论。
英帕尔战役发起之前,仰天吹嘘说:“说起大东亚战争,那是我的责任。在卢沟桥下令开第一枪的是我,因此,我必须设法尽早解决这场战争。”
当小畑参谋长以后勤补给不足理由,反对发动此次作战。
牟田口廉也冷笑说:“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真是笑话!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
应该说,牟田口廉也对后勤补给不够重视,也是日本的国情和日军的凶残所给养成的。
日本属于岛国,国内资源远不足以支撑发动这样横跨几国的大规模作战,他们主要依靠的,就是以战养战,在“从敌人那里夺取”。
而日本士兵凶残勇猛,一直以来,也的确达到了这一目标。
但这一次却是例外。
因为他们遇上的对手是英军第14集团军指挥官威廉•约瑟夫•斯利姆中将。
斯利姆作战经验丰富,胆大心细,善于捕捉敌人的弱点。
在这场战役中,他抓住了日军补给线不足的弱点,牢牢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把日军耗垮、耗死。
所以,当日军粮尽弹绝、饥饿交加之时,相内祯助大佐回想起出战前牟田口说过的话——“关于此次作战,我们已经详细地讨论过各个细节,并全部解决了。因此,成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不由得怨气冲天,怼天怼地怼牟田口,说:“军司令官阁下讨论的细节里,似乎没有把敌人的抵抗计算在内。”
实际上,在渡钦顿江之前,第31师团佐藤师团长看着只带三天口粮的士兵,就预感到失败,心中既恼怒又悲哀,对士兵“慷慨训示”说:“诸位,今夜我们要开始横渡钦顿江了。在此之前,我有话要对大家说明白,请好好听着!只要不发生奇迹,诸位的性命将会在即将发起的此次作战中丧失。但是,不是倒在枪弹之下,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将会饿死在阿拉干山里。请做好心理准备!”
可笑的是,坐镇后方的牟田口在收到前线日军部队的要求补充粮食的电报后,他的回复竟然是:“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
当听说佐藤师团长因为补给跟不上,已经离军脱逃后,他召集了司令部全体人员进行训话:“诸位,佐藤师团长违背军令,擅自抛弃了科希马战线。因为没有食物无法战斗,就擅自撤退。这样的人还能称之为‘皇军’么?‘皇军’即便没有了食物,也必须继续战斗的。没有武器弹药和食物就不能打仗?这决不能成为正当的理由!……没有子弹的话,不是还有刺刀么?没有刺刀的话,还有拳头呢。没有拳头的话,可以用脚踢的。就算这些都没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么?……不要忘记日本男子应该有的大和魂!日本是神州,神灵必定会保佑我们的……”
而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一带打美军、打英军,打得得心应手。其中的英军,丢了香港、丢了新加坡、丢了缅甸……
所以,牟田口廉也认为英军丢掉印度是理所当然的事,开战前宣称:“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他甚至大放厥词,不给自己留后路,称:“如果此次英帕尔作战不成功,无法晋升为陆军大将,我决不会返回日本的。”
牟田口廉也这边卖牙花卖得口爽,前线的日军却苦不堪言。
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回忆说:“我旅置身于那些随带着大量伤病员撤退的日军部队及其最近的目的地——乌克鲁尔之间。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
最终,日军因为饥荒和疾病,仓皇后退,被英军撵着屁股打,尸横遍野,溃不成军。
英军士兵这样描述自己目睹到战败者的情景:“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牟田口为自己回国找借口,说:“我不认为英帕尔作战是一次失败的战役。正是因为攻打了英帕尔,才使得敌人没有夺取整个缅甸。如果当时没有攻打印帕尔的话,缅甸战区现在可不得了呢。”
人怎么无耻到这种地步呢?
直到晚年,牟田口的心智才趋于成熟,认识到自己当年的幼稚,写下了谢罪书。
但不管如何,日军视之如瘟神,称其为“鬼畜牟田口”。
而作为战胜方将军的斯利姆,于1945年晋升上将,1948年接替蒙哥马利元帅成为帝国总参谋长。
英帕尔战役,应该是英军史上最伟大的战役。
只不过,在英美两巨头相爱相杀的明争暗斗下,美国人希望能打破英国的国际殖民体系,竭力这场意义重大的胜利低调处理,以至于在世界战史上名气不扬。
但是,近年来,英国国立军人博物馆曾展开过一项民众调查,根据战役产生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影响,以及双方的投入的军力和战略战术等指标,评选英国影响力最大的战役,得票最多的,就是“英帕尔-科希马战役”(Imphal-Kohima Battle)。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英国一战击溃10万日军,这是为什么?
日本和印度打的这场战争,名字叫做英帕尔战役。这场战争被评选为英国影响力最大、得票最多的战役。
这场日本和印度打的唯一一场战争,开始的很草率,结束的也很鲁莽。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日军10万大军,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主要是被打得太痛太惨了。
战役基本信息- 名称:英帕尔战役
- 地点:英帕尔
- 时间:1944年3月至7月
- 结果:日军战败
- 交战各方:日本,第15军(牟田口廉也),英国,第14集团军(蒙巴顿)
- 各方兵力:盟军150000人,日军 92000人
- 伤亡情况:英(1.6万)、印军 4万人伤亡,日军 6.5万 人伤亡
- 主要指挥官:牟田口廉也、蒙巴顿
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当时轴心国已经失去了主动地位。日本深陷于太平洋战场与中国战场,德国在欧洲战场也不好过。
于是希特勒希望日本可以在亚洲重新开辟一处战场,牵扯住盟国在亚洲的势力。当时德国和日本的算盘打得非常好,德国希望日本能够打穿印度,最后和他们在欧洲汇合。
日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整个日军从此走上失败的末日。
日本军方后来总结:“缅甸战局以悲剧性的英帕尔战役为转折,走向全盘崩溃的命运。”
战役的影响这之后,缅甸日军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缅甸战局的主动权完全转入盟军手中,不仅完全解除了印度被攻击的威胁,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大陆战争局势,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走心写好每一个问答,让提问者满意而归。认真做好历史知识传播者,让读史成为乐趣。一个做事认真的历史号,如果您看完本篇后对您有帮助或者喜欢,可以点击红色+号关注“煮酒品历史”,我会每天为您更新分享更多的历史知识、故事、干货和问答,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都可在下方评论和我互动,感谢大家阅读。
日军被打得这么痛这么惨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日本攻打印度时,他们的对手并不是印度人,而是英国人。
我们应该知道,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
甚至,因1942年8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各地引起的冲突,已使英印统治者大失印度人的民心,当日本向印度进军时,英印部队中的印度士兵已超过4.2万多人跑过来帮助日本人打英国人。
日本人为什么要进攻印度呢?
因为,这是“希特勒点名”要求的。
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后,轴心国已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希特勒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逮的情况下,要求日军在印度发动场攻势,打乱盟军部署,获得重新扭转战局机会。
而日本方面为分散南方美军的进攻,摧毁英国最重要的海外基地,实现日德会师,就想占领印度,即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日军担任指挥的是人称“小东条”的牟田口廉也中将。
战争狂——“小东条”的牟田口廉也。“七七事变”时,他担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于7月7日当天下达了向中国守军开火的命令,是挑起“七七事变”冲突的直接罪魁。8日凌晨,在遭到中国方面拒绝日军入宛平城搜查时,他在卢沟桥打响了第一炮,亲手点燃了战火。
就因为这个,天皇裕仁亲授其金鹰三级勋章,晋升为少将。不久,又晋升为中将,编入南方军,参加太平洋作战。
牟田口廉也(日语:牟田口廉也1888年10月7日-1966年8月2日),日本军官、二战时期日本陆军中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2期毕业,日本陆军大学第29期毕业。牟田口廉也曾参与过西伯利亚干涉,后任日本驻法国武官。“七七事变”时,牟田口廉也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军衔为大佐。7月7日当天,由于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未在北京,
牟田口廉也虽然好战,脑子却不灵光。我们看他的少将、中将军衔得来的缘由,就知这里面的含金量是要打折扣的。
牟田口廉也的好战除了反映在打响卢沟桥第一炮的行动上之外,更多表现在他的口头上。
战争狂发布过的高论英帕尔战役发起之前,他仰天吹嘘说:“说起大东亚战争,那是我的责任。在卢沟桥下令开第一枪的是我,因此,我必须设法尽早解决这场战争。”
当时,小畑参谋长以后勤补给不足理由,反对发动此次作战。
牟田口廉也冷笑说:“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真是笑话!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
应该说,牟田口廉也对后勤补给不够重视,也是日本的国情和日军的凶残勇猛所给整成的。
日本属于岛国,国内资源远不足以支撑发动这样横跨几国的大规模作战,他们主要依靠的,就是以战养战,在“从敌人那里夺取”。
而日本士兵凶残勇猛,一直以来,也都达到了这一目标。
但这一次却是例外。
实力强劲的对手——威廉•约瑟夫•斯利姆因为他们遇上的对手是英军第14集团军指挥官威廉•约瑟夫•斯利姆中将。
斯利姆作战经验丰富,胆大心细,善于捕捉敌人的弱点。
威廉·约瑟夫·斯利姆(William Joseph Slim,1891---1970),1945年6月,斯利姆升迁东南亚战区盟军地面部队(即第11集团军群)司令。1946年,斯利姆回到英国担任帝国国防学院院长。1948年,斯利姆被召回服现役,出任帝国总参谋长。1953年,斯利姆被封为子爵并奉女王之命出任澳大利亚总督至1960年。1956年,斯利姆出版回忆录《转败为此》。1970年12月14日,在伦敦逝世。
在这场战役中,他抓住了日军补给线不足的弱点,牢牢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把日军耗垮、耗死。
所以,当日军粮尽弹绝、饥饿交加之时,相内祯助大佐回想起出战前牟田口说过的话——“关于此次作战,我们已经详细地讨论过各个细节,并全部解决了。
因此,成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不由得怨气冲天,怼天怼地怼牟田口,说:“军司令官阁下讨论的细节里,似乎没有把敌人的抵抗计算在内。”
实际上,在渡钦顿江之前,第31师团佐藤师团长看着只带三天口粮的士兵,就预感到失败,心中既恼怒又悲哀,对士兵“慷慨训示”说:“诸位,今夜我们要开始横渡钦顿江了。
在此之前,我有话要对大家说明白,请好好听着!只要不发生奇迹,诸位的性命将会在即将发起的此次作战中丧失。但是,不是倒在枪弹之下,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将会饿死在阿拉干山里。请做好心理准备!”
可笑的是,坐镇后方的牟田口在收到,前线日军部队的要求补充粮食的电报后,他的回复竟然是:“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
当听说佐藤师团长因为补给跟不上,已经离军脱逃后,他召集了司令部全体人员进行训话:“诸位,佐藤师团长违背军令,擅自抛弃了科希马战线。因为没有食物无法战斗,就擅自撤退。这样的人还能称之为‘皇军’么?
‘皇军’即便没有了食物,也必须继续战斗的。没有武器弹药和食物就不能打仗?这决不能成为正当的理由!……没有子弹的话,不是还有刺刀么?没有刺刀的话,还有拳头呢。
没有拳头的话,可以用脚踢的。就算这些都没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么?……不要忘记日本男子应该有的大和魂!日本是神州,神灵必定会保佑我们的……”
而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一带打美军、打英军,打得得心应手。其中的英军,丢了香港、丢了新加坡、丢了缅甸……
所以,牟田口廉也认为英军丢掉印度是理所当然的事,开战前宣称:“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他甚至大放厥词,不给自己留后路,称:“如果此次英帕尔作战不成功,无法晋升为陆军大将,我决不会返回日本的。”
战略决策的失误,导致日军作战苦不堪言牟田口廉也这边卖牙花卖得口爽,前线的日军却苦不堪言。
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回忆说:“我旅置身于那些随带着大量伤病员撤退的日军部队及其最近的目的地——乌克鲁尔之间。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
最终,日军因为饥荒和疾病,仓皇后退,被英军撵着屁股打,尸横遍野,溃不成军。
英军士兵这样描述自己目睹到战败者的情景:“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牟田口为自己回国找借口,说:“我不认为英帕尔作战是一次失败的战役。正是因为攻打了英帕尔,才使得敌人没有夺取整个缅甸。如果当时没有攻打印帕尔的话,缅甸战区现在可不得了呢。”
当时英国人抗击日本,仍然感觉不托底,要求重庆政府给反攻缅北的驻印军增加兵力以牵制日军,于是三个师的国军空运而来,催生了新一军和新六军的分拆。
这还不算,美英又同时给重庆施加压力,要求驻在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卫立煌所部立即开始反攻滇西,进一步分散缅甸日军的兵力,本来不太情愿的重庆方面只得同意。
于是20万中国远征军开始强渡怒江。正是在两支中国军队的苦战下,日寇缅甸方面军已经无力再给第15军增加援兵,牟田口廉也的部队形成了孤军,一支没有任何辎重补给的孤军。
1944年7月3日,日军大本营下令放弃乌号作战,就算没有命令,前线日军也没法打了,缅甸日军已再无组织进攻之力量,它面对着美英军、中美联军(驻印军)、中国远征军的三路大反攻,已经处于自身难保的境地,当然不可能对印度构成什么威胁。
日本军官牟田口的无耻之罪直到晚年,牟田口的心智才趋于成熟,认识到自己当年的幼稚,写下了谢罪书。
但不管如何,日军视之如瘟神,称其为“鬼畜牟田口”。
而作为战胜方将军的斯利姆,于1945年晋升上将,1948年接替蒙哥马利元帅成为帝国总参谋长。
英帕尔战役,应该是英军史上最伟大的战役。只不过,在英美两巨头相爱相杀的明争暗斗下,美国人希望能打破英国的国际殖民体系,竭力这场意义重大的胜利低调处理,以至于在世界战史上名气不扬。
历史上的影响:英帕尔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西方和日本的军史学家评价这是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日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并且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英帕尔会战后,作为日军驻缅方面军主力部队的15军,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了。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了总进攻的战略阶段。日军走上了失败的末日。
参考资料:《英国通史》、《二战全史》等;
关注我,@煮酒品历史,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大家谈古论今,以古鉴今,提升硬核实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英国一战击溃10万日军,这是为什么?
日本和印度打的这场战争,名字叫做英帕尔战役。战争开始的很草率,结束的也很鲁莽。最后以日本战败告终,这也是和印度打的唯一一次战争。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43年,当时轴心国已经失去了主动地位。日本深陷于太平洋战场与中国战场,德国在欧洲战场也不好过。
于是希特勒希望日本可以在亚洲重新开辟一处战场,牵扯住盟国在亚洲的势力。当时德国和日本的算盘打得非常好,德国希望日本能够打穿印度,最后和他们在欧洲汇合。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日本大本营在1944年召开了代号为乌的作战计划。日本方面以牟田口廉作为指挥官,组建起了缅甸军十五军,包括了第十五,第三十一,第三十三三个师团。
当时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日本虽说是和印度打,实际上还是和英国对撞。英国方面的指挥官斯利姆,指挥了第四,第十五,第三十三军。
日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到达了印度和缅甸的交界地——英帕尔地区。日军率领了超过10万人的部队,似乎要势必拿下这场战役。为了解决口粮问题,他们的后勤部队还赶了大批的牛羊。
英帕尔战役的序幕战役发生在钦敦江畔,当时日本的指挥官牟田口廉,看着奔腾的江面上说道:日本陆军天下无敌,印度战场即将会插上我们日本人的旗帜。当盟军司令官蒙巴顿得知日本即将渡过钦敦江的时候,大胆的决定把驻扎在钦敦江附近的部队收回,把日本人放在距离英帕尔比较近的位置。为何会有这个决定?后面显示这个决定非常正确。
日本人虽然轻而易举的渡过了钦敦江,但是和英国盟军开打的时候,却发现了问题重重。战场被控制在了英帕尔和钦敦江之间,前面是英国超强的火力覆盖,后面就是宽阔的江面,让他们被迫退无可退。
与此同时钦敦江即将迎来雨季,原先一些干枯的河床逐渐变得汹涌。当时的情况要求日本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很有可能面临的将是就算战败之后,也很难退回去。
在战争刚开始没多久之后,其实日本人还是占据优势地位。当时英国司令官蒙巴顿将军紧急求助美国支援,美国借给了蒙巴顿45架达科他运输机,这也是驼峰航线的主力运输机。
靠着这些运输机的机动性,非常容易的支援到各个战场。因此从刚开始的弱势地位,到后来慢慢的扭转了局势。当然日本的败退不仅仅是因为英国得到了支援,关键是日本的后勤出了问题。
之前也有说到,日本为了获得新鲜的食物,他们可是赶着一大群牛羊上的战场。但是当时从缅甸穿越印度的过程当中,有一片非常大的原始森林。因此造成大量的战士患病,牛羊的死亡更是严重。刚开始的时候口粮还能保证每次6两,后来越吃越少,到最后甚至是一两都不到。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去打仗?因此虽然日本前期势如破竹,但是到了后期后劲不足。
因此战争被拖得越来越长,最后不得不进入了雨季。然而就在雨季来临之后,日本部队超过3万多人感染上了疟疾,霍乱等疾病。再加上药物供应不足,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人死亡。
饥饿与疾病的缠绕,也是大规模作战当中最害怕的两种情况。迫使日本指挥官牟田口廉开始考虑撤退的问题,但是打进来可能好打,想出去就有点困难了。
日本整个撤退混乱无比,因为饥饿和疾病威胁着部队的安全,让所有的士兵都无心打仗。另外一边英国穷追猛打,一路上到处都是日军的尸体。由于得不到吃的,很多人死的时候,嘴里面含的都是野草。
比较搞笑的是,日本好不容易退回到了缅甸地区,为了不让缅甸人看出来们打了败仗。他们特意在钦敦江休整了一段时间,昂首挺胸的从缅甸穿过,似乎他们是打了胜仗归来。这里要再补充一点日本指挥官牟田口,是他打响了卢沟桥战役的第一枪,也是挑起七七事变的罪魁祸首。然而经过这场失败的英帕尔战役之后,牟田口廉被撤了职。晚年居住在东京,据说还写过谢罪书。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英国一战击溃10万日军,这是为什么?
中国有句古话叫“贪心不足蛇吞象”,说的是人不能贪得无厌,如果你的欲望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就会承受不了,反倒害了自己,日本军国主义就是如此。
当年日军占领了东北,还想着华北。得到了华北还想着全中国,还想着控制香港,控制整个东南亚;日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终于把自己的小命搭了进去。
要说日军疯狂也真是有点疯狂的能力,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接着马不停蹄就挥师南下,分别占领了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缅甸。日军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停不下进攻的脚步,然后又兵发英属印度。
谁曾想不可一世的日本军队,一进印度就栽了。灰溜溜退出印度战场,再也不敢对印度有非分之想了。
日军在印度是怎么栽的呢?
回光返照1935年日本占领华北部分地区,野心膨胀。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试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但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陷入了战争泥潭。
1939年,日本开始进行新的策略,准备北上,在诺门罕战役中败给苏联后,彻底打消了北进的念头。
北进不成,日军开始进行南下大计。
为何要南下?因为此时的日本,因为战争,被美英进行了资源封锁。日本是个资源缺乏的国家,经不起战争的消耗,必须要寻求新的战略资源,不然就要战争机器就要停转。
于是,日本狗急跳墙开始南进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先是成功“偷袭珍珠港”,控制西太平洋,随即占领东南亚。
但是仅仅一两年后,由于日军偷袭珍珠港引火烧身,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国吊打;中国战场又深陷泥潭,日本能控制的只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和缅甸了,可见,日本军国主义已经穷途末路,死到临头;最后的疯狂不过是回光返照了。
狂妄冒进此时此刻,希特勒的日子也不好过。在盟军的支持下,苏联开始反击,德国纳粹在欧洲战场上节节败退。希特勒黔驴技穷,就建议日本在印度开辟战场,牵制英国,减缓德国在欧洲的军事压力,想来个围魏救赵。
于是日本方面派中将牟田口廉也率领日本第十五军,配合以第五飞行师团,共十万余人,向印度城市英帕尔进军。牟田口廉是个自负的军人,也是个狂妄的指挥官。
他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元凶,又在1941年的新加坡战役中以五万兵力战胜了英军十万兵力,更加不可一世。在他眼里,英国军队如此窝囊,印度军队更是一群草包不堪一击。自古骄兵必败,牟田口廉在此次战役的失败命运似乎在开战前就注定了。
一败涂地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
自英军兵败缅甸撤退至此后,英国人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迪马布尔是当时盟军的重要补济站,一旦日寇攻下英帕尔,那么就可以直接威胁迪马布尔补济基地。
1944年3月8日,日军第15军中将牟田口廉也率领第15军的3个师团共约10万人的兵力,渡过了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向盟军发起主动进攻。
日寇第5飞行师向该次战役提供空中支援,3月中旬日军对英印联军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3月28日,日本军队将第20个英印师赶到英帕尔西南仅10英里处,封锁了印巴南部通道。
日军第15师轻装前进,迅速占领英帕尔东北的乌鲁克,并于4月8日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之间的秘宣,为了进一步占领英帕尔,牟田口廉还从第53师派出两个步兵旅增援,亲自来到第33师指挥。
面对日军两个师的围攻,英印第4军孤军作战,形势危急,他们向美国求助,借到了45架C-47运输机,当运输机载着英国和印度第15集团军第5师抵达印巴时,日军离机场只有9英里。
英帕尔防御区是一个直径20-30英里的碗状区域,周围环绕着山脉和森林。
4月9日,保卫北方的英印第5师在第一波攻击中遭到损伤,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日军集中坦克和重炮继续轰击。
5月底以来,该地区进入雨季,地面泥泞不堪,日军补给困难,只能挖野菜、猎野兽充饥。祸不单行,由于雨季到来,日军士兵有3万多人染上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伤寒蔓延得十分猖獗。而日军对此准备不足,缺医少药,致使瘟疫蔓延。
加上日军之后在科希马战败,补给线又被英国空军截断;得不到补给的日军失去了战斗力。日军指挥官佐藤不顾上级的指示,最后率第31师团主力,带着1500名伤病员向乌克鲁撤退。
佐藤撤退后,牟田口廉决定孤注一掷,想要集结第33师和第15师的主力部队,试图从北方攻入英帕尔。
6月10日,日本军队开始行动,雨季开始了,丛林变成了泥潭,日军和英印第20师在丛林中对峙,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
疲惫不堪的日军于22日冲出丛林,冲向英帕尔郊外,但迎接他们的是由坦克、机枪、迫击炮和带刺铁丝网组成的强大防线。
第33师的队长田中信男知道,他的队伍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根本无法挺近英帕尔近郊。于是他召集军队,等待上级的决定。
7月2日午夜,经东京总部同意,日本南方司令部派遣部队发出命令,停止一切战争行动,准备撤退。
然而盟军情报部门截获了日军撤退的情报,蒙巴顿下令对撤退的日军穷追猛打。日军所谓的"退却作战",实际上是一场真正的大溃败。当英军沿着铁定公路向钦敦江追击推进时,他们见到了战败者的全部情景:"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这场战役,日军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惨败,10多万军队苦战4个月除了丢下6万多具尸体,一无所获。从此日军再也不敢打印度的主意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