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勤于政事、殚精竭虑,为何没能将清朝带入鼎盛?

导语: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皇帝皇四子,生母系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康熙十七年出生。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驾崩,按照康熙皇帝传位遗诏,皇四子胤禛继承大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在位13年,在位期间大力整顿吏治、推行财政改革、努力改善民生等,推动康熙朝晚期一度停滞发展的盛世状态再度高速发展,为清朝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绝对基础。雍正皇帝系清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

那么,就这样一位勤于政事、殚精竭虑的“勤政”帝王,为何没能将清朝带入鼎盛呢,个人认为有三点原因:

1、康熙朝晚期出现的弊端太多和雍正皇帝在位年限太短的矛盾

步入晚年的康熙皇帝似乎想要躺在自己旧日的“丰功伟绩”上接受亿兆黎民的敬仰,而忽略了对朝政的管理、对官员的约束。一向以“仁”治国的康熙皇帝在晚年更是对官员放纵太多、纵容太多,以至于朝政不明、官风不正、贪腐成风。康熙皇帝的态度严重制约了“康熙盛世”的继续发展甚至一度处于停滞乃至倒退的状态,也就是说雍正皇帝从康熙皇帝手中接过的并不是一个实力强大的盛世王朝,而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虚晃盛世。

雍正皇帝继位以后,康熙朝悬而未决的罗卜藏丹津叛乱问题又占用了他部分时间,在平定了西北叛乱以后,雍正皇帝才正式开始着手对国库欠款、官员贪腐、八旗陋习、财政弊端等的整治个改革。虽然雍正皇帝的政治、改革力度很大,也确实收到了很明显的成效,但康熙朝数时间累计下来的亏损和后期出现的倒退现象并不是雍正皇帝十几年就能弥补过来的。

2、整顿吏治和难有作为之间的矛盾

雍正皇帝继位以后,针对官风不正、官员贪腐的情况,大加整治,这对于当时的清王朝统治阶层、决策阶层乃至各级政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对此类情况深痛恶觉的雍正皇帝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用力过猛、整治过狠,没有留给各级官员任何适应和缓和的机会。突然的高压统治和严厉整治,让很多官员包括朝廷重臣、诸王贝勒们都倍感压力,甚至一度出现了“不作为就不犯错”、“不犯错就能平安渡过”的恶性循环,这就导致了官员不作为、无政绩的结果。

朝廷各级官员整天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之下,别说是处理政事、积极响应雍正皇帝的改革政策,怕是连以往浮于表面的面子工作都不敢再继续。贪官可怕、比贪官更可怕的是不贪不作为的庸官。

3、财政改革和重农轻商之间的矛盾

在认真分析了康熙朝财政弊端以后,雍正皇帝逐步推行了“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等财政制度改革,并在相应推广省份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康熙朝晚期国库一度亏空甚至难以为继的情形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虽然这些都是财政赋税制度上的改革,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和贡献,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治国根本,农业被雍正皇帝抬到了更高的地位。

相比于农业,雍正皇帝对于真正影响国家发展和综合国力评定的工商业明显没有那么大的兴趣甚至刻意打压和控制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在雍正朝被人为控制和限制发展也是雍正朝未实现鼎盛景象的原因之一。

4、维护皇权和为自己正名占用了自己太多的时间

雍正皇帝在位仅仅13年,这么短的时间内即使雍正皇帝再勤政、再废寝忘食,想要在弊端陋习甚多的基础上实现鼎盛状态尚几乎毫无可能,更何况雍正皇帝的这13年竟被维护皇权、为自己正名占去了不少时间。

在康熙朝晚期“九王夺嫡”事件中一直以厚积薄发、深谋远虑为基本原则,以取得康熙皇帝圣宠为工作重点的胤禛能够在康熙皇帝驾崩后登上皇位,绝对属于“夺嫡成功”的大冷门选手。所以,雍正皇帝击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一直被皇室兄弟、满洲贵族甚至朝中群臣所质疑。

这种质疑甚至导致了胤禩、胤禵等人对雍正朝制度改革、吏治整顿的严重制约和千方掣肘,并一度发展成对雍正皇帝的皇权威胁。

而且,在雍正皇帝要推行的财政、税赋改革中,严重损害了当时清朝的既得利益阶层,他们和以胤禩等人为代表的满洲贵族阶层合伙将雍正皇帝编排成了一个“弑君篡位”、“逼杀亲母”的暴君形象。

为了维护皇权权威,为了巩固皇权统治,为了维护自己的正面、积极形象,雍正皇帝不得不拿出时间来处理这些严重耽误清朝发展的人和事。

在位时间本来就少,再被这些烦心事耽误,雍正皇帝想要将清朝带向鼎盛,肯定不可能了!

雍正皇帝勤于政事、殚精竭虑,为何没能将清朝带入鼎盛?

清朝最强盛时期应该就是康雍乾盛世,康熙就不必说了,那是清朝最有作为的君主。雍正也很不错,在位期间,繁荣昌盛,国泰民安,要不然哪有后来的乾隆盛世。雍正在位时间短,可能比不上康熙,但绝对要比乾隆强。

雍正皇帝勤于政事、殚精竭虑,为何没能将清朝带入鼎盛?

在清代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就是指康熙大帝和乾隆皇帝治政期间。那么雍正皇帝勤于政事,1殚精竭虑,为何没能将清朝带入鼎盛?

雍正皇帝是介于康熙大帝和乾隆皇帝之间,这个时段是有些尴尬!

在清代史上,康熙大帝确实是浓墨重彩书写的那一位。文治武功,非凡了得。自从八岁登基,到擒鳌拜,削三藩,征讨吴三桂,收复台湾,征战准葛尔,治理黄河……都是大手笔,惊天动地!吏治清明,百姓乐业安居,乃国家黎民之幸!

但是晚年的康熙,由于儿子众多,争夺皇位勾心斗角。治理朝政也没年轻时的铁血,朝中表面看是一片风平浪静,其实波涛暗涌!特别是为了征战,查吏部库银,国家财力空虚得让人不敢相信!

特别是康熙大帝一句盛世之时,不需重典,让那些贪官污吏又慢慢抬头!

所以传位给雍正皇帝,其实就是个烂摊子。好在雍正皇帝也是个争气的主,勤于政事,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励精图治,硬生生把康熙大帝留下的的烂摊子修理得井井有条,吏治清明。把康熙大帝晚年脱轨了的朝庭又拉上了正轨!

雍正皇帝在位时间不长,但政绩显露是没有康熙大帝和乾隆皇帝明显。

其实雍正皇帝执政时,那一系列的改革,和新政的推进,给后来的乾隆皇帝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雍正皇帝的承托,就没有历史上康乾盛世!

而联接就两个高度的重要核心人物,就是雍正皇帝!

所以康乾盛世,不是两朝皇上的作为,而是三朝!

这样说明,在清代史上,雍正皇帝也是浓墨重彩的那一位!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我是媚之夭夭!

雍正皇帝勤于政事、殚精竭虑,为何没能将清朝带入鼎盛?

雍正皇帝虽然勤政但没有给清王朝带来鼎盛,主要原因恰如曹雪芹评判贾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

世运偏消”那样,此时的封建社会已经进入未期,不管雍正皇帝如何勤政,清王朝的衰落命运是历史所决定的,这不是他个人的能力所能解决的问题。

雍正皇帝勤于政事、殚精竭虑,为何没能将清朝带入鼎盛?

雍正王朝之所以没能达到清朝鼎盛有三个原因。

第一康熙爷遗留的问题。康熙王朝在解决三蕃问题、台湾问题、葛尔丹问题消耗了大量国力,至使国库空虚,留给雍正王朝只是一个没有钱的王朝,雍正爷必须解决财库亏空,所以采取了很多施政措施比如“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这些施政措施很好的解决了财政问题却得罪了一大批士绅,他们对雍正爷铁血般举措敢怒不敢言,因此田文镜被他们称作酷吏,对雍正王朝大肆抨击,因此后世对雍正王朝并不是真正了解。

第二康熙王朝九子夺嫡影响深远。以八爷为首的夺嫡派一直不承认雍正的正统地位,说雍正是以非正当手段得到的皇位,为了消除影响,巩固自己的皇权,雍正爷可谓是痛下杀手把八爷党一碗打尽,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为了巩固皇权和革新吏治加强皇权,为解决西北问题设计军机处,至使清朝的皇权达到顶峰,而这一切的受益者全部给了他儿子乾隆,一个吏治清明,皇权高度集中的王朝。

第三最重要的雍正王朝存在的时间并不长。现在大家都知道雍正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而正是因为雍正王朝存在的时间短让后世觉得雍正王朝的贡献全部都是乾隆皇帝的,并且康熙和乾隆都活的比较久,让雍正王朝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在我们看来是承上启下,而在当时人们只记得乾隆王朝的繁华和顶盛,之所以有康乾盛世,雍正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然而因为雍正王朝都比康熙王朝和乾隆盛世存在时间短,以至于人们都忘记了雍正王朝所做的贡献。

雍正皇帝勤于政事、殚精竭虑,为何没能将清朝带入鼎盛?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吧

康乾盛世本来就是康熙,雍正,乾隆前期这个阶段,雍正时期也是盛世啊。

如果非要说最鼎盛时期,确实是乾隆前期,举个例子就明白了,物理中速度加速度越来越小直到为0的这个阶段,增长虽然缓慢,但是速度整体还是在增加的。就是说,乾隆前期是借着康熙和雍正的光,国力才如此强盛。

乾隆后期,清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将清朝带入鼎盛并不是乾隆的功劳。总要有点时间来发展。比如雍正的摊丁入亩政策,使得人口增加,乾隆时期人口有很多,生孩子总是需要时间的。雍正执政时间短一些,要是再多执政十年,情况就不一样了。寿命到这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论能力,雍正绝对是比乾隆好的皇帝。最终要的还是时间,就像汉朝休养生息,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有力量出击匈奴。雍正为清朝盛世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