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在签署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时是什么心情?
今人视古,万不可以今时今日之价值观去衡量,否则得出的结论就只能是南辕北辙。
直接上答案,“宁与外人,勿于家奴”。
要明确一点,近代民族国家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中国自古以来,视天下皆是帝王私产,所以对满清皇帝来说,天下皆是从李闯、从朱明手里抢来的家产,与英吉利、法兰西、罗刹国打输了,技不如人,该赔钱赔钱、该割地割地,反正天下也是自己抢来的,钱又不是自己出,还是老百姓出,底盘也不是自己的,也是自己抢来的。给了外人,自己还是帝王,自己的统治还在,自己还可以作威作福,这是最根本的利益、最核心的利益,只要不触及自身的统治,割地赔款算什么呢。但是,“家奴”就不一样了,他们要是起来,会撼动自家的统治,会把自己赶回天寒地冻老家渔猎为生,所以“宁可给外人”,不能给家奴。
也所以,只要能维持自己统治,只要洋人不推翻自己,“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就完了。
清朝的皇帝在签署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时是什么心情?
肯定是欲哭无泪呀。没有人嫌自己院子大,每年祭祖的时候要给祖宗汇报一年的功劳,他怎么说?说把留给他江山给输了?仗打输了,那就认栽,谈判桌子上争取少出点儿,争取下一次别输那么惨就是了。
清朝的皇帝在签署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时是什么心情?
首先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因为我特别喜欢晚清的历史。任何历史评价都要放在当时历史环境中去看,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我个人认为晚清那几位皇帝,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时的心情应该是:不要影响我当皇帝,其他的一切都好说。没有我们想的那么沉重和屈辱。
为什么我这么说?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什么是皇帝,最大的追求是什么皇帝一词被我们所熟悉和知道,应该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自称始皇帝开始的。从这以后,当皇帝成了国人最大的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这个梦想不断奋斗、不断努力、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皇帝的意思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万物都是我个人的,我是万物之主、一切皇帝说了算。
皇帝的最大追求是什么:
1、就是集权。天底下的事我一个人说了算,权力绝不允许旁落。大家看看那些屠杀开国功臣的、甚至父子相残的就知道了。权力集中是皇帝的重要追求,是不可侵犯的。
2、长期占有权力。我们古代虽然有几个退位的皇帝,但都是退而不休,幕后操纵。另一个就是皇帝基本都爱炼丹,都想长生不老。
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时候,皇帝们都在干嘛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清朝灭亡加上慈禧老佛爷一起,大概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慈禧(实际是皇帝)、溥仪,六个皇帝。溥仪小皇帝应该不算,他最多在退位诏书上署了个名。
我们来看看签订不平等条约最多的两个皇帝,咸丰帝和慈禧老佛爷的表现,就知道他们啥心情了。
一、火烧圆明园时候,咸丰在“避暑”
1860年,英法联军打到通州的时候,咸丰派大臣去谈判,谈判破裂。英法联军打到八里桥,打到北京城外,这个时候咸丰怎么办?咸丰就暗示大臣,给他上奏章,让他去木兰打猎去,借这茬儿就到了热河避暑山庄,留下恭亲王奕訢在北京主持这些事情。
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咸丰一样在承德避暑山庄。这哥们遥控指挥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訢,不惜一切代价和洋人达成和约。最后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一通的割地赔款。大家说咸丰这时候啥心情,估计是害怕达不成合约,皇帝没法继续当了,至于忧国忧民肯定不在其首要的考虑范畴。
二、庚子事变时候,慈禧老佛爷在“西狩”
大家都知道庚子事变这个事,对我们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从此我们变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老百姓的生活也彻底坠入了深渊之中。
庚子事变的起因就是:慈禧利用义和团的爱国热情,不断鼓动和扶持义和团打击洋人。慈禧还发宣战诏书,同时和十一国宣战,结果就是造成了近代史的灾难,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面签订了最丧权辱国的条约《辛丑条约》。1900年8月15日凌晨,八国联军和守城的清朝士兵在殊死搏杀的时候,罪魁祸首慈禧早跑路了。慈禧号称“西狩”去了,也就是往西边逃跑去了。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以后,又是一波烧杀抢掠,老百姓又是万劫不复呀。后来套路都差不多,慈禧在西安遥控指挥留守的和谈工作,最后谈出来一个赔偿白银2亿两的结果。慈禧签订《辛丑条约》时候什么心情,其实和咸丰差不多就是:赶快和谈,八国联军早点撤,不要影响我的皇位就好。至于赔钱的事,反正这钱出在老百姓身上,慈禧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该吃100道菜,绝不会减成99道菜。
清朝最后几位皇帝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心情都差不多,不要影响我当皇帝,其他一切都好说。这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就说明了一切,宁愿给洋人也不能给家里人。各位皇帝觉得家里人更危险,更有可能夺他们的位子。大家会说,这几位也反抗过洋人,其实他们的反抗也是为了保住皇位、迫于压力所致,跟爱国、爱民没半毛钱关系。
最后我想说,帝制就是以一人之心夺万民之心,以一人之利益不顾万民的利益。随着辛亥革命一声枪响,帝制走向灭亡是一定的、必然的。历史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现象本身,更应该是反思。
清朝的皇帝在签署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时是什么心情?
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他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民族,历史上能够大一统的少数民族就元和清两个朝代。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历经了十二任皇帝,天命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里面从道光皇帝,西方开始入侵中国,虽然康熙时,俄罗斯入侵过清朝,但是那次清朝胜利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所以真正签订不平等条约是从道光皇帝开始的,道光皇帝是一个守成皇帝,虽然一生很勤政节俭,但是王朝并没有朝好的方向发展,反而吏治越来越腐败。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打输了,估计道光皇帝签不平等条约时内心是极度难过的,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了,他的陵寝慕陵,没有建明楼,之前的皇帝都建了,所以他觉得香港在自己手中丢了,是很没有脸面的事情,估计签不平等条约时想死的心情都有了。
后面的光绪皇帝也是,中日甲午战争打败后,签《马关条约》,估计光绪皇帝的心情和道光皇帝是一样的,从后面的百日维新可以看出来,光绪皇帝是那么的迫切,希望通过变法振兴大清。
清朝的皇帝在签署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时是什么心情?
皇帝他也是人啊!谁都想当个好皇帝,割地赔款,奇耻大辱,没有比这个更丢人的事情,这就好像是在挖他心,淘他肝一样,从道光以后,越来割的越多,越来赔的越多,是又恨又气呀,咸丰帝为此还丢掉了性命
清朝的皇帝在签署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时是什么心情?
清朝的皇帝在签署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时是什么心情?(注:图一为《辛丑条约》签订场景;图二为《马关条约》签订场景;图三为《南京条约》签订场景)
个人认为他们在签署不平等条约时,会有些许愤怒,但更多的是无奈!
何来愤怒?大清的皇帝们会联想到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原王朝何时受过这等侮辱!且不论清朝科技最为发达,就是明朝时期的倭寇也未曾嚣张至此!自大清入主中原以来,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台湾,击败沙俄,成为了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强者。
然而谁能想到,到了清朝后期,国力会衰败至此。堂堂大清皇帝,竟然要给洋人道歉!要知道,自古以来,中原王朝都是看不起洋人的,经常称他们为“夷狄”。尤其是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朝,更是打心眼里看不清洋人。可偏偏就是被人家洋人给打败了,还得逆来顺受,让人家牵着鼻子走。大清的皇帝更是感到耻辱,从而悲愤!
何来无奈?为啥要签不平等条约?因为战败了;能不签吗?不能,因为打不过!
清朝由于长期处在“天朝上国”这种自嗨状态,即使早已被世界甩的很远,也还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才彻底打醒了醉生梦死的清朝统治者。然而为时已晚,列强已经盯上了清朝这块“肥肉”。
先是两次鸦片战争,然后是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打的清政府一点脾气都没了。虽然经过洋务运动后,清政府具备了一些现代战争的器械,但与列强们比起来,都只是皮毛。
所以,在惹又惹不起,打又打不过的情况下,清政府无奈地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注意,是无奈的!
结语总而言之,清政府的没落是历史大趋势下的必然,不能怪到具体的哪位皇帝身上。毕竟,他们才是大清朝的主人,他们也不想发生这么多事情,更不想签订那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即使签了,我相信他们也是满脸无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