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俄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究竟苛刻到什么程度呢?为什么历史老师一直在说苛刻?
苛刻到几乎窒息的地步,与《马关条约》比起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先看一下《布列斯特和约》的主要内容:
一,苏俄与德国宣布停战,俄军全部复员,不过在签订正式普遍性和约之前,俄方的海军舰艇都要返回自家港口,或者就地解除武装;
二,俄国放弃对于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爱斯特兰等地的所有权;
三,原本被德军占领的地区,在正式普遍性和约签订之前,仍由德国占据;
四,俄国要立刻撤出巴统、卡尔斯与阿尔达罕等地,承认乌克兰、芬兰的独立,俄军要从这些地区撤走,同时要保证承认乌克兰、芬兰与其他国家缔结的条约;
五,德国不干涉俄国,不从北欧进攻俄国,但俄国要赔偿60亿马克给德国。
按照布列斯特和约,当时的俄国失去了超过323万平方公里的领地,超过五千万的人口,赔偿60亿马克的巨款。323万平方公里,这个土地规模相当于整个欧洲的三分之一,更关键的是,俄国失去的土地上还有当时90%的煤炭产区、七成的铁矿石产区、半数工业区与三分之一铁路。
按照当时的汇率来算,这60亿马克,相当于白银40多亿两,而《辛丑条约》的赔款银是4.5亿两,相比之下居然还少了很多。
至于割地,我们算得上是深有体会,晚清时期外东北、外西北等大片土地都拱手让人,几乎整个东北的海岸线都至此失去,而得到这些好处的,就是俄人,没想到俄人自己也有这一茬。
至于俄国当时割出去的土地,意义非凡,按照和约的规定,那些其实都是俄国真正心尖尖儿上的土地,就像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等区域地位类似。
苏俄不仅要给最精华的土地、天文数字般的赔款,还要受到颜面上的折辱。俄国之所以要签订这种条约,还是因为无可奈何。由于一战的影响,催动了沙俄内部积累许久的诸多矛盾,最终引发革命,直接终结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新的苏俄诞生,不过此时的苏俄依旧在参加着战争。
苏俄诞生之初,处境艰难,当时对外还在跟德国对峙,其内部依旧有很多的反对力量,所有的一切都很不稳定,这个时候,苏俄开始与德国进行了秘密谈判。
1917年12月3日,德国要求苏俄将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白俄、拉脱维亚等全都让给德国的同时,再另外赔偿30亿马克,由此在苏俄布尔什维克内部引起巨大争论。
对于德国的条件,列宁主张接受这些,借此为苏俄赢得喘息的机会,但如此条件实在过分,布哈林等左派纷纷反对德国的要求,并主张继续与德国作战。
除了这两种意见之外,托洛茨基主张停战,全面复员军队,但又不与德国签约,既不再战也不讲和,这样的主张,也获得了很多的支持。
1918年1月的会议投票,一共60人投票,支持布哈林的32票,托洛茨基16票,列宁仅15票。
两天后重新表决,结果又是托洛茨基的意见被通过,列宁再次落选。
然而在月底,德国与苏俄恢复了布列斯特谈判,当时前去谈判的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若德国下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若德国松口,就进一步谈判。
没想到,德国真的下最后通牒,可托洛茨基并没有按照列宁的吩咐签约,而是率团折返,德国因此开始大规模对苏俄进攻。
危急之下,苏俄再次进行投票,结果列宁的主张再次被否,直到后来托洛茨基突然倒戈,才使得列宁的提案以极弱优势通过。
苏俄连忙通知德国,可德国非但没有停止进攻,反而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因此苏俄又开始内部争吵,这回列宁受不了了,以辞职威胁,再次使得签约主张被通过。
很快,苏俄派出了新的代表团前去与德国谈判,大概两个星期的时间,《布列斯特和约》得以正式签订,与此同时,苏俄直接退出了一战。
《布列斯特和约》的内容,苛刻到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如果真的按照和约认真履行,恐怕苏俄就要变成一个亚洲国家了,不过没多久,德国战败,条约作废。
1922年,苏俄与魏玛德国签订《拉帕洛条约》,宣布正式放弃《布列斯特条约》。
对于当年的《布列斯特和约》与极力主张签订此和约的列宁,俄人的内心感受一直很复杂,既有人选择体谅理解,也有很多人觉得无法接受。《布列斯特和约》的确为苏俄赢得了喘息的机会,壮士断腕一般,不过很多白军与高尔察克的支持者们,觉得同意该条约的布尔什维克卖了俄国,毕竟没人预料到德国那么快投降。
不仅是在俄内部,这个和约也让当时的协约国觉得单方面退出大战的俄国是背叛者,因为俄国的单方面停战,数十万德军后撤攻击英法联军,这也成为多国后来支持白俄的原因。
在此和约签订之后,苏俄又经历了长达四年的内乱,最终花费了超过整个一战损失还要大的代价之后,才收拾了残局,让俄国重新归于平静。
试问,若是当年和约被彻底履行,德国并没有失败,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恐怕不仅是俄国与欧洲,世界的局面都要发生极其巨大的改变。
德俄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究竟苛刻到什么程度呢?为什么历史老师一直在说苛刻?
从列宁力主签订《布列斯特合约》。(苏联政府三度否决列宁提议)。就可以看出列宁是一个多么高明和负有战略眼光的大外交家,历史证明了他的正确。而当列宁面对国内强烈反对,说了那句名言:“XXXXX,爱国主义的破布就会高高飘扬”。在列宁以辞职相威胁情况下,苏联政府批准了苛刻的《布列斯特合约》。但仅仅八个月以后,德国战败,苏联政府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合约》。实际上苏联没有任何损失,那德俄签订的《布列斯特合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产生的呢?
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刚刚成立的苏联政府与德国政府为首的同盟国在1918年3月3日签订的和约。合约一共包括14条正文、5个附件和7项补充条约,核心内容是:苏联政府放弃在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主权(间接割让给德国)。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苏联政府支付给德国政府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而德国付出的仅仅是承诺不干涉苏联内政,不武力入侵苏联。
首先,我们不能把列宁签订《布列斯特条约》的签订当作是列宁卖国的事实。在此之前,苏联政府通过的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 该项法令要求以不割地,不赔款的方式让苏联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换取苏联国际和平环境。列宁做法就是以牺牲部分利益,保全整体利益的体现。实际上,就当时苏联的具体环境来说,这是唯一的选择,此举虽然是无奈,且吃亏很大。但也是必然的选择。因为这是 新成立的苏维埃唯一选择,别无他法。面对毁灭与苟且,死亡与耻辱。列宁只有选择后者。只有如此才能巩固政权。让新生的苏维埃政府得以生存。但这和以时间换空间是两个概念。妥协不等于卖国 。主和派不是投降派。
还有就是,列宁已经清楚地预见到,德国必败。现在不过是回光返照强弩之末罢了。德国是在以一国之力在挑战整个欧洲,失败是德国的唯一结果。苏联政府承诺支付给德国的所有利益,完全可以做到口惠而实不至。只要拖到德国输掉这场战争,那么无论之前签了多耻辱的条约,也就是说废纸一张,也能自动作废。换句话说,苏联向德国妥协,不过是表面上认怂而已。而对于德国政府而言,德国光是签订条约是不行的,关键在于得到实际利益。而前提是德国就必须战胜协约国(英法)可惜德国失败了,一切自然就无从谈起。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列宁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历史无法假设,如果列宁不签订《布列斯特合约》会如何?而德国失败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急于和苏联签订 条约,实际上是一种累赘。德国赢了面子输了里子,赢了战术输了战略。而列宁则是恰恰相反。总之,《布列斯特合约》的签订,苏联笑道了最后。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德俄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究竟苛刻到什么程度呢?为什么历史老师一直在说苛刻?
这个条约确实非常苛刻。从俄国的角度来说,比满清的卖国条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没卵用。因为德国在一战战败,所以签了等于白签,最后成了一张废纸。
但是,真就成了一张废纸吗?
没有那么简单。很多事情,因为这个条约而发生了质的变化。苏联被孤立,意识形态的原因只是一个方面,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则是另一方面。
这个条约,总共14条正文、5个附件和7项补充条约。但你只需要记住三条就行了:
第一条,俄国全军复员;
第二条,俄国放弃波兰、立陶宛,并承认乌克兰和芬兰独立。
第三条,俄国向德国支付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
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意味着俄国失去了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记住,这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是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而是俄国的欧洲地区。其中,光人口就有5000多万。1910年,发明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预测说:再过40年,俄国人口将从目前的1.55亿增长到6亿。但是,一个布列斯特条约,就给干掉了俄国三分之一的人口。
其次意味着俄国丧失了多年积蓄的工业基础。
俄国工业虽然远落后于欧洲各国,但因为法国的资金和技术援助以及斯托雷平的改革,在一战前已经有了起色。然而,就在割出去的这块土地上,却有俄国90%的煤炭、73%的铁矿以及54%的工业产能。甚至,还要外加三分之一的耕地。然后,你还能怎么评价?俄国直接回到解放前。
所以,《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不是卸了俄国一条胳膊,而是卸了它一条胳膊和两条腿。一条胳膊,即三分之一的耕地;两条腿,五千万人口和多一半的工业基础。特别是煤炭和铁矿这两项资源,可以说非常重要。因为当时的工业能力比拼,主要比的就是煤炭和钢铁两项。而没了这两个资源,俄国以及苏联以后还能玩啥?
但是,最令俄国恼火的,不是因为打不过德国,而是国内革命了。
俄国在战场上的确一塌糊涂,开战第一年,就伤亡了100万人,另外还有75万俘虏。以西线为主的德国,竟然在东线占领了立陶宛和俄属波兰。然而,俄国这台战争机器却高效发动了。
在1916年到1917年,俄国向前线的补充兵力达到400万人。因为失去波兰这个突出部,所以俄国的作战半径立即变小。从里加到切尔诺维茨的这条直线,从以前的1000英里,一下子降到了600英里。运兵、运粮、运武器的效率,大为提高。而俄国的工业能力也被战争订单刺激了。1916年的炮弹产量增加了20倍、大炮产量增加了10倍、不强产量增加了11倍。所以,俄国虽然战败,但战争能力被激发出来了。
然而,德国人开始神操作了。
德国鬼子把流亡在苏黎世的列宁给请了出来,鼓动列宁回国闹革命。但是,肯定不能让列宁空手回去。革命当然要靠主义,但也要靠钱。而在这件事上,德国要多大方有多大方,仅1917年就给了列宁2100万马克,后来持续向布尔什维克输血,前后支付了5000万马克。
俄国的战争力量被激发了出来。但国内经济却崩溃了。为了一战,光动员的兵力就达1100万人,而征用的马匹也达到了100万。青壮劳力被掏空、马匹等大牲畜也被掏空。于是,俄国国内立即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土地撂荒、粮食减产、物价暴涨。这就是经济崩溃了,潜藏已久的各种矛盾立即爆发。
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爆发了二月革命,沙皇被逼退位。但这时候,列宁还没回来,发动革命的主要是社会民主党人。这伙人还在战与非战之间摇摆不定。1917年4月16日,列宁乘坐火车抵达彼得格勒。同时,前线士兵普遍厌战,于是大批军队也从退回国内。这时候,退回来的士兵、德国人的马克以及列宁的主义,立即就把布尔什维克推上了前台。俄国接着爆发了更为彻底的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力排众议,一定要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空间换时间。但是,为了这个时间,俄国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所以,最大的胜利者是谁?当然是德国人。德国人花了巨款,五千万马克。但收获也是丰厚的,光俄国人的战争赔款就是60亿马克。
但是,1918年11月11日,德国战败投降,与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11月12日,苏俄政府立即宣布废除《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1922年,苏俄与德国魏玛政府签订了拉帕洛条约,《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虽然条约被废除,但有些事情却因此而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已经无法改变。
一个是波兰独立。之前的波兰基本处于俄国的控制之下。如果趋势不变,俄属波兰就会成为成为俄国的土地。但是,波兰建国后,苏联就多了一个死敌。布列斯特条约失效后,波兰和苏联立即开战。但是,苏联竟然打输了,波兰还侵占了苏联一部分土地。
一个是芬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十月革命后,苏联红军在国内战胜了白军。但是,白军却在波罗的海各国以及芬兰和波兰,战胜了红军。苏维埃无力再战,被迫签订了《塔尔图条约》。对苏联来说,这是仅次于《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的奇耻大辱。根据这个条约,苏联承认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独立。当然,芬兰也肯定独立了。芬兰在1809年就已经被俄国吞并,这时候不仅独立了,而且还迫使苏联割让了大片领土。
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苏联被欧洲所孤立。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所带来的变化,比如波兰独立、芬兰独立、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也对苏联被孤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为苏联的地缘政治变得更为恶劣。
德俄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究竟苛刻到什么程度呢?为什么历史老师一直在说苛刻?
单纯从账面上看,德俄签订的《布列斯特合约》对新生的俄罗斯政权而言打击相当沉重。俄罗斯将失去126.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4的国土面积;失去6200万人口,相当于全国的44%;农业损失33%;工业损失54%;制糖业损失80%;铁矿业损失73%;煤矿业损失75%;还有27%的财政收入。这样的条款能不苛刻吗?
1914年,俄罗斯帝国卷入一战,但是战场的失利和国内经济的崩溃引发了俄国的二月革命。俄临时政府又投入一战战场,并发动了“克伦斯基攻势”,然而他们很快便被同盟国击败,折让俄国的形势更加严峻。俄国决定退出战争,并寻求和同盟国的谈判。
武力就是真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别想从谈判桌上得到。
1917年,双方开始谈判,德国提出要将波兰、立陶宛、部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白俄罗斯割让给德国,并赔偿30亿卢布,这种严苛的条件也引发了苏共的严重分歧。列宁同志主张接受条约,为新生的政权缓口气。然而他的意见被党内同志否决了。1918年1月,列宁的主张被接连否决两次。德、俄继续谈判,前者还向后者发出了最后通牒。直至德国执行“拳击行动”,对俄罗斯大举兴兵时,苏俄中央政府才又召开紧急会议,列宁的建议勉强通过。
布列斯特合约主要内容:
1. 苏俄停止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状态;
2. 苏俄军队全面复员,海军军舰归港并解除武装;
3. 苏俄承认芬兰、乌克兰、白俄罗斯独立;
4. 苏俄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库尔兰、俄属波兰等地割与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
5. 苏俄将阿达罕、卡尔斯、巴统地区归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6. 苏俄拆除阿兰群岛所有防御工事。
7. 1918年底前,苏俄需向德国支付60亿马克赔款,分5期偿还。
但是德国又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这又让苏俄中央炸了锅,他们再度否决了列宁的意见,最后在列宁威胁致辞的情况下才通过后者建议。签约后,俄国正式退出一战,德国和协约国的战事还在继续。
人算不如天算,结局迎来逆转
1918年10月29日,德国发生十一月革命。当年11月9日德意志帝国崩盘,11月11日德国宣布战败。德国和协约国签署的停战协议中,就提到放弃《布列斯特合约》。苏俄中央也废止了该条约。苛刻的条件也变成了一纸空文。
德俄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究竟苛刻到什么程度呢?为什么历史老师一直在说苛刻?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对于列宁以及布尔什维克来说并不苛刻。可以说没有《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就没有未来辉煌的前苏联九十年。
老人家曾经说过一定要搞清楚“为了谁?依靠谁?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这真是至理名言。
事实上十月革命前的vote已经证明,布尔什维克并没有获得多数俄罗斯人的支持;而支持布尔什维克的主要是哪些人呢?
或者说十月革命冲进冬宫的是哪些人?
是不愿意上战场的俄国士兵。
为什么1917年“二月革命”后临时government最后倒台?就是因为“二月革命”爆发原因就是前线回到后方的士兵不愿意再上前线,几年的艰苦作战下来,沙俄士兵的民族主义热情早已经耗尽,他们不愿意再为沙皇或者其他什么别的人流血了。
所以这才有了二月革命,而二月革命后的临时government居然坚持要履行俄国对协约国的义务,这让士兵们非常的不满意。
事实上许多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不管是前苏联的还是西方的都一致认为当时弥漫在沙俄军队中的只有一种情绪,就是“厌战情绪”。
对于沙俄士兵和基层军官来说,谁坚持战争谁就是他们的敌人。
列宁是布尔什维克里唯一敏锐观察到沙俄军队里弥漫着“厌战情绪”的人,是唯一不被民族狂热迷惑的人。
列宁证明了自己是天才的领导者,事实上布尔什维克当时处境很危险,绝大多数军队并没有真正掌握在布尔什维克手里;对于列宁来说,继续战争讨好沙俄后方的民族主义份子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布尔什维克也会被厌战的士兵依靠其他政治力量干掉。
而列宁结束战争,哪怕是以严重损害俄罗斯国家利益的方式结束战争,那么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列宁得罪了俄国内部的民族主义份子、资产阶级份子以及旧贵族阶层,但是这些人并没有什么力量,而他签署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立刻就能得到几百万身经百战的沙俄士兵的拥护。
为什么一战后英国人吓得连参加了德国革命的德国士兵都不敢放他们进入英国本土吗?因为英国人担心这批德国战俘上岸后传播communism,让英国本土士兵直接倒戈。
就是因为残酷的一战让欧洲所有国家士兵充满了对自己国家的怨恨,一战后communism在欧洲风起云涌也是因为残酷一战实在是打光了全欧洲所有人的Patriotism。
对于列宁以及布尔什维克来说,他不需要得到“虚假”的俄罗斯全体国民的尊敬,在当时他只需要得到实实在在的几百万厌战的沙俄士兵的拥护就足够列宁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
换言之,如果列宁拒绝签署《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导致他和布尔什维克被厌战的士兵搞下去了,那么就算未来俄罗斯有再大的辉煌,这和列宁以及布尔什维克有什么关系?
德俄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究竟苛刻到什么程度呢?为什么历史老师一直在说苛刻?
苛刻到差点让苏俄内部分裂
一条一条分析这个和约的内容估计感受不太直观,吐槽机换个办法来说明,要知道和约苛刻到什么程度很简单,首先在签这个协议的过程中新生的苏俄政权差点分裂,逼得列宁要辞职撂挑子。
在整个谈判的三个月时间里,布尔什维克们分成三派吵得不可开交,无论哪一次争吵列宁代表的妥协派都没占据过上风。第一次大争吵布哈林的生死看淡派占绝对多数,但现实情况是苏俄当时绝没有和德棍继续干的本钱,只能让排第二的托洛茨基上。
托洛茨基代表的是鸵鸟派,主张停战、士兵复原,但也不跟德国签约,试图两面讨好。但德棍也不是傻子,用一轮疯狂进攻教会托洛茨基什么叫帝国主义铁拳,两条路都走不通的苏俄只能选择列宁方案。
苛刻到让反苏俄势力瞬间结盟和约签订后整个俄国陷入了一片哀鸿,本来各有主张的孟什维克派、保皇派、民族主义者及无政府人士瞬间找到了共同利益点,群起反对和约,其场景大致可以类比一下巴黎和会之后的中国。
列宁、托洛茨基等人全都被打成卖国贼,甚至连被收买的价码都从小报里传了出来,可怜的托洛茨基价值40万克朗、卡姆科夫大约是82万法郎,最狠的是弗拉基米尔同志,他被66.2万枚邮票收买(难道列宁是集邮爱好者)。
彼时所有的反对派抱团抵制和约,连东正教大佬都出来喊话,他用《马太福音》里的句子鄙视了布尔什维克们,“凡持剑的人,必因剑而亡”,你们自称为人民,却只给俄罗斯带来可耻的和平,其中羞辱的条件甚至连你们自己都不敢透露。
到底苛刻到什么程度?这个和约大抵上可以从领土、军事存在、金钱和外交等几方面说,领土方面要求芬兰、乌克兰、白俄罗斯独立,并立刻无条件与乌克兰签订和平条约。乌克兰对于俄罗斯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你可以试图理解我国不能失去儒家摇篮的山东,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然后还要割让包括爱沙尼亚、立陶宛、俄属波兰给德国和奥匈帝国,甚至连在俄土战争中拿到的土地都得退回奥斯曼帝国。总得来说,俄国失去了126.7万平方公里土地,占全国面积5.7%,相应的失去了6200万人口,占全国34%。
跟上面这些比起来,60亿马克的赔款显得微不足道,虽然苏俄已经无力一次性交付。在军事上苏俄需要解除武装,连舰队都得解散,在阿兰群岛上的防御工事也必须主动拆除。更具羞辱意味的是,苏俄必须承诺不向德国极其任何盟友输出革命,连进行宣传都不可以......
当然,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列宁这步棋走的非常高明,属于替政权争取到最优的结果,当时一战如果协约国赢了和约自然无法执行,如果德国赢了,起码这个和约比起那时候再签要有利很多。无论如何吧,那份《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确实苛刻的难以忍受,你可以类比下《辛丑条约》的感受,扯淡完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