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太监宫女可以搞对食,清朝宫廷却坚决禁止?
所谓搞对食,也就是搞对象。太监虽然身体少了男人该有的东西,但也算是半个男人。而宫女身体完好无损,是个正经的女人,常年一个人的生活肯定会寂寞空虚,但是宫中却只有一个真正的男人,那就是皇帝。
皇帝坐拥后宫佳丽三千,看得上宫女的几率微乎其微,为了填补空虚感,宫女只能够与太监搞对象。明朝时期皇帝还允许宫女与太监对食,但为什么到了清朝时期皇帝却不允许宫女与太监对食?其中藏着什么样的缘由?
容易给皇帝戴绿帽明朝第三任皇帝明太宗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推翻他侄子朱允炆政权,获取皇位的。在靖难之役的过程当中,许多人只记得战场上的那些猛将,就比如张玉、朱能,没有几个人会知道太监也是出了大力的,是太监源源不断的将宫中的消息输送给朱棣。
朱棣靖难之所以持续四年,是因为他每一次攻打到强弩之末时,都会撤退回北平,因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的兵马数量有限,必须得要一举攻破南京才行。
如果说采取攻下一城,占领一城,步步紧逼的战略,冲向南京,是绝对行不通的。以他那十几万的兵马,一个城,一个城的分掉,到南京城下,估计也就剩下个几万兵马了,想靠几万兵马攻破南京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说招兵,那么必须得练兵,可造反是个讲速度的活,时间一久,说不定军心就会产生混乱,毕竟那可是造反。
再者说了,谁知道所练的兵里面有没有效忠于朱允炆的人,要知道当时朱棣口中说的虽然是“奉天靖难,清君侧”,但天下人都明白,他就是个乱臣贼子。如果说有效忠于朱允炆的人在后方守城,突然间造朱棣的反,被堵住后路的朱棣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是太监将南京防守虚弱的消息传给朱棣,促使朱棣信心大增,一路南下。一路上果真如太监所言,轻而易举的就到达浦子江口,远望南京城。在第二个儿子朱高煦的协助下,朱棣一举跨过浦子江口,与藏在南京的内奸李景隆合作,兵不血刃攻占南京,称孤道寡。
大功告成的朱棣并没有忘记太监群体,选择重用,负责下西洋的那个郑和就是一个太监。太监的地位虽然提高,但是朱棣却没有从明令上允许太监与宫女对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各自相安无事,但是这种平衡直到有一天被打破。
朱棣虽然对太监与宫女对食并没有那么感冒,但是对太监与妃嫔对食,那可不是一般的感冒。在他看来太监是绝对不可能敢做这种事情的,毕竟是皇帝的女人,那跟找死没有什么区别。
有一天,他发现贾吕妃与一位年轻的小太监感情暧昧,心中产生不满,便敲打了贾吕妃一下,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贾吕妃是今天敲打的,明天就自杀了。朱棣常年打仗的嗅觉告诉他,这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朱棣立刻着手调查,发现贾吕妃竟然与他最疼爱的权贤妃之死有关。
这一查就彻底水落石出,原来当年杀害权贤妃的并不是吕妃,而是贾吕妃。朱棣一怒之下将跟随贾吕妃的太监、宫女全部杀害,同时彻查宫中的对食情况,最终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朱棣硬生生是杀了将近三千名宫女。
经过朱棣这么一折腾,所有在宫里工作的人以及后宫嫔妃都安静了,没有人再敢打对食的主意。
明朝的皇帝大部分都比较奇葩,所以并不在意这件事情,但是清朝的皇帝就不一样了,基本上都是正经人,对于这件事情不可能不知道,知道了就自然会引以为戒,从源头上斩断,明令不允许太监与宫女对食。
对食会增加太监的权力欲望太监从表面上看来已经不是一个男人,但是从内心处看来却依旧是一个男人,毕竟只不过是身体上少了一块男人该有的肉而已,其他的地方与男人一样,而大部分的男人都是有自尊心的。
太监与宫女对食,在宫女看到别人的对食对象有前途时,肯定会抱怨自己的对食对象。而这时,与宫女对食的太监就会产生野心,势必要超过那位压在他头上的太监。你想提高地位,我也想提高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给皇帝带来不安定因素。
太监是皇帝的贴身人员,是宫里的工作者,能够察觉到宫里的一举一动,如果说朝廷中有政党给予太监一定的利益,那么太监为了爬上去,肯定会给朝廷中的政党源源不断的送去宫中的消息,以及皇帝对某某个人的态度,与外廷合为一体。
这下皇帝就成了一个没有隐私的人,一举一动都被外廷的臣子察觉。当年张居正就是这样从内到外控制着整个大明帝国。为了避免大部分的太监都产生野心,只能够阻止太监与宫女对食,少一个算一个。
前朝的教训历历在目明朝的皇帝由于不拿太监当奴才使唤,而是当成左膀右臂使唤,又是开创东厂,又是开创西厂,这类由太监掌控的间谍机构。除此之外,甚至明令允许太监插手朝政,设立司礼监。在司礼监工作的太监能够批阅皇帝的奏折,甚至自己发布圣旨。
一个在司礼监工作的太监,在掌握司礼监以及东厂的同时,再掌握外廷的最高政治机构内阁,那么就可以充当一个明面上的皇帝。虽然手中并没有兵权,但是却能够行使皇帝的命令,魏忠贤就是这类太监最优秀的代表。
天启年间发布的圣旨基本上魏忠贤的名字,都能够与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名字并列,可见其有多嚣张。
由于明朝的太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许多眼高手低的人都希望能够进宫当太监,毕竟如果说要当官的话,必须要寒窗苦读,而当太监则不需要寒窗苦读,只需要讨好一个人,就能够得到想要的一切,这个人就是皇帝。
魏忠贤在进宫之前就是一个地痞流氓无赖,从未读过书,但恰好碰上朱有校这样的皇帝,一个别人眼中的废物,直接混成帝国的实际掌权者。除去魏忠贤,他的前辈王振,刘瑾,也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进宫,从而混起来的。
太监与官员有着明显的区别,官员是通过圣贤书的教育当官的,而太监基本上都是文盲。明朝最有权力,而且有文化的权监王振当属头一个。但他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学官而已,连一个家庭稍微富有的秀才都看不上,何况举人、进士。
目不识丁的太监,根本不懂什么是治国之道,一旦掌权,往往只有一种下场,那就是只顾一己私利,胡作非为。明朝的权监虽多,但是不对国家造成伤害的,也就只有那么两个,分别是,张永、冯保。张永时而读书,能够认字,而冯保就是太监中的异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顺便提一句,冯保曾经进入过明朝宫内的藏物室,从众多副价值连城,千金难求的画中,顺走一幅画,从这幅画就可以看出冯保的艺术水平之高,这幅画就是《清明上河图》。
清朝深感明朝的太监之乱,但是宫中又不能没有太监。为了避免重蹈明朝的覆辙,清朝的当权者必须要使太监明白,他是一个奴才,还要让他时时刻刻记住他是一个奴才,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得要剥夺他当一个人的权利——找对象,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醒他。
结语
清朝的太监相比于宫女十分的悲惨,宫女二十五岁就能够出宫,而一个男人,一旦成为太监,只有年老才能够出宫。一般情况下出宫的太监只有两种结局,第一种结局是当太监期间不断的资助宫外的寺庙,出宫后有个居住的场所,安享晚年;第二种结局是流落街头,这种结局的太监基本上都是宫里最底层的太监,压根没钱资助寺庙。
为什么明朝太监宫女可以搞对食,清朝宫廷却坚决禁止?
明朝皇帝从朱棣开始,显然是对太监有着很特殊的信任感情的,因此明朝太监能登临明朝“三大权力”之一(皇权、内阁、司礼监),可清朝不行,清朝皇帝里面,就没有一个看得起太监的。
所谓“对食”,在宫廷之中泛指太监和宫女在互相长期的寂寞下,结为一种类似于“夫妻”的关系,两人在情感上融为一体,因为在汉代,这种关系的表现是太监和宫女在一起吃饭,所以有了“对食”的说法。
对食出现在汉代,可在汉代,对食是一个很小众很禁忌的话题,统治者并不允许,真正让对食“肆无忌惮”发展起来的,乃是明朝,明朝最著名的“对食伴侣”,就是明熹宗的乳母“客氏”与权倾朝野的太监魏忠贤。
而这对“对食伴侣”有一个很厉害的来头,那就是明熹宗“赐婚”,是由宫廷最高统治者认可的,这件事情堪称“石破天惊”。
其实魏忠贤就是大明宫廷中“对食”的这个群体里最大的一个,在魏忠贤以下,在魏忠贤以前,对食伴侣屡见不鲜,宫廷内从未有过禁止,有的皇帝甚至还以此为八卦、为乐趣。
那为什么明朝太监能被如此纵容对食呢?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权力,权力让他们拥有话语权,可以决定某些事情。
二是皇权的青睐,皇帝出于对“制衡权力”的栽种,或是本就喜欢宦官,都给予了宦官群体很大的宽容。
明朝的太监: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朱元璋废除宰相后,把朝政的大量工作集中于自己,因此朱元璋在公务繁忙的时候,会让身边的太监来帮忙做一些记录,此乃“钦记御前一应文字”,而且朱元璋还特地规定了当时的太监机构,他们有一个“涉政”的大职责是:
凡圣旨裁决机务,已未发放,须要纪录亲切,御前题奏。
可朱元璋本身又很提防太监,他认为宦官会乱政,扰乱皇帝视听,因此只是把太监当作自己的秘书罢了,并不允许干涉外廷的任何事务。
真正改变太监地位的,乃是朱棣、朱瞻基这对爷孙。
朱棣沿用朱元璋的方法,把太监当成秘书,可因为朱棣做皇帝是特殊的,他的环境必须要重用宦官,而且宦官在朱棣的帝路上出力很多,朱棣很重视宦官,所以朱棣时期,就开始让太监参与一些外政了。
也是在朱棣在位的时候,他开始改变宦官不允许“读书学习”的规定,让太监开始参与读书学习,而明宣宗则继续沿袭这个方法,还特地加大了太监的培养,他为的,是让太监开始参与内阁送来的“奏章”的批阅。
这便是明朝皇帝“批红”权力给予太监的开端,明朝太监的权力,都是来源于此。
众所周知,明朝没有丞相,而“类相”组织内阁对国家大事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内阁需要把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写在奏章上,然后顺便把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写在一旁,皇帝采取、通过与否,都是看皇帝自己。
皇帝的采纳方式就是“批红”,也叫做“批朱”,一旦通过了内阁的方案,就会拿到其他执行机构进行执行,而可以想象,皇帝把这个权力给了太监,这些太监还读过书,他们已经超出了皇帝秘书那么简单的意义了。
所以明朝的司礼监掌权太监(掌印太监、秉笔太监)被人称为“内相”,内阁首辅被人称为“外相”,司礼监掌权者不再是看到大臣需要点头哈腰的存在,而是可以堂堂正正地站在他们面前交谈国事。
即便是东汉、大唐后期,太监都不曾有过这么正式、这么高的地位。
最经典的大明“两相”之交,就是张居正变法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
正因为二人的无间合作,才让张居正变法浩浩荡荡毫无阻力,那就是因为张居正明白,太监是惹不起的。
可以试想,这样级别地位的太监和宫女搞“对食”,他们自己的心里“虚”吗?
他们一点都不虚的,因为他们有文化,他们还有前途,做到最高地位,跟外廷大臣相差无几的,而且外廷大臣对他们的“弹劾”,都会被他们反驳并且乘胜追击,如此一来,太监在大明因为权力的缘故,的确自由很多。
因为朱棣一脉的皇帝对宦官很重视,并没有扼杀他们精神世界的打算。太监因为皇帝得权,而太监权力成长起来后,同样也会一定程度制衡皇帝,所以在客观上获得皇帝的尊重。
可明朝太监往往对皇帝是极其忠诚的,也许因为他们已经是“无后之人”,他们在书本里得到的文化,都被转移到他们对皇帝培养上了。
比如明神宗就是如此,他把冯保称为“大伴”,冯保偶尔对他严厉,但偶尔还教他很多文化上的学识,这种有点像“家长”的感觉,是大明宦官独有的。
这也是朱棣一脉皇帝的特点,跟宦官相处得比谁都好。
基于这个因素,作为皇帝的他们不反对太监私下“对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对食”的问题,更多是传统上的问题,可从来不“违法”,如果皇帝看得过去,那也是完全没问题的,更不可能碍文武大臣的事了,因为这是“内廷”的事情,跟外廷毫无关系。
明熹宗给自己的乳母客氏和魏忠贤赐婚正是这么一个心态之下,魏忠贤在政治上有地位,但在明熹宗的日常生活里,又跟明熹宗更接近,所以明熹宗做这个事情,并不突兀,他只是达到了这一脉皇帝对宦官青睐的巅峰而已。
既然连“后宫”的主人都支持了,那必然就无人敢言了,要知道“宫女”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皇帝的私产,连皇帝自己都愿意把宫女“分配”给宦官,其他人又有什么敢乱说的呢?
也可以从中再延伸一点,那就是宦官们的“精神世界”是很重要的。
宦官们有资格读书,读过书的人跟没读过书的人,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前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很执着的,精神世界里的东西,情爱是不可避免的,明朝皇帝不排斥宦官和宫女对食,也许是明白他们这种情绪吧。
这就更像一种对宦官的“恩赐”,和对那些功臣们的赐婚是一个道理的,只会换来忠诚和感激,对于极其重视宦官权力的明朝皇帝来说,这种拉拢人心的机会自然不能错过。
清朝太监没办法找对食伴侣的根源:太监没有多少权力。以大明司礼监的影响力来看大清,有没有一个类似于让宦官“参政”的机构呢?
答案是没有。
大清跟大明一样,努尔哈赤、皇太极这两位开国皇帝都对宦官提防无比,但又要比大明极端。
虽然清朝也没有宰相,可是清朝早期是“满族贵族政治”,皇帝不存在忙不过来让太监帮忙的情况,所以在太监的设置上,是完全一点权力都没有“漏”出去给他们。
而大清跟大明后来发展不一样的是,大清皇帝对太监的“排斥感”不仅没有减少,还一直递增,到了雍正四年,雍正正式确立了太监的“官级”,最高不能超过“四品”,而且太监还要受“内务府”管理,不得自行管理。
以前大明太监有“司礼监”,不仅是他们自己管着自己,偶尔还去管管别人,可到了清朝,内务府的掌管者都是“上三旗”人,对太监压制得死死的,太监何来权力可言?
只要没有权力,就不会有地位,更不会有尊重。
清朝太监们从事的事情,都是重复、低下的,这是大清统治者们决定的,明朝虽然重视太监,可也让人看到了太监掌权对国家和皇帝的一定损害,而且清朝没有像朱棣一样特殊情况登基的皇帝,不需要扶持一个特殊的群体来维护权力。
所以在清朝太监的“日常生活”问题上,大清皇帝并不给予多少关注,甚至有意打压他们的“越界”行为,比如找宫女对食这种事情,是看到一个打灭一个的,而个别“私下”偷摸着进行的,他们也只需要剥夺太监的权力,自然就会有人收拾太监了。
清朝太监难找对食伴侣的最大政策因素:宫女可以“退休”了。大清朝还有一个特色,是历朝历代没有的,那就是雍正正式确立的“宫女”退休制度。
宫女退休,看似没什么大学问,可背后的意义却很大,不亚于封建社会走向进步社会的夸张,因为让宫女退休,等同于皇帝把自己的“私产”释放回家,这在皇权最集中的大清朝出现,可以说是十分“神奇”。
而雍正之所以让宫女退休,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宫女大多数都是上三旗的人,多多少少跟贵族沾点关系,让她们退休回家嫁人过日子、赡养自家老人,这是给她们一个正常的人生。
二、清宫开始追求宫女的年轻率,也开始削减宫女的终生福利,其实更有利于减少宫廷开支,这种制度出于节俭的雍正之手,非常合理。
但不管宫女最终因为什么原因退休,可以确定的是,她们不需要一辈子困在清宫,跟以前的宫女只能老死在宫殿中不一样的,她们未来还有自由的人生。
试想,她们为什么还要和太监对食?
这已经不是皇帝允不允许的问题了,而是宫女们已经有底气“看不上”宦官了,反观太监们呢?
他们还真的是惨极了,宫女可以退休,但太监不可以,假如在宫中产生了感情,日后也是“两个世界”的人,注定没有结果的,那么对食的意义何在,还不如不要横生痛苦,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便可。
这个退休制度是打击对食的一个巨大因素,终大清太监的始终,都没有什么太监和宫女传出什么美好的浪漫故事,以前是即便是上面的内务府来抓,下面其他宫女举报,都有可能因为感情在一起,如今却是连感情都不可能产生。
总结:清宫太监也被称为是“最落寞”的一批人了,真正在最后感受到自由的,只有清末的那群太监。
在清廷弱势无法管理之际,一些存下了大量财富的太监开始外出“娶妻”,找回家人并“光宗耀祖”,做到这个份上,也是他们特殊的人生的巅峰了。
而明清两朝的太监对食现象的迥异,完全可以看作是明朝太监“透支”了清朝太监对食的权力,如果不是明朝太监玩得太过,清朝统治者也未必不会继续这种对清朝太监精神有所帮助的传统,可太监这个群体,也是双刃剑,不好太过善待。
在客观环境上,两个朝代也不同,清朝即便有安德海、李莲英极受统治者宠爱之流,但和冯保、魏忠贤这些宦官比,终究是天壤之别。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为什么明朝太监宫女可以搞对食,清朝宫廷却坚决禁止?
关于这个问题我首先来解释一下:到底太监和宫女之间的“对食”是个什么意思呢?其实对食的意思简单点来说就是:搞对象、谈恋爱、组成固定的“男女关系”的意思了。虽然太监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但是也是有男人的心理需求的,外加上宫女在宫里实在是寂寞、空虚、冷,所以太监和宫女也就天然的走到一起了。
一般情况下皇宫里面只有一个完整的男人,这个男人就是皇帝了。可是皇帝自己有三宫六院了,所以大部分时期是根本就不会多看宫女一眼的。
古代的宫女一般十几岁就进宫了,一辈子也很难出宫,往往只有把感情寄托在太监身上了——对食也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了。
明朝的时候绝对是当太监的最好时期之一了,很多有权有势又有钱的太监都诞生在明朝,例如: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的王振、正德年间的刘瑾等等。
大家应该都知道:天启皇帝朱由校时期有个大名鼎鼎的“九千岁”魏忠贤。魏忠贤就搞过对食这个事情的,魏公公的对食对象就更加出名了:天启帝的乳母、天启帝的妃子,著名的圣夫人——客氏。
当年客氏是得到了天启帝朱由校的极大宠爱的,那是红极一时的人物。魏忠贤就是靠着勾搭上了客氏才让自己飞黄腾达、直接走上人生巅峰的。
当然了搞过对食的太监不止魏忠贤一个,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在明朝后宫对食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很多有点地位、有点权势的太监都有对食宫女的。明朝皇帝们也基本默认了这种独特的现象了。
我们下面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明朝的太监几乎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搞对食,而清朝却坚决禁止这种现象呢?首先告诉大家的是: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个猛人当政的时期,太监和宫女们要想搞对食的话,简直就是死路一条,也许比死更加可怕。
朱元璋认为太监和宫女对食是一件极其恶心的事情,因此朱元璋下令明文规定禁止“对食”现象,发现者立即享受——剥皮抽筋之刑。可是从朱棣时期开始,明朝皇帝们对太监的管理就改变了态度,甚至到了一种几乎纵容的地步了。
朱棣剧照
大家都知道:明朝第三任皇帝明太宗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推翻他侄子朱允炆政权,获取皇位的。可是朱棣是在今天的北京地区起兵的,离明朝当时的皇城南京有几千里路之遥的。
这一路上朱允炆都设置了防守的队伍,要是朱棣一步步打到南京的话估计没个十年都搞不定。
正在朱棣左右为难、辗转反侧的时候,远在南京的太监将南京城防守虚弱的消息传给了朱棣,促使朱棣信心大增,一路南下、直扑南京,终于夺得了大位。
郑和剧照
大功告成的朱棣并没有忘记太监群体,选择重用,负责下西洋的那个郑和就是一个太监。从此以后,太监作为一个群体正式的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了。
往后的明朝皇帝们开始不断地重用太监,甚至让太监去监督大臣、监督军队、太监还能出巡等等。
明朝的皇帝们之所以不反感太监和宫女们对食,主要有两个核心原因:
一是,前面说过了明朝的太监地位很高。至于为什么太监地位会如此之高呢?除了前面说的对朱棣夺取天下有功之外,还有明朝制度设计上的问题。
朱元璋为了更加全面地掌握皇权,直接利用胡惟庸案把宰相这个岗位给废除了。从此以后,皇帝没有的行政总管了,任何事情都要皇帝亲自处理起来了。
朱元璋是劳模、朱元璋精力旺盛、朱元璋可以“996”地干活,所以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没有问题。
可是朱元璋的子孙们在深宫和富裕的环境中长大,干活热情自然没有朱元璋高了,例如: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痴迷于炼丹的嘉靖皇帝、喜欢玩的正德帝、做木匠的天启帝等等。
于是乎,朱元璋的子孙们就设立了内阁制度来代替宰相干活了。这个内阁比宰相的权力还要大,以至于很多时候都威胁到了皇权的存在了。
皇帝们当然要找个帮手来制衡一下内阁这帮人,太监就是最好、最可靠、最值得信任的帮手了。司礼监这个太监掌管的部门虽然成立得比较早,但是在朱元璋时期基本就是个摆设。
可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时候,皇帝们就依靠司礼监来制衡内阁了。很多皇帝不管事的时候,自己的批红权力就直接下放给司礼监了,例如:天启帝就不怎么管事,魏忠贤就异军突起了。
这样一来,明朝时期的太监权力就开始极度膨胀起来了。权力大了以后,对食也就更加地理直气壮了。没办法,对食也是要花钱的、宫女们选择对食的太监也是要看实力的。
二是,明朝的时候,不管是太监还是宫女一旦入了宫以后,基本上是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出去的。这样一来,皇帝们对一些劳苦功高、任劳任怨服侍自己的太监、宫女们也就网开一面了。
毕竟大家都是人、大家都有七情六欲,皇帝们也就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何况在明朝的时候,太监还是皇帝们的核心帮手之一。有时候在明朝甚至出现了太监和宫女公开结婚的场景。
以上就是明朝太监和宫女“对食”蔚然成风的主要原因了。说白了就是:皇帝们不阻止、太监们又有实力外加上宫女和太监们一辈子也出不了宫造成的。
我们再来研究一下:为什么清朝皇帝对太监和宫女对食这个事就坚决反对,一旦发现就会立即严惩呢?首先告诉大家的是:大清朝在入关之前根本就没有设立太监这个群体的。有些影视剧里面出现努尔哈赤、皇太极身边站着个轻言轻语的太监,这显然是违背史实的。
大清朝在多尔衮时期入关以后,才沿袭了明朝的模式在宫里面设立了太监这个岗位的。不过清朝皇帝们都明白:明朝的最终灭亡与太监群体也是有着极大的关系的。于是乎,在清朝前期的时候对太监的管理是极其严格的。
从人数上来看,明朝时期宫里的太监人数起码在两万以上,多的时候这个数字还得翻倍。然而,在顺治时期,皇宫里在职的太监仅有一千多人,而且他们的言行也受到了极大的约束。
平日里太监们只能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就是一些重体力劳动和杂务。此外,除了高级职务的太监之外,其余低等级的太监根本就没有任何资格出宫的。清朝明确规定:所有太监均不能将宫里的信息泄露出去,否则,必遭杀身之祸。
顺治十二年的时候,顺治帝发现了太监有了参政的苗头,为了杜绝这种现象,他命人制作了一块铁制的警示牌,并将警示牌放在宫门口。
这就是为了警告太监们不能僭越,但凡触及政务或结交官员,一律凌迟处死。按照大清朝的祖制规定:太监的最高品级不得超过五品。
虽然慈禧时期的李莲英最后混到了三品,还赏了顶戴红领子的花翎。可是如果大家仔细研究李莲英的所作所为来看的话,总体上还是非常低调做人的,并没有去干预任何一点点慈禧的决策。
其实在大清朝时期太监的总体地位并不高,顺治、康熙、乾隆三朝的时候对太监群体保持了高度警惕和不遗余力的约束。
乾隆时期对太监简直是严厉到了极点,乾隆一上位就干掉了雍正朝的几个得宠的大太监。乾隆还用“秦”、“赵”、“高”三个姓氏为太监改名,这就是为了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忘记秦朝时期的大宦官赵高。
乾隆时期有个太监名为高云从,此人因故没有向乾隆汇报黄河地区的水患情况。乾隆从其他渠道听说了治理水患的消息后,当即将高云从千刀万剐、凌迟处死、以儆效尤。
即使到了晚清时期,各位皇帝甚至在慈禧时期对太监的管理也是比较严格的。慈禧当时非常宠幸的一个太监叫做安德海,一次慈禧让安德海到外面去办事情。
这个安德海仗着有慈禧的宠幸所以一路上非常狂妄,可是到了山东地界的时候直接被山东巡抚丁宝帧给抓了。按道理说,慈禧身边的红人应该无人敢动才对。
可是丁宝帧直接把安德海给咔嚓了,理由也很简单:太监不得私自出宫、违背祖制需要就地正法。
这件事的背后虽然有慈安和同治帝的支持,但是事后慈禧并没有处罚丁宝帧,由此可见:即使得到慈禧极度宠信的太监地位也就那样。
如果相比较之下,清朝的太监地位跟明朝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不过清朝对太监和宫女也有相对明朝更加人性化的一点操作,那就是:到了一定的岁数之后是可以放出宫的。
一开始宫女的出宫年龄是30岁,这个年龄在当时简直就是超级剩女了,别忘了当时人的平均寿命也才30多岁。后来到康熙朝的时候改变了宫女出宫年龄的规定,一般25岁左右就能出宫了。
不过宫女出宫以后的日子并不好过,有存款的还好,没有存款的基本就属于孤独终老了。主要原因就是:宫女出宫时的年龄太大了,一般没人会娶的;另外宫女长期伺候人身体也不好了,外加上在宫里干活名声也不太好等等造成的。
清朝的太监到老了也是可以出宫的,不过出宫之后的遭遇和宫女也差不多。一般有钱的太监日子还不错,例如:李莲英、小德张;但是大部分太监出宫以后过的是非常悲惨的,要么只能等死、要么只能孤独终老了。
介绍完了清朝太监和宫女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后,我们来简单地总结一下:为什么清朝基本上没有出现公开的——太监和宫女的对食现象呢?一是,清朝皇帝们充分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对太监、宫女们管理的极为严格。清朝的皇帝们根本就无法容忍这个事情的发生,别说对食了就是犯一点小错误、涉及到一点政务,一般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凌迟处死的。
二是,清朝和明朝是不一样的,明朝太监和宫女是没有退休制度的。可是清朝已经明确规定了:宫女多大岁数可以出宫,这样一来,很多宫女都准备出宫以后嫁个好人家的。于是乎,就对与太监对食这个事情的兴趣减少了很多。
第三个原因就是:身份上的不对等造成的。清朝一般当太监的人都是最底层人、一般都是非满族和蒙古族的人来从事这个工作的。这样的人,基本就属于当时社会的最底层、最悲惨之人了。
反观宫女的选拔就截然不同了。大清朝从入关以后就严格规定了宫女的选拔身份了。清朝宫女选择的范围只限于内务府各佐领所属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包衣任职佐领、管领以下家庭的女儿。
这样一来,宫女们虽然在宫中的地位不咋地,可是跟太监的地位有着天差地别的区别。在这样的状态下,对食起来也就存在巨大的门不当、户不对的问题了。
另外不管是对食也好、正常的婚姻结合也罢,往往在古代都讲究门当户对、都是需要实力支撑的。明朝的太监地位高、实力强、有钱有势,所以对食起来相对容易一点。
可是大清朝的太监基本上属于无权无势,外加上与宫女的身份不对等以及皇帝们的严厉禁止,所以这对食也就玩不转了。
最后我想说,清朝的太监相比于宫女来说要更加的的悲惨了,宫女二十五岁就能够出宫,而一个男人,一旦成为太监,只有年老才能够出宫。说句不该说的话,要是在古代实在是没办法了真要当太监的话,那还是选择到大明朝去当吧!为什么明朝太监宫女可以搞对食,清朝宫廷却坚决禁止?
宦官无妻儿,宫女无夫君,因此结成伴侣,以慰深宫寂寞。太监宫女搞对食,只是流行于明朝,在清朝宫廷坚决禁止!
Δ剧照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平民。明朝初年,朱元璋对于对食之事深恶痛绝,曾下令对对食的太监行剥皮之刑。
永乐之后,太监的地位上升,这一禁令便如一纸空文。从这个时候开始,对食在明朝宫中开始公然允许。
明朝宫女从入宫的那一刻起,便失去了人身自由,终生在宫中供奴役使唤。而太监则因身体方面的缺陷,导致无法娶妻生子。对于两者来说,都在宫中过着寂寞的生活。
Δ剧照
彼此相伴过日子,不失为一种调剂枯燥无味的生活的方式,可以使他们心灵得到慰藉。
在明朝那个环境中,对食其实还是一种社会风气。中国传统对同性恋采取“包容”态度,甚至在古代相当普遍。明朝著名才子李渔曾创作戏剧《怜香伴》,讲述女子同性恋的故事。对同性恋能够给予包容,对食同的看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到了清朝,开始坚决禁止太监宫女对食,原因有二。其一,清朝太监在宫中的地位选不及明朝时期。清朝君主对太监管束极其严格,做事必须小心翼翼,一个不小心的错误,极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Δ剧照
其二,清朝君主善于总结,有了明朝的前车之鉴,清朝君主自然不能重蹈覆辙。对于宫女不再是终身供奴役使唤,达到规定年龄时可出宫婚嫁,对于对食明确下达禁令。
为什么明朝太监宫女可以搞对食,清朝宫廷却坚决禁止?
为什么明朝太监宫女可以搞对食,清朝宫廷却坚决禁止这件事儿?
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明朝太监和宫女可以搞对食?
原因有四:
1,明朝太监地位比较高。洪武朝太监地位低要是对食搞菜户会被剥皮。永乐朝开始,太监地位提高,大太监搞对食,小太监们也眼馋啊,于是蔚然成风。
2,明朝皇帝认可太监地位,允许甚至给太监介绍对食,也是皇家的恩典。比如魏忠贤和客(qie)氏,天启一把魏忠贤看做好控制的宰相。
3,明朝皇帝大都无为而治无法出宫,对于宫中对食这种趣事,也是无聊生活中的一点谈资。要是这点乐趣都没有了宅男们会闷死的。
4,宫女太监对食从汉朝就开始了,明朝同性恋都很流行,这点事,容忍度很高了。
第二,清朝为什么严禁太监宫女搞对食?
1,太监搞对食,会增加太监获取权势的欲望。本来就一个老光棍,发大财没用,控制朝政也没用。能够搞对食,太监钻营权力的欲望会大大增加。
2,清朝严厉控制太监专权结党,而对食,本身就是太监结党专权的一种方式。《甄嬛传》里面苏培盛勾结甄嬛弄雍正的情节,充分说明太监搞对食是不利于宫中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的。
3,明朝皇帝把太监当成自己人厚待,而清朝皇帝的自己人是八旗子弟,所以,太监在清朝政治中地位很低。太监只是低端服务员,打光棍有利于最大限度得让他们做好服务工作。
手写不易,关注一下呗!
为什么明朝太监宫女可以搞对食,清朝宫廷却坚决禁止?
明朝的太监,并没有全部去势,只是把两个蛋蛋割了,并不影响功能,那东西还是能用的,除了不能生孩子,其它和正常人差不多。
清朝因为是少数民族统治,人家生活优沃,自然不可能进宫当太监了,所以只能从穷苦的汉人中选,宫女从旗人中选。加上满族的习俗都比较原始,族中女人都比较彪悍,风气开放,玩的比较狂野,而皇帝又要与她们联姻,自然不希望自己戴上绿油油的帽子,所以就下今把太监全切了。对食也就没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