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孔捷去了朝鲜,李云龙,丁伟那段时间大概在忙什么?
这就涉及到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在1950年的战略分工问题,跳开剧情本身,在解放战争的收官阶段,三野主力负责东南沿海歼穷寇的任务,其中叶飞的第十兵团实施了福建战役,众所周知的金门战役就是这之前刚刚发生的,具体时间是1949年10月。而《亮剑》李云龙担任代理军长的C军,正是三野挺进福建的部队,在朝鲜战争爆发时是肯定抽不开身的。
《亮剑》原著的后半部分,也确实有李云龙赶到前线时,听闻先头部队在金门损失殆尽而痛心疾首的故事,那么按军史来说,这个C军代指的就应该是三野十兵团第28军,该军的前身是华野宋时轮的第10纵队,有名的“排炮不动,必是十纵”善守之师。金门失利后,第28军厉兵秣马准备一血前耻,始终留驻于福建前线,再后来转隶福建军区,一直到60年代末期才移防山西,那么老李当然离不开。
一方面,是东南沿海的敌情仍然很严重,相当数量的岛屿上还盘踞着蒋军(比如舟山群岛等),三野必须以主力留驻浙赣地区应对;另一方面,在1950年6月之前,人民解放军仍有大规模攻台的作战计划,三野第七、第八、第十兵团都是拟定的攻击主力,唯一在上海地区担任战略预备队的只有宋时轮第九兵团。所以尽管李云龙多次申请赴朝参战,都没有得到批准,因为驻防福建也是重要的战略任务。
而第四野战军的任务是经略中南,并且以野司机关为基干组建了“中南军区”,各兵团分兼若干省军区,开展剿匪斗争和完成解放海南岛的任务,其中第12兵团兼湖南省军区、第13兵团兼广西省军区、第15兵团兼广东省军区,第14兵团改组成为空军司令部机关。此时四野主力部队,大部分散部署于中南五省的各地,留在东北的只有东北军区所属的地方武装,这一点是要搞清楚的。
也是在这一期间,由于中南地区已无大规模成建制的敌军,无需太多的精锐主力部队,军委遂决定抽调四野第38军、第39军和第40军北返河南休整,作为军委直接掌握的战略预备队,分驻漯河、信阳、洛阳等地以备机动,就在上述三个军调动过程中,朝鲜战争爆发了。虽然人民军在战争初期进展顺利,但是为了预防不测,军委还是迅速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
东北边防军由第38、第39、第40军这三个战略预备军和已经返回东北在齐齐哈尔屯垦的第42军组成的,另附一些炮兵等部队,上述部队奉命火速开进集结在鸭绿江边。这三个王牌军本来分别属于四野第12和第13兵团,经过调整后由第15兵团部组建了“东北边防军司令部”,15兵团司令员邓华受命指挥这支部队。
换句话说,从1948年11月大军入关作战算起,四野三个主力军这是近两年来第一次回师东北,而其他若干主力军,仍然留驻在中南地区。许多军史爱好者总是认为志愿军是以四野部队为主的,也对也不对,应该是在前期以四野部队为主,随着战争的扩大化不断增兵,志愿军各部已经涵盖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的番号,四野的名将们当然也就不是全部参加了抗美援朝。
而丁伟的原型其实是四野名将“丁盛+钟伟”的合体,并且其中钟伟的原型成分更多一些(比如纵队司令授少将、比如当师长时酿酒赚钱等等),也就是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司令员、四野第49军军长、开国少将。那么在朝鲜战争爆发时,钟伟和他的第49军在干吗呢?该军也隶属于四野第13兵团,在第38军、第39军等部北调后,第49军成为广西军区所辖为数不多的正规野战部队。
当时第49军的所属三个师分兼平乐、柳州、桂林军分区,而钟伟的职务则是广西军区参谋长。在195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广西的剿匪任务堪称全国最重,桂系军阀的主力虽然已经被消灭,但是在大瑶山、十万大山、六万大山里面的政治土匪数量很队,盘踞各地和流窜的多达280股,有军、师、团、营等番号的500人以上的股匪就有75股,剿匪任务极重。
在广西剿匪作战中,第49军所属部队成为绝对的主力,其中第146师战果最大,整个剿匪作战持续到了1952年前后,累计歼灭桂系残军和土匪40余万人,期间由于第49军兵力不足,还抽调了陈明仁起义部队之第21兵团参战,可见作战之艰难。而钟伟作为分管作战的军区参谋长,必然要全身心投入其中,当然也就没有机会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
直到基本完成剿匪任务以后,钟伟才调任中南军区编练司令部司令员,解放军防空军司令部参谋长和北京军区参谋长等职务,也就是《亮剑》中所叙的“北方某大军区参谋长”一职。虽然钟伟的军衔在1955年只授予了少将,但其实是低衔高配的,因为作为大军区的参谋长,当时多为中将军衔,也可见军委和四野首长对其重视程度。
特别说明一下,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首批参战部队是以四野的这几个军为主,随后为了锻炼部队,采取的是各野战军“轮战”的方法,也就是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分别派出有力部队入朝,在实战中锤炼部队和获得对美军的作战经验。到1953年停战协议签署时,我军已有六个兵团的番号和若干直属军出现在志愿军的作战序列当中,而不是大家想像那样,全部成分以四野部队为主。
这六个兵团分别是为邓华的第13兵团(四野)、宋时轮任的第9兵团(三野)、陈赓率领的第3兵团(二野)、杨得志任率领的第19兵团(原华北军区后转隶一野)、杨成武率领的第20兵团(华北军区)、董其武任司令员的第23兵团(绥远起义部队),注意看,这六支部队囊括了当时我军各野战军的代表和起义部队代表,完全符合军委的轮战精神。
对号入座的话,孔捷就应该是四野参加抗美援朝那几名军长中的一位,丁伟就是留在广西剿军的军事首长,再朝前溯源,抗战胜利以后晋冀鲁豫军区(未来的中野和二野)曾经抽调29个架子团,也就是只有干部和部分战士编组成的部队出关,加入了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战斗序列,因此四野部队也是有八路军第129血脉的,孔捷和丁伟能够成为四野战将,是一定程度上契合军史的。
李云龙则是中原突围后转战到华东,从而成为未来三野之战将的,有渊源有交代,并非小说里面信马由缰。而“晋西北铁三角”在解放战争后期的所处位置,也是有代表性和有所指的,那就是50年代初期仍然存在的三大战场:对蒋军前线、剿匪战场和抗美援朝战场,是对当时我军临敌情况的一个整体反映,因为《亮剑》所弘扬的是人民军队的“亮剑精神”,如果单单以八路军129师的征程为历史背景,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笔者一直强调,《亮剑》虽是一部小说,但是作者都梁对军史的研究颇为到位,里面还是有不少历史知识是值得学习的。
为什么只有孔捷去了朝鲜,李云龙,丁伟那段时间大概在忙什么?
上级对于孔捷、李云龙和丁伟三支部队的安排部署,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大国战略、胸怀全局。
对于孔捷能够去朝鲜作战,李云龙一直耿耿于怀,凭什么孔二愣子能入朝,他李大本事却要窝在国内?而丁伟对于孔捷能够入朝作战同样心里不爽,从他的言语中就能够看出来。
然而,李云龙和丁伟都是绝顶聪明之人,他们当然知道上级在战略分工上的用意,也从来没有懈怠,,只是过不了心里那个坎而已。
一、李云龙的C军李云龙的C军,其驻扎地点是东南沿海福建一带。此时,海面的岛屿上盘踞着装备精良的蒋军,以台湾岛为大本营,兵力远布至舟山群岛,他们时而潜入沿海地域搞破坏、时而袭击大陆渔船驻军,李云龙的C军任务之一,就是在最短时间内扫平这些海患。
除此之外,收复台湾一度被提上日程,攻台登陆一直是解放军沙盘作业的主要内容,李云龙不可能不清楚军委将C军部署在东南沿海的战略意图。
李云龙的部队是晋西北的老底子,对于水上尤其是海面作战并不擅长,正需要他来研究登陆作战的战法。事实上,李云龙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时,老师长曾经建议他专门研究登陆作战,这不等于告诉李云龙:你就是攻台的主力吗?
老师长身为共和国的元帅,以他的层级当然清楚国家的战略布局。所以,李云龙在孔捷抗美援朝期间,一直在研究登陆作战,为攻台作准备。
虽然李云龙最终以“亮剑精神”作为论文主题,但并不代表他对于登陆作战的研究没有成果,我军在收复一江山岛战役时,老师长特批李云龙“旁观”。
最终,整个战斗部署和实施,与李云龙事先设想的一模一样,这不正好证明了李云龙在登陆作战战术上的造诣吗?
二、“铁扫帚”丁伟丁伟的部队,是战斗力最为强悍的四野中的主力,也是共和国最为精锐的几个军之一。即便孔捷在朝鲜打得如此惨烈,上级依然没有调丁伟入朝的打算。因为丁伟在东北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防备老大哥翻脸。
丁伟在军事学院毕业论文答辩中,把老大哥当成新中国最大的敌人、潜在的对手,把评审委员会的一帮子人吓得够呛。老大哥可是同一个阵营的兄弟加老师啊!在他们看来,丁伟的思想太危险了!
最后,还是老师长力排众议,给予了丁伟最大的肯定。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老师长作为大佬之一,战略眼光堪称一流,别人看不到的潜在威胁,他却如坐针毡。一个如此强大的“伙伴”,一旦翻脸,谁也不知道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老师长的想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代表了国家的战略意志和意图,晋西北“铁三角”中最具有战略头脑的丁伟,当然知道自己这个主力军被部署在东北的用意所在。
丁伟在论文答辩上侃侃而谈、从容自若,绝对是经过了长期的思考的结果,那么他在东北也一定没有闲着,除了一个军长的常规工作外,他一定会思考如果北方的强敌入侵,中国军队在现有条件下该如何反击的问题。
居安思危、目光长远,这是战术家和战略家最大的区别所在,很显然丁伟在这一点上超越了大多数人。
三、孔捷的顿悟事实上,无论是李云龙,或是丁伟,派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入朝作战,都不比孔捷差,论悍勇、论计谋、论决断,两人都是经过实战洗礼的战术级大师。
孔捷在这方面就差了点味道,因为他打仗过于老实,所以李云龙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孔二愣子”。没错,在变通方面,孔捷比起丁、李二人是差了一点。
然而,经过朝鲜一役之后,孔捷与地球上装备最精良、战术最先进的美军进行了面对面、硬碰硬的搏杀,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逐渐赶了上来。
刚极生柔、大勇生智,说的就是孔捷这样的将领。此时的孔捷,在战术理论、临阵指挥、集团化作战上,丝毫不逊于丁伟,稍强于李云龙。
没错,李云龙的作战路子,从一开始就是特种作战,他在规模以上的战役中,也只是指挥过一个师而已,如果指挥一个军,他未必有丁伟和孔捷打得好。
结语: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孔捷在抗美援朝期间,李云龙和丁伟也没闲着。他们一个在东南沿海布防,在加强海防的同时谋划攻台登陆作战;一个在祖国的东北,坚守中国的东北门户。
除了丁、李二人之外,在祖国的东南西北,共和国的军人都在时刻准备战斗,保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
为什么只有孔捷去了朝鲜,李云龙,丁伟那段时间大概在忙什么?
小说里是孔捷去了朝鲜 丁伟因为晋级(实际平级调动还是正军级)为北京军区副参谋长 负责全军区的统筹没有去 李云龙因为负伤 导致晋升晚了 伤好后是副军长,当时军长疗养,李云龙代理军长 本来李云龙的军是福建部队头等主力准备解放台湾但是金门战役失败导致部队地位下降 入朝的兵团把他的军留守了
为什么只有孔捷去了朝鲜,李云龙,丁伟那段时间大概在忙什么?
在《亮剑中》,孔捷去了朝鲜,而李云龙和丁伟却错过了新中国如此重要的战役,为什么?
原因只有一个:李云龙和丁伟所在的部队,还有其它非常重要的任务。
到底,李云龙和丁伟还有什么任务,比朝鲜战争更重要吗?
我们一一来分析。
1、孔捷为什么能去孔捷人生最重要的战争,就是去朝鲜参加抗美援朝,这一战不仅给他积累了资历,也让他提高了作战能力。
1、首先,我们从电视和小说来谈谈孔捷的履历。
孔捷和李云龙一样,是参加过长征的主,两人之间,因为切磋武艺而互相认识,只是那时互相结怨了。
后来,孔捷在川陕根据地反围剿时,受了伤,眼看危在旦夕。而李云龙在枪林弹雨中把孔捷救了出来。
感觉欠了李云龙的情,孔捷拿着大刀来还债了,代价就是要割两个指头给李云龙。被李云龙劝住了,而孔二愣子的名声也就此响亮了起来。
抗日战争开始后,孔捷和李云龙都属于129师386旅的人,孔捷当了独立团团长,而此时的李云龙是新一团团长。
1940年,因为击溃坂田联队时,李云龙违抗命令,选择了从正面突围,因此被撤职,当了被服厂的厂长。
而不久后,孔捷在杨村遭遇战中指挥失误,导致失败,也被撤了职。
有意思的是,李云龙接了哥们的班,成了独立团团长,而孔捷成了副团长。
参加完百团大战后,孔捷受了伤,伤好后成了新二团团长。说明,组织上对孔捷还不错。
1942年,孔二愣子带兵在反扫荡中损失惨重。
1944年,孔捷去找李云龙途中,认识了“爱国”的土匪谢宝庆,两人打得火热,孔捷准备收编了。
简单说,这些土匪换身装,就是八路军了。
但,土匪干了不地道的事情,无意中,把李云龙的手下魏大勇杀了,于是,李云龙疯了似的要报仇。
刚好,孔捷出来劝,被李云龙直接扣押了。
李云龙报了仇,因此也降了职。而孔捷在此事后不久,调入了东北野战军,前往了东北。
后来,孔捷参与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役,也参与了四平血战和攻打锦州等战役。
四野入关后,孔捷跟着部队一路打到了海南岛。
朝鲜战争爆发后,打到海南岛的那支部队,调到了东北,并参与了抗美援朝的战争,而且是首批入朝的。
结合实际,意思是跟着韩先楚去的朝鲜。
2、孔捷的原型
对于孔捷的原型,有这么几种说法:
有人说是肖全夫,也有人说是孔庆德,还有人说是傅崇碧。
但是,仔细对比实际和小说,最接近的人应该是肖全夫。
此人解放战争开始后,调到了东北,参加过历次大战役,只是,没有参加海南岛战役。
肖全夫在建国时,是46军副军长,参加抗美援朝时,肖全夫是46军军长。
肖全夫去朝鲜的时间,也不是1950年去的,而是1952年去的,是根据部队轮换政策,去替换42军的。
不过,肖全夫也参加过南京军事学院的学习,也是少将。
后来,作为副司令员和参谋长,指挥了珍宝岛战役。这些,和小说完全一样。
总而言之,肖全夫就是孔捷最主要的原型。
二、丁伟为什么没有去朝鲜?喜欢丁伟的人很多,包括我,此人骨子里有着极度自信,而且目光长远,在亮剑中的表现,非常惹人注目。
1、丁伟在小说中为何没去朝鲜?
丁伟在小说中更多的戏份,是在南京军事学院,在这里,他和李云龙、孔捷上演了一幕幕非常精彩的桥段。
丁伟,和李云龙同年,比李云龙晚出生几个月,和李云龙差不多的资历,一样的桀骜不驯,一样的实战出身。
丁伟在抗日战争中,先是担任了28团团长,后是接替了李云龙在129师的新一团团长。
而这个新一团团长,加上独立团团长李云龙,还有新二团团长孔捷,组成了晋西北的铁三角,名声大噪。
解放战争开始后,丁伟也调到了东北。
领导极其喜欢这员虎将,打仗勇猛无比,作战常常出其不意,参与了四野在东北的几乎所有大战。
这就是四野的一张王牌。
入关后,丁伟继续带兵前行,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好一个杀星。
像这样的虎将,不去朝鲜战场确实可惜,而最主要的去向可能有两个:
一是,他随四野南下后,呆在了广西等地,没有去海南岛,也不是留在了广州。在广西等多山地区,当时土匪横行,灭掉土匪,也是一场重要的战役。
二是,随刘亚楼等人一起,来到了北京。
看小说中所写,丁伟在建国后是做了北方某一大军区的参谋长,这大军区,很有可能就是北京军区。
而小说中,丁伟最后的结局,是做了牢,从此没有了消息。
2、丁伟的原型
丁伟的原型,一般说有两个,一个是丁盛,一个是钟伟。
丁盛的履历很丰富,而且他足够幸运,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调入了四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都有参与,后来,为湘、鄂、粤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除此之外,还去过朝鲜,打过抗美援朝战争,只是轮换较晚,是在1953年去的,在金城战役中指挥出色,歼敌不少。
而钟伟,在抗战时,是二十八团团长、第十旅副旅长。
调入东北后,成了四野的一员虎将,是十二纵队的司令,深得林帅、刘亚楼等人的欣赏。
钟伟没有参加抗美援朝,当时是在广西担任军区参谋长。后来,钟伟担任了北京军区的参谋长。
在1959年,钟伟替彭德怀说话,受了牵连,被贬职,还受了迫害,后被平反。1984年去世,享年73岁。
看完整个小说,你会发现,丁伟就是“钟伟”,形象和命运无比接近,而丁盛还不是很像!
所以,丁伟为什么没去朝鲜战场?答案只有一个:他当时在广西。
三、李云龙为何没去朝鲜战场?
小说和电视中的李云龙堪称传奇,看似大老粗一个,实则精明至极;看似桀骜不驯,实际上也有他的做事做人的原则。
这个角色,经过李幼斌老师的演绎后,成为了绝对的经典,难以超越的那种经典。
1、李云龙没有去朝鲜的原因
李云龙打仗不墨守成规,只要能获取胜利,各种方法都是层出不穷。虽然,对下属骂个不停,但下属还尊敬到不行。
李云龙的格言就是: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
因此,能抢则抢,只要不抢老百姓的就行。
因为常常违法制度,导致李云龙几起几落,否则,授衔时授个中将,问题不大。
电视中,李云龙的老师长是刘伯承,老旅长是陈赓,这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
在解放战争时,李云龙参加了淮海战役,后来,他就到了福建,并参加了金门战役,一心想着解放湾岛,可惜,没有达成,这成了他终生的遗憾。
朝鲜战争时,李云龙就在东南,防止国民党的反攻,也防止美军的突然侵入。所以,去不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李云龙最后的结局,是在特殊的年代,因受迫害,用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得知消息后,老婆田雨也割腕自杀。
很多年后,虽然平反了,但斯人已去,空留遗憾!
2、李云龙的原型
李云龙的原型,主要是王近山将军,在性格和个别事迹上融入了钟伟的一部分。
王近山将军,是在129师当过团长的,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突出,得以步步提升。
解放战争中,王近山参与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西南战役。
和小说中不同的是,王近山也参与了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并两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王近山没有参与金门战役,也没有在福建积极备战。
王近山在1964年因为妻子上告,说其“有婚外恋”,就此,坚决要和妻子离婚。毛泽东将其从中将贬至大校,发配到某农场。
四年之后,事情终于整明白了,王近山主动说明一切,希望能给予机会。
组织上经过分析和研究,重新让其进入军队,担任了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后来又担任了军区顾问。
只是,重新出山的王近山已经再婚,不愿意和不信任自己的老婆破镜重圆了。
1978年,王近山因癌症去世。
可以这么说,李云龙就是王近山和钟伟的合体,只是,更像王近山。
回到文章开头,丁伟和李云龙为什么没有去朝鲜战场?
丁伟当时是在广西军区,所以没去成。
而李云龙当时肩负使命,在福建一带做着必要的进攻湾岛的准备,因此,也没空去朝鲜战场。
为什么只有孔捷去了朝鲜,李云龙,丁伟那段时间大概在忙什么?
回答你的问题咱先说说这部小说和电视剧,这三位团长都是129师陈旅长的主力团,解放战争李去了三野,丁去了四野,孔没具体交代,原应该他们三人同属于陈谢兵团,后来归建。再看看东北的组成部队,115师,新四军黄克诚第三师,胶东军区一部分。129师主力团长的调动应该有记载。到了解放战争他们都是师一级的干部,这种级别调动几乎不可能。
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在找自己心目的原型,这个人像谁谁,那个人像谁谁。不管可能性,反倒电视剧里出现电线杆,小广告了精精乐道,
最后说你的问题,孔军长可能跟随陈赓或杨勇兵团去的朝鲜,李军长守卫福建,丁军长大概率在南方参加剿匪战斗。朝鲜战争后的情况,丁军又回到了东北,孔军在内蒙驻军,李军不变。
为什么只有孔捷去了朝鲜,李云龙,丁伟那段时间大概在忙什么?
只有孔捷一个人去了朝鲜,这个和孔捷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亮剑》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来的,在亮剑这部电视剧中,李云龙是一个打仗的能手,丁伟的战略思想非常先进。按道理来说,应该派遣李云龙或者丁伟参加朝鲜战争。
我认为孔捷能够参加朝鲜战争的原因就是,在解放战争的时候,李云龙因为和楚云飞在对战中,双方都受了伤,而且李云龙在这次战争中,身体就直接垮下去了,就是打仗留下来了伤病;而且李云龙这个人打仗从来就没有合理的安排,根据自己的心思来打。
我们就拿简单的一件事情来说,就是在魏和尚被土匪杀了,李云龙不加以考虑,就直接去攻打谢宝庆的山寨,孔捷都对李云龙说,这次是一次误会,但是李云龙讲究兄弟之间的关系;就派了张大彪的那个营去攻打山寨,到了最后我们也辛苦,山寨打了只剩下了几个人,孔捷也心寒了,自己收编的部队就这样被李云龙打光了。
不派丁伟的原因就是当时丁伟在东北整顿,没有时间出了参加朝鲜战争,而且就是虽然丁伟这个人打仗也是一个好手,但是丁伟的脾气也是非常暴躁的,就是在南京军事学院的时候,丁伟没有穿新式军装,里面就有几个人出来说,这时丁伟被一个叫王保胜的军官说,军人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就说不听话怎么能够打好仗的大概意思。
丁伟就非常的火怒,就对王保胜说,要不要下课来一起格斗一下,这些事情足以证明丁伟也是一个刺儿头,脾气非常的暴躁。
孔捷这个人在他们三个人当中,可以说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人,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因为日本特种部队来偷袭,孔捷的独立团打得基本上剩不了多少人,总部就把孔捷给撤了,孔捷的心里也非常难过,他说了一句话,不就是喂马吗?当年孙猴子也喂过马,足以说明孔捷这个人能屈能伸,不管做什么都会去尽心尽力的去做。
关键是孔捷这个人比较稳重,不冲动,面对朝鲜战争这种战役,只有有计谋和稳重的人才能去参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