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最后下场如何?
直接盘点末代的九位总督吧,毕竟,题中所说的封疆大吏其实就是总督。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东三省是最后设立总督的,而最后一任总督就是赵尔巽,进士出身也是一个东北人。在清朝灭亡之后,袁世凯想让赵尔巽当自己的顾问的,可是也许是因为还有一点骨气吧,所以赵尔巽就没有去,而袁世凯也没有过多的为难,让他去编写清史,可是还没写完,就留下一个稿子赵尔巽就因病去世了。
直隶总督张镇芳原本的直隶总督是袁世凯,后来袁世凯退岗离职,于是他兄嫂的弟弟张镇芳就直接接他的班了。也是因为这关系,所以张镇芳在清朝灭亡之后就直接跟着袁世凯干了,后来袁世凯去世了,他就跟着张勋搞起了复辟,失败后被抓了判了个无期,之后破财消灾出了狱就去经商去了,享年七十岁,也算的上是结局好的了。
两江总督张勋张勋可以说是清王朝最忠实的拥护者了,因为他对清王朝都至死不渝,不仅搞起了复辟,到死的时候都留着辫子,而且还让自己的手下都留着辫子,是个典型的保守派。在复辟失败后,他就逃到了天津,直到1923年去世,被运回老家江西安葬。他自称:吾回天无力,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闽浙总督松寿松寿是满洲正旗人,在清朝灭亡的时候,他尽力的去抵抗,甚至让妇女手持兵器。最后,秉持着国在人在,国亡人亡的念头,松寿吞金自杀,为大清殉葬去了。
湖广总督瑞澄瑞澄被称作是大清的掘墓人,因为正是因为瑞澄,武昌首义才这么快就爆发了,撇开调兵去四川不说,早在起义之前,瑞澄就得到了起义者的名单,可是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他竟然随便抓几个杀了就完事了,导致了起义者横下心直接提前起义了。都没有怎么反抗就直接逃到了上海后来再逃到日本,等到风头过去了又回到上海于1915年去世。
两广总督张鸣岐因为在晚清时期,两广地区着实是是非之地,处于多事之秋,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愿意来两广,后来张鸣岐通过走后门买通了袁世凯才来到两广当总督(难度也不怎么大)清朝灭亡之后,他就投奔袁世凯去了,尽极阿谀奉承鼓吹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来袁世凯去世,他就逃到了天津,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就直接投奔日本人去了,也正因为此而为国人所诟病,直接被定性为汉奸,在1945年被骂死了。
陕甘总督升允升允是蒙古镶黄旗人,原本就是陕甘总督,后来因为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而被强制退休了,后来在武昌起义时就又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在上任之后,他就反攻西安,想为皇帝留下一条后路,可惜的是,西安还没打下来呢,大清就灭亡了。不过他还不死心,仍然与革命党对抗,还策划复辟帝制,为此,他还和日本人走的比较近,幻想着借助日本的力量复辟,不过,他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不久就抑郁而终了。
四川总督赵尔丰赵尔丰是东北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弟弟,算的上是末代总督中比较有作为的了,因为他在任期间率领军队去西藏镇压由英国人操纵的西藏叛乱军,并且将其打败,将西藏保留在了中国的版图中,不至于分裂出去。后来武昌起义之后,因为在四川保路运动中屠杀革命党人士,所以赵尔丰被直接公审处决。
云贵总督李经羲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子,同时也是云南讲武堂的总办,结果用清朝的资源培养了一大批的革命人士。在武昌起义之后,蔡锷将其礼送出境,而李经羲则在去过上海遇挫之后直接去投奔了袁世凯,于1925年在上海去世。
呼,整理这些资料好累~
清朝灭亡后,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最后下场如何?
清朝定鼎中原江山之后,他们一脉沿袭了明朝的统治体系,在清朝时期,总督和巡抚都称得上是封疆大吏,他们的手中掌握着非常庞大的权力。
其中总督的权力是清朝所有封疆大吏中最为庞大的,少的也掌握一个省份的大权,多的更是掌握了两到三个省份的巨大权力。
他们站在朝廷的权力巅峰,除了朝廷中心的那些大佬之外,无人可以和他们匹敌。而巡抚虽然同样权力庞大,但与总督相比,权势却要稍低半个档次。
清朝的巡抚一般只掌握一个省份的大权,不过虽然他们明面上受到总督的管辖,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总督的下属。他们都直接受到皇帝的调令、互相之间都有着节制权,因此说不上谁是谁的下属、谁是谁的上司。
接下来我们谈到提问中所提到的问题,既然说是9位封疆大吏,那这个问题所询问的必然是清朝的9位总督。
清朝的9位总督依次为直隶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东北总督。 这几位总督除了东北总督之外,其他8个总督官职都是清朝比较老牌的官职,而东北总督相比以上8个总督官职,出现时间要晚上很多,这个官职是在清朝末年才出现的。
清末东北总督的设立而在清朝早期的时候,东北是没有总督的。
东北是女真人的发源地、是他们在遇到危机时唯一能选择的避难所,所以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地位。
因此在清朝早期时,清朝皇帝就在东北设置了三个将军官职,这三个将军官职分别是奉天将军、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其中奉天将军后来又改名为盛京将军。
大家也不要小瞧这些将军官职,在清朝,将军是军队方面地位最高的职位,相当于如今的大区司令,地位和总督相比只高不低。
不过在清朝末年,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清朝朝廷这才把东三省给统合起来,设置了一个东北总督职位管理东三省,这才有了后来我们所知道的清朝九大总督。
清朝是在1911年进入生死危机之中的,在那一年,辛亥革命爆发了。而清朝真正的死亡时间是1912年,1912年,正是袁世凯的胁迫下,清朝廷才主动选择了温和的死亡,而不是在鲜血之中被迫灭亡。
在清朝灭亡之后,清朝的9位总督分别经历了不同的人生。
清朝末年直隶总督张镇芳清朝的最后一任直隶总督是张镇芳,张是河南项城人。
一说到河南项城,很多人可能就会想起民国时期的第一号大佬袁世凯。
而现实中,张镇芳和袁世凯也有着非常深厚的关系。他不仅是袁世凯的同乡,还是袁世凯嫂子的弟弟。
在那个人情复杂的时代,这点是最为重要的,张镇芳之所以能当上清朝最后一任的直隶总督,就跟这个关系有关。
清朝的消亡对张镇芳的影响不大,因为在清朝灭亡之后,他的亲家袁世凯成为了民国的头号人物,虽然朝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中心的权力却是差不多的。
民国时代开启后,张镇芳被袁世凯安排到了河南,成为了河南的头号人物。
不过随着袁世凯的去世、随着他参与辫帅复辟活动的失败,他开始尝到了锒铛入狱的滋味,曾经被关到牢里待了一段时间。
在他被放出来后,他变得安稳了很多,从此沉迷于商业之道,一直到1933年才安稳离开了人间。
闽浙总督清朝的最后一任闽浙总督名字叫做松寿,松寿并不是汉人,而是满清正白旗的旗人,在那个年代,出身可谓是根正苗红。
因为他出身的原因,所以导致了他对清朝格外的忠诚,在清朝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妥协,而是带着他自己对清朝的无限忠诚,和反清军队战斗到了最后关头,在明知不可为之的情况下,选择了为清朝自杀。
湖广总督清朝的最后一任湖广总督名字叫做博尔济吉特.瑞澄,他和松寿一样,在满清出身非常的根正苗红,是满清正黄旗出身。
而且他的家世也非常显赫,他的爷爷曾经当过正一品的大学士,而他的父亲则当过黑龙江将军,他自己更是成为了湖广总督,可见这其中的家世有多么显赫。
不过在面临清朝的生死存亡危机时,他并不如松寿对清朝那么忠诚。
武昌起义就是在他的管辖地里爆发的,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选择了望风而逃,先是跑到了上海,然后又跑到了日本,这才避过了反清军队的追杀以及清朝朝廷的惩罚。
而在清朝之后,他则回到了国内。
云贵总督清朝的最后一任云贵总督名字叫做李经羲,他的身世同样非常不简单,他是晚清第一权臣李鸿章的侄子,在李鸿章的关系之下,这才有了那般辉煌的成就。
李经羲和袁世凯的关系非常好,在清朝灭亡后,他在袁世凯的手下担任了各种重要的官职。
四川总督清朝的最后一任四川总督是赵尔丰,赵尔丰虽然很出名,但是相比于他的哥哥、清朝在东北总督赵尔巽来说,他却还是有所不如的。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赵尔丰曾经在西藏平定了英国人和当地贵族联手策划的叛乱,这点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历史功绩。
而在清朝灭亡的过程,赵尔丰的运气并不是很好,虽然他想努力维持和反清军队的关系,但是仍然被反清军队给杀了,在1911年的时候丢掉了性命。
两江总督清朝的最后一任两江总督在现代史中有着很大的名气,此人就是民国时期人们称之为辫帅的军阀张勋。
在清朝灭亡之后,张勋转型成为了民国的军阀,不过在民国的时候,他仍旧没有忘记清朝,不仅自己没有剪掉原来的辫子,还下令自己手下的军队,不准剪掉辫子。
在1917年的时候,他更是在北京展开了复辟活动,打算使清朝重新出现于历史之中。
不过后来他失败了,失败之后,他为了逃脱民国政府的惩罚,就逃到了天津的租界里,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两广总督清朝的最后一任两广总督名字叫做张鸣岐,在清朝灭亡后,他选择了投靠袁世凯,而在袁世凯去世后,他先是逃到天津租界避开了一番风头,而在1931年后,在日本人的招揽下,他则成为了一名汉奸。
陕甘总督清朝的最后一任陕甘总督名叫长庚,他是满清正黄旗人士,是在溥仪登基第一年被授予陕甘总督职位的。
在清朝灭亡之后,他主动辞掉了自己的官职,从此过上了平淡的生活。
东北总督清朝的最后一任总督是赵尔巽,那就是我们以上所说的四川总督赵尔丰的哥哥。
在清朝灭亡之后,他开始过上了平淡的生活,在民国的时候、在袁世凯的邀请下,他开始主理起了《清史稿》的编撰。
所以说这就是清朝灭亡后,清朝九位总督的下场、去向,他们每个人的人生结局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遭遇激烈、有的人遭遇平淡,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清朝灭亡后,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最后下场如何?
改朝换代,不仅仅是皇帝、后妃的命运转折,对于高官大臣们来说,这也是难逃的一劫——要不隐名埋姓解甲归田,要不劫后余生被明主赏识再度重用,要不惨死刀下,要不以死殉国……今天要说的这九位封疆大吏便是清朝的总督,他们在面对清朝灭亡之时,也有着不同的命运。
东三省总府赵尔巽,他本人是非常反对共和的,也是一个有骨气的清臣。辛亥革命之后,这些高官大臣王公贵族们都选择前往青岛,赵尔巽已经做了挺久的高官,虽然有些本钱,但蜗居在青岛小宾馆的生活让他透不过气。后来他便联合其他几个官僚组成了“十老会”,常常聚在一起回忆过往,互相安稳。这个时候袁世凯也在尝试着到处拉拢人才,于是就派人找到了赵尔巽,赵尔巽不愿当袁世凯的顾问,但当袁世凯邀请他主持修订《清史》之时,他却同意了。他对清朝廷有着深厚的感情,一心编书,不作他想。但由于常年忧郁,积劳成疾,赵尔巽死于任上,第二年清史出版。
云贵总督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子,因为支持袁世凯称帝,所以在袁世凯死后不得不退居天津。后来因为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政治斗争升级,他也曾做过一周时间的国务总理。晚年他住在苏州,宅邸名为“蜕庐”,可见他在这一场场朝堂风雨之后终于还是想通,最后他病逝在上海,人们都称其为短命总理。不过李经羲还有一事值得说道,他曾经对朱德元帅和蔡锷有过知遇之恩。
四川总督赵尔丰和赵尔巽是兄弟,赵尔丰在位之时的贡献还是很大的,他曾经镇压了西藏的叛乱军,粉碎了英国操控西藏的计划,阻止了西藏的分裂。因为武昌起义之时,他下令屠杀革命人士,所以后来被公审处决,算是极为总督之中下场最为凄惨的一个。
直隶总督张镇芳是袁世凯的亲戚,也是因为家族关系,等到袁世凯离职之后,他才坐上了这个位置,也算是一心一意跟着袁世凯干事业的。袁世凯去世之后,他依旧不死心,还在联络张勋搞复辟。失败后被判重刑,后来借钱消灾逃过一死,也算是安安分分度过了下半生,一直活到了七十几岁。
两江总督张勋是极为旧臣之中最忠于满清的忠臣之一,清朝灭亡之后,他到死(1923年)都留着辫子,并且不允许部下剪辫。他对清朝的复辟始终不死心,一次次失败之后,他最终只能躲在天津。去世之时,他叹自己无力回天,只得独善其身。张勋固然固执保守,但是也算是忠臣了。
闽浙总督松寿是个悲壮之人,他出身满洲贵族,对清帝忠心不二。在清朝灭亡之时,他还在誓死抵抗,在无力回天之时吞金殉国。
陕甘总督升允的命运就比较复杂了,他在光绪帝时就已经是陕甘总督,因为反对维新变法被强制撤职。在武昌起义之后,清帝又想起了他,将他重新找了回来,继续做他的陕甘总督。即便清王朝如此待他,他还是极为忠心的,一直在为清帝寻找出路,试图辅佐清帝复辟。九一八事变之后,升允忧心过度而亡。
以上两位总督的事迹还是比较触动人心的,但也有胆小无能之辈。湖广总督瑞澄就是大清的掘墓人之一。他出身满洲正黄旗,少年时就是出了名的京城恶少,在起义前,他明明得到了起义者的名单,却敷衍了事,加速了武昌起义的进程。事发之后他丢盔弃甲逃到日本,等到风头过了才偷偷回到上海。
两广总督张鸣岐是个左右摇摆的汉奸,晚清两广地区本就是多事之地,张鸣岐以钱财向袁世凯买了这官做做,在袁世凯复辟的时候溜须拍马无所不作。袁世凯死了之后,他躲在天津安分了一段时间,九一八事变之后迅速投靠日本人,为人所不齿。
清朝灭亡后,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最后下场如何?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末代皇帝溥仪发布了《清帝退位诏书》,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王朝就此宣告灭亡,同时这也标志着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制度正式终结。
而就在清朝灭亡的时候,清朝在全国范围内还有着九位高权重、节制一方的总督,他们分别是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直隶总督张镇芳、两江总督张勋、两广总督张鸣岐、闽浙总督松寿、湖广总督瑞澄、陕甘总督升允、四川总督赵尔丰以及云贵总督李经羲。
这九位末代总督最终的结局究竟如何,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东三省总督,是清朝时期最晚设置的总督之位,在此之前,东北三省的事务由三省的将军,即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管辖。后来,朝廷中央为了加强对于东三省地区的统治与管理,于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时候,正式设立了东三省总督,并且在奉天、吉林、黑龙江设置巡抚,正式改东三省地区的“军府制”为“行省制”,此后曾担任过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则成为了第一任东三省总督。
宣统三年(1911年),赵尔巽开始担任东三省总督一职,在此之前他曾先后历任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四川总督等职,从政经历非常丰富。
而就在赵尔巽出任东三省总督的时候,“辛亥革命”已然爆发,此时的赵尔巽是不折不扣的“保皇派”,坚决反对共和制度,并且大肆抓捕和屠杀革命党人以及支持共和的人士,手段极为残忍,使得整个东三省地区的革命氛围极为消沉。当然,赵尔巽的如此举动也为他招来了不少的反对声音。
就在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灭亡后,赵尔巽也被解除职务,开始在青岛隐居。
袁世凯主政期间,邀请赵尔巽出山,起初遭到了拒绝,但在袁世凯主动为赵尔巽的弟弟、曾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平反昭雪”后,赵尔巽才选择正式到北京任职。
当然,赵尔巽的主要工作还是编修《清史稿》,为此他倾注了自己最后十多年的全部心血,直至1927年正式完稿,而赵尔巽也在这一年去世,终年83岁。
直隶总督张镇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开始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而作为袁世凯的兄嫂之弟,张镇芳也在袁世凯的帮衬下平步青云,权势、地位与日俱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朝廷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削夺兵权,将其调任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张镇芳则就此成为了最后一任直隶总督。
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张镇芳也被袁世凯任命为河南总督,只不过仅仅两年之后的1914年,张镇芳便被袁世凯撤职了。至此开始,张镇芳便开始逐渐远离政治,并且开始积极投身于金融界,他先后担任了北方银行董事长.、盐业银行董事长。
1933年,张镇芳病逝,享年70岁。
两江总督张勋。在这九位清朝最后的总督中,张勋无疑是最为人所熟知的。
1911年武昌起义后,张勋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继续对抗革命军。而在清朝灭亡后,张勋为了表明自己对于大清王朝的忠心,则率领着他的部众全部留着辫子,因而他也被人称为“辫帅”,他统领的军队则被称为“辫子军”。
1917年,时任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之间爆发“府院之争”,而张勋则是打着调停"府院之争"的名号,带兵进入北京。7月1日,他与康有为等人共同拥立溥仪复辟,史称“丁巳复辟”。
然而这场“复辟闹剧”仅仅持续了12天,便随着段祺瑞组织“讨逆军”进入北京,击败张勋的“辫子军”而宣告终结。于是溥仪再度退位,张勋则是先逃到了荷兰大使馆,后又逃到了天津的德租界,至此便在天津定居了下来。
从这以后,张勋不再过问军政事务,开始投身商界,由他独资或投资经营的当铺、电影公司、银行、钱庄、金店、工厂、商店等企业,共计七十余家,总资产更是高达五六千万之巨,成为当时有名的富翁。
1923年,张勋在天津病逝,终年69岁。
两广总督张鸣岐。1910年,张鸣岐依靠向当时位高权重的庆亲王奕劻行贿,成为清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任两广总督。他一直反对共和、反对革命,残酷镇压了广州黄花岗起义,成为了革命人口中的“刽子手”。
辛亥革命之后,由于担心会招来报复,于是携款潜逃日本,后又回到国内,做出了许多为人所不齿的事情。
他先是拥立袁世凯称帝,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为日本人特务卖命,“七七事变”爆发,张鸣岐公开投靠日本人,担任日伪政府要职,正式成为了人人唾弃的汉奸。
1945年9月,张鸣岐在全国人民的一片骂声中去世,而他也就此成为了这九位清朝末代总督之中,声名最为狼藉的一位。
闽浙总督松寿。松寿,满洲正白旗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被任命为闽浙总督,在此之前,他曾先后历任、江西巡抚、江苏巡抚、热河都统、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察哈尔都统等职,深得朝廷的信任与器重。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福建革命党人在彭寿松的带领下,联合福建新军协统许崇智等人,在这一年11月8日发动起义,而松寿则是拒不投降,率领旗营官兵负隅顽抗。双方激战一个昼夜,松寿眼看大势已去,随即吞金自尽,以死殉国。
松寿也就此成为了在辛亥革命中,唯一一位为大清王朝殉国的封疆大吏。
湖广总督瑞澄。瑞澄,本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隶属于满洲正黄旗,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主和派代表、大学士琦善的孙子。1910年瑞澄被正式任命为湖广总督。
1911年,就在瑞澄的“眼皮底下”,爆发了武昌起义,瑞澄随即弃城逃至上海,不久后再又逃往了日本。
虽然在这之后,瑞澄重新回到国内,但是他的家财早已被抄没,其存于钱庄之中的钱财也被没收。1915年,瑞澄死于上海寓所之内,终年52岁。
作为湖广总督的瑞澄,对于四川保路运动以及后来武昌起义的爆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他也就此被人戏称为大清王朝覆亡的“内部掘墓人”。
陕甘总督升允。升允,陕西巡抚、江西巡抚、察哈尔都统、陕甘总督等职,宣统元年(1909年)被革职,武昌起义爆发后,被官复原职、重新启用。
后来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灭亡,但升允却在为复辟大清王朝不断奔走,但最终均是以失败的结局收场。
1931年升允在天津去世,终年73岁,溥仪还为其赠谥号为“文忠”,足可见其对于大清王朝的忠心。
四川总督赵尔丰。赵尔丰,就是前文中提到的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弟弟,他于1911年4月,正式接替哥哥赵尔巽成为了末代四川总督。在此之前,他曾带兵平定巴塘叛乱,成功收复了西藏。
1911年8月,“四川保路运动”爆发,赵尔丰率兵镇压,而这一事件也成为了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导火索,同时也为之后武昌起义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至于赵尔丰,则也因为这一事件被免去了四川总督一职。
武昌起义爆发后,四川地区宣布脱离清廷,并成立了军政府,然而,整个四川也就此陷入动荡之中。这个时候,被推为四川都督的尹昌衡,下令逮捕了赵尔丰,在对其进行了一场“审判”后,赵尔丰也就这样被当场处决。而他也就此成为了这九位末代总督之中,结局最为凄凉的一位。
云贵总督李经羲。1909年,李经羲出任云贵总督。由于其在云贵总督任上,大力支持兴办讲武堂,军中一大批军官均系其培养,再加上其对蔡锷也有过重要帮扶,因而在辛亥革命期间,他和他的家人得以被礼送出了云南,受到了充分的保护。之后袁世凯掌权,李经羲也得到了袁世凯的重用。
1917年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爆发“府院之争”,黎元洪在罢免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后,让李经羲出任总理一职。只不过,随着张勋率领“辫子军”进京,拥立溥仪复辟,仅仅做了一周总理的李经羲便遭到了罢免,所以他在当时也被称为是“短命总理”。之后李经羲便彻底离开了政界,选择了隐居,以写诗撰文度日。
1925年,李经羲病逝于上海,终年65岁。
清朝灭亡后,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最后下场如何?
大清有九位总督。他们每人掌管几个省的军政、民政、财政以及官吏监察,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大清灭亡前后,几位封疆大吏境遇差异极大。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有底线的忠臣由于东三省是大清龙兴之地,因此,东三省总督是“疆臣之首”。
末代总督赵尔巽,曾主政湖南、四川等地,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
辛亥革命时,赵尔巽坚决镇压革命,屠杀了许多革命党人,迫使东北地区的革命党转入地下。
清帝退位前,赵尔巽发布“东三省反对共和二十条”,坚决反对共和。
由于赵尔巽在东北稳定形势,满清贵族有的提出让他“勤王”,有的提出让皇帝移居东三省,但都作罢。
满清灭亡后,赵尔巽效法“伯夷不食周粟”,拒绝袁世凯拉拢。
最后,赵尔巽提出“我是清朝官,我编清朝史,我作清朝事,我食清朝饭”,作国史馆长,专心修《清史稿》。
赵尔巽晚年靠着自己的面子,奔波筹款,终于在去世当年,完成了《清史稿》。
赵尔巽可谓清朝的忠臣。但是,赵是一个有底线的忠臣。
1912年,大清灭亡之初,赵尔巽仍在东三省主事。
当年,肃亲王为复辟,在日本的支持下,发起“满蒙独立运动”。
当年5月,武器运输过程中,被赵尔巽发觉。
“满蒙独立运动”以复兴清朝为号召,赵尔巽虽忠于清室,但知道这是日本主使下的卖国之事,遂坚决拦截,并曝光日本企图。
忠于清,但有底线,赵尔巽值得尊敬!
四川总督赵尔丰:主动配合,但仍不免一死赵尔巽的弟弟赵尔丰,运气就差一些。他没有越过大清灭亡这道坎。
赵尔丰也很有才干。他曾平定川藏等地的叛乱,有功于民族。
在保路运动中,赵尔丰本站在民众一边,认为民众保路,情有可原,要求朝廷处置盛宣怀,但朝廷严饬赵尔丰镇压。
赵尔丰血腥镇压,发生“成都血案”,四川革命军纷纷起义,朝廷只得从湖北调兵镇压,为后来革命党的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赵尔丰因此被免去四川总督,但仍留边务大臣。
辛亥革命后,四川士绅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宣布脱离清廷。
赵尔丰主动交出了军政权力。
但是,尹昌衡诱骗还是擒获了他,并在成都皇城坝公审处决了他。
直隶总督张镇芳:复辟达人—无期徒刑犯—董事长张镇芳是袁世凯的兄嫂之弟。
1907年,原直隶总督袁世凯被明升暗降,张镇芳接为末任直隶总督。
辛亥革命时,张镇芳跟着袁世凯成了民国人。
但是,此君对复辟是很热衷的。
袁世凯复辟,他支持,被列为“七凶”之一。
后来,张勋复辟时,他也支持,并且担任了张勋-溥仪朝廷的议政部长兼度支部尚书。
复辟失败后,他被认定有内乱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被关押3个月后,他保外就医。
此后,他作盐业银行董事长,不再参与政治。
两江总督张人骏、张勋:不必说武昌起义爆发时,两江总督是张人骏,他依赖的是张勋的第九镇新军。
起义后,张人骏、张勋顽固抵抗,但苏浙等地义军猛烈进攻,张人骏、张勋不能抵挡。
张人骏请美国传教士与联军洽降,趁机和江宁将军铁良坐箩筐逃走,跑上日本船,避居到了青岛。
此后,他的经历不必说了:以书法自娱,不过问政治。
张人骏逃走后,张勋署理两江总督,但10来天后,大清就亡了。
此后的故事就不必说了:张勋复辟,人所共知。
两广总督张鸣岐:从青年才俊到卖国贼两广总督张鸣岐,是大清最年轻的总督。
1910年,他担任两广总督时,只有35岁。
黄花岗起义时,他血腥镇压。
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高涨,他压不住,遂同意光复广东。
他被推举为新政府的广东省都督,但很快就携款逃走。
袁世凯执政后,他回国,替袁世凯卖命。
袁世凯死后,他再次逃到租界。
抗战爆发后,他可耻地作了汉奸。
他参加了华北等地的汉奸组织,甚至为“大东亚战争”祈祷。
抗战胜利后,他在骂声中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湖广总督瑞澂:比较惨的逃亡者武昌起义,大清的主角就是这位瑞澂。
武昌起义后,他弃城而逃,去了上海租界。
得知大清要治他罪时,他又逃去了日本。
大清灭亡后,他回到上海。
不过,民国政府没收了他在钱庄的存款,他只得寄居于寓所,直到1915年去世。
顺便说一句:大清最后一任湖广总督,是袁世凯。
不过,袁世凯看不上这个湖广总督,没有上任。
陕甘总督长庚:尽人事顺天命大清灭亡前,陕甘地区曾发生了最坚决的抵抗。
当时,陕甘总督是长庚。
武昌起义爆发后,朝廷派前陕甘总督升允督办军务。
他们对陕西发起了反击,试图迎接溥仪到西安建立朝廷。
他们攻取了十余城,“全陕垂定”。
此时,清帝逊位诏书来到。
长庚顺应天命,交出权力,四年后去世。
闽浙总督松寿:吞金自杀松寿,是唯一一个为大清殉葬的总督。
武昌起义后,福建地区的新军起义。
松寿率领旗兵坚决抵抗,失败。
最后,他吞金自杀。
云贵总督李经羲:礼送出境-短命总理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子。
这个人比较会做人。
他曾表示:云贵总督可以不作,讲武堂不能不办。
他曾资助过蔡锷等青年军官,对讲武堂的革命倾向也睁只眼闭只眼。
因此,他在讲武堂的教官、学生中名声不错。
云南起义后,蔡锷没有为难他,派人护送他全家,取道越南等地,去了上海。
此后,在民国初年的政坛上,他也算比较活跃。
“府院之争”时,黎元洪罢免段祺瑞,让他作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
但是,不久,张勋复辟,他又被迫去职,被称为短命总理。
这些曾经的封疆大吏,在大清灭亡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历史既记住了他们的贡献,也记住了他们的劣迹。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清朝灭亡后,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最后下场如何?
有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九位封疆大吏的荣耀都依托于清王朝,所以清朝灭亡后他们几乎都没有好下场。
在清朝,巡抚与总督可以被称为封疆大吏,因为他们或是掌握一个省份的权力,或是掌握着两三个省份的大权,屹立朝廷权力的巅峰,除了少部分大佬以外,没有人能与之媲美。
最关键的是,这些巡抚、总督直接皇帝的调度,手握军政大权,彼此之间相互制约,从形式上来看不存在从属关系,也就是说他们相当于一方土皇帝,这也是他们被称为封疆大吏的原因。
九大总督而题目中所说的“九位封疆大吏”必然是指清朝末年九位总督。
清朝九大总督职位分别指的是:闽浙总督、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陕甘总督、直隶总督、东北总督。
其中前八个总督职位属于老牌职位,而东北总督的诞生时间要晚很多,直到清朝末年才设立,这与东北在满清人心目中地位神圣不无关系。
众所周知,清朝没有入关以前,世世代代都是生活在东北地区,入主中原后,满族人便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严加保护起来。
他们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缅怀曾经的日子,感谢东北这个生育自己的地方;另一方面是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如果在中原发生什么变数,他们能够及时撤回东北以待日后东山再起。
清朝初年,满清皇帝在东北设立了三个将军职位:奉天将军(后改名为盛京将军)、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他们代表着地方军队的最高职位,权力之大甚至不亚于总督。
清朝末年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冲击下,清政府不得不顺应潮流将东三省统合起来,并设置了一个总督职位负责管理一切事务,这也就是后来的东北总督。
下面笔者分点介绍一下清朝末年各地最后一任总督的结局。
一、闽浙总督——松寿最后一任闽浙总督名为松寿,他是根正苗红的满清正白旗旗人,对于清王朝有着极大的忠诚。
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福建谘议局议员便劝说松寿交出军权向革命党派人士投诚,可一心死忠满清的松寿对此置之不理,反而打算先下手为强偷袭革命党派。
可惜闽浙地方军队战斗力太过弱小,再加上革命党派早有防范,这种偷袭最后一败涂地。松寿见大势已去,便吞金自杀,死后清政府赠其太子少保,谥忠节,以表彰他的忠勇。
二、湖广总督——瑞澄最后一任湖广总督名为博尔济吉特•瑞澄,他与松寿一样,是根正苗红的八旗子弟,隶属于正黄旗。
瑞澄的家世非常显赫,爷爷曾任正一品的大学士,父亲曾担任黑龙江将军一职,而自己又是手握大权的一方总督。
然而在忠诚这一方面,瑞澄远远比不上松寿。
武昌起义的爆发地恰好归他统治,面对来势汹汹的革命党人,瑞澄自知无法力敌,便带着家产连夜跑到上海租界。
后来他又担心遭到清王朝的刺杀,直接跨越国界来到日本,直到清王朝覆灭瑞澄才重新回到上海定居,直至病逝。
三、四川总督——赵尔丰最后一任四川总督名为赵尔丰,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不过他曾在西藏粉碎了英国人和当地贵族联手反派的阴谋,这一份功绩可圈可点。
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赵尔丰被罢免总督职位并沦为新军的傀儡。后来旧军发生哗变,赵尔丰好心安抚,且被新军视为心怀不轨,最后含冤而死。
赵尔丰死后被赠予谥号襄平,他是与松寿一样,死在清王朝覆灭的前头。
四、两江总督——张勋最后一任两军总督名为张勋,他算是近代史中的风云人物。
清朝覆灭后,张勋摇身一变成为民国的军阀,不过他始终没有忘记清朝,为了缅怀曾经的信仰他不但保留了自己的辫子,还不允许手下剪辫子,因此当时的人还将他称为“辫帅”。
1917年,张勋认为时机成熟,便在北京展开复辟活动,拥立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上位。
结果复辟活动仅仅持续了十二天便以失败告终,事后张勋逃到天津租界以躲避民国政府的惩罚,并在此处度过余生。
1923年9月12日张勋病逝,一直到死他都没有剪掉自己的辫子,可见张勋始终认为自己是满清人。
五、两广总督——张鸣岐最后一任两广总督名为张鸣岐,他是岑春煊的爱徒,年轻时仕途平坦颇有作为,可惜遇上了王朝的覆灭。
清王朝灭亡后,张鸣岐携款逃到日本,后来袁世凯称帝,他又回国抱大腿,并且再次得到重用。
袁世凯死后,他先后辗转上海法租界、天津租界,吃斋念佛,不问世事。
本以为他会这样平平淡淡地了却余生,结果九一八事变后他直接叛国成为大汉奸,日本战败他甚至还向佛祖乞求“大东亚战争之必胜”,颇有忠犬的模样。
日本投降后不久,他在无数民众的唾弃与指责声中羞愤而死。
六、云贵总督——李经羲最后一任云贵总督名为李经羲,他是晚清第一权臣李鸿章的侄子,拥有显赫家世,在朝廷中一直得到重用。
清末革命爆发之时李经羲表现得非常矛盾,一方面他忠于清王朝,另一方面他又对革命表示同情,一番权衡利弊,他最终还是告别官场投靠了新军。
清朝覆灭后,他先后为袁世凯、黎元洪办事。1917年他还出任了一周的国务总理与财政总长,1925年9月18日他在上海病逝。
七、陕甘总督——升允最后一任陕甘总督名为多罗特·升允,他在1905年的时候当上这个职位。
身为臣子升允非常有个性,他刚任陕甘总督的时候正巧碰上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其他人费尽心思地送礼物、包红包,可升允不但无动于衷,还劝告其他人不要送礼物,这份正直实属难得。
清王朝被推翻后,升允率军反扑革命军,结果败多胜少,慢慢就变成了光杠司令,无奈之下只能暂且隐退。
不过升允始终希望重现清朝往日的荣光,为了复辟他东奔西走,甚至寻求日本人的帮助,可惜一直没能成功。
1931年7月23日,升允带着复辟的遗愿阖然长逝。
八、直隶总督——张镇芳最后一任直隶总督名为张镇芳,他不仅是袁世凯的同乡,还是袁世凯嫂子的弟弟,因此两人关系非常密切。
由于袁世凯的关系,清朝的覆灭并没有给张镇芳带来太大的冲击,反倒是在民国开启后,成为河南的头号人物。
后来袁世凯去世,他失去最大的靠山,于是又参与了张勋的复辟活动,结果复辟失败,他因此锒铛入狱。
之后张振芳被释放,他由此变得沉稳许多,并且从此弃官从商,直到1933年离开人世。
九、东北总督——赵尔巽最后一任东北总督名为赵尔巽,他是四川总督赵尔丰的哥哥。
1911年,赵尔巽担任东北总督,同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他组织保安会阻止革命。
溥仪退位时,赵尔巽与张作霖等人坚决表示反对,并且极力抵制共和,可惜胳膊拧不过大腿,清王朝终究是覆灭了。
后来袁世凯邀请赵尔巽参与《清史稿》的编纂工作,赵尔巽选择有条件的答应,而唯一的条件便是帮他的弟弟赵尔丰平反。
1927年赵尔巽因病去世,第二年编纂完成的《清史稿》正式发行。
执笔君言从上面看,清朝最后九位总督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有的还没等到王朝覆灭便身死,有的为复辟苦苦追求直至死去,还有的躲在某个地方了却余生……
不过总体而言他们几乎都没有什么好结局,因为他们的荣耀源自清王朝,王朝覆灭,他们的地位权势也将化为乌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诸位读者,对此你们怎么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