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廷是如何解决光棍过多的问题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我喜欢。
其实古代光棍也很多,但没有今天这么多。
正常来说,如果不限制生育,最终男孩数量会略高一点,但大体男女比例是均衡的。
自然,古代中国有丢弃女婴甚至溺死女婴的恶习,但终究不是普遍现象。
所以古代光棍不少,但并不夸张。
古代朝廷把人口当做第一重要的事情,人力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
以三国为例,强弱几乎都是按照人口来计算的。
蜀国只有90万人口,倾其所有只能出兵8到10万,无论如何不可能打败有500多万人口的魏国。因为魏国可以轻松出兵40多万,兵力是你四五倍。
所以,古代朝廷尽全力增加人口,不希望出现光棍和剩女。
朝廷方法主要有这几个:
第一,降低女孩出嫁年龄。
大体上,中国历代朝廷规定女孩必须十几岁就要出嫁,记得最小是13岁。
汉惠帝曾经颁布一个法令:“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无算。”意思就是十五岁以上三十岁以下还没有出嫁的女子,要交五倍的人头税。
夸张不夸张,等于1个剩女相当于5个人。
逼着女孩早点嫁人,也就是避免剩女出现。
这样,基本只要是女人都得嫁出去,不然家里受不了。
第二,限制富人娶妾数量。
光棍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很多女人都被富人娶了。
1个富人娶10个老婆,理论上就有9个光棍找不到媳妇。
为此,朝廷严格限制富人纳妾的数量。
汉代来说,只有超级功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也就能娶8个妾。
普通的高官,最多二三个妾。
汉代史学家蔡邕称“卿大夫一妻二妾”。
普通老百姓即便再有钱,不准纳妾。
只有男人岁数过大(一般是超过40岁)还没有生育儿子,才允许纳1个妾,延续香火而已。
这套制度大体类似,到了明代,就算是亲王级别,纳妾不能超过10人,郡王只能纳妾4人。
普通人就更惨了:嘉靖三十一年有例,“至于庶人,必年四十以上无子,方许奏选一妾,违者笞四十。”
第三,鼓励寡妇嫁人
按照中国古代礼法,似乎寡妇嫁人是不太好的。
但很多时候,仁义道德也要让位于现实。
相比光棍没有老婆,寡妇再嫁也就没什么了。
朝廷也有很多类似的法令。
《唐律·户婚》“夫丧守志”规定,丈夫去世后,如果妻子志愿守志不嫁人,别人是不能强行的,但祖父母、父母例外,可以让她强行嫁出去,即所谓“夺而嫁之”。
牛不牛。
第四,朝廷强行发老婆。
真有发老婆这回事?
当然有了。
比如明清的法律经常将犯人的妻女强行充军,流放到边疆。
而众所周知,边疆是光棍的集散地,这里女人本来就少。
犯人妻女流放以后,往往被强行发给一些单身军人为妻,朝廷还贴补一些娶亲的费用。
可怜的是一些无知少女,因为父亲甚至亲戚犯罪,被连坐充军到边境,莫名其妙就成别人媳妇了。
古代朝廷是如何解决光棍过多的问题的?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在古代一个国家的想要强盛,绝对离不开人口劳动力的支撑,因打仗、务农都需要人,特别冷兵器时代,兵力多寡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负。所以人口增长,是执政者必须要关心的问题。如果王朝内,出现太多的光棍,那么繁衍种族就会受到影响,而且还会存在许多不安定的因素。
按照古代没有生育限制,男女生育的比例应该正好,怎么也会出现光棍。一,古代重男轻女。
男人都传宗接代,能下田劳动,女性只能居家做饭。所以很多家庭都不喜欢生女儿,如果死的女儿,会溺死或者遗弃,变成女性在社会数量逐步减少,男女比例失衡。
二,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
古时有钱有势男人能够娶好几个老婆,非常多的女人想嫁给他。这样属于资源垄断,有钱人过着三妻四妾的生活,而穷苦百姓人就娶不得老婆。
三,古代的生活环境封闭。
由于交通还有地域限制,人口的流通性差。女子足不出户,男人找老婆只能局限在当地的环境找,很多当男人也不愿意找外地的女子,因为生活习俗不一样,生活就不习惯。
这样在古代就产生了“光棍危机”,不利于社会稳定,怎么办,朝廷必须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光棍危机。
我们看看古代朝廷如何解决光棍问题的。一,官府强制安排婚配。
过去,男女婚配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间有人牵红线介绍的在民间称为私媒。还有一种官媒,就是官府负责解决光棍男人的婚姻配偶的专职人员,官媒是通过强制手段给光棍找老婆,指定某女嫁某夫,不能反抗。在清代就设有“官媒”,如大量的男子去守边疆,为了边疆的稳定,后继有人,官媒就想办法解决这些守边光棍问题,主要是各起义军的妻、女、灾区逃难女子,还有抄家官员的妻妾都要发往边疆。(这属于朝廷发老婆,好)
二,朝廷干预,强制女子出嫁。
在古代女子到了一定岁数还嫁不出去,简直是全家人的耻辱。在晋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嫁人,否则官府强行给她找对象。史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要求:“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女孩到十七岁再不出嫁,官府可要强制执行了。并逐步改小女子出嫁年龄,有的朝代把女子的年龄定为13岁,逼着女子早一点出嫁。甚至在汉朝规定,如果家里有一个女子没有嫁出去,需要交五倍的人头税。(这条政策很好,可以绝对避免出现剩女)
三,限制富人的娶妾数量。
一个富人多娶一个女人,那么社会就会多一个光棍。男女比例是有一定数的,在自然状态下不会有剩男剩女的,只是有人多占资源。执政的朝廷已经看社会的严重问题,不少朝代都加限制,否则人的攀比之心会造成严重问题。如汉代,只有功臣或者权臣,才能纳妾八人;明朝朱元璋规定,亲王一级的许奏选一次,多止于十人;世子及郡王,妾准四人。一生中一般只纳妾一次。庶人在清朝需要40岁以后,无子才可能纳妾,否则犯法鞭笞。(多占资源的,打屁股,支持)
四,鼓励光棍娶“二婚”,寡妇再嫁。
我们都知道古代鼓励女人守节,从一而终,但却不知道古人支持寡妇再嫁的。如果寡妇愿意守节不嫁人,那么任何人不能干涉的。在唐朝,如果不寡妇不愿意守节,那么官府可以帮她嫁出去。只要男多女少,朝廷就不提倡守节。有的男人不愿意娶二婚老婆,这就需要官府出面了,因为这样老婆都是官府强制安排的,嫁娶费用当地有钱人要出一部分费用,这是行善事。官府要对这样的男人做思想工作,不听从者笞。(官府只考虑生育,不考虑一婚二婚的)
五,战争掠夺。
在古代战争长期存在,为了解决国内婚配问题,不少朝代引入战败国的人口。其中很多女性被掠夺回国。比如唐朝和清朝时期,分别战胜高句丽和准格尔,当时抓回大批的女战俘,这些女子都被官府分给各自属地的光棍们,直接解决一大批光棍问题。(这个方法直接,但绝不通用)
古代朝廷为了解决光棍问题,还真操碎了心,软硬兼施。这些政策都太生硬,从不考虑个人感受,在官府眼里,男女只要在一起过日子生孩子就行,什么感情、爱情那都是扯淡的事。现代社会是绝对行不通的,如今讲究社会平等、自由,男女之间都需要感情基础,产生爱的火花,才能走进婚姻殿堂。要娶到老婆,当代的光棍们还要靠自己的奋斗。
古代朝廷是如何解决光棍过多的问题的?
方法挺多的,这里罗列几种吧。
1.限制富人娶妻纳妾的数量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子数量本来就少,而且富人一纳就是好几个,甚至是几十个,这让那些穷苦的单身汉怎么办?要结婚,却发现适龄的女子都去给富人当妾了。
这时候就需要官府的作用了。
比如汉朝,“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庶人一夫一妇”,如果想多纳妾,那就得立战功,得有特殊贡献,“功成受封,得备八妾”。
再比如元朝,曾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庶人,也就是老百姓不得纳妾,所以在古代,没有钱没有地位,想纳妾也很难啊。
2.官媒指定
秦朝,因为有很多的男子被罚到边疆,为了边疆的稳定,就设了不少官媒,以便给单身汉找老婆,那么“资源”从哪里来呢?
一般都是一些起义军、叛军的妻女,以及逃荒的女子。
3.支持寡妇再嫁
这点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过去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好女不嫁二男”等说法。
按照古代迷信的观念,一女嫁二男,等于让两个男人过手,生前会被看不起,死后也会不得安宁,甚至到阴间还会被二鬼缠身。
不过在一些男多女少的地方,不管是民间还是官府,都比较支持这种行为。
4.增加“奔”的机会
奔,可以理解为男女自由交流,比如私奔中的奔就有这么一层含义,用今天的话来理解,就是给广大单身男女提供交友的平台。
在《周礼》中的《地官·媒民》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着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当时管这叫“仲春会”,时间一般在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天,可以为很多的单身男女找到合适的配偶,此外,正月十五、七月七都会提供这样的机会。
5.一妻多夫
这个大家都明白。
往往是几个兄弟共用一个妻子。
6.战争
单身跟战争有关系吗?
答案是有的。
因为可以引入国外的资源。
比如唐朝战胜高句丽后,就抓了不少的俘虏,官府就把其中的女俘虏分到全国各地,直接就是一大批单身汉的福音。
7.强制女子出嫁
比如汉朝,满足年龄不出嫁,要多交五倍人头;比如南北朝,“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古代朝廷是如何解决光棍过多的问题的?
资源充分再利用,是古代解决单身汉过多最实用的妙招。
在充分利用婚姻资源方面,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堪称模范,郭威一生娶的四位妻子都是二婚寡妇。
《东都事略 张永德传》记载:端庄贤惠的柴氏本是后唐庄宗的妃子。李存勖去世后,李嗣源将她遣散回家。柴氏与父母归家途中,被黄河的风雨阻挡无法前进,便找了一个客栈借宿。
此时柴氏对未来感到异常渺茫,整天愁眉不展,一天柴氏无聊的看着窗外,瞧见一位魁梧大汉豪迈的走过,突然眼前一亮,非常吃惊的找旅店老板打听:“这人是谁?”
老板回答:“这哥们叫郭雀儿,是当地的马步军护使。”柴氏又斗胆问老板,郭雀儿有没媳妇孩子,没想到旅店老板自嘲说:这世道朝不保夕,连我都是单身汉,你看郭雀儿身上的衣服都破旧不堪,怎会有女子嫁给他!
柴氏一听立刻心花怒放,立刻去找父母商量,打算贴嫁妆嫁给他。她的父母觉得柴氏是不是这些日子憋疯了,劝她说:“你可是后唐皇帝的妃子,回到家乡起码能嫁给节度使,为何要嫁穷汉子郭雀儿?”
柴氏回答很直接了当:“此贵人也,不可失也。“无奈父母死活不同意,她当机立顿,把包裹里李嗣源给的赏赐分出一半给父母,让父母自个回家。
柴父无奈,知道女儿的性格,只好了了女儿这个心愿,柴氏很快寻到郭雀儿,说要嫁给他,郭雀儿看着如天仙一样的柴氏,压根没想到幸福来得如此之快,当晚两人在成亲。
郭雀儿就是郭威,以后的后周太祖,别看郭威当时落魄,但他出身可不差,他是唐末顺州刺史郭简之子,可在郭威几岁时,郭简便去世了,郭威被母亲带回娘家,可没想到其母在途中去世,郭威只能寄人篱下,投靠了姨母韩氏,
少年时的郭威非常的任性,因为生的孔武有力,胆儿也非常的大,18岁从军后,跟过不少的五代大佬,后因勇悍被李存勖视为亲信,因其在颈上纹了一只飞雀图案, 所以时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郭雀儿“。
按郭威的家世来看,本不该如此落魄,可恰好他遇上了五代十国,父亲又过早的去世,才导致郭威老大不小了还是一位单身汉,由于当时世道混乱,他和兄弟们可说是朝不保夕,因此他也一直没有成亲的打算,
更重要的是,当时他作为一个马步军护使,说白了就是一个下级军官,俸禄远远不够养活老婆和孩子,因此他只能终日和兄弟们混在一块,发俸禄的时候就过快活日子,没钱了就到处蹭饭,一个单身汉也不需要重视形象,所以日常穿着破烂点,也不会感到难为情。、
其实当时的郭威和许多现代的单身汉情况非常相似,没钱,没房子,工作不稳定,空有一身气力,虽然能力突出,受到领导赏识,可工资就那么一丁点,别说养活老婆孩子,自个和兄弟们高兴几天,就花光了。
从柴氏和郭威的各自经历,我们能侧面了解到,五代十国其实婚姻资源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是唐朝最后一次大范围的户口统计。
当时的数据为495万的户,这以后唐朝一直没有系统的户口统计,因此现在推测唐末的总人口大约为6000万人左右。
6000万人里面,男女之间的比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各地节度使都纷纷称帝,每个节度使又早招民间大量的女子进入后宫,占据了民间大量的婚姻资源,因此的结果导致民间出现了大量的单身汉。
郭威只是这些单身汉较为幸运的一个,毕竟如果没有李嗣源为了省钱,要求宫中只留下300人外,把宫中嫔妃和年轻美貌的宫女全部遣归故里。
郭威也不会被柴氏相中,娶了柴氏的郭威,在富豪老婆的支持下,开始走向了人生巅峰。
反观现在我们人口是14亿人,可是在一夫一妻制下,现在我们单身汉的情况却远远低于五代十国时期,至少不会出现皇帝和宫廷贵族占据了大量的民间女子,导致民间婚姻资源失衡。
郭威为何被成为古代婚姻资源充分再利用楷模,是因为他在妻子去世后,依然选择娶贤惠的二婚寡妇,并且还不忘柴氏的恩情,把她的侄儿柴荣收为养子,并且传位给了柴荣。
柴氏去世后,郭威纳杨氏为妻,杨氏一生也比较曲折,她年少时因为姿容出众,入了赵王王镕后宫,可好日子没过几年,王镕就去世了,杨氏在外颠沛流离了一段时间,后来她的父母,趁着杨氏还比较年轻,就把她嫁给了同乡石光辅,可石光辅没几年又去世了。
杨氏只能寡居家中,此时的郭威的妻子柴氏去世,听说杨氏贤惠,就找媒人上门提亲。可杨氏却这么也不肯答应这门亲事,估计是觉得当时郭威还配不上她,
其后还是她的弟弟杨廷璋劝说,告诉姐姐:“此人姿貌异常,不可拒。”杨氏才嫁给了郭威。嫁入了郭家的杨氏,成为了郭威的贤内助,把郭家打点得井井有条,可惜杨氏还没等到郭威发迹,就病逝了。杨氏作为一个三婚的寡妇,依然被郭威娶回家,从侧面上能看出,当时婚姻并不看重女子嫁多少次,反而更重要的是女子是否有贤名,
杨氏去世后,郭威又续弦了张氏,张氏出身于书香门第,可惜父亲张文礼兵败被杀,一位裨将见张氏貌美,就把她带回了家里,许配给了次子。
后汉时郭威坐镇太原,杨氏已经去世,而此时的张氏的丈夫武某也去世了,郭威和张氏遂喜结连理。后来郭威立功受爵,张氏还加封为吴国夫人,享受了荣华富贵。可惜张氏却在公元950年,在后汉末帝旨令下去世,郭威后来追封她为张贵妃。
郭威最后一任妻子是董德妃,董氏出身军旅世家,童年时董氏的父母去世,孤苦无依的她被父亲的好友收留,这位牙将的妻子因为无法生育,把董氏视同已出。
十三岁的董氏嫁给了一位小吏。后晋灭亡,董氏寡居洛阳,郭威途经洛阳,想起了杨氏经常说,有过洛阳的闺蜜董氏为人贤德,就见了董氏一面,一见倾心后便纳董氏。
公元951年郭威登基,后宫只有董氏健在,董氏就此被郭威册封为德妃,执掌郭威的后宫。可惜2年后,董氏不幸染病,御医医治无效去世。董德妃的去世让郭威悲痛万分,罕见地为之辍朝三日。不到一年后,公元954年,五十一岁的郭威去世。
郭威作为一个贫穷的单身汉,最终依靠自己的努力逆袭成功,开创了后周皇朝,堪称五代十国时期一位经典人物,而他一生娶了婚姻让人好奇,为何郭威会连续几次都娶二婚的寡妇?
郭威的做法,其实原因有三
一:当时时代所造成的,由于唐末个节度使相互攻伐,导致许多人颠沛流离,从杨氏,张氏,董氏的经历,能看出当时类似她们经历的寡妇不少,而唐朝时期对待婚姻思维较为开明,还没受到南宋理学的约束,因此寡妇家人张罗找一户人家改嫁,也是很寻常的事。
这样的做法既合理再利用资源,同时又有利于当时的人口发展,也正是如此才为后来宋朝人口再次增长奠定了基础。因此郭威倒也不会嫌弃这几位妻子都嫁过人。
二:郭威作为一位从底层摸爬滚打上去的皇帝,他深深体会过民间的疾苦,同时他更感恩柴氏的另眼相看,因此即便是柴氏去世后,他还是娶妻还是选较为贤惠能持家的,从这能看出郭威的确受柴氏影响很大。
三:郭威当时选择不多,因为郭威晚年才称帝,开创后周仅仅几年就去世了,特别是早年他一直是在混迹于底层,而当时的情况,各地诸侯都把许多民间好女子都充入了后宫,导致婚姻资源极为稀缺,因此他娶妻最佳的途经,并非待字闺中的女子,而是已经嫁过人的贤惠女子。
因为这样的女子较为懂得持家,同时也已经经历过婚姻,倒是比较适合性格豪迈的郭威,想想娶个40岁的大叔,续弦一个13岁的女子,还有率军打仗,这样的婚姻既不浪漫也不会花前月下,反倒会成为郭威的羁绊。
郭威建立后周以后,为了发现后周人口,首要解决的就是单身汉的问题,而他针对性地出台了几个妙招,几年之内让后周出现经济形势出现了好转。
郭威有啥妙招呢?
1:增加百姓的收入
郭威登基后,努力改变唐末遗留下来的各种积弊,他轻赈役减税赋仁爱百姓,充分地释放劳动力,短短几年的时间,通过一系列极为贴合实际的策略,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提到人们的安稳了下来,随之而来的单身汉的情况开始减少,人口开始增加。
2:释放更多的资源
让后周许多的寺院僧尼还俗,此举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单身汉的情况,同时还将无主田土通过分给了数十万的百姓,成为他们的永业 。一些无主的荒地听任百姓开垦,谁先开垦地就是谁的永业,这样的做法不但养活了大量的人口,同时极大提高了百姓生产的积极性,单身汉有了田地和房舍,渐渐就会有了粮食和积蓄,娶妻生子自然不是问题。
3:鼓励娶二婚
自身作则提倡节俭,而他连续娶了几位二婚寡妇的做法,也一定程度上合理地再利用资源,连皇帝都如此,百姓更是无可厚非,因此后周到宋代,并不会感觉娶二婚或者寡妇会很没面子,还会觉得很光荣,特别是宋真宗时期,还出现了二位宰相争娶一位寡妇的奇事,而这位寡妇竟然也叫柴氏。
4:限制富人占用资源
从底层出身的郭威,非常清楚富豪与门阀占据了大量资源,导致民间单身汉过多,因此他建立后周以后,规定富豪与门阀,不能拥有娶过多的妻子,同时规定侍女和丫鬟数量,更重要的就是从自身开始提倡节俭,因此他的后宫宫女也不多,这样的做法,极大鼓舞了民间的单身汉。
5:学习晋朝和李世民,规定男女必须到了一定年龄才能成亲,不按规定成亲,要缴纳一定税赋。
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结婚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男女的结婚比例,使得后周的人口不断地增加,为柴荣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小结:
从郭威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古代的婚姻资源上,男女比例失衡比现在更严重,古代为了解决单身汉问题,提高人口增长,也是煞费苦心,而郭威寻找到最佳的方法,就是充分的再利用婚姻资源,同时释放更多的社会资源,让人们有田有房子有积蓄,在观念上接纳尊重离婚女子和寡妇,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限制有钱人占据更多的婚姻资源,后周能在短短几年强大起来,足见这些措施十分有效,因此这些的举措也为历朝历代所延续。
古代朝廷是如何解决光棍过多的问题的?
现在成年男性打光棍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了,据统计:在未来可能有数千万男性同胞们找不到老婆了。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经济原因、女性出嫁晚的原因,男女人口比例失调的原因等等。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大量光棍的出现必然会引起很大的社会问题—— 不得不重视,也不得不防。现在居然还搞出了一个光棍节了,当然这是某些商家为谋利着想的,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光棍问题的严重性了。
按照很多人的想法,现代都有如此多的光棍了,那么古代男性岂不是光棍会更多。古代跟现在比较起来,成年男人娶老婆的困难度应该比现代社会还要高很多。
古代的普通适婚男性娶老婆,还存在两个巨大的制度性障碍问题:
一是,古代那是典型的重男轻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往往一个家族没有儿子的话,整个家族都抬不起头的。
古代重男轻女不仅仅是一个思想问题了,已经成为了一个制度性的安排了,例如:科举考试只能是男人、家里的财产继承只能是男人、家族的爵位继承也只能是男性等等。
在古代这样强大的男权社会的主导体系下,很多家庭往往为了生儿子,甚至会出现将女婴丢弃、将女婴溺死的情况。这样一来就更进一步的加大了男女比例的失调问题,加大了男性打光棍的基数。
二是,几乎在古代的历朝历代婚姻制度上面都实行的是:一妻多妾制度。说白了就是:古代是允许一个男人娶很多女人的,只不过正式的老婆只有一个,妾室可以娶很多个。
按照以上分析的话,那么古代男性的光棍率应该极高才对。毕竟一方面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和制度性的安排导致了:男性多、女性少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古代一个优秀的男人可以娶好几个妻妾,导致别的男人无老婆可娶了。
但是我们研究完古代史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在古代好像男性光棍问题并没有那么突出,也没有成为古代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那么古代是如何解决男性光棍率的问题的呢?首先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人口是一个核心的竞争因素。一般所谓的盛世、所谓的强盛时期,往往都是人口比较多的时期。
在古代社会人口的多少是衡量一个王朝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这也很好理解:人口多了,打仗的兵源才多;人口多了,种地的人才会多,朝廷的收入才多;人口多了,才能保障充足的劳动力人口等等。
几乎在历朝历代都是非常重视人口、非常重视生育率的。没办法在古代,一个朝代如果人口基数出现了大规模减少的话,那么这个朝代往往也就到了末期了。
我们一起来研究和分析一下:古代朝廷和王朝是如何解决光棍问题的呢?
办法一:降低女孩的出嫁年龄
古代的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明确规定了:女人的出嫁年龄的,一般十几岁就可以嫁人了,最少的好像13岁就可以出嫁了。
很多朝代通过人头税的办法来迫使女孩早点出嫁,例如:汉朝曾经颁布一个法令——“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无算。”
这个意思就是说:十五岁以上三十岁以下还没有出嫁的女子,要交五倍的人头税。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到年龄还没有出嫁的女孩要交五倍的人头税。这真是从制度上强制性地表明了: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都是税收。
既然女人很早就必须要出嫁了,那么这就极大地降低了男人打光棍的概率了。现在很多男人找不到老婆,这跟剩女太多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办法二:制度性的限制住——有权有势人的娶妾数量
光棍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有能力、有钱的、有实力的男人娶的女人太多了。这很好理解,例如:一共有100个男人需要娶老婆、正好也有100个女人需要嫁人。那么如果每个男人娶一个老婆的话,这就没有光棍可言了。
可是一旦这100个男人中有非常有钱的、有实力的,一下子就娶了好几个老婆。这样一来,必然就会出现有的男人找不到老婆的情况——不够分了。
古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规定了:男人是可以娶妾室的,于是乎这也造成了男人娶老婆存在竞争的问题了。如果让有钱有势的男人们无限娶妾的话,必然就造成底层男人们大量地打光棍了。
不过历朝历代的领导们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了,于是对娶妾的数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一般古代是按照身份来规定男人娶妾的数量的,
例如:在汉朝即使是超级大功臣的话,最多也只能娶八个妾而已;到了明代,就算是亲王级别,纳妾也不能超过10人,郡王也只能纳妾4人。
一般没有身份、没有官职、没有级别的普通人基本上跟娶妾的关系就不大了。在明朝的时候明确规定:必年四十以上无子,方许奏选一妾,违者笞四十。
说白了就是:很多人陷入到了一个误区,以为皇帝可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其他人也可以这么干。
其实在古代要想娶一个妾室单单有钱还不行,没有一定的身份和级别根本就不配娶妾的。这也从制度层面保障了:女人不会全部流向有权有势的人家里,变相减少了男人的光棍数量。
办法三:古代很多时候是不反对寡妇再嫁的、甚至采取了鼓励的措施
很多人肯定都认为:古代从道德层面严厉禁止寡妇再次嫁人的。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在明清时期就非常流行贞节牌坊了,这主要是从精神层面表扬女人丧偶以后不再嫁人,表扬这种守节的行为。
但是在很多时候,所谓的仁义道德也是要让位于现实问题的。相比光棍没有老婆,寡妇再嫁也就没什么了。
古代朝廷也有很多类似的法令,例如:《唐律·户婚》“夫丧守志”规定,丈夫去世后,如果妻子志愿守志不嫁人,别人是不能强行的,但祖父母、父母例外,可以让她强行嫁出去,即所谓“夺而嫁之”。
这样一来,寡妇能够嫁人的话,也极大地减少了古代男性光棍的数量了。
办法四:古代很多时候还会强制“发老婆”的
古代基本上实行的都是连坐制度,也就是家里一人犯法的话,整个家族都要受到连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家族中的男性就会被充军、被发配、被处罚做徭役等等。
可是家族中的女性们也好不到哪里去,一般都会被流放、被发配到边疆,甚至这些苦命的女人们还会被充军等等。
这些戴罪之身的女人们,往往到了边疆苦寒之地以后,为了生活、为了生存只能随便找个男人嫁了了事。这样也就解决了很大一部分苦寒和边疆之地的男性光棍问题了。
办法五:光棍被制度性地消灭了
古代为什么会出现制度性的重男轻女现象呢?除了男人的各项权利比较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男人是需要服兵役、服徭役的、男人是古代社会的绝对主力军。
这样一来,很多成年男子甚至是半成年男子就走进了兵营、走上了战场了。一旦到了朝代末期或者碰到了汉武大帝这样的雄主们,男人们就会源源不断地走向战场了。
一般到这个时候,所谓的光棍男们也就被战争给自然而然地消灭了。其实这也是古代解决男性光棍问题的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通过战争来解决光棍问题。
最后我想说,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现状之下,人口是一个核心的竞争力和要素。古代的历朝历代统治者们,还是想出了很多办法来解决男性光棍的问题的。不过古代的婚姻制度比较干脆、也比较直接,一切都是以传宗接代为根本目的。爱情这个东西在古代,无论是对于男人还是对于女人估计都是一个奢侈品了。古代朝廷是如何解决光棍过多的问题的?
从古至今,“光棍”问题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朝廷政策介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促进人口发展,解决光棍问题,勾践就曾下令15岁以上的女子必须婚配,履行者有赏,违令者其父母受罚。汉朝时期,朝廷规定15虽女子未出嫁要承担赋税,而且赋税较高,往往超过平常人家的半年开支。
二、朝廷指婚
比如到了清朝时期,成立个一种叫“官媒”的组织,把一些犯人的女儿,或是外族人的女儿指定给某个光棍完婚。或是由皇帝大臣保媒,将女子婚配给年龄超大且有功业的男人。有时官府或当地富人还出资帮助光棍娶妻。
三、限制纳妾
封建社会,三妻四妾现象较普遍。古今男女比例本就失调,一些穷人家的男子很难娶到妻子。加之古时女子依附性强,都想攀附权贵,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富贵。因此富贵人家的男子妻妾成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个朝代都明确规定了达官贵人的纳妾数量。如汉朝就规定卿大夫只许娶一个妻子两个妾,有点文化地位的可娶一妻一妾。而🐴明朝的朱元璋却下令,亲王级别的,妻妾最多十个,世子级别的最多四个。
四、鼓励寡妇再嫁
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古代妇女讲究“从一而终”,什么“活着是其妻,死了是其鬼”的俗礼深深束缚着妇女的思想。加上古代战争频繁,男子战死沙场,守寡妇女众多,但都不愿再嫁。尽管朝廷鼓励,但却不能强制。
综上所述,查阅相关资料整理,也许不近详实,仅作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