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凭什么是五常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美英苏四个国家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抗战14年,伤亡3500万人以上。苏联抵抗德军伤亡了2700万人。英国坚决不投降与德军进行了殊死搏斗。美国尽管加入战局最晚,但为打败轴心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几个国家在战后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般都没有什么异议,但是二战中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便沦陷投降的法国,又凭什么能与四国一起成为联合国五常之一呢?
按理说法国是根本没有资格入常来主导世界秩序的。二战结束之后,法国的实力跟英美苏比起来差得很远,是英国硬把法国拉进来的,要不然法国是绝对不可能进入五常的。英国在法国入常问题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1943年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重大胜利以后,美国就开始考虑着手建立战后的国际新秩序,并得到了苏联的支持。
作为欧洲的老牌帝国,英国人很清楚,经过二战自己已经疲惫不堪,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在美苏这两个新霸主的面前,自己的话语权有些力不从心,战后的欧洲很可能被美苏两国控制,他急需一个伙伴来打破美苏的这种夹攻。
其实早在英美苏三国开始商讨成立联合国之初,英国就非常反对,并不情愿其他国家加入联合国主导世界秩序,包括美苏两国。但是美苏在战后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主导者已经成为了现实,尽管英国不服气,但这个事实他得承认。
此时的英国虽然没有了曾经的辉煌,但也是当时世界上除了美苏以外最强的力量。因此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怎么也得有这三个国家在里面。
但这同时也造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英国很可能会在以后的国际事务中被美苏共同围堵,这对英国是非常不利的,再加上中国还在美国的支持下入了常,英国更是倍感压力。
为了制衡美苏在联合国中的地位,英国要求将同在欧洲的法国也纳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联合国创始国之下,以此来保证英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能够与美苏抗衡。
英国希望通过抬高法国的国际地位,以在未来的欧洲巩固自己的地位,从而在欧洲增加自己的话语权,以免战后的欧洲苏联一家独大,不符合英国根深蒂固的“大陆均势政策”。
同时美国想要插手欧洲事务,自己也能够理所当然地成为代言人,丘吉尔的这一想法与也不希望苏联在欧洲一家独大的罗斯福不谋而合,美国也不希望便宜了苏联。
在丘吉尔的最初规划中,并没有把中国纳入世界大国的计划之中,丘吉尔曾在1943年3月表示未来的联合国应该是以英、美、苏三个大国为首的国际组织,在下面设立欧洲理事会和亚洲理事会,其中欧洲理事会仅仅由欧洲国家组成。
不过英国人的小算盘遭到了美苏两国的否决。美国人明确表示未来的世界必须由美、苏、中、英四国共同决定。美国的态度相当坚决。
除了英国人看不起中国,斯大林也一直反对给予中国与英美苏一样的大国地位,认为中国不配与他们平起平坐。
直到1943年10月莫斯科外长会议时,美国以减少对苏援助为威胁,斯大林才同意签署了《中苏美英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在联合国成立过程中,苏联一直都排斥中国的加入。
1944年,在美国华盛顿附近举行规划联合国宪章,解决联合国成立主要问题的会议时,因为苏联不愿意与中国一起议事,会议分两部分举行:第一阶段会议由美英苏参加,没有中国的参与。第二阶段是中美英三国参加,苏联没有参与。就连决定联合国最终成立的雅尔塔会议都没让中国参加。
苏联看不起中国,对英国强拉入伙的法国更看不起。斯大林一直不承认戴高乐领导下的“自由法国”,反对法国参加计划中的国际组织。斯大林蔑视法国在二战中的狼狈表现。斯大林认为投降德国的维希政府才真正代表了法国,法国根本就不配作为战胜国一起分享胜利果实,应该作为战败国接受惩罚。
在讨论安理会的组成时, 美国方案是由中美英苏四个常任理事国和七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后来又提出将法国作为第五个常任理事国。在更晚些的时候,还提议巴西为第六个常任理事国,遭到了苏联的反对。
苏联明确表示暂定为中美英苏四大国,在适当的时候加入法国作为第五个常任理事国,不再增加新的常任理事国,并将常任理事国的数量明确写入基本文件不得更改。
就这样,在英国的帮助下,法国成为了联合国的五常。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成立会议时,法国识趣的拒绝了与中美英苏一起作为联合国的发起国在宪章上签字,它认为自己根本没资格在宪章上签字。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法国凭什么是五常之一?
目前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是美国、俄罗斯、英国、中国、法国。但是在联合国在筹备建设之时,法国并未被考虑在内,甚至中国的合法席位也面临着威胁。这其中的原因今天环环就为大家来解答一下。
德国、日本、意大利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最重大的灾难,涉及全世界60多个国家,几十亿人口,超过半亿生命消逝。在此重大历史灾难面前,美国总统罗斯福最先提出构建联合国的想法。其实美国提出建立联合国还有一层目的,就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新的世界秩序。
罗斯福最初的建议是由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组成维护世界秩序的四大警察,之所以将中国考虑在内一方面是因为二次大战中,中国方面无论是参战规模和战后损失都是十分巨大的,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试想庞大的联合国如果缺少了当时中国的几亿人口,那还算是全球求化的组织;还有一点,就是美国有意示好中国,拉拢中国(民国政府)抗衡苏联,牵制日本。
然而罗斯福的这一建议,最先不服的就是斯大林和丘吉尔。斯大林只希望世界上有三大国家那就是苏联、美国、英国,那么联合国就应该由这三国为主导,显然,斯大林不希望东方还有一个大国和自己平起平坐,也担心中国会成为美国遏制自己的工具;英国不希望中国进入,最担心的还是香港的主权问题,担心日后中国拥有话语权后收回香港。
在美国希望中国在,苏联、英国希望中国不在的大背景下,法国这个二战中贡献并不突出的国家被英国想方设法加了进来,当然英国是希望日后法国能和自己并肩作战,形成在联合国内的话语权;而美国认为英法都是资本主义阵营,这样就等于‘五大警察’中就有四位(当时的民国政府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这对于对抗苏联是十分有益的。当然中国当时希望自己能留在“五常”之中,那么法国加入自己也不得不同意;因此法国的加入事实上也是英美苏中三国相互博弈和妥协的结果。
法国凭什么是五常之一?
法国最终能够位列五常之一,这个过程非常坎坷,法国最该感谢的人当时戴高乐,正是因为戴高乐的坚持,才博得法国重新获得大国地位的机会;其次,法国人该感谢丘吉尔,正是因为他的帮助,法国才能取得五常地位。
法国在一战当中表现的非常勇猛,但是在二战时的表现却非常尴尬,这个被称为“欧洲最有力量的 军事大国”的法国,在与德国对战时,表现差强人意,仅仅在短短的45天中,,以贝当元帅为首投降派便迫不及待的与德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法德停战专约》。
法国的急速败北,令同盟国的“战友”们表现出极大的震惊,法国很难战胜德国大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如此快速的溃败,确实令人有些恼火,因为法国投降之后,陆海空三军立即被解除了武装,从此成为“旁观者”。
法国人在美国人高大的形象瞬间崩塌,他们难以置信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向对法国的 价值和力量的看法, 一瞬间便被推翻了”
要知道,当时的法国依然具备战斗力,尤其是海上军事能力依然保留着极强的战斗力,而且法属的北非和西非甚至没有受到波及。
如果法国当时能够坚挺一些,将政府迁往北非继续与德国作战,以法国海军的实力与英国联手,在世界的海域上将有压倒性的制海权。
同时,法属西非和北非, 地理位置极为优越,紧邻意大利、巴尔干、西班牙 3 个半岛,有法属西非和北非作为盟军基地,伺机寻找机会打回欧洲也并非不可能。
罗斯福对于法国的做法极度失望,正因此事,罗斯福打心眼里瞧不起法国人,认为他们就是一群软蛋,在整个二战中,法国甚至没有一丁点的贡献,并且气愤的说道:
“法国是一个被瓜分的战败国, 无人领导, 无力偿债, 它的支配权只能等待遥遥无期的战争结束。”
在罗斯福眼中,法国根本就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偌大的一个国家,竟然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带领军队与德国一战。
二战胜利以后,美国的地位超然,能与之抗衡的只有苏联而已。
戴高乐此时表达了自己对于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想法和决心,并且将他自由法国的构思对罗斯福进行阐述,并且希望能够在盟国中取得应有的大国地位。
戴高乐的这番澎湃的理想演说,并没有能够打动美国人,甚至美国人觉得戴高乐的想法非常可笑,罗斯福对于戴高乐的诉求置若罔闻,因为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令罗斯福极度失望,根本不愿意再将任何重任托付给这么一个孱弱的国家。
二战以后,美国的地位空前,罗斯福自然也开始以全球的角度为美国寻求利益,他第一个考虑的问题,便是世界安全问题,对此罗斯福早已有自己的构思,他打算由美 、英、苏 、中四个国家来负责未来保障世界和平的重担。
也就是说,在罗斯福最初的规划当中,只有“四常”,法国坚决被排除在外,罗斯福对此举的原因说明也非常简单,因为这四个国家为世界其他国家流出了自己的鲜血,简言之,这四国为最终同盟国取得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罗斯福的言外之意,法国在二战当中的军事贡献只能与一些小国同列,根本没有资格加入到四国的行列当中来。
从罗斯福的说辞当中,给我们一种“罗斯福是一个性情中人”的强烈认知,但是我们都知道,罗斯福身为美国总统,他的很决定都是站在美国利益的角度考虑,并不以个人情感、意志为转移。所以,罗斯福坚持拒绝法国恢复大国地位,除了法国在二战中表现不佳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
罗斯福曾在1943年1月,与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见面时,详细探讨过帮助法国重新回到强国行列的问题,但是结果并不理想,罗斯福对此表示悲观。
他与丘吉尔和艾登会晤时,也曾经表露过自己的心声,他认为德国溃败之后,法国也没有必要再保持军事建制。
由此可见,罗斯福不仅对戴高乐恢复法国大国位置的想法并不赞同,而且他还想希望进一步对法国进行处置,甚至可以说是有想法肢解法国,从罗斯福这样的想法来看,他并不希望法国重新成为大国,而希望法国成为一个可控的政权。
这样一来,在未来的四国会议上,将主要成为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磋商,少一个国家参与其中,事情也会变得简单、有利。
罗斯福的算盘自然打的很响,但是他的想法早就被丘吉尔看穿,显然,丘吉尔并不想对罗斯福处置法国这件事袖手旁观,为此,丘吉尔表现十分积极,他与罗斯福的态度截然相反,积极帮助戴高乐的法国恢复大国地位。
罗斯福不简单,丘吉尔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对法国的大力支持自然有他的理由。
德黑兰会议中,美国与苏联提出一个重要决议,即战后全面解放殖民地,或者有一部分由他们派人帮助殖民地人民进行建设。
丘吉尔虽然身处“三巨头”之列,但是英国还是以美苏为主导,解放殖民地这种事情,显然是将矛头指向法国,同时也指向了英国。
英法同属欧洲殖民大国,一直以来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范围极广,影响力也很大,如果真的执行解放殖民地这样的策略,英法将会大幅度受到削弱。
英国虽然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但是此刻却早已没有当年的辉煌,在美苏的制约下,丘吉尔也感受到极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丘吉尔急需一位与自己站到一起的“盟友”,同为殖民大国的法国,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丘吉尔以“唇亡齿寒”为自己的策略底线,坚决支持法国重回“大国俱乐部”,在此期间,罗斯福猝然离世,杜鲁门捡漏成为总统。
但是杜鲁门的上任并没有使法国的处境改观,杜鲁门在大方向上依然坚持罗斯福定下的方针,对法国的压制一刻也没有放松。
但是戴高乐并不气馁,积极为法国恢复大国地位做出努力,他先是与苏联达成友好关系,随后,在美英与苏联关系紧张时,又积极的“趁虚而入”,借着丘吉尔的支持获取各方面的利益,其中就包含与英国一起捞取好处,趁机重返北部印支。
为了防止法国倒向苏联,同时可以维持欧洲的平衡,法国在戴高乐的带领下,居然真的一步步走出深渊,重新带回大国行列,并且争取到了“五常”之一的位置。
其实法国重新回到大国行列与“五常”之一,更多的并非依靠自身实力,而是因为当时的形势使然,当然,也离不开戴高乐的坚持不懈。
关于法国的实力,还有必要提,因为法国当年加入五常虽然主要是形势造就,但是法国本身的实力其实并不弱,或许在很多人眼中,美、英、俄、中才是真正的世界大国,法国往往会给人一种平平无奇的感觉。
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法国是2018年的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尽管在2020年的表现不尽人意,很可能被英国赶超,但是它的经济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而且有法属西非的存在,法国对其的绝对控制便是最大的资本,毕竟法国的外籍军团可是实力强横,而且有非洲法郎的存在,法国对西非国家经济上的控制力,远不是其他国家都比,这也是法国在欧盟占据重要分量的原因之一。
法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也很强,不仅拥有航母、阵风、洲际导弹,而且拥有全球基地,营级兵力全球投放的硬核实力,可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做到。
所以,法国在二战中输的很惨,但是却依然能够成为五常之一,靠的是戴高乐、丘吉尔的努力,靠的是当时的国际形势造就了地位,更是法国后期自身实力的恢复,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法国凭什么是五常之一?
二战期间,德军进入法国境内前,法国人是这么宣传他们的陆军的:我们的陆军,是全欧洲最强大的!没有之一!
仅仅39天以后,法国全境,都成了德军的地盘。这个时候法国人叹了口气:没有人能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
其实那时候希特勒整个人都懵圈了,他以为和法国之间的战争,必将是旷日持久的残酷严峻的,结果就跟过家家一样。希特勒表示:我还没用力,你怎么就倒下了?
实际上,法国的陆军实力的确很强。不光拥有170万陆军,而且还有被他们视为铜墙铁壁的马其诺防线。可面对德军的挑衅时,法国人的表现却异常怂包。
一、法国在二战的表现,实在令人喷饭。1936年,希特勒将3万德军,开拔到了莱茵非军事区。其实这是一种试探,他就是想看看法国人什么态度。结果法国只是口头警告了一下:兄弟,别乱来啊!
尝到甜头的希特勒,总算长长地松了口气,随后疯狂的举动就开始了。
1938年,希特勒派遣德军强行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理由很简单:这里的德国人比较多!
捷克斯洛伐克都气炸了,立马喊英国、法国等大国来评理。结果法国人只是叹了口气:收手吧,阿希!
希特勒呵呵一笑:收手?好,我立马收手给你看!
1939年9月,德军对波兰发动了闪电战。波兰是英法的盟友,这下法国兜不住了啊!再怎么劝也没用了,只能舔着脸皮向德国宣战了。
但问题是,从宣战到交战,法军却耽误了足足7个月的时间。等他们真正交火的时候,波兰坟头上的草都齐腰了。
不光波兰麻烦了,比利时、卢森堡、荷兰,这3个紧挨着法、德两国的小弟,也都遭受了德军的猛烈袭击。
眼看着小弟们都要光荣牺牲了,法军这才冲到前线,要跟德军拼命。可拼命要是有用的话,还要战术干什么?
1940年5月13日,德军开拔进入法国,仅仅过了39天时间,法国就宣告战败了。法德双方来到了贡比涅车站,这里是一战结束时德国向法国签订投降书的地方,如今德国如法炮制,让法国也尝尝这种滋味。
这个车站在历史上的戏份是非常多的。
法军不是没有反抗过,可他们刚冲到前线,就遭遇了德军的3面夹击,不得不和英国军队一路后撤到了敦刻尔克港口。差点儿就被德军全歼了。
二、二战表现如此差劲,为何法国还能入选五常?二战快要结束的时候,各国大佬聚了个餐,打算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因此联合国就这么诞生了。联合国里最重要的成员,当然是五常了。
我们都知道,五常分别是:中国、美国、英国、苏联和法国。
- 中国在二战中,为抵抗日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有3500万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有效地拖垮了日本。自然当仁不让。
- 美国在二战中,投下了两颗决定胜负的原子弹,同时在太平洋战场上,也沉重打击了日本。而且也派了不少人去欧洲作战,自然也没问题。
- 英国在二战中,成为了西欧最后一个坚持与德军作斗争的国家,成为了反法西斯的精神支柱。而且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能入选也说得过去。
- 苏联就别提了,在二战欧洲战场上,付出了2700多万人的生命,不仅拖垮了德国,而且成为了击败德国的主力。入选也没话说。
可法国凭什么?一个仅仅39天就举双手投降的家伙,凭什么能够进入五常呢?难道就凭他们投降速度快吗?
实际上,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第一,英国需要一个欧洲的帮手。
英国首相丘吉尔,早在二战还没结束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再也不是英国了,而是美国和苏联。
当年的日不落帝国,不复当年的辉煌了。过去英国独霸一方的时候,永远都在帮助欧洲的老二、老三去打击老大。他们的国策是:不允许欧洲大陆上出现一家独大的现象。
可如今英国的威胁,已经不在欧洲大陆了,而是美国和苏联。那这个时候他们自然要调整国策,多拉一个帮手进入五常,可以使得英国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资本。
所以说,丘吉尔是坚决支持法国进入五常的,英法结盟,才能勉为其难地以西欧霸主的身份,与美国、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抗衡,形成天下三分鼎足而立的局面。
第二,法国说到底也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法国对世界的贡献,其实是非常大的。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就曾经深刻影响到了全世界。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著名的思想家,都来自法国。
他们主张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人生而平等且自由、反对封建专制等等。正是这些思想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才使得现代社会变得如此光明,世界各国的革命思想,其实多数都基于启蒙运动的思想。否则,在座各位包括我,很有可能还在地里为封建主耕地呢!
而且,法国在波旁王朝时期,本就是欧洲数一数二的大国。到了拿破仑时代,更是成了称霸欧洲的霸主。这样的国家,对全世界的影响是非常大且深远的,让他们加入五常,似乎也说得过去。
第三,戴高乐的努力。
戴高乐这个人,可以说是现代法国的大救星。当年德国的傀儡政权维希法国成立的时候,戴高乐不愿继续在伪政权工作,只身跑到了英国,组建了自由法国政府,继续与德军顽强对抗。
这事儿对法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对抗政府的存在,那二战结束后,列强只会把法国当成二鬼子的生产地一般来看待。
事实也是如此,苏联的斯大林,就一直坚持否定戴高乐的自由法国,他认为维希法国才是法国的代理人,是二鬼子生产地,必须要严厉处置。
可戴高乐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一边积极对抗德军,一边则开始进行外交拉拢策略。他先促成了英法结盟的事实,随后又不厌其烦地希望得到苏联和美国的支持。
正是戴高乐的努力,使得丘吉尔找到了为法国说话的理由。这才让法国如愿成为了联合国五常之一。
也正是这位戴高乐,在1964年,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法国也成了欧美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可见戴高乐的眼光的确很长远。
总结:从殖民地的态度来看,法国也能进入五常。过去列强们在全世界抢夺殖民地,法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在非洲,法国拥有众多殖民地。不过伴随着二战的结束,大量殖民地宣布独立。
可偏偏这个时候,还是有很多殖民地,不愿意脱离法国的管理。很有意思吧?他们宁可成为法国的附庸,也不愿意放弃法国的管辖,这就是法国的影响力了。
就目前来看,法国的海外省就包括了法属圭亚那、瓜德罗普、马提尼克、留尼汪岛等。海外地方行政区,还有: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
这些地方的人,都愿意继续跟着法国混。原因很简单,如果自己出来单干,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混到法国这地位,可能永远都不会。而且法国的福利机制,也是殖民地老百姓们不愿意放弃的。
法国凭什么是五常之一?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到现在已经74年了,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没有变动,稍微有变动的的是前苏联变成了俄罗斯,中华民国变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很多人觉得法国作为常任理事国的水分比较大,主要因为在二战初期法国战败投降了德国。
二战初期,拥有300万军队的法国是世界强国,自1940年5月10日同德国全面开战到6月22日投降只用了43天,令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等国家首脑大跌眼镜。战后法国却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让好多人大惑不解。(德黑兰会议三巨头照,前排从左到右依次为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
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是怎么确定的?1943年10月,美国、英国、苏联外长在莫斯科会晤,通过了《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这里的四国是指美、苏、中、英四国,为即将到来的苏美英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做准备工作。同时明确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主要以二战时期的同盟国为主。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的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总统曾经说出这样一段话:
“英国、苏联、中国、合众国及其盟国代表了全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团结一致,决心维护和平,就不会出现一个侵略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
这就是著名的“四警察”制(中、美、苏、英),也是后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雏形。德黑兰会议期间,斯大林、丘吉尔等都曾经反对中国进入“四警察”,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时间长,牵制日军军力大,对盟国贡献巨大;同时中国人口众多,面积广阔。罗斯福始终坚持中国必须进入,英国和苏联也就作罢。至于法国,还没有进入这四个国家的视野。(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旗帜照,美、中、俄、法、英)
1944年8月27日-10月7日,中美苏英等国在华盛顿讨论联合国宪章,以及联合国的框架问题。法国对于这样一个国际性组织的常任理事国应该早就得知了消息,因此多方做工作。美国提出吸收法国为第五个常任理事国,稍后会吸收第六个常任理事国,为拉美国家巴西。英国和苏联坚持限定法国为第五个常任理事国,以后不再增加,类似增加常任理事国的文件都不通过,最后苏美英三方一致通过法国为第五个常任理事国,以后不再增加常任理事国。
其实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选择没有明确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同盟国发挥的能力和贡献,美苏英中四国是同盟国主要作战力量;其次是国家的面积、人口、经济以及地区的影响力。法国由于二战初期的失败和投降而受到影响。
为何法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打铁还需自身硬,法国能坐上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位置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我们不应该只看到法国早二战初期的溃败和投降,应该看到事物的发展。
1940年6月,戴高乐将军率领自愿跟随的1300人(海外军团)从挪威到达英国,7月1日成立了“法国自由军事力量”,半个月后,该组织兵力达到2800多人,其中有一些法国海外殖民地国家的外籍军队参战;1943年底,法国自由军事力量整合了北非军团共计23万野战军,15万殖民地籍军队,5万海军、3万空军,舰船吨位32万吨,空军飞机500架,军队总人数达到46万多人;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时法国军队达到了54-56万人,法国全境解放期间,又整合了50多万的军队,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保守估计法国军队在125-130万人,可能更多。英国皇家海军也将扣押的部分法国军舰交给自由法国,壮大法国的军事力量。(戴高乐照)
1940年底,自由法国的戴高乐将军有意象征性的向苏联援助了一批飞行员,“自由法国”的空军开始出现在东线战场,这让德军前线的将领们怒不可遏。1943年5月,德国元帅凯特尔下令,对在东线作战的“自由法国”空军格杀勿论,无论是在空中还是地面。
自由法国的军队的增加也意味着更多的对德国等国的作战,到1945年时法国已经有第一军团、第二军团、第三军团。其中第一集团军下辖一个山地师、一个步兵师、一个殖民地师(殖民地人组成,军官主要是法国人)、一个装甲师。
1945年西方盟军攻入德国的战斗序列有:法国第一集团军、英国第二集团军、加拿大第一集团军、美国的第1、3、7、9、15集团军,法国第一集团军是第一个到达莱茵河的西方盟国军队,法国的军事力量不可小觑。西方主要盟国美英法战后分占德国西部,分占西柏林,最后三国占领区合并成为联邦德国,如下图:
自由法国在二战中成功“咸鱼翻身”,重回大国的位置。
其次,法国是世界第二大殖民地国家,二战前拥有1234.7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仅次于英国,参战的殖民地籍的士兵众多,具有世界级的影响力。(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版图,1919-1939年)
再者,同盟国需要法国的军事力量打击德国,苏联、美国、英国都同意法国进入常任理事国,并不是英法抬进去的对抗苏联的。以后的历史证明,法国人相对独立,高傲,并不依附于美英等国。
法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虽然有点水份,排在第五也是实至名归的!法国凭什么是五常之一?
关于法国凭什么位列五常之一的问题应该从两方面予以解答:其一是法国当初是如何进入五常行列的?其二以法国现在的综合国力是否还与其五常地位相匹配?众所周知联合国安理会有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这其中美、中、俄三个洲级大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基本没人质疑,而英、法两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就存在为人质疑的现象了。相比英国而言:法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似乎争议更大。这主要是因为联合国是二战后维持国际秩序的最大国际组织,而安理会又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采取军事行动的机构,因此在二战结束后确定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时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对二战的贡献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是根据各国对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程度来决定的,而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相比美、中、苏、英四国确实不够耀眼。
美国是二战后的头号强国,是全世界最先发明核武器的国家,又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构建了美元霸权。在二战中美国不仅亲身经历了珊瑚海战、菲律宾海战、莱特湾海战、硫磺岛战役、冲绳战役、北非战役、诺曼底战役、阿登战役,更是凭借其强大的国内生产力扮演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角色。作为全世界疆域最大国家的苏联在二战中消灭了德国607个师,将德国法西斯主力拖在苏联4年,与此同时苏联军民付出了伤亡2960万的代价,其中死亡者2660万,在战争中苏联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和31850个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被毁。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曾在没任何国际援助的情况下独自抵抗日本侵略者多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正因为中国战场的牵制使日军无力北上西伯利亚、南下澳大利亚,也许没中国战场的牵制作用日本和德国早已成功实现中东会师的战略计划。英国在不列颠空战中消灭了德国2000多架飞机、2500多名飞行员,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英国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与德国对抗,此后在北非战役、诺曼底战役中也能见到英国的身影。相比之下法国开战不到40天就举白旗投降了,人们甚至对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政权和当时法国国内的维希政权究竟哪个是正统存在争议。既然如此法国又凭什么得以跻身五常行列呢?
事实上早在一战后人们就曾设计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这一协调国际关系的组织。国联在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发展到高峰时期,一度曾拥有58个成员国。然而鉴于国联因为缺乏军队武力,所以要依赖大国援助,可国联偏偏将国际影响力正稳步提升的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排斥在外。事实上国联在制裁侵略乏善可陈:无论是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或是德国对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都没受到任何实质性的制裁。二战的爆发充分证明:国联并不是一个能有效阻止国际纠纷、遏制侵略战争的国际组织。1942年1月1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26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缔结《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由此正式形成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同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向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建议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改为联合国并将其作为战后协调国际关系的世界性组织。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旧金山参加联合国家国际组织大会。代表们起草了有111个条款的《宪章》,该宪章草案于6月25日在旧金山歌剧院获得全票通过。次日代表们在退伍军人战争纪念堂的赫伯斯特剧院签署了宪章。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下设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相关的职能机构,其中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军事行动的联合国机构。安理会的成员由5个常任理事国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鉴于国联因为缺乏军队武力而未能在制止二战爆发的问题上发挥多大功效这一客观事实,作为二战战胜方的同盟国阵营(尤其是美、苏两个战后崛起的超级大国)开始探索成立一个更强有力的国际组织来预防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作为战后综合国力最强的美、苏两国在设计联合国的蓝图时就考虑到要增强联合国的武装力量以实现其维和职能,这时大国的实力就突显出来了。按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理念:联合国应该设立常任理事国,由世界上的主要大国充任。由于这些大国担当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所以享有一项小国所不具备的特权——一票否决权即当联合国决议不利于自身时常任理事国只要投出一张反对票,即使其它国家全赞成都无法通过。出于强化联合国的武装力量这一目的有必要以具备相当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并未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杰出贡献的国家以常任理事国的身份肩负起维护世界秩序的责任。
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尽管无法与美、中、苏、英四国相比,但说到底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法国毕竟是一个老牌强国,事实上此时的法国无论是经济实力或是军事实力都还在中国之上,与此同时在非洲和东南亚还有庞大的殖民地。尽管法国本土此时处于德国控制下的维希政权统治之下,但自由法国在海外却继承了前第三共和国的大部分殖民地——包括在非洲西部的主导能力及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这种海外影响力在当时除了英国和美国外就没哪个国家可比了。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政权建立起了一支56万人的新军队,拥有美国援助的1400架战机,5000辆坦克,3000门大炮。此外在法国本土也出现了大批抵抗运动,对德军展开游击战,从而有效配合了盟军在正面战场的军事行动,对此艾森豪威尔曾评价法国地下抵抗组织的贡献等于15个师。在北非战役和意大利战役中都能见到自由法国战士的身影。在开辟欧陆第二战场的诺曼底战役中有包括法军2个装甲师和5个步兵师在内的26万法军参与行动,在此之后的解放法国的战役中法军夺取了土伦、马赛、巴黎等大城市:8月27日攻克土伦,28日攻克马赛,分别比原订计划提早八天和二十七天,在这一过程中35000名德军被法军俘虏。艾森豪威尔称赞这是“对彻底打败德国的最有决定意义的贡献”。随后在罗尼河和里昂法军也再次取胜。到1944年11月大批法国抵抗组织成员、被解放的维希法国官兵和平民加入法军,法军光是第一集团军的数量就达到40万以上。在莱茵河战役中法军出动了14个师参与盟军的军事行动。随后法军突入德国境内,参加了包括鲁尔战役在内的大战。除了法国自身的因素之外,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是法国得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常的重要原因:二战不仅打垮了作为战败国的德、日,英、法两个老牌强国的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作为新兴大国的美、苏对英、法及其他老牌强国的普遍衰落是乐见其成的。然而此时正处于国力衰退期的英国却并不甘心仅仅扮演美、苏小弟的角色,可英国此时的国力早已大不如前,根本无力和美、苏抗衡,于是英国希望拉拢欧洲大陆的国家形成美、苏之外的第三极。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首相丘吉尔始终坚持让法国也充任常任理事国,而此时在联合国框架内起决定性支配作用的美国尽管对英、法的衰落乐见其成,但与此同时美国同苏联之间也存在尖锐的矛盾,事实上这时冷战的征兆已初见端倪,因此美国也需要尽可能寻找遏制苏联的战略伙伴,而就这方面而言:法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没坏处。
近年来德国、日本、印度、巴西等国曾试图抱团入常,德国甚至游说法国将常任理事国席位转让给欧盟,要知道在欧盟的框架体系之下德国是和法国并驾齐驱的又一个主导国家,这不就是想实现间接入常的念头吗?然而至少在我们目前可预见的未来联合国安理会五常的地位难以撼动联合国安理会五常的地位来自于综合国力的强大和对二战的贡献,而在成为常任理事国后就拥有诸如一票否决权这样的特权——尽管《联合国宪章》并未明确禁止五常之外的国家成为常任理事国,但实际上由于五常所掌握的巨大特权使其它国家要想取代法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法国只需一票就可以否决这样的议案。况且德、日、印、巴要想取代法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只会遭到法国的反对,其他四大常任理事国也不会坐视的——无论五常之间平时有多少矛盾纠葛,然而五常本身代表着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五常作为这一国际秩序下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愿现存的国际秩序受到颠覆性冲击。一旦法国退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则其他四大常任理事国将不得不对法国退出后可能导致的日、德、印等国可能发起对常任理事国地位的冲击导致的现存国际格局变动有所顾虑,如果四国还没做好接受这种变动的准备,那么让法国继续作为常任理事国存在是一个四国都可以接受的方案。况且即使是以法国现在的综合国力而言也并没出现与常任理事国地位严重不符的现象。
法国的国土面积672834平方公里,其中本土面积553965平方公里,除位于欧洲的本土之外法国还拥有5个海外省、4个海外领地、2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区——它们分别是:留尼旺、马提尼克、瓜德罗普、法属圭亚那、马约特、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瓦利斯和富图纳、法属波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克利珀顿岛、法属南方和南极领地,它们合计有118869平方公里面积,约占法国国土总面积的17.67%。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法国的国土面积位居第41位,如果只算本土也位居第49位,算是领土面积相对比较大的一个国家。截至2018年为止法国的人口数量约为6712万,在世界各国中位居第22位,显然也算得上是一个大国。
早在2012年法国的外汇储备就达到了1630.15亿欧元(约合2021.87亿美元),黄金储备则为982.34亿欧元(约合1218.4亿美元)。法国有28家企业得以跻身世界500强。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已基本完全实现农业机械化,欧洲最大的100家农业食品加工集团有24家在法国,世界最大的100家农业食品加工集团中也有7家在法国,法国的农副产品出口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市场的11%。在工业制造方面2016年法国制造业的增加值为2508亿美元,排在全球第8位。法国的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和独联体,居世界第三位。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六位。法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在全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出口总额位列世界第六,进口总额位居世界第四,同时法国的外资吸引力在欧洲各国仅次于英、德两国。巴黎是全球高档奢侈品消费的中心,如果说我们对法国的工农业生产和外资吸引力还缺乏直观的印象感受,那么对以兰蔻、圣罗兰、纪梵希、宝诗龙等为代表的奢侈品牌基本上都耳熟能详。从1945年起法国就开始逐步构建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险制度,目前各类社会保障总支出已达6000亿欧元。2012年12月起法国的最低工资水平被确定为每月1430.22欧元。人均国民收入达到约31830欧元。全法国一共拥有2685家卫生医疗机构,住院床位近48万张,平均每10万人可享受333位医生、62位牙医、137位助产士和112位药剂师的服务。
法军现役总兵力约为28.8万人,军费开支在欧洲仅次于英国和俄罗斯。法国是全球九大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中的拉甘核试验场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成为世界上继美、苏、英之后第四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62年6月法国政府提出耗资达300多亿法郎的“军事装备计划法案”,其中60多亿法郎用来建立核威慑力量。法国很快便建立起了由陆基导弹。潜艇导弹、飞机携带的核导弹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独立核力量。1996年9月5日法国政府宣布在南太平洋地区永久停止核试验,至此法国总共进行了210次核试验。据法新社2015年2月19日报道:法国总统奥朗德首次披露了法国核武库的构成情况——确认法国整体上拥有的核弹头“不到300枚”,导弹射程达5310公里。法国也是目前全球为数不多的拥有航母的国家之一:拥有3.6万吨级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目前法国在东非、中非和西非拥有8000人左右的驻军。2009年法国在阿联酋设立的军事基地使其得以在中东这个全球石油命脉之地插上一脚,几内亚湾的军事基地使法国得以在石油储量堪与中东波斯湾比肩的几内亚湾站稳脚跟,乍得的军事基地可以为法国提供铀资源,甚至在被美国视为自家后院的美洲加勒比地区法国也拥有2万驻军。处于海外基地中的1.1万法国主力攻击部队、1/5的空军和大量的安全保卫部队使法国事实上控制了从美国到欧洲的大西洋。身为北约成员国的法国一方面得以享受北约带来的集体安全保障,另一方面极其强调本国防务的独立性。法国在全欧洲所有国家中拥有最完整的国防工业研发体系,绝大多数关键性武器都实现了自主研发生产,以幻影战斗机为代表的法国武器甚至在国际市场上同美、俄两个军事大国形成了竞争关系,可以说法国是北约各国中对美国军事力量依赖度最低的。2018年6月25日法国甚至拉拢德国、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爱沙尼亚、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防长在卢森堡签署“欧洲干预倡议”意向书,承诺组建一个欧洲联合军事干预部队,此举摆明了就是要同在北约的框架体系之外组建一个足以同美国分庭抗礼的欧洲军事联盟。法国目前在东非、中非和西非拥有8000人左右的驻军。2009年法国在阿联酋设立的军事基地使其得以在中东这个全球石油命脉之地插上一脚,几内亚湾的军事基地使法国得以在石油储量堪与中东波斯湾比肩的几内亚湾站稳脚跟,乍得的军事基地可以为法国提供铀资源,甚至在被美国视为自家后院的美洲加勒比地区法国也拥有2万驻军。位于印度洋南部的凯尔盖朗群岛是非洲、南极洲和澳大利亚的交叉路口,法国在当地的驻军可以观察几乎整个印度洋。处于海外基地中的1.1万法国主力攻击部队、1/5的空军和大量的安全保卫部队使法国事实上控制了从美国到欧洲的大西洋。根据伦敦战略研究学院的调查报告:法国海外军事基地的数量仅仅少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
一直以来法国始终坚持本国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法国可能是北约成员国中在外交政策上对美国说不的次数最多的国家:1964年1月27日法国抢在美国之前同新中国建交,成为同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大国,尽管此举遭致美国的强烈反应,但法国坚持维护本国外交的独立性,这无疑比起在国际事务中一直追随美国的英、日等国显得特立独行得多。法国同19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163个国家设有大使馆,另有16个常驻代表团和83个独立领事机构。此外法国还在海外设有161个文化与研究机构、486所法国学校。长期以来法国通过致力于欧洲一体化以及发展同法语国家的外交关系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法国约有6000家出版社,其中的法新社是世界主要通讯社之一,在国外有110家分社,辐射165个国家,向全球约7000家报纸、2500家电台和400家电视台供稿。法国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为世界贡献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大仲马、维克多·雨果、福楼拜、小仲马、左拉、莫泊桑、罗曼·罗兰等启蒙运动思想家和一众文豪,也贡献了《巴黎圣母院》、《红与黑》、《高老头》、《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等世界著名的文艺作品。在自然科学领域法国同样为世界贡献了巴斯德、笛卡尔、韦达、安培、拉瓦锡、费马、帕斯卡、伽罗华......尽管拿破仑时代称霸欧陆的辉煌被滑铁卢的失败所抹杀,但启蒙主义思想和成熟的法典制度就此由法国传遍了整个欧洲进而向世界扩散。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法国的近代历史就是一部以人类进步为阶梯,以科学理性为武器,以社会正义、平等、自由、宽容为原则,反对专制特权和封建迷信的历史,可以说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兰西正如同伯利克里时代的古希腊文明、奥古斯都时代的古罗马文明、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一样成为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座高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