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美国对日本造成沉重伤害,为何感觉现在日本却不恨美国?

“绝对的服从来自绝对的敬畏”,别看有的人对领导点头哈腰、一付逆来顺受的样子,那是因为奖金、职称都握在领导的手中,你若让他得势后看看,也许飞扬跋扈的就是他了。别看现在日本像个哈巴狗似的跟着美国,其实日本的心里是最恨美国佬的,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日本,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么恨美国的国家了。

日本是遭受美国原子弹打击的唯一国家,这是日本心中永远的痛,永远的仇恨,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日本心里一定是这么想的:“你美国明知原子弹威力巨大,为什么还要往我日本国扔呢?这不是要毁我国、灭我种吗?你扔一颗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扔二颗?幸亏你只有二颗,如果有十颗、二十颗,也许我日本帝国就被你在地球上抹去了,人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就先隐忍一下,等到我强大的那一天,看我怎么收拾你”,对于日本,美国一直以来是有防备的,所以必须在日本驻有军队,控制日本的军力发展,扼制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漫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之时,眼看着要有超过美国的趋势,美国立即在纽约召开五国财政部长会议,签订“广场协议”,从而使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这看似是一项经济政策,实则是打压日本的一种手段,新仇旧恨加在一起,你说日本能不恨美国吗?

你要说日本是个侵略成性的国家,他所遭受原子弹的轰炸是报应、是活该,这只是你一方的认为,作为日本可不会这样认为,他认为他是在输出文明,是在建立东亚共荣圈,是为了共同抵御西方列强对亚洲的殖民。日本对美国的恨早在一战结束后的1922年就有了,当时在华盛顿签署了《五国海军条约》,就是为了扼制日本的海军发展,将日本的舰艇吨位控制在与美国5:1.75的范围内,当日本侵略中国后,美国又以民间形式向中国提供战机、物资和飞行员,直到切断和日本的贸易往来,使日本不得不偷袭珍珠港,寻求东南亚的战略物资,日本认为,“这都是美国逼迫的,自己并不想这么做”,由此种种吧,日本对美国的仇恨是根深蒂固的,先是阻碍了日本成为亚洲霸主的梦想,后有毁灭日本帝国的行动,最主要的还有使日本人人敬若太阳神一样的天皇,在美国的一个将军面前不得不点头哈腰,这也伤及了日本的自尊心。

别的国家恨美国,主要来自当前的利益,如果利益没了,仇恨自然解除了,比如中东,如果石油枯竭了,你看美国还会不会管那个烂摊子。日本对美国的恨,来自内心深处,不管你现在怎么对他好都没用,一旦有他翻身的一天,首先必会拿美国开刀。

谢谢阅读

二战中,美国对日本造成沉重伤害,为何感觉现在日本却不恨美国?

日本人最喜欢的国家,恰巧是美国,因为它在二战之后,重塑了日本,让他经济迅速走向腾飞,而数据显示,日本人最痛恨的国家俄罗斯,生要原因一方面是俄罗斯在历史上,对日本造成了很多威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俄罗斯侵占了日本北方四岛。日本恨不恨美国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说日本最恨的国家是美国。其实不是!

二战中,美国对日本造成沉重伤害,为何感觉现在日本却不恨美国?

三个关键点:一是美国为日本人制订了一部反映西方文明的三权分立宪法,成功改造了以前的军国主义政府,社会走向真正的自由民主;二是日本人经过明治维新以来的社会改革,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国民素质,现代意识较强;三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社会随之繁荣起来,促进了进一步稳定和发展。

总之就是美国带来了一部好宪法,日本人已有的好素质,一次难得经济腾飞机遇。在东方世界里,日本的成功是我们最有价值的借鉴样本,我们要反思自己的现代化历史,虚心向日本学习,跟上世界潮流,切实落实宪法措施,并防止出现全民皆兵的军国主义政府,与世界为敌。

二战中,美国对日本造成沉重伤害,为何感觉现在日本却不恨美国?

要说日本人不恨美国那是假的。

“广场协议”之前,日本人在美国买、买、买,号称要买下全美国,买到让美国人下跪。然而,一份《广场协议》却让日本停滞二十年。下跪的又是日本人,不恨那是假的。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过原子弹的国家,而日本则是世界上唯一的核武器受害国。面对死难同胞,不恨那是假的。

直至如今,美军还驻扎在日本。美军在日本的恶行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普田间机场搬迁就是证据。近几年,美日之间因驻军费用闹得不可开交,不恨那是假的。

二战中,美国对日本造成沉重伤害,为何感觉现在日本却不恨美国?

日本不是不恨美国。

美国抓住了日本的命门,二战中,美国的二颗原子弹把日本炸回石器时代,加上苏联红军,三天就把日本的精锐——关东军,七十万三天就被苏联红军剿灭。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在东亚可谓是老大的地位,朝鲜半岛成为它的囊中之物,而一天天平大国也被它撕得四分五裂。日本的尾巴翘得老高,欣欣然。

然而,自以为天下无敌。跟美国一碰,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家不凭国土,(二战以前中国不能比),单凭科技与制造业,让日本害怕。

日本敢打珍珠港,就认为美国与日本一样,干掉珍珠港,美国就会一厥不振,(岛国自大心理),没想到美国越打越强。尽管武士道给美国造成一定的伤害,但大强大的钢铁洪流面前,岂可螳臂当车,人家两件核武器直接送它上西天。

一个被征服了的民族,自我矮三截。美国大兵时不时地强奸日本妇女,日本一点脾气也没有。

美国一大兵往日本驻,成了半殖民地。

美国叫他不要发展军事,他照章行事。

美国让他摊多少军费,他二话不说。

美国叫他查办东芝,他查办起东芝来,比美国还积极。

美国叫他签订广场协议,他嗨,嗨,嗨不停。

日本把麦克阿瑟当作太上皇。

你们说它正不正常,我说不正常,细思恐极,事出反常必有妖,

作为个人来讲,如此的卑躬曲膝,实属不正常。

美国真的是不可战胜吗?

这个问题一直在日本人心里思考。二颗原子弹是把日本唬破了胆,但那是七十多年以前的事了,有的已经过了两代,或三代,年青人早以把那段“吓人的历史”早以忘记。美国也并不可战胜,在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日本的国力已接近美国的百分之六十。

美国是可战胜。但他还在等什么呢?

日本还在等一个人,那人叫德川家康。日本的幕府时代,就如我国的三国时代,他很象我国三国时代的司马懿一样,隐忍著称,最终得天下。

在幕府战国乱世中,德川家康从小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

并没有什么背景,母亲教育他要干一番大事业,必须学会克制,办事谨慎。且德川家康成长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被当作人质扣押,如此,使他养成了行事周密,不露声色,城府如渊的境地。成年后的德川家康屈居织田信长和丰田秀吉之下,但他一直发展自己的势为,既使被勒令刺死自己的儿子。他也没有流露丝毫的不满,绝对把自己的仇恨表示于无形。

他曾与织田信长结盟对抗丰田秀吉,但被其击败后,又对其臣服,忍辱负重,等待时机。待织田信长和丰田秀吉死后,德川家康率领东军,在“关原合战”中击败西军,奠定了制霸天下的基础,随后建立德川幕府政权。

几十年的如履薄冰,卧薪尝胆,德川家康终于得了天下。

不管以前的小泉到吧安倍再到菅义伟,他们没有一点男子气,真的被s了吗?我想不会。GDP世界老三,科技实力不容小觑,不管是航天,微电子,机械制造,机床,超算,民用核领域,在世界四五个国家中,他就是其中的一个。在航天,机床,机械制造,微电子方面,有的比我国还强。

日本再没有畸形下去的理由。理由就是在寻找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他认为一刀可以斩断锁在他身上的紧箍咒,推倒压在他身上的巨石——美国给的(日本认为),并一脚揣开它,且一下把它踩到脚底,泥里去。

日本今日之隐忍,就像德川家康一样,苦练内功,卧薪尝胆,就是在寻找打败他主人的机会。

敌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亲密无间”的朋友。美国,你提防点啰。

二战中,美国对日本造成沉重伤害,为何感觉现在日本却不恨美国?

这个问题不错,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

可以通过这个问题解答很多历史遗留问题。

木叔的答案有两个层面:

1)如今的日本不是当年的日本。二战后的日本政府和从前一刀两断了。连日本人都反对之前的自己,当然对美国不会有什么忌恨。

二战时的日本政府和现在的日本不一样。那是一个军国主义政府,对亚洲和世界发动战争。就如同德国的纳粹政府和如今的默克尔政府不同。

你不能说因为英美法占领过二战后的德国,如今的默克尔政府和广大德国人就恨上了英美法。

既然德国人没有这种心态,日本人当然也没有这种心态。

原因和德国人一样,如今的日本政府和过去的军国主义政府一刀两断了。

也就是说,当初的美国反对的那个日本政府,与日本如今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认为那个军国主义政府自作自受,应该被推翻被毁灭。

这种教育在二战后一直持续到今天,日本人当然也不会因为美国人反对二战的日本军国主义而恨美国。

甚至可以说,二战的日本政府是美国和现在日本政府的共同敌人。

2)美国和日本如今是盟友,日本从美日同盟获得很大好处,干嘛要恨美国?

二战后如果没有美国的话,日本很可能被苏联占领了。

当初日本确实有一个四国占领方案的,后来只有美国人来了。这对日本算是一个机会。如果日本有被苏俄占领的地方,可能苏俄最终都不会还给日本,如今的北方四岛就是一个例子。而且日本也会长期陷入分裂的局面。

美国占领日本并不要日本领土,相反,甚至都把远在1000多公里外的小笠原群岛以及远离日本本土的冲绳等最终都还给了日本。

日本对这个肯定是感激的,要是落在苏俄手里恐怕日本就不是什么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了。

而且也是在美国的主持下,日本才有了和平宪法,才维持了70年不动刀兵。在美日同盟的保护下,日本数十年来节约了大量军费开支,投入到经济领域,这也是日本在二战结束20年后不仅恢复了经济,甚至一跃成为西方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在美国的保护下,日本占了很多便宜。日本干嘛要反对美国?

虽然不少日本人对原子弹耿耿于怀,但问题的关键不在美国,还是在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

这也是日本有识之士的基本认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