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康熙时期,大清能打败英国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还必须先说一句,历史不能假设。当然,如果当个游戏来看,我到愿意来说一下。

我的看法和很多人不同,虽然我认为,近代中国的衰落,罪责不能全算在清朝皇帝身上,而是历史大势所趋(毕竟,从全球来看,出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只有欧洲,它完全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但是,如果英国胆敢在康熙时期发动鸦片战争,英国一定是以失败而告终。

为什么?首先是康熙皇帝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帝王。对于世界上的新的科学技术,他都非常关注,也愿意学习。我们知道,康熙皇帝一生,学习了西方的人体解剖、人体素描、立体几何、天文测量、水道测量、代数甚至英语。

康熙使用过的“手摇计算机”

虽然康熙只是把这些当作奇技淫巧,但是,如果有一天,康熙皇帝意识到西方科技对军事的作用,康熙一定会将其普及的。

康熙曾改进红衣大炮,代表世界先进水平

看过《康熙王朝》等历史剧的人,一定对当时的红衣大炮记忆犹新。红衣大炮最早是明朝人从荷兰、葡萄牙等国引进的,其实就是原始的加农炮。后来,这种炮被崛起的女真人学习,用于打击明朝。当然,明朝也使用其打击女真军队。清朝夺取天下之后,红衣大炮继续被使用。到了康熙时期,红衣大炮还用来对付三藩,在平三藩之乱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对红衣大炮进行了优化和改造,康熙二十八年,还将其写入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并不是一味只把西洋武器当作奇技淫巧。

康熙时代,欧洲还很落后

此外,康熙所处的时代,欧洲的工业革命还没有完全开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并不是英国,而是“海上马车夫”荷兰。欧洲那个时候,也没有出现钢铁军舰,主要也是以帆船为主。

其实,直到1840年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钢铁军舰也很少,主要是木制军舰,也没有蒸汽动力。荷兰唯一厉害的就是,在舰船上可以装备足够多的巨型火炮。

这对于当时清朝来说,并不重要。因为中国人一直不重视海战,更注重陆地防守。当时的火枪呢,虽然欧洲已经有了改进,但是仍旧都是前膛枪,打一枪装一次子弹,所以不可能与骑兵相抗衡。

其实,我觉得,即使1840年的时候,中国皇帝如果是康熙的话,中国也不会输。为什么?当时英军只有4000人。4000人来本土作战,即使再厉害能有多少战斗力?

鸦片战争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地方官互相欺骗,忽悠道光。此外,就是英军知道,擒贼先擒王,直接开船到了白河口,直逼北京,吓得道光匆忙同意条款。

如果是康熙的话,我相信他一定会御驾亲征,与英军拼个鱼死网破。如此来说,英军那是必败无疑。

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康熙时期,大清能打败英国吗?

如果,1840年的鸦片战争发生在康熙时期,康熙能把英国人打得他妈都认不出来。

为何如此说呢?

1、康熙时期,武力很强大

看到这个,很多人可能都要笑了,认为这就是个笑话。

实际上,康熙时期,是清朝军力最为强盛的时候,我们看看康熙对外的战争,啥时候败过?平定三番,收复台湾,远征葛尔丹,哪一个容易?哪一个失败了?

当时的八旗军队,入关不久,头上还顶着“女真不满万,满万无人敌”的美誉。虽然,武器用的主要是弓箭、长刀等,但战绩不俗,常备兵力在50万以上。

康熙这边是最强盛时期,而同一时期的英国,却不是最强时期,第一次工业化的革命浪潮还未来到,蒸汽轮船都没有出现,枪还是燧发枪。

如此,远道而来艰难,和康熙的大部队抗争,更是不容易。

所以,在同一时期,清朝打败远道而来的英军,一点问题都没有。

到了道光年间,清朝军队人数不少的,但是,军队已经快废了,八旗兵养尊处优惯了,绿营兵一个个在混日子,关键是,抽大烟的风气日渐上升,抽大烟的军官也是比比存在。

所以,道光时期发生的鸦片战争,军队战力已经很弱了,面对远道而来的英国的虎狼之师,实在是打得费劲。

其实,大清军队从乾隆后起,战力逐渐就下降了,到了道光、咸丰,真的成了战五渣,就是妥妥的肉鸡,武器基本没改进,单兵素质在逐渐下降。

1840年鸦片战争时,道光要面对引领第一次工业化浪潮的领头人英国,因此,打不过完全在清理之中。

更好玩的是,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朝廷军队竟然没有办法对付,要靠曾国藩等人练的“湘军”当大梁,这本身就说明了大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1856-1860),英法两国再次痛揍大清,咸丰都跑出了京城。

这样说吧,康熙时期,幸亏英国人没来,来了一定会被揍成猪头。

有人可能要说了,如果康熙时期遇到的是1840年的英国军队,会怎么样呢?

2、康熙即使面对1840的英军,一样获胜

有人可能会拿武器的代差说事,工业化的枪炮,如何能弱于清朝的弓箭弯刀呢?

听起来是这么个理,但是,我还是想说,即使康熙时期碰到了1840时期的英国,依然不会败。

两个国家对垒,从一般分析来看,获胜不获胜,很多人认为是有武器装备、经济实力等决定的,这话有道理,但不是绝对,人们常常忽略三件事:战术、战斗意志和军队人数。

我们翻开历史,有无数的例子说明,“武器先进了”不一定就能打胜仗。阿富汗,在十九世纪时被英国进攻,最后怎么样?无功而返。

还是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那个阶段,尼泊尔被英国数次进攻,有没有摧枯拉朽般地胜利?也没有,在尼泊尔的顽强抵抗下,英国人并没有完全打下尼泊尔。

再看近代的朝鲜战争,美国和17国部队,和武器落后的中国、朝鲜对战,结果怎样?最后还是握手言和,签订了停战谈判。

所以,在武器没有绝对化的“大的代差”下,战术、战斗意志和军队人数是不可忽视的三大要素。

那个时代,属于冷热兵器交替的年代,大清有没有火器?有的,只是,大清的火器质量一般,而且,优势并没有那么大,因此,清兵继续选择用所谓的弯刀弓箭。

1840年,英国人用的大炮不错,但枪支仍然是燧发枪,并没有出现所谓的马克沁机枪那一类大杀器。他们的先进,更多是在海军,因为蒸汽轮船的发明,是个划时代的进步。

1840年后,英国先后出动了战舰16艘,运输舰28艘,蒸汽军舰4艘,共计48艘战舰,配备了540门火炮,装载海陆军1.5万人赴华。我们可以看出,英国强的就是海军。

1.5万人多吗?

不多,比起清朝几十万的军人,实在不够看,即使是用的燧发枪支,也难以取得快速成功。

可以这样说,康熙如果面对这些人,获胜是大概率的,毕竟,那时候是清朝军力最强的时候,人数还多。

另外,我们可以拿林则徐做个参照,1840年鸦片战争刚爆发的时候,林则徐做出了表率,抵抗住了英军的攻击,迫使英军北上,最后到了天津塘沽。后来,林则徐被调换,发配边疆。

如果是康熙指挥,旗下会出现若干个林则徐般的硬骨头。

所以说,即使康熙面对的是1840年的英国舰队,康熙依然能大概率获胜。

3、康熙即使短暂失利,也会在持久战中获胜

康熙如果面对道光一样的境地怎么办?英国都到了家门口,投降还是坚守?

我们看康熙的一生。

年轻的康熙,面对只手遮天的权臣鳌拜时,认怂了没有?没有,而是通过计划,把鳌拜拿下了。

参考康熙平定三番,一度非常危险,吴三桂都饮马长江了,如果过了江,风险肉眼可见。康熙投降了没有?没有。

收复台湾不容易,几次三番,康熙后退了没有?没有。

......

康熙身边发生的一个个例子说明,让康熙认怂填写“耻辱的协议”,一定办不到,他没有那个习惯。何况是远道而来的英国人,英国人强的是海军不是陆军,就算是英国海军占些便宜,但上了岸,只要康熙安排合适的大将,英国陆军一定会被拖入战争的泥潭。

那时候的大清,如果和英国打起消耗战,失败的一定是英国。毕竟,他们的陆军实力一般,而要从远方运送补给,实在是难。

我们参考一下,十九世纪末发生的俄“布尔战争”,强大的英国,最后还不是受伤惨重吗?

所以,如果康熙在,就算英国在前面胜利,后面也会被耗死。

但是,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对手是道光皇帝,这如何同康熙老爷子比?

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康熙时期,大清能打败英国吗?

如果英国在康熙年间发动鸦片战争,那么毋庸置疑,中国肯定能够打得赢,为什么这么说,不要忘了当时的中国还有戴梓和南怀仁这两大牛人。

戴梓剧照

如果在战争的压力之下,不排除初期可能暂时不是英国对手,但是康熙帝会受人如此欺负吗?肯定不会,那么戴梓的命运极大可能就会被改写,那么中国的武器水平,那基本上就可以碾压英国了,毕竟戴梓的二十八连珠火铳可不是当时的英国人能够抵挡的,还有他的子母炮,威力巨大,加上他的其它发明,足以在火力上对英国人压制。

而南怀仁此人更不用说,虽然他在火器上的成就和天赋要比戴梓差一些,但是可不要忘了他的身份,传教士,精通多国语言,所以在对付英国的时候至少不会对英国抓瞎,一无所知,毕竟知己知彼才能所向无敌。

虽然这两人关系可能不太好,在这种战争关头,凭借着康熙帝的能力还是能够处理分配好两人的职责的,再加上清朝依旧强大的八旗,贤明强势的君主,清朝是很有可能打败英国,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前睁眼看世界,走上君主立宪制,当然了,这种可能也只是一种可能罢了,也还真不一定就能实现,不过,打败英国人应该是绝对可以做到的。

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康熙时期,大清能打败英国吗?

谢谢邀请!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康熙皇帝时期,大清能不能打败英国?可以说,完全能打败英国。问题的关键是,那时的英国不敢发动侵略我国的鸦片战争。大清的强大,英国是非常了解的,虽然没有向我国派专门的新闻记者,可是他们派来的传教士,许多都是情报间谍,就是来调查了解我国的国情的,因此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情况摸得十分清楚,明知道大清是东方强国,根本不敢发动侵略我国的鸦片战争。

康熙年间,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也是初级阶段,不比我国发达,火药技术、航海技术比我国差得很远,康熙皇帝本来就是寸土不让的强硬皇帝,英国人拿什么来和我国交战?到了道光、咸丰年间,西方资本主义得到近百年的发展,有了单打一的洋枪洋炮和大木船,发现大清落后于它,国力变弱,火炮技术不如他们,才敢来侵略我国。其原因是道光帝不够强硬,咸丰帝软弱,他们才有这个胆。即使这样,如果是康熙皇帝的话,也照样能打败英国人,为什么?首先是康熙皇帝强硬,不是道光帝、咸丰帝,听到炮声就吓得不得了,二是大清军队擅长机动灵活的马上作战,这个长处正是英国人的短处,在中国的土地上袭击他们,大炮就失去作用,英国人必败无疑。

话再说回来,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别说如果了,英国人根本就不敢发动侵略我国的鸦片战争。

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康熙时期,大清能打败英国吗?

以康熙皇帝的暴脾气,鸦片战争后估计西方列强就得集体趴窝了。

鸦片战争地以弱胜强

当我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说哪一边弱哪一边强呢?实事求是的讲鸦片战争的时候,清帝国还真的不弱,相对而言那些入侵者才是弱得不能再弱的敌人。

而之所以那些入侵者会胜利,一方面是因为大清帝国对他们的轻视,另一方面也是决策层的诸多失误,当然更重要的是突如其来的各种新式武器,实在是吓跑了一部分清朝子民。

在这种情况之下,鸦片战争自然而然也就呈现出一面倒的姿态。但是我们不妨仔细查看一下,鸦片战争发生的过程当中究竟有多少兵力参与,又究竟有多少的死亡人数呢?

1840年到1842年的第1次鸦片战争

第1次鸦片战争发生在道光20年的时候,当时的英政府拿着一个借口来威胁大清帝国,这个借口就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决定派出自己的远征军侵华。

而根据当时的史料分析,英军一共有47艘军舰,陆军一共有4000人。这些人陆陆续续地到达广东之后,展开了第1次鸦片战争,而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中英双方之间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1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我们称之为南京条约。

第2次鸦片战争

公元1856年到公元1860年长达4年的时间里面发动了第2次鸦片战争。而这一次鸦片战争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以及部分条约。此次战争的最直接明显的变化就是清朝因此失去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这里我们拿出一组数据,当时的英法联军只有18,000人,而正是这18,000人竟然直接攻占了天津,在1860年的9月份的时候,英法联军总计也才8000多人,这些人就能敢直接攻打北京。

此次战役的最终结果就是3万清军伤亡过半,而英军的死亡人数为2人,法军的死亡人数为3人,英军的受伤人数为29人,法军的受伤人数为18人。

康熙皇帝的暴脾气

康熙皇帝出生于1654年,死亡于1722年,是清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二任皇帝,我们都熟知的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这些基本都属于康熙皇帝的特点之一。除此之外康熙皇帝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称号,那就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可以说康熙皇帝他这一辈子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面对磨难的时候,他始终秉持了一句话,那就是:你可以不服我,但是你要是不服我,我就会打你,打到你服为止。在康熙年少的时候,还完全不是鳌拜的对手,就敢直面鳌拜,最终把鳌拜给捣鼓了下去。

而在康熙皇帝执政中期的时候,又平定了三藩之乱,平定三藩之乱的时候,是在康熙20年,1681年。

好不容易平定了三藩之乱,东南方一些地方又开始搞事情,在平定了明郑政权之后,紧接着又和北方的沙俄干起来了。和沙俄一个劲地捣鼓,捣鼓来捣鼓去,捣鼓出来了尼布楚条约。

一直有人认为康熙签订的这个尼布楚条约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清帝国的利益,实则不然。这个时候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对于大清帝国巩固东北地区的控制有着极其明朗的好处和便利性,而且几乎是以压倒性的优势签订的条约。至于尼布楚条约后期的一些改变,以及后期清朝面对的一些恶劣形势,其实已经和康熙管理没有太大关系了。

在完成这一切之后,噶尔丹又开始不老实起来,康熙皇帝一生三征噶尔丹并且取得了战略性的会议胜利。取得战略性胜利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联络蒙古各部落创立了多伦会盟。自此开始蒙古的各个部落都以清帝国为马首是瞻,在政治上康熙皇帝还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处在一个谁不服就灭谁的状态。

但也正因为如此,康熙早今年太过于能干了,又或者因为一些其他情况导致康熙皇帝在执政到后期的时候呈现出明显一种懈怠的感觉。除此之外,更加严峻的就是众多皇子的随意废立,尤其是那个太子,虽然排名老二,但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太子。

闲着没事废了立、立了废,折腾三次之后,周边的一些皇子们也都认为有乘可机。为康熙皇帝执政后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最终雍正皇帝都顺利上位给大清帝国再次续了命。

历史启示录

相对而言,康熙不但勇猛过人,而且胆量和着实都远强于清朝后期的几位皇帝。事实上,甭管是第1次鸦片战争也好,还是第2次鸦片战争也好,对于大清帝国的打击根本不严重。

当时的大清帝国以人数上的压倒性优势断绝西方帝国列强的一次次入侵还是有一定概率能赢的。但是奈何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从上到下的战略决策失误,反而给了其他帝国以可乘之机。而如果以康熙皇帝当时的状态来看,估计那些帝国也不敢过来找事儿。

关注我,每天五个趣味小问答,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

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康熙时期,大清能打败英国吗?

很遗憾,还是不能,依旧会一败涂地。要知道,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太多了,可不仅仅需要皇帝一人便能力挽狂澜,扶大厦于既倒,例如拿破仑就是最好的例子,上演了一出滑铁卢。诚然,康熙帝不是一个软柿子,受到多人的追捧,但战争比拼的是综合国力,而非领导者的厉害与否。况且,这段历史也没有发生,只是纯粹假设而已,理应符合基本的认知逻辑吧!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自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浪潮扩散开来,不断覆盖于世界各地,进而拉开了近代化的序幕。究其原因,无疑是大航海发展的结果,以及殖民扩张的推波助澜,才造就了西方世界的彻底崛起。与此同时,满清八旗倾巢出动,在吴三桂的带路下,入主了中原,并逐渐统一了全国,开启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基于这种时代背景,满清与西方相遇只是时间问题。至于双方如何接触,却是历史已经给了答案,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较量,谁胜谁负,一不用多说,岂是人力所能回天的,毕竟康熙帝不是上帝,主观能动性更决定不了客观实在性,仅此而已。

而纵观双方的发展轨迹,就更可见一斑了,直接渐行渐远,丝毫不带玩的。先说满清王朝,与历朝历代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都是封建专制王朝,以小农经济立国。再说英国,满清入关不久,发生了国王被送上断头台的历史一刻。又满清统一台湾后,英国爆发了“光荣革命”,基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已然与满清王朝有了本质的区别。显然,双方不同的发展道路,使得满清渐渐落后于人家了,追起来别说有多吃力了。

当然,彼时的英国没有能力跑来,与满清一战。一方面,英国国内刚刚稳定,急需大力巩固革命成果,没有兴趣对外扩张,尤其面对的还是一个庞然大物,即使是个花架子,但得不偿失啊。另一方面,英国更没有能力,远渡重洋,与满清进行深入的交流。盖因,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发生,没有雄厚的实力作为支撑,完全消耗不起。因而,康熙时期爆发鸦片战争,假设的太过了,有些吹捧康熙之嫌,就当娱乐好了,当不得真。

总之,一旦历史提前,那说明各方面发展的都不错了,即英国有能力远渡重洋,来与满清扳手腕了。如此,要是满清还是那副现状,不去根本改变,仅仅靠康熙的英明神武,恐怕历史的悲剧会提前上演,而康熙也不在是哪个康熙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