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里谁的官职最大?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朝韩愈、柳宗元和北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八位著名散文家的合称。关于这八个人,很多人的常规印象都是文采飞扬的文学家,或者是闲情逸致,抚琴饮酒的艺术家。但其实,这八人的真正身份都是忧国忧民,位高权重,勾心斗角的政治家。

那么,这八位政治家的官职如何,谁的官职最大呢?下面就来说说这个话题。(以下按出生年龄排序)

首先是韩愈,他的辈分最大,同时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但是,他的官职不是八大家中最高的。韩愈官至礼部侍郎,死后被追赠礼部尚书,并从祀孔庙。翻译过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生前官至外交部副部长加教育部副部长,死后追赠部长职位。

然后是柳宗元,他官至礼部员外郎,经过一系列革新失败,最终被贬至柳州刺史。翻译过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外交部教育部副司长,政治派系斗争失败后,被贬到地方当地级市的市长。

接着是欧阳修,他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辈分最大的。他为官四十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退休时得到太子少师(东宫三孤,荣誉头衔第三等)的头衔,死后追赠太尉、太师头衔(三公,荣誉头衔第一等第一位)、楚国公,总之就是,欧阳修是很大的干部。翻译过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欧阳修最终官至军委副主席,退休后官至极品。

第四个是苏洵,他是苏轼、苏辙的父亲,但是他的官职较小,仅任秘书省校书郎,但其时论文章朝野皆拜读。翻译过来,就是苏洵靠写针砭时弊的论文,最终当上了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一职。

第五个是曾巩,他的名气相对来说最小,曾经担任过太平州司法参军,后外放越州通判,再后来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翻译过来说就是,曾巩担任过地级市检察长,后被贬为副市长,最后因史学才能被皇帝委任为负责掌修国史,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的秘书官。

第六个是王安石,他是最厉害的一位。王安石官拜宰相,封荆国公,深得宋神宗的器重,是实实在在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的大干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务院总理,国家改革办主任。另外还有一点,王安石死后,被宋徽宗追封为舒王,这是唐宋八大家中绝无仅有的一例。

第七个是苏轼,他的名气最大,但是一生仕途坎坷,辗转各地任知州,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二品),知礼部贡举。翻译过来就是苏轼早年受排挤,辗转各地级市任市长,派系斗争胜利后,任国家主席的私人秘书,中央办公厅主任。

第八个是苏辙,他是苏轼的弟弟,苏洵的小儿子。他官至尚书右丞,相当于现在的代理国务院副总理。

由此可知,生前担任官职、官品、爵位最高的都是王安石(宰相、从一品、公爵),死后被赠官爵最高的也是他(一字王),但他的王爵很快被剥夺(宋钦宗取消)。因此若是以盖棺论定的时头衔,最高的并不是王安石(公爵加太傅),而是欧阳修(公爵加太师)。但是论实权大小,王安石排第一。毕竟他改革的那几年,除了宋神宗,就属他说话最有分量。

生前担任官职最低的是苏洵,先后担任过的几个实际职位都不高,都是从九品,也即宋代前中期九品十八级官品中最低的一品,再低就流外了。并且他能列入唐宋八大家,有一点沾儿子苏轼光的嫌疑。明朝将他和苏洵列入八大家之列,主要还是为了抬高苏轼一门的地位。

说到这里额外插几句。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的科举考试中,有三位唐宋八大家都是在这一年金榜题名,踏上仕途。上榜的三人分别是:苏轼、苏辙兄弟和曾巩。并且同为八大家的欧阳修是主考,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洵也跟过去凑了热闹。也就是说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宋朝人,除了王安石外,其余五个都直接或间接的参加了这一年的科举考试。

不过,苏轼、苏辙、曾巩三位大文豪的名次都不理想。那一年的三甲是: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其中状元章衡的名气最大,榜眼窦卞一般般,探花罗恺几乎是默默无闻。跟二苏一曾完全没法比。

此外,曾巩的弟弟曾布与哥哥曾巩同年高中进士,成为当年继苏氏兄弟后,第二对儿上榜的兄弟;理学大家程颐和程颢兄弟也是这一年上榜。如果加上张载、王韶、章惇、郑雍、梁焘等人。这一年的科举,可谓是星光灿烂,仅宰辅一级就出了九位。其中,章淳在科举之后就显示出了他脾气很大的性格特点。那一年科举,章淳因为科举名次不如其族侄章衡(状元),耻于在章衡之下,便拒不受敕,扔掉敕诰回了老家。

备注:张载的名气不大,但是他有句人生格言名气非常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章淳则是以改革派身份和反对宋徽宗继位而闻名。章淳曾经评价宋徽宗“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也是个巨牛,很有傲气的人。

那一年的科举之后,这些文豪都走上了自己的政坛之路。有的人参加了改革派,有的人则是保守立场,这些大文豪在政治斗争中打的是一脸狗血。

后来,苏轼想把高俅送给与自己同榜高中进士的曾布(曾巩的弟弟),而曾布属于王安石的变法派,与苏轼有政治矛盾,就拒绝了苏轼的美意,于是,苏轼就把高俅送给了宋英宗的驸马、北宋著名画家王诜。后来又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诜派高俅给端王赵佶送篦子刀,高俅凭借超一流的球技,征服了当时还是端王的宋徽宗,并被留在身边。再后来端王身登大宝,变成了皇帝,高俅在宋徽宗的刻意提拔下,飞黄腾达,成为禁军太尉。

假如当时曾布接受了高俅,北宋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唐宋八大家里谁的官职最大?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个称谓起源于明朝,很快就流传开来。这八个人分别是:唐朝的韩愈和柳宗元和宋朝的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和苏澈。他们都是文坛上的耀眼明星,但同时他们也都是官场中人。官场沉浮远比文坛起落要复杂得多,残酷得多。

这里按照出生的时间顺序来说一说唐宋八大家的官职:

第一位出场的就是韩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出生于768年,他童年生活是很悲惨的,三岁丧父后随兄长生活,十岁的时候又兄长去世,他只得跟着寡嫂生活,后来19岁投奔族兄想寻找入仕的机会,结果第二年族兄又去世。他科举考到第四次才中进士第,后来的三次博学宏词科考试均以失败告终。三十岁之后才开始进入官场,主要是在唐宪宗时期为官,曾数次遭贬,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唐宪宗时期的主题就是削藩,而韩愈曾奉命写过《平淮西碑》。他生前最大的官职就是六部侍郎,其中去世前的职位是吏部侍郎(正四品上),去世后被追封为礼部尚书(正三品)。

第二位就是柳宗元,柳宗元比韩愈小五岁,他出生于河东,也算是世家大族。他前半生要比韩愈幸福的多,参加科举考试则进士及第,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也中榜,二十来岁就已经入仕。但是他的后半生却并不好,他希望朝廷进行改革,因此与当时的主张改革的王叔文走得很近,在唐顺宗继位后,曾有过一个短暂的永贞革新,即在唐顺宗的支持下由“二王刘柳”所发动的。只是很不幸的,改革并不长久,唐顺宗本人在皇位上也不过待了七个月就被赶下台。改革进行中的时候,柳宗元的官职是礼部员外郎(从六品上),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高官职。改革失败后,一路被贬,再也没有起来过。

第三位就是欧阳修,欧阳修出生于1007年,前两次科举考试均告失败,第三次连中三元,但在殿试中仅为二甲进士及第,自此进入仕途。欧阳修的仕途也并非平坦大道,他一生侍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也曾三次遭贬。主持编纂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在宋英宗时期官职做到最大,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后以从二品的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家,第二年去世。他去世之后的影响仍旧是比较大的,数次被追封,赠太尉、太师,又追封为国公。

第四位是苏洵,苏洵比欧阳修小两岁,25岁之前不知读书为何物,更像是一位游侠,到处游历,到了27岁才真正静下心来读书,也曾科举,但并不顺利。他48岁的时候带着两子(苏轼和苏辙)到京城经由欧阳修的推荐,文章被官员传阅,大受好评。不过苏洵为官的时候已经很老了,直到53岁才有了官职,从秘书省试校书郎做到了秘书省校书郎,在58岁的时候去世。

苏洵的两个儿子因为从小就跟着苏洵刻苦读书,长大后两人在同一年高中,一时传为美谈。苏轼的官场浮沉应该算是最跌宕起伏的,数次遭贬,最常做的就是各地的知州,每次回到朝廷不久之后,就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遭贬或者自请外调。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乌台诗案”,牵连甚广,也是苏轼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但是这并没有让他学会融于朝廷。他的真性情注定是不容于朝廷的,做的最大的官职就是宋哲宗时期的翰林学士(正三品)、知制诰。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忠”。

与苏轼相比,苏辙的经历要好一些,在最开始两人的经历基本是相同的,到后来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都被贬之后,开始出现不同。最高的官职是正二品的门下侍郎,即宰相职。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师,封国公。

再一位就是曾巩,正好比苏洵小了十岁。曾巩应该是八人中名气最小的了,一生的经历也并不是特别的传奇。41岁开始做官,多为地方的知州,最高官职是正四品的中书舍人。

最后一位是王安石,王安石比曾巩小两岁。王安石在官场上的名气大于他在文坛上的名气,他主持的王安石变法是非常著名的。他22岁就进入官场,且政绩不错,在宋仁宗时期,王安石就曾上书变法,只是并没有得到宋仁宗的支持,一直到了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才真正开始。他出任参知政事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曾罢相一次,但不久再次拜相,出任尚书左仆射和门下侍郎。并获封舒国公。宋神宗去世后,王安石变法被彻底废除,而紧接着王安石也病逝,获赠太傅,曾一度被被追封为舒王,配享孔庙,后来又废黜爵位,从祀庙廷。由此可见,王安石在后世的地位是比较争议的。

从上面可以看出,八人中,在生前出任宰相职的由三位:欧阳修、苏辙和王安石。其中王安石的权力是最大的,为相时间最长,应该是八人中官职最高的。再看去世后的情况:欧阳修、苏轼、苏辙和王安石都被追赠为正一品的太师或者太傅。其中王安石一度被追封为舒王,但旋即被废黜,而欧阳修和苏辙都被追封为国公。就去世后的影响来说,欧阳修的影响是胜过王安石的。

唐宋八大家里谁的官职最大?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鼓吹下,古人认为:读书与做官成正向关联,书读得越好就代表能力越强,文章写得越漂亮就应该官职越高。

事实上,终生不得志的学霸也屡见不鲜,比如唐宋八大家大多都属于这种情况。这八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有人当了一辈子芝麻官,有人连“官”的门都没摸着。那么,这八位文学泰斗谁的官职最高?谁的履历最坎坷?又是谁一辈子都当上官呢?

01.韩愈:烧佛骨斗藩镇的副部级干部

韩愈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先驱者,这个身份决定了他是唐宋八大家魁首的地位。

韩愈出身贫寒,他自幼失怙,由寡嫂抚养长大,所以嫂子去世后为其守丧五个月。

韩愈文章写得虽然好,可科考之路并不顺,是个典型的“考场昏”。他参加了四次进士科考试才获得“进士第”,又参加了四次吏部的考试才通过“铨选”。

49岁前的韩愈就像个钟摆,始终在低位晃荡,直到参加了平淮西之乱后,才因战功跃升为刑部侍郎(副部长)。

眼看就要修成正果了,韩愈却因为一份奏疏让自己再次跌落云端,他向唐宪宗进言:佛骨那玩意骗人、害人,请烧了它!唐宪宗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当时正忙着迎奉骨舍利,你这么做岂不是冲他脸上吐口水吗?

于是韩愈被扔进监狱等着被砍头。后来经过宰相裴度等人的求情,才死罪饶过,被一脚踢到了地方任刺史。

几年后,韩愈再次被提拔为副部长,并获得了一份“美差”——宣抚成德节度使。当时成德兵马使王庭凑杀害了节度使天弘正,夺过了兵权,并给朝廷上了一份挑衅性的奏疏:请任命我为节度使。

这趟差不好出,兵哥哥们纷纷拿圣旨当草纸,三句话不对路子就造反。所以,韩愈此去其实是被人阴了一把。就在大家以为他必死无疑时,韩愈却凭借个人智慧和胆气,把王庭凑耍成了乖宝宝,顺利完成任务并安然回朝。

韩愈56岁病逝,死后被提了半级,从副部级升为部级的礼部尚书,追封昌黎伯,加谥号“文”,从祀孔庙。

02.柳宗元:昙花一现的五品幕僚

柳宗元比韩愈小五岁,二人还是好友。跟韩愈的“考场昏”不同,柳宗元进士科,吏部铨选都是一次性通过,并很快得到了贵人的赏识。

这个人叫王叔文,是唐顺宗当太子时的侍读。早年唐顺宗遭到父亲的猜忌,是王叔文帮他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唐顺宗即位后,王叔文以翰林学士身份主导了历史上有名的“永贞革新”。

作为王叔文的政治同盟,32岁的柳宗元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进入唐顺宗一朝的核心阶层。

员外郎是郎中的佐官,相当于现在的正副司长,从五品,属于中低级别的官员。不过,那时候唐顺宗刚刚即位,包括王叔文在内职位都不高,整个朝政格局是“以小制大”。所以柳宗元的实际地位要远比他的职务高。

可惜的是,王叔文并不具备领导全局的能力,很快内部就先互撕起来,加上其革新打击的范围太大,导致这场变革才一百天就夭折了。

唐顺宗才当了半年的皇帝,就被迫禅位给太子,而柳宗元则被贬为永州司马。唐宪宗元和十四年下了大赦令,召柳宗元回京,可惜老柳身体不争气了,才46岁就病逝于柳州了。

03.欧阳修:桃李满天下的副宰相

唐宋八大家除了“韩柳”剩下的都是北宋人,欧阳修是当之无愧的八大家北宋第一人,包括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都得益于他的提携。

欧阳修是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重要参与人之一,也因此走上了坎坷的仕途之路,著名的《醉翁亭记》就是在被贬滁州期间的作品。

嘉佑六年,欧阳修以枢密副使身份授参知政事,即副宰相,时年53岁。

欧阳修虽然提携过王安石,却对他的变法存在异议,曾经竭力反对他的“青苗法”。

熙宁五年,65岁的欧阳修病逝,死后追赠太师,追封楚国公,加谥号“文忠”。在古代谥法中,文正、文成和文忠是文人们一生中最高的荣誉。

04.苏洵:一辈子没摸着“官门”的吏员

苏家父子三人,当爹的苏洵混得最惨,他居然一辈子没当过官。

苏洵年轻时自恃天赋高,学业很不认真,结果第一次乡试就落第了。这一次的打击让他幡然悔悟,他烧光了自己的浅薄之作,开始发奋读书。

可是苏洵像是被第一次落第的魔咒困住了似的,后来他数次参加科举每一次都失望而归。

嘉祐二年,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同时考中进士,一时轰动全国,而这一年48岁的苏洵依然是白丁。第二年宋仁宗特许苏洵参加舍人院考试,估计苏洵不想位居儿子们之后,干脆拒绝了。

北宋嘉祐五年,在韩琦的推荐下,苏洵获得了第一份公职——秘书省校书郎,后转任文安县主簿。校书郎、县主簿级别太低,九品,算不上官,只能算是“吏员”。

治平三年,57岁的苏洵病逝于开封。

05.苏轼:离宰相曾经那么近的

苏轼的一生可谓色彩斑斓,其才华大概可以用冠绝古今来形容,其仕途可以用跌宕起伏来概括,其人生可以用雨打浮萍来感叹。

二十岁的苏轼与十八岁的弟弟苏辙同时考中进士时,时任主考官欧阳修就断言:“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我个人认为,单论才气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第一人。事实上也是如此,苏轼每有新作必受到追捧,很多人跟苏轼交往就是为了对他的作品能先睹为快。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轼的才华加上他的政治立场,让他遭受了无穷无尽的排挤和打压,一场乌台诗案搅得满朝天翻地覆。在经历了103天的牢狱之灾后,苏轼侥幸地逃过一死,踏上了他的漂泊之旅。

直到宋哲宗即位,在高太后的首肯下苏轼才迎来了官宦生涯的高光期,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翰林学士是通往宰相大位的捷径,所以自古就有翰林学士是“储相”的说法。然而,苏轼讨厌党派之争,他不愿意追随旧党打压王安石的新党,因此在得罪新党后又不容于旧党。

结果嘛,苏轼只好再次收拾行囊,又一次流浪天涯海角。建中靖国元年,苏轼病逝于常州,享年65岁,从此苏轼就成了永远的传奇。南宋建立后苏轼被追赠为太师,加谥号“文忠”。

06.苏辙:曲折中前进几起几落的副宰相

苏辙的才气虽然比不上哥哥苏轼,仕途虽然也历经坎坷,但总的来说他要远比苏轼幸运。

苏辙的政治理念跟苏轼相同,不过他的沟通技巧显然比苏轼更灵活,因此很长一段时间王安石对苏辙还是相当信任的。

不过,受累于苏轼的“乌台诗案”,苏辙还是遭到了打压,被贬到筠州当起了一名税务官,五年内不得升职。

宋哲宗即位后,苏辙开始进入仕途快车道,只用了六年时间他就从一名县令升为门下侍郎(副宰相),并受封伯爵。唐宋八大家生前获得爵位的只有三人:王安石、欧阳修、苏辙。

这时候,苏辙的文人“臭毛病”又复发了,他不顾个人前途,坚决反对宋哲宗重启“熙宁变法”,因此被一脚踢到了地方。历经漂泊和打压,苏辙于64岁那年退休,此后虽然一度被起复任闲职,但已经志不在此的他不再关心朝政,而是醉心于笔墨。

政和二年苏辙病逝,享年73岁,是唐宋八大家中寿数最高的一位。苏辙死后被赠太师,封魏国公,加谥号“文定”。

07.王安石:当仁不让的风云宰相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中官职最高的一位,也是八大家中唯一一位宰相。

王安石自幼天资聪慧,被人誉为神通。早年他得到欧阳修和文彦博的赏识,在他们的推荐和提拔下,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得到了宋神宗的肯定,由此拉开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熙宁变法,也称王安石变法。

时至今日,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评判都褒贬不一,但有一个事实不容置疑,那就是他的变法确实极大地充实了国库,一扫北宋王朝的颓势。

但王安石性格上存在明显缺陷,做事又过于极端,让许多原本可以团结的反对派人物站到了对立面。王安石又识人不明,被一些投机分子利用,进而让熙宁变法演变为党争,最终这把火反噬到了自己身上。

熙宁七年,王安石被罢相,熙宁变法宣告失败,此后他虽然两次被起复,但党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即便王安石也回天无力。

元祐元年,65岁的王安石在江宁病逝,死后被赠太傅,追封为舒王,加谥号“文”,配享孔庙。

08.曾巩:默默无闻的六品芝麻官

曾巩是八大家中名气最小的一个,他与王安石是好友,与老一辈的范仲淹、欧阳修都有交集。

不过曾巩此人淡泊名利,又不喜欢应举时文,所以屡试不第。

曾巩身上的烟火气最浓,他家境不好,父亲去世后独自侍奉继母,养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是个相当值得尊敬的人。

50岁前,曾巩还仅是个馆阁校书郎,后来在欧阳修的推荐下才出任了越州通判,53岁任齐州知州。直到63岁,曾巩才爬到六品的中书舍人,堪称“蜗速”。

元丰六年曾巩病逝,享年64岁,加谥号“文定”。

将唐宋八大家的官职做一个排位:

  • 王安石独占鳌头,官职为宰相,死后封王;
  • 欧阳修、苏辙次之,位居副宰相,死后加封“国公”;
  • 苏轼、韩愈再次之,位居六部尚书;
  • 柳宗元再次之,虽然地位不低,但官职仅为五品;
  • 曾巩混到退休前终于熬到了六品;
  • 苏洵最低,到死还仅是个“吏”,连官帽子都没摸到。

唐宋八大家里谁的官职最大?

以前的文人,不像现在,各行各业都有,以前的文人大都是官员,因为读书人非常单一的出路就是做官,因此埋头苦读、十年寒窗之后,就是考进士,进入仕途,然后边做官,边创作,成名成家。

因此,唐宋八大家里面,个个都是官员,人人都经历了仕途历练,步入人生的辉煌。那么,这八个人里面,官职最大的又是哪个呢?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之际涌现出来的古文大家。为什么是古文呢?

因为唐宋的时候,作文流行骈文,文词艳丽,堆砌华藻,人们不喜欢,韩愈等人便发起古人运动,不写骈文,转而写类似于秦汉的古文,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作品,形成了一股风潮,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和名人,其中最有名的是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欧阳修、曾巩、三苏、王安石六人,总称唐宋八大家。

在这八个人当中,韩愈是运动发起人,也是成就最高的之一,更是唐朝二人韩、柳中官职最高的,曾历任节度推官、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韩愈官当得最大的是吏部侍郎和京兆尹,正四品官,京兆尹为治理京畿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长,显赫一时,韩愈死后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人称“韩文公”。

柳宗元出任过校书郎、蓝田尉、监察御史、尚书礼部员外郎、邵州刺史、永州司马、柳州刺史等官。柳宗元任过的礼部员外郎,只是个副司级的郎官,监察御史,其实职务都是较低的,但有趣的是,柳宗元任过的最高职务,却是他从永州被贬十之后回到长安,再次受到排挤而贬的柳州刺史一职。

宋朝六人: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六人中,包括唐朝的二人,都是王安石任职最高,王安石任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宰相,正国级。而他受封的荣誉头衔也是最显赫,曾加封司空,死后赠太傅,生前封荆国公,死后封为舒王,他生前死后的官职和荣誉最高。

宋朝其次是欧阳修,最高任到了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均为副宰相级别,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部副部长。

曾巩任过中书舍人,正四品,苏洵没考上进士,是朝廷赠的出身,因此官职低,为主簿,九品,相当于县政府办主任。苏辙最高任到太中大夫兼门下侍郎,四品。苏轼最高任到礼部尚书,三品。

可以看出,唐宋入大家官职最大的是王安石,最低的是苏洵。

唐宋八大家里谁的官职最大?

毫无疑问,无论官职还是实权,都是王安石最大,官至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垂青史。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古文运动的八大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最顶尖的八个人物之一,他们的文章基本代表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水平。

唐宋八大家分别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后人一般概括为“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

如果论文章成就,恐怕大家会争执不下,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如果论官职这种客观标准,就毫无争议了,无论官职还是实权,王安石最大。

1,韩愈,生前官至吏部侍郎,副部级,相当于组织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但任职短,无实权,屡遭贬谪,政治失意。

2,柳宗元,生前官至礼部员外郎,副厅级,相当于文化教育和外交部所属副司长,屡遭贬谪,政治失意。

3,欧阳修,生前官至参知政事,副国级,相当于副宰相(副总理),政治上缺乏作为。

4,王安石,生前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正国级,且两度拜相,任职时间长,大权在握,厉行改革变法。

5,苏轼,生前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正部级,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长,但任期短,在新旧两党都不讨好,屡遭贬谪,政治失意。

6,苏洵,一生没考中进士,只做了短短几年秘书省试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正科级,相当于县政府秘书长,在唐宋八大家中,官职级别最低。

7、苏辙,生前官至门下侍郎,相当于宰相,正国级,官职仅次于王安石,但任职时间短,政治上缺乏作为。

8、曾巩,生前官至中书舍人,正厅级,相当于国务院正厅级秘书。

综上所述,唐宋八大家的官职中,王安石最高,苏洵最低,综合排序由高到低是:

王安石(正国级)>苏辙(正国级)>欧阳修(副国级)>苏轼(正部级)>韩愈(副部级)>曾巩(正厅级)>柳宗元(副厅级)>苏洵(正科级级)。

作者对古代官职研究有限,如有纰漏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唐宋八大家里谁的官职最大?

唐宋八大家里面,很有意思的是,他们虽然是文学家,但在官场混得还相当的不错,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至少有一个正国级、三个副国级、一个正部级、两个地厅级。如果他们组成一个同学会,绝对可以碾压古今任何一个同学会了。我先给他们八个在官场上的巅峰时刻排个序吧:

1.王安石:宰相(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正国级)

2.欧阳修:参知政事(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副国级)

3.苏辙:门下侍郎(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副国级)

4.苏轼:翰林学士(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副国级)

5.韩愈:京兆尹(直辖市市委书记、正部级)

6.曾巩:知州(地级市市委书记、地厅级)

7.柳宗元:剌史(地级市市委书记、地厅级)

8.苏洵:校书郎(正科级)

显然要讲官大,当然是王安石碾压其它七人。

王安石的巅峰状态是宰相,而且他不是一般的宰相,而是排名第一的宰相(首相)。而且他的这个巅峰时刻差不多有六、七年之久。加上王安石在生前封荆国公,死后追封舒王,在宋代可以说位极人臣。唐宋八大家里,其它七个人加起来都比不过他的。

王安石一生的官场运气简直好到爆,其他七个人跟他比官场的气数,苏洵首先就要被气死。王安石在二十二岁中进士,第一个官职是秘书省校书郎,注意,苏洵一生的官场巅峰就是这个“秘书省校书郎”。王安石一出场拿到的,就是苏洵要努力一辈子才能得到的东西。

王安石三十七岁成为知州,而柳宗元一生的巅峰时刻就是剌史,也就相当于宋朝的知州。王安石不到四十岁,就已达到了柳宗元一生的顶点。曾巩,可以说一生最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大部分时间都在天南海北的做知州。但他一生的官运,却从来没有超越过三十七岁时的王安石。

此外,看一个人的官场地位,除了看他的巅峰时刻外,也还要看他从巅峰时刻下来以后的地位。王安石不当宰相以后,实际处于退休状态,但前期挂着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的闲职,后期挂着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的闲职,这些闲职在官场上都相当于享受正国级待遇的离休,而且这些闲职还在不断地上升,到他死前,他的闲职已经加到了位列三公的“司空”了。别说唐宋八大家里的其他七个没法比,就是古代所有的文学家恐怕都没他在官场上混得这么好。

其实,韩愈和苏轼、苏辙兄弟的巅峰时刻的官也不算小,但他们三人一生大部分时间的官都不大,基本是被贬的时候多。

苏轼一生最巅峰的时候是当翰林学士的时候,但也不过二、三年,其它时间都是地方官或者是被贬的待罪之身,苏辙后来官至门下侍郎,但不到二年就罢官了,之后他基本上处于贬官待罪的状态。而韩愈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小官,而且偶有升官,马上又会被贬官,只到临死前两年才当上了吏部侍郎、京兆尹,这算是他一生的巅峰时刻。可惜时间也很短。

难怪苏轼曾经写诗感叹自己跟韩愈都不幸是摩羯座,注定要才高八斗,坎坷一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