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谦真是三让徐州给刘备吗?刘备拒绝当徐州牧只是因为谦让吗?

现在的人总喜欢阴谋论,总把别人想得那么不堪。

让徐州一事就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而且陶公确实是出于真心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原因,陶谦病重,需要寻早接班人。

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从地图上来分析,徐州的地理位置非常核心,几乎被当时所有的势力所包围,而各路诸侯也确实对这块地盘垂涎不已。

特别是旁边就是曹操的兖州,其因为父亲曹嵩之死,跟陶谦恩怨不小,多次出兵弄他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陶谦也早就明白徐州在自己的手中不会长久,虽然自己有治理州郡的才能,但是在打仗方面自己还是没什么经验的,被曹操一顿乱锤。

况且徐州当时的防御兵力非常有限,根本不足以跟周边的大诸侯抗衡。

考虑到自己自己州郡的具体实力,已经自身身体状况,找“接班人”是他比较急迫的想法,所以真心让徐州也不是没有可能啊。

第二点原因,刘备身份“靠谱”,让给他名正且言顺。

刘备在各方势力中算是最正统的(是否真的正统已经无从考证,但至少名声是传出了了)。

尽管他当时的实力非常弱小,但是名声已经远播海外,再加上他是汉室后裔,将徐州交给他来管辖也不会有“卖国”的嫌疑。

第三点原因,为了找个可靠的人托付自己的家人。

虽然陶谦在执政时期的名声很好,但是他当时毕竟已经是一位老者,就算是心中没有压力也活不了太长的时间,更何况还面对着外部敌人的威胁。

所以这位老者不可避免的会考虑到自己家庭的处境,自己的孩子肯定不能独撑大局,等到城破以后甚至会有灭族的危险,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必须找一个“靠谱”的人托付家事。

刘备本人名声不错,不过他并没有安身之地,如果把州郡送给他,他一定会对自己有感激之情,进而好好照顾自己家人。

陶谦一直都很看好刘备,从他当初率兵救徐州之后,陶谦就与其结交,估计那时候就有了让他当接班人的想法,不然也不会将这个外来人表位豫州刺史。

陶谦就本着这样的心理,想要把州郡送于刘备。

至于刘备的态度,他谦让徐州还真的是有点“不想要”,原因从以下几点分析。

第一点原因,徐州的外部局势复杂,此时掌管可能并非“福分”。虽然此时的陶公还占据着徐州,但是徐州的防御力量不可能抵挡的住大敌来犯,除了曹操之外,这个州郡的周围还有着袁绍等割据势力,所以这里迟早要爆发大战。

接徐州就意味着要承担防卫责任,而这更像是一个无法完成的艰难任务。

第二点原因,从郡守升级到州牧跨度太大,贸然接手不能服众。

刘备在起义以来从来也没拥有过一整个州郡,其职位也停留在郡守的级别。如果在这个背景之下贸然接受了徐州牧的职位,就算陶谦没有意见,那么他手下的大臣也会心生不服。

如此一来,新上任的刘备不但要应对外部威胁,还要处理内部人心之事,徐州则更加难以支持了。

综上所述,陶谦让州郡情真意切,刘备拒徐州也在情理之中,二人没有太多试探和演戏的嫌疑。

陶谦真是三让徐州给刘备吗?刘备拒绝当徐州牧只是因为谦让吗?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陶谦真的三让徐州给刘备吗?

对此,我的答案很明确:无论是从正史里,还是从演义中,陶谦三让徐州给刘备,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且看《三国演义》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曹操的父亲曹嵩,被陶谦的部将张闿所杀,曹操为了替父报仇,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地向徐州进发。所过之处,城灭人亡。徐州牧陶谦,为了救百姓的性命,本来打算亲赴曹营,向曹操请罪。正在这时,糜竺谏言:曹操来势汹汹,舟车劳顿,未必能攻下徐州,由我向北海太守孔融求援在,则“徐州之围”可解。

谁曾想到,北海太守孔融,也碰到了困难,他的北海被贼寇围困。最后太史慈不请自来,并向刘备求救。刘备得知后,带着张飞和赵云等几千兵马,连忙赶赴北海,最终解了“北海之围”。随后,刘备赶到了徐州。陶谦见到刘备后,立即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并且要求他来接管徐州。刘备坚决不肯受命,说他不能行此不义之举。这就是陶谦“一让徐州”。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谦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玄德离席再拜曰:“公出此言,莫非疑刘备有吞并之心耶?若举此念,皇天不佑!”

糜竺开始说话了,他认为不如暂且搁置此事,待退敌后,再作区处。然后刘备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大致内容就是说,陶谦是个忠厚仁义之人,他的部下杀死了曹嵩,不能怪罪于他。曹操看到后,当即大怒,扬言要踏平徐州。可就在此时,使者前来报信,说吕布攻下了兖州和濮阳。郭嘉就谏言,不如送刘备一个人情,先行退兵,去夺回兖州。曹操同意了。

而后就是陶谦“二让徐州”。陶谦对刘备说,他年老体弱,并且自己两个儿子都是不堪重用之人,承担不了镇守徐州的大任,而他刘玄德乃汉室宗亲,品德高尚,可以接管徐州。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老夫年迈,二子不才,不堪国家重任。刘公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老夫情愿乞闲养病。刘备听到后,仍然坚决不受,说他万万不可领命。糜竺就开始劝告了:现在汉室倾颓,海内震动。而徐州户口百万,你刘玄德理应承担起镇守徐州的重任,怎么可以拒而不受呢?刘备却说,我不能接受呀,不然天下人都得骂我刘备不义。有个叫陈登的就说了,陶恭祖如今已经大病,你玄德就接受吧。刘备就说,袁公路四世三公,并且他威望甚大,离这里也不远,将徐州让给他,再合适不过了。孔融也开始劝刘备:袁公路冢中枯骨,何足挂齿!今日之事,天与不取,悔不可追。

刘备依然不肯接受。陶谦看到这一场景,流着泪哭求刘备接管徐州。关羽和张飞也都劝刘备接受。哪里知道,“陶谦推让再三,玄德只是不受”。后来刘备稍微妥协了,入驻徐州的近城小沛。陶谦何止是“三让徐州”,说他“十让徐州”,也毫不夸张!

正史中的记载,当然没有演义中这么生动形象,但是说陶谦想让徐州给刘备,是完全说得过去的。并且刘备也多次不接受徐州,最后还是在孔融的劝阻下,勉强同意接管徐州。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刘备拒绝当徐州牧只是因为谦让吗?

这个问题,值得仔细琢磨。

首先,刘备拒绝当徐州牧,肯定有一部分谦让在里面的。原因很简单,刘备来徐州,是要来救徐州的,不是来夺徐州的。所以,刘备肯定要多次拒绝,并且他回答得也很干脆:我刘备不能做不仁不义之人。

其次,刘备真的不想当徐州牧吗?这个问题,我持否定回答,刘备肯定是想当徐州牧的。

大家想一下,刘备素有大志,可是前半生,一直是颠沛流离,寄人篱下。而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就得要有根据之地。陶谦将徐州拱手然给他,刘备能不想要吗?可是毫不推辞,直接说要,当然是不行的。因此,就算是出于礼貌,刘备也必须要表示,他不能接管徐州。原因很简单,刘备如果不加保留地说:徐州,我替你陶谦接管,我定不负众望。天下人又会怎么想?估计都会说刘备道貌岸然,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

毛宗岗在为《三国演义》作批注时,接连批注了几次“真耶,假耶”。显然,毛宗岗对刘备拒绝接管徐州,持怀疑态度。刘备到底是真的不想要徐州,还是虚情假意地装作不想要呢?这是个问题。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此事呢?

专注三国史,喜欢三国的朋友,欢迎关注、转发和评论!

陶谦真是三让徐州给刘备吗?刘备拒绝当徐州牧只是因为谦让吗?

三让徐州是演义说法,刘备也没有固辞。曹操父曹嵩被杀,迁怒徐州陶谦欲攻打他,顾忌他兵多,便先奏请朝廷下诏各郡各地罢兵,说黄巾乱事已平,天下没有大乱,不能老是养那么多兵,耗费钱粮又耽误农时,影响国家发展,大家都裁军吧。陶谦接到诏令,便上表抗诉说天下没有说的那么太平,还是贼寇横行,如果无兵,无可弹压,那时才真的影响国家发展,下官会更加努力的三令五申,严刑峻法约束军队,使他们最大限度不扰民,罢兵之诏请再三思。

曹操见表,知软取陶谦不成,反正兖州与徐州近在咫尺,迟早得拿下来,便大起马步三军,白衣白甲白旗,杀向徐州,勇悍之士挟悲愤之锐,所向无敌,徐州被攻下十多个城池,马上就杀到腹地彭城。(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陶谦投下大军布阵迎敌,一面四出求援,彭城大战徐州军大败,收留及依附在附近的流民,连同军士一同被曹军杀害,死尸堆积,溪河为之不流“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陶谦败退到郯城,曹操欲再进击,发现军中存粮有数,没办法收兵吃饭。

又筹备了半年,曹军又大至,攻下东海,琅琊各地,陶谦被打怕了,觉得对手太强,不是一个档次,徐州不要了,有命就行,打算弃城前去投奔张杨。这时恰好援军来了。平原相刘备正好救援孔融,接到陶谦求救信,便伙同青州刺史田楷北海相孔融,一同合兵来救,刘备当时有兵一千多,其中有幽州乌丸杂胡骑几百人,一路走来,收得一些流民,凑到几千兵,三路合兵,也算声势浩大。尚未决战,陈留张邈在陈宫的鼓动下,迎来吕布偷袭兖州,曹操再次退兵。(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陶谦见刘备兵少,感于他的古道热肠,便送给他四千兵,请他留在徐州帮助抵抗曹军,刘备答应了,陶谦便向朝廷上表请封刘备为豫州刺史,驻扎在小沛。(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不久,陶谦病危,临终前交代从事麋竺说,只有刘备才能安定徐州。死后,手下众人便迎立刘备为徐州主。刘备一听,也楞了,不敢接手“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陈登劝说他“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这是好机会,不取恐怕后悔莫及。

刘备说,袁术近在身边,又出于四世三公之门,请他来管徐州更好。陈登说,袁术骄傲又奢华,不是守徐州之人,你要是再不听从,我就翻脸啦“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孔融在旁边也劝说,袁公路不是忧国为民的人,暮气沉沉,今天大家推你为徐州主,是天意,天与不取一定后悔。刘备听从了,领了徐州牧印信。陈登等上奏朝廷并派使者通报四方,袁绍说,刘备仁义,合适。袁术一听,马上起兵攻打徐州,刘备出兵对抗,曹操一听虽心下不爽,但也明白形势,便做个好人,表奏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

陶谦真是三让徐州给刘备吗?刘备拒绝当徐州牧只是因为谦让吗?

对于徐州,刘备肯定是想要的,但是用不同的方式得到,其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之所以先谦让而后拜受,大致有内外两个原因:

一.对内争取民心

虽然历史上陶谦没有所谓的三让之举,但刘备在他死后,对于众人的劝举,还是推辞了几番,最后是陈登一席话,才让刘备被半推半就统领了徐州。

这不免令人想起皇帝禅让时,受禅者总要推辞三次而后受诏,无论是刘协禅让曹丕,还是曹奂禅让给司马炎,甚至袁世凯自立为帝,都要走这么一个程序,不是为别的,而是为了减轻舆论压力,争取民心。

当然,刘备领徐州,比什么曹丕司马炎袁世凯要正当多了,但他身为一股能量不算太大的外来势力,要想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接手陶谦经营了多年的徐州,即便有陶谦的首肯,但刘备也肯定是有阻力的,为了杜绝非议,争取各阶层的支持,他不得不这么做,就算他以后不是徐州之主了,这个民心对自己也是有帮助的。

这一招效果明显是不错的,比如家财万贯的糜竺,就从此看上了刘备,举家辅佐,后来刘备一时潦倒,糜竺更是倾家荡产支持刘备,还嫁了妹妹给刘备,不得不说,刘备的公共形象和魅力,实在是厉害。

二.对外争取外交支持

徐州要兵有兵,要粮有粮,要钱有钱,这么一块宝地,无疑是各路诸侯都垂涎三尺的,如果刘备不顾外界看法,高高兴兴,粗暴地接手徐州,自称主人,各种“清徐州侧”的名头也就有了,各方势力必然因为眼红妒忌和害怕威胁,而对徐州出兵。

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刘备必须通过谦让推辞,以建立自己的公共个人形象,表示自己一直坚守大义风范,不是粗野的暴发户,我接管徐州,大家是可以对我放心的!

这可绝不是小事,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引起周围势力反感,恐怕要遭受一波“徐州包围网”,徐州虽然是块丰腴宝地,却也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一旦真有什么诸侯组织“徐州包围网”,这徐州根本守不住。

而刘备通过谦让等等手段化解这个问题,明显是有效的,虽然曹操、袁术对他还是持敌对心态,但是刘备治下的徐州,却得到了当时最大势力袁绍的支持:

《献帝春秋》:陈登等遣使诣袁绍曰:"天降灾沴,祸臻鄙州,州将殂殒,生民无主,恐惧奸雄一旦承隙,以贻盟主日昃之忧,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归。方今寇难纵横,不遑释甲,谨遣下吏奔告于执事。"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这段史料,就可以体现,刘备以委婉的方式接管徐州,让袁绍留下了好印象,因此得到了袁绍的正面评价和支持,这对于刘备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

我是《逆三国志》作者郑勋这是我回答的第40个三国问题啦本号专注三国历史领域,与您分享真正的三国历史!欢迎小伙伴们长期关注~~评论留言都会认真回复的~~~~

陶谦真是三让徐州给刘备吗?刘备拒绝当徐州牧只是因为谦让吗?

当时,刘备不敢接受。

一是外来户。没有中央政权得委任,接受陶谦转让的徐州是名不正言不顺。

二是实力不足。徐州四大家族,陈硅不过是勉强观察,曹豹与吕布勾结,赵昱死后赵家躲得远远的,只有最低的糜家才算支持。

所以,最终陈登去信袁绍,袁绍以盟主,行车骑将军名义同意刘备接任徐州,徐州官员与世家才算认可刘备。

陶谦真是三让徐州给刘备吗?刘备拒绝当徐州牧只是因为谦让吗?

不是因为谦让,当时徐州离曹操的地盘有点近,如果刘备接受了这个地方,肯定会遭到曹操的报复,徐州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他是不敢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