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到底还有多少枚导弹库存?够不够用?

地球人应该都知道:由于乌克兰人破坏了克里米亚上面的刻赤大桥,所以俄军开启了自己的报复行动——用导弹攻击乌克兰国内的目标,例如:基辅和一些城市就被打击了等等。可是俄罗斯用导弹攻击乌克兰单单几天以后,目前好像已经宣布:不再继续用这种方式攻击了。那么这到底是俄军换了打法、为了表示善意、还是导弹库存不够用呢?我和吃瓜群众们一起来研究和分析一下。

首先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要为俄罗斯这波的导弹打击乌克兰暗暗地鼓掌一下的。很多人看到这里应该会猛烈地批斗我一番了,不过大家不要激动,听我说说鼓掌的理由。

大家应该都知道。俄罗斯在开战没多久就为乌克兰方面划过一个红线的。这个红线的大概意思就是:只要乌克兰方面敢于攻击克里米亚上面的刻赤大桥的话,俄罗斯就要发起对乌方面的“末日审判”行动。

不过现在看来的话,大家完全可以松一口气了,俄罗斯所谓的“末日审判”应该不是核战,应该是用常规导弹攻击乌克兰的一些目标而已。

这样看来,按照某些人的讲法:俄罗斯又一次表达出了“善意”——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俄罗斯鼓掌一下吗?当然应该了。

那么为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射了几轮或者打了几天的导弹战之后突然不打了呢?到底是不是俄罗斯的导弹库存不足了呢?还是有什么其他的战略考虑呢?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两个问题:一是,开战以来,俄军到底打了多少枚导弹呢?二是,俄军的导弹库存大概还有多少呢?

据不完全统计:在开战后第一天,俄罗斯就打出了近200枚巡航导弹与战术导弹。在随后一个月中,俄军在乌克兰又发射了1500枚战术导弹。而在开战后第四个月,乌克兰方面公布的统计数据就达到了2500枚。

最近在10月10日以后的报复性打击中,俄军的战术导弹发射量再次达到了很大的规模,应该又发射了大约100枚左右的战术导弹和巡航导弹。

我们综合一下数据可以看出来:俄军在开战以来一共最少发生了2600枚的各种战术导弹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在过去31年里,美国在对外的17场“外科手术”式的空中打击中,先后发射的巡航导弹数量大约为2400枚。当然了,这仅仅是巡航导弹的数量并不包括其他的战术导弹。

可是即使把美国人发射的导弹数量翻上一倍的话,总数量也不过才4800枚左右。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俄军在这次持续近8个月的冲突中,使用的导弹数量已经属于是规模巨大甚至是非常空前的了。

目前俄军使用的主要战术导弹和巡航导弹的型号为: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3M14“口径”巡航导弹,KH-101巡航导弹,还有极少量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

按照在战前美国人对俄军战术导弹的库存预测来看的话,俄军的战术导弹总库存不会超过4000枚,这应该还有故意夸大的成分。毕竟美国人比较擅长搞所谓的“军事威胁论”,这样才有利于自己家军火商的业务。

如果按照俄军在战前4000枚战术导弹的库层来算的话,现在俄军60%以上的战术导弹已经都打完了。即使在这开战的八个月中俄罗斯人加班加点地制造出来了一些,恐怕家里的导弹库层也只剩下一半左右了。

大致分析完了俄军的导弹库存以后,我们来简单地分析一下:俄军的导弹还够用不够用呢?

首先明确地告诉大家一个我个人的观点:单纯的算俄军剩下的导弹数量够用不够用,其实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军事专家预测了一下:如果按照纯导弹打法来彻底瘫痪乌克兰所有战略设施、军事工厂以及军事能力的话,大约需要4万枚以上的战术导弹才行。

这是个啥意思呢?这就是说,如果不派战机进行打击、不采取其他打击手段的话。按照俄罗斯现在纯粹地用导弹打击法,起码要4万枚的导弹才能搞定乌克兰的军事设施、战略设施。

这个数字还不算上被拦截的、没有击中目标的、导弹射出去没有爆炸的数量。如果算上这些数量的话,估计没有6万枚以上的战术导弹都搞不定乌克兰方面。

很多人会说:俄罗斯抓紧生产、扩大生产,4万枚导弹也不是生产不出来。不好意思,即使能生产出来也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钱从哪里来呢?军费够不够呢?总不能把所有的钱都拿去生产导弹吧!

按照披露的数据来看的话,一枚3M14“口径”巡航导弹单价在100万美元、一枚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单价在200万美元,“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的单价达到了1000万美元等等。

这对于每年总军费开支只有650亿美元的俄罗斯来说,显然是没有实力生产4万枚导弹的。

另外很多人陷入到了一个误区之中,我就问大家一句:现代战争有没有完全靠导弹攻击打法就能取胜的呢?显然是不可能的,除非用核导弹采取毁灭性的打法才行。

美国人估计是在历次战争中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数量最多的国家了,例如:1998年12月16-19日为期四天的“沙漠之狐”作战,美军共发射了90枚空射巡航导弹和325枚海基巡航导弹等等。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一件事情,即使是在实现纯空袭取胜的科索沃战争中,美国人也不是完全靠导弹取得胜利的。

美国人的打法是:用导弹先打掉对方的战略设施、通讯设施以及重要的军事设施,然后还是要在完全掌握制空权以后——利用战机进行持续的常规轰炸才行。

在现代战争中导弹扮演的是:“敲门”或者“砸锁”的角色,却并不适合承担持续的战略打击任务。我们目前没有看到任何一场现代战争是纯粹用远程导弹打击来取得最终的胜利的。

这样一来的话,我个人认为:单纯地讨论俄军的导弹够不够用、生产和补充能力如何,其实意义并不大。何况乌克兰背后还有强大的支持者、未来恐怕还有更加先进的防空系统的加持等等。

这一次,俄军用导弹攻击乌克兰说白了只是对:乌克兰方面破坏刻赤大桥的报复行为而已、只是一种回应罢了。这种导弹打击必然不会持续太久的,主要是:单纯的导弹打击决定不了战争的走向、而且成本也太高了。

最后我想说,俄罗斯要想取得这场冲突的胜利,还要靠两样东西:一是彻底地掌握制空权,然后用战机进行持续的常规轰炸才行;二是,要在地面战场上成建制的歼灭乌军才行。不过从眼下情况来看的话,做到这两点对俄军来说难度都非常之大。顺便再重复一下:俄军既然这一次选择用常规导弹来报复乌军破坏刻赤大桥的行为,那么这就意味着——俄罗斯还是没有进行核战争的打算的,说好的“末日审判”也并没有到来。

俄罗斯到底还有多少枚导弹库存?够不够用?

放心!足够用。像俄罗斯这样的顶尖军事强国,一旦开动战争机器?武器兵源将会源源不断地开往前线,军令也会更加严厉,进入战争倘态,二战之苏联可见一斑。导弹作为战争重中之重?必会全力以赴,保障库存。现在之问题,就在于战争之烈度,并不取决于导弹之多少!

俄罗斯到底还有多少枚导弹库存?够不够用?

俄罗斯还有多少枚导弹作为俄罗斯国家机密我肯定不知道。

但我就不明白了,堂堂军力排名数一数二的俄罗斯,为什么炮轰了这么久还没把一个小乌拿下来?

我不是说小看小国,感觉战争越久国家人民越受罪,而且战争一开涉及的方方面面,油价金价,粮食储备,影响全世界!

能结束就快点结束呗!即便是战争主动一方,战损的也是金钱和生命啊!

谁能告诉我,一个小乌,俄罗斯导弹能炸个遍,为什么战争这么久了就还不结束呢?

而且听说,俄方宣布俄军对乌的导弹空袭轰炸将于下周一结束,结束当然好,但你说结束了不就意味着战争还是在继续嘛!为什么不直接双方停止战争再来一波秘密交谈呢,面子这东西这么重要吗,比全国的人口数量重要,还是比国力后退多少年重要,亦或是其实什么政治方面的原因呢?

俄罗斯到底还有多少枚导弹库存?够不够用?

  • 俄罗斯还有1350枚的口径导弹可供使用,高精度导弹下了约600枚高精度导弹,确切说是609枚,包括124枚“伊斯坎德尔、272枚“口径”、213枚KH-101和KH-555;俄军已经在战争中使用了1844枚高精度导弹,包括约900枚“伊斯坎德尔”、500枚“口径”和444枚KH-101和KH-555
  • 考虑到射程降低的问题,生产率马上提高了,假设产量增加一倍,也就是说 每天1枚,每月30枚
  • 今年剩下的日子,俄罗斯还可以生产大约300枚口径导弹,外界无法证实这个数据的真实性

俄罗斯到底还有多少枚导弹库存?够不够用?

放心吧!北约东扩多少年了,俄罗斯早有准备了,但是现在不能全拿出来用的,先把落后准备淘汰的武器用完,减少库存。还得看北约最后是否参入,那是再用高精度武器也不迟的。放心吧!相信俄罗斯的力量。[加油][加油][加油]

俄罗斯到底还有多少枚导弹库存?够不够用?

如果俄罗斯忽略掉“制导组件和寻的导引头”的质量,将命中误差放大到百米级别,我现在就可以替俄罗斯拍胸脯地说,俄罗斯的导弹库存是要多少就有多少!绝对用不完。但这不就是龙卷风发射的无制导火箭弹了嘛!

没错,导弹和火箭弹的区别就是导弹是可以制导的,精确度比火箭弹高上百倍。按照现代标准,误差在米级的导弹才能被称为精确制导,误差在几十米就是上世纪苏联时代的水平了,至于将城市那么大的东西当目标来说打不打得中,就来到二战德国V-1/V-2导弹的水平了。但这三档的东西都叫“导弹”。

俄罗斯现在发愁武器库里符合现代标准的高精度导弹不多了,原因是用于制导的高精度导航零组件俄罗斯自己生产不出来,同时也从外国买不到。所以,高精度的导弹就打一枚少一枚。因为没有制导零组件就造不出符合现代高精度标准的导弹了。

如果是精度几十米级,上世纪苏联时期的导弹,俄罗斯就可以放开胆子说,要多少有多少了。俄罗斯生产火箭弹的能力可以用无限量来形容,只要不考虑无法取得的高精度导航零组件,用上个世纪导航技术来对付一下,几百万枚导弹可能夸张了,但几万枚导弹那是不眨眼就能生产出来。

至此,你现在问俄罗斯导弹库存就很有意思了,你是在问符合现代标准的高精度导弹呢?还是符合上世纪苏联技术水平的导弹呢?这个答案可就区别很大了,从不多了,只有三位数,到想要多少有多少,都是答案。关键是你想问什么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