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追查刑部冤案,为什么佟国维和邬思道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在《雍正王朝》中,阿兰找到老十三胤祥的府上,说张五哥顶罪判了死刑,让老十三胤祥救他。
随后就出现了康熙帝劫法场的事件,事后针对追查刑部冤案一事的差事,为什么佟国维给老八胤禩支招接,而邬思道却给老四胤禛出招不接呢?
一、佟国维的心机(一):
康熙帝从法场救下张五哥之后,紧急召集上书房三位大臣前来议事。
三位大臣行礼后,佟国维先发话:
“天子辇下首善之区,发生了这样骇人听闻的枉法之事,臣等自知失察,请皇上处分。”
为什么说佟国维才是隐藏最深的人呢,这里就能看出来,他这句话就给刑部一案定了性,这是骇人听闻的枉法之事。
那么康熙帝怎么办?
康熙帝此时并不能表态,其实他心中明白,这样查下去自然会查到太子胤礽头上,而他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于是让他们说。
佟国维继续发话:
“臣担心一层一层彻查下去,会牵扯到朝廷的根本,投鼠忌器又将无功而返。”
这句话非常有水平的,怎么出来个“又”呢?
其实就是影射前面的追缴户部欠款一事,最后的结果就是无功而返,那么这次刑部冤案,康熙帝是不是还想让它就这么过去?
康熙帝显然也听明白了佟国维的话里话,质问他:
“那你说这个投鼠忌器,这个器是谁呀?”
二、佟国维的心机(二):
康熙帝随后又问:
“这个又,这个又什么意思?”
佟国维一看目的已经达到,来了句:
“圣明莫过于皇上,有些事,不是臣子们所能明言啊。”
这句话算是彻底惹恼了康熙帝,不能明言朕要你们宰相干嘛?
这时候马齐也神补刀,提到宰相的职责在于管理百官,对于百官之上,皇子们就不归宰相管了。这一句话就等于给这个案子定性为了皇子违法事件了,等于是把康熙帝将军在这里。
这时候康熙帝终于表了态,不管查到谁,都要依法处置!
有了康熙帝的这个表态,就等于给了佟国维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就是太子胤礽此时在康熙帝心中的地位,已经不比以前了,甚至有可能在这次刑部冤案后被废。
佟国维在康熙帝身边待了这么多年,可谓老谋深算,从南方赈灾到追缴户部欠款,两个差事中太子胤礽表现的相当愚蠢。
康熙帝已经多次不满意太子胤礽的表现,从一开始太子胤礽关于如何赈灾的回答;到后来老四胤禛办好赈灾的事后,太子胤礽对老四胤禛的不良评价;再到追缴户部欠款一事,太子胤礽多次当着康熙帝的面说老四胤禛坏话,最后还误会康熙帝的意思,擅自推迟追缴日期。
最后康熙帝也自我感慨:
“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
三、老八胤禩的心思:
事情一出,老八胤禩就跟老九胤禟在发火,一边发火一边把跟任伯安相关的信件和账单撕毁:
“……连你也脱不了干系!”
面对老九胤禟的抱怨,老八胤禩又说了一通话,这句话是重点,要牢记:
“我身为皇子,我平平安安的,我这一辈子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富翁就是了,我干嘛要操这么多心?管这么多的事?”
他说他干嘛要操这么多心,其实就是说,本来他想做个富翁就是了,结果出了这个事,让他不得不操心!
随后,他支走了老九、老十、老十四,自己站了一会儿,然后让管家准备一顶小轿,不要让别人知道。
其实这时候的老八胤禩已经下定决心,要接下追查刑部冤案的差事,而接下这个差事最原始的目的是,为了解救老九胤禟,避免最后查到他的头上。
这就是老八胤禩追查刑部冤案一事最开始的初衷,但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差事能顺利,他偷偷去见了首辅大臣佟国维。
结果佟国维跟老八胤禩一见面就先说了:
“八爷应该知道皇上那儿,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这一次,皇上十分希望有人能出来……八爷,其有意乎?”
这就是明知故问了,老八胤禩要是没有意乎,他吃饱了撑得半夜来找佟国维你啊?
四、老四胤禛的心思:
与此同时,老四胤禛的府上,他跟邬思道也针对刑部一案到底接不接而争论开了。
老四胤禛的意思是要好好整顿一下刑部,好好治治那些违法之人,毕竟这个事涉及到了任伯安、任季安、刘八女,他想起之前在江夏镇的一切,此时不报仇,更待何时?
结果邬思道不让他接,他疑惑的问为什么,邬思道讲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
“这次刑部冤案审结之时,就是太子被废之日啊!”
邬思道的理解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假如康熙帝不想废太子,那么他就该让太子胤礽自行清理刑部。但是康熙帝没有这样做,就证明对太子胤礽失去了最后的信任!
而如果因为此事搬倒了太子,那么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从而不容于康熙帝。
其实这时候的老四胤禛心中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他也想把这些贪赃枉法之人绳之以法,另一方面又听到邬思道分析会干掉太子胤礽。
第一个方面他可以放弃,但是扳倒太子,他并没有准备好,并不是他不想,而是此时不能!
显然,佟国维也是看出了这一点,只是没有看到扳倒了太子胤礽之后的那一点,在这里,他跟邬思道的判断走了相反的方向。
邬思道认为扳倒太子胤礽后,办这个差事的人就成了罪人,而佟国维认为扳倒太子胤礽后,办这个差事的人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太子。
五、康熙帝的心思:
只是他们都没有猜对康熙帝的心思,从康熙帝的心中,他也并不想太子胤礽最终被废,之所以让人下令查案,也是当时在气头之上,下不了台而已。
而老四胤禛也有自己的考虑,虽然他听了邬思道的话,但是并没有照着他说的做,第二天仍然跟康熙帝主动请缨接案子。
此举可以说是试探性的进攻,假如康熙帝一口就答应了他,那么就证明,老四胤禛以后跟皇位没戏了,而且老四胤禛此时还是太子胤礽的人,就等于康熙帝还是想保太子胤礽。
假如是这个结果,老四胤禛回去一样会把自己弄病,从而巧妙的即套了康熙帝的态度,又把自己推的一干二净,还给康熙帝留下一个为民做主的好印象。
果然,后来老四胤禛病了后,康熙帝有点恼火:
“什么?四阿哥病了?”
这时候李德全讲的是自己亲眼看到的,高烧昏迷不起。
大内太监总管李德全为什么会去老四胤禛的府上呢?
显然,这是去传旨,不然的话,没事往那跑干嘛?
结果康熙帝的态度是马上叫太医过去,要把四阿哥的病尽快治好。
显然,他从心里是想让老四胤禛查该案的,也就证明邬思道和佟国维都猜错了,即使老四胤禛最后查到了太子胤礽头上,康熙帝也会找个理由给圆过去的,根本不会导致太子胤礽被废!
那么老八胤禩后来采取的什么方式查案?张廷玉又为何大胆烧掉了奏折?康熙帝又为什么改变态度,说自己的儿子病好不了了呢?这个儿子到底是老八胤禩,还是太子胤礽?我们下个回答再讲!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追查刑部冤案,为什么佟国维和邬思道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这是个真正的神分析,请大家看认真了。
很多人看《雍正王朝》是根本没有吧佟国维这个角色的立场搞清楚的,还一直觉得他是老八的人。
历史上,佟家号称佟半朝,从清初入关,男人跟着皇家打天下的,女人做皇家的公主王后。
佟国维的爹,佟图赖,一等公,领正蓝旗旗主,太子太保,谥勤襄。
佟国维的爷爷,佟养真,与后金首领努尔哈赤正室佟佳氏同族。
佟国维的兄,佟国纲跟随康熙爷出征葛尔丹,战死。
佟国维本人,顺治年间就是一等侍卫,康熙九年就是内大臣,十二年后晋升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康熙二十八年封一等公,康熙三十五年及三十六年征伐噶尔丹。康熙四十三年,顺利退休。康熙五十八年去世,雍正元年(1723年),追授太傅,谥端纯。
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大家无法感受,那就想一下魏东亭啊,曹寅啊这样一类人。而佟大爷比他们更高贵,说白了,和康熙是情同手足的战友关系,能够在康熙九年就做内大臣,在二十八年封公爵(最高爵位),可见是和康熙一起除鳌拜,平三藩,灭台湾的好兄弟(亲征葛尔丹就不说了)。这样的人到了雍正朝依然得到认可,可见底子是相当根正苗红的,就是站在努力维护康熙的正统王权的一边也得到了皇权信任和认可的。
《雍正王朝》里康熙有多信任和认可佟国维呢?
到了不用说话就能密切配合的程度!
很多场景都表现了。
第一,康熙远离京城,去木兰围场搞事情的时候,京城里是佟大爷一个人说了算的。这是多大的权力?皇帝能把老巢都交给你?要么就是信任你,要么就是玩你,考验你,比如让太子监国。但是不同的是,太子监国的时候,是四阿哥,十四阿哥,八阿哥,一群阿哥制约着他的。但是康熙围猎,是带走了所有阿哥只留了一个佟大爷在老巢殿后。
第二,一张桌子吃饭,定接班人。(后面有精彩分析)
第三,演双簧,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后面有精彩分析)没有默契是做不到的。
《雍正王朝》的编剧再怎样作死与幼稚,也没有必要把人家佟大爷划分到八爷那个倒霉阵营,就算不怕历史错误,这剧情也没法编啊,一个深得康熙恩宠信任,深知康熙用心的人,不好好扶持康熙看中的人,或者不好好跟着康熙的步子走,要去乱买马,这不符合一个伴君如伴虎一辈子的老油条的人设。
那么如何解释佟大爷在刑部冤狱上对八爷的态度呢?
捧杀。
邬先生了解康熙,是因为邬先生聪明,通过熟读康熙的文章来分析。你一个读书人可以通过字里行间来了解老爷子的性格,这些跟着康熙几十年一起刀里血里滚出来的老哥哥们就不懂了吗?
魏东亭,知道自己被忽悠了,火烧到康熙身上了,为了维护康熙的面子就自杀了。
王师傅,先是耍宝卖萌告诉康熙不可以废太子,因为这会影响康熙的权力的稳定,过后又是不惜自杀来保证四爷顺利上位。
《雍正王朝》里这帮和康熙一样的白胡子老头,没有一个不是深知康熙用心,站在康熙身边的。因为他们都是和康熙一起打江山,用血换来太平盛世,希望清国万万年昌盛下去的。
七八十岁的老头子的见识,是不可能和四五十岁的小伙子一样的,佟国维和八爷混到一起,是八爷的攀附,佟家的掉价。
电视剧《雍正王朝》其实已经给了足够的证据在告诉我们,佟国维并不是在真心拉拢八阿哥,而是在忽悠他,让他玩火自焚。剧中佟大爷坑了八爷两次,第一次让他上赶着去查刑部冤案,最后惹得康熙表面表扬,背后诅咒他该死。而第二次是煽动满朝文武拥戴八爷当太子,把他彻底捧杀出局。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佟国维这个角色表面上看是个昏聩老头,在选皇子这件事上,对于他的立场,至少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结论。
第一次看,肯定很多观众都觉得佟国维是一个倚老卖老,大权在握,自作聪明,没事乱买马的政治赌徒,他在九子夺嫡期间上蹿下跳,东奔西忙,组织联络,推举八爷,烧八爷的热灶,同时还想让隆科多作为自己的保险,去烧四爷的冷灶,无奈最后被隆科多出卖,在上书房议举新太子的一幕中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玩死。
这是最表面上最肤浅的意思,如果只看《雍正王朝》第11集,从演员表情,动作,以及剪辑上来看,确实看不出什么破绽。
但是,如果根据20集,康熙逝世之前,隆科多去请示佟国维,以及第7集,八爷夜访佟府等剧情连续起来看,就有了第二层意思。
第7集,追讨国库欠款刚刚不了了之,刑部冤狱又让康熙震怒,这个时候,需要有阿哥出来带头去办事。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事情牵扯到太子,谁去谁就捅了马蜂窝。邬先生让四爷一定不能去,甚至还差点气出走,而八爷夜访佟府,佟国维却是一副语重心长的样子,撺掇八爷一定要去查得个水落石出。他撺掇八爷的表情,特别是穿着打扮,和忽悠隆科多时候的一模一样。
第七集,忽悠八爷场景——
第十一集——
请注意全剧只有这两幕佟老爷子穿着一个红马甲。马甲在戏剧中的含义是外套,装扮,掩护,乌龟壳,假。可不可以令你想起那句小品台词——
“小样,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哪”
而红色,象征着危险。
两个深夜密谋的场景,佟国维的里面穿的黄褂子和外面套的红马甲一模一样,这是有符号意义的,即这两个场景中佟国维都在干同样的事——撺掇,忽悠。
注意哈,忽悠少年儿童的场景里,老大爷是顶着马甲的,而到了20集,真正要给隆科多传授绝技的时候,老乌龟就把马甲脱啦——
还记得那句小品台词么——
“小样儿,你以为脱了马甲我就不认识你啦!”
这个马甲,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他是在装,是在作秀,是在演,是假的。
而更需要注意的是,隆科多的帽子和佟国维的衣服实际上是同样的料子,也就是说,是一套。
隆科多的帽子和佟国维的衣服是同样的色调,这绝对不是服装胡乱搭配故意弄错,而是有寓意,佟国维里面的衣服,代表的是真实的他,而衣服上的纹路是金黄色,代表正统,皇权。而同样的配色的帽子,戴在了隆科多头上,寓意正统的继承。
有人说,服装这一块我的分析是牵强附会,那是因为他确实没有经过专业的戏剧知识培养,而恰恰本剧导演是非常专业的。有人指出,雍正王朝的服饰不符合史实,导演根本就不是用服装来表现史实,而是由于权斗剧情过于复杂,他使用服装为剧情服务,每个人的服装都经过了精心安排,具有符号意义。在这里稍微发散一下——
第一集,发大水,议事。
康熙的龙袍是深蓝近黑。
诸位皇子中,只有十三阿哥是深蓝,其它都是浅蓝。照理说都是贝子和郡王,十三阿哥并不比其它人爵位更高,用这套衣服不合适,而且胸前的补子是明黄龙补也不合适,所以说这套衣服根本就不是为了重现历史,而是为了标明十三阿哥的角色,是向着康熙的。
接下来,四爷进来了,四爷的衣服也是深蓝近黑——
这是在告诉我们,这个场景里,康熙、四爷、十三爷是正面人物,而其它的都是反面人物。或者说,这几个角色和康熙具有一样的政治目标。
这个不但体现在皇子上,还体现在重要的臣子和皇孙身上,第12集——
上书房三大臣,只有张廷玉是深蓝近黑的服装,而且全剧里他始终穿这一套。
这一集中,康熙又穿着他第一集中深蓝近黑的皇袍。可以推断这几幕可能是统筹到一起拍摄的,所以演员用的服装一致,但是之所以统筹到一起拍摄,也是因为具有相同的意义。可以注意拍摄的角度和穿着的颜色,绝对不是偶然——
左,张廷玉,中,康熙,右,雍正,三个黑衣服在透视的终点,而其他都是蓝色。本来和四爷统一的十三爷的衣服变得有些浅紫,因为他如果也是深黑,就打破了这个稳定的结构,所以做了让步。
从剧情上看,至于佟国维是撺掇,还是忽悠,我们也可以从后面得到明确结果。
首先,刑部冤案,邬先生让四爷千万不要沾手,后来四爷接下来,邬先生气得差点出走,要不是四爷装病,邬先生肯定不会在给四爷干。而相反,八爷按照佟大爷的意思出来查案,放心大胆地逼供肖国兴,要搞倒太子,并且一路直逼太子,审出了结果。然而康熙并不傻,对于八爷交上来直接要扳倒太子的这个结果,表面上是赞许,背地里派图里琛亲审肖国兴。如果康熙真的很喜欢八爷,接机搞垮太子,让八爷上位不久行了嘛,为什么要自己再去问?说明康熙压根就不信任,不看好八爷。
而得到了图里琛的结果的康熙,得出的结论是——该死,其心可诛。
这个“该死,其心可诛”,不是骂肖国兴。因为后面图里琛说,奴才这就去杀了肖国兴,而康熙说,谁让你杀他。说明,康熙怪的不是肖国兴,而是八爷,康熙已经知道了八爷逼供,构陷太子。至此,八爷也中了邬先生的预言——谁去查太子,谁就玩完。
那么,对于这么清楚,这么危险的一个结果,连邬先生都知道,那么作为在朝为官一生,上书房说一不二的一把手,老油条佟国维,他能不清楚?他要是真的爱惜八爷,能上赶着让他去火中取栗?而不是像邬先生爱惜四爷一样劝他去明哲保身?
所以,可以得知,佟老头子是个忽悠年轻人的高手。
知道老头是个穿马甲的高手,事情就好办了。第7集,第11集,他都是分别在忽悠八爷和隆科多,只有20集,脱了马甲,他才是真的在对隆科多说实话,实话就是——听皇上的。
那么他对隆科多是什么态度呢?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第11集他忽悠隆科多的时候说的话,这里关于冷落,他大概传达了两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我派你去关外,是历练你。
第二个意思是,更重要是要保护你。
这两个意思,其实都不假,然而,无奈隆科多吃不得苦,跑回来了,于是只有先晾着——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佟国维并没有把隆科多当成一个亲人,而是一个政治游戏中的棋子,他不会因为个人情感喜欢他,重用他,或者讨厌他,远离他,而是根据他的职务,位子这些政治资本,来决定他的使用价值。很显然,最开始派隆科多去关外,就是为了坐山观虎斗,等朝廷里乱了,隆科多在关外带兵,那么阿哥们都要求他。无奈隆科多自己跑回来了,暂时没有用,而这个时候,越是没有用的人,底子越干净的人,对康熙越有用。
更重要的是,压着隆科多的意思,也是康熙的意思——
但是两个老头压着隆科多,年轻人肯定是很难理解的,和老头自然也就有了感情上的间隙,所以,佟国维在和他的对话里,一半真,一半假,真话,是把自己对他的真心都和盘托出,假话就是让他去烧四爷冷灶。你见过谁为你好,让你去买大家都公认的渣渣股,自己去买大家都喜欢的绩优股的吗?
这样做唯一的目的,就是让逆反的隆科多觉得自己的点子不靠谱,向康熙举报自己。而实际上举报是唯一的生路,无论隆科多买四爷,还是买八爷,都是死路。
最精彩的一幕,在12集到来,上书房议新太子,这里其实是康熙和佟国维的双簧,佟国维负责把康熙不想说的话说出来,全面为康熙排忧解难,以及打掩护。
张廷玉是忠臣,是公开反对立八爷,公开保太子的,结果只有张廷玉一个人表态,假如说,这个时候他得到了大家的支持,那么事情就结束了,复立太子,回家过年。然而大家都不表态。这时候,佟跳出来说张是奸臣。他代表了八爷串联了那些群臣的意思,但是他说,比群臣说要好,因为群臣说,就是康熙跟无数人PK,他说,康熙只需要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康熙只要辩倒了佟国维,其他人就不敢开口了。
这个时候,康熙说,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和张廷玉是一样的,也保举了太子。这是康熙在加筹码,告诉大家,张廷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更关键的是,康熙说,他自己也保举了太子。
这也就是间接地告诉那些跟着八爷串联的满朝文武——你们是要和我作对么?
这个时候,一个特写,站在康熙左手边的皇子们,赶紧朝着康熙靠拢,皇子们处于孝道,是必须跟着父亲,康熙选择的。
那么满朝反对意见,瓦解了一半,剩下的是群臣,而群臣的代表是佟国维。
老头还要继续硬钢——奴才斗胆问一句,为什么满朝文武就不能保举八阿哥
一个正常的大臣,敢这样忤逆皇帝,已经是找死了。人家皇帝都说了,我想复立太子,你还问为什么,岂不是自杀么。所以佟爷爷要的并不是答案,只是要达到更重要的目的。
于是,康熙炸他——你真的要我把你老底都掀出来么?
本来说的是隆科多,但是炸出来一个大鱼——
八爷慌了,八爷说,儿臣自愿退出,父皇不要再为难佟国维了。
大家都知道舍车保帅的道理,八爷怎可能为佟而舍弃自己的前途,他只不过是觉得要是佟老头再争下去,没准把自己夜访佟府,和老头一起商量审太子,弄太子的底全部都掀出来,甚至可能担心康熙已经知道,要把这个底子掀出来,牵连自己,所以为了保全自己而退出。
康熙说,你果然贤得是时候,佟国维死心塌地的保举你,你就在这个时候出来保全他。
这很明显不是表扬,是挖苦。
把八爷炸出来,是两个老头最大的目标——你们满朝文武不是串联要推举他么?现在他自己都放弃了,还有谁不服?专治不服!
果然,接下来康熙就补刀——
专治不服。
然后就宣了隆二爷上场。
隆科多说了康熙想说的话——处处请示皇上。
此处省略一万多字,其实康熙想说的是——我还没死呢!你们就折腾,你们也太不把我放眼里了,八阿哥就知道搞关系,还收买人心,互相串联,满朝大臣都是傻冒,乱买马,我想把太子扶起来暂时让你们消停两天,让我慢慢观察选谁,结果你们班都不好好上了每天开party,人家隆科多都知道我是天下第一,你们都白活了!
为什么说康熙和佟是双簧,我们看处理结果——
对佟国维
这么大的罪,结果是回家养老——
养老就是顺利退休,国家发钱养着。家里已经有了接班人,自己又顺利退休,不依然还是佟半朝么,这哪里是惩罚,分明是奖励。
为了突出这奖励,马奇同学跑出来陪衬,说自己也有罪,于是康熙对他的处罚是——
本来佟垮了,马奇就应该是上书房老大,结果排在了张廷玉之后了,而且降两级还发俸一年,这才是真处罚。
一真一假一对比,就知道康熙和佟大爷是在演戏。
而演这个戏的脚本,早就是在第11集就定好了的。
第11集,康熙请佟国维吃饭。首先,康熙问他,你最近可好,佟国维回答是臣最近时感腰酸,晚上睡觉睡不稳。康熙说自己也老了,然后两个老人应该给年轻人腾位子了。
这个时候佟国维是在点头的,但是,他总不能说,对对对,皇上你赶快死吧。他说的是,皇上没老......怎么能说老......臣还想沾沾您的余福......还想伺候你一万年。这个只是个客套话,康熙听了,会心一笑,晓得了这个大臣的忠心。
然后康熙说,人哪里有活一万年的,尧舜才不过几千年......这个时候,佟国维的表情是担心,因为康熙是没有把他当外人,这句话透露了实情——自己身体快不行了,活不了多久了。注意极其微妙的表情细节——
收住了一脸的微笑,变得严肃,廖炳炎老师在这把这个微妙细节的转变诠释得非常好。
然后康熙言归正转,说,你和我都能撒手就要撒手,得为后人多想想。
这个时候佟国维会心一笑,为什么他会笑?因为他很感恩,很高兴,知道了康熙想着他们佟家后人,哪怕自己退了,自己家人也不会吃亏。
果然,康熙马上就问他,你们家后人,你推荐谁?
佟国维马上变得严肃,本来是拿着筷子的,然后放下筷子,甚至站了起来,他先说了一下和爱新觉罗家的姻亲关系,说着说着就哭了,掏出手绢擦眼泪。康熙看到他这个样子,也变得很严肃,眼神游离,仿佛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事,随即问佟国维推荐谁。
然后佟国维果断严肃推荐后辈隆科多。
康熙答应了,这个时候佟国维脸上的表情是感动至极。
为什么感动,因为自己家族后辈的铁饭碗就算是解决了,自己可以放心退了。
然后给了他一副老花镜。晚上佟国维回到家,戴上眼镜,自言自语——皇上啊,臣虽是老眼却不昏花。还唱戏。这部分被人理解为恃宠而骄,仿佛是等着康熙死,然后站八爷的队。事实,并不是这样。
根据《雍正王朝》,表面上看,佟国维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并没表态,在第二次废太子的时候,鼓励八爷去争。看起来,好像是在努力帮八爷,站了八爷的队。但是,其实稍微聪明一点的人,且不说邬先生,就说同是上书房大臣的张廷玉,都看得出来,康熙对太子还是有仁爱之情,舍不得随意废黜。更重要的是,九子夺嫡的局面那么乱,要是没有合适的人选擅自就废太子,或者说废了太子长期没有储君,会出很多乱子,还不如把太子按在位子上先稳住大家。
按理说,佟国维作为陪伴了康熙一辈子,出生入死的老臣,不可能不了解康熙的脾性和选择,也不可能不以国家大局,江山社稷为重,洋洋得意,恃宠而骄,擅选接班人这种幼稚的事,佟国维如果也做得出来,面对康熙的提醒,完全听不进去,那么未免也太掉价了。
所以,实际上,和康熙吃饭的时候,两个老头几句话之间就已经商量好了——佟国维已经得到了康熙的保证,对自家后人的安排已经妥当,那么,自己也就可以放心退出了。他晚上说“老眼却不昏花”的意思是,我虽然老了,要退了,但是皇上你的意思,我是懂的。而皇上你对我们家的安排,我是满意的。至于你选哪个当皇帝,我不管,你让我们家小多子最后给新皇帝保驾护航,就是对我们家最大的恩赐了。
但是作为职业老牌政治家,佟国维早就吃准了康熙的选择,一个劲的捧杀八爷。他知道,越是串联朝臣推举八爷,康熙越恶心。
然而,康熙和佟国维两个老政治家虽然商量好了,但是年轻后辈隆科多并不见得能理解,于是佟国维晚上召见隆科多的时候,又拿出一副忽悠八爷的样子,忽悠隆科多,让他去烧四爷冷灶。自然,隆科多是不会听他的。而隆科多只要一自作聪明,出卖佟国维,那么就自然而然中了两个老头设下的圈套。
隆科多再傻,也不可能去跟着自己的六叔一起乱买马,这样做是不忠,所有乱买马的人,都没有好下场,买八爷,万一皇帝不喜欢呢,买四爷,万一四爷败了呢,买太子,太子那么不争气......康熙还在的时候,只有听康熙的意思,才是安全的; 而去告发,出卖自己六叔,是不孝,要受到朝堂上所有同僚的鄙视,以后就没法做事了。所以他晚上醉酒,觉得做人难。然而他并不知道,其实两个老头都不会为难他。这样才能给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合法继承权力的机会。
《雍正王朝》里面的权谋,比什么《权力的游戏》,《纸牌屋》高了去了。
坚持优质原创,希望各位大佬多多鼓励!
《雍正王朝》中,追查刑部冤案,为什么佟国维和邬思道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张五哥刑部冤案事件”,引得了康熙皇帝的震怒,更是激起了其一查到底的决心。
俗话说“人命关天”,于是才有了被处死的犯人,必须要皇帝亲自勾绝才能被执行死刑,这是皇帝作为“天子”身份的体现,同时也昭示皇帝“代天统御四方”的职能。
如今,却在国家最高的司法刑名机关——刑部发生了“以钱买命”的重大荒唐案件,这不仅仅暴露的是整个国家从县、府、道、州、省各级官僚体系以及国家整个司法系统的腐败现状,更是危及到了国家统治的根基。
面对如此的恶果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舆论危及,康熙皇帝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
与此同时,整件事情的矛头也直接指向了太子胤礽,作为主管刑部事务的皇子,在自己辖属的部门出现如此冤案,胤礽必然是难辞其咎,而由此暴露出的胤礽在能力、态度以及性格上的缺陷,更是让康熙无比的失望。
于是,康熙在与佟国维、马齐、张廷玉的商讨中,被佟国维的一句“投鼠忌器”戳痛,更加坚定了一查到底的决心。
一方面,借助这次机会,重新整肃国家的司法刑名系统,发现弊病和漏洞,做到“亡羊补牢”;另一方面,则是将目标对准太子胤礽,对其进行一个严重的警告,同时给其以痛彻心扉的教训。
于是,这才有了康熙皇帝希望选择由皇子牵头署理本次的案件,其目的也是在于借助皇子之间的矛盾与竞争关系,达到自己的双重目的。
当然,康熙心中追查此案的最合适人选是雍正和八阿哥胤禩。
选择雍正是因为雍正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但又懂得顾全大局,能打痛太子胤礽,但是不会将其打死;而选择胤禩,则是因为犯案之人皆为九阿哥门人,这样的安排也是避免九阿哥从中徇私舞弊,或者介入阻挠,同时利用八阿哥胤禩与太子胤礽之间的矛盾,给予太子以足够的警告。只不过,伴随着雍正的“生病”,康熙无奈之下只得安排十三阿哥胤祥跟随八阿哥胤禩共同审案。
作为八阿哥胤禩的背后支持力量,佟国维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太子胤礽,从这一点上来说他的建议并没有错。当“刑部冤案”爆发之后,八阿哥胤禩对于是否接下审理案件的差事也是存在着犹豫不决的态度。而他的担心点有两个方面,其一,自己主动请缨,接下这个差事是否合适;其二,康熙对于自己承接差事的态度,毕竟之前户部亏空的事件让康熙对他已经有了一定的看法。
而佟国维坚定的支持八阿哥胤禩接下这个差事,并且要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一面。
按照《雍正王朝》中,佟国维的说法,他之所以给出这样的建议,是他从雍正追比户部欠款一事中看出了康熙的心思。
雍正在追比户部欠款的过程中,可谓是“自诩精明”,不仅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在用人上也出现了一定纰漏,于是乎出现了魏东亭畏罪自尽,老臣跑到畅春园对康熙哭穷,十阿哥胤䄉更是带着人到大街上叫卖,这些都与雍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雍正最终的结果只是被罚了俸禄,并没有遭受到其他处罚。
于是,从这件事情上,佟国维总结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康熙对于皇子们的态度是“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而这一点与邬思道劝谏雍正接下追比户部欠款时所说的观点是不谋而合,而这也句话也直接打动了八阿哥胤禩。
然而,佟国维对于八阿哥胤禩的支持,实际上是建立在太对于太子胤礽的极度厌恶和反感的基础上的。
历史上的佟国维,对于太子胤礽的反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一方面,由于胤礽本人贪婪奢靡,骄纵轻狂,又佟国维等朝中大臣非常的不敬,这本就引得了佟国维等人的巨大不满;另一方面,则是与太子胤礽背后重要的支持力量索额图有关,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中,佟国维的大哥佟国纲壮烈殉国,而佟国维坚定的认为这与索额图的知情不报与贻误战机有关,更认为他这是“借刀杀人”,铲除异己,于是对于索额图是极度的怨恨,进而将这份愤怒也牵连到了太子胤礽身上。
所以,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佟国维不仅不会支持太子胤礽,相反,还要想方设法的将其扳倒,这才是佟国维真正的目的。与此同时,在佟国维看来,太子胤礽也确实无法承担起治理整个国家的重任,于是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他都不会支持太子胤礽。
而作为康熙皇子中能力出众,且获得朝中大部分官员支持的八阿哥胤禩,无疑是帮助佟国维实现这一想法的不二人选,因而他才会建议八阿哥胤禩接下这份差事,去挑战太子胤礽,更是争取夺下储君之位。
邬思道所提出的建议,眼光更为长远,并且是处在康熙的角度上来提出的,这一点也没有错。当得知“刑部冤案”的事情后,雍正的想法是“捅一捅刑部的‘马蜂窝’”
此时,雍正有这样的想法,不免有一点意气用事的成分。
一来,此时的雍正秉公直断、刚正不阿,对于刑部出现如此荒唐且有违国体的事情,他必然不会坐视不理。
二来,这次犯案的是与他在江夏镇有过结识,并且对于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提供过重要帮助的张五哥,而雍正在江夏镇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于张五哥的欣赏与喜爱,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将其收归所有。
三来,刚刚经历了追比户部欠款的失败,受到了康熙处分与皇子及朝臣讥讽的雍正,也需要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以稳固自己郡王的地位。
所以,雍正对于署理“刑部冤案”这件事情,表现出了高度的积极性。
然而,邬思道却将一盆“冷水”泼在了雍正的头上。
“刑部冤案”必然牵动的是太子胤礽,而康熙尽管想要给胤礽一个教训,但是还没有想着将其废黜。于是,如果雍正接下了刑部的差事,那么久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境地。
如果不进行彻查,结果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必然会引得康熙的不满,进而对其能力与态度产生怀疑,之前对于雍正刚正无畏的人设认知也就将彻底被打破;如果一查到底,牵动了太子胤礽,甚至给胤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进而触及到了国本问题,那么雍正也将难辞其咎。
这就好比,康熙找了个人替他打太子胤礽,打得轻了,没有效果,打得重了甚至打死了又要遭到记恨,可以说这就是一个两头难,两头不讨好的差事,对于雍正来说万万不可接。
当然,此时的邬思道劝谏雍正不要接下这个案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将自身至于太子与其他皇子之间的争斗外。
此时,觊觎太子之位的八阿哥胤禩以及大阿哥胤禔,见到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必然是蠢蠢欲动,也必然将其作为打压太子,甚至是排除异己的重要手段,而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太子集团也必然会自保,期间还要夹杂着康熙皇帝的决断与处理,可以说一旦进入其中,就将自己置身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于长远来看,这是并不是一个好的做法。
而雍正如果能够置身其外,不仅可以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更是成功避开了康熙皇帝的感观与评价,可谓是一举两得。
从最终的结果上来看,八阿哥胤禩取得了短期的战果,而雍正则是取得了长远的胜利。雍正想尽办法将自己整的生病,不仅将自己抽身其中,更是没有因为推诿责任而引得康熙的反感,反而博取了康熙的同情与关心。
而八阿哥胤禩却一往无前的接下了这份差事,并且与九阿哥胤禟上演了一出“大义灭亲”,拿下了真正的主犯任季安和刘八女。随后,又连夜诱审肖国兴,骗到了太子胤礽的罪证,秘密呈报给了康熙。康熙则是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同时安抚八阿哥胤禩,将其封为廉郡王,就此结案。八阿哥胤禩无疑成为了“赢家”。
然而在康熙从图里琛口中得知八阿哥胤禩是通过假借自己名义,诱骗肖国兴招供太子罪证的时候,对其产生了极大的怨恨与不满,一句“其心可诛”也宣告这八阿哥胤禩就此与皇位无缘,可以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雍正王朝》中,追查刑部冤案,为什么佟国维和邬思道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立场不同,目标不同,对待同一个事务的见解和态度就不同,这就是邬思道和佟国维分别给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就刑部冤案提出的见解和建议不同的根本原因。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刑部出了一个“买卖人命”的泼天大案,江夏镇的首富,也是八爷党核心成员之一的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强奸杀人,为了逃罪,他伙同小舅子刘八女买通地方臬司衙门和朝廷刑部上下用佃户张五哥顶名受死。这个案子因为张五哥的妹妹阿兰找十三阿哥胤祥求救而暴露。康熙震怒。
在康熙亲赴法场刀下救了张五哥之后,康熙下令彻查此案,但是鉴于此案有可能涉及到皇子(任伯安是九阿哥胤禟的门人),康熙决定选派一位皇子牵头审理这个案子。
其实,最初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都有心要争取办理此案。为此他们分别找了自己的“智囊”听取意见,四阿哥胤禛的智囊自然是他的师爷邬思道,而八阿哥找的智囊是当朝首辅,人称“佟半朝”的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这两位智囊都对这个案子谈了自己的见解,但他们的见解和给出的建议正好相反。
邬思道坚决的阻止四阿哥胤禛接这个差事。而佟国维则建议八阿哥胤禩争取接下这个差事。两位“智囊”的见解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究竟谁的见解是更正确的呢?
为了更清楚的分析,我们还是有必要有必要看看,这两位分别做出的见解和建议究竟是以什么为依据的。
首先,邬思道给四阿哥的建议,是对四阿哥胤禛的地位,身份和实力做了清醒和理智的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了。可以说邬思道冷静准确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绝对是“超一流”的高手。
首先,邬思道告诉胤禛,这个案子的水太深,牵扯到的人会非常多,最重要的,也是最要命的就是十有八九会牵扯到太子胤礽。按照邬思道的说法,这个案子的幕后主使和最大受益人几乎可以肯定就是太子。
太子胤礽代康熙属理朝政,并直接分管刑部,这么大的案子,不可能绕过太子,刑部的个别人暗地操作就能成功,另外太子有权力代康熙勾决犯人。
第二,邬思道告诉胤禛,这个案子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就是太子被废之日,而谁扳倒太子“就会不容于天下”。这个意思的实质上有两层含义:一层韩医师,此时的四阿哥胤禛还属于名义上“挂靠”在太子名下的公认的太子心腹,如果胤禛查案扳倒太子,会得到一个“卖主求荣”的骂名,即使是康熙也不会对他有好感。领一层意思是,假如胤禛办案真的牵扯出太子,不管是不是会导致太子被废,在康熙的心里肯定会对四阿哥胤禛有所怀疑和防范,因为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胤禛对太子之位有了觊觎之心。
在自己的实力和势力根本打不到争夺太子之位的程度的时候,过早的暴露对太子之位的觊觎之心是十分危险的。
邬思道的分析和见解非常到位,他总的意思就是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之前是绝对不能显露出一星半点的“夺嫡之心”。
邬思道的这两层意思胤禛都理解了。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胤禛演了一场“苦肉计”的悲情局,他先是向康熙表达了自己愿意接下审理刑部冤案的这个差事,认真的通过查处这个大案,帮康熙“整治吏治”。另一方面却把自己搞出一场大病,显得无可奈何的退出了和八阿哥胤禩在这个差事上的竞争。四阿哥及时的止住脚步,远离了危险的境地。
而佟国维却建议八阿哥胤禩争取接下这个差事,他的分析和判断对于八阿哥胤禩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错误,相反,佟国维的见解也是在充分研究了八阿哥胤禩的身份,地位和实力之后做出的判断,同时作为长时间在康熙身边的首辅大臣,他的感受和邬思道会完全不同。
邬思道对胤禩说的重点是,胤禩接这个差事的目的,是向康熙表达一个态度,八阿哥胤禩也是一心为朝廷照相,也是愿意为康熙分忧,也是有能力办好这个复杂的案子。
这个前提是,八阿哥胤禩因为怕有损于自己“贤德”的名声自私想法,已经连续两次在关系到自己的差事上耍滑头。一个是赴江南筹款赈灾,一个是追比国库欠款。这两件大事都和他分管的户部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刑部的这个案子上八阿哥胤禩必须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和四阿哥胤禛不同,八阿哥胤禩并非太子一党,相反,朝野尽知八阿哥胤禩和太子针锋相对,只要他秉公办案,无论是否牵扯太子,康熙都不会起疑心。
可以说,佟国维建议八阿哥胤禩争取这个审理刑部大案的差事也是正确的。关键是八阿哥胤禩并未真正的理解佟国维的建议的核心实质,在执行过程中“私心太重”,把审理这个案子变成了处心积虑的抓太子胤礽的把柄,并明显的向康熙传达了一个非常危险的的也是非常愚蠢的信号,那就是他要逼康熙废掉太子。
胤禩的自作聪明和急功近利,让佟国维的建议看起来变得很浅薄。其实,只要八阿哥胤禩真正的按照佟国维的建议,秉公办案,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沉稳,干练甚至是“贤德宽厚”,就一定会得到康熙的赞赏,至于真的牵扯到太子,只要如实汇报不作任何的主观诱导,如何处理那就是康熙的事情了。
可惜的是,这个差事让胤禩办成了康熙连骂三声“其心可诛”!在康熙的眼里胤禩就变成了急于扳倒太子的对太子之位有明显觊觎之心的“可恶之人”了。
《雍正王朝》中,追查刑部冤案,为什么佟国维和邬思道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政治眼光不同,政治策略和手段不同,达到的目的不同
《雍正王朝》中,追查刑部冤案,为什么佟国维和邬思道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两人的见解不同,格局高下立判。
康熙四十七年,大清国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冤狱,官员们上下其手买卖人命,爆发了震惊朝野的丑闻,事件的根源指向太子和九阿哥。康熙大怒,欲指派皇子清理冤狱!
佟国维认为:皇上不怕做错事,只怕不做事。基于这个出发点,他建议八爷接手清理邢部冤狱的差事,以博取康熙的好感,顺手扳倒太子取而代之!
邬思道则不然,他胸中有朝廷大局,更敏锐的意识到:太子虽有错,但毕竟是四十多年的太子,太子倒台将引发连锁反应。谁整倒了太子,将来必不容于皇上!
我们来看看事情的发现证明谁是对的。
八爷通过对肖国兴诱供,把祸水引向了太子。康熙开始认为他深明大义持心甚正办事干练,大加夸奖加封郡王,甚至让他代自己为蒙古王公赐宴。后来图里琛告诉康熙,肖国兴在被押送路上大呼冤枉,捅破了事情真相,康熙直言:其心可诛!
这显然是说,老八欲整倒太子取而代之其心可诛,自此,老八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康熙的圣心!
而康熙对于刑部冤狱一事,也是轻轻放下,没有拿太子开刀!他害怕太子倒台后,引起夺嫡之争手足相残,更怕整个帝国陷入祸乱!
邬思道对这一切,早就洞若观火!
其格局之大,岂是佟国维可比!
欢迎关注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