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如何建立明朝,灭掉强大的元朝的?

朱元璋,一个云游和尚,是怎么发家致富,渐渐发展起来,灭掉强大的元朝政府。当时有那么多起义军,比他实力强大的多的是,为什么是他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出身贫苦,儿时给地主放牛。过着吃不饱穿不暖,随时被饿死的日子。儿时的朱元璋就有当皇帝的梦想,而正因如此他一步步的建立了大明王朝!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自幼父母双亡,沦为乞丐,后又遁入空门。他走投无路,参加了义军,从此南征北战。

然后他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胆识让元帅对他刮目相看,最后还娶了元帅之女,在军队中他树立了很大的威信,这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其次朱元璋广纳人才,有了胡惟庸、刘伯温、唐胜宗等人的协助,他变得强大起来。朱元璋很有雄心和抱负,在朱元璋当上将领之后他就开是广纳人才,最著名的就是胡惟庸、刘伯温等大臣了,在他们的帮助下,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平定了陈士诚,朱元璋一步步的称霸天下、开疆扩土,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伟业,这都与他的才谋分不开。

朱元璋是如何建立明朝,灭掉强大的元朝的?

如果你仔细查阅这段历史,你一定会和我有一样的想法,有些时候命好真的很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两件事儿:

第一,朱元璋是所有起义军中消灭元朝军队最少的;

第二,明朝虽然取代了元朝,但是元朝的灭亡的直接原因却是内乱。

朱元璋的身世我相信大家都比较了解,不过在此处还是需要简单的说一下,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为了生存,他当过乞丐,也当过和尚,后来,他投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而受到赏识,官职越来越大,后娶了郭子兴的义女,也就是我们说的马皇后,并在郭子兴病逝后接替了其位置。

也就是说,朱元璋逆袭之路的势力班底是其老丈人的。

接下来,我们来简单说一下元末起义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元朝治理国家十分“粗犷”,且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对汉人和男人的统治十分高压,所以,在元朝建立几十年后,天下便大乱。而最先起义的,是浙江的方国珍。而后,河南的刘福通、湖北的徐寿辉、安徽的郭子兴、江苏的张士诚、湖北的明玉珍纷纷起义,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起义军便迅速占领了黄河以南的地区。这时候,是公元1356年。

而这时候的朱元璋呢?他刚刚接过了郭子兴的班子,然后他摩拳擦掌,准备继续干一番大事儿,最终却发现,自己好像有点难——不对,是特别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

刘福通已经占领了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的大部分地区;

徐寿辉已经占领了湖北、湖南、江西的大部分地区;

张士诚已经占领了江浙的部分地区;

明玉珍则跑到了四川云南。

而朱元璋呢?只有他老丈人的几万兵马,占据的地盘也只有安徽的和州和滁县这两个小地方。

没地盘可占了啊!

朱元璋冥思苦想,终于发现江浙地区,在张士诚和徐寿辉地盘的缓冲地带,还有一小块地盘还在元朝的手里,他立刻动手开抢,最终用了大约四年的时间把这块地盘抢了下来——这也是朱元璋前期唯一和元朝交手的记录,之后,朱元璋就不断地和周边的起义军首领打,再也没打过元军。所以,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一点,朱元璋是所有起义军中消灭元朝军队最少的。

在朱元璋攻打地盘期间,起义军中最强的刘福通率领着百万大军(号称)与元朝对垒,所到之处无人是对手,可以说,他已经非常接近成为一个新皇帝了。

可接近不等于已经是了,就在刘福通即将大功告成之时,元朝出了个牛人,叫察罕贴木尔,这个人虽是个平民,但军事才能极佳,凭借一己之力打败了刘福通的百万大军,刘福通在逃亡过程中又被张士诚搞死了。换句话说,察罕贴木尔联手张士诚,把朱元璋最大的对手给打垮了。

那位问了,打垮了刘福通,怎么没捎带着也打垮朱元璋呢?

因为命好。

在察罕贴木尔打垮刘福通不久后,元军内乱,贵族出身的博罗帖木尔由于不满察罕贴木尔和自己有同样的地位,居然向其发动进攻,元军就此内乱。后来,察罕贴木尔竟然被投降自己的田丰和王士诚设计杀死了。从此,元朝的军队就失控了,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二点,元朝的灭亡是因为内乱。

换句话说,朱元璋最大的敌人刘福通、察罕贴木尔都死了,这时候,天下才轮到了朱元璋。

我们当然要承认朱元璋的才能,也要承认他知人善用,提拔了像常遇春、徐达这样的猛人。

但是,如果没有察罕贴木尔灭了刘福通,朱元璋的人才跟刘福通的人才数量和质量、实力都差着很多;

如果没有察罕贴木尔被杀,朱元璋跟灭了刘福通的察罕贴木尔差的更多。

想想吧,一个乞丐(和尚)投军,居然受到了主帅的赏识,主帅居然把义女嫁给了他,在地盘都被抢光的时候,居然还有一块地盘留给他,在他有了地盘之后,最大的对手又都失败了。

所以,朱元璋能够建立大明,命好是最好的解释了。

朱元璋是如何建立明朝,灭掉强大的元朝的?

朱元璋,从一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穷小子,成长为一个主宰明王朝的大皇帝,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从25岁投奔义军,到40岁登基称帝,我们可以将其奋斗的15年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招揽自己的队伍

从加入义军到攻占应天之前这段时间,朱元璋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招兵买马,招揽自己的队伍。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到濠州城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起义军队伍,迈出人人生的关键一步。朱元璋作战勇敢,又富于谋略,很快就被郭子兴认为义子,并将养女马氏嫁给了他。

当时的濠州城有郭子兴、孙德崖、赵君用等五位大帅和数万义军人马。城内各部之间矛盾重重,争斗不断。朱元璋觉得困于濠州孤城非长久之计,必须要向外线发展,并且要有自己的兵马。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回到家乡凤阳募兵,小时候的玩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纷纷投奔,募得七百多人。年底,朱元璋从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二十四人跟随他离开濠州,经略定远。这二十四人史称“淮西二十四将”,是朱元璋之后征战依靠的基本力量。

在进攻滁州途中,朱元璋结识了谋士李善长,在李善长的建言下,朱元璋整肃军纪、保境安民,队伍面貌为之一新。占领滁州后,朱元璋的人马由24人发展到三万人;而且这期间,朱文正、李文忠、沐英、常遇春等战将陆续加入;而后廖永安、俞通海巢湖水师的归附,使得朱元璋具备了南下渡江作战的实力。

短短四年间,朱元璋已从一个小兵成为三万大军的主帅,兵强马壮,人才济济。

第二阶段,创建自己的根据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趁元军与张士诚交战之际,攻占了应天(今南京)。南京虎踞龙盘,地理位置优越。自此,朱元璋以南京为根据地,贯彻“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步步为营,稳固发展。

占据南京的朱元璋四面受敌,地盘狭小,东、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陈友谅,北面是小明王的义军。朱元璋接受谋士刘伯温的建议,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以避免两线作战。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与西面的陈友谅大军在鄱阳湖决战,陈友谅被击败。陈友谅是当时实力最强的对手,击败陈友谅后朱元璋便可轻松对付其他割据势力。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消灭了东面张士诚和东南的方国珍。

朱元璋以南京为根据,稳固发展,采用先难后易的战术各个击破,逐步消灭江南地区的割据势力。

第三阶段,成立自己的帝国

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伐中原,进击元大都。第二年正月,朱元璋正式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改元洪武。北伐军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取山东,下河南,攻潼关,各路大军逼近大都,元顺帝北逃。至此,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结束。

为什么是朱元璋取得了成功?

小编觉得有以下几点:

  • 战略得当。朱元璋一直谨遵“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注重发展自己的实力,不急于称王称霸。在自己弱小之时,能够韬光养晦,与各方势力结盟,甚至于向元廷求和。

  • 位置优越。南京地处各方势力的包围之中,虽然危险重重,却幸运的避免了元朝军队的直接打击,给了朱元璋以发展壮大的时机。
  • 朱元璋的统御才能。朱元璋作战勇敢、谋略得当,使他在郭子兴的义军中崭露头角;朱元璋志向远大、军纪严明,使他成为了诸将愿意追随的大帅;朱元璋善待儒士、虚怀纳谏,使他成为谋士们愿意效劳的明主。

元朝看似强大,却空有其表;群雄看似强大,却安于一隅。只有朱元璋,出身虽然低微,但他有志向、有勇气、能吃苦,能纳谏,所以最后取得了成功。

朱元璋是如何建立明朝,灭掉强大的元朝的?

自觉,自律,自立……

朱元璋是如何建立明朝,灭掉强大的元朝的?

从草根到皇帝,古代中国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刘邦,另外一个就是朱元璋。

早年因为生活所迫,入皇觉寺当和尚,后来僧多粥少,不得已出去乞讨。这段生活铸就的性格,成为他日后成为皇帝的助力,让他极为擅长跟各路豪杰结交。年少时期的小伙伴,纷纷成为他今后成就大业的助手,比如徐达等。

25岁的时候,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迎娶白富美马氏。并意气风发的正式改名朱元璋。这段婚姻让他名声大噪,仕途一路顺畅,成为走向帝王之路的基垫。

朱元璋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此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一统江南。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并出兵北破残元,连丢失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朱元璋是如何建立明朝,灭掉强大的元朝的?

少未闻书香,贫苦放牛郎。家亡入皇觉,云游豫皖江。从戎濠州旅,行伍红巾装。智勇冠三军,聚义揽豪强。开府据应天,积粮高筑墙。两淮灭士诚,鄱阳平友谅。北伐取大都,海宇复华邦。传奇帝业路,莫过朱元璋。

公元1328年秋天,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家有兄弟姐妹共8个,朱元璋最小,乳名重八。

因为家贫,童年的朱重八没有上过私塾。他常和小伙伴们去村子旁边的皇觉寺玩耍。寺内的住持见他聪明伶俐,讨人喜爱,便教他识文断字。朱重八聪明过人,过目不忘,日复一日,也认识了一些文字。几年之后,迫于生计,朱重八不得不到村中地主刘大秀家放牛。

公元1344年,朱重八的家乡遭遇连年灾难,大旱、蝗灾、瘟疫接连而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村子里死了好多人,他的父母先 后染病身亡。不能独立谋生的朱重八没有办法,他只好进入皇觉寺当了和尚。

公元1351年,农民领袖刘福通在颍州起兵反元,随后全国各地义军四起,纷纷响应。身居佛门的朱重八决心加入了农民起义的队伍。

朱重八加入郭子兴的部队后,被郭子兴重新取名元璋,他作战非常勇敢,每次冲锋陷阵总是冲在前面。同时又因为朱元璋识得一些字,深受元帅郭子兴的器重,每次作战,总让他伴随左右。不久,他就被提拔为亲兵九夫长。后来,朱元璋又成了郭子兴的女婿。

公元1353年春天,征得郭子兴的应允,朱元璋回到家乡,竖起红巾军大旗,募集兵马。半个月的工夫朱元璋就拉起了几百人的队伍。这些人,后来一直跟随朱 元璋出生入死,冲锋陷阵,成了起义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其中包括徐达、汤和等人,这些人能文能武,为朱元璋登上皇位出了大力。

朱元璋招募英才,率兵而归。郭子兴十分高兴,于是提拔他担任镇抚总管,令所募英才归他统率。朱元璋手握兵权,再也不愿局促濠州,经与徐达密议,征得郭子兴的应允,即带着徐达、汤和等人南下定远,开辟新天地。

朱元璋占据定远后,威声大振,有不少义军主动归附,朱元璋的力量不断壮大。公元1355年,郭子兴患病身亡,刘福通农民起义军建立的宋政权任命朱元璋为 义军的副元帅。不久,两位副帅相继战死,朱元璋又被提升为大元帅。至此,郭子兴亲手缔造的起义军队伍全部归朱元璋调动指挥了。

公元1356年春,朱元璋亲率军队攻占金陵之后,改金陵为应天府。朱元璋充分利用有利形势,以应天府为中心,先后迅速攻克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池州、徽州、扬州、衢州等地,成为称雄一方的霸主。

公元1357年,朱元璋接受名儒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还按照朱升的策略,不断扩充兵力,加强训练,提高将士作战的水平。同时,朱元璋 在战事频繁的空隙中,抓紧粮食生产,抽出一些将士,利用战争的空闲时间开荒种田。几年的时间,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了军队战时粮食困难的问题,而且还有了大量 的剩余,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势力范围内农民的负担,军民皆大欢喜,使朱元璋的起义军得到了百姓的拥护。经过数年积蓄力量,开拓疆土,朱元璋建立起了一支强大 的军队。

鄱阳湖决战

当时,雄踞东方的张士诚占据了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洲的广大富庶地区。独霸西方的徐寿辉以武昌为中心,控制了湖广、江西的大片肥田沃土。随着朱元璋军事实力的不断强大,他与各个义军割据政权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决战随时会展开。

公元1360年,徐寿辉的部将陈友谅在江州将徐寿辉杀死,并称帝,定国号为汉。陈友谅同张士诚合谋共同举兵,进攻应天,企图顺江而下一举消灭朱元璋的队 伍。

公元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的一次战争。陈友谅称帝建汉后,不断与朱元璋交兵,但多次失败。至正二十三年三月,朱元璋领兵北救韩林儿于安丰。四月,陈友谅乘机统兵六十万围洪都。朱元璋侄朱文正死守洪都八十五天。七月,朱元璋率师二十万来援,陈友谅遂退至鄱阳湖迎战。当时,双方兵力悬殊。但陈友谅集巨舰为阵,行动不便;朱元璋多用小船,行动自如。朱军乘风纵火,陈友谅军心大乱,众多将领败死,陈友谅退守鞋山。朱元璋派兵封锁湖口,断陈友谅归路。八月下旬,陈友谅率众突围,中箭身死,全军溃败。

这场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最终朱元璋取得了鄱阳湖决战的重大胜利。鄱阳湖之役后,朱元璋的领土已扩大到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地广兵多,局面打开了。

两淮之战

至正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日,朱元璋以张士诚军犯界等为借口,命徐达、常遇春率以步舟师水陆并进,渡过长江,进攻淮东。二十一日,疏通河道,击溃张士诚军一部,进抵海安,克海安后进围泰州新城,败张士诚援军,擒其元帅王成。张士诚为分朱元璋进攻淮东的兵势,以舟师400艘,驻泊在长江北岸范蔡港,另以小舟在孤山附近水域巡弋,企图诱徐达调部回防长江水寨,然后乘机反攻。朱元璋不为所扰,仍将主力置于海安,泰州一带,使张士诚无机可乘。闰十月二十六日,徐达攻克泰州,擒其守将严再兴,并乘胜进逼兴化、高邮。张士诚为调动朱元璋军,减轻江北的压力,分别向宜兴、安吉、江阴等地发起进攻。朱元璋派精锐驰援宜兴、自率一部到江阴指挥,徐达渡江后,在宜兴城下击败张士诚军,俘3000余人,并于十二月回师江北,继续攻高邮。张士诚派徐义率部往援,徐义率军屯驻太仓畏敌不进。至正二十六年正月,张士诚水陆并进,以水师进驻君山,以步骑兵出驮沙企图攻江阴。朱元璋亲自率军驰援,军至镇江,知张士诚已撤走,遂派康茂才率水师追击,又以一部设伏于江阴山麓之中,康茂才率军,追至浮于门,与张士诚海舟500艘相遇,张士诚军乘潮攻朱元璋军,康茂才督军力战,击败张士诚军,其兵多弃舟登岸,被伏兵杀之殆尽。二月,朱元璋军攻占高邮,徐达留常遇春守泰州等地,自率精兵向纵深发展。四月,徐达兵至淮安,乘夜袭败徐义军,并乘胜进抵淮安城,守将梅思祖降。尔后朱元璋军长驱直入,相继攻克兴化、通州、濠州、徐州等地,从而占领了全部淮东。张士诚成了朱元璋的价下囚。

南征北伐

不久,朱元璋率领他的军队又制伏了浙东的方国珍,并乘胜南进,攻克广东、广西。此时,除四川、云南外的整个南部中国都在朱元璋的控制之下。随后,朱元璋调集精锐部队实施北伐,同元朝政权展 开最后的大决战。这时的元朝政权在红巾军连续的沉重打击下,加之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已是摇摇欲坠,不堪一击。

公元1367年, 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兵北伐,到次年农历四月间,北伐军实现了对元朝大都的包围。在北伐军横扫中原,直逼大都的时候,元军却因皇位的争夺而忙于内战。潼 关失守,元顺帝才慌忙调集正内战不休的队伍,南下迎战。但疲惫的元军哪里还有战斗力,逢战必败。元顺帝眼见大势已去,只得带着后妃、太子狼狈逃往上都。

公元1368年农历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国号大明。册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仍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大封文武百官,给功臣名将加官晋 爵。农历八月,徐达统领大军攻进大都,元朝政权宣告败亡。接着,徐达、常遇春攻占了北方诸省。1371年,朱元璋又遣水陆两军,平定了四川,1382年平 定了云南。1387年,元朝丞相纳哈出降辽东。至此,除漠北、新疆外,全国已基本在朱元璋的统治之下。天下一统归于大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