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全国有多少军队,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军,当时北洋军有多少人?

辛亥革命时,清政府手上其实是有兵的,并不是一定要靠北洋军才能镇压南方的起义军。事实上,仅凭北洋军的七万兵力,也不可能把辛亥革命中宣布独立的十五个省完全镇压。清政府之所以要派北洋军到湖北,其实是有很多原因的。

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广总督瑞澄和湖北新军第八镇统制张彪逃到了汉口,他俩在汉口一面收拢残兵,一面照会汉口的各国使馆,企图凭借湖北清军的力量和西方各国驻汉口的兵力,就地剿灭武昌的起义军。但是张彪在汉口待了几天,只收拢了两千多部队,远不是起义军的对手。而瑞澄乞求的汉口西方各国公使,也都不表态,坐视不理。(当时在汉口江边停泊有英舰八艘、美舰三艘、德舰五艘,俄舰两艘、日舰一艘)

眼见各国无意帮忙,瑞澄抓瞎了,因为就靠张彪的两千残兵,肯定不是武昌义军的对手,说不定连汉口都保不住。于是,瑞澄也顾不上自己的名声了,赶紧给北京连拍了几份电报,请求朝廷火速派兵南下,增援汉口的清军。在电报中瑞澄反复强调:此次武昌的叛党与之前四月份在广州黄花岗造反的叛党不一样!广州叛乱主要是学生和会党,而武昌这次是训练有素,且军备充足的湖北新军。如果朝廷不尽快派精锐平叛,到时候必然是梁柱摧折,大厦倾倒,整个湖北省都会沦陷。

备注:湖北除了新军之外,还有巡防营,也就是绿营兵和练军改编的部队,战斗力虽然不如新军,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战斗力。瑞澄和张彪退守汉口后,就收拢了两千多巡防营和少部分新军,这也是镇压武昌起义过程中,第一支与起义军交手的清军。

接到瑞澄发来的十万火急的求救电报后,摄政王载沣没有犹豫,迅速下达了让北洋军沿卢汉铁路南下参战的命令。同时还下令,让海军总司令萨镇冰率领十五艘军舰从上海出发,溯长江而上,先行抵达汉口,协助瑞澄和张彪防守汉口。待北洋军抵达后,陆海两路夹攻,一举消灭湖北的革命党。

至于摄政王载沣为什么要派北洋军参战,主要是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湖广总督瑞澄给北京连拍电报,渲染起义军的威猛,乞求朝廷速派精兵增援,而当时离北京最近的精兵就是北洋军。

第二,载沣挤走袁世凯后,北京的满洲高层认为北洋军已经被控制了,可以随时听从朝廷的调令,而其它省的新军还不行。

第三,实事求是的说,北洋新军的战斗力也确实是全国所有部队中最强悍的,朝廷派北洋军前去湖北镇压革命党,最靠谱。

第四,当时清军的总兵力在七十万左右,其中二十万绿营兵和二十万巡防营要负责守备的任务。北洋军是唯一的机动力量。

基于这四点考虑,摄政王载沣认为,既然湖北新军很强,就应该派更强悍的北洋军出手,消灭之;既然造反的势头很猛,就应该立刻派手头上的机动部队,也就是北洋军去平叛,如果搞不定,再抽调其它部队助战,总之就是要一举平叛。但是载沣太年轻了,他忽略了两个致命的因素。

首先,湖北新军能造反,北洋新军这几万人就不会起贰心么?

其次,湖北新军会坐以待毙?等着让朝廷部署完毕后,来宰杀自己?

清政府调兵遣将,镇压大军即将前来的消息传到武昌阅马场湖北省军政府后,湖北都督黎元洪立即下令,不要等清军来了再被动抗击,革命军应该先发制人,主动渡江到汉口,乘清军没有集结之前,先把汉口和汉阳的清军全部端掉了再说。结果驻守在汉口的清军被起义军给打跑了,湖广总督瑞澄乘坐海军军舰逃到了上海,统制张彪率残部向北撤退,准备傍南下的北洋军的大腿。

那么北洋军当时在干嘛呢?简单点说,就是磨磨蹭蹭,故意不参战。

武昌起义后第三天,摄政王载沣下令北洋军参战,结果北洋军的几个大佬不奉诏,表示袁世凯不复出,他们带不了兵。没办法,时间太紧迫了,这个时候没有别的兵力了。于是载沣只得在第二天下诏,起复袁世凯,让他以湖广总督的身份,会同北洋参战。谁料,袁世凯对这道圣旨却并不满意,因为清廷只是给了他一个空头差事,还没有把前方军事的指挥全权交给他。因此,袁世凯力辞不受,辞谢了朝廷对他的任命。

袁世凯摆架子,让载沣当时很恼火,结果没两天,更恼火的事情来了。由于武昌起义军攻陷了汉口和汉阳,直接导致武汉附近的黄冈、汉川、京山、天门、潜江等地的革命党也纷纷起义,响应武昌的起义军。而瑞澄和张彪却无法弹压,北洋军走到信阳后也不再向前,眼睁睁的看着革命党的势力坐大。

驻汉口的五国领事看见局势失控了,纷纷向自己驻北京的大使馆拍电报,让大使出面向清政府施压。列强表示,既然湖北当地的清军已经无法镇压了,那就答应袁世凯,让北洋军试试嘛,否则我们列强就直接干预了!洋爹们发飙了,搞得载沣很没有面子,最后只得再让人去请袁世凯出山。而这一次,袁世凯就掌握了主动权,他提出六条就职的条件,还表示如果如果不答应,他就不出山。

袁世凯提出的六个条件是:

一、明年召开国会;

二、组织责任内阁;

三、开放党禁;

四、宽容武汉起事人员;

五、授予指挥前方军事的全权;

六、保证他军队粮饷的充分供给。

袁世凯提出的这些条件,其实质就是要把清廷的军事和政治大权都要从满族大臣的手里夺过来,使清政府完全听从他的摆布。根据这些条件,不仅皇族内阁奕劻要下台,连掌握清廷最高权力的载沣也要退居无权无势的地位。载沣非常不想答应,但是现在不答应也不行了!

因为第一,袁世凯的复出是列强向清廷施压的结果,载沣不敢跟列强死磕;第二,北洋军现在就已经失控了,各镇统制均唯袁世凯马首是瞻。如果这个时候跟袁世凯翻脸,就等于跟北洋军翻脸了。得罪了北洋系,估计都不用等革命党杀自己了吧?北洋军那帮丘八肯定会把清廷一锅给端了;第三,南方独立势头太猛,这个时候调其它的新军或者巡防营参战,已经来不及了!

最后,载沣答应了袁世凯的所有要求,令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同时下令冯国璋为北洋第一军军统,负责前方的作战事宜;段祺瑞为第二军军统,担负后方接应,两军及所有赴鄂的海陆军队,均归袁世凯节制。令人发指的是,袁世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的同一天,冯国璋就率北洋军夺回了汉口,狠狠的露了一把脸。但是袁世凯此时根本就不关心这些方面的事情,毕竟武昌的义军只有两万多人,他带了四万多北洋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他都具有优势,打得赢是应该的。他此时操心的事是,怎么把清廷架空,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袁世凯心里很清楚,清政府肯定是保不住了!武昌起义之后,湖北多地开花,不止是武昌一地,其它地方也到处都有革命党造反。他这几万北洋军,怎么可能跟遍地的革命党死磕呢?所以,袁世凯在出山之前就提了那六条要求。其中第一条,要求第二年召开国会,明摆的就是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加责任内阁,并以这个主张,跟革命党和清政府谈判。这个主张的妙处就在于,既有帝制也有共和,这对于革命党和清政府来说,这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一个谈判标准。

最后的结果就是,袁世凯死磨硬泡,跟革命党和清政府谈了几个月,谈的清政府和革命党双输,他自己一个人赢了。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当时手头上是有兵的,大概在七十万人左右。其中二十多万绿营兵、十万八旗兵、二十多万巡防营、二十万新军。这些部队里面,八旗兵最垃圾,绿营兵稍微强一点。最有战斗力的是巡防营和各省新军,新军不用说了,巡防营里面也有很能打的。比如奉天巡防营管代张作霖、江苏巡防营老大张勋,就都参加了镇压辛亥革命的作战。

但是,巡防营要负责当地的防务,不能随便调动,否则当地就乱套了。而北洋军虽说只有七万多人,但这七万人都是清政府斥巨资,专门打造的战略机动力量,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辛亥革命这种大规模的反叛。并且载沣罢免袁世凯后,还对北洋军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动,只不过袁世凯的影响根深蒂固,最后利用北洋军逼宫了清政府。

袁世凯在复出后,也是很苦逼的,北洋军到处灭火。仅在武昌方面,就投入两镇兵力对付湖北的革命军。后来江苏独立了,北洋军又调了一镇进驻苏鲁,配合张勋的巡防营应付东南民军;陕西和山西也宣布独立后,袁世凯又要安排两部分北洋军分别围剿山西和陕西民军;此外袁世凯还要留一部分北洋军看守京师,一部分进驻蒙边。后来袁世凯对隆裕太后说,我应付不过来了,您还是退位吧!这句话,其实也不全是为了逼宫而说的。毕竟北洋新军就那么几万人,还要分成了十几部分使用,累都累死了。

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全国有多少军队,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军,当时北洋军有多少人?

武昌起义的时候,袁世凯才52岁。却不得不赋闲在家,但形势的发展和各方面传来的消息,对袁世凯越来越有利。

前来巴结讨好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看重的不是袁世凯的为人,而是他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北洋军。

事实上,朝廷除了北洋军,还有八旗军、武卫军、地方武装等等军队。

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在全国到底有多少军队呢?

据说清朝的军队总数不下百万,但大都是旧式军队,根本不能用来对付新军的起义。

朝廷真正有点战斗力的军队,就是已经训练10余年的北洋军。

前两年,袁世凯不声不响地躲避各种纷争,虽然罢官在家,但他仍然不甘于做一个田舍翁,还在通过各种途径,遥控着北洋军的去向,这些连朝廷都不放在眼里的兵将,居然还在听从袁世凯的命令。

那么,清朝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军?
  • 载沣等人对袁世凯还是存在幻想的,他们认为袁世凯完全可能成为曾国藩那样的人

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对于当兵的思想教育基本上没有涉及。

有人说他教育部下:“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不过是政敌的攻击,袁世凯可真的没这么干过。

小站新军主要是德国陆军的训练路数,要说精神方面的培养,一曲《皇帝练兵》歌,勉强可以算,但它强调的还是士兵们忠君爱国的精神,跟袁世凯个人的权威是没半点儿关系。

北洋军对袁世凯有感情,但仅限于他做大臣时。后来一旦复辟称帝,他就被一些北洋军骂作曹操。且北洋军直至袁世凯众叛亲离地死去,也没有完全姓袁。北洋军姓什么?

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里似乎一日了然,姓袁呀。谁不知道北洋军只知有袁世凯,不知有大清国。军营里供着袁世凯的长生牌位,还让军士们朝夕膜拜。

更没有人怀疑,北洋军只听袁世凯的,别人指挥不了。若不然,怎么辛亥武昌起义,朝廷调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前去镇压,就指挥不动呢?

朝廷后来重新启用袁世凯,北洋军一口气拿下了武汉三镇中的两镇。不错,北洋军作为在清廷的新政期间,袁世凯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掌控练兵处,领导军事改革,指导全国的新军编练和旧军改造。

后来,北洋军扩张为六镇,固然“小站练兵”的旧人是种子,但是在这期间,他在军官选任方面,也特别强调专业主义,尽量从各种新式军事学堂毕业生中找人才。

所谓的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都是北洋武备学堂出身。留日和留德的军官学生他也曾经选用过,大批日本士官生都是在他当政时,顺利进入军界的。

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他挑人只看跟他个人的关系,对他个人的忠诚。

说白了,在袁世凯逼迫清帝让位之前,作为清朝的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他对北洋军的掌控也不是“铁板一块”,所以清朝的一些王爷和摄政王载沣,才觉得可以利用袁世凯为朝廷效力,“以汉制汉”原本就是满清政府的传统手法。

不管是多尔衮,还是咸丰皇帝,他们都利用过吴三桂、曾国藩这样的人来镇压起义。

最后,载沣等人对袁世凯还是存在幻想的,他们认为袁世凯完全可能成为曾国藩那样的人,所以要用北洋军,就必须启用袁世凯。

  • 北洋军确实是清朝政府的王牌军队,只有北洋军出马,才有可能遏制辛亥革命的扩大

其实,湖北新军的起义,非散兵游勇可比,连洪秀全、杨秀清的起义,也不能与之相比,以为这次起义,他们不抢不掠,而是志在天下。

他们有自己的新思想,有实现国家富强的抱负,是要做一番大事业。

对付这股新崛起的新军势力,朝廷采取的对策,必然是速战速决,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免在全国引起滔天的连锁反应。

那么,朝廷出兵,必然是以自己的北洋军为主力,当初带队的可能不是段祺瑞,就是冯国璋。

以北洋军的实力,以段、冯二人的军事才能,再集合朝廷的物资给养,打下湖北的新军,尽管要费些功夫,最后,朝廷取得胜利的结局,可能也没有多少悬念。

  • 北洋军相对来说更加可靠,受新思潮影响不深,是朝廷还可以完全控制的新军力量

袁世凯整顿吏治、兴办教育,创办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这却不是他的全部,他的最大亮点还是他苦心经营的北洋军。

八国联军闹北京之时,朝廷的武卫军冰消瓦解,只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奇迹般地完整保存下来。

慈禧太后终于认识到,要想使大清江山长存,必须要有强大的军队,否则,除了挨打,还是挨打,于是下令全面整顿军队。袁世凯因此大权在握,进而借机扩充势力。

袁世凯的崛起,引起朝廷实战派贵族的不满,他们发起1907年政潮,事实上就是打压袁世凯的势力,据说北洋军将领张怀芝和段祺瑞,宁可统制不做,也不乐意继续干了。

等到袁世凯被罢免回家之后,北洋军很多军官就更加感觉到后人不如前人,还是在袁世凯手下做事比较爽快。

后来,崭露头角的士官生,比如吴禄贞、张绍曾等人,尽管身居高位,但都没能真正控制麾下的北洋军。

所以,到了辛亥革命时,他们想要带兵造反都搞不成。

北洋第三镇有个炮兵团的团长,他跟山西的革命军说好了,要拉一火车的第三镇官兵,进入革命军的伏击圈,但中途却被部下吴佩孚识破,此人反而被吴佩孚抓了起来。

  • 自从辛丑事变以来,朝廷已经10余年没有正式大规模用兵了,北洋军又有很多军事专才,其实,朝廷里有很多大臣支持袁世凯的北洋军,来镇压起义

事实上,清朝完全可以彻底甩开袁世凯,没想到,摄政王载沣到底是不会识人,也不会用人,他执掌大权以来,用的全是庸人不说,这次武昌起义之后,他居然起用了冯国璋,来带北洋军镇压起义。

他防了半天袁世凯的人,最终还是没防住。冯国璋不仅是袁世凯的亲信,而且是铁杆儿的心腹大将。

只不过在袁世凯罢官这几年,冯国璋利用他一贯稳重和善于结交达官显贵的做派,加上当年曾经担任清朝皇族贵胄学堂的总办,在皇族里认识不少贵族子弟,而且他人缘也比较好,结果载沣居然就认定冯国璋是可以信任的将帅之才。

当年,袁世凯是朝廷的北洋大臣,又兼练兵大臣,袁自朝鲜回国后,就是因练兵,而赢得朝廷各方官员的极力称赞。

他曾经奏请改革清军的军制,拟定新军募集操练规则,还派王英楷、王士珍分赴全国各地,精选壮丁6000人,又选派武卫右军卒50名,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并在保定设立督练公所。

后来,袁世凯还把军权集中于参谋、教练、兵备三处。

每处设一位总办,派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冯国璋就是袁世凯的教练处总办,就是从这个时候,此人就与袁世凯打成一片了。

朝廷大臣们都怕武昌的叛乱,会起连锁反应,那桐也是十分担心:“湖南本来风潮就未平息,而且会匪接连闹事,湖广一乱,那四川、两广都受影响,事情可就更不可为了。”

“我的意思是,必须请袁世凯出山,只有北洋军还能够镇得住起义军,也只有他出山,北洋军才能调遣顺手,迅速出师”。

奕勖的意思大家都明白,除了袁世凯,北洋军别人未必能够指挥得动。徐世昌和那桐相视一笑说:“我们也附议,请摄政王尽快任命袁世凯主持军务”。

  • 奕勖、那桐和徐世昌等人,立马去见载沣,载沣看罢武昌起义的相关电报,脸色苍白。他们的到来,正好可以商议此事,没想到他们竟是为袁世凯而来。

奕勖是首席领衔军机大臣,他也全力支持袁世凯。而且他手中还握了两镇兵权。为了安慰袁世凯,清廷补授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为农工部参议。

还有很多大臣支持袁世凯的北洋军出师,比如端方这个人,就是比较看重北洋军和袁世凯的力量。

端方非常支持袁世凯入主朝廷中枢,他觉得只有袁世凯才能改变时局。如果袁世凯有意复出,他可以向朝廷举荐他。

据说袁世凯连连摇头,还说“你可别害我。我已经衰朽不堪用,何况现在事势纠纷难以收拾,我是决不愿舍弃初志,投身急流中”。

袁世凯都说局势难以收拾,使端方对前途更感渺茫。袁世凯有北洋军在手,倘若局势变乱,朝廷肯定还要倚重,所以他提议将长女许给袁世凯的五公子,袁世凯满口答应。

所谓投桃报李,端方是袁世凯在满人中很难得的朋友,当然很有必要进一步笼络,所以袁世凯也提议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端方的侄子。两人饭后一席谈,就决定了两对年轻人的婚姻大事。

说白了,不管是满族贵族,还是很多朝廷重臣,他们都寄希望于北洋军和袁世凯,在很大程度上,袁世凯已经成为北洋军的代名词,用北洋军就必须用袁世凯,成为那段时间清朝很多大臣的共识。

北洋军到底有多少人?

北洋军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建立和掌握的一支新式军队。

早年,清政府曾经派广西按察使,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名为“定武军”。

不久,袁世凯接办了“定武军”,他扩充编制,改名为“新建陆军”,效法欧美军制,用西方枪械装备,以洋操训练军队,还创办随营学堂,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在此期间,他还网罗门生,广结党羽。

1898年,改为“武卫右军”,后来,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后大加扩充,改称“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

到1905年的时候,北洋军已经扩建成六镇,当时每镇1.2万余人。北洋军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旧式军队,开始转向近代化军队。

日、俄战争之后,清政府认识到扩练新军的紧迫性,采纳袁世凯的建议,决定在全国成立新军36镇,因财力不够,先在北洋成立6镇。

1904年以前,北洋军已经成立1、2、3镇,由王英楷、吴长纯、段祺瑞分任统制,后来又成立4、5、6镇。北洋6镇正式建成,全军发展到7万余人。

北洋军采用西方的军事制度和新式装备,又以封建宗法思想维持上下军官的关系,成为效忠于袁世凯的一支武装力量。辛亥革命后,袁依靠这支武装,窃夺了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

袁世凯为了镇压起义,在1912至1913两年中,先后向帝国主义借款33笔,共4350万英镑,主要用于扩军备战。

在此期间,单袁世凯手下大将段芝贵等人,就各扩军25营,此外,还有雷震春在河南招募豫军6营,冯国璋在直隶招募1个混成旅,使北洋军人数和装备,远远超过南方革命党人所控制的军队。

辛亥革命结束后,中国当时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北洋军,非但一兵不裁,还得到了加强。

经过辛亥年的作战,使民初北洋军一些部队编制不足,通过这次裁兵淘汰了一批老弱兵士,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精壮士兵,袁世凯还从国外订购了大批军火,使北洋军在质量上得到提高。

随着全国各省的裁兵,北洋军人数虽未有很大的增加,但其占全国军队的比例却越来越大。

1915年底,当时全国军队有26个师35个旅约46万人,而北洋军,以及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军队居然就占了20个师,34个旅,约39万人。

事实上,除了西南等地外,北洋军队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区。

综上所述,清朝的军队总数不下百万,但大都是旧式军队,根本不能用来对付新军的起义。

载沣等人对袁世凯还是存在幻想的,他们认为袁世凯完全可能成为曾国藩那样的人。

再则,北洋军确实是清朝政府的王牌军队,只有北洋军出马,才有可能遏制辛亥革命的扩大。

其实,北洋军相对来说更加可靠,受新思潮影响不深,是朝廷还可以完全控制的新军力量。

更重要的是,北洋军又有很多军事专才,其实,朝廷里有很多大臣,愿意支持袁世凯的北洋军,来镇压起义。所以朝廷才不得不用北洋军来对抗起义军。

当时的北洋军还处于发展壮大之中,辛亥革命时期,估计有7万余人,到1915就已经发展成为39万人的军队,短短三年时间,数量增长了5倍。

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全国有多少军队,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军,当时北洋军有多少人?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先要简单了解一下清朝的兵制。

从初清到晚清,清政府有过三种兵制:最早是“旗兵”和“绿营”,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组织湘军、淮军,官方的正式名称叫做“勇营”。

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旗营和绿营都已腐朽到极点,曾经风光无限的湘军和淮军也逐渐走下坡路。朝廷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有必要改革兵制,建立新的军队体系。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内,按照欧洲军队方式练兵,办了一个天津武备学堂,由戈登代为购置欧洲新式枪械,聘请德国军官为教练,由满人荫昌为总办。之后,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训练出了自强军,袁世凯则在天津小站操练新军。自强军后来成为南洋新军的前身,而小站新军则是北洋新军的前身。

辛亥革命前,全国上下大概就是两支军队——新军和巡防营。

巡防营是什么鬼?

巡防营是挑选旧绿营和湘军与淮军的精壮,另外再招募民丁,编练而成,主要用来保卫地方。巡防营编制分为马队和步队,马队全营设官、弁、兵、夫共189名,马135匹,每营分为“中”、“左”、“右”三哨;步队全营设官、弁、夫共301名,每营亦分为“中”、“左”、“右”三哨;步、马各营则设管带和哨官等统率之。巡防营在各省均有,且因地方之需要,划分为若干路,以“中”、“前”、“左”、“右”、“后”或“东”、“西”、“南”、“北”区别之,每路各设统领一员。还有训练新式枪操的,则设教习一职。顺便说一句,大名鼎鼎的张作霖,其“土匪”身份洗白,被招安后正是安排在巡防营任职。

巡防营的武器装备较好,有西式的枪械和火炮。但由于成员的来源良莠不齐,而带兵官多为旧武官或是候补道,对新式军事知识一无所知,尽管忠诚度有一定保障,但战斗力相对堪忧。

下面再说一说新军,这是重点。

1903年10月,清政府设立总理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清政府原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将全国划分为36镇(军区),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1907年,全国已练成新军16个镇和16个混成协(一说为14个镇﹑18个混成协),其中装备与训练最好的就是袁世凯北洋六镇,其兵力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

辛亥革命爆发时,全国新军除北洋新军外,其它大部分都同情或者直接参与了革命。南京的南洋新军第9镇直接参加了革命党,是攻打南京城的主力。武昌起义是湖北新军发动的,云南重九起义、太原起义、长沙起义等,都是各地的新军发动的。这些起义中,除了东北张作霖指挥的巡防营控制住了局面,其它大部分巡防营都不是新军的对手,投降的投降,倒戈的倒戈,其它则基本被消灭。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能拿得出手对付各地起义新军的部队,确实只剩下袁世凯的北洋军了。

参考资料:

1.刘革学 :《北洋军阀大结局》

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3.沈敦和:《自强军西法类编》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全国有多少军队,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军,当时北洋军有多少人?

辛亥年,大清“旧力已去,新力未生”,真的只有北洋可用了。

大清可用之兵不多

大清鼎盛时,有60万绿营,20万八旗,合计80万左右。

当然,以上是编制数字,考虑到吃空饷等问题,实际数量要小得多。

就单纯的兵力数字而言,大清虽少于宋、明,但也不能说不够用。

可是,大清却很早就陷入了无兵可用的窘境。

八旗、绿营,皆是世兵,经数代无战,很快就不能战了。

所以,在清代后期的作战中,大清能调动的野战兵力一直很少。

太平天国的北伐军都打到北京附近了,生死存亡之际,大清也就只拉出了僧王、胜保4万军队镇压。

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被打到热河去了,但调动兵力也不过数万。

八国联军入北京,慈禧被打得逃到西安,但所用之兵总共也就10来万。

所以,说辛亥革命时大清到底有多少军队,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战之兵,一直就不多。

不过,辛亥年,大清尚有8、9万北洋军可用。

北洋军最初只以6000常备军为基础编练,到1905年,编成北洋六镇,合计8、9万人,成为新军主力!

慈禧、摄政王数次打压后,在名义上,北洋6镇已完全为满清朝廷所掌握。

所以,表面上看:辛亥年,大清尚有北洋六镇尚有8、9万人可供调遣,已比前些年阔气多了。

旧力已去,新力未生

大清也知道过于依赖北洋六镇不行,因此,大清开始在各省多练新军。

北洋不就6镇吗?怕什么?大清计划1912年练出36镇新军来!

大清严令各省,裁撤绿营、练军,多练新军。

虽然朝廷把两件事一起吩咐的,但操作起来的逻辑顺序却很明显:当然要先裁撤,再新练嘛!不然,哪有银子练新军呢?

当时的裁撤对象中,练军比绿营要稍强一点,但军饷要高许多。

因此,大清裁撤,优先就裁撤练军。

因此,李鸿章、刘铭传这一代人费力操练的练军,几乎被裁撤得差不多了。

旧力已去!

可是,大清银子不够,人才不够,操练新军,效率却很低。

到辛亥革命前,大清总共也就练了14镇(包括北洋6镇),18个混成协,4标。

旧力已去,新力未生。

所以,我们看辛亥年清军的实力,只看新军就好了。

毕竟,在绿营、八旗被削弱前,大清从中就只能找出几万兵力来救场。

辛亥年,无论是在革命军面前,还是在北洋军面前,八旗、绿营都不具备决定性。

何况,他们又经过了一轮裁撤呢?

崩盘

更严重的是,由于新军军官多有留学背景,或受过西式教育,他们思想比较开明,他们拥护,或者至少同情革命。

新军,自然成为革命党工作的重点对象!

事实上,新军中,铁杆的革命党,或者铁杆的保皇党,都不是大多数。大部分军人,或没有明确政治立场,或虽有倾向但并不愿强烈。

起义,本质上是革命党“突然袭击”。

当革命党袭击目标达到(如抢占军火库),占据优势后,往往能带动大量军队起义。

武昌起义后,3个月内,大清的新军系统就崩盘了。

14镇、18混成协、4标的新军,起义、反正、溃散的,有7标、10协、3标!

大清,真的只有北洋6镇可依赖了!

大清在最后时刻,企图改革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不过,同时在全国操练36镇,步子是不是太大了?

结果,各地旧军被裁撤,但新军又没练起来。旧力已去,新力未生,脆弱不堪!

而且,已练的新军,大清也未能控制,结果反而让新军成了最大的“叛军”!

最后,诺大的大清,却只能完全看北洋六镇的脸色,何其讽刺!

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全国有多少军队,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军,当时北洋军有多少人?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夜晚武昌起义爆发,由此拉开了幸亥革命的序幕,敲响了满清王朝的丧钟。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惊恐万状,急忙命令陆军大臣荫昌督率北洋第一军赴湖北镇压起义。

北洋军的另一名将领冯国璋以第二军也率军南下,攻打汉口和汉阳起义新军。

为了彻底消灭新军,清廷在1911年11月1日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众所周知,袁世凯是北洋军的创始人。

从中不难看出,北洋军在满清镇压起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全国到底有多少军队,为什么非要用北洋军镇压起义,当时北洋军有多少人?

当时的清政府全国军队还有63人人左右,除了北洋军,在全国有八旗军、绿营军。

八旗军是清军骨干,由满人组成。

“满洲兵至万,横行天下无可敌”,他们为满清入主中原立下汗马功劳。

可是后来八旗军军纪松弛,腐化堕落,已经不能担当重任。

绿营兵以汉人为主,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所以称为"绿营兵",独立于八旗军。

清朝乾隆年间全国绿营共六十六镇,总兵力将近六十五万人。

绿营军遍布全国各地,是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

由于久无战事,绿营比八旗军好不了多少,也出现种种弊端开始腐化。到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之乱时,八旗军和绿营兵都成为摆设,失去战斗力。

当时镇压太平军的重任,由曾国藩的湘军和左宗棠、李鸿章的淮军担当。

既然绿营兵不能担当重任,就被清廷边缘化,遭到多次裁减。

从此之后,绿营的重要性逐渐减弱,清末新军成立后绿营已经沦落为维持地方治安的军事力量,跟警察部队差不多,无法执行战斗任务。

北洋军诞生于甲午战争之后,当时被清廷寄予厚望的淮军也已经腐化堕落,在甲午战争遭遇惨败。

清政府痛定思痛,决定仿效列强各国“改定兵制、专用西法”,编练新的近代化军队以取代旧军。

1895年3月,清政府开始按照德国军制,在河北马厂(后改为天津小站)训练枪炮队,并命名为“定武军”,这也是后来袁世凯北洋军的前身。

北洋军的士兵入伍条件严格,因此士兵的素质也比较高,战斗力最强,所以就成为大清政府所依赖的主要军事力量。

北洋军起初只有几千人,后来随着不断扩编,在1905年时,已经发展到六个镇(每个镇12513人),合计共七万多人。

而到了1911年时,北洋军已拥有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

武昌起义时候,清政府尚有八旗军十万余人,绿营军二十多万,巡防营二十多万,新军二十多万,合起来有七十余万。

八旗军和绿营军战斗力低下,不能派上用场,只能在全国各地负责维稳。

巡防营征兵的时候把关不严,鱼龙混杂,很多被招安的土匪,盐枭也被编为巡防营。

因此其兵员素质低、没有经过专业军事训练,很多人包括基层军官对军事知识一无所知。

这些军队帮助官府剿匪还差不多,打硬仗根本不行。

同时这些组织只有步兵和骑兵单位,加上有限的几门炮,兵士们多数使用1888年式毛瑟来复枪。武器装备也不如新军。

只有三支巡防营比较能打:

一个是广东水师的李准部,李准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摇摆不定,1911年宣布反正起义。

一个毅军姜桂题部,姜桂题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效忠大清与段祺瑞等北洋军将领40余人发出通电,要清廷"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迫使清帝退位。

还有一个就是张勋部,此人对大清死心塌地。武昌起义后,他奉令镇守南京,不能前往武昌去,他还要解救第九镇新军。

总之,巡防营大多也不能指望。

因此,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只能依赖北洋军。

在1909年,袁因权重受到猜疑,被清廷开缺还乡。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廷陆军部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镇压起义军,因袁暗中作梗而指挥不灵。

清廷不得不启用袁为内阁总理大臣,拯救风雨飘摇的大清。

袁世凯却心怀鬼胎,凭借北洋军,一边要挟革命党,一边给清帝施压,最终逼迫宣统退位,窃取了革命果实,成了辛亥革命最大的赢家。

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全国有多少军队,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军,当时北洋军有多少人?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举个例子,比如你上高中的时候,你们班一共60个人,那是不是这60个人都是学霸,都有实力去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并最终获胜?

清末最后的那十年里,开始推行新政,即所谓的庚子新政,民国人喜欢把它称之为“遮羞变法”。而在这次政治体制改革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编练新军,为此清政府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的力气。

当时计划全国编练新军36镇,近畿4镇、四川3镇、其余各省编练1-2镇,并开办了各式培养军官的陆军学堂。这个庞大计划直到清朝灭亡都没有完成,只编成了14镇和18个混成协即禁卫军1镇,总计16万人。

而这16万的军镇中,北洋军属于老资格新军,早在甲午战后,袁世凯就在小站编练新军,在清末新政时期,编练成了武卫右军,是当时诸军之中最强。到了1905年袁世凯正式提出统一全国军队番号的建议后,北洋常备军、京旗常备军和原武卫右军、自强军这四个部分的京、津、鲁地区建成了北洋六镇。

天下14镇,北洋就占了6镇,到了1907年袁世凯的亲信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率领陆军第3镇,约1个混成协兵力到锦州,及2、4、5、6镇各一部分兵力,扩展出了东北新军。

到了1911年,整个清王朝,规模最大,军事实力最强的新军就是北洋六镇,兵力规模和武器装备在当时都是顶尖的。除去北洋六镇以外,北方的清王朝能够调动的军队大概也只有那个所谓的禁卫军镇了,但问题是这个镇有战斗力么?

辛亥革命时,南方15省脱离了清政府宣告独立,按照之前编练新军的计划,如果编成36镇,这十五个省的兵力规模要达到全国的一半以上,但实际上只编成了14镇,各省的大多是混成协,还没有达到镇的规格,所以总体而言,还是北洋六镇兵力最多。

而清末新军编制而言一个镇的兵力规模大约12000人,6镇就72000人,全国新军不过16万人,北洋军占到了45%的比例,除去独立的各省兵力,加上听袁世凯调动的东北新军,清政府哪儿还有什么兵力可以调动去南方平乱的?总不至于拿废掉的八旗和绿营兵这种没装备没训练的废物点心去打南方新军吧。

要怪就怪清朝最后的那些年里,在满人之中实在挑不出一个能够练兵打仗的,想要组建一支有战斗力并维持一定规模的忠于朝廷的中央军,就当是朝廷管不住地方的状态而言,无压于地狱模式,还不如在袁世凯新军规模上,投点钱编练就好了。

是故,从清末新政开始,清王朝把所有的军事依仗都交给了袁世凯,而袁世凯在这份莫大的“信任”之下,编练出了北洋六镇这样只听自己调遣的新式陆军,大清王朝不完蛋才是有鬼了。

以上个人见解,阅读如有不适之处,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