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为什么不能扳倒一个老妇人慈禧?
体制决定的,封建体制决定的,作为皇帝的生母,慈禧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反对慈禧就是反对皇帝,反对皇帝就是要造反,再一点就是满清宗室没有反对的,更没有起事的,而晚清时期汉臣基本上掌控了实际权利,但无意去挑战慈禧的地位。再一点就是慈禧的政治能力。
慈禧能够在27岁刚刚出道的时候,就把一生宦海沉浮的八大臣一举罢黜。就充分展现出了政治才能,其心机之深,手段之高绝非一个27岁的寡妇可以做到的,可以是说,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最大的错误就是小瞧了慈禧。但又何止肃顺小瞧了慈禧,恭亲王奕忻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一句我乃先帝之子,其乃我和,但慈禧一句话就让恭亲王奕忻在家闲居十年,慈禧应该天生政治动物。就能力而言,慈禧是很高的。在同治时期,是应该慈禧,慈安,恭亲王。三方共同实政,同治这个年号是两宫和恭亲王内外同治的意思。在这个时期才慈禧还比较稚嫩,不成熟、三方维持一个基本平衡。
慈禧的政治力量还是比较弱的,力量在有限,如果此时候,慈安和恭亲王如果联手应该可以架空慈禧,但谁也没有预料到。光绪七年地位高于慈禧的慈安突然薨世,这样就造成恭亲王固执孤掌难鸣,三年以后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满班军机班底),这时候的慈禧才是真正的一言九鼎大权独揽,由此也看出慈安和恭王是政治结盟、慈安一死,恭亲王也不是慈禧对手。而晚清两位皇帝就别提了,同治是个彻底的昏君,他绝对是死于梅毒,光绪的的品质是不错,但品质和治国没有半毛钱关系,政治幼稚。能力也欠缺。对比康熙14岁亲政实在是相差太远,可以数满清宗室里已经没有一个出才的人物了。
而在光绪年间,已经实际掌控满清权力的汉族士绅,以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是慈禧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与慈禧是利益共同体,第一他们知道,如果慈禧倒台,他们也必然跟着倒霉,二是满清的宗室没有一个比得上慈禧的。三是不便于干预皇家内部事物。尤其还是汉臣。换言之,即便新的皇帝上台。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也会继续用他们。
可以说,皇帝生母的身份决定了慈禧的政治地位和人身安全,这就首先确保了他不败的地位。再加上慈禧的能力手段。满清的宗室无能,汉臣不愿管。这样就让慈禧能够执掌晚清政局四十七年。也让中国沦落到最衰弱的地方。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个关注和点评。
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为什么不能扳倒一个老妇人慈禧?
晚清确实能人辈出,封疆大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上马管军,下马理民。朝堂之上,奕訢,文祥,肃顺,执掌机枢,面面俱到,可为何就是扳不倒慈禧这个老妇人呢?
事实上,最有能力压制慈禧的是咸丰帝重臣肃顺,原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顾命八大臣之核心,却因为骄纵轻敌,大意失荆州,被年仅27岁的慈禧小寡妇联合小叔子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夺取大权,还搭上了身家性命。由此可以以看出,慈禧的心计和城府之深。辛酉政变后,慈禧对奕訢诱之以权,封为议政王,总领军机要务。奕訢千方百计顶着骂名,奏请施行垂帘听政,这是清朝祖宗家法中从来没有过的先例。这时的慈禧在政治上不算老道,但她生性机敏,越是危急的时刻越能沉得住气,又因为她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这是慈禧登上权力巅峰的牢固基石。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期间,虽说慈安比慈禧地位更高,可慈安性格柔顺,又拙于严词,大都由慈禧主理政务,由此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将朝局玩弄于股掌之间。辛酉政变四年后,慈禧为了削弱恭王势力,借翰林院编修蔡寿棋弹劾而趁机发难,斥责奕訢目无君上,妄自尊大,撤除议政王头衔并革去一切差使。那会儿的奕訢估计肠子都快悔青了,甘冒违背祖制的骂名弄成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却不料慈禧卸磨杀驴,一道上谕就让自己遭受到前所未闻的奇耻大辱,顿时万念俱灰,宁愿做一闲散宗室,也不想再涉足朝堂。经过文祥,宝鋆等军机大臣的极力斡旋,慈禧才最终同意让奕訢重入军机,但议政王的头衔却再未恢复。
奕訢知道此后再也无法制衡慈禧,虽借丁宝桢之手除掉了安德海这个祸害,但也仅仅是出了口恶气而已。好不容易熬到同治亲政,这个意气奋发的少年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自负又任性,凡事都随自己心意处置。
因受内务府官员和贴身太监撺掇,异想天开,下令修复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奕訢联合王公军机等十重臣联袂奏请停止园工,被逼急了的同治帝竟然指着恭王说出“此位让尔,何如?”这样荒诞无稽的话来,身在病中的文祥受此刺激竟当场晕厥过去。同治十三年(1874年),19岁的同治帝因患梅毒驾崩,慈禧为了能再度垂帘,挑选醇亲王奕譞次子,年仅4岁的载湉过继给咸丰帝为子,称嗣皇帝。此时的慈禧已不可同日而语,唯一能制衡她的只有慈安太后。光绪七年(1881年),随着慈安太后暴毙于钟粹宫,慈禧通向权力巅峰的最后一丝阻碍也消除了,真正达到了无冕之皇的至高境界。
慈禧驾驭臣下善用制衡之术,用左宗棠制衡李鸿章,用清议制衡军机大臣,光绪十年(1881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了以恭王为首的全班军机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纵观慈禧一生中的三次政变,唯有辛酉政变险之又险,其余两次可谓不费吹灰之力,完全是她自导自演的节目而已。慈禧是晚清最具有能力的统治者,这一点无可否认。清朝宗室除恭王外再没有能够与她相提并论之人,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汉族大员都是由慈禧一手培植起来的,除了造反外,他们扳倒慈禧的概率为零。与之相反,只要慈禧当政,他们便依旧是国家栋梁,朝廷柱石。慈禧最大的优势就是同治帝生母,没有这一点做基础的话,她什么风浪也掀不起来。
历史上的夺权政变,大多需要内正名目,外有奥援,如武则天时期的神龙政变,明代宗时期的夺门之变,多是等当权者老病缠身之时,内外联合,趁机夺权。可当慈禧于1908年病逝以后,清朝国运也随之而去。所以说,溥仪其实并非亡国之君,清之亡,实亡于慈禧。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为什么不能扳倒一个老妇人慈禧?
扳倒了慈禧,让光绪掌控实权?
可是,让光绪掌控了实权之后,他能否让所谓的“能人”的利益在不受损的情况下继续扩大?
如果不能的话,这帮所谓的“能人”凭什么抛开慈禧,转而冒险去投靠光绪?
所谓的“晚清能人”,曾国藩算一个,左宗棠算一个,李鸿章算一个,张之洞算一个,胡林翼算一个,后来的袁世凯也算一个。
不过,胡林翼死在了1961年,咸丰也死在这一年,所以他不知道慈禧会怎么样,即便知道了,即便想推翻慈禧,他也办不到了。
曾国藩死在了1872年,此时慈禧已经临朝听政11年,当然,曾国藩也没有过要推翻慈禧的想法,毕竟当时同治帝年幼,皇太后听政也属正常。
左宗棠死于1885年,此时皇帝已经换成了光绪帝,可是光绪帝当时才10岁,皇太后不听政谁听政?所以,也不适合去推翻慈禧。
更何况,即便左宗棠有心想推翻慈禧,他也推不动了。
所谓的晚清中兴四名臣,曾、左二人一死,便只剩下了李、张二人,所以,扳倒慈禧的“重任”也就落到了李、张的肩上,当时的袁世凯还没能力去撼动慈禧的统治地位。
此外,满族要员中则属奕訢、荣禄二人为优,奕訢和荣禄会不会对付慈禧?
奕訢确实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否则的话,他不会在咸丰死后点头答应和慈禧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当然,奕訢的能力也很不错,只不过道光太废,为了让自己在面子上过得去,所以选择了更加废的咸丰。
咸丰的废让人摇头,洋人一打进来,他立刻被吓得躲到了热河行宫,躲到热河行宫的咸丰心里还是害怕,所以被吓出了病,然后被吓死了。
但凡咸丰能有一点胆魄,没在1961年被洋人吓死,自然也不会有“辛酉政变”,也就不会有慈禧祸国了。
奕訢联合慈禧唱了一出辛酉政变之后,一时之间大权在握,野心和权力欲自然也就膨胀了起来,总想着扩大自己手里的权力。可是,慈禧的权力欲比奕訢更强,她能容许奕訢不断地揽权?显然不能。
奕訢也和慈禧斗了一场,可是,最终结果是奕訢输了。
后来,奕訢能够再次爬起来,实际上已经是慈禧完完全全掌控了国柄的时候了,这时候的奕訢想要扳倒慈禧显然已经不可能了。
说完了奕訢,再说荣禄。
荣禄可以说是慈禧一路提拔起来的,是慈禧的亲信,两人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慈禧为了巩固和荣禄的关系,后来更是将荣禄的女儿嫁给了载沣,在临终之际,又将荣禄的这个女儿所生的儿子——溥仪钦定为皇位的继承人。
从这也能看得出,慈禧和荣禄之间的政治利益关系牢不可破,所以,荣禄又怎么可能会背叛慈禧?
李鸿章也和荣禄一样,身上有很深的属于慈禧的烙印,谁都知道李中堂是慈禧的心腹。
李鸿章的崛起也是在慈禧主政时期,所以,他能够从一个小幕僚变成慈禧的宠臣,除了他自己确实有能力有手段和曾国藩主动让他踩肩膀上位之外,慈禧的信任和提拔也绝对不可或缺。
李鸿章作为一个汉人,他能够在朝堂上立足,能够身居高位,他所享受到的权力和财富,统统是慈禧给的,慈禧能给他,当然也能收回来,或者给别人。
他既然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权力和财富,不管他背不背叛慈禧、投不投靠光绪,他在那个时候实际上已经站到了顶峰,已经没有办法继续向上爬了。
所以,他有什么必要背叛慈禧?光绪能给他什么?什么也给不了,他甚至很有可能会被光绪秋后算账,因为即便他投靠了光绪,光绪也不可能信任他,更不可能会继续重用他,他投靠光绪最好的结局是丢了权力,但是保住了财富,最坏的结局是权力和荣华富贵统统丢了。
即便不说权力和富贵,李鸿章也不会傻到抛开一个已经掌权几十年的慈禧去支持一个乳臭未干的小皇帝,光绪斗得过慈禧吗?显然斗不过。
既然明知光绪会输,李鸿章又怎么可能会傻到去背叛慈禧?难道他还能扳倒了慈禧,抛开光绪自立为帝不成?
张之洞更有趣,他从来不是慈禧的宠臣,更不是她的忠臣。
慈禧在1900年突然向11国宣战之后,张之洞在东南牵头弄了一出所谓的“东南互保”,声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将慈禧气了个半死。
此外,张之洞虽然名列中兴名臣,可是,他又不同于曾、左、李三人以军功崛起,他走的是科举的路,考试当官,然后稳扎稳打地往上爬。
张之洞后来到了湖广,将精力放在了发展实业上,所以,后期的张之洞所想的实际上不是什么维护慈禧的统治,也不是保住清朝,而是踏踏实实地维护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让自己的利益受损。
他实际上并不是很在乎坐在最高座位上的那个人是谁,所以只要慈禧不会刻意去动他手里的蛋糕的话,他也不愿意和慈禧撕破脸皮。
当然,他手里也没有足够多的实力去对抗慈禧。
所以,他也不会为了一个看不到的前途去赌上自己已经紧紧拿在手心里的利益。
不过,不管怎么说,清朝的高官要员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在光绪这边,也和光绪个人的能力有关,他的眼见太窄,识人用人的水平太低,所以才会重用翁同龢、康梁这样只会嘴皮子功夫的“无用之人”。
所以,不是没有人能够扳倒慈禧,而是没有人愿意这么做,因为几乎所有能够联合起来对抗慈禧的人,他们的利益已经和慈禧紧紧捆绑在了一起,反对慈禧便是反对他们自己,扳倒慈禧便等于是扳倒他们自己。
政治是讲究利益的,不是有温度的人情世故,所谓的“忠君”在政治利益面前终究只是一句没有任何价值的屁话罢了。
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为什么不能扳倒一个老妇人慈禧?
不是没人去扳倒慈禧,而是慈禧的政治集团里有太多能人了,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一旦慈禧垮了,没有人能镇得住满清王朝,晚清四大重臣不行,光绪帝更加不行。
在咸丰帝病逝热河,立年仅五岁的同治为帝,并命顾命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辅佐同治。慈禧身为同治的母亲,却无任何实权,她又不甘心屈居后宫,因此说服慈安皇太后和被顾命八大臣排挤的满清宗族以奕䜣为代表组成联盟开始发动政变。
那时晚清就形成了两大阵营,同时也是慈禧政治集团形成的雏形。最终命运之神站在了慈禧那一边,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全部斩杀,并且慈禧借势将那些不归顺自己的势力也全部消灭,因此慈禧站在了满清王朝的权力之巅,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
晚清四大重臣为什么不扳倒慈禧呢?首先一点他们深受儒家的观念“忠诚”,为了顾及自己的名声谁会背起这个乱臣贼子的罪名?其次晚清王室子嗣真是凋零,没有一个皇帝能堪重用,就算他们四人推翻慈禧震慑住汉人,那满人那边谁来震慑?靠小皇帝?靠洋人?肯定不行,只能会使天下大乱,列强更加有机会入侵。最后一点:慈禧对这四位重臣甚好,可以说是十分信任的,让他们位及权臣,谁会吃饱了去造反呢?
结语:慈禧虽是一介女流,但她的政治手段和心狠程度远超当时任何的执政者了。没有能力和手段,怎么可能在辛酉政变中获胜呢?我是大话历史君,想看更多历史故事的读者朋友,可以关注我哟!
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为什么不能扳倒一个老妇人慈禧?
因为慈禧太后掌握了别人一辈子都无法掌握的权利。
说得再直白一些,只要慈禧太后活着,谁也不敢名义上反对慈禧太后。
第1点,慈禧的政治正确。先举一个例子,刘邦当了皇帝之后,自己的老爹没有名分,没有名分,怎么办呢?就安排一个太上皇的头衔吧。
所以在刘邦当皇帝最开始那4年的时间里面,每一次见到自己老爹都是万分头痛的一件事情,因为自己老爹会随便拿出一个笤帚疙瘩,使劲的打自己的屁股,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有一段时间没有见自己的父亲了。
华夏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不同之处,其中最为闪光的或者最为人性的那就是尊老爱幼。
在封建王朝统治阶段里面天王老子来了都不管事,可是皇帝的老子来了,什么事都能管为什么因为他是皇帝的老子,具备政治正确性。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时候,一些皇帝通过造反的方式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当了皇帝之后,立刻把自己的父母搬过来,要百般孝养,因为他们这个时候需要给天底下的人做一个表率。
看到没有我当了皇帝,我还要这样孝顺我的父母,而这个时候官员就会把皇帝孝顺的美德写在史书里面。
可是如果皇帝不孝顺父母,天塌下来你也是个昏君,压根不管你做得怎么样,无论如何你都对不起皇帝这个名号。
所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历史大趋势,对于皇帝的父母而言,他们拥有超规格的待遇。
就比如乾隆皇帝和自己的倒霉儿子,当然因为历史的特殊情况导致太上皇掌握的实权少得可怜,两个手就能够数得过来。
可是太上皇虽然没有了,可是皇太后有啊,太皇太后也有呀,而这些女子他们在后宫当中基本是说一不二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来的观点意见,连皇帝都必须得服从。
虽然我们一直说后宫不得干政,但是后宫都有意见了,你不听的话,那就是不孝顺,不孝顺就会写在史书里面,大家就会唾弃你。
所以慈禧太后正是凭借着这样一个先天便利条件,获得了满朝文武满朝臣子的认可。
这也是为什么晚清时期好多边疆大臣都掌握兵权,而且想要造反是轻松的事情,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质疑慈禧太后,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慈禧太后。
因为慈禧太后是当今皇帝的母亲,如果反对他就是反对皇帝,如果反对皇帝那就是造反,而造反一般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
第2点,架空慈禧太后的最佳时机已经消失。慈禧太后真正有致命漏洞的时候一共有两点:第1点是慈禧太后刚刚掌握权力的时候,此时整个朝堂上是三足鼎立的态势,分别是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以及恭亲王。
但这件事情诡异就诡异在两方势力已经把慈禧太后逼在了墙角上,慈禧太后甚至连反抗的意识都没有了,眼瞅着就能够打赢这一场没有任何硝烟的政治战争,慈禧太后突然出问题了什么问题呢?她老人家直接驾鹤西去了。
在光绪7年的时候慈安太后直接去世,慈安太后的去世,直接导致后宫当中的权力出现真空。
可当时后宫当中除了太后之外,只有一个人的权利可以无限放大,能够无限放大的那个人就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在最短时间之内掌握了所有权利,而这个时候她并没有选择主动进攻,而是选择了隐忍。
这就不难发现慈禧太后是非常具备政治头脑的领军人物,而且慈禧太后的政治头脑远高于同时在场的其他臣子。
其主要原因也是在于慈禧太后相比于其他的臣子而言,拥有着最为强大的政治洞察力。
在慈禧太后隐忍了三年之后,一举夺去对自己有威胁的人的权利。
紧随其后,慈禧太后成为了大清王朝真正的掌权者。
第3点,清政府出现重大危机,导致无人敢参与掌权。其实清政府在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重大危机,在早些年的时候,我还一直以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所以对外面的世界不是非常了解,以至于清政府错失了发展的最佳机会。
但是随着近代历史的一些揭秘,我们不难发现清政府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是非常清楚的。
而且清政府也非常明白只要顺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路线走,怎么着也不至于沦落到这个样子,但是清政府需要面对最大的危机,那就是国内的汉人。
因为清政府的立国之本就是非常特殊的,它是以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
以及少数的人口统治整个清政府4亿人口,如此一个庞大的规模和庞大的人口数量,就导致清政府对于汉人的堤防是非常严重的,而在这中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大了对清政府的剥夺和掠夺。
签订了大量的合约,而且这些合约全都是不平等合约,要么是割让土地,要么就是割地赔款,反正各种各样憋屈的事都做完了。
这个时候清政府已经没有多余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反抗这场战争,以清政府当时的状态来看,也压根没有办法和敌对力量做任何抗衡。
清政府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温水煮青蛙,能拖多久就往后拖多久,而整个清政府当中已经没有任何的政治能手了。
唯一的一个政治能手是谁呢?就是慈禧太后此时的慈禧太后正在干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人家正在当太后。
拜托,开什么玩笑,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来替代慈禧太后,能不能做得比慈禧太后好,咱们不得而知,但十之八九会引来灾难,这个时候引火上身实在是不明智的举动。
第4点,慈禧太后的政治能力超乎想象。其实在早些年的时候,我对于慈禧太后也是非常有偏见的,我总是认为这个老怪物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闲着没事就愿意挥霍一空。
但是后来想一下,如果真的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她怎么能够维系大清王朝数10年时间不垮台呢。
所以历史的真相是慈禧太后这个人为了自己,为了大清王朝能够活下去,不管明天百姓的生死存亡这一点是既定事实。
但另一个既定事实是慈禧非常的有政治手腕,政治手腕强大到她知道妥协,什么意思呢?当时的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一系列的汉人,突然之间掌握权力了,为朝廷立了大功勋。
慈禧手中还掌握军权的时候自己贪污并没有暴露,也没有第一时间提出反对意见而是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态度拿出了自己的底线。
并且告诉对方我可以给你妥协到某一个极限值,但是不能越过这条线,换句话来说,慈禧太后愿意把自己的权利分享给其他人。
只不过在过去的时候,慈禧太后也没有闲着,她几乎是拿着放大镜看着这些官员的一举一动,如果发现有问题或者有危险,则第一时间收回自己的权利。
慈禧太后在权利的处理方式上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作为满清八旗子弟的代表,手中还掌握着11个无法忽视的兵权,虽然这个兵权后面也基本上消失不见了。
另外我们还得补充一句,在满清后期的时候,有那么多非常有能力的汉人,他们为什么没有扳倒慈禧太后呢?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没有扳倒慈禧太后的必要,因为这些汉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圈子,他们要么是南方某一个地区的军事力量代表者,要么是南方某一个地区的经济力量代表者。
他们要军权有军权,要经济有经济,无非就是明面上搭伙过日子,还能够听从慈禧太后的命令。
但实际上听不听从就得另说了,就比如我们常说的东南互保条约,这就已经释放出信号来,南方的汉人可以不听从北方的命令。
但是不听从自己的命令归不听从自己的命令,面子工程还是要做好的。
为什么如此执着于面子工程呢?因为这就相当于是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大家可以不开心也可以不说话,但千万不要做第1个掀桌子的人。
因为你做了第1个掀桌子的人就成为了众矢之利,谨遵其后会有很多人批评你指责你,这个能不能承担得住就得另说了。
而当时汉人对于这一点看得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晚清的时候朝廷有能人不假,可是有慈禧太后在上面搭个台子,最起码大家还都有口饭吃。
如果慈禧太后都不搭台子了,最后这碗饭给谁吃就不一定了。
在无法保证接下来的利益会高于风险之前,先守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才是王道。
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为什么不能扳倒一个老妇人慈禧?
慈禧也是从一个弱女子,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女强人,表面上看,慈禧是一个老妇人,事实上权力这个东西,都是与时间成正比的,掌权时间越久,权力和威信可能越强。
想当年,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之时,咸丰帝曾命令顺天府官员去征集车马数百辆,名义上是其将率六师军队亲征,实则准备用于逃跑。
后来,临时转调的车马,不但骡马瘦弱无力,而且车辆破旧简陋,乘坐其中也的确是受罪。
特别是进入山区以后,道路崎岖不平,车辆左右摇晃,上下颠簸。
这样的车马劳顿,后宫中的那些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佳丽妃嫔们,实在难以承受。
当时还是懿贵妃的“慈禧”,曾多次以略带讨好的口气,乞请指挥这个队伍的权臣肃顺给自己换辆好车,甚至是“涕泣”恳求他了。
然而,这个肃顺本来已被沿途的种种困难搞得焦头烂额、心焦气躁了,他认为懿贵妃实在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便疾言厉色地说:“现在沿途各地方官员都逃避一空了,我去哪里为你找车呢?”
接着又是最伤人的一句:“中宫的皇后乘坐的也是民间临时所雇的车马。”肃顺就这样颇不客气地顶了回去!
可见,当年的慈禧也是一个“贵妃”而已,在军机大臣眼中,不过就是一个吃喝玩乐的主子罢了。
这个时候的慈禧没有人要扳倒她,恰恰相反,是她要扳倒那些像肃顺一样的军机大臣们。
慈禧太后有扳倒别人的经验,后来的几个“能人”要扳倒她谈何容易呀咸丰皇帝死后,洪秀全非常高兴。
他本以为,因为权力的交替,大清朝势必要进行一番大规模的“内讧”,在权力的斗争中,清朝一定会斗得头破血流,最后让自己渔翁得利。
想当年,京师各种流言蜚语铺天盖地。
不同于自己性格软弱的皇帝哥哥,恭亲王在旗人群体中非常具有影响力。
恰恰是由于这个原因,咸丰才把他留在北京,临危受命。
按正常逻辑推测,恭亲王与两位太后结盟的过程中,应该是前者首先抛出了橄榄枝。
因为当时恭亲王的绝对权力是由咸丰授予的,只要皇帝活着并且返回北京,他就可以保住自己的权势。
那个时候,皇帝死了,为了避免失势,恭亲王就必须从那些控制着太子的权贵中寻找盟友。
后来,八位顾命大臣中的七位返回北京,肃顺则奉命留在热河随后出发,因为他必须护送皇帝的灵柩。
如果这八位顾命大臣真地阴谋把持朝政,那么,他们当时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没把两位太后放在眼里。
被忽视了的慈禧,联合慈安,及时向恭亲王传达了联合的信息,同时决定立刻采取行动。
与此同时,恭亲王回到北京后,开始笼络驻扎在北京、天津一带手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做好了发动政变的一切准备工作。
咸丰皇帝虽死在热河,但丧事须在都城北京举行。
皇帝的灵驾从热河行宫起运后,慈禧太后便借口同治皇帝年幼,经受不起路途奔波,要求先行回宫。
可惜,肃顺等八位辅政大臣还没有意识到眼前的危机,竟然点头同意了慈禧太后的这个要求,让掌握着“御赏”和“同道堂”印玺的两宫太后就此脱离了视线。
就这样,慈禧太后带着载淳,从小路提前赶回北京,有了充分的时间布置针对辅政八大臣的政变。
最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和另外一些大臣发动政变,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废掉了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
这就是慈禧太后的“辛酉政变”!这个政变让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了。
可见,弱者也是有优势的,那就是不被别人放在眼里,相对容易成功。
这时候的慈禧还表现得相当“开明”,她倚重那些能做事的汉臣,因此有些名臣就支持她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人被提拔重用,她放手启用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而后又打破多年以来地方督抚只能由满人占多数的传统,重用汉臣为朝廷排忧解难。
当年的局面是什么呢?伴随着“女王”的登基,慈禧太后开始百分之百信任曾国藩了。
她不仅给予了曾国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权力,还给了他一个位高权重、永载史册的官职!这个官职,叫作四省总督!
至此,伴随着这个官职的出炉,曾国藩的权力也达到了顶点,并由此开创了大清王朝“未有之格局”。
与此同时,洋务运动开始了。
这个时候的慈禧太后权力是越来越大了,也就是说她越老越有权力了。
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的时候,慈禧再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废除新法,捕杀维新派,这个时候的慈禧太后不过64岁而已,朝廷的“能人”又如何能扳倒她事实上,有人说,太平军只动摇清朝的天下,帝党却威胁到慈禧个人的安全。
另一方面,又说明正因光绪帝非慈禧亲生,故而给外间多了一重口实。
这个时候的帝党即使不说,慈禧本人早就意识到了危机。当初肃顺等人与慈禧作对,也未必没有在身份上歧视、轻视的因素。
慈禧是女主,女主本身是女人,女人有女人最忌讳最隐恨的事情,虽不能明言,却最怕被朝廷“能人”触动。
因而一碰到和她作对的人,这种女人的特殊嗅觉更加上升,几乎成为了一种本能。这种状态积累下来的压力,加上其性格上的强硬泼辣,就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力量。
比如,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她先镇压后安抚,然后利用义和团的爱国热情与八国联军开战。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她硬生生地携光绪逃往西安,下令清剿义和团以向八国求和。
这种打打闹闹,又无耻地与列强讲和的本事,也只有她那样的“老妇人”才能做到。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死,结束了对清王朝47年的统治。
总而言之,咸丰热河突然驾崩,慈安只是一味地伤心,而慈禧却运筹帷幄,在慈安与恭亲王的密切配合下,仅用20天,一举搞掉了看似强大的肃顺集团,取得政变的决定性胜利,稳稳地将朝廷大权紧紧地握在手中,开始第一次垂帘听政。
可见,慈禧太后是非常善于运用手段的女人,几十年掌权的阅历,又强化了她的这些权谋手段,到60多岁的时候,她的权力是越来越大,没有一天放弃过对朝廷的掌控,所以朝廷根本没有“能人”可以扳倒她,这个也是当时朝廷的一个实际局面!
一起探讨清朝那些事!欢迎关注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