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哀求大臣和亲戚、没有抄他们的家?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他一生奔波劳累,每天从早忙到晚,几乎就没停过,但是却仍然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在他临死的时候他感叹道“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亡国之臣”。实际上,他到死都没有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丢了江山。

世界上有4种领导,聪明而勤奋的,如朱元璋;聪明而懒惰的,如明仁宗;愚蠢而懒惰的,如刘禅;愚蠢而勤奋的,如崇祯。聪明勤奋也好,聪明懒惰也好,一般在他们的治理下,国家都能发展的很好。愚蠢而懒惰,也就不太管事,也不会给国家造成太大的问题,问题就出在了愚蠢而勤奋的,即管不好事情,又啥事情都要来管,最后全部管城了一团糟。

那么下面我说一下崇祯的缺点在那里:

刚愎自用,不懂权衡

崇祯非常刚愎自用,自以为自己非常聪明,但实际上他并不会做一个皇帝。就拿袁崇焕的事情来说,作为当时明朝唯一能够和清军主力抗衡的大将(当时与清军主力作战也只有袁崇焕能赢下来),他竟然可以在没有人能替代他的情况下杀了袁崇焕。

虽然袁崇焕许下了五年下辽东,虽然袁崇焕没有守住关宁防线,让皇太极打到了北京,但是袁崇焕也打退了皇太极的进攻,而且当时所有的明朝将领,无论是洪承畴还是卢象昇等人,当他们遭遇清军主力的时候都赢不下来,当时能赢下清军主力的也只有袁崇焕,也就是说,袁崇焕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崇祯却把他杀了。

让皇太极打到了北京确实让人可气,但是作为一个皇帝是不能意气用事的,还是要懂得权衡。比如刘邦,在自己被项羽打的满地找牙的时候,韩信找他要齐王的王位,虽然刘邦很生气,但还是咬牙给了韩信,因为当时的韩信没人能替代他,也是刘邦打下天下的关键。很多君王,在遇到非常生气的事情的时候都能忍气吞声,暂时忍住,等到问题解决了再秋后算账的也有。

但是崇祯没有等到问题解决,当问题还存在的时候就杀掉了能解决问题的人,这就是不懂得权衡的体现。

袁崇焕这人究竟如何,朝中的大臣们心理都明白。他的死给很多大臣心理都埋下了阴影,以至于崇祯要人帮他到前线御敌的时候,尤其是到了后期大将全死光的了时候,就没人愿意站出来替他去打仗了。

刻薄寡恩,死要面子

崇祯非常刻薄,比如他经常问一个大臣,你解决某地的叛军需要多久?大臣是不回答不好,回答也不好,如果说的时间长了崇祯会很不高兴。于是大臣只能给个较短的时间,说半年把,崇祯说,好,就半年,结果到了半年,崇祯准时准点地拿下了没办完事的大臣。实际上很多情况下,那个大臣只要再多给一点时间问题他就解决了,经常是还差半个月问题就解决了,但是崇祯从不多给大臣多一点点的时间,完全较真。

对于手下大臣办事,办好了是他皇帝的功劳,如果办不好,他全部甩包给了大臣。比如他想和清军谈判,就派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去谈。这本来是皇帝授意手下大臣去谈的,陈新甲就照着崇祯的意思去办了,快办好了,结果走漏了风声,泄露了出来。于是朝中大臣集体上表说不能和谈,和谈就是卖国贼。崇祯马上就把责任全部推给了陈新甲,把他杀了,自己则把问题甩的一干二净。

所以到了崇祯晚期,他手下的大臣都不敢为他办事,也没有人敢为他去承担责任。

就拿他最后的两个首辅大臣陈演和魏藻德来说,到了1644年的时候,明朝在关内已经精锐丧尽,李自成要打到北京了,崇祯就找这两个首辅大臣商量要他们拟诏书迁都南京。但是陈演和魏藻德不拟诏书,他们知道,如果有人反对,那么崇祯就会把责任推给他们,到时候他们就得被砍头;后来为了对付李自成,崇祯要调山海关的吴三桂到北京与李自成作战,要这两个首辅大臣拟诏书召回吴三桂,他们又不干。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把吴三桂召回来了,到时候山海关丢了,就是他们的责任,要砍头,所以他们不干;后来李自成打到北京了,提出了条件,这个条件对于崇祯来说非常优厚:封他为王,给他一百万两白银的军费,他撤回西安,同时为崇祯剿灭其他起义军。可以说李自成兵临城下,他随时可以拿下北京,在这种情况下给了崇祯这样的条件,崇祯应该马上答应呀,于是他又找到了这两位首辅大臣,要他们拟诏书同意,可他们还是不拟这个诏书,还是怕担责任。

到了崇祯晚期,君臣之间的关系到了这个地步也真的是够悲哀的了。

其实,无论是迁都也好,还是最后答应李自成的条件也好,如果大臣不同意,作为皇帝完全可以站出来说同意,或者与清廷议和,作为皇帝也是可以同意的,但是崇祯要面子。与清廷议和怕别人说他卖国;迁都怕别人说他放弃了大好河山;与李自成议和又怕别人说他畏惧李自成。

但是崇祯却从来不反省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没人替他去承担责任。

只能说崇祯缺乏作为一个皇帝的素质。比如你要别人帮你干脏活,是有人会给你去做,但问题是出了问题不能简单粗暴地把责任往干脏活的人身上推,杀了干脏活的人,而是要想办法打个圆场,最好是自己面子不丢,干脏活的人也没什么事,这样自然会有人为皇帝干脏活。就拿陈新甲与清廷谈判的事情来说,即便泄露了消息,一般来说一个会做事情的皇帝会先把陈新甲罢官,过了段时间风声过了,再重新启用陈新甲,如此一来皇帝的颜面保住了,干脏活的人的性命也保住了,可他偏偏要用极端的方式,杀了干脏活的人,所以到了后期就没人替他干脏活了。

急功近利而吝啬

崇祯非常急功近利,比如他派洪承畴去参与松锦会战,实际上洪承畴知道与清军主力决战没有胜算,他也只是利用清军在部署上的漏洞,集中兵力发动了一次进攻,消灭了一部分清军取得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胜利,这就把崇祯冲昏了头脑,命令洪承畴马上与清军主力决战。洪承畴不肯决战,他还连着发了N道命令到前线命令洪承畴进军,结果洪承畴一进军就被清军击败,自己也被清军俘虏,明朝在辽东的主力几乎一战而基本所剩无几。

再如孙传庭去陕西当总督,负责对付李自成。孙传庭到了陕西发现军队兵员不足,士气涣散,装备不齐,粮草不济。他便想多休整一些时日,等军队打造好了再出战。但是崇祯非常急性,在孙传庭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强令出关作战,结果孙传庭部最终败给了李自成,孙传庭本人也战死在了战场上,崇祯亲手葬送了明军在关内的最后一支主力部队。

而崇祯也非常地吝啬。在李自成要进攻北京的时候,他打算调集关宁铁骑到北京作战,需要一百万两白银。于是他就搞了摊派,要朝中重要的大臣没人拿出几万两银子。结果朝中的大臣没拿出多少,也就几百两,气的崇祯最终搁置了这个方案。

后来李自成打进了北京,从崇祯的内府中搜出了3000多万两白银(也有说7000多万两白银的),很难想象,到了生死关头,100万两白银能救命,而手上有3000多万两白银竟然不愿意拿100万两出来救命,也真实吝啬到家了。

崇祯为何哀求大臣,大臣也不给银子呢?

为何崇祯到了最后关头,为了调集关宁铁骑到北京与李自成作战,需要100万两白银,哀求大臣捐钱大臣们都不肯呢?

原因上面也说清楚了,崇祯刚愎自用不懂权衡,刻薄寡恩死要面子,急功近利而吝啬,所以在他的摧残下,17年下来整个朝廷只剩下了善于推脱责任,善于虚与委蛇的大臣,没有有责任心的大臣,也没有有能力的大臣了。

在这些大臣眼里,他们已经没有了皇帝,只有自己,只有保住了自己的利益,财产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朝廷,就管不了了,能过一天算一天了。

崇祯为什么哀求大臣和亲戚、没有抄他们的家?

一个人有了雄心壮志,是否一定能够成功?不一定。成功与否,还要看他有没有魄力与智慧。崇祯皇帝的经历很有启发作用。

1627年,朱由检登上皇位,成为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年号崇祯。

崇祯皇帝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每一件政事都要亲自过问、亲自处理,真正做到了天没亮就起床穿衣,天黑了才回家吃饭,整天到晚忙于政事。

可是,他缺乏治理国家的谋略,也没有驾驭属下大臣的权术,以至于财政困难之时、国家危亡之际,崇祯只得自降身价向大臣借钱,而不敢抄没贪官污吏的家产。究其原因,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一、剿除阉党、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崇祯皇帝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就投入极大的精力用来清除阉党。阉党是明代的特殊阶层,是依附于宦官权势而形成的政治派别。

1627年,崇祯皇帝利用一个机会,将魏忠贤的左膀右臂斩断,使魏忠贤陷入孤家寡人、孤立无援的境地。

不久,崇祯皇帝颁发了一个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把魏忠贤贬谪到安徽凤阳去看护皇家陵园。

时间不长,崇祯皇帝又下令逮捕魏忠贤、并列出罪状,依法惩处。魏忠贤知道这一次必死无疑。在阜城南关旅店,魏忠贤与同伙一起痛饮到凌晨时分,然后两人一起上吊自杀。

崇祯皇帝下令把魏忠贤骨肉割离、斩断四肢、割断喉咙,并将魏忠贤的头颅悬挂到河间府的城墙之上。

接下来两年左右的时间,崇祯皇帝将阉党260多人斩尽杀绝。有的被处死、有的被发配、有的被终身禁锢。权倾朝野的阉党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剿除阉党之后,阉党的死敌东林党乘势而上。在长期政治斗争中,东林党已经习惯于进行残酷的政治绞杀,根本没有把振兴国家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

东林党的所有作为都只是围绕自己的利益而展开,崇祯皇帝只是他们进行政治斗争的一个工具。

崇祯皇帝所看到的朝廷上下,都是争权夺利、明争暗斗、互相倾轧、你死我活。所以,崇祯皇帝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猜忌多疑的性格。

崇祯皇帝不信任文武大臣,朝中百官对待皇帝也是搪塞敷衍。

不同政治派别互相弹劾、陷害异己势力。崇祯皇帝就在大臣的摆布之间、不断频繁调整官员的职位、人选。在他当皇帝的17年时间中,竟然调换了17个刑部尚书、更换了50个内阁大学士。

崇祯皇帝的这些行为,造成政治氛围异常恐怖,国家栋梁之材得不到重用,有心报国的仁人志士要么不肯为国效力、要么没有机会为国立功、要么刚见成效就被立即打压甚至丧命。

朝野上下大臣与崇祯皇帝离心离德,都力图保住自己的小家与自己的利益。根本没有人愿意为皇家分担忧虑、出谋划策、尽职尽责。

当崇祯皇帝要来清理财政、抄没贪官污吏家产的时候,没有一个正直的、衷心的心腹大臣能够忠诚地执行皇帝的诏令。

崇祯皇帝十分信任魏藻德。他是明朝状元,崇祯皇帝启用他担任首辅大臣。在国家危难之际,崇祯皇帝希望他能成为中流砥柱、希望他能力挽狂澜。

可是,魏藻德也只是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当国库空虚、军队急需用钱的时候,崇祯皇帝问他有何对策,他竟然说:只要你说出来,我立刻遵旨照办。这话与没说没有两样。然后,把屁股撅得高高的、跪在地上,再也一言不发。

崇祯皇帝简直气疯了,一脚把龙椅踢翻了、滚得老远。

二、遭遇恐吓、深陷黑恶势力的阴影

崇祯皇帝因为各项财政支出难以为继,而焦头烂额。他不断加征三饷,就是辽饷、剿饷、练饷。

尽管人民负担已经非常沉重、实在担当不起,可是,军费仍然还有很大缺口。

就在崇祯皇帝考虑要不要对贪官污吏采取高压政策、以增加军费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令崇祯皇帝胆战心惊,彻底打消了对大臣和亲属抄家的想法。

崇祯皇帝第五个儿子名叫朱慈焕,十分聪明、相貌灵秀,深得崇祯皇帝的喜爱。平时无论多忙,崇祯皇帝都会挤点时间,去陪伴、教育朱慈焕。

有一天,朱慈焕突然生病了,高烧不退。有人报告崇祯皇帝。崇祯丢下龙案上的所有工作,快步赶去看望朱慈焕。

崇祯皇帝问过御医朱慈焕的病情之后,用手搭到朱慈焕的额头。朱慈焕发烧很严重,崇祯皇帝觉得儿子迷迷糊糊的。

令崇祯皇帝大感意外,朱慈焕好像似醒似梦中,口中念念有词:九莲菩萨言,皇上要慎行。帝待外戚薄,将尽殇其子。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九莲菩萨说了,皇上一定要谨慎行事。如果对待外戚寡义薄情,那么皇帝所有的儿子都将不得善终、都将夭折而死。

好多人没有听说过九莲菩萨。九莲菩萨是崇祯皇帝的曾祖母李太后化身。九莲菩萨真的可以显灵预告吗?这显然是一种心理战的诡计。

崇祯皇帝军费紧张,下令大臣募捐、筹集军饷,明摆着就是逼迫他们向国家捐钱。

虽然大臣和亲戚都是富可敌国,可是他们都认为国家兴亡与自己没有关系,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钱财捐给皇上。

外戚中有的人很聪明,料想皇帝有可能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甚至抄家。为了让崇祯皇帝不敢对外戚有过激的行动,有人使用阴招来恐吓崇祯皇帝。

知道朱慈焕生病发烧了,外戚与太监密谋策划,反复在朱慈焕耳边念叨:九莲菩萨言,皇上要慎行。帝待外戚薄,将尽殇其子。

小孩子朱慈焕记住了这些话语。因为高烧昏迷,朱慈焕有时候会说胡话,就把最近听到并且记住的这几句话说出来了。

崇祯皇帝听见儿子朱慈焕的胡话,又看见儿子高烧不退,心中十分恐惧。

很快,儿子朱慈焕竟然因为生病死亡了,使得崇祯皇帝更加胆寒。

外戚又在皇宫中不断制造一些奇异现象。

朱慈焕病亡夭折、临死说出奇怪预言、皇宫中出现奇异现象,这些诡异情景叠加起来产生了巨大的恐怖效应,吓得崇祯皇帝真的不敢对大臣和亲戚抄家。

崇祯皇帝无计可施,终于导致了无法逆转的悲惨命运。

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命令后宫所有嫔妃全部自杀。然后,亲自动手用刀砍死自己的两位女儿——公主。

接下来,他安排自己的贴身太监小毛子带上三位皇子、赶快逃出皇宫,尽快找地方藏身保命。

最后,崇祯皇帝跟着太监王承恩偷偷跑到煤山,在山腰的一颗歪脖子槐树上自缢身亡。

崇祯皇帝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身为皇帝,竟然对自己的大臣和亲戚束手无策,真是可悲至极、无以复加。

你觉得崇祯皇帝的结局怎么样?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崇祯为什么哀求大臣和亲戚、没有抄他们的家?

崇祯没有抄这些文武官员的家,崇祯在位十七年,李自成进北京就抄了文武百官的家,李自成在北京也就四十多天。

北京被李自成攻破之前,朝廷的处境已经很危险,当时崇祯让几路兵马进京勤王,实际上已经是走投无路之举,尤其当时吴三桂部正在和清军对战,北京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能调这支部队回京,这是当权统治者应该有的觉悟。

结果,崇祯急不可耐,要求吴三桂务必进京勤王。

吴三桂部当时已经小一年没有发过军饷,而辽东战事根本就没停过,这个时候吴三桂竟然还能起兵往北京方向运动,先不说他走得快慢,但是这个举动就表明,吴三桂对崇祯是很够意思了。

当时明朝并没有到行将就木的地步,所差的无非的钱而已。

李自成能够成功打到北京,我总结主要两个原因,首先是对于明朝降军一律采取白银安抚的策略,当时李自成大军所到之处,全是投降的明军,并非李自成善战,也并非明军贪生怕死,而是实在没有军饷,部队哗变太厉害,当时李自成到一地就给那些降将很多银两当作犒劳。

其次是对农民采取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宣传思想,当时明朝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人们“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如此情况下,李自成的不纳粮是直接戳中了百姓的痛点,纷纷投奔李自成而来。

为此,崇祯想到了让大臣捐款的注意,明朝末期的皇帝和大臣也很有意思,崇祯对大臣很不信任,双方之间没有任何君臣的感情而言,崇祯前前后后换的内阁成员就换了50多个。

关于崇祯不公正对待大臣的事件很多,我举三个例子,第一件事就是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从蒙古打到北京,袁崇焕到北京去勤王,在皇太极撤兵之后,崇祯于第二年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第二件是杀兵部尚书陈新甲,明朝在农民起义和清军崛起的两面夹击下,十分被动,当时皇太极希望求和,崇祯害怕清流们知道,就让兵部尚书让陈新甲去办这件事,结果事情败露,崇祯竟然把锅都甩到陈新甲的头上,把陈新甲给砍了;

第三件就是,崇祯把晚明名将孙传庭给下狱三年,《明史》对孙传庭的评价是,传庭死而明朝亡,对待这样一个人物,崇祯竟然会下狱三年,脑袋不是门挤了,是什么!

可以说,崇祯也是清流,眼里揉不得沙子,因此,十分在意清流说的话,而他自己也经常以清流标榜自己,不但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别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哪个大臣会傻到出来捐钱,别说这些大臣都是贪官爱钱之人,就是这些官员不在乎金钱,也不敢捐,因为什么?你要是捐多了,崇祯问你的钱哪里来的,你怎么回答?

崇祯要自己的老丈人周奎带头捐款,崇祯打算让他捐十万,结果费了很大的劲,捐了一万两,其实在明朝就是一万两银子,让你说出怎么来的,你也说不出来。周奎敢捐,估计还是看在女儿的份上,大概崇祯以后不会找他的茬。

而当朝首辅,魏德藻只捐了五百两(特别会做官的一个人),崇祯费了挺大的劲,筹集了二十万两,还没给军队发下去,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了。

所以,崇祯压根就不应该组织捐款,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李自成到北京后,开始“追脏助饷”,通过各种残酷的手段,搜刮出大批钱财,据统计当时李自成总共搜刮了七千万两白银(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据)。

相比之下,崇祯的号召捐款行为是完全失败的,如果他要对大臣展开抄家呢?情况会有所改变吗?

其实也不会,明朝灭亡一点都不冤,贪污腐败已经渗透到骨头渣子里去了,崇祯想要随随便便抄家是不行的,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打击贪腐行动,最起码也要搞个文字狱,或者什么缘由来进行,但是如果那样的话,连这批最有实力的地主士大夫都远你而去,失去这些人的支持,你更没有了支柱,话说,你的明朝就是建立在贪污腐败的基础上的,打击贪腐,那不是自掘坟墓嘛!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让蒋经国到上海去治理金融问题,蒋经国打老虎的手段还是挺激烈的,结果打到四大家族的头上,闹了一圈,反腐反到自己家来了。

应了那句话,不打击贪腐要亡,打击贪腐,亡的更快!

崇祯为什么哀求大臣和亲戚、没有抄他们的家?

因为按照大明的体制,抄家根本抄不出来银子。崇祯皇帝刚上台的时候就玩过抄家,一两银子也没有拿到。

我们先往前说说。

当年刘瑾被抄家,房产、土地不算,金银抄出来一百二十多万两。

过了一段时间,朝廷缺钱,皇帝就问:刘瑾家抄出来的银子呢?这些大臣左顾右盼,就是不说,逼急了,一通撕逼,说了实话:还剩下二十万两,其他的不见了。皇帝不干了,继续撕逼,把皇帝撕服气了,那就这二十万两吧。对不起,这二十万两也没了。

明朝贪官之猖狂,不在于贪了多少,而是贪的理直气壮。

再说个更早的:戚继光打报告要三十万两银子造船雇水军打倭寇,结果上级报上去的是三百万两,然后这个钱居然批下来了!两年后,戚继光一两银子也没见到。戚继光手下一个参将不知天高地厚,居然上书要这个钱并弹劾上官。这还得了,钱是小事,你一个武将怎么敢对文官不敬!下狱关到死!

大明的文官就是这么任性!

再说回头,崇祯皇帝上台后清理阉党,据东林党说魏忠贤身家有两三千万两,加上阉党其他大臣,四五千万两是有的,可把崇祯皇帝高兴坏了,赶紧抄家。

结果阉党一派的家全抄完了,崇祯皇帝一两银子也没拿到,他就急眼了,天天追问,结果文官们被问烦了,让一帮御史批评崇祯皇帝:做皇帝要关心国家大事,别一天到晚惦记臣下的家产。

横竖都有理。

崇祯为什么哀求大臣和亲戚、没有抄他们的家?

由明朝三角政治的形成,论明朝最后穷死根源。其实,这个锅真的要明朝老爹朱元璋背,这一切的起点由他而来。

话说朱元璋,那绝对是劳模,一等一劳模,他将恪尽职守,勤政爱民表达的淋漓尽致,也将对官员富人恨意表达的淋漓尽致。在这一切基础上,为能绝对中央集权,他引导胡惟庸膨胀,最后一刀下去杀人无数,顺带将丞相这个眼中钉除掉。(胡惟庸案)

崇祯穷死引子由此而来。

朱元璋是劳模不代表后面皇帝是劳模,这就是做皇帝悲哀,坐拥万里江山,谁他妈愿意每天辛苦,于是从朱老四(朱棣)起,设置内阁。那时候还好,内阁只是秘书机构,就几个人在里面写写画画,弄点意见,然后交朱棣批,由此可见,朱棣虽不如老爹,但到底还是做事。可这之后情况就变味了,皇帝越来越懒,于是制度设置越来越人性化,造成直接结果就是,没本事的皇帝,居然被架空了!

那么被谁架空的咧?当然是以内阁大臣为代表人物的官僚利益集团。

官僚之所以为官僚,当然都是科举考出来的吗!他们都是读书人,也以读书人自居,于是就形成一条稳固利益链。这链条里面有师徒情,同乡情,朋党情,也许还有家国情吧,人的感情来自欲望和需求,而这一切根源,往往又来自欲望,这就是明朝问题根源。

貌似也是中国所有问题根源,不过明朝更明显而已,

文官利益集团形成就造成几大问题。

第一:农业税减少

文官利益集团由来,要从朱元璋说起,平定天下后,为鼓励读书人,他给了政策,读书有功名可以免田赋,功名高的还能帮人免田赋。于是无数读书人,开始被贫民投靠,目的当然是免税。也因此明朝出现中国历史上奇怪的现象,耕地一直增加,农业税一直减少。

第二:无可奈何的商业税

面对奇葩局面,大明皇帝也不傻,他们开始想办法,有个聪明皇帝就想,农业税没有,那就弄商业税吧,于是“隆庆开关”发生。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官员又有话说,皇帝陛下不厚道,跟我们抢饭碗。

原来除了农业税外,官员还经商。于是双重标准开始,官员为自己利益不断攻击皇帝做生意,理由也简单朱元璋说“不与民争利”就这样。皇帝收入来源在连连打击下被取消。

第三:聪明的嘉靖,换种思路也许活的更好。

时间来到嘉靖朝,穷的叮当响的皇帝职业,其实已经是一个不算好的高危行业,嘉靖的哥,明武宗朱厚照,就因为想用太监夺权,最后做的有点出格,被文官集团谋杀。嘉靖皇帝也深深感受到文官可怕,一进北京就被下马威,换谁谁受不了(大礼仪之争)

不过他在大礼仪之争中有重大发现,那就是文官集团也不是铁板一块,因为王守仁心学兴起,程朱学派和王阳明心学将将文官集团分裂了。为此大喜过望的嘉靖帝开始分化文官集团,培养势力道路。

于是嘉靖皇帝成为明朝做皇帝最舒服皇帝,45年里面,他用宦官给自己办事,引导分裂文官集团给自己做事,最后自己做裁判。

就这样依靠文官集团治国,宦官集团搞钱,嘉靖过上有钱人生活。要不穷光蛋皇帝哪来钱奢侈,哪来钱修仙。

第四:张居正改革,被视作叛徒的万历首辅。

嘉靖死后是万历即位,万历皇帝年纪小,于是权利被帝师张居正代掌,再加万历皇帝的大伴冯宝全力支持和皇太后支持,张居正开始反思,国家实在太穷,是不是该做点事。

如果明朝文官有良心,那张居正算一个,他改革其实改的是文官集团利益,张居正一条鞭发,丈量土地,改革税制,虽没有触及问题根本,却夜大大缓解明朝财政危机。

火耗减少,土地被重新理清,以土地收税赋,都让偷税漏税减少,再加冯宝兢兢业业做生意,皇帝终于有钱了。要不你以为万历三大征钱哪里来的?都是皇帝私房钱。

第五:张居正人死业消重回三角政治的明朝。

万历十年左右,张居正突发脑溢血去世,死后不过三年各种风言风语还有攻击接踵而至,文官集团反击开始,原因简单,尼玛的,你动我们利益,绝对让你挫骨扬灰,而天真的万历皇帝也在文官集团怂恿下,重回原路。

张居正之后首辅申时行,和了几年稀泥,竭力维护张居正改革的成果,最后和泥巴和不下去了,张四维上台之后文官集团又回到老路。当时万历还没发现问题严重性,在三大征将私房钱用的差不多后,终于明白了。

师傅啊(张居正)我错怪你了。于是他也开始自己的三角政治之路,并且告诫天启皇帝朱由校,一定要把好钱袋子。

第六:崇祯死结,钱袋子被自己撕了。

谨记父亲教诲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在万历死后开始执政之路,为了保护好钱袋子,他不停扶持自己的大伴魏忠贤,目的当然是捞钱,也因为魏忠贤的存在,矿税,盐税,还有土地税商业税还是有点的,皇帝陛下不至于被饿死。

虽然老魏恶名昭彰,但是咬人不用恶狗难道用文人去骂吗???可惜的是,天启皇帝朱由校是短命鬼,不仅短命还没孩子,于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那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

为何说是时代产物,因为朱由检并没受过,系统的帝王学教育,你们以为皇帝人人可当?都是要受到教育地,核心就是帝王术。要不是万历言传身教,号称文盲天启能掌控朝廷?

可朱由检没人教育啊,信王朱由检就是一个突然死亡的皇帝拉来垫背的,他的上位自己都想不到。而朱由检是怎样个人?简单说儒家传统教育培养出的书呆子,对就是书呆子。他信奉治国之道,和真实治国之道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他看来阉宦遗丑,是国家腐败,吏治不清明根源,于是一上台就弄个大事件,杀魏忠贤,重用东林党文官集团。

其实吗,这事情做的并不算错,杀魏忠贤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算正常,只是她在没搞清楚势力格局情况下,吧自己左膀右臂杀了,最后又没扶持出一个左膀右臂出,你不是嫌自己死的不够快吗?

再加上经历过长久捞钱生涯的文官集团达成共识和和解,已经铁板一块,你崇祯皇帝贵为天子又如何?能和他们保持实力平衡吗?

就这样野心勃勃,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亲手将自己钱袋子撕了。

乐坏了的文官集团,当然更疯狂,田地疯狂要占滴,生意疯狂要做滴,交税是什么?有必要交?我就不交了,你能把我们咋滴。不仅如此,他们还疯狂撒钱,到处打点,最后崇祯发现,自己成真的孤家寡人了。

嗯穷途末路:借钱而不得。

当孙传挺并出潼关,面对士绅们说出这样的话,我都保护的是什么样的人啊?

说完这句话,他就杀光面前的士绅,用他们的金银犒赏三军,以状军威。

然后带着这群吃饱喝足的明朝最后精锐,走向杀敌的战场,最后兵败身死,全军覆没。

远方传来的消息,让崇祯惶恐不已,最后的精锐覆灭,怎么办,怎么办!

空空如也的内库,早就一分钱都没有,不得不召集群臣商议,最后求爹爹告奶奶借款。

可笑的是,为了30万两银子,崇祯急的白了头也不过凑了10万两不到。

无奈他只能自杀。

最后无数有钱的士绅们,没等崇祯尸体凉透,就屁颠屁颠跑去城门投降,然后在李自成追缴下,一次性敲出8000万两。这就是明末士绅和文官集团尿性。

那么至于为何崇祯皇帝宁可自杀,也不炒他们家,原因很简单。

你以为一个没钱的皇帝,说的话还有人听命吗?他对御林军说,走跟我去炒家,御林军肯定在想,尼玛跟我发工资的又不是你,这就是根源!

崇祯为什么哀求大臣和亲戚、没有抄他们的家?

这里有明朝官场“潜规则”的原因,也有崇祯不熟悉业务,一上来就被东林党人给忽悠了,把自己的左膀右臂——东厂和锦衣卫的权利和职能都给弱化了,不能起不到威慑的作用的原因。

明朝官场“潜规则”,让官员们只能装穷。

明朝以儒家经典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要求君臣百姓各司其职,各安其位,以道德作为最高行为规范,要求全国所有人都是君子。什么是君子?安贫乐道是最基础的要求。所以,明朝给百姓定的俸禄很低,当然给老百姓定的田赋也不高。

当然了,明朝皇帝因为痛恨江浙百姓支持张士诚,就特地给江浙一带定了比较高的赋税作为惩罚。后来建文帝时,国家已经稳定了,也就取消了这种惩罚性的赋税。除此之外,明朝在官方文件上制定的田赋,可以说是历代以来最低的。

明朝初年,百废待兴,统治阶级的人数也没有多少,甚至很多官员也得下地干活,不能白吃干饭。所以,明朝的赋税定的虽然低,可是也能满足国家的基本运转,甚至还能支持洪武九伐大漠,永乐五征蒙古。

官员们的薪俸太低,又被教育“安贫乐道”,一旦犯了贪污罪,动辄杀头,有的还牵连家人。后来,虽然皇帝也知道给官员们开的薪资太低,对官员们各种敛财的手段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不要皇帝出钱,大家玩的不太过分,君臣也就相安无事。

这就让明朝形成了官场“潜规则”,从皇帝到百官,从百官到老百姓,一方面贪财无算,另一方面还要以儒家思想标榜清高。贪财,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标榜清高,是为了更好的做官。

于是,明朝社会就形成了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两种体系在运行。所有人都门清,所有人也都在装聋作哑。因为,一旦你有钱了,在政治上很容易就会被言官当成“活靶子”,先参你一本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然后再抄家充公。

明朝的官员哪儿敢露财?皇帝来也劝也没用。

明朝官员认为:皇帝和藩王比他们有钱多了。

这些官员们相信:皇帝有钱,而且是全国最大的地主。

明朝“潜规则”的社会风气,发展到了后来,官员们在基层上下其手,皇帝能不管就不管,前提是官员们得把搞到的钱给皇帝算一份。这里面有田赋和矿税的区别。田赋的钱归户部,是国家财政。矿税的钱归内库,是皇帝的小金库。皇帝也看清了,田赋越来越少,官员越来越多,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指望着户部给皇帝发工资,皇帝估计都要喝西北风。

所以,皇帝就不指望户部了,自己搞矿税,还在京城周边兴建皇庄,自己的钱自己花,也算自在。

到了崇祯时,因为连年打仗,户部肯定是拨不出钱了。本来万历年间开的矿税,每年也能收入几百万两,结果执行收矿税的魏忠贤公公被崇祯给杀了。在“众正盈朝”的东林党人把持下,崇祯再收矿税,就是违反祖制,就是暴虐昏君。

崇祯好面子,他一直想做一个明君,而且此时,他的命令也没有人去执行了,矿税的事也就没了下文。

可是。内忧外患,到处需要花钱,崇祯不得不把税都给加在没有任何话语权的农民身上。结果,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席卷中原,大明王朝眼看朝不保夕了。

最后时刻,崇祯向大臣们哀求,你们都是大明的臣子,国家危亡,你们难道要袖手旁观?这些官员平时都是道貌岸然的,心想平时皇帝给开的工资就那么多,要是捐了太多,那不是自己打脸?

何况,皇帝自己有小金库,那每年都有几百万两银子,各地藩王也都非常富有,要捐款也应该是朱家王爷们捐款吧?于是,在朝堂上,大臣们一片哭穷,只说自己没钱。

你要说明朝的官员们为什么食君之禄,怎么没有尽忠报国的意识呢?这也怪明朝的皇帝杀威太重,把太祖以来积累的统治合法性给杀没了。后来的明朝的官员们跟皇帝是合作捞钱,没有了为国为民的心气。

明朝官员已经“尽过一次忠”了。

这里就要说到朱棣的靖难之役了。

朱棣进入南京之前,姚广孝还对朱棣说,其他人我不管,但是方孝孺你不能杀。你杀了方孝孺,天底下的读书种子就绝了。不知道姚广孝是不是穿越来的,但方孝孺被杀,确实给明朝带来了极为严重统治危机。

朱棣诛杀建文旧臣,发明了“瓜蔓抄”,大明王朝一片腥风血雨。那些死难的建文朝旧臣,已经让明朝的读书人从心里对这个王朝失望了,他们已经为明朝尽过一次忠了。从此,这个国家是朱明天下,这些读书人是职业官僚,拿钱干活。从永乐之后,明朝的文人士大夫的精忠报国之心,消散了大半,很多人都殖产兴业,乐得去做富家翁。

到了“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勋贵集团被一网打尽,文官集团开始崛起,明朝就形成了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对立局面。一个掌握着正统,一个手握着道统,斗了200年。到了崇祯朝,皇帝再让抱成一团的文官集团去捐款助战,那基本上不可能了。

而且,这些文官们还振振有词,他们有圣人经典在手,动不动就骂皇帝是昏君误国。崇祯又是一个死要面子活罪受的性格,好多重要的事情就在这么吵吵闹闹中被耽误下来了。

崇祯无兵无将无理由,抄不了大臣的家。

崇祯为啥不去抄那些大臣的家呢?

李自成上来就干了一个大手笔,光是抄家就拿了7000多万两银子。这只能说李自成对那些大明官员是真敢杀,而且可以没有任何理由就去杀,毕竟是对立阵营的。而崇祯呢?先不说他废了魏忠贤,锦衣卫又被东林党渗透,手里头无兵无将,没有力量的他怎么去抄家,单就说他能不能抄大臣们的家?

这些大臣们结党营私已经不少年了,地方督抚都很这些朝官往来密切,甚至就是门生故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本来大明朝已经危若累卵,如果崇祯再敢玩这么一出,那些大明朝的地方官吏会一窝蜂地投降李自成。

真要到那时,崇祯皇帝可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

看看后来清朝康熙年间追比国库欠款的事儿,就知道让朝廷大臣们出钱是很难的事。雍正追比国库欠款,有康熙的无条件支持,追缴的还是这些官员欠国库的银两,可谓是有理有据,天经地义。可结果呢?不光逼死了康熙的发小魏东亭,还惹出来一大堆的事,最后追比国库欠款的事情也不得不了了之。

这还是在清王朝四海升平,朝廷拥有完备的行政手段的情况下去办的。如果是换到了崇祯朝,分分钟都会激起兵变。

崇祯这么做,就是自掘坟墓。他不敢。

可见,到了明朝末年那会,整个王朝已经病入膏肓,非有杀伐果决的雄主不足以挽救危局。可是崇祯要面子,不敢担责,同时,他也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盟友,始终都是孤家寡人。那些他认为的盟友,朝中的大臣勋贵,早已跟他不是一条心了。大明朝的基础却建立在这些人上,怎么可能不败呢?

最后,大明王朝在国库亏空的情况下,无力应对这些灾难,一步一步走向了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