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实权交给光绪,那会怎么样?
很多人往往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印象:慈禧就是没落的、腐朽的、保守的,说白了就是落后挨打的代名词。可是很多人对光绪的印象却截然不同,感觉光绪是开明的、是支持改变的,很多人甚至把光绪和日本的民治天皇相提并论了。
不过我首先表明我个人的观点:在晚清那么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如果把大权交给光绪的话,估计清朝灭亡速度会快很多。估计不光大清朝会早夭,最后能不能把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顺利地交到民国手里也很悬了。
1875年1月12日,大清朝的第十位皇帝也是慈禧唯一的亲儿子爱新觉罗.载淳病逝了。关于载淳的死亡原因已经被多部影视剧都说过了,我就不细说了。
载淳的死对于慈禧来说的打击还是比较大的,唯一的儿子死了,做母亲的那一定是非常伤心的。不过伤心归伤心、慈禧也不是一般人,下面要考虑的第一个大事就是:权力的归属问题、如果保住权力的问题了。
于是经过多次博弈和妥协,主要是:慈禧和慈安之间商量。最终慈禧说服了慈安,拥立了:慈禧亲妹妹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为大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也是大清朝的倒数第二个皇帝。
1875年2月25日,爱新觉罗·载湉正式登基,这就是后来的光绪帝。不过当时的光绪帝才四岁,说白了就是一个小屁孩而已。
光绪的童年过得并不是很愉快的,每天一个人待在深宫里面,有时候连一顿像样的饭都不能保证。没办法,慈禧找光绪来主要的目的就是:当木偶、当摆设用的。
据史料记载:年幼的光绪每次见了慈禧都吓得瑟瑟发抖、每次见了慈禧都是吓得连话都不敢说。慈禧还逼着光绪叫她“亲爸爸”。
大家要知道一个事实:童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光绪在这样的环境下或者说阴影下成长,于是就变成了一种懦弱、没有主见或者说易怒、易冲动的性格。
不过光绪就是再不满、就是看慈禧再不爽,可是也没有用。按我们的话说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打碎牙往肚子里咽的状态。
长期的压抑、长期的郁闷、长期的闷闷不乐,不光导致光绪的性格有问题,甚至连身体都出现了重大问题。光绪帝后来变成了长期失眠、怕光、怕声音,甚至是出现怕见陌生人的情况。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光绪不光心理有问题、生理也是有问题的。我就问大家一句:这样的光绪怎么可能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呢?那是不可能的。
说完了光绪帝的真实情况以后我们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光绪帝到底做了什么呢?二是,万一把光绪换成慈禧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呢?
光绪把唯一能够彻底露脸、彻底雄起的两次机会、两件事都弄砸了首先带大家分析一下当时晚清面临的几大挑战,说实话当时的晚清已经是岌岌可危的状态了。
当时晚清主要存在三大安全隐患或者说矛盾:
一是,各国列强那都是虎视眈眈的存在,特别是隔壁的日本已经开始崛起了并把大清视为头号征服对象。
二是,当时由于很多汉臣纷纷的崛起了,晚清内部满臣和汉臣的矛盾几乎是不可调和的存在。
三是,底层群众日益对晚清的领导们不满了,随时都有可能起来反抗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最后光绪就倒在了前面两种矛盾上面了:没有处理好日本崛起的问题,更加没有处理好朝廷内部的大臣互斗和内耗的问题。
慈禧对付这三种矛盾还是有一套的,我来简单地跟大家说一下:
慈禧对付列强瓜分的问题往往都采用一招:以夷制夷。这一招说白了就是:积极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来阻止某一列强的过分要求,例如:日本被迫还辽、日本后来被迫从东北撤军都是这个道理。
慈禧对付满臣和汉臣的内斗就更加有绝招了,那就是:不轻易表态,当两边闹得过分了的时候,慈禧就会出来各打五十大板。这样慈禧就可以充当“法官”的角色,满臣和汉臣都需要找慈禧来最后裁决了。说到底就是:鹬蚌相争、慈禧得利。
慈禧对付底层的不满问题也有一招:采取有限的变革。这样底层的群众就会感到有希望、有前途了,变革能够极大地缓解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了。
慈禧就是凭着这三大绝招解决了几乎晚清面临的所有重大问题,为晚清续了命,同时自己也能长期地保持权力在手。
我们来看看光绪“做主”的时候是怎么搞砸了两件大事的——甲午海战和戊戌变法
1886年,这一年对于光绪帝很重要,因为按照大清朝的祖制:皇帝大婚之后就要亲政了,光绪帝就在这一年大婚了。当时皇帝娶得皇后就是后来签署《清帝退位诏书》的隆裕太后了。
1887年正月,光绪帝正式亲政了。很多人说皇帝虽然亲政了,可是依然是个傀儡而已,大权还是掌握在慈禧手里的。
不过这么说那是——对也不对。当时慈禧确实有交权的打算的,例如:慈禧积极修颐和园,然后准备到颐和园去享福的。当然了,慈禧肯定不会甩手不管的,还是把关键岗位上的关键人物抓在手里的。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没有人敢于在晚清这样的大环境下彻底放权的,万一光绪来个打击报复那还怎么整呢?
翁同龢剧照
不过当时光绪帝还是能够做主很多事情的,举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酥在光绪亲政以后就扶摇直上了,不过这个人的人品实在是不咋地。
1884年开打的中日甲午海战,其实最直接的指挥者就是光绪帝了。
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是非常悲剧的,晚清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最最重要的是:赔款之后让日本更加强大、割地之后让日本更加雄起,这导致了两个重大悲剧:
一是,日本积累了实力之后、看清了我们的虚弱之后才有了后来的十四年抗战。
二是,当时割的地到现在还在影响我们的发展、到现在还是我们心中的痛。
甲午海战的失败,光绪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是,北洋舰队之所以输给日本联合舰队有几个重大的原因:十几年没有买新舰艇、航速过低、锅炉老化严重、没有速射炮等等。
当时掌管晚清财政大权的是翁同酥、是光绪的第一心腹和嫡系。由于李鸿章属于慈禧一边的人,结果翁同酥处处打击和克扣北洋舰队的经费。
我想说,光绪不会不知道这个情况,可是他并没有出面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慈禧修颐和园的银子大部分都是底下大臣孝顺的,到底挪用了多少军费那是值得商榷的。
二是,光绪帝作为甲午战争的台前总指挥,根本就没有起到总指挥的作用。甲午之战中,临阵脱逃的有、将领之间互相掣肘的有、甚至出现了不战而降的情况。
试问一下,这些问题难道光绪不知道吗?为什么就没有彻底地予以节制呢?
光绪帝在战前那是不顾一切地坚持与日本决战的,可是一仗打下来我们发现是漏洞百出的存在。我想说,有时候意气用事害死人,主战的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主和的也并不一定都是错误的。
如果说甲午海战光绪帝的治国缺点暴露得还不是特别明显的话,那么随后开始的戊戌变法就完全证明了:光绪帝根本就不是治国的料。
甲午战败以后,慈禧面临着所有人的指责,她自己也确实想退居二线了。于是,慈禧就搬到了颐和园去养老去了,前台只留了一个荣禄看住光绪。此时的光绪几乎成为了大清朝真正的皇帝了。
1898年在光绪帝的主持下、在康有为的忽悠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开始了。可是光绪凭着自己的血气之勇,硬是把难得的一次彻底改变晚清命运的机会又弄砸了。
这场变法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由于慈禧的反扑导致:戊戌六君子喋血街头,导致光绪帝自己差一点就被废了。
我们来看看光绪在这场变法中的几个昏招吧:
第一个昏招,操之过急导致几乎得罪了所有人
变法最重要的是找到支持者,找到盟友,要不然如何打破以前的利益格局、如何推行新法呢?
可是光绪帝完全不按套路出牌,总想着一天之内就把晚清变成世界超强国。光绪在短短的一百天不到的时间里就发布了几百道命令,按照他的设想要裁撤以前几乎一大半的部门。
康有为剧照
我就问,这岂不是要得罪所有人了。大家不要忘了,每裁撤一个部门、一个衙门就是砸一批人的饭碗。这样的情况下,还有谁支持你的变法呢?难道靠那几个“章京”、靠那几个书生吗?
第二个昏招,居然启用康有为这样的赌徒、居然还要搞“围园杀后”
康有为说白了就是一个投机者,大家有时间看看这哥们的生平就知道了,例如,康有为居然建议光绪:如果没有钱变法的话,把新疆、西藏都可以卖了换钱。
康有为变法是假,借着变法上位、借着变法获得权力和名誉才是真。本来慈禧此时也是主张变法的,按道理应该团结这个大boss从而让变法更加有效地推行下去的。
可是康有为居然后来想出了:围园杀后的计划,这真是有点无语了。最终慈禧提前动手了,没办法这基本就属于正当防卫了。
光绪本来可以利用难得的历史窗口期间,通过变法来增强大清朝的实力的。可是最终因为自己的能力问题、识人问题导致功败垂成了。
写到这里大家应该对光绪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吧!总结起来一句话,用可以形容叫做:志大才疏而已。像光绪这样的人往往只会表决心、喊口号、搞义愤填膺的套路,真正办起具体的事情来往往就是一塌糊涂了。
最后简单地分析一下:如果慈禧把大权彻底交给光绪的话会发生什么呢?我来简单地分析一下几种情况吧:
第一种情况:光绪帝根本就搞不定列强或者由于意气用事而不断地对列强宣战。这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提前到来或者是不止来一次。
第二种情侣是:光绪帝根本就看不清人性、用不对大臣。估计他会比较喜欢伪君子翁同酥以及口号派康有为。
这样的情况不断发生的话,估计大清朝就挺不到1912年了,也许要不到几年就一命呜呼了。
第三种情况是:光绪下定决心不顾一切的进行变革。
可是年轻气盛的光绪没有搞清楚变法的套路、变法的流程,最终还是会操之过急、用力过猛。从而导致:法没有变成,内部先分裂了。
总之一句话,我认为光绪帝是不太适合当晚清的领导者的。这哥们是个典型的纸上谈兵、意气用事之人。他根本就应付不了晚清如此复杂的局面,内有官斗和民怨,外有列强的虎视眈眈。
最后我想说,光绪帝是典型的中看不中用之人,如果他来掌权的话晚清灭的更快、我们的损失也会更大,说不定领土也会被列强瓜分的更多。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实权交给光绪,那会怎么样?
那大清怕是要灭亡的更早了。
其实在1887年的时候,光绪皇帝便已经亲政了,而且慈禧太后也开始慢慢的把权力放给光绪帝,自己则是修颐和园,准备颐养天年。
在光绪皇帝亲政后,发生了两件大事,而下决策的人,事实上都是光绪皇帝。
一个是甲午战争,一个是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爆发前,光绪皇帝不顾国情,带着一股少年气,说大就打。结果日本兵陈山海关了,直接秒怂,催着李鸿章赶紧把求和的马关条约签了(李鸿章一直拖着,试图进一步缩小损失,这在当时也是可行的,因为日本虽然打到了山海关,但是军事经费不足,国家穷的一批,实在是打不下去了,这也是为什么李鸿章签完条约的那一刻,伊藤博文会长舒一口气)。
戊戌变法,光绪皇帝也只是听着康有为一顿皮毛忽悠就觉得可行,全然没有意识到变法的阻力。比如废除科举,那天下的士人如何安顿。自己羽翼未满,又怎么撼动得了手握重权的旧贵族。所以这一次,慈禧也是恼了,不但不退休重新上位,还软禁了不靠谱的光绪。
不得不承认,光绪皇帝有理想有抱负,日夜希望大清能够自立自强。但是他从来没有实际的考虑过问题,一直都是意气用事,和同时期的明治天皇比,真心差远了,所以也就是个忧国忧民的空想家罢了。要是他一直握着大权,怕是大清活不到20世纪了。
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实权交给光绪,那会怎么样?
如果慈禧真的把大权交给光绪,那情况会更糟,因为慈禧虽然晚年也有很多决策上的重大失误,但好歹也是个非常成熟而老练的政治家,能摆平晚晴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而光绪很大程度上只是个心智不成熟的小鲜肉,如果把一个大国完全交到他手上是根本不靠谱的。
我们先说说慈禧,在太平天国之后到甲午战争之前,这其中的30年是晚晴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如果你是当时的人,很可能会认为清朝正在崛起,这就是所谓的“同光中兴”,而“同光中兴”很大程度上就是慈禧的功劳。
清王朝在最惨的时候是1850到1860年的那10年,一方面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满清遭遇政权危机;另一方面列强入侵,英法联军打进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咸丰皇帝出逃承德,皇家威严扫地。但所有的不顺到了太平天国之后就戛然而止,太平天国镇压下去了,洋鬼子也安排妥了,后来即便还有捻军之类的叛乱,那也是纤芥之疾,不足为虑。
在朝中,出现了慈禧、恭亲王这样的改革派,地方上也出现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洋务派,国家在人才储备、经济基础包括思想观念上都出现了重大转机,整个国家走上了蒸蒸日上的30年,清朝也似乎强大了起来。
▲中兴四名臣,都是慈禧时代的顶梁柱
在19世纪70年代,俄国支持中亚的浩罕国侵占了新疆地区,清廷就派了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这就是著名的左宗棠西征,前后只用了3年就基本上把浩罕国给灭了,新疆全境几乎收复。到了最后,只有伊犁还在俄国人的手里,清廷竟然能通过谈判的手段,硬是逼着沙皇签订了条约,把伊犁给吐了出来。我们稍微了解一点近代史都知道,对于沙皇俄国这样一个侵略成性的国家,你要逼着他把到嘴的肥肉给吐出来,这在世界史上也是不多的,清政府就是办到了。
到了19世纪80年代爆发了中法战争,在1885年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这一战直接让法国内阁倒台,虽然这场战争在海战上吃了亏,但总体上还是打了个平手。
在这30年中清朝的国际地位也明显提高了,之前清朝接待番邦属国都是用理藩院、礼部的一些官员处理,而这些机构的人员已经老朽冬烘,对国际局势完全找不着北。同治年间,恭亲王就组织了总理衙门,相当于外交部,用国际上平等的礼节对待各国,国际大家庭也就接纳了清朝为一份子了。
当时清朝的朝贡体系还保持了下来,也就是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这种前现代化的国家关系。当时的越南、朝鲜这些国家还奉中国为宗主国,比如1872年的时候日本外相曾经来中国交涉,请求清廷同意日本与朝鲜开放通商口岸,对于这点我们可能会很奇怪,为什么朝鲜和日本开通商口岸要征得清廷的同意呢?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作为藩属国的朝鲜所有大事都要经过宗主国的同意才行,这也说明当时清朝的国际地位也是很高的。
以上都是慈禧在治国方面的成绩。
在政治上,慈禧非常善于玩政治平衡,咸丰死后不久她就发动政变干掉了权大势大的八个铁帽子王,当时她只有26岁。掌权后对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汉臣,慈禧知道治理国家离不开他们,就给了汉臣很大的利益,让他们督抚各地,汉臣们对此自然是感恩戴德,也就尽心地为大清效力了。在重用汉臣的同时,慈禧也启用了如恭亲王奕訢、荣禄这样的满臣,通过这些满臣来制约汉臣,做到了满汉之间的平衡。所以说慈禧是玩政治玩权谋的高手,也正是有了她的掌控,清朝才能在太平天国之后度过了安稳祥和的30年。
我们再说说光绪,一般我们对光绪都抱有很大的同情心,这多是因为历史上他曾经发动过“戊戌变法”,但“戊戌变法”却在慈禧这个反动总头子的疯狂反扑下最终失败,此后光绪就一直被慈禧软禁在了瀛台直到去世。在我们的印象中,光绪是一个锐意改革的开明君主,如果清朝由光绪掌控就会走上君主立宪的富国强兵道路,那么近代史上我们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屈辱了。
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光绪并不是一个能掌控局面的人,这跟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一般我们认为慈禧和光绪的感情不好,但实际上在慈禧儿子死后,光绪是她最亲的人。光绪是慈禧妹妹的儿子,从这层关系上说慈禧是光绪的姨妈,而且光绪的父亲奕譞又是咸丰皇帝的亲弟弟,从这层关系上说慈禧又是光绪的伯母,光绪可以说是慈禧亲得不能再亲的人了,所以在同治皇帝也就是她的亲儿子死后,慈禧就一直以培养一位圣君的标准来培养光绪,在教育上难免就非常地严格。
平时光绪皇帝稍微有点不对,包括跪在地上的姿势有点不对,那都得训一顿,这种感受对于当今的我们来说或许都身有体会,我们的父母平时在家总是会特别严厉地教导我们,包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哪怕是稍微有点细节上的"不对”,都会遭受严厉的批评甚至是一顿暴打。从生活经历来说,在我到外地上了大学、工作以后就觉得非常轻松了,虽然一个人在外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吃的不好,穿的也不暖,但是非常自由,不用再听父母的了。
光绪在1889年亲政以后,几乎也是我们的这种感觉,之前在慈禧的摆布下几乎没有一点自由,这下自己亲政了,终于可以伸伸胳膊了,由我来掌控国家了。当时的慈禧对光绪的亲政也是很放心的,因为到那个时候为止,光绪让所有人看到的形象就是一代圣君,字写得非常好,古书也读的特别多,各种礼节又特别地娴熟,对慈禧老太后又特别地孝顺,有了这么好的一个接班人,慈禧自然就放心地跑到颐和园去养老了,临走前还给光绪安排了各种大臣,这些大臣都是当时的硕学名言,是当时的一股清流,如翁同龢这样的,都交给他辅佐。按照我们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念,这个朝政不可能不好,有圣君,有贤臣,这个国家能不蒸蒸日上吗?
但光绪在心理上是有问题的,小时候被管的太狠了,长大后一旦自己做主,就容易落下各种毛病。这点在光绪的老师翁同龢的日记中我们就能看出很多端倪,光绪的情绪特别容易激动,这也跟翁同龢有关,翁同龢在跟光绪讲课的时候,动不动就讲一些鸦片战争的事情,动不动就讲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多么地屈辱,说到激动的时候师徒二人竟然相拥而泣。而光绪这个人情绪又特别地不稳定,在他12岁的时候(见于翁同龢的日记)有次就突然发脾气,一拳把宫中的西洋钟上的玻璃打碎,弄得鲜血淋漓,把周围的宫女、太监都吓傻了。在光绪的很多行为当中,他有一种自毁的倾向,动不动就自残,情绪又特别地激烈。作为一个大国的皇帝,经常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在政策上就很容易出现重大失误了,光绪的重大失误主要出现在甲午战争时期。
甲午战争的起因,简单来说就是1893年朝鲜先是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当局无力镇压,便找了爸爸清朝,清朝便派兵过去了,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人也不多就2000多人,这个时候日本也处心积虑多年,就是想跟清朝在朝鲜一争高下,于是日本也派兵过去了。当时清朝觉得日本是个小国,既然日本派兵,我们这边就增兵,把日本吓回去就行了。日本人就借助这样一个事件在国内制造了舆论,日本国内的众多愤青就像借此机会跟清朝决一死战,当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觉得日本民气可用,就继续增兵朝鲜,事态就进一步升级了起来,大战有一触即发的可能。
这个时候李鸿章是明白人,他知道当时清朝的武备是只能吓唬人的,不能真的用在战场上,李鸿章便想与日本谈和,建议双方都撤兵,日本人却表示坚决不撤,要撤只能清朝撤。李鸿章于是就在清廷内部表示,要不清军就撤了算了,烂摊子让日本去收拾。可这个时候光绪是不干的,这个时候的光绪只有25岁,是个十足的小鲜肉,当清朝与日本在朝鲜对峙的时候,作为一位情绪容易激动的皇帝,他自然想跟日本大干一场了。再加上这个时候光绪已被慈禧严格管教多年,虽然平时人们在他面前磕头跪拜,但他心里也清楚,这些人想的还是颐和园的慈禧,对他是不尊重的,他也想乘此机会打败日本,树立他在臣子面前的光辉形象。
不过跟日本开战,也不能全怪光绪,当时朝堂上除了李鸿章一系这些真正在前线带兵打仗的,其他的人都认为跟日本打完全没问题。首先,当时的清朝毕竟已经重新发展了30多年,北洋水师也建设了10多年,以清朝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在面对小国日本的时候就没有一战之力吗?这是当时国人的普遍看法;其次,有人也分析过,而且分析的很理性,他们认为和平就不会发生在谈判桌上,要和平就要以战促和。
在朝堂上下一致喊打的声音中,光绪也是意气风发,他让人搬来了魏源写的《圣武记》,记载的是当年康熙征战四方的战例。可以说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光绪竟然是以《圣武记》中差不多200年前的冷兵器时代战争时代的战法为指导,指挥了一场近代化的战争,这不是胡扯么?不过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光绪受的完全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帝王教育,在这种教育下教育出来的皇帝,怎能应付近代的世界局面呢?想必当时在乾清宫里的小鲜肉光绪皇帝,就跟今天横店里的抗日神剧演员一样,天天想的都是怎么去手撕鬼子。这就好比很多玩游戏机的玩家,在游戏世界里用的是自己平时没有的力量去与各种BOSS大战,虽然每次都能赢,每次赢了以后都会感到很爽,但在现实当中,他并没有这样的力量。
在哪个阶段,光绪下的各种谕旨,包括他自己的朱批当中经常会出现迎头痛击、定歼此贼等等的字句。可在实际的战场上,清军却一路溃败。1894年9月15日中日双方爆发平壤战役,清军在与日军激战一天后就一溃千里。紧接着两天后中日双方又在黄海爆发了主力舰队的海战,清军再次战败。此后日军一路进击,到11月份的时候攻占了旅顺,到1895年2月份的时候又攻占了威海卫,形势对清朝已极为不利。
而这个时期的光绪在干嘛呢?就待在他的宫中不断地“指挥”着前线的战斗,在他的眼里清朝一直都没有输。这段时间,慈禧一直在颐和园养老,她刚开始的时候也不觉得打日本会费劲,但也毕竟是老练的政治家,到后来的时候知道情况不对了,私下便开始召见一些重臣,到这个时候慈禧、恭亲王、李鸿章这些有经验的政治家都知道战争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尤其在日本登陆旅顺的时候李鸿章就知道情况不行了,也试图与日本谈判,但被日本拒绝了。
那光绪是什么时候明白的呢?还是在日本登陆本土之后,李鸿章上了份奏折,告诉光绪这仗不能这样打了,硬拼是不行的,只能依靠主场优势诱敌深入,跟日本打持久战。李鸿章的这个建议是非常正确的,日本毕竟是客场作战,兵源、后勤都跟不上。可光绪却不这样想,他觉得李鸿章就是怕死,光绪认为只要有忠臣就肯定能打赢,如果出奸臣就肯定会出问题,这种见识也非常肤浅。所以当时的光绪就屡次严令各部队寸土不让,跟日本人死磕。李鸿章的淮军也是在哪个时候被他一波一波地送上了战场,最后全部喂到了日本人的虎口当中。
直到北洋舰队覆灭前夕,他才算是明白了过来,不过哪个时候也已经晚了。哪个时期,光绪就跟变了个人似的,之前天天看《圣武记》,看战报下指示,到了那几天就什么事都不管了,躲在一边看看诗词听听小曲去了。我们看光绪的一生,其实从他朱批的奏折中就能看出他的性格,一旦他遇到血脉崩张的时候,遇到得意的时候他的字就写的斗大,而遇到心灰意冷的时候,他的字就写得又小又歪歪扭扭,这个在历史档案馆里能看到。到了北洋舰队覆灭以后,光绪就知道这一仗是彻底败了,败了以后就干脆当起了鸵鸟,只想尽快结束这个噩梦。直到马关谈判以前,慈禧还跟李鸿章说不能割地,而光绪却跟李鸿章说,割地就割地,尽快结束这个事情就行了,这就说明当时的光绪其实已经失了分寸,这就是光绪在整个甲午战争时期的表现。
当然,后来还有“戊戌变法”这样的事情,不过那也只是康有为等人搞的一出乌龙,直到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的时候,康有为也还只是个六品的军机处章京,变法压根就没康有为什么事,如果真的要搞变法这种改变国家政体的大事,至少也应该是李鸿章这种一品大员出来主持。
不过我们从光绪一生所有的表现,就能判断出这个人不具备掌控清朝这样一个大国的能力,也不具备应对近现代这种变化剧烈的国际政治格局的能力,如果慈禧就真的让光绪出来掌以全部大权,清朝只会变得更糟,辛亥革命恐怕要提前爆发了。
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实权交给光绪,那会怎么样?
如果当时慈禧真的把实权交给光绪皇帝的话,我觉得清朝有九成九的可能会提前灭亡、崩溃,如果成功的话,也会走上一条很不好的道路。
光绪皇帝这个人我们都很了解,是一个非常向上、在历史教科书中一度被认为是有可能成为中国版“明治天皇”的皇帝,不过因为受到慈禧太后的制约,这才一直到三十几岁都没能掌握大权,最后在郁郁不得志中被毒死了。
魏忠贤和慈禧对他们的国家来说作用要比崇祯和光绪大光绪皇帝有变法之心是毫无疑问的,这说明他是一个有理想的皇帝。
但是我们要清楚,理想是不能当饭吃的,最重要的还是能力。
崇祯皇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明朝众多皇帝中少有非常有理想、非常有追求的皇帝。
但是他这样有理想的皇帝在杀死魏忠贤、重用东林党之后,却开始使整个国家一步步走向了崩溃。
魏忠贤还掌握大权的时候,他知道该用哪些将领去抵御山海关外的女真人。
而崇祯皇帝这个人有理想是有理想,但是却不太会用人,在把一个个抗清名将杀掉、撤掉之后,为明帝国的灭亡埋下了因果。
而且魏忠贤这个人名声虽然非常不好,但是他能通过各种强力手段收到维持国家运转的赋税,而崇祯皇帝却因为一句不与民争利而使得明帝国的财政最后陷入了崩溃。
从这种种的方面来说,如果把国家交给一个理想化的皇帝以及一大帮理想化的臣子,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将整个国家都给覆灭掉。
慈禧的名声与魏忠贤一样都不是很好,但是我觉得慈禧是类似于魏忠贤那样的人物,她虽然很不讨人喜欢、虽然背负了很多骂名,但是她却可以说得上是满清屹立不倒的最大功臣。当然大家要注意一点,她也仅仅只是满清的功臣,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历史来说,满清灭亡才是最佳的选择。
她以一己之力支撑了清政府运转几十年而不倒,在那个各种内灾外患接连不断的年代,她的手腕在某些方面还是比较值得称道的。
如果慈禧太后把所有大权都交给光绪皇帝掌管会变成什么样呢?
康有为和谭嗣同两人的卖土变法首先光绪皇帝基本上是没处理过什么公务的,如果在平和的年代这还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他推行了那么大的改革、又用了康有为这些人的话,我觉得他最大的可能就是失败。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康有为等人,他们就有些类似于东林党,是那种走极端路线的理想主义者。
大家知道他们是打算如何推广变法的吗?接下来我跟大家讲一下。
当有人问到康有为如何给即将到来的变法寻找到金钱支持的时候,他说出了他的方法。
他觉得如果钱不够用的话,可以把全国的矿藏开采权都租给外国人使用,这样就能获得变法的金钱了。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自认为良好的方法,那就是把边外之地卖给外国人,而当时人们认为的边外之地主要是东北、新疆、西藏等地,从这方面来看,他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而他的这些想法,主要记载在他自己给自己写的历史《我史》中。
还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不知道他是受到了康有为的影响,还是康有为受到了他的影响,他也有着和康有为一样的想法。
在谈到如何获得变法金钱的时候,他也主张卖出东北、西藏、蒙古、新疆等地给俄国和英国。
而关于他这方面的想法主要记载在《谭嗣同书简》中,这本书是谭嗣同老师的孙子通过谭嗣同与他祖父的书信联系编撰而成的,由此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谭嗣同当时的想法。
一条无论成败都不是很值得称赞的道路他们这样的想法是很危险的,如果他们真的侥幸获得变法成功的话,或许真的会给我们国家带来很大的好处,但与此同时,也很有可能会导致我们国家丢掉大半的国土。
从这方面来说,他们最后的变法失败反倒是一件好事了。
除此之外,康有为的一些变法计划也有必要让大家了解一下。
他曾经提出过中日合邦的想法,而这个想法的主要关键之处就是让清政府认日本为宗主国、自降身份为日本的附属国,通过借助日本的先进工业技术走上强国之路。无论从哪些方面来说,康有为等这些当时的变法中坚都是非常理想化、极端化的,如果真要把大权交到这样的人手中,想让清朝不亡国都难。
所以说如果慈禧太后把大权交给光绪的话,清政府不是走上一条亡国的道路就是走上一条极端屈辱的道路,想像日本那样成功的机会是很渺茫的。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实权交给光绪,那会怎么样?
如果当时光绪掌权,大概率新疆现在就是俄罗斯和英国的了。
关于清朝当年收复新疆,很多人把这一功都记在了左宗棠头上,但也不要忘了左宗棠更多扮演的是执行的角色,真正做决策的是慈禧太后。
当时新疆问题上清朝的倾向很简单:没钱打仗,不要新疆了。这是清朝大多数官员,以及李鸿章等一众大臣的想法。除了左宗棠和极少数官员提议收复新疆外,慈禧这个掌舵者很明显是站在少数派这边。这样的情况可想慈禧在做决策时面临多么大的压力,这是局外人永远无法想象的。
可也就在这个时候,慈禧力挺左宗棠。当时的慈禧我想并没有什么"保护国家领土统一完整的概念",她的立场和思想多停留在"老祖宗留下的不能在我这儿给丢了"。也正是基于慈禧顽固的守旧,以及对左宗棠从始至终的信赖,最终慈禧决定派左宗棠收复新疆。
事后证明慈禧做的很对。但如果当时失败,慈禧势必要面对一众大臣的反对和痛骂,由此可见慈禧在这件事上气魄非凡。
相比光绪皇帝。虽然光绪算不得昏君,但光绪的性格中绝没帝王的特征。他更多的选择"墙头草",既没有自己的主见,更没独断事务的能力和胆识。在当时全体大臣建议放弃新疆的议论中,光绪绝不敢抵挡这股潮流。当年新疆的命运极有可能被光绪断送。
慈禧虽不是一位顶级统治者,但就当时的清政府而言,慈禧绝对称得上一位优秀的掌舵者。载沣和光绪无能,其它爱新觉罗家的子孙也都平淡无奇。
如果有人非说从民间或外族选一位领袖出来,那实在对不起。封建王朝几千年也没有人可以把自己的江山拱手相送,绝不可能在慈禧这顿时有了这般觉悟。
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实权交给光绪,那会怎么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同慈禧掌权还是光绪掌权没有关系。
因为满清绝非慈禧或者光绪一个人说了算的,而是整个满清权贵团体的事情。
就汉族大臣,无论曾国藩、李鸿章,还是左宗棠、张之洞,其实都是朝廷命令的具体执行者。
而朝廷的决策,表面上看起来是慈禧,实际上是满清权贵团体的决定。
慈禧即便权倾一时,也不敢随便违背整个团体的利益,不然就可能会遭到这些皇亲国戚和八旗实力派的反对。
总体来说,慈禧虽然有很大权力,当更多是维护整个团体的利益。
表面上,是慈禧反对光绪变法。
实际上,慈禧在光绪还没生下来的时候,就支持洋务运动,并不是一味守旧的人。
而且,在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慈禧也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政治方面改革。
说明,如果慈禧可以保证自己的权力稳定,她还是愿意在一定范围内改革。
那么,慈禧为什么搞掉光绪,废除戊戌变法,当然有政治上斗跨光绪的意思。但当时光绪实力太弱,其实根本没有能力和慈禧对抗。
慈禧真正还是畏惧于背后旗人贵族团体,不敢随便改革。
因为戊戌变法的实质,是让旗人贵族团体,也就是掌握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实权派让出权力。
而在满清,权力和财富是关联的,如果他们失去了权力,财富也就没了。后面满清垮台以后,旗人迅速落魄就是好例子。
所以,旗人团体绝对不可能支持戊戌变法。
就算慈禧彻底退位,把所有权力交给光绪。
光绪在整个团体反对下,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强行改革,同自己的团体闹翻导致激烈内讧,光绪被杀或者被废;
第二,放弃改革,继续保持原样,最终满清众叛亲离中灭亡。
光绪想要变法成功,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首先对自己人下刀,废除八旗对中国的控制地位。
这样一来,光绪等于把自己的王朝摧垮了,满清也不再是满清了,光绪等于革掉了自己的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