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被炸死后,张作相有可能成为东北王吗?
先回答,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被日本人炸死以后,张作相本可以成为新的东北王,只是他坚持推举张学良才改变了这种趋势。
张作相(1881年——1949年),字辅忱,生于奉天锦州义县(今辽宁锦州),祖籍是直隶深县(今河北深州)。他是东北王张作霖的左膀右臂,担任东北军副司令兼吉林省主席,坚决的抗日爱国人士。
从名字来判断,很多人会误以为张作相是张作霖的兄弟,其实二人并无血缘关系。尽管关系密切,通常都以兄弟相称,但的确不是亲兄弟,只是拜把的结义兄弟而已。
和张作霖一样,张作相也是出身草莽,他因打死杀害族兄的仇人而投入到绿林,后加入了张作霖的队伍并且成为其心腹,不断被委以重任。
1907年,张作霖和张作相等八人一起歃血为盟,成为了结义的兄弟,实力迅速得到扩充。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一步步窃取了革命的成果,他招安张作霖并任命他为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此后,张作相出任奉天第二十七师师长,逐渐成为军中的实力派。
1919年2月,张作相出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校长,同时还兼任着奉天警备司令和二十七师师长,晋升为陆军中将。张作相一步步成为了奉系军阀中的二当家,由此可见张作霖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1922年,随着“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的战败,北洋军政府趁机发难,下令将张作霖撤职查办。危难之中,张作霖急召张作相密商后策,由其出任镇威军第三路总司令,在榆关背城一战击退直系后,才使得奉军转危为安。
1925年,张作相任吉林军务督办兼吉林省主席,晋升陆军上将衔。在此任职期间,他历来都主张保境安民,抵御外辱,与张作霖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尽管他与日本也多有接触,但更多也只是出于一种“借势”的心态。
对于民生问题,张作相远胜过同一时期的其他军阀,尤其对于吉林省的发展更是助益良多。正是在他的力主之下,吉林才铺设了吉敦铁路,修建了大量的柏油马路,特别重视教育事业,比如吉林省立大学就是由他创办的。
在郭松龄的反叛被张作霖平定后,随即处决了他。但是,对于如何处理其他参与反叛的奉军将领,却一时间争执不下。
张作霖主张,严惩参与叛乱的所有将领,甚至全部枪决。对此,张作相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觉得,为了避免奉系的进一步分裂,采取“首恶必究,从者不问”的方针似乎更加稳妥,最终也得到了张作霖和奉系的元老们一致同意。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与日本彻底闹僵后由北京返回东北,火车在途径皇姑屯时被日本人炸毁。张作霖本人虽没当场毙命,可也遭受重伤,被送回大帅府后身亡,死前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为了迅速稳定东北局势,必须尽快选出主政东北的继承人,这是当时奉系内部的共识。
1928年6月18日,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秘密从天津返回东北,临时主持东北大局。他在紧锣密鼓的操办张作霖丧事的同时,召集所有的奉系元老开会商讨下一步措施,确定新的奉系首领和东北王。
6月23日,经过数天的磋商,各方终于达成初步意向,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推举张作相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二、对日采取何种态度需进一步协商。
不过,在7月2日的东三省最高联合会议上,张作相却坚辞不受,他主动推举张学良为新的东三省保安总司令,自己甘居副职辅佐。至此,东北才正式进入了张学良的少帅时代。
张学良主政后,张作相依然忠心耿耿,但在私底下他却对张学良讲到:“于公,你是我的统帅,我若不服从,你用军法惩处;于私,你是我的侄子,你德行有亏时,我就抽你耳光。”
在张作相的支持下,张学良终于坐稳了东北王的位子,还顺应历史发展,通电宣布“东北易帜”,使得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对国家的统一。
1929年夏,随着中苏“中东路事件”的爆发,苏军缴获东北军的人员和物资。日本开始上窜下跳,从中竭力鼓吹对苏作战以便收取渔人之利;南京国民政府也乐见东北军出兵攻击苏军,以达到削弱东北实力的目的。张作相以东北局势和国家局势为重,与张学良分析后支持罢战言和。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当时,张作相正在家乡替父亲料理丧事,并不在东北,所以没能及时阻止张学良采取的“不抵抗政策”,任由小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事后,他悲恸不已,自责自己“以私废公”。
眼见日军的铁蹄攻占东北后,开始向热河等地不断扩张,甚至还扶持废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张作相对于张学良的不抵抗行径非常失望,于是宣布脱离奉系后卸甲归田,举家迁往天津居住。
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期间张作相在锦州被误俘,得知他的身份后,解放军对其礼遇有加。在征得本人意见后,解放军专门派车送张作相返回了天津。
在平津战役的前夕,老蒋为了拉拢张作相,任命他出任国民政府的国策顾问,张作相以病为由婉拒,始终不为所动。就在天津的家中,张作相闭门不出,直到天津被解放。
1949年,张作相病死于天津,终年六十八岁。至死,他都对当年东北军不抵抗日军致使山河沦陷痛心不已。
假如,张作相接任了奉系首领和东北王,绝对不会有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战争的历史或许会被改写,起码是部分改写。
欢迎点击关注@文史不假 ,我们一起学习历史!
张作霖被炸死后,张作相有可能成为东北王吗?
光看名字,不少人会认为张作霖和张作相是兄弟俩,其实这只是一个难得的巧合。张作霖是奉天海城人,张作相是锦州义人,两人不沾亲不带故,只是乱世投缘进而结拜成兄弟的同姓人。
张作相的祖籍在保定,祖父那一辈闯关东来到了锦州。到了父亲那一辈,虽然家中越发贫苦,但为了儿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双亲还是咬紧牙关为儿子凑出了念书钱。入学前,张家老母做了一个好梦,梦见儿子发迹,身着金灿灿的官袍,从万道霞光中走出,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私塾先生听了,认为“梦作宰相”是个好兆头,于是给还没有正经名字的张家后生取了个官名:张作相。
但这个寓意权势富贵的好名字并没有立即给张作相带来好运气。因为家中实在穷苦,年纪稍大一些后,张作相就被迫辍学,跟着父亲外出做零活打短工,想方设法谋生去了。
稍攒下几个辛苦钱后,张家开了个豆腐房,但一块豆腐难以撑起一个家,干了一阵子也就干不下去了,因为这一段经历,后来有人戏嘲张作相是“豆腐将(浆)军”。
后来,张作相还跟二叔学过瓦匠,但一把瓦刀比一块豆腐强不到哪里去,走到哪里依旧是受人欺辱,挨累受罪。
就在张作相觉得老实营生都没有像样活路的时候,张家出了一件大事,彻底改变了张作相的人生轨迹。他的一个堂弟讨债被人打死了,张作相听了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仇家杀死,落草当了胡子。
那时候,张作霖正在北镇桑林子一带干地方保险队,张作相听说这个跟自己名字只一字之差的保险队长是条好汉,为了报团取暖,不久便率领手下的二三十个弟兄投奔了过去。刀尖上舔血的都迷信,张作霖也觉得两人名字只差一字十分难得,这是带有天意的盟兄弟,于是桃园结义不在话下。
追随张作霖打天下,张作相以勇义著称。张作霖势力尚小,经常陷入土匪间恶战时,张作相每每能以命相搏,护佑大哥。到了张作霖接受清廷招安,四处剿匪时,张作相也是拼杀在前,为大哥前程立下了不少功劳。
洮南剿匪是张作霖官场发迹的起点,张作相在此过程中表现不俗,曾有过效仿岳飞大破拐子马,干翻蒙古顽匪的得意建功事。
但骨子里,张作相不是好拼杀的强悍之人,而是厚道义气之人,所以当张作霖在东北称王称霸后,张作相在奉系、在张作霖的拜把兄弟中,渐渐地也就从冲杀的一线走向了知大体、识大局的二线。
这是张作相的本色,也是张作相在奉系的生存之道。
张作霖统治东北期间,张作相曾有三次谦辞高位的美谈。
一次是1919年8月,因为打配合最为顺手,张作霖想升27师师长张作相为东三省巡阅副使,张作相以位高坚辞不就,最后张作霖只好将他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署和奉天督军署两署总参议,张作相此举是不想开拜把兄弟争要高位的恶例。
第二次是1921年年初,黑龙江督军孙烈臣转任吉林督军,张作霖想把黑龙江交给张作相,张作相却极力推荐29师师长吴俊升,张作相说,论资历我不如兴权(吴俊升字),论年龄他比我大。为表示待人公正,不徇私情,请让兴权先升。这对我们的前途和事业有好处。瞧这话说的,绝对是拜把兄弟中境界最高的。
第三次是1921年5月,北洋政府特任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兼蒙疆经略使,各该特区都统,均应归该经略使指挥节制。为了不亏待兄弟,这一回张作霖又提出让张作相担任热河都统,但张作相依旧执意不肯,硬是将都统大位让让给了28师师长汲金纯。
其实呀,在乱世枭雄张作霖手底下,张作相越是谦让,他最终得到的信任和实惠越多,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张作霖的大座下只有一个封疆大吏的好位置,过程中有可能是别人的,但最终一定是好兄弟张作相的。
所以,张作相一点不吃亏,1925年吉林督军孙烈臣病逝后,张作霖立即补偿他,让他做了吉林督军兼吉林省长,同时晋升陆军上将,而且还兼任东三省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和陆军第15师师长。
然而,随着张作霖逐鹿中原的野心越来越强烈,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相继崛起,作为老弟兄阵营中的张作相,在奉系内部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微妙的境地。
这时候,要想长久地保住富贵权势,就得有些思量了。
与另一拜把兄弟吴俊升不同,吴俊升是以对张作霖的刻意死忠来维系自己在奉系的地位,张作相要高明一些,他是以贤能、仁义之名来保障在奉系的地位。
对张作霖心目中的接班人张少帅,张作相早早地就做了许多辅佐事,以至于大半个世纪后,张少帅对这位老叔还是念念不忘;在吉林,张作相更是做了不少好事,例如建吉林大学,兴办自来水,铺筑柏油马路等等,这些都为他赢得了好名声。
要知道,张作霖是胡子出身,发迹后格外在意名声,吴俊升将黑龙江搞得乌烟瘴气,他就曾屡次训骂,别动不动拿大洋来糊弄我,像辅臣那样,将地方治理好,叫老百姓不骂我张作霖,我就烧高香了。
当然,最让张作相赢得佳誉的还是郭松龄反奉失败后的善后事宜。吴俊升痛恨陆大派,杨廷霆与郭松龄是死敌,因此这两派势力都主张搞株连,狠狠地杀一批,但张作相却建议宽大为怀,为此,他在奉系的高层闭门会上说,这些人并非诚心造反,我们与他们,只是家内的兄弟矛盾,不宜激化。这些人对大帅,对小六子是最有感情的,而且郭的余部如今还在辽西阵地上与我们对峙,解决得不好,他们会死拼到底;解决得好,他们会自动来投诚。
张作霖起初咽不下这口恶气,倾向于严惩。张作相为拉住张大帅,当场捶胸大哭地说,如果非杀他们不可,那就先把我张作相杀了吧。我不愿看到兄弟残杀的惨剧在奉军重演。
张作相原先有一字,叫辅忱,后来改成了辅臣,从此就能看出来,他在奉系内部的定位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做忠义的辅臣。
这是他性格使然,也是明智之举。
因为从本质上看,张作相不是拥有雄才大略的枭雄辈,论领兵征战,乱世有太多的强人,论阴谋诡计,身边的杨宇霆就够他受的。
奉系发展到后来,他若要在东北站稳,护住自己的富贵权势,非得去掉野心,以贤明仁义区别他人不可,一旦他放弃了这些,即便能更进一步,那也是徒有虚名的软柿子,一击即破。
所以当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后,他坚决不跳杨宇霆等人为他挖的坑,坚决要把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的位子让给贤侄小六子。
试想一下,如果张作相不识时务,接替张作霖成了所谓的东北王,他将面对怎样的险局?
首先一点,此前的仁义贤名势必丢得一干二净;其次,他再不是小六子念念不忘的老叔,而成了张家的敌人;而后,暗藏野心的杨宇霆就有了兴风作浪的本钱;最后,张作相不亲日,日本人也会趁机对付他。
所以,这么干的结果,张作相必将陷入失人心、叛恩主、被利用、遭进逼的四面合围。
能保住命就算万幸。
一炷香的工夫就玩完则一点不奇怪。
但有了礼让贤侄这一出,张作相的境况就不同了,一来贤名更盛了;二来将大位让给小六子,他就是毫无争议的辅帅;三来敌人全成了别人的,总之,此举让他抛开了一切是非争斗,尽落得轻松实惠。
随后不久,杨宇霆、常荫怀被杀,即能充分说明当时东北的暗流汹汹,当然也可说明张作相的急流勇退是何等的明智。
遗憾的是,到后来,张作相的明智变成了糊涂,这应该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也是憾事。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轰北大营,19日驻吉林日军进攻长春二道营,东北陷入沦陷危机。
此时作为“辅帅”的张作相在干什么呢?
国破家亡时,他没有在任上,而是正在锦州老家为亡父隆重地操办葬礼。
有人劝他危难时刻,要以东北为重,但他却说,日本无论如何也吞不下东北,东北总归是我们的,大家不要担心。
于是乎,丧事继续大办。
结果,丧事办完,东北完了,打拼了一辈子的家也没了。
所以说,张作相离东北王一直很遥远,即便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依旧还是很遥远。
张作霖被炸死后,张作相有可能成为东北王吗?
张作霖死了之后,张作相当然有可能成为东北王。
倘若不是张作相“拱手相让”,张学良实际上并没有机会接手奉系。
1928年6月3日,张作霖在北伐军步步紧逼之下,选择了退出京城,返回奉天而暂避北伐军锋芒。
不过,他所乘坐的专列在经过皇姑屯三洞桥的时候遭遇了日本人的埋伏,从而被炸身亡。
张作霖一死,奉系一时之间就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
这种情况对于奉系而言很不妙,日本人一旦知道张作霖已经身亡的消息,一定会趁机对奉系出手。
关于这一点,一手策划了皇姑屯事件的河本大作后来在回忆此事之时也毫不掩饰地说了出来。
“只要打倒张作霖一个人,所谓奉天派的诸将,便会四散。”
日本人之所以想要除掉张作霖,原因就在于当时张作霖不肯跟日本人合作,从而惹恼了日本人。
而日本人之所以只能选择暗杀这种方式,则是因为张作霖有所忌惮。
当时张作霖虽然已经被北伐军逼得退回奉天,可是他手上的兵力实际上折损并不严重。
而且张作霖在东北经营了十数年之久,可谓根基深厚,再加上奉系又打造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奉系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日本虽然对东北渗透了很多年,可一旦真和张作霖撕破脸,那么必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这也就造成了日本对奉系有所忌惮,从而在制造了皇姑屯事件之后,仍然不敢轻易对奉系出手。
因为奉系对外宣称张作霖只是受了一些小伤和惊吓,而日本又无法从帅府获取准确无误的消息。
也正因为日本无法获知张作霖是生是死而不敢贸然出手,才让奉系在危急关头完成了换代之事。
张作霖死了之后,关于谁来接任奉系老大一事,奉系内部其实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当时出现了三种声音,一是支持张学良接任,二是张作相接任,三则是杨宇霆接任。
张学良放在那个时代,能力只能算是一般。
军事不如郭松龄,政治不如杨宇霆,威望也不如张作相等老一辈奉系将领。
至于驾驭人才的能力,那也是一塌糊涂。
他在接手奉系之前驾驭不了郭松龄,接手了奉系之后又驾驭不了杨宇霆,也驾驭不了老一辈奉系将领。
而张学良之所以有机会接受奉系,也从来不是因为他多有本事,仅仅是因为他是张作霖的儿子而已。
毕竟当时还处于一个旧社会的时代,很多人对于“家族传承式”的政权还有一定的留恋。
这也让张学良在张作霖死了之后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而支持张作相的人则多是奉系老将,多是那一批曾经和张作霖一起打江山的元老,也就是奉系的元老派。
元老派在奉系拥有极大的权力,倘若他们一力支持张作相的话,张学良根本就不是张作相的对手。
而支持杨宇霆的人则是奉系之中的士官派,实力虽然还不足以撼动元老派,但已经差不了多少。
尤其是杨宇霆一直深受张作霖的重用,起初又获得了元老派的扶持,实力几乎是几何倍数式增长。
这也就是说在张作霖死了之后,虽然以张学良、张作相和杨宇霆呼声最高,但张学良显然不如另外二人。
倘若郭松龄在1925年没有反奉,倚靠郭松龄的辅佐,张学良还有和张作相及杨宇霆一争之力。
可惜郭松龄反奉失败了之后,杨宇霆为防张学良出手相救郭松龄,从而先斩后奏地毙了郭松龄。
郭松龄一死,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自然在奉系之中就成了夹缝中的老鼠,张学良也就失去了臂膀。
既然张学良实力不如张作相和杨宇霆二人,为什么最后却能够顺利地接手了张作霖留下来的家业呢?
此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张作相主动放弃了接任奉系老大的机会,转而去支持张学良。
张作相也说出了原因:“如果老帅安去,我可以接任,但今天老帅殉国,我必推你继之。”
也正因为有了张作相的支持,张学良才得以打败了气势汹汹的杨宇霆,从而成为了奉系第二任老大。
不过,张学良能力的确一般。
哪怕他已经有了张作相的支持,可是仍然无法驾驭奉系老一辈将领,更无法驾驭杨宇霆。
杨宇霆对张学良一直是咄咄相逼,然而张学良却屁也不敢放一个,最后用了一招“鸿门宴”才除掉了杨宇霆。
而在除掉了杨宇霆之后,他也并没有能够完完全全地控制奉系,老一辈将领仍然没少给他穿小鞋。
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汤玉麟,其实就并不怎么买张学良的账。
汤玉麟坐镇热河,张学良丢了东北之后之所以没有去热河,就是因为张学良知道老汤不买他的账。
从最后的结果去看1928年奉系的换代,当时让张作相或者杨宇霆接手奉系,或许都要比张学良更合适。
只可惜张作相太厚道,或者说传统“家臣”观念太重,这才让他放弃了接任奉系老大的机会。
倘若当时是由奉系接任,不论是1931年或者是1937年,局势都将为之一变。
虽然最后的结果还是会丢,但至少不会那么丢得那么窝囊。
张作霖被炸死后,张作相有可能成为东北王吗?
张作相是张作霖的好兄弟,虽然不是亲生兄弟,但是两人在众多结义兄弟中的关系是最好的。枭雄之间,其实关系很难处得比较好,张作霖和张作相却偏偏除外。
张作相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会跟张作霖争夺高下。同时期的冯德麟和汤玉麟其实都想过跟张作霖一较高下,结局他们也都被排除出了东北政坛的核心圈子。反倒是张作相非常识大体,一直以来都向着张作霖,因此成为了张学良的辅帅。辅帅相当于是明清时期的内阁首辅,权力还是很大的。
张作相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真心栽培张学良。这一点张作霖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他放心将权力交给张作相。张作相没有成为东北王的野心,对张作霖还那么铁,他当然可以成为张学良最重要的依靠。
张作霖被炸死以后,张作相首先表态支持张学良。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由于死得太突然,所以也没留下个遗嘱什么的。为此东北的局势一时间乱作一团,谁来继承东北王的位置,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当时比较热门的人物就是张作相,东北三省议会联合会共同推举张作相来做这个老大。可是张作相知道,那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东北军里张作霖的心腹实在是太多,只要不是张学良出来做老大,那这帮人可都不会心服口服,为此张作相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这次推选,反倒是主动将张学良推选为东北最高领袖,他自己只作为副职来辅佐张学良。
这件事让张学良非常感动,可以说张学良记了一辈子。张作相和张作霖这么多年的交情,真的是没有白费,大家也都感叹张作相是真的很讲义气。
所以说原本一个天大的好机会摆在张作相跟前,可惜他主动退位让贤,这是比较不容易的一件事。
张作相是东北军里比较正派的人物了。虽然大家都是土匪出身,可是不是每个土匪都是坏人,张作相就有一种被逼上梁山的感觉。当年他的族兄被土匪给杀了,他杀了土匪给兄弟报仇后,只身投奔了张作霖的部队,此后就一直跟随张作霖。
张作霖手里没钱打仗,所以打算在东北种鸦片来筹款,结果张作相一口否决了这一想法,并且说清了原因说服了张作霖,否则东北军可能都是大烟鬼子了。
在中原大战期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向国民政府靠拢以后,很多东北军领袖都不看好这一决定,认为张学良这是在出卖祖业。
可是高瞻远瞩的张作相却认为,这是东北军唯一的出路。因为当时东北军已经不具备夺取天下的实力,而国民军却屡战屡胜,成为了军阀克星。
张作相不希望东北军步孙传芳和吴佩孚这些人的后尘,所以大力支持张学良。在中苏事件发生后,日本人和国民政府都希望张学良能够出兵攻打苏联,以此削弱东北军的实力。
张作相在作出冷静分析后,与张学良一合计,决定罢战言和,毕竟手里的老本钱才是最重要的依靠。
1930年,阎锡山和冯玉祥等人联合在一起,打算约上张学良一起对付常凯申。这个时候张作相再次提醒张学良,应该静观其变,不参与他们内部的斗争。
在修筑吉海铁路的时候,日本人也想要入一股,被张作相果断拒绝。不光因为老哥张作霖被炸死的事情,还有铁路是东北的经济来源,绝不能让给日本人。
张作相有实力却没雄心担任东北一把手。张作霖死之前,张作相已经是吉林省省长和督军,所以说他完全有实力成为东北的一把手。而且还有一大帮人支持他,认为他是一个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
可是张作相偏偏就是拒绝了成为东北王,这跟他的性格是有关系的。有些人天生就喜欢成为领袖,而有些人则天生就只适合辅佐别人。
让张作相提意见,辅佐他人,这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他足够识大体,又比较有经验和才能。可是让他做老大,这件事可就为难了。
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整个集团的重担的,张作相虽然深谋远虑,但是作为辅帅绰绰有余,作为大帅可就有些牵强了。
他的性格更适合成为一个辅佐之人,不适合成为东北的一把手。尤其是在处理兄弟之间关系的时候,张作相是很为难的,他做不到张作霖左右逢源时还能威严震慑的事情,他更可能会成为一个老好人。
因此即使成为领袖人物的机会摆在了他面前,张作相在仔细分析过利弊关系以后,还是决定放弃了这个好机会。
总结:张作相也不敢成为东北王。你们以为成为东北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吗?当然不是这样。当时全国的局势混乱不说,就算是东北也是乱成了一团。
张作霖被炸身亡,东北军分为了好几个派系,不管哪个派系上台,其他人都不会服气。就算张作相有不少拥护者,但同时也有不少反对者。
而且张作相可不想再落得张作霖的下场,他也是反日派,上台以后,少不了暗杀的情况出现,与其如此争雄,倒不如做个富家翁。
张作霖被炸死后,张作相有可能成为东北王吗?
太有可能了!只要张作相愿意,他就是新一任的东北王。
我们知道,随着皇姑屯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响,时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张作霖就此一命呜呼。
张作霖死后,东北当局不能群龙无首,谁接替张作霖的位子成为新的东北王呢?这个问题就成了奉系集团面临的头等大事。
在当时的奉系大佬之中,有资格坐上这把椅子共有三个人:一个是张作霖的把兄弟,时任吉林督军的奉系元老张作相;一个是张作霖的长子,手握奉系精锐部队的军团长张学良;一个是张作霖的得力爱将,时任安国军总参议的杨宇霆。
在这三个人当中,杨宇霆能力很强,但为人狭隘,私心太重,难以服众。张学良年龄太轻,阅历太少,而且玩心太大,有点儿不着调,把偌大的东三省交给他掌管,大家有点儿不放心。而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张作相。
张作相跟随张作霖三十来年,劳苦功高,颇有威望,而且老成持重,经验丰富,在奉系集团德高望重,很受大家的拥护。因此经过奉系将领们的联名提议,决定由张作相接替张作霖的位子,成为新一任的东北王。
而且此事还得到了张学良的支持,张学良曾当众说过:大元帅殡天,群龙无首,辅帅(张作相字辅臣)是父执,功在东北,德高望重,只有辅帅才最有资格出任东三省的保安总司令。
然而张作相却坚辞不受,他深知,目前的东北局势错综复杂,内有北伐军的步步紧逼,外有日俄两国的虎视眈眈,凭自己这两下子,恐怕玩儿不转。更何况大帅惨遭横死,理应由少帅继位,只有张学良主政东北才是最名正言顺的,只有这样才能下安抚广大军民之心,上告慰大帅在天之灵。
因此,张作相力排众议,坚决不肯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之职,并力捧张学良上位。
总而言之一句话,自张作霖死后,要是张作相想成为新一任东北王的话,简直就是唾手可得。
张作霖被炸死后,张作相有可能成为东北王吗?
如果量化这种可能性来说,这种可能性大概只有百分之十。
张作相,一生的行为以及其在大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性格如其名,他可作辅相,但成为东北王可能性太小。
张作相并无成为一方诸侯的野心虽然名字与张作霖只差一字,但他与张作霖实际并无血缘关系。1901年,张作相拉起队伍投奔张作霖,大概名字相似,二人自此结缘。张作相也成为张作霖最为信任和倚靠的结义兄弟。
民国成立后,张作霖部改编为奉天陆军27师,张作相就任该师炮兵团长。炮兵作为彼时火力最强的部队,被任用与此,可见其在张作霖心目中的地位。之后,张作霖不断攀奉军权力高
峰,自己发迹27师长即交给张作相来担任。1919年初,张作相升任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谋长兼卫队旅旅长、奉天警备总司令,仍代理奉天陆军27师师长。同年秋,实任27师师长,升陆军中将。以上任用,已经足可看出张作相在张作霖的兄弟中堪称最为信任重视。
实际,在1919年,张作霖原属意张作相为东三省巡阅副使,这几乎就是副手的意思了,然而张作相坚决拒。而后1921年初,张作霖要任命张作相为黑龙江省督军,他同样婉言辞却,并建议让第29师师长吴俊升出任。
至于张作霖被炸后,东北军众多将领经东北三省议会联合会推选张作相任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张作相再次坚持不任,而推让与张学良,自己甘居副职辅佐。
从这几次事迹中即可看出,张作相并没有把弄权力并登上权力高峰的野心,其性格宽忍,所以成为东北王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事了拂衣去的张作相政治智慧手段都不低对于张作霖被炸身亡这段历史,很多文史甚至文学影视都有描述。张作相在这场可成奉系最大的变故中表现出的政治智慧以及手段不愧他辅佐多年张作霖积累下的声名。
人在权力场,都有私心,加上皇姑屯事件之后的时势的波诡云谲,此时被称为少帅的张学良恐怕并不放心这位父亲的结义兄弟张作相,因此,以退为进,治丧委员会长直接交给张作相,并把所有军政大事都交给这位伯父。不过张作相依旧把这所有的事情都置办的井井有条,他的能力、声望以及政治手腕可见不凡。
治丧结束,张作相以身体为由关紧大门,从此不在过问任何事。此时就便有谣言说是张作相就是民国司马懿,暗中称病以图大事,不过张作相以不变应万变。奉系内部最终召开东三省最高军事会议,来定夺东北的领导人,以及最后东北的走向。
最终张作相几乎以全票当选,但是他看到选举结果后却大骂会议上诸人。
此也是张作相最为接近东北王的时候,但他却保持着清醒的政治头脑,举着枪逼着众人重新投票,推举张学良继任首脑。而张学良继任后,他更是把所有权利都交还给张学良,自己则完全退居后方。
结语可以说,张作相虽然出身草莽,有着出色的政治头脑和手腕,进则可为相为辅,退则毫不拖泥带水,对于张家父子可谓仁至义尽,这种胸怀气度在奉系将领中几乎无人可比。
因此,张作相为东北王几乎没有可能,比起张作霖、张学良杨宇霆们的权力欲,张作相体现出的却是“”事了拂衣去”的难能可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