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父亲行跪拜之礼时是怎样避免场面尴尬的?

首先说一下,刘邦称帝后,刘邦的父亲并没有给刘邦行跪拜之礼,而是用了“拥篲迎门”的礼节迎接刘邦。

拥篲迎门是古代的一种礼仪风俗,篲是扫帚的意思。古代重要的宾客前来探访时,主人家会打扫干净屋子,然后拿着扫帚,在门外躬身相迎。以此表示屋内和院落已经打扫干净,可以迎接贵客来访。

刘邦的父亲名叫刘刘煓[tuān],史称刘太公。而刘太公一生摊上了刘邦这个儿子也不知是幸还不是不幸。

刘太公本是沛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里有四个儿子,除了老三刘邦之外,各个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而且每个人都勤劳能干。反观刘邦,既不种地,也没有其他营生,整天游手好闲,还经常到哥哥嫂子家蹭饭吃。最要命的是刘邦偌大的岁数,连媳妇儿也没有讨上一个。

看到不成器的刘邦后,刘太公也非常着急,所以逮住机会就会数落数落刘邦。后来刘邦成为了汉王,和项羽展开争霸,当时秘密派人准备把刘太公和接到关中,结果被项羽发现,所以倒霉的刘太公成为了项羽的人质。

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对峙中,项羽把刘太公放到一个很大的案板上。威胁刘邦说,如果不投降,就把你老子炖了。刘邦这时不急不慢的说了一句:“我跟你是结拜兄弟,如果炖了我老子,就相当于是你老子,所以吃的时候记得给我一碗。”估计此时的刘太公内心是崩溃的,心中一万匹草泥马呼啸而过,一定后悔生了刘邦。不过幸好的是,项羽并没有真的动手。

刘邦战败项羽之后,高高兴兴的把刘太公接到了皇宫中,还对刘太公炫耀说:“以前您经常看不起我,现在我挣下的这份家业如何?”刘太公因此对刘邦大加赞赏。从此之后刘邦锦衣玉食的伺候着老爹,而且为了表示孝顺,隔三差五就会到刘太公的宫中请安。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这一年刘太公的管家对刘太公说:“天无二日,地无二王,虽然您是皇帝的生父,但您也是皇帝老子的臣子呀,所以您不能让皇帝对您行礼,您得向皇帝行礼。”

刘太公一看这管家,内心又是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算了,谁叫这份家业不是自己挣下的呢,行礼就行礼吧。不过刘太公也不傻,选择了“拥篲迎门”的礼节,明确提示刘邦,你丫到底是我儿子,还是一身份尊贵的外人?

刘邦看到这种礼节就知道是抗议,于是赶紧扶着老爹进了屋,并且询问了缘由。于是刘邦册封了刘太公为太上皇,也因此刘太公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活着便被尊为太上皇的人,同时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当过皇帝,就做了太上皇的人。而那个出馊主意的管家,不知为何,刘邦竟然竟然赏赐了他五百金。

从此之后,刘太公便再也不用再给刘邦行礼,两个人也避免了尴尬。而在小说《西京杂记》中说,刘太公后来闷闷不乐,刘邦为了讨好父亲,在关中地区建造了一座和老家一模一样的城池,后来刘太公自然也搬出了皇宫。

看了刘太公的经历,真不知他的一生感觉如何,摊上刘邦这个儿子到底事幸运还是不幸?

刘邦称帝,父亲行跪拜之礼时是怎样避免场面尴尬的?

经过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当上了皇帝。当上皇帝之后,刘邦除了大封群臣之外,自己的亲人也都册封了爵位。但是,有一个人没有册封,那就是他的父亲刘煓。

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是很尊敬自己父亲的。刘邦就是这样。

当上皇帝之后的刘邦,仍然遵守当时的父子礼节。每五天亲自去朝见一次父亲刘太公。每次见到父亲,刘邦都毕恭毕敬跪倒父亲面前,和普通老百姓给父亲行礼一样。

刚当上皇帝时,刘邦觉得这样很正常。刘太公也觉得很正常,儿子虽然大有作为,可毕竟还是儿子,总不能不尊敬父亲吧。

在朝廷之上,所有大臣都要跪拜刘邦。当了一段时间的皇帝,刘邦习惯于群臣跪拜,也没有觉得跪拜自己父亲有什么不好。

皇家的事情总会有人考虑的。汉朝专门管理皇帝家庭事务的官员叫家令。一个家令为了讨好刘邦,就对刘太公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个国家也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君主。所有事情都应该归于统一,不能两个并存。

刘太公问道:还有哪个君主?

家令说:现在你儿子当上了皇帝,是天下万民的君主,天下臣民都要跪拜他。你虽然是高祖的父亲,可也是属于君主的臣下啊。每过几天君主就来拜见你这个臣下,使得君主失去了很多尊严,君主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啊。

刘太公一方面为有刘邦这样的儿子自豪,另一方面从内心里也想维护儿子的尊严。他觉得家令的话很有道理,便问怎么办才好。

家令想了想,对刘太公如此这般交代一番。

汉高祖刘邦再次来拜见父亲时,还坐在龙辇里,就远远看见父亲抱着一把大扫帚,挺直身子站在门口,像是迎接自己的样子。

当龙辇靠近时,刘太公小步后退,始终一副迎接贵客的姿势。

汉高祖莫名其妙,赶忙从龙辇上下来,快步走上前去、搀扶刘太公。便问道:父亲怎么啦?

刘太公一脸认真的表情,对汉高祖说:你如今是皇帝,是天下万民的君主,不能因为我破坏了天下的法纪与礼节!

汉高祖连忙问道:什么事情破坏了法纪与礼节?

刘太公说:你是万民的君主,不能向一个臣下下跪啊。

跪拜刘太公之后,汉高祖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不下跪的话,对父亲没有做到应有的礼节和尊重;对父亲下跪,与自己天下至尊的地位不相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汉高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臣们,询问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有一个大臣告诉汉高祖:当年秦始皇当上皇帝之后,尊称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并且试探性建议汉高祖: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

刘邦认为这个建议很好,可以让自己名正言顺地跪拜父亲了。

刘邦重重赏赐了提出这个建议的大臣。

刘邦命令占卜的官员挑选一个良辰吉日,召集群臣,在皇宫中举行了隆重的册封大典。刘邦亲自将父亲扶到一个宝座上,并对群臣宣布:这个宝座是太上皇的座位,从今天开始,我父亲就是太上皇。

刘太公因为儿子刘邦的孝顺,幸运地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当过皇帝的太上皇。

刘邦给自己父亲册封太上皇,向天下大臣和百姓昭告:我刘邦是真正孝顺的儿子,我是国民的道德楷模。同时,刘邦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跪拜父亲的恰当理由,避免了皇帝跪拜臣下的尴尬。

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尊贵到天下第一,但仍然能够科学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始终把孝顺父母作为自己首要事务,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啊!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刘邦称帝,父亲行跪拜之礼时是怎样避免场面尴尬的?

刘邦的老父亲,从来就没有向刘邦行过跪拜之礼,也就谈不上什么尴尬了。

说起来这位刘太公,算得上是历史上排的上名的幸运儿了。他自己没什么成就,一生就是以农业生产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好吧,说白了就是农民。但是他的儿子刘季,也就是刘邦,起身泗水亭长,提三尺之剑在秦末乱世之中,剪除群雄,最终创下了辉煌无比的大汉王朝,刘邦也从一介草民,直接跃升为九五皇帝之尊。这就不得了了,刘邦是皇帝,但是他刘太公,是皇帝的老爹,别人眼中高高在上的皇帝,到了他跟前,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上一声“爹”呢。

所以,一开始不是刘太公去拜见刘邦,而是刘邦去拜见刘太公。毕竟父子的关系摆在那,老太公之前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刘邦这就郁闷了:这人前每个人都跪拜我,称呼我为皇帝,但来到老太公这,自己得恭恭敬敬的不说,还时不时得下跪行礼,虽然说老太公是我老爹,给自己老爹行礼也是应该的,但是怎么感觉这么变扭呢?

老太公这时候正乐呵呵地享受着儿子带给他的荣华富贵,还没心思考虑其他的呢。这时候,他旁边的一个管家就和他说了:老爷子你这么做是不对的,早晚恐怕地位不保啊。虽然说刘季是你的儿子,但是他现在成为了皇帝,俗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整个天下都是他皇帝的,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臣子。您老现在乐呵呵地看着皇帝来给你请安,以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你也是他的臣子呀,怎么有让皇帝给臣子下跪的情况呢?久而久之,皇帝嘴里不说,心里也会不满的,到那时估计你的苦日子就要到了。

老太公也是一点就通的人。于是,刘邦再去拜见的时候,他就系着干粗活的围裙,手里拿着扫帚,站在路边恭候着刘邦。刘邦见到这种情况是大吃一惊,慌忙来搀扶老太公,而老太公则推脱说不敢因为自己而废除了君臣之礼。好吧,老人家也算是有心了,刘邦回来之后,召集百官,共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这样,刘邦再去拜见时,因为算是小皇帝拜见老皇帝,也就不那么尴尬了。这也是刘太公为刘邦做的最低的姿态了。

所以,刘太公是没有跪拜过自己的儿子的,这一点应该点清。

(全文完)

刘邦称帝,父亲行跪拜之礼时是怎样避免场面尴尬的?

刘邦的爹人称刘太公。作为中国第三个皇帝的亲爹,刘太公是挺尴尬的。

第一个尴尬,儿子是皇帝,刘太公却不是。

太公的妻子人称刘媪,前面和太公已经生了两个儿子。有一天,刘媪在河边淘米,一阵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有人就看见一条龙盘在刘媪身上。刘媪回家后,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刘邦。

这些屁话都是刘邦当上皇帝以后阿谀拍马的人胡说的,刘邦为了显摆也承认了。可这样一来,太公就尴尬了,明明是自己生的儿子,可儿子却说自己的爹另有其人,那到底太公算哪根葱?更有甚者,左邻右居街坊中的不肖之徒暗地里都说太公头顶绿油油的,太公还没地儿说理去。

第二个尴尬,太公对刘邦可是一直看不上的。

太公一家就是朴实勤劳的农民,就知道老婆孩子热炕头,本本分分过日子。四个儿子,老大刘伯、老二刘仲除了种地,三脚踢不出一个屁。太公带着老大、老二勤劳耕种,算是迈入了富农的行列,就省吃俭用的供老三刘季、老四刘交读书,满指望两个小的能出人头地,广大老刘家的门楣。

刘交也是老实孩子,读书读的真好,有学问。老三刘季,也就是刘邦可就不行了,简直就是个祸害。读书没见有多好,倒是交了一帮狐朋狗友,山南海北的到处乱逛,还曾经跑到离家几百里外的汴梁城,想要当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是什么人,那是天上的人,那里是泥腿子能攀上的?果然,只看到刘邦瞎折腾,没看到他有什么出息。钱糟蹋了不少,还净惹祸,官府动不动就来家抓人,老婆孩子爹娘老子都吃挂落吃牢饭。

太公气的对刘邦说:“你看看你二哥,老老实实种地,苦哈哈的挣下一份家业。你呢?二流子,穷的媳妇儿都说不上。”

刘太公是真的对这个游手好闲的刘季恨坏了。

第三个尴尬,刘邦的事业刘太公没少“出力”。

刘太公身体真好,儿子刘邦中年才开始创业,当爹的居然一直熬到儿子当上皇帝。刘邦创业也是一波三折,太公跟着也没少活受罪。

秦末还没有大乱的时候,刘邦就已经在芒砀山落草了。他倒是自由快活了,可苦了家里人。官府抓不住刘邦,就把他老婆孩子等抓起来,刘太公没少破费。

后来楚汉相争,项羽抓不住刘邦,就把刘太公、刘邦的老婆吕雉等都抓起来,威胁要活煮了刘太公,如果刘邦不投降的话。刘邦这个兔崽子居然对项羽说:“咱俩当初拜把子,既然是兄弟,我的爹就是你的爹,你要烹你爹,别忘了给我碗肉汤喝。”太公当时差点没吓死。我就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农民,你们这些天下英雄在我身上较什么劲那?

最后一个尴尬,就是当上“太上皇”了。

刘邦当上了皇帝,刘太公也从项羽那里出来了,结束了担惊受怕的日子,按理说可以过过清静日子了。

刘太公要求也不高,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就行了。小三儿当了皇帝,也有个样子了,每隔几天就来给爹磕个头,看望看望。太公过的也算舒心。

于是太公的管家就来说话了:“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却是人主,您老虽然是爹,却是个布衣老百姓。哪有人主给老百姓磕头的道理啊?”

太公听了就上了小心思,问管家该怎么办。管家说这么办这么办。

过了几天,刘邦又来看望爹了。刘邦的车还没停稳呢,就看到刘太公一身短打,抱着个扫把在门口迎接他。刘邦赶忙下车,过来要搀扶太公。太公抱着扫把,刘邦进一步,他退两步。刘邦心说,我爹今天是要跟我跳广场舞呢?问怎么回事?

太公说了:“人主怎么能给我这个平民客气呢?”

刘邦明白了,爹是给我要待遇呢!这好办。首任皇帝嬴政追封他爹叫太上皇,我爹活着就见到我这么有出息,我也封我爹当太上皇。

于是,刘太公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

太上皇是太上皇,可不是太上皇帝。刘太公也只是解决了个待遇问题,实际权力可一点没有。

有一次刘邦大摆宴席,和群臣吃酒,太上皇也出席了。刘邦喝高了,对爹说:“以前你说我不如二哥会挣钱养家,你看看,我现在这份家业跟二哥比怎么样?”

老头儿老脸一红,刘邦大笑,群臣也大笑。群臣很多都是刘邦的乡亲发小,是太公的晚辈,太公看着他们光屁股长起来的。当着这么多人,刘邦让太公有点下不来台,尴尬了。

刘邦称帝,父亲行跪拜之礼时是怎样避免场面尴尬的?

刘邦取得天下,做了皇帝以后,见他父亲,如何行跪拜之礼,还要避免场面尴尬,在当时确是一道难题。

刚开始的时候,刘邦每五天拜见父亲一次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刚做皇帝的时候,每五天朝拜他父亲一次,相见的时候,行家里的父子相见礼节。

古代讲究三纲五常,父子相见的礼节,就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之一,“父为子纲”。即早起和晚睡前,都要给父母行礼请安。因为刘邦做了皇帝,政务繁忙,所以每5天去朝拜父亲一次。朝拜父亲的时候,见面要先磕头,然后起身问候父亲身体、饮食等。

如果在父亲那里吃饭,吃饭的时候,父亲没坐,刘邦是不能坐的,父亲没动筷,刘邦也不能动筷。还要注意父亲喜欢吃什么,就要把什么食物放到父亲跟前,关注父亲何时需要添饭、添汤等等。

刘邦离别的时候,还要向父亲磕头道别,还要嘱咐父亲注意身体、饮食,不可劳累。

刘邦父亲的家臣劝刘邦父亲,才不让刘邦行礼

因为刘邦是皇帝,而他的父亲是他的臣民,总这样去拜见父亲,外人都看不下去了。

所以,刘邦父亲的家臣,就劝刘邦的父亲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君王。如今高祖虽然是您的儿子,却是君主,您虽然是高祖的父亲,却是臣子。怎么能让君王拜见臣子呢!这样做,会使皇帝失去威严。”

意思其实就是说,让刘邦来拜见您,给您磕头,不是有损皇帝威严吗?

后来,刘邦父亲用扫帚迎接刘邦

后来,刘邦再去朝拜父亲的时候,他父亲就抱着一把扫帚,到门口去迎接,倒退着走。刘邦一见,大吃一惊,连忙下车搀扶他的父亲。

他父亲就说:“皇帝是万民之主,怎么能因为我,乱了天下的法度!”于是刘邦就尊他父亲为太上皇。

结语

刘邦尊他父亲为太上皇,那么再行父子相见之礼,就没什么尴尬的了。后世也是如此,皇帝的父亲被尊为太上皇,皇帝的母亲被尊为太后,这样就解决了皇帝朝拜父母行礼尴尬的问题。

万事孝为先,如果皇帝都不孝,如何让天下百姓孝敬父母呢!您说呢?

刘邦称帝,父亲行跪拜之礼时是怎样避免场面尴尬的?

臣子父亲向皇帝儿子行跪拜之礼的,福垊知道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光绪的父亲老醇亲王向光绪跪拜;一个是宣统的父亲小醇亲王向宣统跪拜,就是载沣升为摄政王后还是要向宣统跪拜的。后周最大的捡漏帝柴荣当了皇帝,在解决如何面对生父这个问题上,他封自己的父亲为国舅;怕父跪拜儿子的尴尬,干脆老死不相往来!那刘邦称帝后,是如何解决这一尴尬的呢?

称帝的刘邦向父亲跪拜——要做最孝顺的儿皇!

刘太公四个儿子:长子死的早,次子最勤劳,三子败家子,四子天之骄。刘太公最喜欢老二刘喜,他勤劳能干,一看都是旺父子;刘太公最讨厌老三刘季,他好逸恶劳,招惹是非,一看就是败家子。谁知道他最讨厌的老三,经过八年的拼搏,竟然成为了天子。

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异姓王楚王、韩王、淮南王、梁王、衡阳王(后改为长沙王)、赵王、燕王联名拥戴下在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仿山镇姜楼村南520米的官堌堆(遗址)称帝,建立西汉。随即王后升为皇后,王太子升为皇太子,去世的生母尊为昭灵夫人。夫人这个级别相当于诸侯王的妻子(那时没有王妃一说),也就说刘邦相当于把他父亲尊为诸侯王。

称帝后的刘邦很忙,东奔西走,而刘邦的家人都安置在栎阳宫。他封过最讨厌的雍齿后,就回到了首都长安,这里距离栎阳非常近。于是刘邦向他父亲表现的机会来了。不要以为刘邦混成皇帝,刘太公就给他跪拜,在刘太公眼里,刘邦还是不成器。而刘邦因为父亲看不起自己,而自己混得好得不要不要的,带着一种炫耀和厚道(假装是低调),对父亲五天一朝拜——其实就是跪拜。刘邦跪得心安理得,刘太公接受的心安理得。因为刘邦一直要把自己打造成孝顺皇帝。自汉惠帝以后,皇帝谥号前多加以孝字。

太公家的管家看不下去了——他要拍皇帝马的!

太公家的管家(那时叫家令)看着太公享受儿子跪拜时的得意情形,就想到了一个让太公不得意,让刘邦很得意的主意。人生要说很多话,最关键的就那几句话,说好了一句顶一万句。就看你有没有机会,有没有胆识去说了。管家小心翼翼地对太公说:“老爷子,在下有句利于大汉皇朝的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太公看他把话都提到国家的高度上了,当即应允。管家说:“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个君主。皇帝是您的儿子,但毕竟是天下之主;您是皇帝的父亲,但毕竟是天子之臣。天下怎么能有皇帝跪拜人臣的道理呢?这样下去,别人就会效仿,严重的话则会影响我大汉千秋基业啊!”太公从来没有想到儿子一个跪拜竟然这么严重,当即傻眼了,问道:“为之奈何!”

那管家立即如此这般地告诉了太公。

五日后,刘邦在众人的拥簇下又来跪拜太公,到家门口却发现老爷子抱着笤帚,弯腰屈膝站在门口,大呼:“欢迎陛下幸寒舍!”在古代迎接贵宾时,主人就会先把卫生打扫后,然后在门口热情迎接。杜甫曾有诗云“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刘邦惊呆了,他突然感觉太公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赶紧搀扶,并说:“老人家万万不可。”刘邦急得就叫成了老人家了。太公轻轻推开,恭敬地说:“皇帝乃天下之主,怎么能因为这老朽乱了天下的法度呢!”刘邦回去一想,就把老爷子的管家叫来了,然后赏赐了管家五百斤黄金。幸福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父爱子一尺,子敬父一丈。

前201年五月廿三(丙午)感动万分的刘邦下了一份诏书。诏书说:世上只有爸爸好,父亲有天下传给儿子,那儿子有天下就要让位于父。这点儿西哈努克亲王做到了,他当国王后不久就让王位拱手让给了父亲,他父亲也算是皇太父吧。不过,刘邦只是说了。诏书继续说:想当年天下大乱,黎民倒悬,群雄逐鹿。朕持三尺剑,带着弟兄们,灭暴秦,诛项羽,平叛乱,终于天下太平。这都是爸爸教育得好。王侯将相尊朕为皇帝,但太公还是黔首。今天朕尊太公为太上皇。刘邦的继母李氏,随即成为太上皇后。

此后刘邦继续五日一朝太公,依然是对太公跪拜。太公别提多开心了,太公成为了最大赢家。

那么皇上刘邦在太上皇刘太公前怎么自称呢?

刘邦自称臣,称太公为大人。前198年十月,皇帝为刘太公举办84岁大寿。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都过来庆贺,刘邦为老爷子敬酒,笑着说道:“一开始大人总认为儿臣败家子不成器,不能为咱家挣产业,不如二哥。今天儿臣的产业跟二哥比起来,您看看谁的多啊?”太上皇无言以对,群臣大笑,群呼万岁。一年后,太上皇驾崩,一共当了五年的太上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