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手下的将领谁最有可能守住荆州呢?
事实上,刘备手下,只有一人可以守住荆州,关羽、赵云、魏延都不行,只可惜此人英年早逝了!
荆州丢失的真实原因
“大意失荆州”是很多人认为荆州丢失的原因,不过这显然是把荆州丢失的原因看得太简单了!
汉中之战,刘备取得大胜,之后关羽又在荆州一带发动了襄樊之战,率军进攻了樊城。在樊城战场,关羽打得非常顺利,不仅将曹魏名将曹仁打得龟缩城池,不敢接战,而且将曹军的增援部队打了个全军覆没,令天下震动,吓得曹操都差点迁都了。就在关羽准备高歌猛进,继续扩大战果时,他的后方却遭到了偷袭,而偷袭他的人竟然是名义上的盟友孙权!
最终,关羽后方被吴军攻占,关羽只能率军回援,抢夺荆州。然而当关羽走到半路的时候,又一个坏消息传来,这便是江陵城失守。江陵作为关羽在荆州的治所,城高墙厚,关羽大部分手下的家人就在江陵城,这座城池丢失,意味着关羽军队的命脉被吴军掌控住了,关羽没法和吴军硬碰硬了。也正是因为很多士兵的家人都被吴军俘获,他们担心家人的安全,不敢和吴军作战,所以关羽军队出现了大量逃亡,最终关羽见大势已去,只能往益州方向突围,最终被吴军截杀!
荆州丢失,直接原因是孙权背盟,偷袭了关羽后方。而孙权为啥能够对关羽一击即中,顺利拿下关羽统治这么多年的地方,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因为关羽后方防备薄弱,他将大部分军队都调往了樊城前线,去和曹军作战了,所以后方空虚,给了孙权可乘之机。说白了,就是因为关羽大意了,没有留下足够的兵力防备孙权,才导致荆州被袭。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认同“关羽大意失荆州”的这个看法,认为这是个小概率事件,是因为关羽大意了,不然荆州不会丢。但是当大家对三国越来越了解后,开始挖掘荆州丢失的更深层次原因时,关羽的性格问题被挖了出来,许多人认为,荆州之所以丢失,是因为关羽性格高傲,不仅把孙权给得罪了,还把内部的糜芳和傅士仁这种老功臣给得罪了!
据《三国志》记载,孙权为了表示和刘备的盟好关系,曾经派出使者向关羽提亲,想为自己的儿子迎娶关羽的女儿,以达到两家盟好的关系,结果关羽不仅不同意,而且辱骂孙权的使者,令孙权非常愤怒,两人开始结恶!后来在襄樊之战中,关羽又纵兵劫掠了孙权辖区的粮草,于是孙权立马翻脸,派兵偷袭了荆州。
另外据《三国志》记载,关羽为人高傲,历来比较轻视糜芳和傅士仁,而这两人都是刘备集团的老功臣了,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傅士仁是从北方跟过来的老部下,他们和关羽算是熟识了,接受过战争考验的老同志了,结果关羽非常看不起他们,在襄樊之战中甚至还威胁他们二人,若是粮草无法供应上,就要处理他们,令他们非常害怕。最终,当孙权杀过来时,他俩直接选择了投降。
《三国志》: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通过三国志中的这两份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关羽这个人是非常高傲的,对内,他无法和老功臣糜芳傅士仁搞好关系,对外他得罪了孙权,于是大家都认为,是关羽的高傲害了自己!若不是他如此高傲,得罪孙权,孙权怎么会突然去和曹操结盟?若不是他如此高傲,得罪同僚,糜芳傅士仁怎么会选择开城投降?要知道当年刘备在徐州被打得那么惨,这两人也没有背叛刘备啊!
以上两个观点,便是现今网络中对于荆州丢失原因的主要看法!也正是基于这两种看法,大家开始讨论到底谁可以守住荆州!
以“大意失荆州”的观点来看,关羽是因为粗心大意,调走了太多荆州的防守力量,所以应该换个心细之人来防守,这样的话,换上赵云和魏延就比较合适,张飞肯定是万万不能的。
以“关羽高傲失荆州”的观点来看,守卫荆州的人必须要比较谦逊,能够对内搞好关系,对外强硬而不至于让孙权难堪,这样的话换上赵云则比较合适。原因很简单,张飞脾气火爆,他对孙权可做不到心平气和,魏延资历低,对内不足以压服众人,黄忠是降将,资历不足,马超有能力,可刘备不敢将马超放在荆州,他会担心马超背叛他,毕竟当年马超为了权力,可是不顾亲生父亲的安全!
综合来看,站在以上两种观点的角度中,其实赵云是最适合去守卫荆州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本文是并不认同的!
在本文看来,刘备的手下中,只有一人能够守住荆州,这个人既不是关羽,也不是赵云,更不是魏延,而是庞统!为何这么说,因为刘备的手下中,只有一人看到了荆州的危机!
一说起荆州,众人自然会联想到隆中对的战略,占荆州、夺益州,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待天下生变,两路北伐,则可问鼎中原!看起来这个战略是非常正确的,而且刘备按照这个战略实施,最终也确实占领的三分之一的天下,成就了帝业,但众人没有看到的是,此战略背后隐藏着一个极大的危机,也正是这个危机,导致了荆州的丢失,导致了刘备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一统天下!
荆州丢失的真正原因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他将荆州描述得非常美好:“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正是因为荆州富饶,且有巨大的地理优势,所以诸葛亮非常强调荆州的重要性,认为刘备必须占领荆州,而且要以荆州为基地,东和孙权,北拒曹操。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诸葛亮想占领荆州,曹操也想占领荆州,更为重要的是,孙权对荆州的野心也非常大!说白了,荆州就是一个四战之地,所有人都想要吃掉他,“东和孙权”的这个战略根本行不通!孙权早晚会对荆州动手!然而如此巨大的危机,所有人都没有看到,只有庞统了然于胸!
《九州春秋》: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和诸葛亮的认知完全不同,庞统认为,荆州现在不仅不富饶,反而荒残了,人才殆尽了。之前的地理优势,现在也变成了劣势,东边孙权虎视眈眈,北边曹操凶相毕露,靠着荆州来实现鼎足之计,分别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拿下益州,否则刘备早晚被孙权或者曹操吃掉!
从庞统的这番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唯一一个明言孙权野心之人!不排除刘备集团内部有高人,知道孙权想要吞并荆州,但没有任何一人主动提出来,只有庞统当着刘备的面暗示出了孙权的野心,劝刘备尽快去进攻益州,不然等孙权统一了江东内部,开始对荆州动手,那么刘备腹背受敌,就真的惨了!
综合来看,当刘备集团众人都被诸葛亮的隆中对说服,认为应该联合孙权,共抗曹操时,只有庞统看出了此战略中的巨大危机,知道孙权也是一代雄主,不可能不想一统天下,他对荆州的渴望与刘备对荆州的渴望是完全相同的,双方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以必须防备孙权!也正是因为只有庞统有这种忧患意识,由他主政荆州,荆州才能牢牢地掌控在蜀汉手中!不然即便换上赵云,孙权仍然会想方设法的偷袭,而赵云又是出了名的听诸葛亮的话,他若是一味坚持诸葛亮的“东和孙权”战略,最终的下场很可能和关羽差不多!
遗憾的是,庞统如此大才,最终竟然稀里糊涂地死在了进攻益州的战场上。演义中说庞统是被益州猛将张任伏击杀害于落凤坡,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史中的庞统,其实是死于流箭之下,并非死于伏击!
《三国志》: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可惜可叹,庞统看到了隆中对的危机,看到了孙权对荆州的野心,他是唯一一个有可能守住荆州的人,结果却英年早逝了,真是天妒英才,天亡汉室啊!自庞统战死,其实刘备的成就基本就被限死了,他这辈子最多三分天下,再也不可能问鼎中原,一统天下了!
结语
刘备手下,只有一人可守住荆州,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了!这个能守住荆州的人,便是庞统!整个刘备阵营,大多数人都被诸葛亮的隆中对说服了,认同了“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降低了对东吴的戒备,只有庞统看到了此间危机,看到了孙权对荆州的渴望,知道孙权要想保住江东安稳,要想一统天下,必须拿到荆州,他是无论如何也会偷袭荆州的,所以说,不论是派出关羽还是赵云亦或是魏延,他们都守不住荆州,最终结局都会一样,只有庞统可以逆转乾坤!
(本文主要参加《三国志》《九州春秋》)
刘备手下的将领谁最有可能守住荆州呢?
刘备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方,手下能说得上名号的将领,仅有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魏延等寥寥几人。想要守住他的荆州四郡,让他们哪个人独立担纲都无法做到。但是,也并不是说没有守住荆州的方法,只要一个人还在,荆州便可无事。
我们先来看看,为何说五虎上将加上魏延,谁都无法守住荆州。关羽不用说了,事实已经证明他不行。
那么张飞为何不行呢?首先要肯定,张飞对比关羽,有自己的优势。他在面对高层士族和对方的权力阶层的时候,态度比关羽好。同时,他的战争谋略也比关羽要强。他如果真的去带兵打樊城之战,有可能用不着水淹七军就能干掉于禁。但是,他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张飞这个人脾气火爆,情商低,不懂如何管好上下级关系,对底层将士关系恶劣。当初在徐州时,就是因为张飞打了吕布的岳父曹豹,才导致吕布从背后袭击刘备,夺取了徐州。而且后来,张飞也是因为对于手下过于严厉,死于叛将之手。如果让他守荆州,不用东吴来打,自己就可能把自己弄得一团糟。
黄忠为何不行呢?黄忠是长沙郡老人,在战场上能隐忍,不到机会绝不出击,出击绝不落空,这是他的优点。但是,黄忠也有三个缺点:第一是他从没有当过独当一面的地方大员,没有体现过政治能力,驻守荆州四郡效果不好评估;第二是年龄太大,虽然身体还算硬朗,但是老年人一旦得病就是病来如山倒,随时不行。让他驻守荆州,万一自然死亡了怎么办?第三是黄忠是降将,资历浅、忠诚度低,让他驻守荆州,刘备的手下旧臣不会服气。到时候受到危害的不只是荆州,更是整个蜀汉集团。
马超为何不行呢?马超是刘备最不可能放出去单飞的人。一个是在战争谋略方面,马超几乎为零。虽然武力值超高,但是却是个一勇之夫,打仗从来都是凭战术战法而不凭借谋略。而且马超为人冲动,这样的人放出去,很可能不审时度势就盲目发动决战,被别人算计死是分分钟的事儿。最主要的,马超人品比起吕布来还要不堪,在西北时就不顾家人和父亲的安危,盲目发动反对曹操的战争。结果就是自己失败,父亲和家人也被曹操所杀。如果让他驻守荆州,那他大概率会佣兵独立,成为另一个吕布。刘备已经吃过一次这样的亏,绝对不会再吃第二次了。
赵云为何不行呢?其实如果勉强算起来,赵云算是最为合适的。一方面为人低调,不会受敌人的攻心之计;一方面谨慎,在箕谷之战时展现的务实和勇敢让人印象深刻;一方面忠诚,跟随刘备以来,从无二心;一方面谋略也够,在夷陵之战前就看出了蜀军的弱点而反对出征。但是赵云的缺点也很明显,他太过洁身自好,随刘备入川后不惜和整个集团对抗,也要反对抢占百姓土地。为人为臣,这是优点,但是作为那个时代的领军大将,还是要考虑保留一定灰色地带,让部下可以有一点儿额外的福利。否则,很有可能造成和张飞一样的后果;而且,蜀汉集团内部的人都是“千里为官只为财”的那种人,不吃赵云这一套。这帮人随时会用釜底抽薪这一套掣肘赵云。到时候因为赵云内外交困、将士离德,荆州一样守不住。
魏延为何不行呢?魏延是刘备看好的将领,资历尚浅就被委以守卫汉中之职,武力值和战场谋略都不缺。但是荆州不是汉中,这个地方身处魏蜀吴三家的斗争中心,情况非常复杂,不是魏延单凭战场谋略能应付的。魏延这个人的缺点和关羽如出一辙,傲气冲天,但是名气却又差得远。东吴想联姻关羽被拒绝后还能忍气吞声,要是换成魏延,恐怕早就刀兵相见了。而且,魏延喜欢军事冒险,子午谷奇谋那种难以实现的东西,他却当做良策,不被采纳之后还非常不高兴。这样的人去守荆州,最后的结果只会比关羽更加悲惨。
那么,刘备一方,是否有个办法,可以守住荆州呢?答案是有的!只要一个人在,荆州就可以安然无事。这个人,当然就是首席大谋士诸葛亮!
诸葛亮是孙刘联盟的建立者和积极维护者,这一点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有他在,大的方针不会有问题。而且,诸葛亮情商高,忠诚度高,有的是办法来团结武将:关羽傲气冲天,对黄忠封后将军不满意,被诸葛亮一封信就打开了心结;张飞对士族高看一眼,诸葛亮正是荆州士族,他的意见张飞必然尊重;黄忠、马超忠诚度成疑,但诸葛亮有谋略有眼光,可以把问题灭杀在萌芽阶段,不会让荆州从内部被瓦解;赵云洁身自好,但诸葛亮可以浑水摸鱼,劝解赵云不要待人太严;魏延牛气冲天,但平生就怕诸葛亮……。总之,只要诸葛亮在,不管是谁来守荆州,几乎都不会出问题。
可无奈的是,诸葛亮是刘备集团唯一的内政大师,管得了荆州就管不了益州,管得了益州就管不了荆州,他只能顾一头。最后刘备选择让诸葛亮管益州,那荆州就必然是守不住的了。归根到底,一切都是人才匮乏惹的祸。如果当初刘备不和陈登擦肩而过,荆州就无虞了。
刘备手下的将领谁最有可能守住荆州呢?
刘备手下的将领之中,有可能守住荆州的除赵云莫属。关羽傲骄。张飞鲁莽,易醉酒鞭士卒。关张独守荆州皆不宜。魏延虽为上将,率一支军马可以,指挥多支军马不行。荆州四战之地,水陆交通发达,镇守荆州要智勇双全之人。赵云勇冠三军,威震四方,且谨慎。如赵云守荆州,孔明授予良策,可使荆州不失。
刘备手下的将领谁最有可能守住荆州呢?
首先要搞明白,荊州守住守不住,不在于人,而在于策略,如果违背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派谁去都玩不转,如果能正确执行“联吴抗曹”的战略,在当时的蜀国,可守住荆州的大有人在。
常言说“大意失荆州”,关羽的“大意”其大意在了哪里?其“大意”的核心是忘记了诸葛亮制定的“联吴抗曹”的战略,自以为可凭一己之力同时抗得住“曹吴”两家,真可谓狂傲过了头。
其实孙权一方,心里很明白,与刘备联合,方可抗拒曹操,方可有长久存“国”的可能。当时的曹操一方势力最强,真正能够一统天下的只有曹操一方,一统天下是曹操的雄心。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只有联合起来共抗曹操方可寻得生存的机会,孙权心中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孙权内心并不愿与刘备一方开战,为此孙权也采取了与刘备一方“和”的策略,主动提出与关羽联姻,欲让其子娶关羽女儿为妻,可关羽却说“虎女安可嫁犬子”,如此不尊重孙权一族,岂不令人发怒。孙权让其子娶关羽女儿为妻,其原因并非关羽的女儿有国色天香之貌,主要是为了“联蜀抗曹”,这与诸葛亮制定的“联吴抗曹”谋略是契合的,而关羽狂傲自大,不顾大局,丢失了荆州。
诸葛亮在出山时,就给刘备制定的谋略是“联吴抗曹”,先“借得荆州”再取益州,然后寻机刘备带益州之众出祁山,命一大将领荆州之众北上,相互呼应,一求有北定中原的机会。这一切别忘一点,都是建立在“联吴抗曹”之大略基础上的,如果与吴先打了起来,再谈什么北定中原,就成了笑话。
如果守荆州的大将,能紧紧贯彻执行“联吴抗曹”的大略,荆州是丢失不了的。因为前面说了,孙权心中也明白“联蜀”的重要,如果不联蜀,自己的“国”都保不住,那么要回荆州又有何用。孙权之所以常派人去谈判说要回荆州,其目的无非是提醒刘备一方“我是有恩于你的,你不能忘恩负义,应与我联合抗曹。”后派吕蒙偷袭收回荆州,是因为“你不联合我了,与我为敌了,我只能不仁不义了。”可见,是关羽不执行“联吴抗曹”的大略,才丢了荆州。关羽丢失的不仅仅是荆州,丢失地是国运,荆州丢失后,其实蜀汉再无一统天下的机会。
如此看来,刘备手下的将领,只要具备帅才,只要能正确执行“联吴抗曹”的大略,就可守住荆州,其最佳人选是赵云或马超。只可惜,刘备虽是一代枭雄,但这件事上都犯了糊涂,他只会派自己最信任的人去守荆州,那就只有关羽和张飞了,可惜这两兄弟,谁也守不住荆州呀,这正是刘备无缘一统天下的天机,正所谓成也兄弟败也兄弟。
刘备手下的将领谁最有可能守住荆州呢?
蜀汉集团让关羽守荊州並无大错。
因为关公败走麦城,后世有人怀疑派关羽镇守荆州有严重失误。这是误解。以关羽之能力,本就能独挡一面。关羽的失败,不败在“武”,而败在他放弃严守蜀汉政治集团的“国策”上。也就是未能谨守“联吴抗曹”这个战略性的决策。
蜀汉刘备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方。在实现《隆中对》即从益州和荊州两点出击,打败曹操实现统一北方的战略中,荆州地位格外的突出,具战略重要位置。
当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并非慷慨大方,而是孙也打着小算盘,曹操势力来犯,荆州有刘备为屏障遮挡一下。再就是给刘备点甜头,方可抗拒曹操,孙权东吴之“国”才可能安居一方,以待时机,实施扩张,包括适时收回荆州。
为此,孙权亦采取了与刘备一方“和”的策略,甚至为达到自己政治目标,他还主动提出与关羽联姻,欲让其子娶关羽女儿为妻。
可关羽却说“虎女安可嫁犬子”。至此,导致蜀汉与东吴失和与“联吴抗曹”的不复存在。
把诸葛亮制定的“联吴抗曹”的战略,放在可有可无地位,岂有不输?关羽可能认为凭一己之力,也能抵抗得住“曹吴”两家,其实是真办不到的。 关羽在这件事上的处理,其狂傲心理与不顾全大局的作派,实在是太过,最终也害得自已丢了性命。
回到正题。关羽之外,刘备手下谁担任荆州主帅为宜?从个人武艺和能力,马超与赵云都具备独挡一面,都是扼守荆州的不错人选。马超武艺高强,曾为一方诸侯,率兵征战镇守荆州地面,威望与经验都是具备的。
赵云勇冠三军,长板坡上为救阿斗“七进七出”,血染征袍,威震四方,且谨慎处事,尊敬诸葛亮,不会犯战略上的大错。
但这些具备帅才的人选,也只能坚持谨记“联吴抗曹”的正确大略才行,否则,也是失败者一个。
只可惜,刘备在选择荆州镇守大将人选上,只会任用关张二兄弟。其他人都不会入刘皇叔的法眼。
荆州注定是蜀汉政权的噩梦。失荆州,意味着蜀汉集团丢失“国运”,蜀汉从此失却统一北方的可能。刘备手下的将领谁最有可能守住荆州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曹操,刘备,孙权都有夺取天下的野心。所以孙刘联盟的基础。它必须是两家抱团取暖,前提自然是两家都弱小,无法独自面对北方势力。一旦其中一个强大到可以干掉北方时,联盟就反转了。
2,荆州战略地位重要,谁都想要。孙权荆州借给刘备,一方面是当时孙刘联盟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曹操南下时,可以让刘备做挡箭牌,帮自己防守西大门,时期成熟时,随时可以收回。既然都想要,刘备自然不愿意还。这些都为孙刘联盟埋下了隐患。
3,隆中对的错误。当时的国策是从益州,荆州两路出兵,收服北方一统天下。问题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两大兵团作战,相距太远,无法协同作战和相互相配合。其次是荆州无后方,没有两面攻守平衡的实力,既然进攻就无法死守。要守住荆州就无法攻曹!
4,孙权的忧虑。一旦刘备真能统一北方,不仅荆州要不回,自己也得俯首称臣,甚至小命难保。所以,在关羽在战场上高凑凯歌时,他联曹抗刘,收回荆州就顺理成章了。
5,刘备的小算盘。一旦关羽攻克樊城逼进许昌,刘备自然会率主力一统北方并收拾南方。事若不成,趁机找借口,一举拿下孙权,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不仅荆州不保,还丢了卿卿性命!
综上所述,谁也守不住荆州!
欢迎批评,满意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