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潜艇关闭发动机,静卧在航空母舰下方的海底上,能不能被航空母舰发现呢?
二战时期,“无限制潜艇战”创造了惊人战果。二战后核潜艇诞生,更是威力无比的进攻武器,在海水的掩护下,比最先进的隐形飞机还隐形。
可即便如此,潜艇面对航母战斗群仍不敢托大,因为矛锋利了,盾也厚实起来。现代航母战斗群堪称立体堡垒,层层防御“针插不进,水泼不透”。
岸基反潜机、反潜直升机、拖拽阵声呐、舷侧阵声呐、UUV无人潜航器、反潜导弹等一系列先进猎-歼装备,单艘潜艇想攻击航母无异于自杀,有诸多困难:
1、藏不住。
以美军航母战斗群为例,不光有“宙斯盾”防空系统,水下也有一张AN/SQQ-89反潜网络。它将各舰的球鼻艏声呐、拖拽线列阵声呐、反潜直升机、火控系统用数据链连在一起。任何闯入网中的潜艇都将暴露无遗。
▲AN/SQQ-89反潜系统
航母战斗群作战队形拉的很大,各舰间相距十几海里,舰尾的拖拽线列阵声纳探测距离远、效果好。若潜艇在航母下方座底,就算航母不发现,周边舰艇也很快发现它。
瑞典“萨博”公司研制的SLWT轻型鱼雷,能像无人潜航器那样在温跃层上下穿行,蛇行机动长时间搜索,能区分礁石、沉船和潜艇的不同,抗干扰能力还很强。在这种立体搜索模式下,潜艇停机座底很难坐得住。
▲SLWT鱼雷搜索座底潜艇
2、追不上,穿不透。
潜艇航速与隐蔽是一对矛盾。高速航行暴露,静音巡航又只有10节左右,想追上20多节航速的航母战斗群根本不可能。
美国“海狼”级潜艇号称20节静音巡航,但实际上15节航速反应堆冷却循环泵就启动了,产生大量噪音。一旦被发现,反潜直升机就迅速赶来,在近距离投下致命反潜鱼雷。
因此,潜艇一般在航母航路前方区域伏击。以正面迎敌,艇艏能屏蔽部分螺旋桨噪声,声呐反射截面也小,有利于隐蔽。
但对手也不傻,航母战斗群会配备1~2艘攻击核潜艇,开辟航道清理威胁。攻击核潜艇会提前出发,沿行进路线搜索,多艘核潜艇时会接力交替。确认安全后,航母战斗群才会前进。到达作战区域,核潜艇也会在周边分区巡逻,保护航母安全。
中近距离上,还有驱逐舰、反潜护卫舰构筑的内层防御圈,潜艇想渗透进去实在太难。所以潜艇打航母,要靠远程导弹饱和攻击和阵地伏击方式。
冷战时期,苏联潜艇强调远程导弹饱和攻击。“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装备 24枚最大射程550~600公里,战斗部重达750千克的P-700“花岗岩”反舰导弹。在预警机指引下,多艘潜艇数十枚导弹同时发射,吓的美国航母花容失色。
▲“奥斯卡”级和“花岗岩”反舰导弹
美国在航母上配备S-3“北欧海盗”固定翼反潜机,希望凭借其800公里航程,能在“奥斯卡”核潜艇射程外率先攻击。
▲S-3“北欧海盗”
苏联红海军这样的超级高手,也没有足够的底气伏击航母。藏在温跃层上下也不行,同跃层的敌方潜艇能探测到,反潜直升机的吊放声呐也会在不同跃层间探测。
不过事无绝对,也有一种特别的方式效果不错——借海底山峰掩护。海底地形起伏,有高山有深谷。潜艇藏在山峰后面,声波被阻挡,主动声纳也发现不了。当目标进入攻击区,便发射低速线导鱼雷,操纵鱼雷绕过山峰攻击,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只是航母有重装甲防护,还有数千个水密隔舱,硬扛1~2枚鱼雷也不会沉没。
综上,潜艇伏击航母就像在刀尖上跳舞,危险重重。在航母之下座底潜伏不可行,很容易暴露,不如远程导弹饱和攻击靠谱。各国也在积极寻找效率更高的方式,比如弹道导弹打航母等等。
潜艇和航母这对矛盾的较量还将长期进行下去,以战止战不是好办法,世界和平才是主题。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如果潜艇关闭发动机,静卧在航空母舰下方的海底上,能不能被航空母舰发现呢?
题主描述的是一种很经典,但是却很难实现的潜艇战术,叫做潜艇伏击战术。潜艇关机坐底,航母战斗群是非常难以发现的!大海捞针难,大海“捞”航母也不简单。要想实现静卧在敌方航空母舰下方,除非提前得到对方航母战斗群的航行线路图,要不就是运气爆棚,否则根本遇不上这种对方人头送到自己脸上的情况。不过如果不是必要干掉这艘航母,也不建议潜艇发动攻击,除非能一次性报废整个航母战斗群,不然绝对会被航母护航舰艇追着锤。回归正题,潜艇静卧坐底能不能被航母战斗群发现呢?这个问题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现代水下目标探测一直是各国海军的难题,目前主要有两种比较靠谱的方式,一种是我们熟知的声呐系统,通过捕获目标声音特征来确定其航行参数和位置信息。另外一种叫做异磁探测(MAD),其原理是探测金属物体对地球磁场的干扰,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航空磁测技术,不仅用于探测潜艇,还可以用于探测很多矿场。但其其实目前世界各国的异磁探测技术并不完善,所以主流的水下探测依然是声呐系统。声呐主要是捕捉目标的声音信息,而海洋本身就是有噪音的,海洋的背景噪音在100分贝左右。所以在理论上来说,只要潜艇的噪音水平低于,或者接近100分贝都能隐藏在海洋背景噪音之中,逃过声呐的探测。但其实到目前为止,能够真正做到噪音水平低于100分贝的潜艇没有几款。俄罗斯被称为大洋黑洞的“基落”级常规潜艇,水下航行时噪声水平平均在110分贝左右,美国的海狼级噪声水平95分贝真正做到了低于海洋背景噪声。别说海狼级关机了,就是在航行的时候声呐系统也难以探测到它的行踪,要真遇上海狼级这样的潜艇阴你一把,那可能真的就报销了。除了声呐,异磁探测也是一种探测潜艇的手段,但其实因为人类的技术水平不足,其效率还远远不如声呐系统。异磁探测设备多装备在空中平台,比如反潜巡逻机菊花后面伸出来的那根长长的针就是探磁针,像美国的P-3C菊花上的大针就是它装备的AN/ASQ-208型He4光泵磁力仪。目前像日本,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反潜强国对异磁探测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但其实搞出来的异磁探测性能并没有达到要求。根据美国海军学院的资料,美国的异磁探测从传感器算起,有效距离大概在500米左右。而俄罗斯的更短,在400米左右。这样的距离在茫茫大海上反潜巡逻机不知道要飞多少遍才能有机会撞上在附近的潜艇。而且异磁探测非常容易被干扰,潜艇一往深处下潜,基本上就只能抓瞎。所以目前世界各国的搜潜模式依然还是以声呐为主,异磁探测为辅助手段。但是随着潜艇静音性能的提升,或许在未来,随着技术的突破,异磁探测终将取代声呐探测。按理来说,潜艇坐底关闭发动机,人员保持各自站位不动,禁止一切可能产生噪音的活动,安静的用被动声呐扫描着附近海域的话声呐系统是根本起不了作用的。这个时候就只有使用反潜巡逻机或者舰载直升机装备的异磁探测设备来探测藏在海底的潜艇。以异磁探测400-500米的有效范围,直升机跑断腿也找不到潜艇到底在哪里。更何况潜艇坐底还会下潜很深,所以异磁探测也找不到潜艇的所在。
这个时候,航母战斗群喜滋滋的航行过来,然后被藏在水底的潜艇给发现了,一通导弹鱼雷糊脸,航母战斗群报销。有人说这种战术根本行不通,潜艇在水底关闭发动机会被洋流冲走的,遇上航母战斗群的概率无限接近于零。但其实这种战术在理论上是可以,因为,潜艇其实是有锚的!只不过为了减小噪音和阻力,它将自己的锚给藏了起来。它的锚就像上面这样的。
如果潜艇关闭发动机,静卧在航空母舰下方的海底上,能不能被航空母舰发现呢?
很简单,航母发现不了潜艇,但是潜艇也别想沾光。
这种战术,也成为潜艇坐底战术。前提是,潜艇需要寻找一块适合坐底的海底。
如果海底深度超过潜艇最大潜水深度,则无法坐底。
此外,这块海底,还必须特别平坦。否则,凸起的石头伤到螺旋桨,就等着哭吧。
航母这种兵器,是典型的攻强守弱。实际上,航母本身反潜的功能基本上没有。但是航母可以出动带刀护卫,驱逐舰,护卫舰来执行反潜任务。
而坐底的潜艇,还有一个禁忌,那就是,潜艇不能发出声音。潜艇内部的声音如果通过艇壳的传递,被对方声呐兵侦听到,那么好吧,深水炸弹来一波!不够?那再来一波啊!
然后,这个潜艇坐底了,就好像一个乌龟冬眠了。确实可以藏起来,然而,怎么发起攻击呢?
只有等着这个航母编队正好路过潜艇坐底的上方。
然后,怎么攻击呢?潜艇的鱼雷这时候没法打啊。然后你一开主机,被驱逐舰护卫舰抓住信号,就追着打了。
大家看出来了吧?这种情况,潜艇确实可以藏,但是也就失去攻击技能了。
多尴尬的事情啊。所以,潜艇的坐底,只是隐藏自己的一个手段。战时情况,千变万化。藏藏打打,才是正道。光藏不打,那是棒槌。
在以前美军在地中海进行的一次演习中,埃及一艘老潜艇,就成功突破了美军的航母防御圈,在航母附近出水。很可能就利用了这种战术。
可见,这种战术即使在现在,也是有这实际的意义的。潜艇遭遇航母编队,也不必妄自菲薄,消极逃避。而航母编队浩浩荡荡而来,也不可对于老旧潜艇妄自托大,掉以轻心。
就写到这儿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如果潜艇关闭发动机,静卧在航空母舰下方的海底上,能不能被航空母舰发现呢?
如果只是航空母舰与潜艇“单挑”的话,航母能够发现静卧在海底的潜艇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就算是整个航母战斗群一起上,也不一定能够在潜艇发动攻击前准确搜寻到“静默”海底的潜艇,这就是潜艇作战的最大优势所在!但是,潜艇一旦发动袭击,那其行踪就会马上暴露,在航母战斗群护航舰艇的围攻下“九死一生”都是万幸!航母出行向来不会形单影只,护航舰艇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反潜!168舰发射反潜火箭深弹(我国出镜率最高的反潜武器😂)
潜艇最大的优势就是隐蔽性强,而潜艇作战的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打伏击”,也就是提前预判敌方航行路线,借助海底有利地形降低被探测可能性,待敌方舰艇进入攻击范围后对其实施突然打击!而“打伏击”时通常都会选择关闭发动机以最大限度降低噪音,但并不意味着无法被发现。潜艇的核心优势就是隐蔽性,而反潜也一直是海上对抗的难题号称反潜世界第二的日本海上自卫队
探测水下目标(包括潜艇、水雷、无人潜航器等)是世界性难题,目前普遍采用的手段包括声呐、磁探测仪等。声呐包括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对于潜艇来说,除非在作战等特殊情况下需要对敌方舰艇或者水下障碍物进行定位外,否则不会开启主动声呐,因为一旦开启主动声呐也就是意味着潜艇就会处于类似“暗夜里打开手电筒”的状态,隐蔽性就荡然无存了。对于水面舰艇来说,由于其自身的噪音(包括机械噪音和航行中的流体噪音)较大,其反潜的主要手段就是主动声呐,尤其是在航母编队航行时,反潜是首要任务之一,在航母航行前方会有核潜艇和护航驱逐舰扫清水下威胁。美海军的无人反潜艇水面舰艇在静音性方面不如潜艇
对于关闭发动机“坐底”的潜艇,无论是护航舰艇还是反潜巡逻机/直升机,其能够发现潜艇的可能性都不大。一方面潜艇处于完全“静默”状态,自身不会发出主动噪音,基本上完全融于海洋背景噪音中,另一方潜艇“坐底”也会把自身的轮廓融于海底地形,即便是能够进行三维海底定型的设备也很难区分海底地形与潜艇的轮廓。类似问题中所说的潜艇潜伏于航母船底,无形中又在潜艇头上放了一层防护罩,类似于“灯下黑”的情况,被发现的可能性就更低了。不同反潜手段的作用范围
别说潜艇“静坐”海底,对于现代静音性能较高的AIP常规潜艇来说,就算是航母编队集体反潜也无法保证大概率发现潜艇。但是,如果是潜艇与航母编队对抗的话,基本上也就是“一锤子买卖”,潜艇的航速相对于反潜舰艇和反潜直升机来说较慢,从“静默”状态发动一波攻击后,也就只有等着挨深水炸弹、反潜鱼雷的份儿了!挂载大量反潜武器装备的P-8“海神”反潜机国产高新6号反潜巡逻机
欢迎关注“威呐解析”,原创作品,严禁转载、洗稿!
如果潜艇关闭发动机,静卧在航空母舰下方的海底上,能不能被航空母舰发现呢?
倘若潜艇选择坐底静默状态的话,潜艇本质上就是海底的一块礁石。潜艇要发现这条静默状态的大黑鱼是非常困难的。不过反潜和躲避反潜的矛与盾一直都在博弈中快速发展。至于有没有手段可以发现这艘潜艇,我们还是通过现有的反潜手段来分析一下比较合适。
现代搜潜手段的分类与作战用途我们以美军现有反潜手段为大家展示一下具体的搜潜装备和他们的工作效能!
第一种搜潜手段:天基卫星。很多人很好奇,卫星有能力搜潜吗?别着急,这只是反潜网络中的一环,可以发现的也仅仅限于水面状态航行的潜艇。因为这类潜艇是直接暴露在卫星的监视之下的。目前美国太空中部署了62颗可以发现海面目标的卫星。分别是55颗海洋监视卫星,5颗“锁眼”-12光学成像卫星、2颗“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这里面性能最好的是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可以对地面和海面监视小于一米精度的目标,属于美国天基反潜网络中重要的一环,虽然大多数潜艇都在海底航行,但是并不代表这些潜艇永远不会浮出水面。天基卫星的作用就是全天候监视浮出水面的潜艇。
第二种搜潜手段:反潜机,包括反潜直升机和固定翼反潜机。这也是目前搜潜效率最高,大范围海域主动反潜搜潜的主要手段,目前美国固定翼反潜机P-8C海神巡逻机更是世界最先进的反潜巡逻机。飞机反潜通过探测潜艇的磁异常以及投放声纳浮标等方式进行搜潜。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航行中的潜艇。因为飞机的声纳浮标可以肆无忌惮地开启主动声纳搜索,而不用像别的反潜手段那样害怕暴露自己的位置。
另外,通过搜索海中潜艇的磁异常也可以很好的发现潜艇,只是磁探仪并不能很好的定位潜艇,只能大概确定潜艇位于某一海域。当磁探仪发现海底磁异常之后还是需要声纳浮标来定位潜艇的具体位置。
第三种搜潜潜手段是水面战舰反潜,主要依靠舰载的声纳设备进行搜潜,反潜。目前已知最先进的舰载声纳设备是海底拖曳阵声纳,这种声纳可以深入海中数百米,阵列长度可以达到几公里。其上装备有多个听音声纳阵,即可以被动搜索,也可以主动搜索。不过目前这种搜索方式相对来说搜潜效率不高,大概只能发现距离本舰70公里之内的潜艇。而且还需要配备极其先进的声纳设备才行。像我们熟知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单纯依靠自身声纳系统反潜的话,只能发现距离自己很近的潜艇,大概距离不超过20公里的样子吧。
第四种搜潜方式是潜艇搜潜,这也是目前主要的反潜作战方式。美军也不例外。海底水文条件复杂,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更好的发现潜艇。目前美国海军主要依靠其装备的五十多艘攻击核潜艇为其航母提供水底护航。每条航母前进中,水底都会安排至少3艘核潜艇对航母水底进行清理。不过潜艇反潜也有个比较大的弊端,那就是比较被动。一般航母战斗群的潜艇都是靠前部署,这里暂时处于航母保护圈之外,核潜艇要搜潜一般也是不敢开启主动声纳。这就意味着在这一海域如果有潜艇的话,当你核潜艇发现对方的时候,对方也同时发现了你。接下来要比的就是谁能更好的占据有利的发射阵位,或者发射鱼雷之后自己如何保障不被对方击中。
第五种搜潜的方式是水下听音阵,不过水下听音阵都是不能移动的,对水下的目标搜索只能部署在自身特定的区域。而且这种听音阵的部署花费极其高昂,代价其高。主要部署在一些关键水道的关键点上。目前美国在这方面也是最先进的。
倘若潜艇坐底静默,美国这些方法能不能发现呢?接下来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倘若潜艇坐底关机,关闭所有的设备的话。一条类似于海底礁石的大黑鱼就静静地在那等着,完全融入了海洋的背景噪音之内。那么以上搜潜手段可以发现这艘潜艇吗?
先来看卫星,目前美军最好的天基雷达成像卫星长曲棍球雷达波对海水的穿透能力几乎没有。这个卫星可以穿透干燥的地面发现地面数米以下的掩体,但是却无法看到海底的一切,这个手段先排除。
再来看水面战舰,很显然这个也不行。水面战舰依靠听音阵肯定无法找到不发出任何噪音的潜艇。如果开启主动声纳也是无法发现的,因为无法判断这艘坐底的潜艇是不是一块海底礁石。毕竟坐沉在海底的话,类似礁石的声纳回声,总不能要求将所有海底礁石都炸一遍吧?
潜艇就更不必说了,就算走到这艘坐底潜艇的上方,也是先把自己暴露。要知道,人家可是没有开机的,依靠被动声纳就行了。而行进中的潜艇怎么可能发现关机静默的潜艇?这条路也走不通。
水下听音阵我们说过属于固定的海底设施,并不能有效的移动搜潜,这基本上也是无法搜索的,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最有效的飞机搜潜能不能发现坐底的潜艇吧?
无论固定翼反潜机还是反潜直升机,都是依靠磁探仪和声纳浮标搜潜的。声纳浮标我们先排除,就算是主动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判定是礁石还是潜艇,而海底环境那么复杂,以现在的手段是无法判断的。只有磁探仪可以进行有效的搜索。也就是说,磁探仪才是搜索潜艇的最有效手段。
潜艇在运行过程中,会因为自身的金属属性逐渐形成一个磁场,而这个磁场的所有磁信号是和地球磁场不一样的。反潜机探测的就是这个微弱的磁信号。现代潜艇为了对抗磁探仪的搜索,一般每次回基地都会进行消磁作业,目的是为了减小自身的磁异常。不过只要潜艇开机工作,潜艇上大量的设备就会再次表现出这种磁异常。所以潜艇除非没有任何设备工作,一般现有高精度磁探仪都可以有效的发现海底潜艇的大致区域。而问题是这艘潜艇坐底关机了,就算磁探仪也是无可奈何,除非这艘潜艇没有进行消磁,即便是关机也有磁异常的表现。
目前的搜潜反潜技术积累还没有达到可以透视海洋的程度,即便是美国也做不到全部肃清海底潜艇的程度。一旦潜艇噪音足够小,就算不坐沉海底,航母发现起来都非常困难。倘若潜艇真的采取关机静默的方式在固定水道的水底伏击的话,航母根本无法发现,大概率是要被攻击的。不过潜艇一旦攻击,就意味着暴露自己的行踪,面对航母战斗群,大概率是跑不掉的!
如果潜艇关闭发动机,静卧在航空母舰下方的海底上,能不能被航空母舰发现呢?
首先告诉大家的是:潜艇关闭了发动机以后,如果彻底的静卧在航空母舰下方的海底上,一般还是很难发现的。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潜艇一定要下潜的足够深,起码在水下300米以下才行,而且不能开机、不能开启探测系统。但是这种操作有两个巨大的疑问:一是,潜艇静卧在航母下方且关闭了发动机的意义何在呢?二是,潜艇如何才能保证自己就能刚刚好静卧在航母下面呢?
潜艇这个海上武器如今很多国家都拥有了,一般分为:常规潜艇、攻击性核潜艇外加上战略核潜艇。全世界国家中目前在潜艇技术、潜艇打击能力上面还是美国人比较厉害的,例如:洛杉矶号攻击核潜艇、弗尼吉亚级核潜艇等等。
潜艇作为战争利器从而大规模运用,应该是在二战期间了。二战中,法西斯德国由于水面战舰的实力根本无法跟美、英等国抗衡,于是就开始大力发展潜艇了。
德国人用潜艇的狼群战术曾经给盟军商船造成了重大损失,例如:仅1940年6月到10月,就有282艘盟军船只被德国海军潜艇击沉,总吨位高达150万吨。
可是随着美海军加入大西洋护航编队,特别是破译了德国海军潜艇的密码以后,以及美国人研发成功的航空反潜鱼雷投入实战。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德国U型潜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德国海军的无限潜艇战遂宣告失败。
其实从潜艇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用潜艇来攻击水面舰队,完全不占有什么优势的。潜艇一旦被水面反潜舰、反潜机、反潜直升机发现以后,潜艇基本上是很难幸存的。
这样的实战案例非常多,例如:二战后期的时候,盟军共击毁681艘敌军潜艇,28000名德国海员丧生。
潜艇有一个最致命的缺点就是:一旦被发现并被击中以后就基本上完了,下潜是死路一条、上浮也是毫无生还的可能。
我们来分析一下:潜艇如果选择关闭发动机,静卧在航母下方到底靠不靠谱呢?按照理论来说,这么做应该是可以的。现在主流的核潜艇一般下潜极限在500米左右;我国的核潜艇下潜深度在300米——400米左右。
苏联麦克级潜艇
当然了,前苏联曾经搞出来一款号称可以下潜至1250米深的潜艇——麦克级攻击核潜艇。这款核潜艇采用双壳体设计,全艇舰身采用钛合金打造,据数据分析,可下潜的极限深度可以达到1250米。
核潜艇下潜得越深,唯一的好处就是隐蔽性更强了。现在的反潜机、反潜声呐,一般水下探测距离也就只有350米左右。于是乎,潜艇下潜得太深了也没啥意思了,一般350米以下就相对安全了。
如果潜艇要保证自己静卧在航母的下方,必须要先行驶到指定的地点,然后守株待兔般的等着航母的到来。此时潜艇的下潜深度必须要达到350米以后,而且还不能开启发动机,要不然就会被航母舰队给发现了。
试问大家一下:潜艇如何知道航母舰队就要从这里过来,然后提前静卧到这里呢?这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发现航母跟大海捞针差不多
一是,潜艇要提前掌握航母的行动轨迹,才能事先埋伏好;
二是,航母在大海中航行跟一根针差不了多少,即使潜艇知道了航母的行动轨迹,如何保证自己就在航母下方呢?难、实在是太难了。
话说回来,航母目前都是各国的利器、都是像宝贝一样的武器。一般航母出门都不是单独的,而是一个航母舰队甚至几个航母舰队一起出来混的。
一般航母离港出海,都是浩浩荡荡的一个编队,水下当有核潜艇(常规潜艇航速跟不上航母编队)扫清航道,水面有护航的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等作战舰艇,还有舰队油弹供应的大型综合补给舰等。
航母舰队里面有各种反潜装备的,例如:反潜直升机、固定翼反潜机、各种反潜战舰以及各种探测声呐装置等等。说白了就是:潜艇必须提前埋伏好,要不然很难潜伏到航母的下方去的。
即使潜艇真的静卧在了航母的下面,其实用处也不大。一般只要开启发动机的话,基本上就会被发现了,然后就是各种反潜导弹、反潜鱼雷,甚至反潜火箭式深弹、反潜航空炸弹等等一鼓作气将潜艇击沉之。
这也就是说:即使潜艇运气好、路线准、而且真的没有被航母发现而静卧在了航母下方。可是你只要一开启发动机的话,立马就会被发现,然后基本上生存的概率就不大了。
即使航母舰队没有发现潜艇,潜艇攻击航母舰队也很麻烦。目前世界上所有的核潜艇一般都有两种攻击方式:
一是,垂直发射弹道导弹来攻击目标;
二是,平射反舰导弹、反舰鱼雷来攻击水面舰只;
可是不管是哪一种发射方式都有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潜艇必须要开机操作,如果关闭发动机的话,如何锁定对手,哪里来的动力发射导弹呢?
可是凭着航母舰队强大的反潜探测能力,只要潜艇开机、只要潜艇主动锁定航母,那么基本上立即会被发现。往后等待潜艇的就是:深水炸弹、深水鱼雷、甚至是对方攻击核潜艇的反击了。
二是,潜艇必须要上浮之后才能发射导弹,一般潜艇发射导弹必须要上浮离水面20米左右才行;
这非常好理解,如果你在水下600米垂直发射弹道导弹的话,巨大的水压会让导弹发射不出去,或者自己把自家的潜艇引爆了。没办法,你发射出去的弹道导弹没办法突破600米的水压而升空点火。
另外还有一个难度:航母舰队的护航舰艇以及航母本身的防护火力网非常强大,能组成多重火力拦截体系,因此来袭的反舰导弹要突破多重火力网拦截,从而击中航母就显得有相当的难度。
举个例子:美国航母安装了全新研发的硬杀伤反鱼雷系统,这玩意可同时拦截来自四面八方的多枚鱼雷攻击,命中率达90%。其效果甚至高于海上密集防空系统。
话说回来,即便航母被击中了,以航母的体量、抗打击能力也是能够扛过去的,直接打沉的概率几乎没有。
美国人曾经自己找了一艘退役的航母进行相关试验。美军从三个方向对这艘航母进行饱和打击,接连折腾了25天,才把这艘排水量达8万吨的航母彻底击沉。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打航母的相对靠谱的办法只有一个:饱和攻击法,也就是一次性发射上百枚的反舰导弹,用数量的优势去突破航母舰队的火力网,从而干掉航母。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为什么说即使潜艇静卧在航母下面,也基本上搞不定航母呢?1、航母的反潜力量非常强悍,即使潜艇真的靠运气静卧在了航母下方的话,其实也没啥用。只要潜艇一开机运行的话,立即会被发现、会被锁定,然后被干掉。
2、航母的抗打击能力、防护网火力实力都很强,即使潜艇有一两枚导弹击中了航母。估计航母也不会立即沉没,等待潜艇的必然还是被击毁的命运。
总之一句话,用潜艇静卧法打航母,这种可能性只有理论上存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我想说,打航母唯一有效的办法还是饱和攻击法了,没办法航母本身以及其防护火力实在是有点猛的。本来靠潜艇击沉航母,就是极难完成的任务,而且还要在不被发现的前提下静卧在航母下方来击沉航母,估计这样的潜艇还未被研发制造出来。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