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将哥弟的儿子全部杀死,为什么不杀哥弟的女儿?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与李建成命运的分水岭,经过这一场政变之后,李世民从原本的秦王直接跨越了太子之位,而成为了皇帝,李建成却从原本的太子,变成了李世民刀下之魂,更加不幸和糟糕的是,就连李元吉也和李建成一起去地下相聚了。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成功之后,很快就想到了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儿子,为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李世民迅速安排一群人,就把李元吉与李建成各自的五个儿子都灭口了。这个举动看起来十分残忍,所以很多人不理解,然而与李世民杀李建成儿子这件事相比,另外一件事,人们更加迷惑,那就是为何李世民不把李建成的女儿也杀了呢?

李建成妻儿的下场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的一些手下,比如冯立、魏征等人,很快就被李世民给纳入麾下,尤其是魏征,在李世民后来的国家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既然这些李建成的麾下都已经归顺于李世民了,李世民为何还要杀掉李建成的儿子呢?

事实上李世民的做法是有历史教训的,当年汉武帝的巫蛊之祸,太子刘琚被全家灭口,可是最后就剩下了一个当时尚且还是婴儿的刘病已,结果经过几代人之后,刘病已被霍光给找出来,又成为了汉朝的皇帝。

李世民当时想要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迅速将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儿子灭掉,主要考虑到的就是这个因素,毕竟自己玄武门之变,不管怎么说,还是得位不正的,所以李世民必须把李建成的后代给灭掉,这样一来,一方面是避免了以后李建成的后代有人去支持篡位,导致皇权受到影响,另外一方面是李世民已经经历了一次玄武门之变的兄弟相残,他不想以后自己子孙后代再上演一次了。

鉴于这些考虑,李世民把李建成的儿子次子安陆王李承道、三子河东王李承德、四子武安王李承训、五子汝南王李承明、六子钜鹿王李承义五人全部杀掉,当时这些孩子年龄最大的也就十岁左右,李建成还有一个长子李承宗,早夭了,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已经不在,要不然也难逃厄运。

在这些孩子都解决了之后,李世民将李建成的老婆太子妃郑观音安排在长乐门,抚养自己的5个女儿,这五个女儿当中,次女李婉顺在历史上有过记载,其被李世民嫁给了刘应道,刘应道的父亲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刘林甫,也算是对李婉顺的一种宠爱了。

除了李婉顺之外,其余的女儿史料很少,没有什么多余的记载。郑观音当时年仅28岁,后来在长乐门住了50年,于78岁去世,去世后与李建成归葬在一起。

李元吉妻儿的下场

李元吉的老婆是弘农杨氏家族的女儿杨氏,李元吉有5个儿子6个女儿,在玄武门之变后,其五个儿子长子梁郡王李承业、次子渔阳王李承鸾、三子普安王李承奖、四子江夏王李承裕、五子义阳王李承度都被杀。

李元吉的女儿有一个没有史料记载,另外五个分别是新野县主李令,后来嫁给了裴重晖,和静县主嫁给了薛元超,寿春县主嫁给杨豫之,文安县主嫁给段俨,归仁县主嫁长道郡公次子。

对于李元吉来说,比较有趣的就是李元吉的老婆杨氏,后来被李世民纳入后宫,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差点就把杨氏转正成为皇后,结果遭到魏征等人的反对,李世民才就此作罢。

李世民与杨氏生有一子曹王李明,是李世民最小的儿子,后来被李治直接过继给了李元吉,让李明继承李元吉的爵位,李元吉这一脉,也算有了着落。

至于当初李世民纳入杨氏,有很多猜测,大多都觉得是李世民看上了杨氏的美貌,其实我觉得李世民最主要看重的,并不是杨氏的美貌,而是杨氏背后的家族弘农杨氏的影响力,当时李世民想要让国家稳定,十分需要这样的名门望族来为自己树立形象,所以李世民纳入杨氏,可以得到他们整个家族的支持,李世民可谓一举两得。

为何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儿子不杀女儿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在古代的时候,虽然唐朝时期还没有程朱理学的影响,但是女子的地位还是比较低的,况且在武则天之前,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女皇帝,所以李世民当然不担心李建成的女儿将来会对皇权产生多大的影响,要是有了武则天的经验教训,我想李世民倒是可能会把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女儿灭口的,毕竟防患于未然嘛。

也就是幸亏武则天是后来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时期的人物,没有历史教训和先例,才让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女儿得以幸存,并且为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脉有所延续。李世民到了晚年,尤其是李承乾试图造反逼宫之后,李世民是十分悲伤内疚的,后来李世民把自己的儿子李福还过继给了李建成,继承李建成的爵位,减少一些对李建成的内疚之情。

结语

不得不说玄武门之变以及后来李世民的行为,都是十分残忍的,可是在那样的乱世当中,也许皇室内部几个人的牺牲,比起天下数以万计百姓的幸福生活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毕竟古语有云“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将哥弟的儿子全部杀死,为什么不杀哥弟的女儿?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得已将哥弟的儿子全部除掉,这是出于大唐社稷稳固传承的政治需要;而李世民没有杀死他们的女儿,并非出于情感,也不过是政治的需要,无非在显示自己宽厚、仁德的形象。

玄武门之变,是一段非常尴尬的历史,如何记载这段历史给后世的史学家出了一道难题。就如《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对宋神宗所言:

臣今骸骨 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於此书。

司马光接受了为前朝修史的任务后,为写好《资治通鉴》可谓费劲了心机,眼花了、牙掉了、骨头碎了,精神耗尽了。为嘛呢?因为有些事不好写啊。

就说这个玄武门之变吧,说破大天,还是弑兄杀弟、逼父让位。直言记载有违“为尊者讳”的潜规则,虚言粉饰又违背尊重客观史实的基本原则。

司马光作为严谨的史学家,他没有更多的史料可采用,但对于这段历史流传下来的记载又不敢完全相信,只能持怀疑的态度,还不得不按照以前的史料记述。

进入二十世纪后,有许多近现代的历史学家认为,唐高祖欲传位秦王、李建成欲谋害李世民等传闻,很可能是李世民掌权后编造出来的,其目的是使自己的政变合法化。

作为吃瓜群众,我们更难以考证这段历史的真假。

鉴于此,豹眼就依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对题主这个问题,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隋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隋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看到时机来了,就在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的支持下,晋阳起兵,于十一月占领长安。李渊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当时,隋炀帝还活着。

义宁二年(618年),宇文化及等将领杀死了南巡的隋炀帝。五月,李渊趁机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定都长安,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根据《唐创业起居注》说,晋阳起兵是李渊本人自己的主意。但《唐书》却说,太原造反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答应李世民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卷记载:

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

按照常理,这说法不太靠谱。

李渊想造反,如果李世民不同意,而李渊还离不开李世民的支持,这样的话,李渊才可能事先答应李世民事成后立他为太子。

造反是要杀头的,其结局如何谁也不知,李渊岂能事先答应李世民为太子?难道李世民不同意造反吗?

老子要造反,儿子不同意的话,除非事先告密,否则一样没好果子吃。

李渊称帝后,立马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也说明李渊事先就没有考虑李世民的事。

李渊是称帝了,但天下并没有太平,内外部都面临着严峻的局势,能不能保得住这个皇位还是个大问题。

首先是洛阳都城留守“七贵”,在得知隋炀帝死讯后拥立隋炀帝次孙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即隋末帝。次年(619年),王世充废黜杨侗,两个月后将其弑杀,隋朝最终灭亡。

其次,外部东突厥空前强大,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于东突厥;内部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也臣服于突厥。

突厥想仿效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而中原王朝却被内部的分裂混战严重削弱。

再有瓦岗军,虽然经历了李密斩杀翟让的变乱,但依然具备一定的实力;宇文化及等继承了隋朝的军事实力,自然也不可小视。

唐朝建立以后,在平定天下各割据势力的过程中,李世民屡立战功,威望日盛。

李渊先后封李世民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以至于最后封无可封。李渊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一职授予李世民,位在诸侯王之上。

但无论多高,其地位仍在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之下。

功高震主,李世民虽不至于直接威胁其老子的皇位,但起码对于太子是极大的威胁。

这就令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爷仨处在很尴尬的境地。

围绕着继承人问题,李渊优柔寡断,为玄武门之变埋下了祸根

《资治通鉴》:太子建成,性宽简,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失;皆无宠于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协谋,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

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严重威胁着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李渊也有以李世民替代李建成为太子之意。而且在重大国策上,哥俩也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进一步影响着李渊的意志。

或说上曰:“突厥所以屡寇关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故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至樊、邓,行可居之地,将徙都之。

唐朝一统天下后,处在北方的突厥依然实力强大,时刻威胁着唐王朝政权。

此时,就有人建言说:“突厥之所以屡屡寇犯关中,是因为人口、财富都聚集在长安的缘故。如果把长安城焚烧掉,胡寇自然就退走了。”

这么扯淡的事,李渊居然认为很对,并派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翻越终南山到樊州、邓州一带考察,寻找新都的地址。

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裴寂都赞成这个策略,萧瑀等人虽然知道不可以这么做但都不敢劝谏。

秦王李世民挺身而出,极力劝谏,主张以武力抗衡,实在不行再迁都不迟。

高祖李渊也说好。

建成与妃嫔因共谮世民曰:“突厥虽屡为边患,得赂即退。秦王外托御寇之名,内欲总兵权,成其篡夺之谋耳!”

因为这事哥俩嫌隙加大,李建成就与李渊的妃嫔一起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说:“突厥虽然屡为边患,但给他点钱就打发走了。李世民就是想假借抵御突厥之名,掌控兵权,最终达到篡夺之目的。”

李渊又信了。

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其母竞交结诸长子以自固。建成与元吉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

李渊晚年宠幸的妃嫔很多,生下了近二十个小王子,他们的母亲争相结交年长的王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李建成、李元吉也曲意巴结各位妃嫔,以求她们在李渊面前替自己说好话。

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

李建成夜间召李世民喝酒,用鸩酒毒杀他。李世民突然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李神通扶着他才回到西宫。

李建成已经下手了,但李渊还在和稀泥,除了责备李建成之外,还不忘再宽慰、忽悠李世民。

因谓世民曰:“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

李渊说:“我们老李家能坐天下,都是你的功劳。我想立你为嗣,你却不干。再说建成年长,而且为太子的时间也不短了,我也不忍心再废掉他。看到你们哥俩不对付,你直接去东都洛阳吧。从陕州以东都归你,你可以建天子的旌旗,就像汉朝梁孝王那样。”

老子还没死,这就给哥俩分家哦。李世民心里肯定说,这不是扯淡吗?

如果史实真的如此,岂不是扯淡咋地。其实,李世民巴不得如此。

世民涕泣,辞以不欲远离膝下。

但李世民却不说是扯淡,只是一个劲的哭泣,说不愿意远离父皇膝下。

李渊明白李世民的心思,就宽慰说:“天下一家,东西两都,离得不远,我想你的时候,伸伸腿就到了,你也不必挂念。”

这等好事,李世民没有不干的道理,就准备启程前往东都洛阳。

将行,建成、元吉相与谋曰:“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

李建成、李元吉得知这个情况,就商量说:“这岂不是放虎归山嘛。秦王到了洛阳,要地盘有地盘,要兵有兵,可就不好办了。把他困在长安,就是一匹夫耳。”

这哥俩就秘密命数人上奏高祖,说:“秦王的左右听说要去洛阳,都欢呼雀跃,看样子是不想回来了。”同时派遣近臣陈说厉害,这时候李渊又改变了主意,这事就此作罢。

李渊在处理太子与秦王关系问题上优柔寡断,致使其兄弟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血拼。

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一,太白金星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人的说法,这是要出大事的节奏哦。

《资治通鉴》:己未,太白复经天。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上以其状授世民。

到了六月初三,金星再次白天出现在这个位置。傅奕秘密上奏说:“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

恰恰李世民来请安汇报工作,李渊就把这密奏拿给李世民看。于是,李世民趁机把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的事奏知李渊,而且诉苦说:“我自己觉得也没啥对不起兄弟们的事,但他们却要杀我,这好像是在替王世充、窦建德等人报仇啊。我屈死了不要紧,但到了地下,见到了王世充等人,实在是不好意思哦。”

李渊望着李世民,表现出惊讶不已的神态,随后说:“明天咱爷们就理整理整这事,你最好早点过来。”

张婕妤暗中得知了此事,就急忙告知李建成。李建成召来李元吉商议,决定提前入宫逼迫高祖李渊表态。

不料走到宫城北门玄武门时,被禁卫总领常何阻拦。常何本来是太子亲信,却已经被李世民策反,但李建成并不知道。

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一大干人等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李建成、李元吉不知底细,一起骑马奔向玄武门。李渊也已经把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召集起来,准备审问此事。

  

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发觉事不对劲,就调转马头企图逃跑。李世民在后面追着喊叫,李元吉沉不住气就射了李世民一箭。但由于心急,没有射中,李世民开弓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

尉迟恭带领骑兵七十多人赶来,一起射死了李元吉。李世民命尉迟恭担任宫廷警卫。

当时,李渊正在海池上划船,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矛径直来到了船上。一看这架势,李渊明白游戏已经结束。

李渊寻求裴寂等人的意见,萧瑀与陈叔达说:“李建成与李元吉本来就没啥谋略,也没啥功劳。现在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就立秦王为太子,处理国家大事吧。”

李渊随即说道:“好啊,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早就想把江山委托给秦王了。”

李世民前来,跪在李渊胸前,哭得一塌糊涂。

然而,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曾怀疑关于建成、元吉的史料真实性。司马光认为:建成、元吉虽然是顽愚之人,既然被世民所杀,关于他们的记载,也很可能被史官渲染、污蔑。

见过这事的人都已经死了,没见过的人说啥都有可能。真相如何并不重要,结果是明确的,李世民把李建成、李元吉给杀死了。

建成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元吉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皆坐诛,仍绝属籍。

李建成、李元吉的那些儿子们全部被杀死,而且从宗室的名册上除掉了他们的名字。

原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则全部没入宫中,后来成为李世民的后宫组成部分,

据原太子妃郑观音墓志记载,李建成有五个女儿,一直由太子妃郑观音抚养成人,除次女李婉顺外,其他女儿信息不详;李元吉有六个女儿,成人后分别嫁给大臣之子为妻。

原东宫及齐王府中的女眷都被李世民接收了,其中最著名的是齐王妃杨氏,深得李世民宠爱,还给李世民生下了一个儿子。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几乎要把杨氏立为皇后。

除掉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与没有杀掉其女儿,都是政治的需要。

不管李渊是否有意让李世民接班,是否李建成等要谋害李世民,李世民政变的目的就是杀掉太子等人,自己上位。同时,杀掉他们的儿子就是为了避免有人再拥立他们反叛。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及与太子关系密切的李元吉,唐高祖李渊也退居二线做起了太上皇,李世民顺利登上了皇位。

但至此,并没有万事大吉,太子党的势力依然存在而且非常强大,李世民不可能把他们全部杀掉。

自古以来就是子承父业,这是天经地义的。只要李建成的子孙还在,就会有一些不甘寂寞的人,寻找机会谋求叛乱。这对于大唐基业的稳固是十分不利的,历朝历代的教训都是血腥的,李世民不可能不清楚。

斩草除根,并非李世民下手太狠,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于女儿们却大不相同,女人自古就是地位低下,即便贵为公主也没有继承权。史上屡屡出现的外戚干政,几乎都与太后有关,绝少有公主一族参与朝政。至少在武则天称帝之前是如此,只有唐朝中后期,公主们才成为厉害角色,这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未见的事情。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已经背负着绝情寡义的恶名,既然李建成、李元吉的女儿们不能够威胁他的政权,也就不必斩草除根,留下她们也可以彰显李世民的宽容、仁德。

即便有反对李世民的大臣,也不会去支持李建成、李元吉的女儿们,而这些女儿失去了父族的依靠,能够活下来,也不敢再有非分之想。

鉴于此,李世民也就没有再难为他们的必要了。

最后,还是看一下司马光老先生咋说的吧:

臣光曰: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立嫡以长,这是礼法,但谁叫太子李建成无谋略,而李世民功劳这么大呢?遇到这种事,就是李渊这样明智的人,也只能是装糊涂,最终听天由命吧!

一起的一切,都是为了争夺权力,把权力搞到手还想稳固的传承下去。不得已除掉他们的儿子,也是惯例,至于女人们没有继承权,也没有人鼓动其造反,至少玄武门之变前是这样。

这也是李建成、李元吉的女儿们得以活下来的原因。如果是在武则天称帝、太平公主干政之后,这事就很难说了。不过,这就是政治,她们也算是幸运的。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将哥弟的儿子全部杀死,为什么不杀哥弟的女儿?

李世民一出手,就把自己的兄弟给宰了。顺带着兄弟的儿子们也都被李世民给宰了,为什么?白居易这句诗写得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可是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老婆、女儿,李世民却采取了另外一种态度,那就是充入掖庭,给了她们一条活路。

其实这是隋唐时期的一种特色,家中犯了谋反之罪,男丁都要被斩杀,可是女人却能够留条活口,只要听话肯配合,一般都是被充入掖庭做奴仆。要不谁家的女儿无缘无故愿意做奴仆呢?上官仪被杀后,武则天就把他们家的女眷充入掖庭,上官婉儿就是在掖庭长大的。

李建成和李元吉,各自有5个女儿。她们在玄武门之变后,也遭受了相同的厄运,虽然没有被杀,却都被充入掖庭。

当然了,李世民也是要面子的人,她们进入掖庭可不是做奴仆的,而是因为年纪不大,需要在掖庭接受抚养。抚养她们的分别是李建成的媳妇儿郑观音,还有李元吉的媳妇儿杨氏。其中杨氏被李世民给强占了,还生了个娃曹王李明。

李建成的5个女儿,只有一个留下了信息。

李建成和郑观音是原配夫妻,按照史料记载,郑观音为李建成生下了6个儿子和5个女儿。她是公元614年嫁给了李建成,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

因此短短12年时间里,郑观音就给李建成生了11个孩子,这也算是非常壮观的事情了。隋唐的女人生殖能力特别强,而且特别愿意生。

比如说隋文帝的媳妇儿独孤伽罗,就给隋文帝杨坚生了10个孩子,5男5女,可谓是十全十美。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也为李世民生了3男4女一共7个孩子。

郑观音生的6个男孩儿,除了长子李承宗早逝以外,其他5个男娃都在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给斩杀了。剩下的5个女儿,命运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

5个女儿中,有4个女儿已经在历史中消失不见了,也许是夭折了,应该是没有嫁人,否则李世民不会让她们嫁给普通人,毕竟皇家脸面还是要的。

不过有一位女儿是有详细记载的,这个女娃就是李建成的第二个女儿李婉顺。玄武门之变爆发的时候,李婉顺只有4岁,因此她被送入掖庭交给了生母郑观音抚养。

贞观13年,李婉顺已经是17岁的大姑娘了,因此李世民必须要考虑这个侄女的封号问题。因为按照唐朝的制度,太子的女儿是要被封为郡主的,李建成是曾经的太子,按道理李婉顺至少也是个郡主。

可是李世民不可能答应这件事,于是将李婉顺封为了县主。这个级别就降低了一个档次,县主一般都是亲王的女儿,所以由此可见,这种册封是背地里将李建成也降低了一个档次。

得了封号以后,李婉顺被李世民嫁给了通事舍人刘应道做老婆。这个刘应道还真是个痴情郎,一辈子对李婉顺非常好。

当然了李婉顺也是个性格温顺、博才广学的女子,所以两人相得益彰。虽然不能够大富大贵,可两人相依为命,也算是只羡鸳鸯不羡仙了。40岁的李婉顺去世以后,刘应道终身不娶,独居了20多年。

李元吉的5个女儿,都有详细记录。

李元吉和众多妻妾们,在史料记载中,一共生了5个女儿,分别是:新野县主、归仁县主、寿春县主、 文安县主、 和静县主。

从女儿们的封号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李元吉这个亲王的女儿,居然和太子李建成的女儿们有相同的封号,可见李世民已经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归为一类了。他极力地想要在各个角度抹掉李建成的太子形象。

  • 1、新野县主李令。

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她才只有2岁大。当然了后面还有妹妹比她岁数还小,因此巢王妃杨氏只能去抚养小妹,李令则是交给了其他宫人代为抚养。

11年后,13岁的李令得到了她的封号,也就是新野县主。14岁的时候,被李世民嫁给了金陵县男裴思庄的儿子裴重晖。

县男的级别很低,是九等爵位中地位最低的一个。可是裴重晖好歹也是个有爵位可以继承的人,至少李令嫁过去,不需要担心吃喝问题。

可惜的是,李令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因为她生不出儿子来,所以丈夫娶了很多小妾回家。李令虽然是正房妻子,可在家中的地位早就没有这些小妾高了。因此李令是郁郁而终的,临死都没能见到丈夫继承爵位那一天。

  • 2、归仁县主。

归仁县主是李元吉庶出的女儿,在玄武门之变后,同样被丢在了掖庭抚养,估摸着当时她还在襁褓之中。

18年后,李世民将她封为归仁县主。同时将她嫁给了长道公姜謩的次子姜研。婚后归仁县主和姜研的小日子还是过得不错的。虽然丈夫无法继承爵位,至少在生活上无忧无虑。归仁县主一直活到了44岁去世。

  • 3、寿春县主。

寿春县主当时也在襁褓之中,岁数太小了,李世民只能让宫人们抚养她。等到李元吉恢复巢王称号以后,李世民也就将她册封为了寿春县主。

她的丈夫杨豫之可就有名多了,杨豫之是隋朝观王杨雄的孙子,唐朝中书令杨师道的儿子,他老妈是李渊的女儿长广公主。

因此从辈分上来说,杨豫之不仅是皇亲国戚,而且是寿春县主的亲表哥。一个罪王的女儿,怎么能攀上这种亲事呢?其实寿春县主是给杨豫之做填房的。

而且杨豫之这货是个十足的败类,他在母亲去世以后,居然跟自己的姨妈永嘉公主鬼混在一起,而且还被人家老公给发现了。结果杨豫之被杀,寿春公主结局不明。

  • 4、文安县主。

文安县主也被送到了掖庭,在15年以后,被李世民嫁给了段俨做老婆。段俨的出身也不简单,他老爹是纪国公段纶,老妈是李渊的女儿高密公主。

也就是说文安县主也嫁给了自己的表哥,不过很可惜的是,文安县主在2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也没留下个一儿半女。

  • 5、和静县主。

和静县主是比较特殊的,为什么说她特殊呢?因为她是这么多姐妹中,唯一有记录生下过儿子的人。

贞观初年,她就被册封为和静县主,15年后被李世民嫁给了太子舍人薛元超。这个薛元超也是大有来头,他老爹是太常卿薛收,姑姑嫁给了唐高祖李渊,是他的薛婕妤。

因此薛元超也是个正儿八经的官二代,早年就跟着太子李治,所以在唐高宗时代是著名的大臣。和静县主跟薛元超生了3个儿子,按理说,她的小日子应该过得不错。

不过很可惜,这3个儿子都没有什么下落。按理说正房太太的儿子至少可以继承薛元超的爵位家产,可惜并没有。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将哥弟的儿子全部杀死,为什么不杀哥弟的女儿?

三个字:没必要。满门抄斩一般不含女眷,而且女眷毫无威胁,无需除根。

玄武门之变的必然性

随着李渊册立李建成为太子,李建成为首的太子党和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党就已经较上劲,双方的明争暗斗就连李渊也洞若观火,只不过李渊认为自己这个老子在世时,两个儿子不至于撕破脸皮,自相残杀,但他实在低估了双方矛盾之深。

从太子李建成的角度讲,李世民的声望、军功和人脉是他最大的威胁,如果不早日下手除掉李世民,别说将来继承皇位,就连皇储位置都岌岌可危。

从李世民的角度讲,他对皇位极度渴望,但在李建成不犯错、不被李渊废掉的情况下,他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将李建成取而代之,只有动用武力,先下手为强。

所以说,太子党和秦王党的矛盾不可调和,积攒到一定程度必然爆发,只是看谁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事实证明,李世民的眼光和狠辣更胜一筹。

惨遭杀害的十个儿子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亲手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则被尉迟恭所杀。

但玄武门之变并未结束,东宫和齐王府的将领得到消息立刻组织数千兵马猛攻玄武门,还有一部分人马直接去攻打秦王府,秦王府的处境一度十分危险,后来李世民一方割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示众,太子党一方见老板已经over,方才失去斗志。

木已成舟后,李渊也没办法了,只好册李世民为太子,把国家大事全部委托给李世民,而玄武门之变对外宣传的口径被统一为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造反作乱,秦王李世民起兵将之诛杀。这样一来,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罪名就被定为“谋逆大罪”

这种罪大恶极的罪名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满门抄斩甚至株连三族、九族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当然也不能幸免。

据史料记载,李建成和李元吉各有5个儿子,最大的十来岁,最小的还是襁褓中的幼儿,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李世民一声令下,十个亲侄子全部被杀,从宗室中彻底除名——当然,此时李世民还不是皇帝,诏书是以父亲李渊的名义下发,罪名是“凶逆之罪”。

杀子不杀女的原因所在

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下诏赦天下。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自馀党与,一无所问。其僧、尼、道士、女冠并宜仍旧。

也就是说,除了李建成、李元吉及其儿子,所有女眷、亲属、亲信都一概不予追究,因此李建成、李元吉的全部妻妾、李建成的5个女儿、李元吉的5个女儿等女眷都得以保全性命,其中李建成的太子妃郑观音仍住在京城,抚养李建成的女儿;李元吉的齐王妃杨氏则被李世民留在宫中据为己有,成了他的宠妃,还给了生了一个儿子——曹王李明。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全部健康长大,后来出嫁成家,相对父亲和兄弟的惨遭横祸,以及跟其他朝代谋逆大罪的女眷相比,她们算是十分幸运的了。

李世民为何不追究李建成、李元吉的妻妾、女儿等女眷?这其中既有历朝历代的惯例,也有李世民的个人考虑。

从刑法来看,古代满门抄斩、株连三族这类重刑的牵连范围越来越窄,到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不包括女性在内了,也就是说被斩杀的都是家族中的男性,女性一般是罚没入宫为奴,或者充作官妓,李建成、李元吉的女儿都健康长大,还被封为“县主”,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从影响来看,李世民杀了兄弟,又迫使父亲禅位,已经严重违反伦理道德。如果继续大开杀戒,把李建成、李世民的妻妾、女儿全部一网打尽,那就完全突破了人伦底线,而且这些弱者对自己毫无威胁,还不如放过他们,彰显李世民的明君形象。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将哥弟的儿子全部杀死,为什么不杀哥弟的女儿?

公元626年6月29日和7月1日,也就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一丁巳日和六月初三己未日,太白金星两次在白天出现于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当时古人对天象的理解,这是要有大事发生的征兆。

当时的太史令傅奕精通天文,他就将这个异象告知了唐高祖李渊,并推测秦王李世民是真命天子。

当然,从现代科学的眼光来说,这些说法都是迷信,太白金星无论出现在哪里,都和人世间要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说有关系的话,也是人们利用这种自然天体现象,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罢了。

唐高祖呢,不知道出于何种心态,就把傅奕的这个说法给李世民讲了。秦王李世民何等机智之人,就乘机告发太子和齐王不但淫乱后宫,而且还密谋杀了自己。那意思就是:父皇啊,孩儿这就是快死之人啦!

李世民的话,自然让唐高祖大吃一惊,急忙说你不用担心,明天朕就过问这个事情。

实际上李世民之所以告发太子和齐王,主要是以天象异常为借口,摸一下李渊的态度,便于对自己即将采取的非常行动进行评估。李渊的话,实际上等于给了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定心丸。

果不其然,公元626年7月2日,即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爆发。

结果大家都知道的,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都成了李世民的刀下之鬼。

处理完这两个最强大的争夺者后,李世民立马就派尉迟敬德变相控制了李渊。

控制了局势的李世民,一不做二不休,很快就把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所有儿子,不分长幼全部杀掉,只留下两府的女眷,包括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们。

李建成被杀的5个儿子分别是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和钜鹿王李承义。

李元吉被杀的5个儿子分别是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和义阳王李承度。

李建成死时38岁,李元吉则只有24岁。显然,李建成的儿子被杀时,年纪会稍大些,而李元吉的那些儿子们,年纪就比较小了。

无论如何,他们都是皇权争斗的牺牲品而已。

他们父辈的失败,就意味着他们的命运注定是死亡,李世民不会让他们长大再来找自己复仇的。所谓斩草除根是必须的,妇人之仁只会要了自己的命。

当李世民还要继续追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追随者时,被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不世之功的尉迟敬德劝阻了,李世民也欣然接受了他的劝说。实际上对李世民来说,这些人杀不杀都不会影响自己,留下来反而有助于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毕竟自己是即将登上皇位的人,得为自己留一个好口碑。

这些追随者不杀可以理解,但李世民同样并没有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们,对太子府与齐王府的女眷,不但没有杀,还纳入了自己的后宫之中。

女眷,也就是太子和齐王的妃子们,被李世民纳入后宫,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最多也就是伦理上不好看。实际上,之所以觉得不好看,也是现代人的视角,在那个时候,具有鲜卑血统的李氏王朝,这个方面还真没有什么讲究,是很正常的行为。

最著名的,就是被李世民纳为小妾的齐王李元吉的妃子杨氏,但她并没有正式的封号,名义上依然是李元吉的老婆,宫中也只是被呼为“巢剌王妃”。就是这个杨氏,李世民在皇后去世后,差一点封其为皇后,要不是魏征拦着,李世民弟弟的老婆,就成了自己的皇后了。

当然,李世民之所以这样宠着杨氏,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自然是这个杨氏年轻漂亮,另一方面,杨氏的背后也是大家族,宠着她,可以得到弘农杨氏的强有力支持,减轻因为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带来的负面影响。

长孙皇后去世后,杨氏还是为李世民生下儿子的唯一一位妃子,可见她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了。

后来,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还把李世民和杨氏他们两个的儿子曹王李明,过继给了李元吉,算是续上了他这一脉。

李世民把自己的儿子李福过继给了李建成,继承了李建成的爵位,算是减少了一些兄弟相残的内疚之心。

李建成的太子妃郑观音呢,她出身于隋唐时期的世家大族“荥阳郑氏”,后台一样的很强大。玄武门之变时郑观音才28岁,丈夫被杀,5个儿子死于非命,早已经心死如灰了。

虽然李世民并没有杀她,但她这后半辈子其实也过得很是寂寥,一直孀居在长乐门,抚养自己那5个年幼的女儿。

郑观音死于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享年78岁,比李世民还多活了27年。

说完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妃子们的下场,我们再看看李世民为什么不杀这两个哥弟的女儿。

要说不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妃子们,是很好理解的,她们毕竟只是外人,不是李家的血脉传人,对李世民没有什么威胁的。

而女儿就不同了,她们虽然是女儿身,但依然是皇家血脉,杀与不杀,就在于她们能不能对李世民的统治产生威胁。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是很低的,像武则天那样当上女皇帝的也是绝无仅有。所以,即使她们贵为皇家女儿,依然在政治上不具备任何挑战的可能性,甚至她们中的许多人在历史上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血脉延续,也不会靠她们,这也是后来李世民和李治为什么要把李世民的儿子过嗣给他们的原因。

所以说,李世民不会杀她们,留着她们好好活着,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加分项。

拿太子李建成的5个女儿来说,结局应该都不错,无论是平常还是荣耀。但在历史上留下清晰记录的,也就是李建成的次女李婉顺。

李婉顺,字尪(wāng )娘,被李世民封为闻喜县主,嫁给了开国功臣刘林甫之子通事舍人刘应道为妻,夫妻伉俪情深,应该说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

李婉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40岁时去世。丈夫刘应道悲痛不已,作《大唐刘应道妻故闻喜县主墓志》以示怀念,并且终身未再续弦。

李建成的第五个女儿,被李世民封为归德县主,她的母亲郑观音就是在她的府上出殡的,其它方面就没有记录了。

他的另外三个女儿,史书上连只言片语都没有记载,泯然众人了。

齐王李元吉,有6个女儿,除了一个没有记载外,另外5个倒是史上有名。我们看看她们的结局。

新野县主李元吉之第六女李令,字淑绚,贞观十一年,14岁的李令被封新野县主,嫁给了河东名门望族的裴重晖,至少生下二女。裴重晖袭爵春陵公、 中书舍人、万年县令。

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三月二十三日李令病逝,时年39岁,葬于少陵原。

和静县主,没有留下名字。贞观十五年,出嫁太常卿薛收的儿子薛元超,先后生下三个儿子,不知所终。

薛元超,唐高宗时期被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担任宰相长达七年,在历史上贡献很大。

寿春县主,同样没有留下名字。贞观初年,受封寿春县主,嫁给了她的表哥千牛备身杨豫之,不知所终。

杨豫之是长广公主与杨师道之子,长广公主是李世民的姐姐,寿春县主的姑姑。

杨豫之后来因为与姨母永嘉公主(唐高祖李渊的第六女)淫乱被杀。

文安县主,同样没有留下名字。贞观十五年,文安县主出嫁高密公主与纪国公段纶之子段俨。

高密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四女,李世民的姐姐。丈夫段俨,曾任翊府中郎将。

文安县主比较短命,才26岁就在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去世,陪葬于昭陵。

归仁县主,同样没有留下名字。贞观十八年被李世民册为归仁县主,下嫁长道公姜謩(mó)第二子姜研。归仁县主的婚姻生活很是幸福,也算很不错的。

归仁县主于唐高宗总章元年八月六日去世,时年44岁,葬于少陵原。

李建成和李元吉留下的这些女儿们,虽然有些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但她们并没有受到歧视或者伤害,甚至她们下嫁的对象基本上都是王公大臣之家、名望贵族之后,即便不排除是李世民拿她们来联姻笼络人心之举,但处于她们当时的情况,已经是很不错的结局了,最起码和李世民的亲生女儿待遇是一样的。

李世民,在历代皇帝中,并不是一个赶尽杀绝的嗜杀之人,无论是对待政敌还是功臣,在这方面,他的名声还是不错的。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将哥弟的儿子全部杀死,为什么不杀哥弟的女儿?

众所周知,千古帝范唐太宗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夺位当上皇帝的。因此“玄武门之变”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有名的宫廷政变,也是唐太宗李世民这块“美玉”上最刺眼的瑕疵。

“玄武门之变”的爆发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宫廷悲剧,后世妄人多以此指责唐太宗。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将哥哥弟弟的儿子全部杀死,而女儿则放过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说起玄武门之变,就不得不说说当时的背景了,由于各种原因,李世民的政治势力在太原起兵之后,逐渐脱离李渊的体系而独立发展。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 内部形成了以李渊、李建成为首的朝廷和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两大集团。

因此与古代其他皇子夺嫡不同,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太子之争,本质上是皇权与军事功臣的权力斗争,属于古代朝廷在开国之初都会面临的军事功臣问题,只不过头号功臣恰巧是位皇子而已。

李世民的皇子身份本来为解决唐初皇权与军功的矛盾提供了很好方法:李渊传位于李世民,实现皇权与军功的统一。可是李渊偏偏选择从皇帝的立场出发,支持李建成,打压功臣李世民。

如果真要打压功臣李世民的话,李渊当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果断地消灭李世民的政治影响力。可是李渊选择从父亲的立场出发,不肯彻底消灭儿子的政治影响力,甚至还想过分一半天下给李世民。

李建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忌惮李世民,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也不服太子,双方持续在朝堂上明争暗斗。

经过长期的斗争,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集团打算放手一搏, 李世民上奏父皇,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淫乱,而且说:“儿臣丝毫没有对不起皇兄和皇弟,现在他们却打算杀死儿臣,这简直就像要替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

高祖望着李世民,惊讶不已,回答道:“明天朕就审问此事,你应该及早前来参见朕。”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此时,高祖已经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来,准备查验这件事情了。

在途中李世民尉迟恭分别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此时李渊也已经明白了——自己别无选择。

武德九年(626年)7月5日,高祖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又颁布诏书:“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

事后李世民给李元吉、李建成扣上不少罪名,并将其从宗族中除名,也借机将两人儿子都给杀掉。据《旧唐书》记载:

“建成死时年三十八,长子太原王承宗早卒。次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并坐诛。”

李元吉的5个儿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也都被诛。

男性被杀,而女性没杀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这是为了斩草除根,草是李建成李元吉,“根”只能是他们的男性后代。

这源自于一种“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男性可以使家世延续,而女性则是为别人家延续后代。

很简单的一句话便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所以,古代所谓的灭门、诛九族等等,一般杀的是男性,女性为奴为娼,除非女子身怀有孕(那意味着一半几率是男性后代),否则是不会被杀的。

而至于二者的妻女,部分被补充进李世民自己后宫库,历史上民间对李世民杀兄霸嫂也是颇有微词。

而不杀她们的原因,自然就是没有必要,同时也能对外宣称自己有一颗宽容之心,弥补一点声誉,所以放过了自己的嫂子侄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