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已经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什么不肯还政于他,上朝时还要带甲士百人?
能还政给刘禅吗?!
敢还政给刘禅吗?!
愿意还政给刘禅吗?!
答案是否定的。
1人心微妙,也深不可测。
读者可能不知道的是,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早在北伐之前的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在没有取得任何对曹魏的战绩的情况下,就已经接受了九锡中的“金斧钺一对,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虎贲六十”。
平时诸葛亮也是动不动上朝就带甲士上殿,对刘禅说这个应该做那个不应该做, 活脱脱一幅摄政王的德行。
带甲士上殿的问题,之前有的条友回答说“三国正史里面没有记载诸葛亮带甲士上殿”,我也是觉得好笑——陈寿的书在那里,读仔细一点嘛!
话扯远了,言归正传。
刘禅即位的时候已经16岁了,按古人的标准已经成年。
康熙扳倒鳌拜开始亲政才多大?——14岁。
正因为刘禅已经成年,还政这件事,诸葛亮肯定是认真考虑过的。
但面对蜀汉朝廷内外复杂凶险的局面,为国为己,诸葛亮都不会交权。
2那么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
或许诸葛亮当时自己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人心其实是一个不断变化演进的过程,笔者倾向于如果北伐成功,时机天时成熟,诸葛亮或者他的儿子会取而代之。
即便北伐不断失败(现实就是如此),为了掌握性命悠关的军权、为了自保,诸葛亮更不会还政于刘禅。
在刘备托孤之际,刘备指定的孤大臣事实上有两人,也就是从法理上说,诸葛亮并不是唯一一个“辅佐”刘禅的人。
另一个人是李严。
刘备虽然对诸葛亮说了一堆肉麻的好话,但把最关键的兵权却给了李严。
刘备在弥留之际对诸葛亮很不放心 ,否则怎么会不交兵权给他?更不会演一出假惺惺让诸葛亮自己当皇帝的闹剧了,其实这与其说是闹剧,不如说是充满杀机的试探。
刘备甚至在遗诏里还拿诸葛亮和曹丕作对比(“君才十倍才于曹丕”)——这就更有意思了,要知道,就是曹丕完成了他父亲曹操想做而未作的事: 篡位。
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有多不放心。
3刘备死了,刘禅即位。
诸葛亮立马“建议”李严去重庆(江洲),并拍了他一大堆马屁,把李严捧上了天,还上表让刘禅授予李严“至尊荣耀”:骠骑大将军。
李严满意地带着爵位离开了刘禅身边,自然辅政大臣是当不成了,诸葛亮乘机把军权抓在手里。
为了进一步麻痹李严,诸葛亮把李严的儿子李丰也提拔为江洲都督,这使李严产生了严重的错觉,以为自己可以在江洲割据当土皇帝逍遥了,于是就发生了李严试图挖断渝中半岛,搞“独立王国”的荒唐事。
到公元231年,诸葛亮看火候差不多了,就指责李严押运粮食误了日期,用霹雳手段把李严打回原形,贬为老百姓。
从此直到诸葛亮死,李严都是一个百姓。
4在清除对手的同时,诸葛亮又大力提拔对自己构不成威胁的人为心腹,比如提拔蒋琬为长史。
诸葛亮每次外出征战,都是让蒋琬留守,蒋琬俨然成了代丞相,诸葛亮为了加强他的威信,甚至吹捧蒋琬说:“汝当与吾共赞王业也!”
其实,蒋琬最初随刘备入蜀时相当不给力,甚至因为其不理政事,惹怒刘备,差点被刘备杀了,在诸葛亮劝说下才免于一死。
这样一个能力平庸的人,自然对救过自己和大力提拔自己的人感恩戴德,成为诸葛亮的死忠,当然不会对诸葛亮有什么二心。
至于重用马稷想必众所周知,刘备生前就提醒过诸葛亮,马稷这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是诸葛亮就是不听刘备的,偏要用他,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还有蜀汉的大将魏延,很有能力的一个人,但是诸葛亮忌惮他的能力,处处压着他 。最终导致魏延对诸葛亮内心存在很深的怨念,在诸葛亮死后不久就反了。
5刘备临终前特别给诸葛亮交待过今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安国”,把蜀汉的基础打好,先让国力慢慢积攒起来,不要急于北伐。
但刘备你也不想想,没有战功诸葛亮怎么能服众呢?
刘备在时,诸葛亮基本在后方,没有独自领兵过,因此他必须发动北伐,取得显赫的军功,这样才能为自己建立牢固的权力基础和威望———在乱世,权力是靠真刀真枪用血打出来的。
在诸葛亮之前,曹操是这么做的;而在诸葛亮之后,东晋权臣桓温也是这么做的;再后来的刘裕,则通过北伐建立军功,自己篡位称帝了。
那么,假如诸葛亮北伐成功,他会篡位吗?
平心而论,蜀汉是靠扛着恢复刘家天下的大旗才取得立国的法理性,现在异姓代之,诸葛亮可能会有一丝疑虑。
但形势从来比人强,他不取代汉室,自己的家人、自己的部下都将没有归处。
已经得到天下了,除了天下,还有什么能奖赏他们的呢?
功高不赏非常危险 ,如果天下一统,把朝政还给汉室,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恐怕就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6就像曹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献帝一样,诸葛亮也和皇帝结成了亲家,他的儿子诸葛瞻迎娶了刘禅的女儿,之后这位皇帝女婿又拜为骑都尉,后来升为平尚书事,实际上统领了中央事务。
这样的人事“骚操作”,不免让人觉得诸葛亮是在模仿曹操模式培养自己的孩子。
因此,诸葛亮如果北伐成功,那就不是什么还政不还政的问题了,他本人抑或是他儿子,很可能登上皇帝的宝座。
刘禅的下场会比投降晋朝糟糕得多。
7有个证据,足以表现在诸葛亮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
李严得了“骠骑大将军”后,曾为了讨好与试探,写信劝诸葛亮“加九锡”——“加九锡”就是人臣权力的巅峰了,诸葛亮面对这个微妙而凶险的问题,非但没有大怒,反而回信说:
“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北伐成功,就是加十锡也是可以的”!
加九锡已经是人臣之顶了,你非要加十锡,你想干什么!?
和诸葛亮同时代的曹操、刘备、司马昭;诸葛亮之后的桓温、刘裕,无一不是加九锡而谋逆。
可以想象,如果诸葛亮真的北伐成功,九锡十锡,那是不在话下。
到了那时候,即使诸葛亮自己不想取刘禅而代之,他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部下,以及娶了刘禅女儿的宝贝儿子诸葛瞻,甚至包括为了趋福避祸的刘禅本人———
他们会答应吗?
刘禅已经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什么不肯还政于他,上朝时还要带甲士百人?
史载,刘备在白帝城病危时,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乍一听,这是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的一番推心置腹之辞,细究起来其实不然。这里面其实包含着刘备深深的疑虑,因此,史书这样描述刘备这种矛盾心理:“先主之疑,终身而不释”。也就是说,撕开君臣间表面那层脉脉温情,其实刘备对诸葛亮的猜疑伴随其终身。他临终托孤时的一席话,看似发自肺腑,其实暗含试探甚至敲打之深意。
诸葛亮心细如发,谨慎异常,他岂能听不出刘备话里藏刀之寒意。刘备话音刚落,他急忙含泪表示:“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样近乎指天发誓地表明心迹,诸葛亮急欲解释之心可以想见。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除了相处融洽,“犹鱼之有水也”、在内政外交政策上大多看法相同外,还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不和谐、不一致甚至不甚相契的另一面。
刘备死后,十七岁的刘禅继位,是为蜀后主。他改元建兴,大赦天下,同时为刘备发丧。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接着他成立丞相府,掌管全国行政大事,建立决策后重大事项须向后主刘禅报告的制度,建立丞相指导(辅佐)皇帝的制度。
就这样,蜀汉最高权力机关表面在刘禅的宫中,但这权力只是名义上的,实际政务都操于相府中,也就是说丞相府才是蜀汉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刘禅上位第二年(224年),诸葛亮以丞相兼领益州牧。就这样,蜀汉的军政大权都被诸葛亮所掌控。
诸葛亮因刘禅年轻,又受刘备临终托孤;而刘禅自己也因父亲的遗命,对诸葛亮以“相父”称呼,“委以诸事”,于是诸葛亮义不容辞,全面担负起蜀汉王朝的军政重任。史载,诸葛亮夙兴夜寐,“约官职,修法制”,励精图治,闭关息民,奖励农耕,恢复经济,建设蜀汉,以培国本。他的治国才能也是在刘禅即位后才得以充分显露出来的。
之后,诸葛亮努力修复了与东吴的盟友关系,正式放弃了对荆州的争夺。经多年休养生息,整饬军伍,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叛乱,又六次北伐曹魏,虽取得过很多次局部胜利,但却未得中原尺寸土地,最后反而落得个国家窘迫、百姓疲惫的不堪结果。
那么,他六出祁山,可以说以举国之力来进行这项规模浩大的军事行动,却“出师未捷身先死”, 不仅耗尽了国力,还落得个穷兵黩武的历史评价,是他制定的战略失误?亦或军事能力不行?还是另有玄机?
检索史料,发现刘禅对诸葛亮倾力北伐的态度很暧昧,不仅不大力支持,甚至有些抵触、消极。
刘备袭夺益州后,有了地盘,实力大增,虽遭夷陵惨败,但诸葛亮努力恢复,又平定了南方的孟获之乱,没有了后顾之忧,这才可以全力以赴发动北伐。
但蜀后主刘禅似乎对什么“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叙事不太感兴趣,对诸葛亮发起轰轰烈烈的北伐曹魏军事行动持消极态度。
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临表涕零”的话语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刘禅并不太赞成他大举北伐。
在小说《三国演义 》中,不论是诸葛亮发起的南征还是北伐,刘禅都不感冒,甚至还暗中掣肘、阻挠。比如诸葛亮平南中征孟获时,刘禅说:“东有孙权,北有曹丕,今相父弃朕而去,倘吴、魏来攻,如之奈何”?诸葛亮准备北伐时,刘禅又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伐,恐劳神思”。
刘禅对于诸葛亮发动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显得顾虑重重,不明真相的人以为他真的耽于享乐、昏聩庸碌,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其实,与其说刘禅不愿让诸葛亮用兵,不如说他不愿意让诸葛亮统军。
在那个毫无规则与底线的丛林时代,有兵权才有安全,兵权几乎代表一切。特别到了蜀汉中后期,主弱臣强,诸葛亮大权独揽,国家的大事小情都是由他定夺,刘禅似乎也很担心自己随时都会被他废黜。
刘备临死前曾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为成都之王”。这句话等于在点醒刘禅,眼前这位羽扇纶巾、身披鹅氅的“相父”,随时都有可能废黜掉自己、甚至会要你的小命。刘禅也知道,当年曹丕乘刘备新丧,自己刚刚登基的时机,联合孙吴兵分五路伐蜀。就在大兵压境,情势万分紧急之际,诸葛亮稳坐相府中略施妙计,已经无形中退去了四路兵马。之后,又一举击退魏军。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可以说他个人的力量已经凌驾于蜀国之上,更不要说“资质平庸之君”刘禅了。
因此,刘禅终日担惊受怕,他担心的不是曹魏进攻,而是诸葛亮拥兵自重,尾大不掉,他唯一可以做的只有韬光养晦、装傻装愣, 装出一副沉溺于声色狗马、浑浑噩噩的衰样。蜀汉群臣对此也很清楚。刘禅暗中指使譙周,每当诸葛亮要大举用兵前,总以天象不利为由劝其罢兵息战。因此,和刘备一样,蜀后主刘禅对诸葛亮北伐态度消极,对诸葛伐魏起到了不可小觑的牵制作用。
面对刘禅的猜忌与防范,诸葛亮出于自保心理,把北伐中原当做一种避祸之策。
在臣强主弱的格局下,诸葛亮的日子也很难过。当年刘备曾就立太子一事咨询过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含混的以“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作答,以局外人的身份,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巧妙地避开了一场激烈的立储之争。诸葛亮没有立即表态支持刘禅,刘禅很清楚,诸葛亮当然也明白个中厉害。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在立储一事上模棱两可的态度使其陷于被动。白帝城永安宫托孤时,刘备的遗嘱,刘禅肯定会知道如何理解,诸葛亮更是心知肚明。
如果刘禅忌惮自己,把自己当首要威胁因素,那么自己离杀身之祸就不远了。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眼下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抓紧军权,同时架空(不是取代)刘禅。
于是,诸葛亮在刘禅亲政后依然不还政于他,而且,在完全可以派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南征或北伐时,他却执拗的要亲征,南征过后,又一次次义无反顾地兵出祁山,又一次次地铩羽而归......诸葛亮长期统兵在外,远离了权力核心与斗争漩涡——成都,也是一种避祸的策略。他深知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下,君臣已经开始相互防备了,于是他不仅不肯交出军权,还不愿彻底还政于刘禅,以免自废武功,坐以待毙。而且每次回成都上朝奏事时必带甲士百人护卫,说明强烈的不安全感使他不得不采取如此非常的手段 ,不得不这样做。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刘禅已经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什么不肯还政于他,上朝时还要带甲士百人?
刘禅登基的时候十七岁,虽然年龄已经不小了,但并不算年龄太大,而且当时蜀汉政权刚经历过夷陵之战的大败,损失惨重,形势是比较危险的。所以诸葛亮按照刘备遗命,以丞相的身份担任辅政大臣。在当时的局面下,蜀汉可谓内忧外患,如果没有诸葛亮,是很难稳住局面的,所以需要诸葛亮先全权主持蜀汉军政事务一段时间。
之后,诸葛亮虽然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曾经自请贬官,降为右将军,但是仍然摄行丞相职权,也就是行使着丞相的权力。最为重要的录尚书事的权限,诸葛亮也始终掌握在手里,并没有放弃。而且,诸葛亮是蜀汉唯一的丞相,诸葛亮死后,刘禅就废除了丞相,蒋琬和费祎都不是丞相,而是大司马和大将军,虽然同样是辅政大臣,掌握实权,但比诸葛亮的权力要小得多了。
诸葛亮掌权时,蜀汉国内很清楚,真正的掌权者并不是皇帝刘禅,而是诸葛亮,敌国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曹丕在命人劝降蜀汉的时候,派的也是王朗、陈群、诸葛璋等看上去和诸葛亮有点关系的人。而后来诸葛亮回答的时候,也是以他个人的名义露布作答,而没有以刘禅的名义反驳王朗等人。
在蜀汉国内,也有人故意试探诸葛亮。比如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曾劝诸葛亮受九锡,这显然是把诸葛亮当作曹操对待,以为诸葛亮会和曹操一样,把刘禅当成傀儡,逐步把蜀汉政权转移到自己的控制之下,最后实现皇权转移。但诸葛亮表示拒绝,并对李严说,如果能北伐成功,让天子还于旧都,别说九锡,他就是受十锡也行。
受九锡是封王才会有的待遇,也就是自己独立建国,是国中之国,可以设置官属,还可以建立宗庙,在汉朝非刘氏不得王的祖制之下,外姓大臣如果受九锡,享受这些待遇,就等于公开表明了要篡位的意图。曹操在进封魏王之后,就受九锡,曹丕封孙权为吴王的时候,也给孙权受九锡的待遇。
不过,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有人提出受九锡,他拒绝了。这当然不是因为司马懿无心篡位,而是因为当时曹魏内部还有反对司马懿的势力存在,所以司马懿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清除这些势力,不能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后来到司马昭时,就进封晋公,受九锡了,这就是公开表明了篡位的意图。
而且,蜀汉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曹操当丞相时的情况差不多,也就是大约是汉初的格局,丞相府就是中央行政中枢,皇帝并不直接干预国家的日常行政运转。此外,蜀汉也没有汉初时的御史大夫和太尉这种职务,所以诸葛亮完全是蜀汉军政一把抓。
刘禅本人后来也曾经说过,诸葛亮掌权时期蜀汉的情况就是“政归葛氏,祭则寡人”,意思就是说,蜀汉的军政权力都掌握在诸葛亮手中,而刘禅作为皇帝,主要发挥的就是礼仪性的功能,也就是祭则寡人的意思。
不仅如此,当时刘禅还比较年轻,还要学习,所以诸葛亮特地选拔董允在刘禅身边担任尚书令,监督刘禅,让刘禅不能肆意轻举妄为。但这都是刘备临死时交代给诸葛亮的,刘备并要求他的孩子们对诸葛亮要“父事之”,所以《三国演义》中刘禅称呼诸葛亮为“相父”,就是表示对诸葛亮的尊重。
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得到了刘禅批准的甲士百人护卫上朝的特殊待遇。但这里所说的甲士百人只是负责保护诸葛亮从丞相府到宫中上朝路上的安全,并不是顺在宫中参与大朝会的时候,诸葛亮也带着甲士百人。诸葛亮的甲士百人当然在入宫的时候就要停下了,只能在宫门之外等着,不能跟随入宫。
这和汉初刘邦特赐萧何“剑履上殿”的特权一样,是一重特殊待遇。因为当时大臣上朝参加大朝会时,在进入大殿时都要取下佩剑,脱去鞋子,只穿着袜子上殿。到三国时也是这样,但从董卓到曹操以及后来的司马懿,都和萧何一样,有剑履上殿的特权,就是一重皇帝特殊的恩宠待遇。
在这里还要解释一下汉朝所谓的上朝。汉朝的上朝主要是初一十五的大朝会,都是礼仪性的政治活动,皇帝并不是在这种大朝会上和大臣讨论军政事务,皇帝要讨论问题,都要在朝会之后召几个大臣入宫,在后殿讨论,不用在百官云集的大朝会上讨论。
当时的政府主要官员办公,也基本上都是在各自的官署,而各部门长官集中起来讨论重要军政事务,都是要在丞相府举行的。这些人在从自己的官邸和官署到丞相府的时候,或者去参加大朝会的时候,只能带领随行的奴仆之类的人,而不能携带卫士。
所以,在魏晋之前给某个大臣以所谓的鼓吹羽葆的待遇,也就是一种特殊的待遇,在重要场合或者出行时可以张伞盖,并奏乐。比如东晋时期的桓温就曾有过这种待遇,而且有虎贲士六十人,也就是从皇帝的禁卫军虎贲军中拨调六十人充当桓温的卫士,保护他的安全。
鼓吹也是一样,是当时地位比较高的大将才有的特殊待遇,主要是君主赐给独当方面的大将的待遇。孟达夺取东三郡之后,刘封奉命去东三郡协助孟达镇守,刘封地位更高,所以刘封到东三郡之后,就夺走了孟达的鼓吹,也就是和孟达争权的意思,孟达对此很愤怒,也为他后来投降曹魏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的甲士百人也和桓温一样,主要是礼仪性的,也就是显示出他的地位很高,和普通大臣不同,所以要必须保证他的安全,也就是所谓的一身系国家安危,以向世人表明这个人对国家的重要性,以及皇帝对这个人的特殊重视。
当然,除了礼仪性的功能之外,这种皇帝禁卫军派出的武士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锐之士,所以确实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大臣的个人安全。比如诸葛亮的甲士百人,除了在成都上朝时使用,平时也要在丞相府轮流值守护卫,在他北伐的时候,这些人肯定也是要担负保护诸葛亮个人安全的责任的。
刘禅已经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什么不肯还政于他,上朝时还要带甲士百人?
220年,曹丕篡汉自立,刘备因听闻汉献帝刘协遇害(实际上是谣传)而愤愤不平,但群臣却劝谏他自立为帝。刘备开始还不太愿意,但在诸葛亮的极力劝谏下,刘备这才于221年登基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刘备登基之后开始大封群臣,诸葛亮功劳最大,被封为丞相,录尚书事,并担任监察百官和军队的司隶校尉之职。此时的诸葛亮不但主管政务,还是军中大佬,重权在握,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过蜀汉政权刚一建立就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部下所杀,荆州因此丢失。刘备气急败坏,于是发兵攻打东吴,结果张飞在军中被两个小兵杀死,自己后来也遭遇了战败。
刘备惨败夷陵之后,因为气火攻心而一病不起,住在白帝城疗养。
223年,刘备病重,自觉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将诸葛亮叫到身边对他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还不止,必定有一番大作为。我的儿子刘禅如果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确实太差无法辅佐,你就取而代之吧。
刘备与诸葛亮有几十年的友情了,而且他也知道诸葛亮的为人,所以他这番话也许是真情实意的。
但在诸葛亮看来,刘备不仅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主上,所以刘备说这番话,以他敏锐的政治嗅觉,他必定不会觉得刘备是真的要他取刘禅而代之,而是在对他进行试探,或许也是一种敲打。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的这番话效果很好,诸葛亮马上就对他表忠心说,我必定竭尽全力做好肱股之臣,也一定会做个忠臣,一直到我死为止!
刘备听完诸葛亮这番话,很是满意,于是就让刘禅要把诸葛亮视为父亲。不久之后,刘备就去世了。刘备死后一个月,刘禅在成都登基称帝,时年十七岁。
刘禅小时候虽然几次身临险境还差点没命,但他在十二岁的时候就被刘备立为汉中王王太子,十五岁的时候又成为皇太子。不到两年时间,刘备又成为皇帝,他的人生总体而言还是顺风顺水的。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刘备对诸葛亮虽然很信任,但是刘禅会继续信任他吗?
据记载,刘禅登基之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还让他以丞相的身份另外开府办公,朝中所有大事也均由诸葛亮做出决定之后再报告给刘禅。此时的诸葛亮其实是蜀汉政权的实际决策者,而刘禅则完全沦为一个签字盖章之人。
不过这件事也很好理解,毕竟刘禅年纪小,他还没有才能治理国家;而那时候蜀汉政权并不稳固,也需要诸葛亮集中权力进行整治;再加上刘备托孤在前,诸葛亮作为辅臣大臣代替刘禅处理朝政也是合情合理的。
实际上,诸葛亮跟刘禅的私人感情其实也是很不错的。
我们都知道,刘禅的支持者就是以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为代表的荆州集团。当初刘禅在长坂坡落难,刘备自己逃走了,是赵云不顾个人安危救了还在襁褓之中的他;后来孙夫人在返回东吴的时候带走了刘禅,又是赵云和张飞把他给救了回来。
在刘禅成长的过程中,诸葛亮等人一直竭尽全力呵护他。特别来到益州之后,诸葛亮等人又支持他成为刘备的继承人。诸葛亮还是刘禅的老师,他不但教授刘禅学问,还教刘禅治国之策,两人在此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其实在刘备心中,他对益州集团一直是有戒心的,他后来之所以娶益州大臣吴懿之妹吴氏为妻并立其为皇后,为的就是稳固自己在益州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必须从荆州集团找一些信得过的人来辅佐刘禅,而诸葛亮就是最合适的人选。李严则被刘备拿来作诸葛亮的帮手,所以也成为托孤之臣。
对于刘禅来说,刘备的心思他即使不知道全部,但也知道个大概,所以他能够信任的也只有荆州集团。就比如说,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刘禅不但重用诸葛亮,还先后立张飞的两个女儿为皇后。
所以说,刘禅重用诸葛亮,这既是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他个人感情的需要,更是因为他自己能力不足而必须这么做的。
那么在面对刘禅信任的时候,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呢?
诸葛亮在刘禅继位之后又活了将近十二年,在这段时间里,诸葛亮做事的风格就是一切取决于自己,并不与刘禅商量,只是会在决策后进行汇报。
就比如说,诸葛亮说改革就改革,说打仗就打仗,甚至在他北伐失败的时候,也都是自己对自己进行惩罚,而不是让刘禅处罚他;而且在李严延误粮草这件事上,诸葛亮也坚持将这个托孤大臣废除掉。
乍一看,诸葛亮貌似完全将刘禅给架空了,自己则以丞相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蜀汉政权实际上的统治者。
也正是因为诸葛亮是权臣,所以后世就有人说刘禅忌惮诸葛亮功高震主,怕他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对其心存不满,想要对其有所行动;而诸葛亮则因为害怕遭到刘禅清算,所以他每次上朝的时候,都带着甲士百人同去,以防不测。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出自《三国志》,而是自于《晋书.桓温列传》:
既逢覆败,名实顿减,于是参军郗超进废立之计,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甲仗就是被甲持兵的卫士,于是就有人觉得自己抓住了诸葛亮的把柄,说他是心存异心的权臣。
可是,把桓温跟诸葛亮放在一起比较,这件事本身就不靠谱。
桓温也是权臣,但是他废掉了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也就是简文帝。上面这段话说的就是简文帝在刚成为皇帝之后,下诏给桓温赏赐,还让他可以跟诸葛亮一样可以携带甲仗百人上朝。
这实际上是司马昱在给桓温洗白,他将桓温比作是诸葛亮那样的忠臣,也可以显示出自己作为皇帝的合法性。所以,我们不得不怀疑,司马昱说诸葛亮带着百名甲士上朝这件事是不是真的。
实际上,这段话给了后世之人很大的误解,因为在古代,赏赐大臣带甲士上朝是皇帝给大臣的荣誉,历史上享受这种待遇的大臣并不在少数,而且也不是真的让大臣带着甲士去上朝!
历史上关于诸葛亮拥有甲士的相关记载,除了不可信的《晋书》之外,在《三国志》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记载,是这么说的: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虎贲是皇宫卫士,刘禅赏赐给诸葛亮六十名虎贲,是对诸葛亮功劳的嘉奖,但诸葛亮能真的带着虎贲去上朝吗?即使带了,又有什么用,宫中效力于刘禅的虎贲更多,能打得过吗?
所以说,带甲士百人上朝这件事本身就很扯,不可信。那么有人就要问了,诸葛亮大权独揽,他是忠心的吗,刘禅是真的信任他吗?
诸葛亮是不是忠心,我们拿事实来说话,看看都干了啥。
据史料记载,刘备死后,诸葛亮夙夜不怠,以帮助蜀汉一统中原从而恢复汉朝的统治为己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诸葛亮大力发展经济,稳固国内环境,还加强了军事建设,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用兵,在解除了后顾之忧之后,再出兵北伐中原。
只不过可惜的是,因为实力上的硬伤,诸葛亮数次北伐最终遭受失败,但他为国家尽心尽力这件事是不可否认的,并且他最后还是因为操劳过度而生病去世的。就这一点来说,诸葛亮绝对是忠臣。
实际上,诸葛亮虽然大权独揽,但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而且他对刘禅也很忠心。
当时蜀汉的情况其实并不好,因为荆州的丢失,让蜀汉断了一条腿,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都无法跟东吴和魏国相比。刘禅虽然不像传说中那样是个傻子,但他的才能跟诸葛亮相比,还是要差一大截的。
而对于诸葛亮来说,他虽然不是个贪权之人,但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诸葛亮也不得不将权力握在手上,因为只有他能够进行统筹安排,比如说安排后勤,指挥军队,并与益州集团进行周旋,这些都是刘禅做不到的,哪怕他是皇帝呢。
还有两件事可以说明诸葛亮不是为了自己而不放权的,一是他在死后,除了800棵桑树和朝廷是赏赐的15顷田之外,没有太多的财产留给子孙;二是诸葛亮在死之前,曾上书对刘禅说,不要刻意优待他的儿子。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所以说,诸葛亮在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利为自己及家人谋取一点利益,这就足以说明他的忠诚之心。
只不过后来刘禅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他任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高官,但后来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也都像诸葛亮一样忠心,他们均在蜀汉灭亡之前战死沙场,为蜀汉殉了葬。
而刘禅对诸葛亮其实也是一直很信任的,诸葛亮掌管朝政,刘禅则只负责祭祀,他从来没有干涉诸葛亮,也没有给诸葛亮穿小鞋,甚至对诸葛亮还很依赖,真的做到了把他当做自己的父亲那样去看待。
不过有人诬陷说,是因为刘禅昏庸不明事理,所以才对诸葛亮没有猜忌之心的。这种看法来自于东晋孙盛,他是这么说的:
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
这不但是在诬陷说刘禅傻,还是在诬陷说诸葛亮不忠。但孙盛毕竟是晋国臣子,所以他这么说刘禅和诸葛亮其实也可以理解。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其实很聪明,跟诸葛亮的感情也很好,他很信任诸葛亮,常常为诸葛亮干一些外围的辅助工作。
就比如说,诸葛亮在平定南方四郡之后,刘禅就曾主持对南方四郡和益州重新进行行政区域改革,并且任命官员前去治理,这些都是诸葛亮不在朝中的时候刘禅替他干的,最后也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
纵观刘禅和诸葛亮相处的十二年间,两人极少有正面冲突,原因就在于,刘禅以诸葛亮是托孤之臣而对其极为尊重,而诸葛亮则以刘禅是皇帝而对其极为忠心,而且从不以自己的威望来压迫刘禅。
这其实是一段君臣佳话,但被心有叵测之人抹黑了他们的关系,说刘禅暗弱而诸葛亮是个不忠心的权臣,实在是荒谬至极。
刘禅已经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什么不肯还政于他,上朝时还要带甲士百人?
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将年仅17岁的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他要求儿子刘禅以“相父”对待诸葛亮,凡事多询问诸葛亮。此后,诸葛亮掌握了蜀汉朝政大权,直到他病逝五丈原,都没有“还政”于后主刘禅,一直将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据《晋书》记载,诸葛亮上朝要带甲士百人上殿,这是为什么呢?
先分析诸葛亮为何没有“还政”于刘禅,三个原因
其一,诸葛亮刚刚接受先主刘备托孤时,刘禅年仅17岁。
刘禅出生于公元208年,而刘备病逝于公元223年,此时的刘禅年仅17岁,按现代的标准判断,还是一个未成年人。古代也一样,17岁只是一个大孩子,经验阅历很少,必须得有辅政大臣辅佐,才能将治理国家这个重任给挑起来。诸葛亮相当于后主刘禅的老师,指导着刘禅如何治理内政,如何亲贤臣,远小人。此时,诸葛亮不能辜负刘备的托孤,不得不代替后主刘禅,掌握朝政大权。
其二,诸葛亮为了尽到“相父”的责任,尽心尽力辅佐刘禅。
诸葛亮出山后,全心全意辅佐刘备,为其出谋划策,创下蜀汉这片基业。现在,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倾国之兵伐吴,不幸战败,一年后病逝。刘备在病逝前,将刘禅、刘永、刘理三兄弟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刘备让刘禅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诸葛亮,尊称其为“相父”。诸葛亮被尊称为“相父”,就得对得起这一声称呼,他为此尽心尽力,“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而刘禅只需要当一个甩手掌柜,签签字、盖盖章即可。只有在祭祀等重大事项时,才需要刘禅出面。
孩子在一个父亲眼里,永远是一个孩子,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同理,虽然刘禅已经年长,二十多岁了,已过了弱冠之年了,可是诸葛亮眼里,刘禅还是当年的“小阿斗”,不一定能够治理好国家,一直对他溺爱着,为他操劳国事,不惜病倒。他不放心完全放手,让刘禅大展身手。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溺爱,现代社会,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不次于古代。
其三,诸葛亮即使病逝五丈原,他也安排了两个接班人。
在公元228年后,诸葛亮常年在前线征战,把后方交给了刘禅治理,为此还写了举世闻名的《出师表》。公元263年,诸葛亮第五次伐魏,规模仅次于第一次伐魏,声势浩大。可是进展不利,被曹魏司马懿堵截在渭水两岸。到了这年八月,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病到了。此时,后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到军中问候“相父”。李福询问道:“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诸葛亮道:“蒋琬可以委以重任,蒋琬之后,费祎可以继任。“李福又问费祎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没有回答,已经病逝了。
诸葛亮在临终前,给刘禅推荐了蒋琬和费祎两个能够委以重任的大员。这两人也不负众望,在诸葛亮病逝后,将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蒋琬、董允、费祎与诸葛亮并称为“蜀汉四相”。从这儿看,诸葛亮在自己病重之际,还在为刘禅考虑,精挑细选,为其选择了两个可以信赖的重臣。《资治通鉴》中记载如下:
福谢:“前实失不谘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
再分析《晋书》中说的桓温效仿诸葛亮,带一百甲士上朝,有以下两个解释
第一个解释:诸葛亮功勋卓著,被刘禅赐予的特权
古代皇帝为表彰给国家做出过特殊贡献的功臣,会给予一些特权,如“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这三项特权,还有加九锡等等。好多权臣,如曹操迎奉汉献帝于许昌,有功于社稷,就取得这些特权。蜀汉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也劝过诸葛亮加九锡,只是被诸葛亮拒绝了。他认为等自己伐魏成功,恢复汉室江山,再加九锡也不迟。
同样,“甲仗百人入殿”是一种荣耀,是一种类似于“加九锡”之类的特权,算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一种奖赏。当时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领益州牧。再给个“甲仗百人入殿”的特权,也不是什么大事。如《晋书·桓冲传》又诏冲及谢安并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宋书·武帝纪上》高祖领青州刺史。甲仗百人入殿。
第二个解释:晋简文帝司马昱想让桓温“依诸葛亮故事”,做一个忠臣,而不是乱臣贼子。
晋简文帝司马昱是被权臣桓温拥立的,是一个十足的傀儡,名为皇帝,实际上还不如一个老百姓自由。他多次提到诸葛亮,就是因为诸葛亮是当时公认的忠臣,掌握蜀汉大权,是一个标准的权臣,也是一个十足的忠臣。现在桓温权倾天下,随时可能废了自己,自立为帝。因此,他才抬出诸葛亮,给予桓温和诸葛亮一样的特权,做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忠臣,而不是司马懿那样的权臣。
《晋书.桓温列传》:既逢覆败,名实顿减,于是参军郗超进废立之计,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结语:
诸葛亮是一个合格的“相父”,他在接受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辅佐后主刘禅,将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在刘禅刚刚继承皇位时,年仅17岁,还是未成年人,诸葛亮不放心刘禅独自治理蜀汉。后来,诸葛亮一直在外征战,把后方交给刘禅治理。在诸葛亮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为刘禅挑选可以委以重任之人蒋琬和费祎。至于《晋书》中说的,桓温效仿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也就是一种类似于“加九锡”之类的荣誉而已。
刘禅已经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什么不肯还政于他,上朝时还要带甲士百人?
先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带甲士百人上殿,再说诸葛亮为什么一直都不肯还政于刘禅。
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上殿,在诸葛亮传中,是没有的,出现在晋书中东晋朝廷下诏让桓温效仿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就是说东晋朝廷让桓温模仿诸葛亮的故事,跟诸葛亮一样当个忠臣,带着甲士百人一起上殿。
我想说的是,这可能吗?
一个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陪同一个丞相一起上殿的武士都有上百人,那文武百官站在哪里?诸葛亮的历史定位,无论哪一个朝代,均认为诸葛亮定位是一个忠臣。
诸葛亮在南征之前,刘禅赐给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没错,诸葛亮是有随身甲士,可那是皇帝刘禅赐的,而且甲士是不可能随诸葛亮上殿的,说带着甲士百人一起上殿,根本就是没有根据的。
况且,诸葛亮已经开府治事,所有的政事事无巨细,都是诸葛亮决定的,诸葛亮总共在刘备死后掌权11年,前三年为刘备守孝,最后六年都在北伐曹魏,中间还有一年南征,诸葛亮基本上不需要到刘禅的朝廷来上朝,或者很少来,没有必要搞这个排场,这也不符合诸葛亮的一贯作法。
对于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一起上殿,不是事实,是后人杜撰的。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还政于刘禅呢?
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刘禅的年纪。古人是22岁弱冠,也就是成年,刘禅即位时,只有17岁,至少要等5年以后,才能成年,也就是要等到公元228年才能成年,而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已经开始北伐,直到病死,北伐是需要诸葛亮直接在前线作战指挥,根本没有时间再去管还政刘禅了。
2、诸葛亮的理想。在隆中对中说道,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对诸葛亮影响最大的就是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的方式,也就成为了诸葛亮的榜样,诸葛亮就是想让蜀汉政权创造或达到管仲与齐桓公那样的政治模式,管仲主政处理实际政务,齐桓公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正因为这样的理想,才让诸葛亮没有还政于刘禅。
3、刘禅的能力问题。刘禅这个人能力如何,看看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的表现就知道了,等到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蒋琬和费袆都去世后,刘禅就开始亲近小人,开始导致朝政黑暗,宦官弄权,这是谁造成的?就是刘禅,诸葛亮会不明白吗?如果让刘禅当政,那么诸葛亮如何北伐?如何完成刘备的心愿?
诸葛亮没有还政于刘禅,只能说明诸葛亮是一个忠心的权臣,并不说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权臣,如西汉的霍光,明朝的张居正,都是忠心的权臣。
再来看诸葛亮对自身的安排,虽然诸葛亮身兼多职,但诸葛亮的任何职务都是不能世袭的,也不能传给后代,这就排除了诸葛亮纂权的想法。
再来看诸葛亮的家财,诸葛亮本来就出身士族,出山前家里虽然不是很有钱,但养活一家人没有问题,到后来官至丞相的所有家财是: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家无余财。
一个既不贪财,又没有世袭权力的大臣,不是忠臣,天理难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