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享年81岁,为什么56岁就退位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呢?
赵构提前退位的原因很简单。
1161年的宋金战争,让他颜面尽失,心态彻底崩了,不想干了。
众所周知,赵构当年为了议和,又是向金国称臣,又是割地赔款,又是主动杀岳飞。
可谓是把舔跪做到了极致,就差当面跪在金熙宗面前叫爸爸了。
然而赵构卑躬屈膝换来的结果,却是金国多年后的翻脸不认账。
1161年,也就是赵构与金国签署绍兴和议后的第20个年头,金主完颜亮遣使到临安,大骂了赵构一顿。
金使骂完之后,又继续恐吓赵构,金国六十万大军已经在路上,准备踏平江南!你就准备受死吧。
赵构当时54岁,搁现在,差不多快退休了。
这个年纪的人,不说德高望重吧,起码在别人眼里,也是老持稳重的前辈形象。
然而,赵构在被金使一通大骂后,竟然心态崩溃,一声不吭得躲到了身后的屏风后,像个小孩子似的,无端哭了起来。
这一幕,弄得在场的大内侍卫是一头雾水。
眼见皇帝这么哭,也不是个事。于是,一个叫刘炎的卫士就去找宰相陈康伯。
最后是陈康伯跑去找赵构,好说歹说,才化解了尴尬。
使人犹在殿中,班皆未退,带御器械刘炎告宰相陈康伯曰:“使人在廷未退,有茶酒之礼,宜奏闻免之。”康伯曰:“公自奏闻。”炎遂转屏风而入,见上哭泣,炎奏其事,上然之。——《三朝北盟会编》
赵构为什么哭?
因为金使骂他?因为金使恐吓他?
都不是。因为此时的赵构,心里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
前面说了,当初赵构为了议和,对金人是各种花式舔跪。可舔跪换来的结果,却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让他沦为世人的笑柄。
这就好比,你当年有两个孩子,本来你两个都勉强养得活。但你为了所谓的精养,遗弃了一个,对另一个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结果二十年后,你精养的孩子不仅不孝顺,反而经常揍你。让你沦为街坊邻居眼中的笑柄。
这种情况下,你能忍住那把老泪?
不可能的嘛,赵构也是如此。
事后,赵构对前途感到了担忧。再加上他又颜面尽失。
于是他索性破罐子破摔,决定重操旧业。
一面吩咐太监收拾细软,随他下海跑路。
一面让陈康伯发下圣旨,让各级官员也提前跑路。
“如更一日虏骑未退,且令放散百官”
皇位不要了,政权也不要了。不玩了!
听说皇帝要跑路,陈康伯感觉莫名其妙。
大宋五千万人口,几十万大军。这仗打不打得过,另说。直接跑路,算什么回事?
所以,他就没按赵构的意思办,而是连夜进宫劝阻。
(陈康伯)闻有劝陛下幸越及闽者,诚用其言,大事去矣。
但是,赵构不仅不听劝,反而恬不知耻的埋怨陈康伯:你为啥不按朕的意思办?
他是一面骂,一面派人去找太尉杨沂中。准备让杨沂中直接给他找百条航海大船,送他到海上避难。
杨沂中一开始不知道赵构要跑的消息。因此他进宫见到赵构后,也和陈康伯一样,大义凛然的劝赵构留下:金兵还远,陛下你现在逃,是不是为时过早了?而且,您是皇帝啊!您要亲自去前线督战才对啊。
听了杨沂中的话,赵构瞬间吓尿。
当年他就是害怕战争,所以才舔跪,所以才弄死了岳飞,缴了韩世忠等人的兵权。
现如今,陈康伯、杨沂中却让他去前线督战玩命,他怎么可能不怕?
当然,我们知道。赵构最后在满朝文武的劝说下,还是壮着胆子去前线督战了。
并且宋军在虞允文的指挥下,也打赢了采石矶之战,赢得了1161年的这场大战的胜利。
但是由于赵构在这起事件过程中,被金人吓破了胆子。
所以事后不久,他立即就退了位,把皇位传给了太子赵眘。
至于退位的原因,就是本文开头说的。
他颜面尽失,心态彻底崩了,哪怕是皇帝这种职业,他也没兴趣做了。
毕竟如果赵构继续当这个皇帝,他就不能随便跑路。
只要打仗,他就要御驾亲征。他不去,满朝文武就逼他去。还美其名曰“君王死社稷”。
而如果赵构退位,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到时候再需要御驾亲征,就是赵眘的事了。
跟赵构没关系,他已经是太上皇了。他该跑路就跑路,没人能管得着他。
哪朝哪代有太上皇御驾亲征的?
值得一提的是。赵构此举,不是他的原创。
他也是师从于他爹,宋徽宗。
当年金兵南下,徽宗直接就跑了,跑之前还把皇位给了宋钦宗。
在徽宗看来,自己是皇帝,就得留下君王死社稷。而传给钦宗,他变成太上皇,那死社稷的就是钦宗了。
单从这一点来看,赵构和徽宗是真爷俩。
遇事就自己赶紧跑路,把问题丢给儿子。
至于说赵构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赵眘,也就是宋太祖的后裔。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赵眘好控制。他不是皇族大宗出身,家族势力很弱。赵构就是看中他的这个特质,才选择了他。
说到这里,要澄清一个错误印象。相信之前也有很多人已经澄清过了。
那就是认为赵构把皇位传给太祖后裔,是由于太宗后裔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军一锅端,导致赵构别无选择,只能选择太祖后裔。
为什么说这个印象是错的呢?
因为靖康之变中,只是在开封的太宗后裔被一锅端了。散居在洛阳等地的太宗后裔,很多都逃到了江南。
比如宋英宗的哥哥,濮王赵宗晟的后裔。也就是齐安郡王一脉。在靖康之变期间,就跑到了江南。并且还支持了赵构继位。
可以说,赵构能稳坐皇位,与当时的齐安郡王赵士㒟对他的鼎力支持分不开关系。
所以,赵构不选太宗后裔继位,不是因为太宗后裔没人了。
他立赵眘为太子,单纯就是他不想从皇族大宗中挑选继承人。
注意。这里说的“皇族大宗”,也包括了当时的太祖后裔。
因为赵匡胤的后裔在南宋初年,也不是都混的不好。比如安定郡王一脉(宋神宗专门为太祖后裔设置的世袭爵位),在南宋初年也是混的风生水起。
当时的安定郡王叫赵令畤,也是有钱有势的大爷。
赵构直接跳过了安定郡王一脉。理由和他不选太宗后裔,是一样的。
毕竟,皇族大宗都是有权有势。那些大爷能支持他赵构坐皇位,当然也能支持别人了。
若是皇储的位置让这些人控制,赵构能不能善终都难说。
而相比于这些有钱有势的大爷,赵眘的家族衰败了。
赵眘的亲爷爷赵令譮在北宋是国公,当时也算是门庭显赫了。但受靖康之变影响,赵眘生父赵子偁没能获得爵位,其在南宋初年仅是一个区区八品小官。家里不仅无权无势,而且还穷。
像是这样家庭背景长大的小孩,大概率会懂得感恩,懂得孝顺养父。
所以赵构才选了赵眘继位。后来也事实证明,赵眘担得起他的庙号“宋孝宗”。
他是非常的孝顺。
他继位后,虽然贵为皇帝,可他对赵构这个太上皇,那一直是格外敬重。
南宋的最高权柄,也一直在赵构手上。直到赵构去世后,孝宗才获得完全权力。
赵构享年81岁,为什么56岁就退位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呢?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若论风评最差的开国皇帝,莫过于南宋开国之君,宋高宗赵构了,用秦桧,杀岳飞,坏事做了一箩筐。但这位老家伙却能做到激流勇退,主动让位,心甘情愿的做起了太上皇,倒也是条汉子!
赵构虽然风评差,但风评只关乎品德,性格和行为,与头脑和能力无关。1127 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一锅端,北宋灭亡,一时天下群龙无首,各地称王称霸者此起彼伏。赵构能够崛起,开创南宋王朝,必然是有两把刷子的。更何况,这一年赵构才 20 岁。
作为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字,北宋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的九弟,赵构从小聪明好学,特别是记忆力超强,博文强识,换到如今上个《最强大脑》也是没问题的,简单来说,就是赵构的脑子特别好使。想想也是,在王朝更替,天下大乱的混乱局面中,赵构能脱颖而出,没有脑子肯定是不行的。
好人不是一天就能变坏的,坏人也不是一天就能炼成的,当了皇帝后“畏金如虎”的赵构,想当年也是位“视金军如草芥”的主!1126 年,金军南下,要求北宋朝廷派宰臣和亲王前去议和, 19 岁的康王赵构荣耀入选。在金营中,赵构坦坦荡荡稳稳当当,即便见到金军主帅也面不改色,这让金军主帅十分诧异,甚至怀疑赵构的身份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皇。,毕竟宋朝皇帝什么个怂样,金军是非常清楚的,最后要求撤换皇子,改派其他皇子前来。
1127 年,当金军再次南下开封,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赵构这回学乖了,不再奉朝廷之命前去议和和南下救援京师,反而越跑越远。当得知开封城破,徽宗钦宗都做了俘虏,赵构随后不久便在河南商丘称帝,随后又逃至江南,开创了南宋王朝。
这位十九岁“视金军如草芥”,二十岁当了皇帝之后“畏金如虎”,各种跪舔金朝的宋高宗赵构,却在做了 35 年皇帝之后,于 1162 年主动退位,逍逍遥遥的做起了太上皇,确实令人费解!
赵构自己给出的两个理由是“老且病”和“倦勤”。“老且病”铁定是扯淡,赵构虽然做了 35 年皇帝,但退位时年 55 岁,还没到法定退休年纪,更何况皇帝这可是个终身职业!赵构退位后做了 25 年的太上皇,于 1187 年去世,享年 80 岁。能活到他这个份上的同行可不多,也就 81 岁的武则天,88 岁的乾隆等寥寥几位,这哪是有病的样子,身体棒棒的!
赵构所说的“倦勤”大白话来说就是烦了,累了,不想干了,这道是句实话。在那个风云变幻天下大乱的年代,赵构做皇帝的 35 年中,和大金国打仗就没消停过,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也吵得一塌糊涂,加之江南农民起义不断,各个抗金队伍也不怎么听赵构的话,比如赵构召岳飞回朝,用了十二道金牌,派人去接收刘光世的队伍,队伍直接哗变。在这 35 年中,赵构说实话确实不容易。
(宋徽宗赵佶)
虽然不容易,但皇位和权力毕竟是个好东西,换成旁人倒也忍了,但赵构不能忍,这就涉及到他的另一个身份。赵构和他的艺术家父亲宋徽宗一样,也是个艺术家,这点大多人容易忽略。赵构工于绘画,善于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对南宋书坛的影响非常大。在做了内外交困的 35 年皇帝之后,喜欢琴棋书画诗酒花的赵构确实是不想干了。
值得注意的是,赵构传位给宋孝宗赵赵昚,赵昚却不是赵构的亲儿子,而是养子,这又涉及到赵构的另一块心病,没有生育能力。
赵构早年有一个儿子,两三岁就夭折了,后来便再也没有儿子了,于是选了几名皇室子侄养在宫中作为备胎。这时赵构毕竟年轻,不过日复一日年复年,从 20 多岁到 50 多岁,赵构终于死心了,立养子赵昚为皇太子,并于 1162 年主动让位。
(宋太祖赵匡胤)
从血统上来讲,赵昚是赵匡胤之子赵德芳之后,而非宋太宗赵光义之后。也就是说,从公元 976 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到 1162 年宋高宗赵构退位, 186 年之后,大宋皇位终于从宋太宗一脉回归到宋太祖赵匡胤一脉。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后,兄长赵匡胤和弟弟赵廷美的后人受到打压而逐渐被排挤出首都而流落四方,赵光义一脉把持朝政并稳居中央。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127 年金军攻破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等大宋皇室一锅端,太宗一脉遭受重创,而流落在外的赵匡胤及赵廷美的子孙却躲过了一劫。
当然太宗一脉也并非没有漏网之鱼,赵构本身就是漏网之鱼,但赵构的父母子侄等直系亲属几乎都被金军军军俘虏吃牢饭去了。太宗一脉的远支亲属对赵构来讲,这些人和赵匡胤的子孙没有太大区别。
如果传位给赵匡胤的后人,既能笼络流落到江南地区的赵匡胤后人巩固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又能为自己博得一个让贤的好名声。事实也是如此,时人以及后人对赵构让位给赵匡胤之后多有褒奖。
既然继承者非自己儿子,而是养子,那么晚让位不如早让位,加之赵构本身确实也不想当皇帝了,于是主动禅让就在情理之中。赵构的想法最终也美梦成真,宋孝宗上台之后,对自己的这位养父十分尊敬,十分孝顺,孝宗孝宗,从这个庙号我们就可以看出,赵构的太上皇生活应该是相当滋润的。当然。如果日子过得不得劲儿,他也不能活到 80 岁,做了长达 25 年的太上皇!
赵构自身的风评不咋地,但他挑选的接班人倒是有些能耐。宋孝宗上台之后,重用主战派,主动为岳飞平反,加强内部经济建设,整顿吏治,史称“乾淳之治”,宋孝宗也被史家评为南宋皇帝中最有作为的一位!
1189 年,做了 27 年皇帝,时年 62 岁的宋孝宗也学他的养父赵构,搞起了主动退位做起了太上皇。
1194 年,儿子宋光宗被迫做了太上皇,如果再加上宋徽宗为了保命主动退位和宋钦宗做了俘虏无奈做了太上皇,宋朝一连出了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五位太上皇,5000 年来就此一家,别无分店!
赵构享年81岁,为什么56岁就退位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呢?
宋高宗赵构是宋朝的第十位皇帝,1127年6月至1162年7月在位,是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之后,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了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称帝,建立南宋。在位三十六年,1162年56岁的宋高宗禅位皇太子赵昚,自封太上皇,退居徳寿宫,1187年,赵构驾崩,时年八十一岁。据说皇太子赵昚只是赵构的养子,而且赵昚还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后,身为宋太宗赵光义一脉的赵构,为什么要选宋太祖一脉的后人做太子继承皇位呢?
赵构失去了生育能力。本来赵构是有生育能力的,他共有五女一子。他的儿子赵旉三岁那年,在杭州发生了苗傅、刘正彦兵变,苗刘逼迫赵构退位,由太子赵旉继位,隆佑太后听政,赵构不得已听从。尚在襁褓中的三岁小孩子本就体质很弱,再加一路从北方逃来的颠簸,又抱来抱去,身体多受寒暑。苗刘兵变被镇压后,孩子受不得折磨,生了疟疾。已是惊弓之鸟的孩子,最怕惊吓,偏偏一天一宫女抱着孩子,误踩了一地上金锣,突然发响,惊吓了孩子,遂致抽搐成痉,过了一夜就死去了。赵构悲愤交加,追谥赵旉为元懿太子,又下旨将那宫女和保姆一并处死。自此以后,赵构再也没能生个儿子。怎么回事呢?据传赵构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后,金军就一直追着他打,好不容易在众人保护下逃到扬州,赵构觉得离金人远了,就安心在扬州过起奢靡生活,多天的逃跑,荒废了赵构的性生活。安住扬州后,那么多嫔妃美人追随着赵构望临幸,赵构哪能闲着?于是天天与众姬妾饮酒作乐,不问政事。其实金人一直追着他打,当时金兵已快攻打到扬州了,只是有两个奸臣黄潜善、汪伯彦压着前方紧急军情不报,只为赵构享乐。一天夜里,赵构在内室与众美姬们淫兴正浓,不想金军却打到了北门。这会儿再不报是不行了啊,于是二人不顾赵构正在宣淫,突然闯入急报,金军已打入扬州城。这一报犹如晴天霹雳,让御幸美姬淫兴正浓的赵构,一下子惊呆了,不仅淫兴全无,而且从此阳痿了。赵构仓惶出逃,一直逃到镇江,从镇江又逃到杭州。本以为到杭州金兵一时半时追不到,可以喘口气了,于是有开始与众美姬们淫乐。没想到内部又出事了,本来带兵保护自己的苗傅、刘正彦竟发动了兵变,围困了高宗的行宫,逼迫高宗退位。消息传来,又把个正有兴致能重新勃起的高宗给吓了个半死。苗刘兵变刚被平定后,金兵又打了过来,使高宗每天都在提心吊胆地逃跑中过日子,有时甚至逃躲到海上去,一躲就是几天,等金兵退去了才敢靠岸。如此以来,高宗的阳痿算是难治了,虽然后来和金国议和,生活安稳了,为了救治阳痿,又从民间多选了不少少女入宫,但依然难以唤起高宗的勃起。面对后宫如此众多的娇妻美妾,不举的高宗,心里该是何等的难受啊!正由于此,太监一般的高宗从此再无生育能力,自然也就没了子嗣可继。
赵构不想让濮议事件在后世重新上演。皇帝代表天下国家,最怕没有子嗣,没有继承人。看看年过半百有余的自己依然没有子嗣,高宗着急,皇室着急,朝臣们更着急,纷纷要求高宗过继一个皇室子嗣作继承人。当时,由于靖康之变,宋徽宗和宋钦宗一脉的皇室贵胄,几乎全部都被金国俘虏到北方去了,只有赵构一人逃了出来。因此与赵构最为亲近的宋太宗赵光义一脉的子嗣没有了,剩下的虽与自己同属太宗一脉,但亲近关系较远,如赵光义的孙子赵允让一脉当中,就有不少人幸免于难。但宋高宗却不想从他们中选取继承人,这主要源于他吸取了“濮议事件”的教训。所谓的“濮议事件”,就是指宋仁宗时期,宋仁宗赵祯虽当了四十余年皇帝,是宋朝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却膝下无子嗣,最终只好过继了近支的赵曙为养子。等宋仁宗驾崩后,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由于宋英宗的亲生父亲是濮安懿王赵允让而不是仁宗赵祯,于是宋英宗做皇帝后,坚持要把自己的父亲也追封为皇帝,这着实惹怒了注重礼法的大臣及皇室,因为他们(王珪、司马光等)认为既然当今皇帝是先皇的养子,并且是由先皇处得来的皇位,则先皇自然是他当然的父亲,而赵允让只能是他的“皇伯”。这一事件一直持续折腾了长达十八个月之久,最后大臣们做出了妥协,只好允许英宗追封赵允让为“皇考”。在当前内忧外患之下,赵构不想因此在他身后再发生类似“濮议事件”的情况。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非常没落没有根基的皇族中选择一个宗室当养子。这样选出的继承人,既没有盘根错节的势力网,对皇室旧人不会产生威胁,又会因能得到大位已是很满足,对自己感恩戴德,再不会提出其他过分的要求。赵构思来想去,还是选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宗室最合适,因为这一脉到他这一代,大部分已接近平民了。
能平复自己心中的惊惧和时人对宋太祖一脉未能坐享天下的不满。宋太祖赵匡胤一手打下天下,却将皇位传给了弟弟宋太宗赵光义。此后宋朝皇位一直在赵光义一脉中传承,但是宋朝朝野都知道这对太祖是很不公平的,于是此时还位太祖一脉的呼声越来越高。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当时的同知枢密院事李回曰:“艺祖不以大位私其子,发于至诚。陛下为天下虑,合于艺祖,可以昭格天命。参知政事张守曰:“艺祖诸子,不闻失德,而传位太宗,过尧舜远甚。”特别是上虞丞娄寅亮上奏说:“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艺祖在上,莫肯顾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祸也。”娄寅亮的意思是说,之前宋室太对不起宋太祖后裔们了,他们本应受到优待,但实际上现在他们却沦落得“仅同民庶”,这就惹怒了太祖皇帝的在天之灵,他不再保佑大宋,这也正是“靖康之难”爆发的重要原因。娄寅亮的话对宋高宗震动很大。传说,宋高宗曾作了一个梦,见到了斧声烛影的真相,心中惊愕不已。梦中赵匡胤大概说了,赵光义的后代败坏天下,该把皇位还给他了。正巧,这时宋朝使臣从金朝回来,禀告宋高宗说,金朝皇帝(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相貌长得很像画像上的艺祖(即宋太祖赵匡胤),更是让赵构心中惊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赵构下诏书说:“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并宣布将从太祖后裔的“伯”字辈(太祖七世孙)中选择皇位继承人,最终赵伯琮和赵伯玖被选入宫。据说赵伯琮改名赵瑗,交皇妃张氏扶养;赵伯玖改名赵璩,交吴皇后扶养。后张氏死,赵瑗也跟随吴皇后。为了在二子中能选出个中意的人做太子,宋高宗也是别出心裁。他从宫中选出二十名漂亮宫女,给赵瑗和战璩两人住处各分送了十名。赵璩得了十名美女,整日左拥右抱,其乐陶陶;赵瑗得了十名美女,就给她们各自安排了活计,自己却从不沾染她们。这样过了一年,高宗将这二十名宫女调回宫中,进行验看,在赵瑗住处的十名宫女,个个依是处女之身;而在赵璩住处的十名宫女,却个个都已破瓜开瓢,失去了处女之身。高宗遂与吴皇后商定,决议立赵瑗为太子。绍兴三十年二月,改赵瑗为赵玮;绍兴三十二年五月,正式立为皇太子,并改名赵昚。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宋高宗退位,做了太上皇,皇太子赵昚继位,是为宋孝宗。纵南宋一朝,还数宋孝宗有所作为,并给岳飞平了反,总算没让高宗白搭进那二十名美人。
至于宋高宗赵构八十一岁才驾崩,为什么会在56岁那年就禅位给了宋孝宗赵昚,自己却做了太上皇,这个应该也很好理解。其一,宋高宗真的是身累心累了。赵构承位于乱世,开始是被金军追着打,惊慌失措中到处逃,畏金如虎,被金兵吓破了胆,更何况又经历了苗刘兵变,整天战战兢兢,居无定所。后来虽经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压制了金军的进攻态势,能过上比较安定的日子了,但朝内已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赵构真的是被金兵吓破了胆,利用主战派和长江天堑抑制了金军进攻后,就开始一力支持主和派,打击主战派,但朝内两派至此斗争激烈,外面金人又战和反复,真的让高宗头疼之极。在古代因科技水平不高,人们普遍寿命低下,能活过四十岁,已差不多算中寿了,高宗已年过五旬,真的不想再过内外纷扰的日子了,因此他想早早退位,过几天安稳的日子。其二冤杀主战派代表人物岳飞,已致朝野怨愤,也让自己内心不安。赵构为了能达到与金国议和,大力支持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打压主战派,为了满足金国的要求,为了防止主战派成势,他甚至支持秦桧冤杀抗金稳国有大功的岳飞,导致朝野上下,怨气充斥。与金国议和的屈辱,秦桧的专权卖国,排挤异党,民间的怨愤,都让赵构心累不已,应接不暇,因此赵构想早早退位,安享晚年。其三赵构想观察锤炼宋孝宗赵昚。宋孝宗继位后能力如何,和继位前对自己的表现是否一致,能否压制住朝中各派力量,都让赵构揪心,赵构想扶上马送一程,将孝宗锻炼出来,自己也好安心离开。后来赵构退位为太上皇后,孝宗依然象亲子一样孝顺他,而且孝宗聪明有为,高宗也就从此不再过问朝堂之事,即使后来孝宗支持主战派,平反岳飞,迎合朝野形势,与高宗相悖,高宗也不再干涉。也许高宗知道,孝宗长大了。
赵构享年81岁,为什么56岁就退位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呢?
通常当皇帝的人,没有几个愿意提前退休,因为提前退位的皇帝,日子都不会太好过,比如李渊,李隆基,会遭到新皇排挤是原因之一,另外统领天下的权力也没几个人放得下,即便乾隆皇帝也只是名义上退位,朝政大权仍然掌握在手中。
但宋朝是个例外,因为不只是宋高宗赵构提前退位了,宋徽宗赵佶也是提前退位的,并且这两位皇帝提前退位都有一些相似的原因,宋高宗赵构又要特别一些。
公元1111年,宋徽宗开始派遣使臣到辽东和女真(金)结盟,一同对付辽国,经过多年谋划,宋金对辽国发动了进攻,按照约定,由宋国攻打燕京,结果宋朝十万大军,两次进攻燕京都是大败而归,而金国一方则势如破竹。
宋军如此羸弱自然被金国看在眼中,所以灭辽后没过多久就挥师南下,宋军一路丢城失地,面对金兵步步紧逼,宋徽宗赵佶再也坐不住了,在金兵入侵汴京时,将皇位禅让给宋钦宗赵桓,赵桓是被迫继承皇位的。
宋钦宗赵桓
宋钦宗赵桓其实挺惨的,因为他接班时,局势已经不可收拾了,但也还是尽力而为,将蔡京,童贯等人罢免,重用李纲抗金,但没过多久又罢免了李纲,和金国和谈,最后被俘北上,客死他乡。
宋高宗赵构在公元1162年,提前禅位给养子宋孝宗赵昚,也有一些类似的原因。因为就在一年前,金国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侵,赵构的大半生都生活在躲避金兵追杀的阴影中,在逃亡过程中还丧失了生育能力,所以听说金兵再度大举南下时,他立刻准备逃离临安。
还好完颜亮被下属所杀,赵构才没有继续外逃,他不但没有追究金兵入侵的责任,反而派遣使臣去祝贺金世宗完颜雍继位,顺便准备和金国展开和谈,不过经过这次事情后,赵构也深感疲惫,所以在不久后宣布禅位给赵昚。
宋孝宗赵昚
但除此之外,让赵构下定决心禅位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自己是没有子嗣的(亲生儿子赵旉早夭),前面说过赵构逃难时丧失了生育能力,所以只能从宗室中领养儿子,一个是赵伯琮,后改名赵昚,另一个是赵伯玖,后更名为赵璩。
我们要注意一点不管是赵昚,还是赵璩,他们都是赵匡胤这一支的后裔,这就很有意思了,赵构是赵光义这一支的后裔,就算靖康之难后,宋徽宗,宋钦宗等一批皇室成员被俘北上后,赵光义这一支的宗室成员还是有不少逃亡到了南方。
在古代皇帝无后时,是优先从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宗室成员里选择接班人的,那么赵构就应该从赵光义这一脉来选择过继的孩子,但赵构偏偏选择的是赵匡胤的后人,这主要还是因为赵构是在十分特殊的环境下登基称帝的。
因为赵佶,赵桓都还活着,依旧是大宋的皇帝,并且还在敌国手上,如果被金国要挟,赵构这皇帝当得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了,所以赵构最忌讳的话题就是北伐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因为这将直接威胁到赵构的统治。
而如果选择赵光义这一脉的后人做继承人,赵构也拿不准他们登基后,自己的历史评价会如何,而选择赵匡胤一脉的后人做继承人,就可以说这是把皇位归还赵匡胤一脉,也算是遵守了金匮之盟的约定,以后赵昚登基了,感激自己都来不及,自然不用担心自己的历史评价了。
所以当金兵再度南下,赵构再次体验到山河飘零的危机感后,他也就不再犹豫了,直接传位给赵昚,让皇位归还赵匡胤一脉成为既定事实,既是为了堵住天下臣民的嘴,也是为了早些摆脱皇位这个烫手山芋,赵构禅位后,赵昚对他敬重有加,保持这种局面何乐而不为呢?
影视剧中的赵构
赵构享年81岁,为什么56岁就退位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呢?
赵构能够禅位,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父亲宋徽宗的禅位和逃跑行为,完全影响到后来的他了。
当然,除了主要原因,还有另外两个原因,我们一一分析。
一、赵构奇葩的父亲对他的影响1、老爹的跑路,让赵构惊讶
赵构有一个奇葩的父亲赵佶,此人具有极高的艺术天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会鉴赏文物和古董,而且“足球”踢得也不错。
赵构出生的时候,是1107年,父亲已经当皇帝7年了。
每一个孩子最初的偶像就是父亲,赵构也是以父亲为榜样,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因为记忆力过人,又天资聪颖,读了不少书,懂了很多的道理。
公元1125年底,金兵大举进攻北宋,而北宋竟然抵挡不住。
此时,艺术家皇帝赵佶剑走偏锋,认为自己身体不行了,于是,顺理成章地禅位给太子赵桓了。
赵桓能拒绝吗?好像不行,老子病了要禅位,自己又是太子,继位责无旁贷,但是,大家都能看出,这是宋徽宗的甩锅之举。
1126年1月19日,赵桓登基了,这就是宋钦宗。
宋徽宗转眼成了太上皇了,但是,待遇和福利不变,在大年初三的晚上跑路了,理由是“到亳州上香”。实际上,宋徽宗一路向南,到了扬州,后过江到了镇江。
在镇江,老艺术家又开始发号施令,挥霍无度了,开始享受在南方的富裕生活了。
担心出现两个朝廷,造成事实上的南北分治,宋钦宗在金兵退后,派了大臣李钢去邀请太上皇回京。
听说金兵退了,宋徽宗也就在1126年的4月回了汴京。
那么,宋徽宗逃离开封的时候,赵构在干什么呢?
宋钦宗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围在家门口的金兵。此时,情况慢慢在发生变化,金人认为不可久留,派使臣提出“赔钱给地,此事算了!”
赵桓很高兴,认为能割地赔钱就能解决问题,那还有什么犹豫的?虽然,大臣李钢等人不希望赔钱割地,但宋钦宗赵桓继续坚持。
但是,金人要求派个亲王去交割,意思是要留作人质。
于是,宋钦宗召来了赵构,说道:弟弟,你去走一趟,哥相信你的能力!
代表朝廷出门,这虽然危险,但不能丢了面,19岁的赵构去了金人大营,一副英雄模样,不该让的一点都不让。
看到康王赵构的表现,金人诧异了,这会是宋徽宗的儿子吗?这么有种?他们怀疑是假的,对北宋喊话,再派人来。
这一次,派了五皇子肃王赵枢 去了。
这五皇子是个软蛋,为了赶快让金人走人,快快割了三个镇的土地,按照金人要的钱,全数答应。
金人很高兴,这才是皇子啊,有权力把土地送出去。这皇子留下,那个赵构回去。(后来,金人得到赔偿后,质押了一段时间的五皇子也被放回)
没想到,赵构因为勇敢,还被提前放了回去。赵构看不懂金人了,竟然还有如此的操作?
其实,不是金人欺软怕硬,当时的情况是,各地勤王人马有20万陆续赶来,而金人只有6万,李钢等人又比较刚,让金人对垒时也很不舒服。只有拿到最大利益,赶快撤回才是正道,而赵构显然有点不够“意思”,赶快打发回去才是正理。
不过,给赵构印象更深的是:老爹禅位跑路的策略,先是“金蝉脱壳”,后是“从容还乡”,赵构是看在眼里,学在了心上。
2、赵构学起老爹像模像样
老爹宋徽宗禅位逃跑的一幕,给赵构印象极深。
就在1126年的8月,金人再次大举侵略北宋。十月底,金人在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带领下再次大举包围了开封城。这一次,金国来势汹汹,目的不善。
而为了解开封之围,康王赵构被任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
宋钦宗的意思很明白,有赵构率领勤王的队伍,前来支持开封,然后解决开封的问题。
不久,宋钦宗又让赵构去金人大营谈和。
这一次,赵构狡猾了,走时犹犹豫豫,在河北磁州(河北邯郸市磁县)被守臣宗泽劝阻。
虽然,赵构很年轻,但知道此去凶险无比,于是,很快就听了宗泽的话,不去了。
这真的是个“睿智”的人啊,一年不到,就把老爹的滑学到三分。
宋钦宗在危急之时,又命令赵构前来救驾,赵构看到敌人势大,在北京大名府晃了几日,然后躲避敌人的锋芒去了山东。
可怜的宋钦宗、宋徽宗先后被俘虏,双双被废,然后有金人押着北上。同时被押送北上的,还有无数皇亲国戚,无数妃子美女,无数珍宝财富。
徽宗、钦宗做了阶下囚,日子过得不如狗。
而赵构,在1127年的5月,在应天府(商丘)登基为皇帝,这就是南宋高宗了。
父亲、哥哥、母亲、后宫的各色宠妃们,在押送过程中,惨状无比,而一些消息也不断传递到了赵构这里。
从这时候开始,赵构变了,变得成了一个“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人物,他最不愿意步老爹和哥哥的后尘,可以跑,但绝不能俘虏。
1127年,赵构先是废了主战派李钢,因为此人太讨厌,老是建议他和金人硬抗,那多危险啊,败了俘虏怎么办?
他比较信任一些求和派。当宠臣汪伯彦、黄潜善等人建议他南下时,宋高宗愉快地答应了,就此逃到了扬州。
皇帝不硬,臣子没信心。
1129年,金兵追到了扬州。赵构继续南逃至了杭州。
对于赵构的逃跑行为,一些臣子很反对,出现了大规模的反对声音,于是,在杭州的宋高宗把汪伯彦、黄潜善免职了。
因为,赵构变软了,而且喜欢和平不喜欢战争,所以,那些求和派的人物很受宠。而这些人又仗着赵构的喜欢,贪污腐败,吃拿卡要,把个朝廷搞得乱糟糟。
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发动了兵变,兵变负责人是苗傅和刘正彦,史称“苗刘兵变”。
苗、刘二人直接逼宋高宗下台,要求禅位给两岁的太子赵旉[zhào fū],这是赵构当时唯一的儿子。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赵构的软蛋行为,让军人意见很大。
不过,从赵构的各种行为来看,不被俘虏,能锦衣玉食地活着就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赵构会如此?曾经不是很英雄吗?此一时彼一时,曾经只是个皇子,如今是个皇帝,地位有了质的转变。
军人政变,那就遂了他们的愿望,赵构同意了禅位,但提出了条件:一是必须和曾经的宋徽宗一样,有可观的供奉;二是,所有事情要听太后的安排和处置;三是,希望军队能够快速回到各营区;四是,不能抢掠百姓。
这个禅位很聪明啊,待遇和福利不变。听太后的,意味着赵构还是能操纵朝政的。军队快速回去,风险就解除了。顺便提醒不要伤了百姓,感觉皇帝善良。
这时,赵构仅仅22岁。
22岁的赵构,因为老爹做参照,对禅位已经有了自己的深刻认识了,让位不等于让权,让位不等于要上断头台,让位还多了几分自由。
但是,臣子们不愿意啊!宰相张浚等人发起了反击,28天后,赵构就复位了,而苗刘二人也在最后难逃一死。
这次事情之后,在1129年的7月,太子因病去世了,宋高宗唯一的儿子没有了。此后,宋高宗再也没有了孩子,据说,逃跑途中受了刺激,失去了生育能力。
而在当年9月,看到金兵勇猛无比,过了长江,离杭州越来越近,宋高宗再次逃跑,跑到绍兴,跑到宁波,跑到舟山,跑到海中,跑到温州。这一顿好跑,真正如丧家之犬,就怕被抓住,就怕被俘虏。
这一次逃跑,让宋高宗更加坚定了想法,能求和还是求和吧!
在以后的时间里,赵构一会主张打,一会主张和,来回变化,但骨子里还是喜欢和,只要有自己的富贵日子过就行了,什么收复旧河山,赵构根本不热衷。
为了和,重用秦桧;为了和,莫须有的罪名收拾了岳飞;为了和,签订了“绍兴和议”,不惜对金称臣。
一句话,为了能舒服地活着,割地、称臣、上贡都没问题。
绍兴和议后的20年,赵构依然长期重用秦桧。秦桧死后,宋高宗仍委任主和派万俟卨、汤思退。这很说明道理。
1161年,海陵王完颜亮打了过来,这是完全的破坏协议,南宋每年上贡看来白上了,赵构很失望。他想再次逃跑,被人劝住了。
而文官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完颜亮,很快,完颜亮被自己人杀死。
1162年,宋高宗56岁了,和金国再次谈和后,宋高宗辞任了,传位给了养子赵昚[zhào shèn],理由是:岁数大了,累了,想休息了。
金兵不来,朝廷看似平静,但贪污腐败盛行,而且多是他的宠臣,杀之,舍不得;不杀,朝廷问题多多。金兵一来,赵构就想跑,然后再被主战派和民众反对,甚至在背后谩骂。
与其这样,不如仿效父亲,让了皇位,保持高供奉,如此自由度更大,舒适度更高,想留就留,想跑就跑,何乐而不为?
所以说,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就是要说明一个问题,赵构学些了老爹禅位的精髓,只要能控制朝政,能保留待遇,当太上皇要比当皇上更自由,更舒心。
但是,以上仅仅是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二、宋高宗禅位的另外两个理由宋高宗 的禅位,除了老爹给了一个很好的参照外,还有两个理由。
1、养子比较靠谱,禅位后可以影响
赵构在1129年失去爱子后,雪上加霜的是,生育能力也丢了,因此,抱养孩子势在必行。
因为靖康之变,赵构这一脉人丁零落,于是,赵匡胤的后代赵昚[zhào shèn]幸运地成为了赵构的养子。成为养子的,其实有两个人的,但赵昚表现更出色。
赵构是看着赵昚长大的,这孩子正直而且聪明,最重要的是,对于赵构非常孝顺。
听话孝顺的孩子,更能受到大人的喜欢。
在1162年时,赵昚已经35岁了,已经做了30年的皇子了,论能力也有了,论成熟度也有了。
因此,当赵构感觉累了,感觉需要更多自由的时候,毫无担心地禅位给了赵昚,这就是著名的宋孝宗。
禅位给宋孝宗后,是不是赵构再也不管政事了?并不是,在一些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干涉。
能影响朝政,有了自由度,可以想留就留,想跑就跑,还能享受舒适的富贵生活。还是当太上皇好啊!
几十年的打打和和,几十年的东奔西跑,赵构终于可以不再顾忌那么多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过了。
因为养子很孝顺,这是宋高宗敢于禅位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2、给予孝宗平反岳飞的机会
岳飞死去了20年,人们依然忘不掉岳武穆,民间仍然对岳飞崇敬有加。
到底,杀岳飞是不是宋高宗的本意?应该是的,杀了岳飞,才能开启和谈,才能赢得一定阶段的平静生活。
前文书说过,因为靖康耻的影响,宋高宗怕开战、怕失败、怕俘虏,因此他要求和,而岳飞就是求和路上的一大障碍。
另外,岳飞的忠勇,赵构是可以看得见的,但是,岳飞要完全打到金国总部,得需要多少花费?打仗是打钱的,如此,他和那些宠臣们如何安享富贵?以往的经验告诉宋高宗,打金国可以取得局部胜利,想要全面胜利,太难了!宋高宗对南宋武将还是缺乏信心。
更重要的是,岳飞如果打败了金国,迎回了宋钦宗,自己该去向何处?会不会成为哥哥的俘虏,或者被杀头?历史上的兄弟残杀太多了,宋高宗无法保证宋钦宗回来后,自己是安全的。
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宋高宗,在各种原因的支撑下,向岳飞开刀了。
很多年后,宋高宗应该是有后悔的,因为杀岳飞的理由“莫须有”,他自己看了都会笑。而金人还是没有信誉,他称臣20年,金人说来打就打,毫不手软,这说明岳飞的死,并没有换取完全的和平。
但是,为岳飞平反,不是赵构干的事,如果有他自己给岳飞平反,说明他以前是错的。他不会自己发自己的脸。
因此,赵构禅位给宋孝宗,有其为岳飞平反,可以快速重新凝聚民意。
于是,宋孝宗上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给岳飞平反了,而且宋高宗没有任何阻拦。如果宋高宗想阻拦,那是可以拦住的。
这说明什么?说明宋高宗默许为岳飞平反。
为了让养子快速凝聚人心,以面对金人再一次的攻击,这是宋高宗禅位的另一重原因。
总而言之,赵构禅位有三个原因。
一是有一个好的模板和参照物,所以,当年事已高时,为了更自由、更舒适,选择了禅位。
二是赵昚比较孝顺,赵构禅位了,自己权力没多大影响,供奉和待遇也没啥影响,因此选择了禅位。
三是,为了扶持赵昚上马,为了让其快速凝聚民心,赵构禅位给了赵昚,并且,允许了赵昚为岳飞平反。
至于为什么传给赵匡胤的后人,理由只有一个,赵光义后面几乎没人了。
赵构享年81岁,为什么56岁就退位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呢?
赵构把皇位让给太祖一脉,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睿智的决定。而且本来活了81岁的他,在56岁的时候就把皇位让出来,更是一种非常睿智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
(赵构剧照)
其实赵构最想传位的是自己的儿子。而且事实上,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想过要传位给其他人,都一直在想着如何传位给自己儿子。
赵构原来是有个儿子的,不过他这个当时只有3岁的儿子,却在“苗刘之变”中,受到惊吓,死掉了。赵构本来想继续努力生儿子,但是后来,他在被金兵追逐的过程中,自己也受到了惊吓,从此他就失去了生育能力。
尽管如此,赵构一直不甘心,想让自己有生育能力,生个儿子来继承皇位。所以,他一直都在寻壮阳药吃,想要恢复生育能力。虽然后来,他把太祖一脉的两个孩子赵伯琮、赵伯玖带在身边培养,但事实上,他一直都没有想过要把皇位传给他们,还是希望传给自己儿子。
这件事情还使得朝中大臣十分着急。因为如果赵构不及时确立太子,那么国家就没有根本。如果国家没有根本,那么南宋的江山能不能够稳固,就非常的难说。毕竟赵构的皇位是自立的,本身就不怎么有说服力。要是他再不立太子的话,就会人心浮动。
岳飞对这一点是有深刻认识的,所以才给赵构提出来,希望赵构能尽快确立太子,让人心安定下来,从而努力保住政权。
但是岳飞这样说,恰恰让赵构非常不高兴。因为岳飞思考的角度,是为了南宋江山,也不是为了他赵构。也就是说,岳飞忠于的是国家,而并不是作为君王的赵构。而这一点,也成为他最后杀掉岳飞的一个原因。
只不过,当赵构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发现他的生育能力,无论如何也恢复不了的时候,赵构最终才决定传位出去。
(岳飞剧照)
那么,赵构传位为什么不传太宗一脉,而要传太祖遗脉呢?
有人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太宗一脉的人都已经被金国抓到北方去了,留在南方的皇室后代已经没有了,所以赵构才会这么做。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根本原因。事实上,当时还有一些太宗一脉的皇室成员。但可以肯定的是,赵构选择太祖一脉来传位,是有意而为。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赵构的这种做法,能够照顾天下老百姓的情感。
赵构对民间情绪是很清楚的,天下的很多老百姓,对当年皇位从太祖身上转移到太宗身上这一点,是很不满的。他们对太祖是比较同情的,觉得不公平,觉得是太宗夺了太祖的江山。
如果赵构能够把皇位传给太祖一脉,就能获得很多老百姓的支持。只要获得更多老百姓的支持,他的江山就能够保住了。
另一方面,把皇位传给太祖一脉,可以断绝有人希望皇位留给宋徽宗后人及宋钦宗后人的念想。
虽然宋徽宗和宋钦宗都已经死掉了,但是他们的后人还在。肯定有很多人对赵构当皇帝是不服的,他们希望皇位在宋徽宗和宋钦宗的后人中传递。毕竟这两个人是皇帝,而且是从上面传下来的皇帝,名正言顺的。所以有人念想他们,是很正常的。
如果赵构把皇位传给了太祖一脉,这也就意味着,绝了宋徽宗及宋钦宗后人获得皇位的可能性。这样一来,赵构的江山又变得稳固了。
(宋孝宗剧照)
那么,为什么赵构在56岁的时候,就把皇位传给了太祖一脉呢?
要知道,那时候赵构还严富力强,最终他还是活到81岁才去世的。当时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策呢?
也有两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赵构有些心灰意懒。他觉得当皇帝太累了,担惊受怕。再说了,累一阵有什么用呢?皇位也不可能落到自己儿子头上。因为没儿子,所以他奋斗的希望就没有了。赵构是皇帝,思想上和普通老百姓也是差不多的。都希望后继有人,自己挣下偌大的基业,有人接手。结果自己儿子也没有,那么奋斗还有啥意义呢?
另一方面,提前传位,还有个转换空间。如果对这个接班人不满意,他还能够及时调整。要是死时再传位,他想调整也不可能了。
应该说,宋孝宗是经受住了考验的。他的庙号是“孝”,可见他确实对赵构非常好,是经受住了考验的。
(参考资料:《宋史》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