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为什么不废了嬴政自己当皇帝?

纵横是学经济的,虽然称不上商人,但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人很敬佩,一个是商圣范蠡,早年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成功,功成后急流勇退开始经商,最终以商人身份名扬天下,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另一个人就是吕不韦,吕不韦与范蠡不同的地方在于,范蠡是先从政,在从商;吕不韦是先从商再从政。以战国时期“士农工商”的登基秩序来看,由政入商易,无非舍弃的是脸面,而由商入政难,想要改变出身是一件很苦难的事情。

战国时期虽然重农抑商,但是商业经济还是很发达,很多商人即使家富万贯也不去从政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吕不韦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他不甘心一辈子都当一个商人,而是要做一个名垂史册的人物。(吕不韦虽然被称为杂家,实际上思想上存在很多儒家的思想)

在《战国策》中记载吕不韦早期的思想,有一天他问父亲 “耕田的利润有几倍?”父亲回答“十倍”。“珠玉的利润是几倍?”答曰:“百倍。”又问:“确立国君的利润是几倍?”父亲回答“无数”。

吕不韦是天生的商人,却不是一个天生的君王,所以在他的思想里面,不是要做一个君主,而是确立国君,从出身来看,商人出身的吕不韦没有篡位的资格。

天生的君王是什么样的?在秦始皇东巡的时候,刘邦和项羽都看到了秦始皇出巡的阵仗,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

可以看出,吕不韦是一个十分清醒的人物,自己当一国的国君比确立一国国君还获利无数的无数,但是吕不韦没有这样想,因为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当一国国君性价比并不高。

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描述了大商人吕不韦见到“居处困,不得意”的异人时的第一反应:“奇货可居”。从本质上讲,吕不韦的这个行为只能算作是商业上的行为,为了让这个“奇货”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他不惜倾家以资之。

在吕不韦的运作下,先是让子楚逃脱赵国,然后让其成为华阳夫人的养子,当真也是吕不韦的命好,买了股票就大涨,吕不韦资助子楚的时候,秦昭襄王还没死,子楚可以说是孙子辈的了,秦昭襄王特别能活,在位56年才走,立安国君为秦王,是为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登基不久就死了,然后子楚继承王位,是为秦庄襄王,吕不韦的政治投资到了这里获得巨大成功。

然而,吕不韦的成功其实只是到了这里,因为子楚在位仅仅三年就一命呜呼了,这个时候立嬴政为秦王。

实际上嬴政的母亲本身就是吕不韦的姬妾,子楚在赵国的时候看上了她,吕不韦就将赵姬送给了子楚,赵姬为他生下儿子,子楚就立赵姬为夫人。

野史中说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所以,才称其为“仲父”,这个纵横没有考证过。

以吕不韦对子楚和嬴政他们这一脉的帮助来说,称“仲父”也不为过。

回归到题目,吕不韦想要取代嬴政则是不现实的事情,虽然吕不韦有雄韬伟略,有过硬的实力,但面对统治阶级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他也无法左右事情的成败。

吕不韦主政秦国不过十三年,尽管权势很大,但是想要篡位显然是不可能的,从商鞅变法时就决定秦国是一个充满制度设计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权,想要打破这个设计,别说是吕不韦了,就是当初的魏冉都没有做到。

魏冉和宣太后主政秦国四十年都没能取代秦昭襄王,秦昭襄王说驱逐就驱逐了魏冉和宣太后;

借着这个机会也来说说秦国的宰相,商鞅变法对秦国居功至伟,遭秦惠文王车裂而死;

张仪为秦国东出立下汗马功劳,以连横破合纵之策取得巨大的成功,秦武王继位后,出逃魏国;

范雎取代魏冉,在秦国权势一时,结果后来也被秦昭襄王赶走。

吕不韦的舍人李斯,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更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秦二世和赵高整的想要回家玩狗都不行,最后被夷三族。

秦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就是,不管臣子做了多大的贡献,只要一句“君要臣死,臣就不得不死”。

吕不韦最后也是被秦始皇一句:“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万户侯,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最终“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鸩而亡。“

吕不韦为什么不废了嬴政自己当皇帝?

吕不韦是卫国人,出生于濮阳(今河南省滑县),早年往返于各国经商。他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以低收高卖的方式赚了个盆满钵满,积累了千金家产,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商人。

公元前267年,秦国悼太子死在魏(非卫国)国,运回后葬在芷阳。公元前265年,秦国悼太子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被立为储君。这个太子安国君自己有20几个儿子,名叫秦异人的儿子是其中的一个。由于秦异人人不众、貌不惊人。在秦赵交恶时,安国君派遣秦异人到赵国邯郸做人质。

身为人质,日子自然窘迫不已。幸亏秦异人遇上了在赵国做生意的卫国商人吕不韦。精明的吕不韦不仅有经济头脑,还有高人一等的政治头脑。此时他已富可敌国了。精于世故的他,通过钱财开路结交权贵,终于改变了秦异人的人质处境,并在秦异人返回秦国后当上了太子。对秦异人来说吕不韦就是再造的父母,籍此,吕不韦在秦异人上位也获得了高官厚䘵。

那,吕不韦为什么不废了嬴政自己当皇帝?

1.吕不韦尽管在秦国位高权重,但,以其商人的出身,在秦国是遭人看不起的。这限制了他的作为。吕不韦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是战国后期。这个时候,秦国已经进入了第三代秦王——秦昭襄王的时代。众所周知,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不断地打击韩赵魏三国,曾经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还火烧了楚国的王陵。

可以说,正是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奠定了大秦统一天下的基础!但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出台过“重农抑商”政策,此后,商人不受重视,地位低下。尽管吕不韦因助秦异人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当了大秦的相国,还是秦王嬴政的“仲父”。但,这改变不了他出身卑微的事实。他能凭借自己的职务广纳贤才、著书立说、扬名四海已经很不容易了,谋权篡位自己没🈶信心与底气。

2.吕不韦是聪明的人,他深知:自己能有今日是商业运作的结果,有“狐假虎威”因素。只要嬴异人和嬴政的政治地位稳固牢靠,他就可以养尊处优,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所以,吕不韦没有政取赢政而代之的意思。

3.秦国子民世代姓秦,王公贵族是世袭传下来的。任何人在世袭制度下,没有做秦王的老爸是坐不上秦王位置的。吕不韦是有才能的,如果他胆敢取秦王而代之。一定会遭受口诛笔伐而导致身败名裂。得不偿失!

吕不韦为什么不废了嬴政自己当皇帝?

熟知历史的都知道,在秦始皇嬴政的成长之路上吕不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吕不韦家几代都是商人,可以算得上是个富人,却不是贵人。在封建社会里讲究“仕、农、工、商”,作为商人,虽然可以享受极高的物质条件,身份却是十分低贱的。其在社会中的地位,甚至可以和妓女相比。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汉初时,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动用政府的力量打击商人的权益,是为了防止他们囤积货物,哄抬物价。两千多年来我国封建社会也都以重农抑商的国策为基本。

世代经商的吕家,虽然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却从来没有过受人尊重的家史。吕不韦固然觉得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奇货可居,以他敏锐的商业头脑,作为长期投资,来换取自己想得到的利益,更是想改变自己出身最强烈愿望的一种体现。因为在那个时代,贵族享有世袭的权利,作为秦国的平民,选择参军征战沙场,还可以有机会改变家族命运,这却要付出九死一生的代价。

作为一个商人,吕不韦用全部的家当作为资本,换取一个高贵的身份是很划得来的,而这身份也更会让他拥有封地和权利,是相当划算的。

秦始皇的爷爷安国君在位三天就去世了,而他的父亲在位三年也撒手人寰了,直接把秦国交到了秦始皇的手里。这时秦始皇尚未成年,吕不韦也就成为了秦国的实际掌权人。

那为什么吕不韦不废了嬴政自己当秦王呢?无非是两个原因,不想和不能

第一,在《战国策》中曾经记载了吕不韦和父亲的一段对话。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其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在吕不韦资助秦始皇的父亲异人时,最先看中的还是其背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当然还有他最想为之改变的尴尬的商人身份。而能够拜相封侯,就是他最大的心愿了。他根本就没有想过去当秦王。

第二,不能。其实秦王真的不是那么好当的,在周朝的社会制度里,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公、侯、伯、子、男”是贵族们享有的尊号,同时也享有各种特权。这些贵族们把持着社会中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源,并且可以世袭。即使是一个国家的王,也要拉拢和维护这些贵族集团的利益,从而让自己的政策能够得到顺利的推行。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权倾朝野的大臣,在没有本国贵族集团支持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让国家机器运转了。而当时秦国的这些贵族集团,之所以能够顺应吕不韦的管理,是因为他背后有一个秦始皇嬴政,也就是说,要想号令诸侯就要“携天子”。如果吕不韦想废掉嬴政,秦国的宫室自己贵族是不会答应的,更不会听从他的命令,反而会招来杀身之祸。

再有吕不韦虽然贵为秦国丞相,却没有实际的军权。就如同秦孝公时,实际的军权掌握在公子虔的手里,而且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清算了。没有军队,谋反就等于自寻死路。

吕不韦为什么不废了嬴政自己当皇帝?

在刘邦建立西汉以前,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平民出身的君王,所以史学家们也称秦末的陈胜吴广以及西汉的建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平民革命。

也就是说在夏商周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权力尤其是最高权力都只是贵族们手中的游戏,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实行了对姬姓王族和功臣的分封制度,而这些姬姓王族和功臣就构成了周王朝的贵族体系。西周的分封制一直延续到东周时期,其政权的更迭主要的方式是大鱼吃小鱼的吞并,另外的一种方式则是国内贵族内斗篡夺最高权力,比如历史上记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只不过这种情况不多。但是无论是韩赵魏三家,乃至后来篡夺了姜氏齐国的田氏,也都是在周王朝中历史久远的贵族经历几代甚至十几代的发展,才最后逐渐做大干掉了自己的君主,成为新一国的君主。

秦昭襄王时代的战国形势

但是显然吕不韦并不具备这种资质和出身。吕不韦是卫国的一个普通商人,虽然他通过在各国之间往来经商家资巨万,但是他仍旧是一个普通平民。他可以通过钱财开路去结交权贵,但是他仍旧是没有任何权力的普通人。

吕不韦的生意做的如火如荼的时代,正是战国后期。此时的秦国进入第三代王秦昭襄王的时代。秦昭襄王应该是秦国最长寿和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在位期间不断打击韩赵魏三国,还攻破楚国的都城郢都火烧楚国王陵,可以说秦昭襄王彻底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昭襄王奠定秦朝统一天下的基础

在国际关系复杂的战国时代,国家之间送出王族子孙为人质是常态,而秦昭襄王很长寿,所有儿孙也不少,以至于他的一些不起眼不受待见的孙子就被送往别国当人质,比如说是他的其中一个孙子嬴异人就被送往赵国当人质。也因为秦昭襄王很长寿,所以他的长子也就是太子死在他的前面,所以昭襄王不得不改立次子赢柱为太子,而这个赢柱就是那位在赵国为人质的嬴异人的亲爹。

赢柱本来庶出,根本没有成为储君太子的机会,可是自己的哥哥死了,他就阴差阳错的成为太子。但是他也面临的着同样的情况,他的正妻华阳夫人没有生育,也就是说他也没有嫡子,他的未来继承人也就只能是庶出的儿子了,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在在赵国为人质的嬴异人似乎也有机会成为储君。

影视剧中的吕不韦

然而在嬴异人和当时所有的其他人看来,嬴异人的机会十分渺茫,嬴异人的母亲夏姬只是赢柱的妾侍,并且不太受待见,嬴异人也是资质一般,他老爹也没有太放在心上,否则他也不会被派去与秦国关系不睦的赵国为人质,在秦赵经常交兵的日子了,这个工作随时可能掉脑袋的。

可是吕不韦却以商人的视角,窥测到巨大的商机,这次他要经营一次贩卖国君的买卖,他首先做通嬴异人的工作,树立起夺嫡的信心,并赞助其大量钱财,让囊中羞涩的嬴异人在赵国邯郸城结交上层人士,尤其秦国前往赵国的人员,为赢柱营造声势;同时吕不韦亲赴秦国,走通了赢柱小姨子华阳夫人妹妹的路子,成功说服华阳夫人对赢柱大吹枕边风,将嬴异人收养为义子,结果终于是子以母贵,嬴异人成为当时仍旧是秦国太子的安国君赢柱的世子。

之后吕不韦向嬴异人报喜的时候,自己的小妾赵姬被嬴异人看上,吕不韦也忍痛割爱的将小妾送给嬴异人,此后这个小妾给嬴异人生下了儿子,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后来秦赵大战激烈,秦军包围邯郸,因长平之战被坑杀40万的赵国人想要干掉嬴异人泄愤,吕不韦紧急贿赂赵国守城校尉,帮助嬴异人逃奔城外的秦国大营,后来嬴异人逃回秦国。

六年后秦昭襄王死后,赢柱继位为秦孝文王,嬴异人正式成为太子,此时秦赵关系缓和,赵姬及嬴政被送还秦国。但是赢柱仅在位一年就死去,嬴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立赵姬为王后、嬴政为太子,吕不韦为丞相,吕不韦历经10多年的大生意终于见到回报,而且利润丰厚。此后嬴异人也仅仅当了三年的秦王就去世,秦王嬴政继位,年幼,吕不韦大权独揽,一时间权倾朝野。吕不韦还算比较能干,他主持编篡了《吕氏春秋》,还出兵灭亡东周,彻底埋葬东周王朝。

但是吕不韦的私德就让人诟病了,本来他就不是根红苗正的贵族出身,他成为丞相不就之后,嬴异人病死,然后他居然和已经升级为赵太后的嬴异人的老婆,嬴政的老妈旧情复燃打得火热,出入后宫如同回自己一样。只不过后来眼见嬴政年龄越来越大,而且还十分睿智,老吕终于害怕了,可是此时正当如狼似虎年纪的赵太后,却不是他随意能够摆脱了,于是吕不韦偷偷的向赵太后进献了没有阉割的太监嫪毐,这个嫪毐的特长就是特别长,结果一下子赢得赵太后的欢心,赵太后甚至给嫪毐生了两个儿子,还加封嫪毐为长信侯,长期居住在咸阳城外的雍地不回家了

电视剧《寻秦记》中的嫪毐吕不韦自认为摆脱了赵太后,实际上太给自己找来了更大的麻烦,那就是嫪毐的野心。嫪毐不仅让赵太后给自己生了两个儿子,还处处以嬴政老爹自居,后来更是要造反,结果被秦王嬴政抓获,嬴政将嫪毐以及赵太后为其生下两个弟弟全部杀死。而此时已经受封十万户文信侯的吕不韦,感觉到了危险,而他向太后进献嫪毐的事情也东窗事发,左后秦王嬴政罢免其丞相之位,让其返回在河南的封地。

而眼见从咸阳城源源不断向东方拉运巨额家产的吕不韦车队,此时的嬴政已经面露杀机,而回到洛阳的吕不韦仍然接见来自东方六国络绎不绝的宾客的拜访,更引起了秦王嬴政的猜忌,于是嬴政下令吕不韦一家全部迁往蜀中,吕不韦恐惧之下饮毒酒自杀。

吕不韦的从一介商人混到秦国的丞相之位,完全是凭借自己奋斗,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也暴露出作为第一代创业者的艰辛,那就是没有底蕴、没有基础,成功固然好、失败则一无所有。而且吕不韦的权力是完全依托在嬴异人、赵姬、嬴政这一家人身上的,可以说这一家三口是吕不韦这棵大树生长的唯一土壤,所以吕不韦是不敢伤害自一家人,否则自己也会瞬间灭亡。

另外权臣篡位夺权还真是一个技术活,我国历史上尽管权臣专权的事例很早就有,但是知道西汉末年的王莽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第一次的权臣篡位,那也是经历当时王家人几代人的经营,才慢慢将刘姓天下改成王姓天下,而且王莽的结局并不好。

所以吕不韦即使斩断与赵太后的私通关系,妥善处理好与赵太后、嬴政之间的关系,让吕氏成为世家,成为真正的贵族,或许是有机会。

吕不韦为什么不废了嬴政自己当皇帝?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秦国可是历史悠久的王国,谁敢肆意妄为。吕不韦可是熟读春秋本身也想做吕氏春秋大梦的人,更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敢有非份之想的人。

历史上,第一个敢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是第一个农民起义首领的陈胜,也是逼上梁山揭竿而起。

吕不韦商贾世家,追求的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只不过奇货可居运用到了落魄的秦王子异人身上,帮助异人神奇般从默默无闻的落难人质,一跃而为秦王。他所奉送的艺妓赵姬成了秦王后、王太后,吕不韦的身价也随之倍增,从商业奇才摇身一变为秦国丞相。连赵姬之子秦王嬴政都要尊称为仲父(第二个阿爸),异人死后也就成了秦始皇唯一的阿爸。

吕不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生已经大大开花挂彩,复有何求。

吕不韦没有想过取代秦王做国王,但一定想过超越孔丘成为第一大儒。他集中精力撰写了

"吕氏春秋"。

吕不韦顺风顺水行走了九十九,没有想到下人嫪毐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秦王最后大怒之下幽禁了吕不韦,将他从仲父变成了罪魁祸首。仲父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精心杜撰的"吕氏春秋"也成了昨日黄花,一枕黄粱,随风飘去。

吕不韦为什么不废了嬴政自己当皇帝?

在士农工商的社会背景下,商人虽然生活条件很好,却被人瞧不起。正常情况下商人外出做买卖必定是点头哈腰,卑躬屈膝;在士阶层的面前永远无法抬头做人。

吕不韦由于出生在商人家庭,所以社会地位必定不高。可是太志向远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可能是因为他们家经营的生意就是一些奢侈品,所以吕不韦在赵国发现秦异人的时候就回家问他的父亲:“经营一般的日用品或粮食能有多少利润?”

吕父答:“十倍的利润差不多吧!”

吕不韦:“那么经营珍珠等奢侈品呢?”

吕父答:“百倍的应该是有的”

吕不韦又问:“如果投资一个国家的未来呢?”

吕父答:“滚犊子!我怎么算的清”

于是吕不韦将千金分为两份,一份给秦异人妆点门面疏通赵国的关系,让人在赵王面前说好话。有钱了也可以请客吃饭,中国人的关系很多都是在酒桌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有了钱之后秦异人在赵国开始混的风生水起……只是在赵国混的好并没有用,关键在于如何回国继承王位。秦异人是秦王的孙子辈,在大子赢柱那里并不受宠爱;所以才会被送到赵国去做人质的。

吕不韦的经营才能开始发挥作用。赢柱的宠妃华阳夫人没有生育能力(历史上似乎很多美女都没有生育能力),吕不韦重金收买了她的妹妹(有说是他弟弟)通过她在华阳夫人面前说秦异人的好话。

逢年过节吕不韦就用秦异人的名义给华阳夫人送了一些特产;华阳夫人终于被感动。这时候他的妹妹就对她说“姐姐现在受到大子宠爱,荣华富贵是没有问题,可是女人总有老的一天,到时候大子难免另寻新欢,异人这么孝顺不如你认他做义子;再让赢柱立他做大子,这样您以后就不用怕失宠而生活没有依靠了”就这样异人拥有了秦国的继承权。异人有一个儿子叫赵政,也就是后来的嬴政。

赢柱和异人在秦王的位置上都没有坐多久(合计:4年)嬴政就继位为秦王。吕不韦在赢柱的年代就成为了秦国宰相。权力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投资是成功的。

可是成功的投资不代表他能取而代之。

春秋时期在权利下行的过程中,各诸侯国的权利很多都被士大夫阶层取代。到了战国,特别是战国后期,各国的改革都围绕一个重点~加强王权,削弱氏族权利。

秦国在经过了商鞅变法之后,权利空前集中与秦王本身。吕不韦再强大也只是为秦王打工,他的一切权利都是秦王赋予的。

秦王掌握着全国的军政大权,同时吕不韦的出生也让其他势力无法接受一个商人的统治;所以吕不韦如果想要取而代之是十分困难的。我们从商鞅的死也可以看出:无论你功劳多大,打工仔永远无法与老板叫板……

或许还有人会说,吕不韦是嬴政的亲爹所以没有取而代之;不过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我们听听笑笑也就过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