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强国,英国凭什么敢向清朝宣战?

和很多人想象中不同的是,一鸦战争前,英国对清朝其实并不了解。

我们知道,一鸦战争前,清朝不了解英国。

道光不知道英国女王是谁,不知道英军当时已经在全世界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存在,甚至在开战之后,他还问英国具体在哪?

至于前线清军,根本不知道英军是从哪里冒来的,具体有多少兵力,装备情况怎么样。

总之,清朝对英国的了解,如同一张白纸。

由于清朝的无知,再加上后来英军对清军的暴打。所以我们经常会有一种误解,认为清朝不了解英国,而英国了解清朝。正是这种信息不对称,所以英国才敢发兵打清朝。所以英军才会在战场上暴打清军。

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想当然的误解。

一鸦战争前,英国对清朝其实也不甚了解。

诚然,开战之前,在广州的英国人,在澳门的葡萄牙人,提供了很多清朝的情报。但这些的情报都太肤浅了,对战争的帮助有限。

至于四十年前,马嘎尔尼带回去的情报,完全就是垃圾。有跟没有一个样。

他说什么清朝专制,社会黑暗野蛮,农奴不如狗,饿殍遍地走。这些情况在同时期的俄国和普鲁士也有。

应该说,这在当时的世界是一种常态。

这些情报顶多只是让英国人知道了“清朝并不是强无敌,便不是遍地黄金,清朝也有大量穷人存在”的罢了。

仅凭这些信息,并不足以让英国了解清朝的底细,下定决心打清朝。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英国不知道清朝内陆的具体情况,不知道清朝有多少兵力,不知道清军具体部署,训练水平几何,具体装备如何。不知道清朝的死穴是江南。

英军是在开战一年多后,才慢慢摸索,了解到只要攻打江南,切断清朝的财赋供应,清朝就坚持不下去了。就会主动求和。

英国人知道这些,已经很后来的事了。

总之,英国其实也不清楚清朝的情况。

如果英国真知道清朝的底线之低,知道清朝已经“水”穿了底线,颠覆了他们对一个大国的认知。它在一鸦战争后,就不会只有那么点胃口,只要求割让香港岛,只要求开放五个港口了,只要求赔2100万元了。

它必然是像在印度那样,寻求吞并清朝。即便不能吞并,也要争取吞下一两个省!

好,既然如此,那么英国人当时为什么还敢出兵呢?

原因无他,这就是英国人的民族特点。英国人一贯如此——不做没把握的事。但也不是非要有必胜把握才敢冒险。

只要有三成胜算,英国人就敢冒险一试。

很多人常有一种误解,觉得英国人保守,贪生怕死。这也是想当然。

英国是一个岛国,岛内的财富有限。英国人想要发财暴富,就必须要有走出去,敢于冒险的精神。

并且由于是岛国,英国也不像大陆国家,宣战就等于堵国运,不分高下,决不罢休。

它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退守岛内。反正它有制海权,它输得起。

在一鸦战争前,英国在欧洲大陆与欧陆列强打了数不清的仗。

工业时代之前,国力看农业。那个时候的法俄奥等国,实力比英国强多了,英国还不是照样跟它们死磕。诸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权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权战争、七年战争、法国大革命等。英国就没怂过。

对于英国人而言。劳民伤财、债台高筑,不惜巨大牺牲也要跟欧洲顶尖大国反复打。打赢了血赚,打输了也无所谓。

它赔的起。只要它有制海权,胜利的天平就在它这一方。

发动一鸦战争时,英国人的心态也是如此。

先派军舰二十艘,四千兵力参战,试探大清的水有多深。输了,没关系。总结经验找机会再杀回去就好了。

如果赢了,那就增兵。扩大战争成果。

总之,英国其实不怕失败。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似乎都有打落牙齿和血吞的特征。

在欧洲,在克里米亚,英国经常是打得尸山血海,但从没见英国人会就此放弃。

他们对损失的承受力,其实是很强的。

相比于英国人,同时期在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才是极端保守,打仗输不起的国家。

当然,一鸦战争时,英国人也有苦恼。

那就是清朝实在太大了,皮糙肉厚的,小打小闹,清朝根本感觉不到疼。

1841年,英军拿下宁波、镇海、厦门。等着清军来谈判。

但不料,清军反攻失利后,既不想立即收复失地,也不派人来谈判。英国在东南外海搞海上封锁,清政府在陆上搞反封锁。双方如同静坐战般一样,对峙了起来。

英军不是来占地盘的,他们是来找清政府签订合同的,是来要赔款的,是来要求开放通商口岸的。

所以在浙江近面鼓捣一段时间后,英军就旋即北上,攻打江苏。

但在攻打江苏期间,英军又碰到了在浙江遇到的情况——清朝皮糙肉厚,中小规模的败仗根本不能使清朝感到疼。

无奈之下。1842年,英军只好调整思路,集中兵力攻打江苏的沿江经济城市。

在攻打镇江时,英军出动陆军7000人,这可算是掏了老本。已经有点英军在北美发动邦克山战役的味道了。

对于英军而言,很走运,他们这一次终于找到了清朝的软肋——清朝够大,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但清朝经济,南重北轻,北方严重依赖江南的输血。一旦京杭大运河被切断了,清朝也就失血了,坚持不下去了。

攻下镇江后,英军继续攻南京。这一战,英军是冒险的。因为如果南京守军顽抗,那英军在江苏,有陷入泥潭的可能性。

不过此时的清朝已经决定投降了。

很“爽快”的在南京缔约,这才有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一鸦战争结束后,法国人来了。

这一次,打都没打,清政府就“爽快”的与法国人签订《黄埔条约》。

两年后,美国人也来了。

这一次,也是打都没打,清政府“爽快”的与美国人签订《望厦条约》。

英国人一看,清朝的底线貌似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低嘛。

于是在1856年,英法拿着《望厦条约》中的第34条规定“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候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找清政府,要求重新修约。

清朝不同意修约,于是就有了1856年10月的亚罗号事件,就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一次,英法联军没搞什么封锁,绕开东南沿海,直插天津。

当时清政府与太平天国激战正酣,手上也没牌跟英法联军耗时间,搞持久战。

于是当天津陷落后,清政府立即投降,签订了《天津条约》。

在签约时,沙俄也来了。好家伙,一口气从清政府手上挖走了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两年后,沙俄再次狮子大开口,又挖走了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两回来下来,100万平方公里的,相当于一个东北大小的领土就被清政府“爽快”的割让了出去。

清政府的底线之地,再次让英国人咂舌。

自此,英国人算是彻底看穿了清朝的虚实。

这个所谓的远东列强。皇帝,没有身为一国之君的使命感。文臣武将,没有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大头兵,屁事不干,所过地方就是敲诈勒索。老百姓,没有凝聚力,前线奸商发国难财的现象比比皆是。

至于那些所谓的皇帝御谴钦差,更是龌龊到了极点。明明前线打败了,这些人却故意谎报军情,忽悠皇帝,说前线大捷。要求皇帝给有功人员降赏赐。

更让人感到鄙视的是,官员们为了得到皇帝赏赐,争相贿赂钦差,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出现在谎报的捷报上面。

这是怎样的一个国家。这样的一个国家,三个字形容——空壳子。

外表看似强大,其实骨子里已经烂透了。对付这样的国家,根本就不用打。只需要略施外交小计,贿赂几个官员,一切问题就能解决。所谓花小钱,办大事,就是如此。

所以二鸦战争后,英国人对清朝的鄙视,已经到了连动手打的兴趣都没有了。

在英国人看来,清政府不配做自己的对手。

即便要动手,鼓动小弟就好了。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其实就是英国暗中许,鼓动日本试探清政府的一次摸底考试。

假如清政府考及格了,英国会对清政府予以一定扶持,对抗沙俄。考砸了,那英国将会彻底放弃清政府,转而扶持日本对抗沙俄。

清政府最终考砸了。而砸了的结果,就是英法俄美,德意奥日,一窝蜂的全来了。

有些人总是说,太平天国祸国殃民,义和团祸国殃民。只有自己的偶像是在做人事。

那您们倒是说说,您们的偶像,当年是怎么保家卫国的?

要是您们的偶像真给力,真能保家卫国,至于会产生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吗?

老百姓放着土地不种,放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不要,至于要干诛九族,掉脑袋的事吗?

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批判。实际上只是一些人为了掩盖自己无能,推卸责任罢了。

要我说,有些人应该庆幸。至少历史上还有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因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您们偶像的一条底裤没被扒掉。

当时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强国,英国凭什么敢向清朝宣战?

100个团结的人,打10000个不团结且互相仇恨的内斗的人,犾如100个人打一个人。这还可能在10000个人中间出1000个帮手。

当时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强国,英国凭什么敢向清朝宣战?

夜郎自大的国家或民族,若再添上政治腐败,内乱不止,则逃脱不了挨打的命运

世界上的每一次战争,都不可能是临时起意的冲动,而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原五千年的繁荣昌盛,让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庭自夸“大清帝国”、“泱泱大国”,以为一直是世界上孤独求败,君临天下的“天朝上邦”,其他国家、民族均为夷蛮未化,什么科技都是些雕虫小技,在物华天宝,高高在上的大清面前,都是不值一提,不屑一顾的。

殊不知,在“大清”闭关锁国,腐朽内乱的岁月里,全世界已经“两岸猿声啼不止,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西方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而自我陶醉在御用文人“康乾盛世”、“同治中兴”描述的清庭统治下,中国依然是远古“男耕女织”社会

西方的工业革命,机械化、电气化在为西方创造巨大的财富,但是,在清朝统治者的眼里,都是“奇技淫巧”,“有违祖制”。清朝,完全是一个无视外界翻天覆地的泥腿巨人。

最让人不耻的是,万里重洋外的大不列颠英国,在公元1840年漂荡过来几艘小船,将“大清帝国”胖揍了一顿后,虽然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依然我行我素,酣睡不醒,即使有几个清醒的中国人有奔走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如何唤醒一个执意装睡的人?

二十年后,当同样的遭遇重演一次,列强不可能再给中国喘息机会了,“大清帝国”的坟墓便掘好了。

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是丧权辱国的罪魁祸首

清政府的腐朽没落,早已败相毕露,一个和珅,便富可敌国,不可思议的是,此事发生在自诩的“康乾盛世”时期!

还有,慈禧的一次生日,便耗费了整个北洋海军的经费!

日薄西山的“大清”能经多少次这种折腾?

还有那些大大小小如狼似虎的官员、豪强地主呢?天下老百姓如何经得住层层的雁过拔毛?

三、国内民不聊生,狼烟遍地,让虎视眈眈的英国有机可乘

活跃民间的“反清复明”无休无止,“白莲教”、“天理教”、“小刀会”等等起义如火如荼,还未算后来席卷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这些,都是清朝统治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的结果。

四、英国邪片贸易让中国雪上加霜

“虎门销烟”前,民族英雄林则徐早就警告清政府:“……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可悲的是,邪片贸易,让英国看到了清朝的致命罩门,一次鸦片战争,更让人看透了“大清帝国”的不堪一击。

当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内忧外患之下,“天朝上邦”的噩梦就不断重复了。

世界大局,潮流滚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如大潮中一叶扁舟,不能迎风破浪,那就只有颠覆沉沙的命运。

警钟长鸣!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腐朽内乱,结果只能是落后于世界,最后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当时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强国,英国凭什么敢向清朝宣战?

康乾盛世时期的清朝,确实是世界大国,也称得上东方强国。但正是康熙、雍政、乾隆、嘉庆这几个开明皇帝当朝的一个多世纪里,世界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7世纪以后,英国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的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18世纪中期,英国进行了以纺织业技术革新开始,以瓦特蒸气机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为标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

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这次革命从开始到完成,大致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间,影响范围不仅扩展到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法、美、德新高潮的到来。随着工业革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英、法、美、德、意、日等多国都强化了国防建设,制造了威力巨大的坚船利炮、真枪实弹,实现了武器装备的现代化。

而远隔重洋的清政府却闭关自守,生怕资本主义危及封建统治,自恋着大刀长矛,沉迷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臣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农业手工业经济,和向西方销售丝绸、茶叶、瓷器赚取的一点点经济利益,安享着高高在上的封建统治。当发达的大英帝国发现了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市场,中国赚取了大英帝国的贸易顺差时,能不挖空心思地对付中国吗?当英国发现中国还处于农业时代,教育、科技、军事都极端落后,大清王朝夜郎自大,不堪一击时,能不向中国宣战吗?1840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和鸦片毒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国家。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反帝反封建抗争运动,直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当时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强国,英国凭什么敢向清朝宣战?

清朝很强大吗?不知道结论从哪里得出来的。我认为清朝很大是个事实,说到强我只能呵呵了,外强中干估计都算不上吧!

清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其末期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不忍直视。自从1840年被英国打趴下之后,后面就是一路被狂揍、一路的割地赔款直到被消失为止!

清朝实力到底咋样,为啥被英国打呢?我来分析一下:

清朝在鸦片战争前和英国比,到底咋样呢?

1840年清朝在和英国打鸦片战争以前,到底是个啥水平呢?

1、经济实力,有一种说法是清朝的经济总量很高,至少比英国高。我觉得量大不代表质优,清朝主要还是小农经济,英国基本是工业化了。

2、税收上面,清朝1840年收入约和白银4500万两,英国的税收达到了2.6亿量白银是清朝的六倍,人口又比清朝少,所以比清朝富裕多了。

3、社会模式上,这种差距是巨大的。英国已经实现了君主立宪制。各种法律、现代公司和企业也出来了,和现代模式已经差不多了。清朝还是老一套,皇帝最大这个模式。

4、军事实力上,这块差距也是巨大的。清朝主力八旗军基本不行了,武器装备也是停留在火器早期水平。英国早就处于火器中级水平了,舰船已经可以造几千吨级了。

5、国民素质,这块也是差距巨大的。英国基本是现代公民社会了,清朝还是封建社会的老一套!

大家自己看看,到底谁强谁弱?说清朝强的估计是看的“盗版”的历史书吧!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这场战争起因争议较大,有的人说是英国为了卖鸦片打的仗,有的说是清朝不遵守国际贸易准则打的仗。

我只想说一句话:本来自己就不行,还天天装的跟“大爷”一样,不打你打谁呢?

鸦片战争是在“胜利”中失败的!

1840年8月,侵华英军总司令懿律率舰只直达天津大沽口外,当时道光帝吓坏了,罢免了禁烟英雄林大人,后来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年底,琦善在广州与英国侵略者谈判,结果琦善激动了,又是赔钱又是割地。

道光帝不满,罢免了琦善准备于英军一战。1841年五月,英军逼近广州城外,清军全部退入城内。下旬,新任将军奕山向英军乞和,与英国订立了可耻的城下之盟,规定由清朝方面向英军交出广州赎城费600万元。这哥们骗道光说大胜英国,守住了广州城,结果还升了官!😂😂

后来英军不满现有的条件,一路猛打浙江、江苏等地。清朝眼看打不过就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内容我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的。鸦片战争也以清朝的惨败结束!

最后我想说,现在吹捧清朝的人真是乱说、瞎说。一个如此腐朽没落的清朝、一个严重脱离群众的清朝、一个故步自封的清朝,怎么可能是英国的对手呢?

当时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强国,英国凭什么敢向清朝宣战?

因为,大英帝国膨胀了呗。

如果把时针拨到1840年,站在大英帝国的角度来看世界,主要强国除了他大英帝国剩下的全是渣渣。

大英帝国崛起于17世纪,在这期间称得上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不要说大清帝国,就连欧洲的什么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尼德兰等国家有一个算一个,都被大英帝国踩在脚下。

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又怎么了?大英帝国崛起的第1个主要对手就是他。

西班牙帝国强大无比的无敌舰队远征英吉利,差一点全军覆没。

海上马车夫荷兰在经历了三次英和战争之后,也失去了东方贸易航线上的主导地位。

至于葡萄牙,当英国人来到东方之后,除了果阿等少数几个殖民地他还剩啥了。

法兰西和英吉利崛起时间差不多,所以到18世纪晚期两个国家之间成为当时世界殖民争霸的主要竞争对手,经过7年战争的搏斗之后,法国在海上失去了和英国一较雌雄的能力。

当然,随后的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天纵英才的拿破仑,英国人不照样把拿破仑打败,从而确立此后上百年的无双时代吗?

除了和这些强有力的西方强国进行战争之外,期间大英帝国的殖民活动也达到了一个高潮。

北美就不用说了,就算美国独立,他照样是一个英格鲁萨克逊人国家,而且美国虽然从英国制下独立,到了19世纪初期不照样成为英国的产品倾销地吗?

此外,美国还负担了英国工业革命对棉花的需求,又成了英国人的原料供应地,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仅美国南方地区就为大英帝国每年提供了几百万吨棉花!在东方,到1840年,英国人已经在南亚次大陆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地位,除了第1次英缅战争英国人的损失比较大之外,期间所有的战争损失都不大,而且绝大多数的损失都是来自于当地的仆从军。

即使在第1次英缅战争中,英国的损失比较大,但也达到了它的战略目标。

这样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国家,在面对大清帝国的时候,双方起冲突之后英国人肯定会优先选择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通过武力的手段来解决。

而且,英国人对大清帝国的军队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大清帝国虽然在1840年之前没有跟英国人有过直接的大规模武装冲突,但是清缅战争、清朝和尼泊尔战争,英国都作为第三方在旁边瞧着呢。

大清王朝什么样的军事装备,和周边的国家作战体现出了什么样的战斗力,他都看在眼里。

至于大清帝国的海军,英国人也非常清楚,还不如自己的武装商船队。

1840年之前,当时清朝已经实施禁烟活动,清朝的水师在沿海一带缉拿烟土走私,大清水师除了对小型快船有威胁之外,对英国人、美国人等国家的大型武装商船无可奈何。

所以,英国人知道在东南沿海一带他没有对手。

如果登陆凭借着清军的战斗力,也不见得能拦得住他。

来的人也不少!

大英帝国在当时可以动用将近两万人的武装力量,可能在今天的人看来,2万人的武装力量并不多,可在当时的西方来讲,如果在除了欧洲之外的国家发动一次2万人的远征,已经称得上是空前了。

例如,英国发动的针对缅甸的第1次战争,一共才动用了1.1万军队,这还是因为缅甸近在咫尺,英国人可以从南亚次大陆就近调集军队。

恰在此时,又一个好消息传来了。

在第1次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还发动了第1次阿富汗战争,这场战争英军的兵力还不到1万人,却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征服了阿富汗占领了首都和几个重要的中心城市。

整个过程非常顺利,除了尼兹堡之战英军付出了数百人的伤亡之外,远征期间就没有碰到过恶战,这又给了英国人很大的自信,认为在亚洲无论是陆战海战,当地的军队都不是对手。

所以,当英国人占领了阿富汗首都之后,在这里夜夜笙歌过得好不快活。

这一背景下,英国人对和大清帝国的对抗还是有一定的信心的,而且海上力量的绝对的优势,让英国人可以做到打不过就跑,不会有什么重大的损失。

于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一打才发现,大清帝国的军队不仅海军拉胯,陆军也拉胯,那还有啥说的打呗。

如果英国人早两年发动阿富汗战争可能鸦片战争就打不起来。

虽说英国人有信心在海上击败清朝水师,但是对于大清王朝的决心也不是很清楚。

别看清朝打缅甸,打尼泊尔都比较费劲,但是英国人发现清帝一旦发起对外战争特执着,所以最终还是缅甸和尼泊尔达到了战略目的,要是清帝对英国人也这么干,还真够他们喝一壶的。

所以,陆上作战英国人也没有什么十足的信心能够打败清朝,可偏偏在第1次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发动了阿富汗战争,这场仗打的太漂亮了,这导致最后时刻给了对大清帝国发动战争的信心。

信心有了,和大清也拉开架势打了,阿富汗却出事了。

就在英国人占领阿富汗之后不久,当地爆发了规模巨大的起义,阿富汗起义军打的非常漂亮,让英国人不得不选择和起义军谈判,从该国撤走。

如果到这一地步,英国人能够全身而退也还不会影响到他们的信心,谁曾想在撤退的过程中英国人遭到了阿富汗起义军的攻击,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4500远征军加上1.2万随从人员,总共1.65万人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一名受了重伤的外科医生回到了印度。

这一场仗被英国人认为是二战新加坡之战之前最大的一场失败,从而严重影响到了英国在亚洲的政策。

所以,如果阿富汗战争提前两年爆发,英国人和大清王朝因为鸦片贸易的原因起冲突的时候,面对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拥有百万大军的东亚霸主,英国人不会把战争作为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很有可能第1次鸦片战争不会爆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