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大人物被后世严重误解背上千古骂名?

【玛丽·安托万内特王后】她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字王后,原是奥地利公主。由于她和她的丈夫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卷入法国大革命这股浪潮,最终被第三阶级民众送上断头台。但是玛丽·安托万内特本人根本不是当代、近代所丑化的那样是一个无知、无耻的淫荡妇人。然而最著名的冤案就是玛丽王后的那句【吃不起面包就吃蛋糕】这件事彻头彻尾就是一个恶毒的诬陷。而且在玛丽王后在世的时候,民间造谣并诋毁王后声誉的事情就已经很严重。玛丽王后确实生活过于奢靡,但她所花费的金钱数额远远没有达到民间所传说的惊人数字。在臭名昭著的项链事件中,玛丽王后卷入一场诈骗案。而她完全无辜,而是其他骗子打着王后的名义招摇撞骗。虽然庭审结果国王夫妇被判为无辜,但是民间却不相信。真正的骗子逍遥法外到处诋毁王后,皇室竟无力伸张正义。路易十六夫妇固然存在许多问题,但他们并没有什么该死的罪行。顶多算得上智商情商都是普通人的路易十六夫妇却不幸坐在王位上,成为历史变革的牺牲品。【吃不起面包就吃蛋糕】这个谣言名扬天下,在当时王后就亲自出面辟谣。遗憾的是,这则外国版“何不食肉糜”的精彩典故直到今天还有人相信它。王后固然有过失,但一码是一码,捏造子虚乌有的罪名煽动听风就是雨的无知群众,绝对是政治斗争最险恶的一环。玛丽王后确实有过情人,但是这源于她宫廷生活的苦闷以及与国王多年没有性生活的烦恼。而民间却肆意歪曲事实,甚至诬陷王后与亲生儿子乱伦这种匪夷所思的罪名。经过添油加醋的不断润饰,这个雪球越滚越大。玛丽王后被视为超级恶女和淫荡妇人,而事实上做了多年处女王后的玛丽好不容易和养病许久的路易十六生了几个孩子。而这些孩子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不是被残忍杀害就是被怂恿指证母亲子虚乌有的罪名,玛丽王后的结局悲惨且令人唏嘘。雲绯文史号:故纸堆间(yunfei919-)欢迎点赞和评论

历史上有哪些大人物被后世严重误解背上千古骂名?

我一直觉得石敬瑭这个“卖国贼”的名号水分太大,但这话倘若真说出来,恐怕要迎来一波猛烈的板砖。

卖国贼是如何炼成的

北宋雍熙三年,宋太宗眼瞅着北面辽国执政的孤儿寡母,艰难地支撑着时局,他觉得,自己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宋太宗

当年“高粱河”一战的耻辱,如今找不到辽景宗来雪,那就只能勉为其难,欺负一下他的老婆和孩子得了。

随后,宋太宗派出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北伐辽国。

当时,雄心勃勃的宋太宗觉得,这一把有着曹彬、潘美、杨无敌等名将的堆积,宋军方面,赢的局面应该是很稳的。

然而,最终的结局却相当打脸,闻讯迅速南下抵御的辽军,随后大破宋军,不仅重创了宋军主力,还俘虏了宋军的脸面——大将杨无敌(杨继业)。

雍熙北伐的大败,让宋太宗先前的豪言壮语,顿时化成了一句十分丢脸的儿戏。

打败战自然要追究责任的,但北宋这边主要负责人是皇帝,谁敢不长眼去点评宋太宗的过失。

但锅总还得有人背,于是,北宋的文臣天团们便开了挂,找来找去,最终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

这位虽然已经去世几十年了,但丝毫不妨碍他来背锅的合理性,咱这把又没打赢契丹军,倒不是宋军兵力不强,不是皇帝指挥不英明,也不是将士们不用力。

咱们大家其实都没错,错的是这货。

这个结论一出来,皆大欢喜。哦,闹了半天,谁都没有责任,锅最终被一个死人给背实了。

石敬瑭

石敬瑭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都已经死了几十年,还被这帮后人给揪了出来,成为了一个朝代最大的背锅侠,也成了无数后世文人口中唾骂、鄙夷的无耻卖国贼。

咱写这一篇,真不是强行为石敬瑭翻案洗白。

因为从大的历史观来看,契丹史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所以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干的割土这个事儿,如果放在中国史内部来看的话,你就能很容易发现,这位被骂,确实挺冤的。

当时那个情况,放你在那个位置上,不带系统,不开挂,你能做得比他还好吗?

很难呐。

所以说,有时候,骂人是卖国贼,张张嘴很容易,但看清楚人家怎么卖国的,非常难。

纠结的石敬瑭

石敬瑭先前一直跟着后唐大将李嗣源征战沙场,因为能力出众,履历军功,所以,李嗣源觉得这小伙挺不错,便将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他。

原本石敬瑭娶李嗣源闺女,不过是为了跟自己上司绑近一些,这样,以后升迁、发财也就不愁,然而,谁能想到,他的这位上司,最后竟然成了皇帝。

同光四年,后唐皇帝李存勖身死兵变之中,李嗣源乘机即位,是为唐明宗。

他这一当皇帝,李嗣源先前的儿子们,再看自己的这个妹夫,眼神里可就不大一样了,多了一丝提防的意味。毕竟,权力中心的圈子里,一切都有可能。

随后,秦王李从荣便想方设法,将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唐尹、鄴都留守、驸马都尉、河阳节度使石敬瑭给排挤到抵御契丹的一线地区——太原去了。

憋屈的石敬瑭二话没说,领命去了太原,毕竟自己只是女婿,犯不着跟二舅哥闹情绪。

随后,李从荣因为争位挂掉,即位的李从厚倒是厚道一些,石敬瑭觉得,或许后面的日子能够好过一些。

然而,潞王李从珂的反叛最终打破了石敬瑭小富即安的幻想,被李从珂击败的唐闵帝二话不说,火急火燎地逃到了石敬瑭这里,这等于是给所有人都宣布了,太原石哥是我的人。

没能力保护李从厚的石敬瑭,最后昧着良心将皇帝拱手送了出去,但这并没有改变李从珂对他的深深忌惮。

在我心里,你会造反的,即便现在没造反,你内心也肯定一直是在准备着。

就这样,李从珂开始了平叛的准备,而石敬瑭这边也不傻,珂仔,你就没打算放过我。

但我不可能坐以待毙。

不过,当时光凭太原一地,根本没有办法跟朝廷抗衡,怎么办?

石敬瑭想到了北面那位哥,契丹人。

代价,一个比一个无耻

找外援,在唐朝时候,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当初唐高祖争天下时,就曾经借助突厥兵力,来壮大争夺天下的声威。

安史之乱时,更是以财帛、子女的代价,召唤回鹘军队南下,帮助平定叛乱。

因此,对于后唐这帮打着继承唐朝衣钵的朝臣们来说,干不过,找外援,不算是啥丢人的事儿。

但当石敬瑭派去的人来到契丹王庭大帐之内时,才尴尬地发现,契丹这边,竟然还挺忙。

当时来找契丹的势力,并不只有石敬瑭一支。

还有一支是来幽州节度使赵德钧,其实原本还有第三支——后唐朝廷,只是中途因为朝廷重臣反对,李从珂才最终作罢。

朝廷方面原本想着自己围剿石敬瑭,对方肯定会去找契丹为外援,因此想要抢先一步先跟契丹套近乎,通过钱财厚礼,让契丹别掺和这趟浑水。

而赵德钧就不一样了,他是觉得,自己手控幽云精锐,朝廷是哪个眼觉得石敬瑭就比自己牛了?

这反要造,也得由我来造。

为了南下当皇帝,赵德钧也派人来找契丹,希望对方支持自己南下为帝。不过因为他的自身条件比较好,因此给契丹的好处也非常有限——给一大笔钱钱,同时我以后保证不动你家小弟,石敬瑭。

这种条件,对于辽太宗来说,实在是索然无味,我真是那差钱的人吗?

随后,他转过头,对石敬瑭派出的桑维翰说,要不,说说你的条件。

我的选择,很无奈

跟契丹打了这么多年交道,桑维翰还能不知道耶律德光想要啥,但你要说让自己割掉河东给契丹,自己真的舍不得,而且石敬瑭也肯定不同意送老巢。

但你若是跟赵德钧一样,送点儿钱财,那请契丹大军出兵的事儿,也就基本凉凉了。

此时,太原城外,后唐副招讨使张敬达已经将太原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太原城朝夕即下,石敬瑭活下来的希望已经愈发渺茫了。

怎么办?桑维翰和石敬瑭想到了一个自认为聪明的办法,大哥,我要是得救了,就将赵德钧的地,送给你吧。

反正送别人的地,我又不心疼,就赵德钧那个德行,甭管谁上位,都难碰他那一亩三分地。

于是,燕云十六州便这样卖给了契丹,成为了挽救石敬瑭的一大筹码,而当时这个地方的实控者赵德钧,啥都不知道。

长兴三年九月,契丹大军南下,旌旗连绵不绝,随后契丹击破后唐大军,最终扶着石敬瑭,登上了帝位。

当时的石敬瑭,真没觉得自己是个卖国贼。

压抑的后晋皇帝

登上帝位的石敬瑭不敢食言,立即将赵德钧的燕云十六州,悉数割让给辽国。

而此时已经投降的赵德钧被契丹大军带走,他只得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地盘,最终成为他人利益的交换品,几年后,郁闷的赵德钧便郁闷而终。

石敬瑭当上皇帝之后到底是啥感想呢?

从史书上来看,他挺乖,但作为一个皇帝,一旦摆脱了太原危机,从皇帝角度来看问题的时候,石敬瑭就发现,先前的生意,有点儿亏了。

为此,他便一方面开始修身养性,一方面开始韬光养晦,说他甘心当儿皇帝,这种说法确实有些偏颇,因为你如果石敬瑭真的是个无耻之徒的话,他后来的继承人,也不会那么刚烈。

石敬瑭死后,后继帝位的石重贵最终跟辽国闹翻,双方为此大打出手。从华北水长城开始,你来我往,日夜交锋。

没有燕云十六州、没有战马骑兵的后晋军队,用拿着横磨十万铁剑的步兵军队,硬生生打退了数次辽军骑兵进攻,而且期间还几次打得辽军怀疑人生。

开运二年,白团卫村之战,后晋与契丹八万大军pk,契丹大败而走,势如崩山。后晋军队,逐北二十余里。

清人王夫之曾描述过当时后晋军队的生猛表现:

阳城之战,符彦卿一呼以起,倾国之众,溃如山崩,弃其奚车,乘驼亟走,当是时也,中国之势亦张矣,述律后有蹉跎何及之惧。

只可惜后来后晋国力透支严重,再加上关键时刻大将领军投敌,最终后晋才被辽军所灭。

但请注意,五代十国时期,即便后晋亡国了,人家没有归咎于到燕云十六州的过失;

因为实际上,中原丢失北面屏障,并不是从石敬瑭开始的,早先后唐时期,燕云十六州的东面营、平二州就已经丢失,幽州、蓟州、顺州等地便经常成为了契丹骑兵光顾之地。

咱们熟悉五代史的小伙伴们,不难发现,从后唐庄宗李存勖开始,契丹便经常溜进河北,虽然屡次被赶走,但南下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见的现象,燕云十六州已经起不到锁固边塞的作用了。

胡三省曾经在《资治通鉴》注释当中说:

“人皆以石晋十六州为北方自撤藩篱之始,余谓雁门以北诸州,弃之犹有关隘可守。汉建安丧乱,弃陉北之地,不害为魏晋之强是也。若割燕、蓟、顺等州,则为失地险。然卢龙之险在营、平二州,自刘守光时,周德威攻取,契丹乘间据营、平。自同光以来,契丹南牧直抵涿、易,其失险也久矣。”

胡三省的意思就是北面险要之地,也不是石敬瑭时候才丢的,再说,你看人家三国时候,丢了照样魏晋很生猛,将北宋势弱归结为石敬瑭的割地,确实很牵强。

这个理论其实三观很正,当年北宋倘若换个朱元璋上去,肯定也就没人再埋怨石敬瑭了。

因此,咱们看后面后汉、后周的三观就很正常,谁都没提这一茬,谁都没有觉得,燕云十六州没了,咱就不敢跟辽国干了?

甚至后周世宗柴荣在没有灭掉南面南唐、两线开战的情况之下,依然北上强行夺走了辽国几个关塞、城池。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当年在府库里面攒钱,准备收回燕云十六州之时,也没有吐槽石敬瑭,毕竟过去已经过去了,咱们要看现实,我攒钱买地,行咱就谈,不行咱就干。

唯独从宋太宗这一代开始,北宋皇帝不敢打了,找到了一个历史罪人——石敬瑭,不是哥不行,而是这货太坏。

石敬瑭的这个卖国贼,确实让人细看之下,挺无奈的。

历史上有哪些大人物被后世严重误解背上千古骂名?

1:千古一帝秦始皇。

2:文武双全汉丞相曹操。

3:文功武略隋炀帝杨广。

4:开天辟地第一女皇武则天。

5:康乾盛世中勤政皇帝雍正帝。

历史上有哪些大人物被后世严重误解背上千古骂名?

很多大人物就历史的看被后世误解的太多了,为什么呢?一般来说写历史者大部分是儒人,儒人代表统治阶级,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但凡造反、起义、改革时弊的都被认为是不对的、反动的。所以,但凡农民起义、改革时弊、不满当时统治的造反的,都被写成匪、贼、暴徒等等反面称号。代表人物有秦始皇、少正卯、曹操、李闯王、洪秀全等等。

历史上有哪些大人物被后世严重误解背上千古骂名?

拆散白娘子和许仙?也许我们都错怪了法海

小时候,一部《新白娘子传奇》让我们知道了白娘子、许仙和小青的名字,当然还有一个让人们恨得牙痒的法海和尚。这部电视剧的剧情来源于《白蛇传》,说是有一条白蛇精修炼成人,即美丽善良的白娘子,嫁给青年小伙许仙,日子过得很甜美。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这事,游说许仙出家,并把许仙诓入寺中。白娘子来寻夫与法海打斗起来,一怒之下水漫金山,可惜最终法海道高一尺,使法术将白娘子镇在西湖雷峰塔下。再后来,青蛇击倒雷峰塔,与白娘子一道打得法海躲进螃蟹腹中。白娘子与许仙又恩爱地生活在一起。

《白蛇传》中的法海见不得别人恩爱,一心要拆散白蛇与许仙的真爱,是个不讨好的角色,千百年来没少挨劳动者的唾骂,后来又经过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的猛烈批判,法海和尚成了众矢之的,形象愈加可憎。

然而真实的法海到底是什么样的,反而没有人去追究了。

法海,何许人也

法海俗名裴文德,这个“裴”姓可是中国历史上了不得的姓,俗话说“天下无二裴”,意思是天下姓“裴”的都是一家人,祖根都在山西闻喜,其余各地裴氏,皆是发源于此。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

裴文德的父亲裴休就是裴氏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是闻名天下的书法家,做过5年大唐的宰相,深得皇帝信任。当时皇帝的一个儿子病重,皇帝发愿,若儿子得到佛祖护佑,逃过此劫,宁愿将儿子舍身佛门,后来皇子果然病愈。皇帝一时犯了愁,不让儿子出家吧,金口已开,难以反悔,让儿子出家吧,从此骨肉分离,实在难舍。正在踌躇间,裴休看出皇帝为难,便主动要求让自己的儿子裴文德代替皇子出家。这裴文德倒也有些佛性,一听竟然毫无怨言,于是拜在密印寺灵佑法师门下,法号“法海”,历经十年,圆满得道,为避俗世,从此云游四海。

法海和尚在江苏镇江氏俘山的一片禅林中禅修时,当地信众告诉他,此处东晋时曾是泽心寺的道场。后来法海在密林的荒烟蔓草间,居然寻获到已被毁坏的残佛,于是,他依然燃烧一节手指,誓愿重修道场,为众生树立伽蓝。于是开始各处化缘,亲自开山建设寺院。

在一次挖地基时,意外掘出一批黄金镒,法海将其上交镇江太守。太守李琦将此事奉奏皇上,当时的皇帝是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他对法海的行为深为感动,敕令将黄金直接用作修建寺院,并敕寺院名“金山禅寺”。法海便成为金山禅寺开山初祖,一代高僧。

法海是怎么被污名化的?

法海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得道高僧,本应凭借佛法高深名垂青史,可也许是他的一些事迹太过传奇了,所以渐渐地竟然被污名化。

据说法海刚到密印寺修行时,先是做了三年的劈柴工作,接着又做了三年的打水工作,渐渐地有些忍耐不住,于是经常念叨"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可谁知这一语之下,人们每次吃完饭都肚子难受不能消化。师父灵佑禅师听说了这件事以后,便让法海每日来身边小参,意味深长地对他说:"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可也奇怪,从此以后人们再也没有独自难受的情况。法海深感惭愧,即收摄身心,一心修禅。

后来修完金山寺时,山上突然出现一条白色大蟒蛇,经常出入丛林,肆意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禅师驱伏白蟒,将白蛇赶入江中而不再害人。这是法海和白蛇的唯一一次邂逅,但是已经为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法海与白蛇第一次作为文学形象出现,但此时的法海仍旧是正面形象。

一直到了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如火如荼,基于文学的“法海与白蛇”的故事被添油加醋,为了表现出矛盾性和冲突性,白蛇成了重情重义的白娘子,而法海则成了道貌岸然的恶和尚。当时的社会,急需一批旧社会形象的代表以供人们来打破,法海不幸成了时代进步的牺牲品。尤其是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的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更是掀起了批判法海的舆论高潮。

而更可笑的是,进入新世纪后,无论是《白蛇传》还是《新白娘子传奇》,仍旧按照脍炙人口的大众喜爱的模式对法海的形象进行演绎,更是将法海这一顽固、不近情理、自私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于是,法海“恶僧”之名坐实,再难翻身。

结语

法海的“被污名化”,其实是我们错把演义当历史,深陷入充满矛盾的戏剧冲突中难以自拔,而忽略了历史本来的面目。也许现在是我们给法海平反的时候了。

历史上有哪些大人物被后世严重误解背上千古骂名?

潘美——《杨家将》中的潘仁美…大宋功臣被作者虚写为奸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