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出入最大的人物是谁?
三国演义和三国之中出露最大的人物,我第一个反应是华歆。华歆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有一个成语大家肯定熟悉。割袍断义,大家肯定知道。这个故事就是讲的是他跟管宁的事情。这个成语也可以用管宁割席来表示。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这里面华歆就是一个反面人物,在三国演义里面他更加是一个反面人物。
曹操擅权凌上,汉献帝与妻子伏皇后欲借岳父伏完之力诛杀曹操,但事迹败露,华歆率兵入宫搜捕伏皇后,在墙壁夹层中找到伏皇后,并亲自动手揪后头髻拖出,拏见曹操并处死。后来他又威逼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拿着剑逼的。这是一个标准的反面人物。
但是历史上的华歆,却是一个为官清廉之人,曹植对他的评价是:清素寡欲,聪敏特达。存志太虚,安心玄妙。处平则以和养德,遭变则以断蹈义。华太尉歆也。
陈登对他评价是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孙策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
他数次将太尉一职让给管宁,可惜管宁不理会,不愿意奉诏。曹丕刚继位的时候,他就推荐管宁,然后曹睿继位之后他再一次推荐管宁,可见其真心。
而且他还是一个反对战争的人物,他认为,应该先治理好国家,那么蜀汉和吴国就会能归降,而不是靠战争。
是不是有一些刷新你的三观的感觉?三国演义中那么丑陋的人物,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居然是那么的高节。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出入最大的人物是谁?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自然人物上有很大的出入,这也难免。不过,别忘了《三国演义》还是有三分的历史,这三分的历史里有很多取自《三国志》的辅助材料,诸如《魏略》,《江表传》,《汉晋春秋》等等。举几个例子,赵云在小说里是有一些夸大的嫌疑,但是赵云的个性,能力,功绩,官职等,整体还是依照正史脉络的,部分参考了补充材料《云别传》,当然,除开神奇的长坂坡之战,五虎上将,还有各种单挑战绩等等,不过小说中各种虚构的单挑比比皆是。还有,比如刘备借荆州一事,也是参考了《江表传》。类似例子很多,所以要对比《三国演义》和正史记载,不单单只是一本《三国志》。
人物关系的出入,最不该的就是把诸葛亮描述成“妖怪”一样的人物,诸葛亮明明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可能有争议,个人持肯定态度),甚至文学家(《出师表》,《诫子书》等)。可惜,罗贯中偏偏把诸葛亮描绘成一个比张角还会用“妖术”的人物,反倒掩盖了诸葛亮身上的真正优点,什么奇门遁甲,七星灯续命呀,都是子虚乌有,再往前一步,就是“玄幻”小说了。这就算了,罗贯中也是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是“好心办坏事”。
不过,《三国演义》人物的出入会影响到人物之间关系的出入,这就很容易造成《三国演义》的看客对人物性格有误解,不能不正视了。举几个例子,第一个就是,周瑜和刘备阵营的关系。周瑜在《三国演义》里被描述成对气量狭隘之人,其实非也,周瑜所做之事都是有“预见性”,而且以东吴的利益为前提。根据《三国志》注引《吴书》记载,赤壁之战后,周瑜围攻江陵,是和刘备亲密合作的,刘备派张飞带千人帮忙,周瑜益刘备兵二千。此后,周瑜占据大部分江陵,还把公安让给刘备作为根据地,当然地方不大,这也是为东吴利益考虑。
如果周瑜气量小,二人又如何合作呢?不过,合作归合作,该防的要防呀,这才是合格的统帅。周瑜早就预料刘备不会久居人下,关张雄虎之将,才建议孙权把刘备恩养起来,用“糖衣”化去刘备之志,周瑜再趁机兼并。后来,周瑜又盯上益州之地,不过临行前去世。周瑜在时,江陵是掌握在周瑜手里的,如果周瑜晚几年去世,益州恐怕就不是姓刘了。周瑜去世了,东吴不但把南郡(含江陵)给了刘备(政治协议),刘备还入蜀夺得益州,这些都证明周瑜作为一个统帅的“预见性”,至于诸葛亮三气周公瑾,更是查无可考,子虚乌有。
另外一个重要的例子,就是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很多朋友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诸葛亮说魏延“脑后反骨”(纯属虚构,已在另外一篇问题分析了),于是有偏见,而且诸葛亮去世前后,有意无意的除掉魏延。个人翻看《三国志》以及补充材料,认为这根本不成立。诚然,魏延这个人个性不好,常常和同事闹矛盾,不是军事能力很强,更关键的是他和诸葛亮同属“荆州集团”。夷陵之战后,荆州集团军事上的代表人物,除了赵云(年老),就是魏延了。当时,还有一个花架子,车骑将军刘琰也是很早就跟随刘备了(在豫州时加入,比诸葛亮还早),位高却无才略,又欺压魏延,被诸葛亮批评,并要求刘琰道歉,可见诸葛亮不但对魏延无偏见,还有一定的偏袒。魏延常常抱怨诸葛亮,这也是源于魏延自身的个性问题,诸葛亮也知道,并无责怪,还因为他和杨仪不和很是忧心。
诸葛亮临去世时,《三国志.诸葛亮传》和《魏延传》都说魏延没有参与撤军的绝密会议,但是《三国志.魏延传》注引《魏略》记载魏延不但参与了会议,诸葛亮还命令魏延不得发丧,所以魏延撤退到褒中才发丧,就在这时,杨仪诬陷魏延谋反。其实无论是《三国志》还是《魏略》都没有提到诸葛亮要处理魏延的事,更多的可能是,诸葛亮知道魏延人缘不好,从听话的角度,不如杨仪,所以让杨仪主管撤退事宜。但是,魏延和杨仪又不和,于是干脆让魏延自便,单独行动,以免激化矛盾。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气量狭小的杨仪还是诬陷了魏延,杨仪最终也被自己的气量害死。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作为小说,毫无疑问十分有价值,但是不能作为正史来看待真正的历史人物,人物关系和事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