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灭亡以后,朱元璋是怎样对待蒙古女子的呢?不见血但却很残忍?
很多人都知道明朝灭元朝,但是当时多惨烈有谁清楚?打到什么地步,又有谁知道呢?
明朝灭元朝,元朝剩下的基本都是女子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汉王60万水陆大军,奠定了天下的局势。随后在1367年率领明军北伐蒙元,仅仅用10个月时间便收复了北京,俘虏了一大批的元朝王室成员。而就在1368年,定年号为洪武元年,明朝宣布建国。难道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吗?其实永远没有。一直到朱棣的时候,依然在为边境问题犯愁。所以说朱元璋在位期间,基本上没有停止过边境作战。
洪武二年的时候明军北伐,追击元朝末代皇帝,最后俘虏了1万多人。洪武三年的时候,明军再次北伐,抓捕元朝残军将近1万人,各种各样的牲口将近2万。
随后一直到洪武20年,明军终于越过长城,偷袭元军大战。此次战役之后,抓捕元朝皇帝的次子,以及嫔妃100多人。另有大小官员3000人,各种大小百姓7000多人。
从此蒙古可谓是一蹶不振,昔日的蒙古帝国也一去不复返。而就在朱元璋在位的几十年时间里面,其实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追击蒙古的步伐。难道看上去如此痛恨蒙古吗?
朱元璋如何对待蒙古女子?将这些女子全部同化。有人说蒙古族使用种族制度,汉人被排在第三种族。蒙古族人还有初夜权的权力,汉人60岁就要被活埋,三户汉族才能有一把菜刀。有关于这些说法,其实历史上并没有非常确切的记载。但是元朝统治之下,百姓的生活过的确实是黑暗。尤其是到元朝末年,百姓可谓是民不聊生。而这样的一个朝代,朱元璋为何称作是元以宽失天下?
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以宽济猛,是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宽猛相济,惟务适宜尔。”——《明太祖宝训》这里的宽宽在很多方面,宽在经济政策,宽在税赋政策,宽刑罚。这看上去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反?
关键是上行下不效,上面确实是“宽”要求的,但是等到底层的蒙古人去实施的时候,就是像周扒皮一样蹭蹭盘剥。而面对这样的情况,统治者只不过是睁只眼闭只眼,最后当然要反了。
后来蒙古败得实在是太惨,到了明朝初年的时候,基本上只要是一个十几岁的蒙古孩子,都要拿起武器走上战场。所以等到朱元璋打过去的时候,很多地方剩下的只剩女人了。而这些女人怎么办?朱元璋并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而是将很多关押的王公大臣的家室全部放了,但是也附加了很多条件。而这些条件,虽然不见血,但是很残忍。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蒙古人的婚姻采取的是继承制。比如说父亲死了,作为儿子都可以继承母亲,这不就是儿子娶老母吗?再比如说哥哥死了,作为弟弟的可以娶嫂子。
这在朱元璋看来完全是乱伦,当然我们现在看来也是这样,不过这确实是当时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因此朱元璋下令废除这个习惯,当然这个习惯对于很多蒙古女子来说,影响不大。
另外朱元璋要求所有的蒙古女子,必须换上汉族的服装,然后学习说汉语,生活习惯也必须完全按照汉族来。其实这不就是同化吗?
朱元璋同化这些蒙古女子,直接从日常生活上来,这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当然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也能算作是一种保护。毕竟汉族人可是忍受够了蒙古族的气,如果真的有一个蒙古族女子在中原,说不定早就被打死了。而蒙古族和汉族基本上没有什么外貌上的差异,换个衣服之后谁还认得谁。
当然最狠的还是最后一条,朱元璋要求所有的蒙古女子必须听从婚姻安排。怎么个安排法?就是所有的蒙古族女子,必须和汉族人通婚。
这一招完全就是断族之法,要求蒙古人和汉族人通婚一次没什么。关键是作为他们的后人,到时候再和汉族通婚,后人的后人再通婚。其实不需要两三代,基本上就没有任何的民族认同了。
最后两种办法,其实就是朱元璋为了防止蒙古族人叛乱的高招。我不打你,也不杀你,就让你结婚,结了几次婚之后,就开始有民族认同感了。如果你不愿意怎么办?打个100棍,然后发配到边疆。
至于说俘虏的一些男性,有的被发配为奴隶,有的人则是改成汉姓,然后和汉人生活在一起。由于这些人生活的比较分散,最后基本上也都被汉化了。
元朝灭亡以后,朱元璋是怎样对待蒙古女子的呢?不见血但却很残忍?
元朝灭亡后,朱元璋对待蒙古女子不仅不残忍,反而非常仁慈,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封建历史中不曾有过的优待。而且朱元璋也最大程度的赋予了他们权力,让她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生活。
一般情况下,改朝换代之后,前朝的王公贵族或者百姓都会沦为新朝的奴隶。金国灭亡北宋后,发生了靖康之耻,所有被掳掠到北方的女性都成为了金国的奴隶,甚至有史料记载,宋高宗赵构的生母还被迫给金人生育了两个孩子。
元朝时期,蒙古人统治中原后,将中原土地上的百姓划分为四种,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汉人和南人基本等同于奴隶。
元朝律法《元典章》规定,蒙古人打死一个汉人,只需要杖刑,之后赔偿死者丧葬费用即可。而汉人和南人如果殴打蒙古人,则必须要处以死刑。另外在《通制条格》中,元朝政府规定,蒙古人可以随意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报。
蒙古人的诸多不平等政策,引起了汉族百姓的反抗,最终在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并且派出了徐达、常遇春北上进攻大都。
临行前,针对于当时的蒙古百姓,朱元璋对徐达和常遇春做出了指示,《明实录》中记载;
昔元起沙漠,天命入主中国将及百年,今其子孙怠荒,罔恤民艰,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民复何辜。前代革命之际,兵戈相加,视如仇敌……,克城之日,毋掳掠、毋焚荡、毋妄杀人,凡元之宗亲皆善待之。这也就是说,朱元璋当时下令,虽然元朝国君有罪,老天爷放弃了他,但明朝的军队是为了拯救百姓,所以在克城之后,不能对百姓奸淫掳掠,而且还要善待元朝的皇室宗亲。
攻克元大都后,徐达上报战果。此战战果颇丰,擒获大量蒙古人。但朱元璋却履行诺言,善待这些蒙古人和色目人,下达了这样的命令;
第一、征用原来元朝的官僚,有才能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也可以入朝为官。第二、释放扣押在元朝皇宫的女性。公元1387年,蓝玉深入大漠,消灭北元小朝廷,俘获北元百姓将近八万人,牛羊马匹无数。朱元璋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夸赞蓝玉是明朝的卫青、霍去病。但随后朱元璋仿效20多年前的方法,将这些俘获的北元百姓悉数释放,当然也包括一半左右的蒙古女子。
这些蒙古百姓被释放后,朱元璋允许了他们留在中原生活,并且将他们分别被安置在了河南、河北之地。随后,朱元璋还贴心的给予了他们农具,让他们可以自食其力的繁衍生息。
当然朱元璋也对他们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移风易俗;
第一、蒙古人曾经采取的是收继婚制,也就是当老爹死后,儿子会继承除了生母以外的所有小妈,或者是兄长死后,弟弟会继承所有寡嫂。这在汉人看来是乱伦,因此朱元璋下令取缔。
第二、大明境内的蒙古族人,禁止再穿着蒙古族服饰,禁止说蒙古语。一律改为汉服和汉语。
第三、蒙古族人不得自相婚配,蒙古女子只能嫁给汉人男子。违者杖责八十,将犯人收为奴隶。
这三点政策,是朱元璋为了同化她们而强制进行的。事实也证明,这项政策非常有效果,很短的时间内,这些被安置的蒙古人在服饰、语言、风俗上完全融入了华夏文明。至于政策的残忍,越关认为根本谈不上,如果没有同化政策,这些被征服的蒙古女子,或许会沦为奴隶,或者是被全部杀掉,最好的结果也是回到大漠风餐露宿。相比之下,让他们融入华夏文明,是她们最好的结局。
元朝灭亡以后,朱元璋是怎样对待蒙古女子的呢?不见血但却很残忍?
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朱元璋开始统一的步伐,从南京出发北伐元朝。
第一次北伐的主将是徐达和常遇春,共领兵25万。单单在洛水大战,就歼灭元军5万多人。
此后,朱元璋不断命令大军追歼元军残余力量 。
1388年蓝玉领兵15万远征漠北,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大破元军10余万,王公贵族全部被俘。元朝正式宣告灭亡。
20多年的明军大举北伐,总共消灭元军160多万人。
被消灭的元军大多数都是青壮年蒙古男人,活下来的则大多数是蒙古女子。这些蒙古女子被俘虏后,都是带到了明朝统治区域。
如何安排这些蒙古女人,对于朱元璋来说,确实是一次重大考验。
前车之鉴,能否作为后车之师?
明朝之前的历史上,发生过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权更迭,胜利的统治者如何处理其他民族留下的女人呢?
金国消灭了北宋政权,将皇宫中的几千名女人掳掠到北方,当作奴隶。
有的当成劳动的奴隶;有的当成发泄的奴隶;还有的当成生育的奴隶。
传说金国左丞相完颜宗贤强纳宋高宗赵构的妈妈,两人在金国生育了两个孩子。
朱元璋会不会像金人那样对待蒙古女人呢?
元朝,蒙古人占领全国之后,把全国人口划分为四个等级,依据地位高低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人口数量最多的汉人和南人基本上被当做奴隶。
元朝法律明确规定,蒙古人打死一个汉人,受一点惩罚,再赔偿死者丧葬费用,问题就解决了;
汉人和南人如果打了蒙古人,就必须被处死;
蒙古人可以任意殴打汉人,汉人只能忍受;
汉人不允许与蒙古人通婚。
朱元璋会不会仿效元朝,把全国人口分成几个等级,并且把蒙古遗留下的女人划入最低等级呢?朱元璋会不会不允许蒙古人与汉人通婚呢?
不计前嫌,朱元璋善待元朝官员
元朝的不平等政策,引起了汉族百姓的反抗。朱元璋吸取教训,改变政策。
明军北上进攻大都前,朱元璋指示元帅徐达和常遇春:克城之日,毋掳掠、毋焚荡、毋妄杀人,凡元之宗亲皆善待之。
朱元璋不仅仅要求明军善待百姓,也要求明军善待元朝的皇室宗亲、宫廷男女。
攻克元大都后,徐达俘虏很多蒙古人,大部分都是蒙古女人。
朱元璋针对这些俘虏,下达了一道命令:原来元朝的官员,能用的继续入朝为官;元朝皇宫的女人全部释放。
放眼未来,朱元璋这样处理蒙古女人
至于元朝遗留下来的蒙古女人如何处理,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颁布了重大政策,这些政策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所有蒙古女人全部释放。
但是,释放之后的蒙古女人,必须遵守三项规定:
第一、不许乱伦。
蒙古人父亲死后,儿子继承生母以外的所有小妈;兄长死后,弟弟继承所有寡嫂。汉人禁止这种乱伦惯例,所以,朱元璋下令取缔。
第二、蒙古女人,一律禁止穿着蒙古族服饰,禁止说蒙古语。蒙古女人必须改穿汉服、改说汉语。
第三、蒙古女子只能嫁给汉族男子。
如有违反以上三项规定中的任何一项,必将受到严厉的惩处:杖责八十,并且将犯人收为奴隶。
朱元璋处理蒙古女人的方法,总体来说,利远远大于弊,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个好处:给予蒙古女人一条生路
朱元璋对待蒙古女子非常仁慈,可以说就是优待,朱元璋让她们自由生活。
蒙古女子被释放后,朱元璋让她们留在中原生活,将她们安置在河南、河北等地区。朱元璋给她们分配农具,让她们自食其力。
如果政府不扶持,她们基本上无法生活,因为她们蒙古族原先从事畜牧业,男人是家庭主要劳动力;蒙古贵族统治中国时,这些女子养尊处优、不需要劳动。
明军消灭了大量的蒙古族士兵之后,蒙古女子失去了生活的依靠。
如果再让蒙古女人回到大漠,过上风餐露宿的生活,他们几乎没有活下去的可能。
所以,朱元璋给蒙古女子铺就了一条谋生之路。
第二个好处:淡化蒙古女人对汉人的仇恨
那些被杀死的蒙古将士,遗留下来的母亲、妻子、女儿,肯定会心中藏着对汉族人的仇恨。
当蒙古女子生活越发艰难的时候,她们对汉族人的仇恨就会越发不共戴天。怎么削弱这样的仇恨呢?
朱元璋强迫蒙古女子嫁给汉族男人,就是非常高明的招术。
蒙古女子刚开始与汉族人结婚,也许还有不适应、不愿意、不融洽的地方,但是,长期生活之后,就会变得适应了、愿意了、融洽了。
那时候,中国是男系社会,女人处于附属地位。蒙古女子只能依靠从嫁的男人生活。
蒙古女子与汉族男人结婚后,在日常生活中,从汉族男人身上得到很多帮助,感情自然与日俱增。
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情似海。
蒙古女子与汉族男人生活中,感情日益加深,以前的仇恨自然就会逐渐削弱;
再说,原来的仇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对象。
与汉族丈夫感情日深,对整个汉族的仇恨也会随着日子的流淌,而逐渐淡化。
第三个好处:汉化了蒙古女人,促进了汉蒙民族融合
由于政策强制推行,在很短的时间内,蒙古女人在服饰、语言、风俗上完全融入了先进的汉族文明。
几十年之后,蒙古女子就会忘记原来的不成系统的文化,进而喜爱博大精深的汉族文化。
蒙古男人死亡太多,即使少数活下来了,没有机会与蒙古女子结婚,所以,在明朝国土上生活的蒙古族人,诞生、繁衍纯正血统的蒙古人根本没有机会。
蒙古女人嫁给汉族男人,生下第一代孩子,也许还能够看出一些蒙古族的外貌;继续繁衍下去,第二代、第三代……,就会完全与汉族人一样了。
本来蒙古族人与汉族人差别不是十分鲜明,所以,朱元璋制定的这项政策,只要执行几十年之后,当年蒙古女子留下的后代,再也看不到蒙古族人的影子了。
朱元璋的这项政策,用最短时间、以最快速度,将蒙古人彻底汉化了,而且看不见一丝血迹、闻不到一点血腥。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有人认为朱元璋对待蒙古女子,不见血但却很残忍。
实际上,朱元璋的这项政策相比之前所有朝代的民族政策,都要高明很多。对于促进蒙古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汉蒙两族的民族融合,她起到了神助之力,大大推动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
元朝灭亡以后,朱元璋是怎样对待蒙古女子的呢?不见血但却很残忍?
元朝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它的创立者是忽必烈,但是在忽必烈之前就已经有蒙古的几位先驱为蒙古夺取了很大面积的土地,比如成吉思汗。随着他们势力的不断扩大,他们战争的魔爪,自然也就伸到了中原地区的宋朝。
直到后来忽必烈统一了国家,建立了蒙古族统治的大帝国。但是元朝并不是一个长命的朝代,它仅仅存在了九十几年就引发了很多的民间起义,其中以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势力最为强大,最终元朝灭亡,明朝开始。
创业容易守业难,忽必烈能够建立元王朝,说明他有着很强的军事战略,但是他并不会统治国家。我们都知道,忽必烈是蒙古族,蒙古族人每天在马背上攫取食物,以部落群居生活,所以他们对中原汉族文化并不是很了解,他们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统治大面积的土地和百姓。
和哪个部落有仇恨,就发展自己的力量去征讨,但一旦他自己手中拥有了权力,并不懂得如何平息矛盾,巩固国家。
所以,元朝建立以后,将人口分为了四个等级,而汉人是最低级的一种。
即使在战争中死伤了很多汉人,但是汉人的数量依然是很庞大。在一个朝代刚刚建立的时候,肯定有许多旧王朝的残余,那么如何处理这些人口以及军队显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元朝把汉人作为最低等人,并且欺压、压榨汉人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元朝后期发生了许多的农民起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再加上后期统治者的腐败,朝代的灭亡是必然的。
紧接着朱元璋建立明朝,那么朱元璋又是怎样对待元朝遗留下来的百姓以及部队的呢?朱元璋起义之前的生活非常苦,小的时候在地主家中给地主放牛。之后的几年,年景很差。以务农为生的朱元璋还有朱家人不得不分散开走上各自逃荒的道路。朱元璋走投无路,削发出家,投奔了皇觉寺成为一个和尚。
但是寺庙中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每天干很多的粗活累活,不到一年的时间,寺院的方丈就打发他同其他人一起下山云游化缘。他又一次走上了流浪的道路,但是在这流浪的三年里他见识了人间的冷暖,开阔了眼界。
我想这段特殊的经历也为他日后成就大事业奠定了基础吧。
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之后,地位逐渐升高,最终得到众人支持成为了首领。并且在应天府建立政权登基。登基后继续北伐,把蒙古人赶到了中原以外的地方。
在战争时期免不了杀人,但当战争结束后,面对那些蒙古族遗留的蒙古族人,他全都一视同仁,把他们当作大明朝的子民。并他在关于处理蒙古人的方法上,他想出了一套很有效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就讨论一下。
首先,关于处理遗留军队,朱元璋并没有把他们赶尽杀绝,而是把那些愿意投降或者被逮捕的蒙古人安插进明朝的军队当中,当然并不是全部编成一个队伍,是把他们散乱的安排,让汉人对他们进行同化,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思想,不能让他们有反明的动机。
其次是在语言等日常生活习惯上进行了规定,要求蒙古人讲汉语,穿汉人服装,一律禁止穿戴蒙古族服饰。无疑,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手段。
这些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您且听我慢慢道来。除去前面的户籍,生活习惯问题外,朱元璋还提出适婚的蒙古族女子必须嫁给汉人,要两族通婚。
这在元朝统治时期“高贵的蒙古血统”必然是不允许同“低劣的汉人”成婚的。朱元璋的这个改变我觉得也是在提升汉人在蒙族人眼中的地位,不让他们再把汉人当作低等人。并且通过通婚淡化他们的血统,对蒙古族人进行汉化。
看到这些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智慧。他的目的是明确的,我想也正是他这样的特点,才为大明朝奠定了三百年的基业,明朝的每一位皇帝也都把他当作学习的榜样。
我最喜欢他的一句话:“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元朝灭亡以后,朱元璋是怎样对待蒙古女子的呢?不见血但却很残忍?
许多人都认为改朝换代是权贵们的事,和老百姓没有太大关系,反正都是过自己的苦日子。但是,有些朝代的更替却严重影响到部分群体百姓的正常生活。
例如:元朝统治中国后,为便于管理竟将同为一国的子民划分成了四个等级,即: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而且还在《元典章》中规定:蒙古人打死一个汉人,只需要杖刑,之后赔偿死者丧葬费用即可。而汉人和南人如果殴打蒙古人,则必须要处以死刑。
1368年,作为南人的代表人物朱元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由南向北统一的大明帝国,他又是如何“报复”蒙古人的,为何又将“报复”对象“宣泄”到蒙古的女子身上呢?
《明会典》卷141刑部十六《律令·婚姻》规定: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其色目钦察自相婚姻,不在此限。若以此条款而论,虽然说了蒙古女子只能嫁给汉人,否则“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但是款中又有个条件“务要两相情愿”。也就是说,如果男女双方不愿意,则蒙古人是可以自相嫁娶的。
因此,不难看出,该条款的政治导向性,大于实际操作性,毕竟在古代各民族间都不太提倡“跨族通婚”。
那么,明朝出台的这项条款究竟目的何在?
一是让曾经被元朝贬为三等、四等公民的汉人与南人心理平衡一点,便于收拢人心;
二是通过婚姻的强制性,尽快化解蒙古人与汉人之间的百年仇恨,以便更好地统治国家;
三是削弱蒙古族群势力,阻止蒙古族群壮大。
所以说,当时朱元璋对待蒙古女子的态度,只是统治国家的权益之计,而非“百年大计”。既不是“温水煮蛙”,为了慢慢消灭蒙古族群;也不是强制进行“民族融合”,为了同化蒙古人;更不是为了剥夺蒙古人的生存权。因为,有一个“务要两相情愿”的条件,这样的条款根本没有太大的操作空间,基本上多流于形式。
明宪宗穿的曳撒服
或许,有人会问:“洪武元年二月壬子,诏复衣冠如唐制,禁胡服、胡语、胡姓名”的说法又怎么解释?
表面看,朱元璋想通过“禁胡服、胡语、胡姓名” 对蒙古人进行文化同化,但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当中,效果并不明显。
因为,“禁胡服、胡语、胡姓名”主要针对的是入仕后的蒙古官员,而普通百姓则很难“禁”。但是,只会讲蒙古话、听蒙古话的百姓,又怎么能禁止其讲胡语呢?所以,此“禁胡服、胡语、胡姓名”,应该多指蒙古人在官方的衣冠言行要求,如同现代普及的“普通话”,则为官方语言,并不禁止同民族间的民族用语交流。如果,蒙古官员奏报表彰,依旧使用蒙古文和讲蒙古话,朝中怕没有多少人能听懂吧。同时,如果秦始皇不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国家如何进行统一管理。
同时,关于“禁胡服、胡语、胡姓名”的说法,只是谈迁《国榷》卷3中的记载。但是,《明史·纪》中只讲到了“洪武元年二月壬子,诏衣冠如唐制”,而对“禁胡服、胡语、胡姓名”的说法只字末提。
可是,据《明实录》卷51记载:洪武三年四月甲子,禁蒙古色目人更易姓名。蒙古色目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体擢用。
北京丰台区南苑苇子坑出土和曳撒服
又据《明会典》卷13《吏部十二》载:洪武三年,诏蒙古色目人入仕后或多更姓名,岁久子孙相传,昧其本源,如已更易者,听其改正。
如果,参考《明实录》和《明会典》的说法,朱元璋并不禁止胡姓名,还支持改了姓名的蒙古人自行将姓名改回原姓名。
另据李贽《续藏书》卷17《何乔新传》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到弘治四年(1491年)的123年间,京师多有胡服之事,所谓的“禁胡服”在民间根本没办法执行。例如:大明衣冠制度中的“曳撒”就是改良的元代胡服类型,腰线袄、交领,上下衣相连,大襟、长袖,腰间作无数的襞积,腰部以下在两边折有细裥,是士庶男子的一种便服。明朝后期,士大夫宴会交际时也多穿用,就连明宪宗都非常喜欢穿。
所以,谈迁《国榷》中记载的“禁胡服、胡语、胡姓名”说法的真实性是值得商榷的,而朱元璋对待蒙古女子的做法也只是融通的权宜之计,更与“不见血但却很残忍”不沾边,反而对蒙古人的政策非常的宽容。
图片来源网络
元朝灭亡以后,朱元璋是怎样对待蒙古女子的呢?不见血但却很残忍?
元朝灭亡后,留在中原的蒙古女子大概有十万之众,朱元璋是如何对待她们的呢?
在回答题主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跟大家说说朱元璋自己对蒙古美女的态度。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朱元璋的后宫里,是有蒙古女子的,还不止一个。
不止你会觉得诧异,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印象中朱元璋是个异常残酷的人,因为小时候生活受尽了压迫和苦难。
朱元璋对于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恨之入骨,甚至用扒皮填草这样冷酷的刑罚来惩罚这些中饱私囊的腐败分子。
开国后,对待过去一起打江山的元老们,朱元璋也是残忍至极,动不动就灭族,一次告密动辄杀掉几万人,朱元璋是眼睛眨都不眨。
这样的人,对造成他悲惨身世的蒙古人会心慈手软吗?
结果出乎意料。
朱元璋最早纳娶蒙古人,是在朱元璋刚刚占据应天的时候。
当时有一支蒙古军民投降了朱元璋,蒙古人从中选出了一个美女献给朱元璋,朱元璋就欣然接受了。
分析朱元璋当时这么做的原因,主要以下几点:
一、当时的朱元璋力量还很薄弱,需要争取投降的蒙古军队为自己效力,纳娶蒙古女人可以拉拢蒙古军队,并且为自己留条后路。
二、纳娶蒙古女人,本身就是一种征服,汉人可以享受蒙古的女人,这个世道变了。
三、蒙古入主中原已超百年,中原的汉人和蒙古人之间也没那么多的隔阂,蒙古人甚至已经被很大程度的汉化,朱元璋娶蒙古女人并不是什么太稀奇的事。
自这以后,在朱元璋的南征北战中,又陆续纳了好几个蒙古女子,可见,朱元璋还是蛮喜欢蒙古女性的。
朱元璋的后宫除了蒙古女人,还有朝鲜女人,其实朱元璋的口味还是比较丰富的。
而朱元璋坐上皇帝宝座之后,面对留在中原的蒙古女子,也并没有大开杀戒。
当时的朱元璋,主要目的是分化留在中原的蒙古人,使他们分散失去凝聚力。
因此,朱元璋下了一道命令:
蒙古女人必须嫁给汉族男子。好了,既安抚了汉人,也分化了蒙古人,虽然有点武断,但总好过惩罚。
难得朱元璋这次慈悲为怀。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