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为何一个善终一个却死的凄惨?
李斯死的凄惨跟他人品有很大关系。王翦善终跟他智慧有一定关系。
李斯之死跟秦二世胡亥及权臣赵高有关,也跟他自己私心过重,人品有关,一定角度来看是他自己害了自己。李斯曾做过坏事,由于嫉妒心理,把同师门韩非给陷害致死,这跟庞涓陷害孙膑的作法相似。李斯是河南上蔡县人,这里当年是楚地,李斯是荀子的学生,到秦国求发展。李斯先投奔吕不韦门下,吕不韦被处罚李斯躲过一劫;郑国来秦国修水利坑害秦国事情报露,秦国颁布《逐客令》,计划驱逐外国来秦人士,李斯写了《驳逐客令》,又躲过一劫。最后,李斯官居秦国丞相,为秦国富强统一做出巨大贡献。李斯是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是一位有才华的人。可是,李斯身上缺点是致命的。身居高位,不想放弃荣华富贵,随波逐流,在赵高胁迫下上了贼船,而赵高又是心术不正心狠手辣之人,秦二世和赵高关系又好,当赵高和李斯发生矛盾冲突时,在赵高陷害下,李斯被腰斩,灭了三族。临刑前,李斯和次子抱头痛哭,想起在家乡城门外遛狗情景。
赵高是历史上著名奸臣、恶人,什么样坏事都能做出来,针对这样的人,坚持正义还能好一些,可是,赵高用地位拉拢威胁李斯一起陷害扶苏、蒙恬。坏人可怕,有能力的坏人更可怕。赵高就是有能力的坏人,而李斯利令智昏,搞起阴谋诡计,陷害忠良,剩下李斯和赵高两个人掌权时又发生了争权夺利现象,结果李斯失败被灭族。
想当初,秦始皇重用李斯,都和李斯结成儿女亲家,这样密切关系在秦二世和赵高掌权下也是白费枉然,照样死罪被灭族。
王翦本姓姬,陕西富平人,是土生土长的秦国军事统帅,有一次电视里播放了他墓地现在情况,他父亲王龁,儿子王贲,孙子王离都很有名。王翦和王贲父子两人消灭了五个国家,尤其灭楚之战更显示出老将王翦计胜一筹的情况。
王翦率六十万秦军攻打楚国,秦始皇为笼络王翦,把长女华阳公主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他,王翦在伐楚途中不断向秦王要封地,王翦后来对部下说出原因,秦王几乎把全国军队交给他,也不放心的,王翦要赏赐,就是为了免除秦王对他的戒心。王翦灭楚后即交出兵权,告老还乡,得以善终。古代名将像王翦这样功高盖主之人得以善终不易,同时期白起、李牧被杀,廉颇外逃避难。虽然秦始皇不轻易杀重臣,但是王翦能善终也和他低调谨慎做事考虑周道有密切关系。
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为何一个善终一个却死的凄惨?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真正称得上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其中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这个文臣就是李斯,这个武将就是王翦。
显然李斯和王翦结局是不一样的,王翦得以善终,而李斯最终被赵高给害死,而且死得非常惨。那么,同样是秦始皇最信任的两个人,他们的结局为什么这么不一样呢?
咱们先来看看,为什么我们认为李斯和王翦是秦始皇最重要的左膀右臂?
(秦始皇)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固然与之前的秦国大将们的南征北战不无关系,固然与白起对赵国的沉重打击,为秦国统一奠了坚实基础有关。但是最后实现全面胜利的是王翦。而且在扑灭六国中最强大的楚国的时候,王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帮助秦始皇实现中央集权,为秦始皇订立规章制度的,则是李斯。李斯对于法家的张扬,对于“书同文,车同轨”的提倡,乃至于对于“焚诗书坑术士”的建议,对整个秦王朝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而且秦始皇对他也是言听计从,绝对相信。
照理说,在国家实现统一以后,武将更容易被清洗,而文臣一般都能够保命。就像刘邦建立汉朝以后,韩信、彭越、英布被清洗,而萧何、张良被保留了下来一样。按照这样的套路,王翦就是一个被清洗的对象,李斯就是一个被保留下来的人物。可以为什么?最终的结果却完全相反呢?
我认为,这其实就是一个“舍”与“得”的问题。王翦在该“得”的时候“舍”了,而李斯在该“舍”的时候“得”了。
(王翦)
王翦无疑是秦朝建国过程中,功劳最大的那个人。再加上秦朝对军功是很重视的,它大于一切出谋划策的人。按照秦朝的军功奖励制度,封侯的人,一般都是在打仗中建立了军功的,文官很少有被封侯的。因此,王翦的功劳是硬靠上去的,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的。
但是王翦非常清楚,一个人的军功越大,君王对他越忌惮,越害怕他会夺了君王的王位。而王翦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一直在想办法避祸。事实上,在打楚国的时候,王翦最初向秦王要60万大军,而李信只向秦王要20万大军,明显就是王翦在想办法推脱。
但是最终李信打败了,王翦不得不出面。不过,王翦就算答应出面了,他知道秦王依然对他的怀疑是存在的,所以这个时候,他才五次向秦王要地。
他之所以五次要,同样是为了避祸。
王翦在攻下楚国以后,他迅速就交出兵权,回乡下养老。这又是为了避祸。
我们不知道后来赵匡胤采用“杯酒释兵权“除掉大将兵权的时候,是不是读过王翦的故事,是不是因为王翦的事迹,给他带来了这样的灵感?
王翦的做法,其实是一种“舍”,因为“舍”去兵权,因而保全了自己。
而且事实上,王翦的这种“舍”,也并不是真的“舍”。王翦并没有想过要当君王,因此兵权对他来说,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放在手里,反而会引起猜忌,得不偿失。同时,王翦在“舍”兵权的时候,“得”了大量的土地,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此看来,王翦实际达到的效果,并不是一种“舍”,反而是一种“得”。
(李斯)
李斯刚好相反,李斯一直在试图“得”。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李斯就不断地通过权力斗争,打败一个又一个对手,扩大他自己的权力。比如他打败韩飞,打败蒙毅,打败淳于越等等。而李斯也通过不断把别人踩在脚下,最终他获得了秦始皇的高度信任,得到了更多的利益。
秦始皇去世以后,李斯通过权衡,选择和赵高站在一起,扶持秦二世上位。李斯这样做,也是为了“得”。因为这样可以确保他自己的宰相之位,可以确保他在朝廷中能够独断专行,所以他才和赵高、胡亥一起,把扶苏和蒙恬给害了。
但是李斯反复索求,反复想“得”的结果,最终使得他自己不但没有“得”,反而由于他和赵高在权力上形成了巨大的冲突,李斯被赵高杀掉了。
所以李斯想要“得”的结果,反而最终什么也没得到。假设李斯一开始就像王翦一样,看清楚形式,丢掉权力,获得更多的土地,回去当富家翁。那么李斯也不会走上那样悲剧的结局。
由此可见,“舍”与“得”显然是任何一个人,在他生活期间所面临的一个大课题,是所有的人都要认真思考的。
(参考资料:《史记》)
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为何一个善终一个却死的凄惨?
李斯与王翦是秦始皇手下文武百官之首,王翦与子王贲横扫三晋、攻灭齐楚,立下赫赫战功,后人言:“古之善用众者,莫如王翦、韩信”。李斯从底层文官做起,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一生平步青云,官至大秦丞相。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一个告老还乡得以保全,一个叱咤风云却被腰斩弃市,为何两人的下场截然不同呢?
一、同僚的前车之鉴,并非所有人的后车之师
别看有些影视剧里的将军,一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喊的多霸气,那时候哪个敢不听君王的命令,就算打了胜仗下场也是无比凄惨,因为与文臣相比,手握重兵的武将更是君王的“心头大患”,他们在军中的威望比王上还高,这怎么不令君王坐立不安呢?王翦何人?秦国灭六国,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为王翦带兵所灭,要么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王氏声望如日中天,但在王翦之前,有个将军被赐死,那便是白起。秦将白起、王翦都有灭国之功,然而秦昭襄王却下令白起自刎,明面上是将相不合,范雎进言,可能就连秦昭襄王也早想杀了这个功高盖主的大将,正好机会来了而已。王翦为大秦宿将,是一把利刃,但他知道若那一天秦王觉得自己驾驭不了了,随便找个借口就能把他处死,因此在大秦统一未完便早早归隐,言称回家享受美酒、美食、美人,是不想经历同白起一样的杀身之祸,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李斯原本只是个秦国小吏,但他审时夺度,积极把自己绑上秦王政这条大船。同时,李斯也是个积极的阴谋家,为了自己能够上位,当赏识自己的吕不韦大势已去,他便一脚踢开,估计也是这时,他就有了对秦国丞相的觊觎之心。对待自己的同学韩非子,李斯也没有手软,他深知这位昔日同窗能言善辩,而秦王政重用韩非子之时,便是他李斯失宠之日,于是赶紧抢在秦王前,把韩非子毒死了。可惜吕不韦、韩非子的死没有让这位大秦权臣像武将王翦那样知进退,本是玩阴谋权术之人,终究也中了他人的阴谋,落得个腰斩弃市、夷灭三族的下场。
二、明面“贪婪”可以善终,暗藏“贪心”则有杀祸
“人屠”白起,在面对秦昭襄王的红人,应侯范雎“贪功”进言时,不知进退,怀恨在心,当邯郸再起祸端,白起一而再再而三违抗王命,这次不再是将相失和,而是君臣猜忌,白起惨死。王翦就不一样了,在外人看来,王翦还未出兵便向秦王求赏良田豪宅,太过贪婪,甚至在行军途中仍然不忘讨赏,今天是美酒、明天是金银,朝野上下多有不满,但这老将精明着呢,如果不要小利小惠,当这位四世元老班师回朝,秦王怎么赏?拿王位赏吗?于是在别人看来是贪图小利,实则是王翦不敢功高震主,提前求赏并为自己留好后路。
相比之下,李斯就显得太“贪心”了,能从基层秦吏成为帝国的丞相,不是依靠秦国的军功爵制,上阵杀几个头就能够达到的,李斯能从小人物一步步崛起,靠得是他智冠天下的才华以及老辣独到的眼光。趋附丞相吕不韦,李斯得到面见秦王的机会;当吕不韦大势已去,李斯赶紧与其撇开关系,又积极向年轻的王献言献策,得到赏识;在秦始皇大限将至,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李斯与赵高合谋矫召,自认为用阴谋铲除了所有人,但秦二世最亲近的人可不是他,而是赵高,一生玩弄权术的人,最终也被小人阴谋所害。
李斯、王翦都是大秦的文武重臣,按道理,饱读经书的李斯要比征战沙场的王翦更懂得审时夺度才对,李斯懂得投其所好,因此能久居丞相之位,得幸于秦始皇的恩宠,二世继位,昏庸无道,才不管他的一片赤诚,红人赵高也忌惮他的绝世之才,最终李斯死相极惨。王翦有灭国之功,明里求赏,实则是自曝弱点,哪个君王会喜欢“圣人”呢?有了弱点,君王才驾驭得住。当良田百顷、金银数万都不足以彰显王翦之功时,这位老将自觉退出,得以善终。
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为何一个善终一个却死的凄惨?
谢谢邀请!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为何一个善终一个却死的凄惨?这是由于他们各自的想法和做法不同所致,李斯太看重权利,私心太重,不顾一切;王翦能自知之明,看淡权利地位,功成身退。
李斯辅佐秦始皇建立秦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深得秦始皇的信任,坐上了丞相的位置,他的人生也到了峰颠,本该有所满足了,可是他为了保住丞相的位子,不能主持正义,和二世、赵高同流合污,篡改遗诏,这就预示着日后会出现被二世、赵高杀死,而不能善终的结局了。秦始皇在出行的途中,突然驾崩,遗诏长子扶苏即位。当时在秦始皇身边的二世、赵高、李斯,各怀鬼胎。赵高感到,若扶苏即位,就没有他的好日子了,若换成二世,二世会听他的话,就可以为所欲为。二世当然想这个皇位,对于李斯来说,担心扶苏即位,蒙恬做了丞相,自己就不能继续掌权了,为了保住这个丞相位子,不能坚持正义,竟然也冒天下之大不韪,顺从二世、赵高篡改遗诏,赐死扶苏,立二世为帝,保住自己丞相位子。李斯一生聪明,可偏偏遇上了这个大奸臣赵高,赵高怎能容忍李斯做丞相呢?最后落个腰斩弃市,诛灭三族的下场。细细推敲,李斯之所以这个结局,是他太爱权利,私心太重造成的。
王翦,秦朝开国第一虎将,功高盖主。本来是,哪个帝王表面上都喜欢这样的人,可心里反而是块心病,哪个帝王不怕取而代之呢?哪个帝王不杀功臣?禽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这也是常有的事,这些王翦心里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功成身退,只图赏块封地,在这块封地上,与世无争,安享晚年,所以王翦得以善终。
李斯未能善终,其原因是李斯太看重权利地位,王翦得以善终,其原因是能自知之明,能看淡权利地位。由于这两人的想法做法不同,所以结局不同。
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为何一个善终一个却死的凄惨?
这个问题很奇怪的,虽然两人都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但性质完全不同,王翦是武将,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战功卓著,六国灭亡后,王翦就淡出了历史舞台,他是怎么死的,什么时候死的,历史没有详细记载。很可能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死了。而李斯是秦国宰相,一直处在政治权力的旋涡中心,对秦帝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结局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他是死在秦二世时期,两者缺乏可对比性。
王翦是秦统一六国中最重要的人物,战功卓著,而且为人机智圆滑,深谐政治权利斗争的残酷性,所以在灭楚之战时,带领六十万大军刚离开便开始一次又一次的向秦王要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如此多智而谨慎的王翦,六国统一后,肯定不会再手握重兵,及时交出兵权,远离政治中心,应该是可以预料的,平灭六国之后,历史上没有了关于王翦的任何记载,结果只能有两种,一种是前面说的退出了权利中心,再有就是很早就病死了。
李斯和王翦是两回事,李斯是政治家,也可以说是思想家,他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的人生目标绝不是小富而安,他们早起都怀着很高的政治理想,除了权力和金钱外,他们还很注重人生价值,而体现人生价值最好的方法就是实现自己理想和报复。所以在秦朝建立过程中,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措施,对其本身没有实质性的好处,他可以做,也可以不做,但他做了,而且做的很认真,为此还要得罪很多人,结果如何还有不确定性,他这样做实际上出发点不是自己能够从中捞到多少好处,而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过到了晚期,李斯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的李斯,已经没有了“以法治国”的志向。他已经不再代表法家了。对赵高的妥协,使他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彻底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者,舍不得权利和金钱,使得他最终不得不徒做黄犬之叹。
附;黄犬之叹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李斯竭忠为秦,然而受到陷害,临刑之前,想到不能再与其子牵黄犬共出上蔡东门去追猎狡兔,便父子相对大哭。后遂用黄犬叹指蒙祸受害,后悔莫及,或写离开官场的自由生活。
最后结语;与前这两个人对比,不如拿岳飞和韩世忠相比,论战功韩世忠比岳飞都高,为什么韩世忠能得善果,而岳飞死于非命。关键是韩世忠看开世事,彻底交出兵权,泛舟西湖,远离权利中心。而岳飞不愿交出兵权,对赵构心怀不满,而且用自己的言行把不满表现出来,被杀也不再预料之外。
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为何一个善终一个却死的凄惨?
李斯是自己坑自己,王翦是大功臣识时务,他是军师兼将帅的人,有勇有谋,智慧也可以,王翦是全能人才,不然怎么连秦始皇都恭敬的叫他一声老师,由此王翦这个人是有真本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