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何偏偏将皇位传给一个傻子?

这就是命啊,司马炎他们家谋权篡位,偷了曹家天下,开创晋朝。得国不正。虽然他司马炎算是一统天下一,创下不世之功业,但却在死后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儿子中最傻的那个。

在历史上晋惠帝司马衷给人的印象就是白痴一个。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肉粥呢

司马炎死后,司马衷无能,朝政被皇贾南风后操纵,引发八王之乱,西晋王朝最终亡于亲戚打架,仅仅只存在了36年,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

或许这就叫报应吧!

司马炎的决策现在看来让人不解,为什么晋武帝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傻儿子呢?要知道司马炎可不止这一个儿子,据史料记载在册的皇子就有18位之多,“八王之乱”中有三个都是司马炎的亲儿子,分别是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

大致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其一,在当时,皇位的传袭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只能立皇后的儿子,即使妾室的孩子再聪明也成为不了皇位继承人。司马炎的大儿子死后,二儿子司马衷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继承人。而且西晋等级制度森严,司马炎作为皇帝也不好带头违反这个制度。所以可能迫于制度的压力,司马炎选择讲位子传给司马衷。

其二,司马衷的生母杨皇后是一个有手段的女人。出身很好也懂得讨司马炎欢心。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当上皇帝,自己坐上皇太后的位子有权有势?杨皇后大儿子死了,即使二儿子又傻又笨,她也不会傻到将皇位让给妾室的儿子。所以杨皇后可能在司马炎面前多多美言了自己儿子几句,再吹吹枕边风,司马炎可能也会对这个儿子更上点心。而且杨皇后死前再三嘱托司马炎,请求他不要更换太子,司马炎出于对亡妻的吊念,可能也会尊重她最后的愿望。

其三,司马衷并不是极其愚笨。司马衷不聪明,但是也没有傻里傻气的地步。司马衷虽说有点笨,但是他性格老实,没有勾心斗角的心思。司马炎可能觉得自己儿子经过后天教导加之好好培养,还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皇帝。

世事难料,谁知道晋王朝最终竟然会断送在了司马衷的手上。不知道在棺材里的司马炎知道了,会不会死的跳起来,叹息自己当初做的决定呢?

晋武帝司马炎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何偏偏将皇位传给一个傻子?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但最后统一天下的确实司马家。司马家族经过三代的努力,才最终完成魏晋易代,到司马炎这里,他并非司马家族的最老的长辈,也非魏国最有军功的将领,他能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可谓是子成祖业。

单看司马炎个人的能力,可以说是后生可畏,极具才华的一个人,要不然也不可能在当时那种大环境中脱颖而出。但如此精明人,为什么会在晚年做出了让后人不可思议的愚蠢决定。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其中的秘密。

司马炎一生有26个儿子,封王的有18个,早夭没封王的有8个。按理说,18个儿子中,要选一个优秀的出来,当皇帝治理国家,也不是什么难事。可为什么最后偏偏选中了白痴儿子司马衷,因而造成了灭国的悲剧呢?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第一,古代皇位传承“立嫡不立长”。

立嫡不立长是指在中国宗法制中,帝王传位或公侯传爵时,即使庶子为长子也应传给正妻所生的嫡子.首先,司马衷是嫡长子。

本来司马衷上面还有一个一母同胞的哥哥,后来夭折了,因此就轮到了他。朝中的很多大臣也都非常赞同立嫡长子为太子。再加上司马炎非常爱司马衷的生母杨艳,所以就顺其自然的选了司马衷继承自己的皇位。

第二,皇后驭夫能力强。

我们都知道司马炎的第二位皇后是他原配妻子的表妹杨芷,据说就在杨艳咽下最后一口气前,拜托司马炎立杨芷为后,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司马炎也是非常爱杨艳的,那么她生前的愿望肯定要帮她实现。所以杨芷能当上皇后,少不了杨艳的帮忙,日后,杨芷对杨艳的儿子视如己出也就不能理解了,而且司马衷虽然心智不成熟,但对杨芷还是十分尊重的,所以司马衷能登上帝位,杨芷没少出力。另外,杨皇后不仅深得司马炎的敬重,还在晋朝臣民心中地位颇高,对于她支持的儿子,司马炎自然会好好考虑。

第三,太子妃贾势只手遮天。

司马衷的原配是一个叫贾南风的女人,她的父亲是西晋的开国大臣贾充。贾南风长相丑陋,心肠歹毒,曾经参与朝政,谋杀太子。如此心狠手辣之人, 有她在背后为司马衷出谋划策,想不登皇位都难。例如,天下做父母的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儿子是傻子,所以司马炎就出题考验司马衷,这些题对痴傻的司马衷来说肯定是一大难关,但对贾南风就不一样了,他请来诸多才子为之解答,当司马炎看到答案时,内心很是满足,认为自己的儿子并不傻,可能只是心智不够成熟,其实是他自己自欺欺人罢了。

第四,司马炎优柔寡断,没有废立的果断魄力。

司马炎深知司马衷是一个傻子,自欺欺人,却没有杀伐果断的魄力,重立一个正常的儿子,而后司马衷只是一个摆设,真正的权利却掌握在贾南风手里,拼死打下的江山日后就这么被断送了。

晋武帝司马炎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何偏偏将皇位传给一个傻子?

中国的皇帝传承正常情况下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中原汉文明的帝王家无一不是如此。即使亲兄弟间搞“兄终弟及”的情况都不正常,比如宋太宗赵光义的帝位就备受史学家诟病,说他的帝位来路不正。不光帝王家搞“父死子继”,臣子百姓家也要子承父业,为了维护好两代人之间的权力和财富交接能够平稳顺利进行,由此催生一系列的宗法制度诞生。夏朝和商朝时期,逐渐开始确立起嫡长子继承制,特别是周朝时期,周朝完备的宗法分封制与嫡长子继承制不谋而合,也可以说是双剑合璧,进而打造出古代人类史上最稳定可操作的继承制。

回到我们的标题内容来,司马炎明明有26个儿子,为何却偏偏把皇位传给一个傻子?以下笔者做具体分析。

直接生在冠军台

司马炎有二十六个儿子,偏偏选最愚笨的司马衷继位,后世之人甚是不解。原因其实再简单不过,晋惠帝司马衷是嫡长子。其实,最初司马衷是司马炎的二儿子,可是大哥司马轨死得早,司马衷正好顶上大哥的位置,成为太子储君。

虽然司马衷在众兄弟中最为愚钝,但人家属于直接生在冠军台,大哥司马轨抢跑出局,原本银牌得主司马衷顺利成为金牌选手。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实在是可遇不可求。

废长立幼,祸患无穷

很多人会深感不解,古代很多帝王明知自己的长太子是扶不起的阿斗,还要硬生生地把他们推上皇位,甚至会觉得这是十分愚蠢的行为。

其实,这些皇帝老子也实属无奈,作出这样的决断也是出于长远的考虑,因为废长立幼留给子孙的问题将更多。一旦出现废长立幼,长子被废,次子承继大统。即使次子能够暂时压住局面,毕竟是先帝遗诏。那么等到长子的儿子长大,他会不会觉得皇位应是自己的,谁也不能保证不觊觎皇位。

辽太宗耶律德光就是次子继位,等到太宗皇帝驾崩,耶律阮在皇叔灵柩前承继大统,一度将辽国推向分裂的边缘。

司马衷颠沛的一生

历史上很多人并不知道司马衷,但提起他的皇后无人不晓,贾南风是也。贾南风十五岁嫁给司马衷,这是一个弄权阴狠的女人,丈夫天生有些弱智,贾南风只好一门心思投入到朝野斗争,从政治角逐中体会到拥有权力的快乐。永平元年(291)先是干掉自己的婆婆皇太后杨芷,将其杀害,再假造圣旨封自己为皇后,进而立司马遹为太子。哪成想没过几年,贾南风又大举迫害太子司马遹。

八王之乱,重新复位

由于皇后贾南风祸乱朝纲,引起朝野不满。赵王司马伦率先挑头,废杀贾南风,自己总揽朝纲。紧接着淮南王、齐王、河间王等诸位王爷相继率领兵马登上舞台。

晋惠帝司马衷就在这种起起伏伏的斗争中,先是被司马伦篡位,后来又复位。直到光熙元年(306)九月,八王之乱才彻底终结。同年十一月,司马衷突然驾崩,年仅48岁。

著名文史学家王夫之评价道:惠帝之愚,古今无匹,国因以亡。惠帝的一生实在充满着悲剧色彩,并无天子之愿,却登天子之位,胸无帝王之志,却握生杀大权。若做个无忧无虑的太平王爷,完全有可能丰衣足食安享一生,可悲可叹矣。

晋武帝司马炎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何偏偏将皇位传给一个傻子?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除去曹爽集团之后,又弑杀曹髦,改立曹奂,基本上掌握了曹魏政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接他掌握曹魏政权的最高权力。七年后司马师死在平叛回师的路上,司马师本人无子,当时唯有司马昭血统上更合适、而且政治经验相对丰富的继承人,所以只能由他来继承。

司马昭死后,司马炎已30岁,他就一纨绔公子,政治经验匮乏。但就因为他是司马昭的长子,所以被立为嗣。

司马炎在公元266年篡位登基,公元280年正式统一三国。成为自两汉以后又一位统一华夏的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开始时他励精图治,繁荣经济,慧眼识才,出现了,史称“太康之治”的繁荣昌盛局面。但后半生就在宠幸美女和奢靡之中度过,为了充实后宫他曾下昭:“权禁断天下嫁娶”。他趁机挑选了5000人充实后宫,其中不少是已有婚约之人。孙吴被灭后又将孙皓的几千美女收入后宫,于是宫中佳丽过万。

晚上他让羊拉着华车在后宫转悠,羊车停在谁的门口,夜晚便临幸谁。美人们为了让羊停在自己门口,都争先恐后地用盐水洒地,学母羊叫的吸引公羊,或者将羊身上的气味抹在草叶上,导致后宫膻味熏天。

由于纵欲过度,司马炎这头老牛感到时日无多,于是立太子问题便提上日程,杨皇后生所生嫡长子已经夭折,傻儿子司马衷成了嫡长子,司马炎自己就是立长子的受益者,所以他更加偏执于这个规则,哪怕嫡长子是个傻儿子,公元267年,9岁的司马衷被立为太子。

司马衷11岁时了,无论说话还是读书均愚不可及。晋武帝看着心焦,所谓:“皇太子不堪奉大统”,便也皇后杨艳商量另立太子,但杨家当时是豪门大族,杨氏家族在朝中势力庞大,有娘家撑腰,杨艳这个悍妇怼了一句“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司马炎没办法同时对抗自己凶悍的老婆和宗法制度,只好不了了之。

司马衷的傻到二十几岁还不懂男女之事,一直没有子嗣,皇嗣继承都成问题。司马炎派了自己宠幸过的女子谢玖去给太子性启蒙。结果谢玖还真的怀孕了。说也奇怪,太子司马衷天生痴愚,但他儿子司马遹却聪慧异常,武帝司马炎十分喜爱这个孙子。武帝的打算是:儿子当皇帝确实难寄厚望,但皇孙聪明颖悟,将来司马家的江山还是后继有人的,这也是使司马衷太子地位彻底稳固下来的原因之一(有说司马遹是司马炎与谢玖所生)。

咸宁四年,杨皇后已死,满朝文武找机会委婉规劝武帝趁早另立太子。晋武帝很犹豫,于是特地给太子送去一卷公文,让他处理一下。这些题被太子妃贾氏截住,聪明的太子妃便找人替司马衷答了。司马炎一看那些回答,竟然还不错,就更加坚信儿子并非真的傻,最终传位给司马衷。

晋武帝死后,太子司马衷继位,他就是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治国理政一窍不通,整日浑浑噩噩,有一年,天降巨灾,粮食颗粒无收,地方官请奏朝廷开仓赈济灾民。惠帝再次以他的坦诚震惊了世人,他一脸茫然的问道:“何不食肉糜?”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晋惠帝司马衷在位17年间 ,贾后专权,政出群下,纲纪败坏,小人争附,忠贤绝路,政治黑暗腐败,宗室内讧不休,血肉相杀,后引发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从此以后华夏进入三百多年的大混乱时代。

晋武帝司马炎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何偏偏将皇位传给一个傻子?

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一生雄才大略,其文治武功直逼其祖父司马懿。不但又一次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三国割据的局面,还励精图治,开创了史上有名的“太康之治”,将西晋王朝推向了顶峰。

但就是这样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却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传给了傻儿子司马衷。由此导致外戚擅权,让暴虐的贾南风控制朝政,诛杀异己,像一条嗜血的饿狼一样将西晋王朝搅得血雨腥风,最终演变成“八王之乱”,制造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历史悲剧,也让仅仅立朝37年的西晋就此灭亡。

(八王之乱)

《晋书》中记载了大家广为人知的傻子皇帝司马衷的两则故事。

一是司马衷在位时,灾荒连年,百姓饿殍遍地,大臣们向他汇报灾情,请他下令赈灾,他竟说:“百姓没饭吃, 为何不吃肉粥呢?”

二是有一次,司马衷到华林园游玩,适逢雨后,田里一片蛙叫,就问随从,这蛙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随从知他是白痴,没法说清楚,就随口答道,官田里叫的是官蛙,私田里叫的是私蛙。司马衷对此竟然深信不疑。

那么,英明神武司马炎,为何要立这样一位傻子皇帝呢?

是司马炎别无选择,仅此一个儿子吗?

显然不是。司马炎一共生了26个儿子,他有着大把的选择。即便其长子司马轨早夭,依然还有诸多继承人可供选择。例如司马衷的弟弟司马柬,史书记载他“沈敏有识量”“帝异之,于诸子中尤见宠爱”。从司马柬的才干、身份以及司马炎对他的宠爱来看,他都是皇位继承的不二人选。

即便司马炎在自己的众多子嗣中挑不出理想人选,他的弟弟司马攸也是最为合适的人选。《晋书》载,司马攸“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而且“才望出武帝之右”。司马昭也曾多次想立司马攸为太子,只是由于群臣反对,才不得不最终作罢。

(司马炎剧照)

是司马炎不知道儿子是个傻子吗?

司马衷于泰始3年被立为太子,时年9岁,此时的司马炎没有注意到司马衷的智力状况,也许还说得过去。因为史书中并没有蛛丝马迹可以表明司马炎对司马衷智力有怀疑,也没有大臣们和司马炎讨论如何应对太子智力低下的记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大臣们不断的私下议论,司马炎也逐渐对司马衷的智力有所怀疑了。

为此,司马炎还亲自对司马衷进行了智力测试。他首先将东宫的大小官属都招到宫里来设宴款待。然后特地拟了几个治国题目,着人送给太子司马衷,限他在三天之内作答。偏偏碰到了工于心计的太子妃贾南风,她临危不乱,找来几个大儒替司马衷解答。几位学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亏得旁边的给事张泓机灵,提醒贾南风说,“太子一向不学,如此精彩文章,皇上必然疑心”。于是张泓对文章做了修改,使其粗糙了许多。

司马炎看到后,觉得虽然没讲出什么大道理,可总算把问题都说清楚了,很是欣慰。

但是,司马炎并未就此释然,他又找了和峤、荀勖等几个信得过的大臣去考察司马衷。结果“勖还盛称太子之德,而峤云太子如初”。

司马炎立司马衷,除了大臣们弄虚作假外,还有司马炎为了政治平衡,不得不做出的无奈之举。

众所周知,贾南风的父亲是贾充,他是西晋开国功臣,魏帝曹髦就是被他的手下杀死的。因此,贾充是亡魏成晋的核心人物,也是司马昭钦点的辅政大臣。

司马炎即位后,忌惮贾充,有意疏远他,准备遣他出镇关中。

贾充为了能够留在朝廷,于是提出将自己的女儿贾南风嫁给司马衷。尽管司马炎不满意“丑而短黑”的贾南风,但他还是爽快地同意了。

(贾充剧照)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司马攸的存在。

司马攸对于司马炎来说,始终是一个威胁,他差点就取代了司马炎而成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即便到了咸宁二年,司马炎病重时,朝中大臣都还“属意于攸”,足见他在朝中的威望。

更为关键的是,司马攸也是贾充的女婿,如果司马炎执意拒绝贾充的联姻请求,势必将贾充逼到司马攸的政治阵营里,自己的对手将会更加强大。

于是,司马炎在没法赶走贾充后,转而拉拢贾充,同意纳贾充之女为太子妃。

但是,就在司马炎和贾氏联姻之时,他意识到了司马衷的智力有问题,这个突发情况让司马炎骑虎难下,进退维谷。

他也确实萌生了废黜司马衷的念头,为此专门找到皇后杨氏商量。但杨皇后受了贾充的贿赂,竭力反对司马炎废黜太子,其理由也冠冕堂皇,“立嫡以长不以贤,岂能动乎”,司马炎的打算没有得到皇后的支持。

而且,在和贾氏联姻的情况下,司马炎不得不对罢黜太子慎重考虑。因为一旦废黜太子,就势必将贾氏一伙彻底地推向司马攸,如果贾充和司马攸破釜沉舟,那将是司马炎的灭顶之灾。

所以,司马炎只好将错就错,寄希望于他的孙子司马遹能保住西晋的江山。但不曾想,司马遹最终惨死于贾南风之手,而西晋王朝也因自己的优柔寡断,走向了灭亡。

(参考资料《晋书》)

晋武帝司马炎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何偏偏将皇位传给一个傻子?

对于司马炎来说,更多的是政治考虑,而不是司马衷的德行问题。司马衷虽傻,可他背后的嫡长子继承制、外戚杨氏、功臣贾氏,这些力量可不是纸糊的。在王朝的稳定等各方面因素后,司马炎才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司马衷。

一、司马衷为何被立为太子?

司马炎儿子虽多,但皇后杨艳只有三个儿子,也就是说,司马炎嫡子只有三个:司马轨、司马衷、司马柬。司马轨早死,因此司马衷成了司马炎的嫡长子。

当然,一个强势的皇帝也不一定要立嫡子,但是对于西晋王朝来说,有两点导致司马炎必须要考虑嫡长子继承:

其一,当时司马懿父子三人从曹魏夺权时多有不光彩事迹,毕竟天下不是司马父子打下来的。因此一直到司马炎时期士大夫多有不合作者,司马王朝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得不到士大夫的认可。而嫡长子继承制是自西周确立的正统继承法,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可以有效增强西晋王朝的华夏正统性,赢得更多士大夫们的认可和归附。而如果不采用,就给了士大夫甚至官僚们以口实,为帝国的未来埋下动荡的隐患。

其二,对于司马炎本来即位来说,司马炎之父为司马昭,司马昭之位继承自其兄司马师。司马昭常说大位会还给司马师一脉,生前也曾考虑过将世子之位传给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实际上是自己的儿子。司马炎最终得以即位就是因为司马氏的贾充等人在司马昭面前坚持立嫡立长。而现在如果自己不遵守嫡长子继承制,那么,不是否定了自己作为皇帝的合法性?而且,西晋建立后,司马师也被追尊为皇帝,因此如果否定嫡长子继承制,司马攸的潜在威胁很大。

本来司马炎即位前参与政治军事活动就很少,政治威望就不足,上位晋王后又仅仅数月就代魏称帝。因此,灭吴之前,司马炎本人作为皇帝的政治威望都不足以震慑群臣。如果此时还主动否定了自己即位的合法性,那么难保会有人兴风作浪,司马炎自己或许还能弹压得住。然而,司马攸比自己还年轻,那么司马炎死后,司马攸夺位的概率相当大。

事实上,武帝后来生病时,也确实发生过大臣谋拥立司马攸的事情。

加上司马炎本来也还年轻,司马衷年纪还小,还有培养的潜力。即便司马衷的确不行,等到自己完全掌控了朝政和国家,再改立也不迟。

因此,武帝初年,司马炎立司马衷为太子是最好的考虑,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公元267年,西晋泰始三年,司马衷正式被立为太子,确定了他帝国皇位继承人的身份。

二、关于司马衷的痴傻

司马衷被立为太子是267年,而晋武帝死于290年。其间20多年,司马炎是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和观察司马衷的。司马衷是不是痴傻不好定论,但司马衷执政能力不足却是公认的,司马炎对此也有着充分的认识。

在西晋重臣卫瓘(《晋书•列传第六》)的记载中,发现了这样的记载:

惠帝之为太子也,朝臣咸谓纯质,不能亲政事。瓘每欲陈启废之,而未敢发。后会宴陵云台,瓘托醉,因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耶?”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瓘于此不复有言。

惠帝(司马衷)被立为太子后,大家都知道他不具备理政之能。卫瓘多次想说而不敢说,终于再一次宴会中假装喝醉了,手抚龙床说:此座可惜了!而司马炎的反应值得推敲,按说这样大逆不道的言论武帝至少应该很生气,然而司马炎知道卫瓘知道他的意思是指司马衷时,却只是半开玩笑的说,你大概是真的醉了吧?卫瓘从此不再提此事。

这段记载信息量很大。首先,西晋朝廷对于司马衷的政治能力是有共识的(朝臣咸谓纯质,不能亲政事),对于改立太子的声音也不小,只是不敢说而已;其次,司马炎也并不是不知道司马衷的政治能力,否则他不会那样回应卫瓘。但是因为前文我们提到的原因不能改立太子,而这些原因又不能向朝臣们启齿。这样,司马炎对于卫瓘的话,有那样的回应也就合理了。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些事情,就能更加清晰的看懂司马炎的意图。

其一,关于司马衷的痴傻。司马衷曾与侍从一起出门,听到荷塘里的蛙叫。司马衷问侍从,蛙为官家而叫,还是为私家而叫?从这个故事来看,卫瓘列传中对司马衷的“纯质”一词形容之准确,司马衷并不是傻,而是纯真,小孩般的思维。

其二,司马炎的测试。司马炎给司马衷出了一份行政能力的测试题让司马衷回答,司马衷的太子妃贾南风找来太子的老师们帮他回答,最终交上去的答案让司马炎很满意。大多认为是司马炎自己要测试司马衷的能力,从前面的信息来看很可能是群臣要求换太子的声音太大,司马炎为了堵住重臣之口而做的此事。如果司马炎真要测试司马衷的能力,他大可以闭卷考试,老师们根本没机会;司马衷的智商看也看的出来。因此,司马炎此举纯粹是多此一举,而司马炎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前面那些不能说的理由。

而这一切,终于在太康年间迎来了改变。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司马炎成功完成了伐吴大业,统一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分裂的中国,他个人的威望达到了顶点。283年,齐王司马攸也死于封国,朝堂已经完全在司马炎的掌握之中。

自此,司马炎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司马衷已经不堪培养,是时候考虑换太子的事了。然而,当司马炎回顾太子司马衷时,发现他的背后已经站立着两个庞然大物。

三、司马衷的背后

司马衷背后是谁呢? 司马衷的母亲杨艳出身于弘农杨氏。杨艳死后,其妹杨芷继为皇后。杨芷无子,因此支持姐姐的儿子为太子是她最好的选择。 公元年,在贾充等人的操作下,司马衷娶贾充之女贾南风,立为太子妃。 因此,司马衷背后的势力是世族弘农杨氏、功臣贾氏。

在魏晋时期,世族的政治势力在东汉的基础之上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曹丕九品中正制的出台,标志着曹魏政权与士族们开始由对抗走向了全面合作。司马懿与部分曹魏功臣们共同打垮了曹爽,而司马氏却凭借掌握朝政的机会凌驾于其他士族之上。司马炎又没有足够的威望,因此司马炎采取了与其他世族进一步合作的态度来笼络他们。西晋时期世族们的地位可以从两件事来说明。

其一,王恺与石崇斗富之事。司马炎将皇家珊瑚树借给舅父王恺与石崇斗富,石崇竟然将珊瑚树打碎。这件事一方面说明石崇富可敌国,而另一方面,司马炎并没有给石崇以任何惩罚。石氏是因为石苞受司马师的信任而上升为世族的新贵。而石苞的儿子石崇竟然就有实力与出身于琅琊王氏、身为国舅的王恺斗富,可见部分世族实力膨胀之快。

同时,司马炎并没有直接对此行为加以阻止,还支持王恺。珊瑚树被打碎后司马炎并没有对石崇进行惩罚(藐视皇族),可见司马皇族对于士族控制力是比较弱的。

其二,是谢玖的遭遇。谢玖本是司马炎的才人,被司马炎派去侍候不知男女之事的太子司马衷,已而有孕。后司马衷的太子妃贾南风善妒,凡司马衷妃嫔怀孕,贾南风都要除掉,甚至出现用戟杀死婴儿(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地)的惨剧。

谢玖担心腹中胎儿的安危,向司马炎要求离开东宫回到皇宫,司马炎同意了。谢玖后生司马遹,而司马炎将司马遹养于宫中,数年后司马衷才知自己有这么个儿子。

这件事前半段常为笑谈,而后半段鲜为人知。面对如此强横跋扈的儿媳妇,作为皇帝,司马炎大怒,准备将贾南风囚禁于金墉城,然而在杨氏、荀氏等的劝谏之下,贾南风竟然逃过一劫。司马炎才只好退缩,将司马遹养于宫中。

妃(贾南风)性酷虐,尝手杀数人。或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地。帝闻之,大怒,已修金墉城,将废之。充华赵粲从容言曰:“贾妃年少,妒是妇人之情耳,长自当差。愿陛下察之。”其后杨珧亦为之言曰:“陛下忘贾公闾耶?”荀勖深救之,故得不废。

难道司马炎懦弱到不能料理一个小小的妇人吗?并不是,他所不能料理的,是贾南风背后的贾氏一族与其他世族的联盟。

司马衷的母族弘农杨氏自东汉起就是士族的代表,于袁氏同为“四世三公”。在武帝朝,杨氏一门中,杨骏、杨珧、杨济等三人又因武帝宠信,权倾朝野,时人谓之“三杨”。

司马衷妻族贾氏乃是汗魏重臣贾逵之后,贾逵之子贾充更是充当了司马氏两代三人的股肱,西晋代魏中立有大功,官至太尉。司马炎时期,贾氏家族正是如日中天。

从上面两件事可以看出,司马炎已经难以制衡世族的发展,而世族们开始联合起来维护他们共同的利益,隐隐有制衡皇权之意。

而此时因为声色犬马掏空了身体,司马炎不敢与世族彻底翻脸。因此,司马衷虽然无能,但他的太子之位却是再难动摇。

四、注定的傀儡和一线希望

从司马炎晚年的安排来看,他对即将要接管帝国的司马衷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他一方面以外戚车骑将军杨骏、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政,制衡宫中的贾南风;一方面大封宗室为王,削弱州郡权力,以诸王掌握地方军政,拱卫中央。

司马炎的宗室诸王政策广为诟病,然而,实际上,在皇权微弱之时,比起将诸王裹足于京城,外放诸王是保证皇族延续的有效手段。汉高祖刘邦死后,正是凭借宗室诸王的拱卫,刘氏帝位得以延续,吕氏覆灭,功臣不敢自专而拥刘,这些都是刘邦分封诸王的政治安排的高明之处。

且不论,司马炎的政策最终由于朝中贾南风、杨骏等人的胡作非为和诸王野心的膨胀而导致八王之乱,司马炎如此安排已经注定司马衷只能作为一个傀儡,本来行政能力不足,内制于贾杨,外不能令于众王。

那么司马炎为何要如此安排呢?因为在司马炎心中,还有一线希望。

这个希望就是谢玖和司马衷所生的儿子司马遹。司马遹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宫廷失火。司马遹急忙将司马炎拉到暗处,对司马炎说,现在宫中混乱,非常之时,您身为人君,不应该暴露在明处(暮夜仓卒,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从此,司马炎对自己的这个孙子刮目相看,司马炎曾说,此儿当兴我家,还对人说,司马遹像司马懿。可见,司马遹在司马炎心中分量之重。

正是这一丝希望,让司马炎选择了继续以司马衷为太子,继承他的帝国,同时建立了一套类似于刘邦的政治格局,希望能让司马遹作为下一个汉文帝中兴司马氏。

多有疏漏,欢迎指正!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