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银子的多少呢?
有人问,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银子的多少呢?下面就来详细介绍其中的原因。
古人、客栈、吃饭付银子、大喝一声:“不用找了”!店小二抓了银子往钱屉子里一放。这样的一系列场景我们只有在电视剧里看到吧。实际上古代吃饭如果用碎银子付账的话会很麻烦的。古代能用碎银的,做大生意的店家,他们会用专门的一个道具叫做戥(deng)子来称这个银子的重量,就是称银子的,老板们为了信誉,客人给的银子多了一定要找零的。
如果身边没有足够的碎银子,就用钢剪刀剪下大块的银子找零。而身上能带银子出门的也都是些豪们,因为在古代银子也是相当值钱的。明朝一两百银=200元人民币=1000文钱=1吊(贯),而1钱=0.2元。例如在清朝一两银子足可以买150斤高档大米。宋朝一两银子买200多斤大米。《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说:“二十两银子够庄稼人用一年的了” ,明代一两半银子够一个老百姓用一年了。
所以如果是两个人吃饭有酒有肉的话,几十个铜板就够了,像有些人说的“放下银子就走”不现实。如果再看到电视剧里这样的坑人镜头大家就可以说:这都是骗人的哈!
话说回来用碎银子作为交易的货币实在太不方便,碎银子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称过来称过去的实在浪费时间,由于银子贵重还得精确到几钱几厘浪费精力,而且还有磨损损耗。另外古代人是很有智慧的,但是有的人把智慧用错了地方就叫卑鄙! 他们有的会在银子里掺锡、铅制造假银,如果被收银方发现,还得打官司,找专业鉴定的地方鉴定,实在让人头大。
另外,银子也分好坏,好银子叫纹银,差的叫底银都得需要估价,无论怎样使用碎银子是很麻烦的。为了达到银子的纯度一样,就要使用铸银。始于汉代,盛行于明清。有小锭,中锭,银元宝,有一定数额。一般用于置办田产等大的交易。
古代平常人最常用的就是用铜板来付钱。清朝一两银子大概能换2000铜钱。清朝末年慈禧祸国殃民,大量白银外流,一两银子能换到3000铜钱。要是做大生意海外贸易的就用银票啦。
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银子的多少呢?
想必这一幕很多人都是从古装电视剧中看到的,虽然说影视剧有些虚假与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其实在古代这种场景还是比较合理的,古代的货币不像如今这样有着明确的数额,他们对金钱多少的估算是要靠眼睛来看,用手来掂量的。那么顾客从来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来不数银子多少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一,货币的差异古装电视剧中描述的生活大多都是元朝之后的,也就是元,明,清三代,这个阶段的货币是白银,标准单位是两。我们对白银的形象并不陌生,无论是从电视剧中看到或者保存下来的白银,形似一条小船的元宝就是当时标准的货币。白银本身的价值也是非常高的,保值率也很高,因此购买力特别强,所以人们通常都是把白银割开使用,一块掂在手里看上去非常小的白银就足以支撑一次日常的花销。
二,店小二估算金钱的经验丰富相信这个是不难理解的,就像如今餐馆的服务员或者前台服务员,真钱假钱他们一看便知,经验甚至不输银行的服务员,他们每天和银子打交道,熟能生巧久而久之快速掂量出一些银子的重量自然不在话下。一顿饭的价格也是估算的,因此相应的白银数量也没有严格的标准,店小二简单的用手掂量一下心里就有了答案,毕竟白银看的不是数量而是重量,店小二也没必要去计较这些,况且那时候的人们几乎都是多给钱,很少出现钱数不够的情况。
三,古代人对金钱的意识淡薄由于当时市面上流通的都是看重量不看质量的白银,因此他们心中对钱的多少没有明确的概念,其实这未免不是一件好事,起码他们不会因为一些金钱产生矛盾或者发生冲突,这一方面他们做得比现代人要好,对于像吃饭娱乐这样的日常花销他们的态度都是无所谓的,钱多钱少在他们心里只是一个概念,大额支付通常用特定的工具来衡量白银的多少,类似于现在使用的秤,不过他们还是不会因为一点钱去斤斤计较的。
看到这里想必很多人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更加了解了古代的生活,就像电视剧中那样,对于吃饭这种小额支付,顾客一般都是多给而不会少给,因此他们不会去问多少钱,店小二也自然领情,不去细数白银的多少,而是简单的从手里掂量一番,数量多少他们心里有底,这是元明清时期的一种习惯,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古代的很多生活细节值得我们去关注,更值得去学习。就比如说顾客吃完饭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宁可多给也不少给,店小二象征性的掂量一下白银,不去细数钱财的多少,这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任,也体现了古代人简单质朴的生活,他们对金钱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同于当代人,这是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
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银子的多少呢?
我们在古典侠义公案小说,以及当下的影视古装剧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节。就是客人在客栈吃饭住店以后,往往从口袋里抓住一把散碎银子,在手中掂一掂,随手往桌上一撒就走了。店小二走过来,也是抓起银子在手中掂一掂,就目送着客人离去。也不敢说银子给少了,也不会追着客人说,银子多了,要找补他一点。那么,古代住店吃饭,真的是这样的吗?
(网络配图)
有人可能会说,肯定不是这样的。之所以在影视剧及侠义公案小说中被演成这样,有几个原因。
其一,影视剧及侠义公案小说中,所描写的对象主要都是侠客。侠客们都是带刀弄枪的,可能一言不合,那刀剑“铮”的一声就拔出来了,砍翻桌椅,打碎门窗,都是常有的事。甚至砍死个把人,也没人敢管。因此,不会有店家在乎银两的问题。谁在乎,谁可能就没命了。
其二,既然写的演的都是大侠的故事,大侠们给出的钱绝对不会少,用不着去斤斤计较。为什么不会少呢?一是大侠们的钱,大都是依靠暴力得来的。因为得来得非常容易,就不会去珍惜。二是大侠们都是有身份的人。江湖就是社会。写江湖,也就是写社会。既然是有身份的人,给钱的时候给少了,那可是一件丢脸失名头的事情。
其三,影视剧的每个镜头都是很珍贵的,常常是按秒计算的。如果还要拍摄找补钱的过程,既无趣,又浪费时间。所以,影视剧中都不会拍这个。但是,也不能拍不给钱。不给钱,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又不是公社食堂,怎么可能不给钱呢?同时,不给钱还意味着吃“霸王餐”,其所代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影视剧拍一个恶棍吃“霸王餐”也就罢了,拍侠客也吃“霸王餐”,那可就不恰当了。
这几个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无论是公案小说,还是影视剧,都是文艺作品。文艺作品肯定要对生活进行提炼,不可能完完全全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写。
(网络配图)
那么,这里就遇到一个问题,如果不考虑住店吃饭的人是不是侠客,是不是带着刀剑,他在吃饭住店的时候,是不是就是这样给钱的呢?
当然了,实际上,古代住店吃饭后结账,给出银子,通常是需要用秤来称的。如果给出的银块,数量不够,就需要再添加一块。但如果给出的银块,数量多了,就需要用剪刀剪下来,直到合适为止。
除了称重量以外,店小二还要判断银块的成色是否充足。也就是说,要判断是真银还是只在上面镀了一层。因此,一般都会用刀割一下,或者用牙齿咬一下。银子很软,轻轻咬一下就能够判断。
不过,话说回来,实际上,一般住店吃饭,真正用银子来支付的情况,其实是不多的。银子比较贵,住个小店,吃个小饭,都用不了这么多。因此,真正揣在身上,起流通作用的,是铜钱铁钱。后来,在发明钞票以后,很大额的面值,会用钞票来替代。
(网络配图)
那么,是不是就说,影视剧及侠义公案小说中写的演的那些,都是假的呢?
说是假的,这个也不对。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到,侠客在给钱,以及店小二在收钱的时候,都有抓起银两,在手中掂一掂的这个动作。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在判断银子的成色和重量。根据外观的体积,再掂一掂轻重,就可以判断这银子是真是假。同时,用手掂一掂,有经验的店小二,一般都会判断出轻重。
对于店家来说,只要不是太离谱,就不会追究。毕竟人家手中拿着刀剑呢!
而影视剧在拍摄的时候,这个掂的动作,既表达了“称重”这样一个意思,而且动作也极为潇洒。两个目的就达到了,所以影视剧就不会显得假了。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货币》)
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银子的多少呢?
我们经常可以从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桥段:行走江湖的大侠们在客栈里吃完饭后大手一挥,留下不知道多少的银两扬长而去,而店小二也很少会数银两的多少,可能最多就是用牙咬一咬。那么以前的店小二,是怎么区分银两的金额呢?又是如何确定银两是否足够呢?
首先,即使叫“历史电视剧”,但一些情节是刻意进行美化的,因此并不一定具有真实性。电视剧里为了突出“大侠”们的豪爽洒脱,往往会用很多艺术手法,“一掷千金”可以说是常用手段了。而且现在的电视剧经常以明清两个朝代为背景,这两个朝代不仅是中国古代金融业发展的巅峰——钱庄、票号的兴起,还有小说的繁荣——四大名著。所以很多“小说”情节就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并不一定符合事实。
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真金白银都是很珍贵的,黄金就不必说了,那是只有皇家和非常有地位的大臣家或者富贵的商贾才会有,寻常平民百姓可能一生都不会用到。白银虽然早早在汉朝就已经出现,成为通用货币之一,但可以说是除黄金外最贵重的,普通老百姓当然是很少用到的,能随意拿出银两的人必定是身份地位很高的豪强。平常百姓多用铜钱交易,而且在客栈里吃喝一般是消费不到银两这么高的货币单位,可能一顿饭钱最多几十文钱,而一两银子就可以兑换一千文钱,就算是散碎银子也绰绰有余了。
其实在古代的真实生活中,老百姓们一般的消费用的都是铜钱,并串成串挂在身上,就像我们现在社会中用的硬币一样,虽然方便但是太重,所以出趟远门还是会带几两银子的。而用到银子的时候,店小二也不是像电视剧中表现在的那么草率,用嘴咬一下就能判定银两的真伪,而是要用来一种很准确的称量工具“戥子”来称量那些成块的银两,而能用银子的地方,当然也是比较像样的酒楼、茶馆等。那些随意给出的碎银子其实是将大块的银元宝直接用利器剪开,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进行交易,碎银子只是为了交易的时候方便而用的。而且这些碎银子就像我们用现在的一百元现金买六七十元钱的东西,只能是多给不会少给了,图个携带方便,不用找钱。
所以,在金属货币奇缺的年代,寻常的交易只能用铜钱甚至是以物换物,一般的人家是没有能力进行大量金银钱币的交易,普通老百姓并不会像电视剧中表现的那样,随随便便就因为一桌酒菜就用银子来结账,而真正能进行这类交易的商家都有非常专业的工具来度量重量。需要进行大量银两交易时,通常是到银庄进行交易,这样的话,就会有专人过来进行称重,而交易的双方也是要付一定的费用,有钱庄的出面,交易就可以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
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银子的多少呢?
客人要了二斤牛肉、一斤烧酒,拍下一锭银子,也不问够不够,一撩下摆,撇腿就走。
小二赶忙拿起银子来,笑眯眯的掂量两下,很是满意。他怎么就知道这钱够了呢?
没错,小二根本不用数,因为这锭银子,起码价值2000-3000元钱。对于二斤牛肉一斤烧酒的一顿饭来说,已经是溢价十倍不止了。
而这样豪爽的支付方式,只能在剧中看到,这样的顾客,绝对是花钱如流水的富二代或暴发户,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一些古装剧只能叫古装剧,而无法称为历史剧的原因,就是因为太不符合史实。
尊重史实这方面有做得特别好的,我想到了一个人,就是姜文。
姜文在拍片时对于历史真相的把握,要求之高让很多流量导演汗颜。
我们看过电视剧情节里,都有鬼子行进的画面。有一个细节,我们可能没想过,就是他们的人和刺刀相比,是不是和人要比枪高一点,至少人不比枪矮。
而在姜文的《鬼子来了》中,鬼子都要比刺刀矮一截。
因为这就是历史的真实。打开刺刀的枪高一米六左右,而鬼子的个头,当时普遍都不足一米六。
但是,为了节省成本、缩短拍摄周期,现在做剧的很少有愿意考虑历史事实的。
最常见的饭馆付钱场景,就成了古装剧最为漏洞百出的场合。
银子的流通史,元朝之前没有,主要是在元朝和元朝以后,大的有一两二两五两、直到五十两不等的元宝,在民间,小的碎银子也可以用来流通付账。
当时的饭店小二,每天和碎银子打交道,都练出了功力,在手里掂量两下,就知道银子的重量,称得上活体电子秤。
而在元朝以前,使用的货币主要是铜钱,元朝才铸造了“元朝的宝货”——元宝。所以如果你看到汉剧或者三国、战国剧出现使用银子块或元宝支付,那就是不顾历史事实了。
古代一两银子,放在现在,比价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1两银子可以顶200元-600元人民币不等。
按现在平均工资3000元来说,一个月工资也就值5两银子。
5两银子有多大块呢?一两元宝是37.3克,折合下来只有4颗花生米那么大。所以5两也是不太大的。
而剧中动不动拍一个元宝到桌面,至少也有5两,也就是一顿饭花一个月工资,那可真称得上是大款了。小二收了便是,二斤牛肉一斤烧酒,给你三千块钱,还数什么数。
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银子的多少呢?
因为店小二知道改革开放下馆子的都是大爷,大爷给儿银子,能少给吗?古人客栈现人吃,胡绸乱写骗今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